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论李贽pdf

论李贽pdf

发布时间:2022-09-08 16:38:09

⑴ 李贽的生平谁能讲讲

一、李贽简介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未参加会试,授河南共城儒学教谕,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任职三年,以病告归,不许。入大理鸡足山,阅佛经不出。御史刘维认为其是奇人,上疏令其退休。至湖广黄安,寄居于友人耿定向、耿定理家中。因与耿定向不合,耿定理死后,即入麻城龙潭湖,闭门读书。头痒,倦于梳栉,遂剃其发。李贽以异端自居,抨击道学,蔑视经典,为卫道者所深恨,以妖人被逮入狱。在狱中自刎而死。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二、李贽文论着作简释
1.《童心说》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多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着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幺六经、更说甚幺《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2.《忠义水浒传序》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乎在?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三、李贽的文学理论――“童心”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⑵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日) 沟口雄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Il3aJqMZZHG2Mr1YAnMD3Q

提取码:5kdm

书名: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

作者:(日) 沟口雄三

译者:龚颖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1-7

页数:469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于李卓吾和阳明学的阐释,对于中国前近代不同于西方的路向进行了辨析,认为“在中国思想中存在着不同于欧洲思想史的展开的中国独自的思想史的展开”,反对一般常见的、以欧洲的历史展开和价值观为基准的西方中心论历史观,从而在中国内在的思想理路中寻找中国的“近代”及其“屈折与发展”;他还打破了在日本通行的对于李卓吾童心说是个人主义表现的肤浅说法,把李卓吾晚期的复杂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在他身上的独特体现推向对于明代思想本身的解释。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着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太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着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着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届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⑶ 怎样评价李贽的思想


李廷机《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
池方显《谒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己,依依今未休。”
汪本钶《续藏书》序:“先生一生无书不读,无有怀而不吐。其无不读也,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至于饫足不已;其无不吐也,若茹物噎不下,不尽至于呕出亦不已。以故一点撺自足天下万世之是非,而一欬唾实关天下万世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骂尽成文章已也。盖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瞆者明,梦者觉,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静,聒者结,肠冰者热,心炎者冷,柴栅其中者自拔,倔强不降者亦无不意頫而心折焉。”
袁宗道:“不佞读他人文字觉懑懑,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岂因宿世耳根惯熟乎?云中信使不断,幸以近日偶笔频寄,不佞如白家老婢,能读亦能解也。”
袁宏道:“发挥天真自心,扫荡酸腐之气,慨然醒世,勃然通民。”
袁中道《李温陵传》:“……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排搨胜己,跌宕王公,孔文举调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视锺会如奴隶。鸟巢可复,不改其凤咮,鸾翮可铩,不驯其龙性,斯所由焚芝锄蕙,衔刀若卢者也。嗟乎!才太高,气太豪……”
冯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诗》:“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许自昌《樗斋漫录》:“(冯梦龙)酷爱李氏之学,奉为蓍蔡。”
吴虞《李卓吾别传》:“张问达、王雅量能焚毁卓吾之书于一时,诬陷卓吾之身于一日……卓吾书盛行,咳唾间非卓吾不欢,几案间非卓吾不适,朝廷虽焚毁之,而士大夫则相与重锓,且流传于日本”。


顾宪成《束高景逸书》:“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是涂炭,惟有仰屋窃叹而已!如何如何!”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其他立场
沈瓒在《近事丛残》中说:(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懦释从之者几千万人。其学以解脱直截为宗,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不但儒教溃防,即释宗绳检,亦多所清弃。”
沈铁《李卓吾传》说:“载贽再往白门(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寻访旧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坛说法,倾动大江南北。北通州马经纶以御史谪籍,延载贽抵舍,焚香执弟子礼、而燕冀人士望风礼拜尤盛。”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Diogenes)、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Gen.George Patton),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⑷ 李贽的人物评价

李廷机《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池方显《谒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己,依依今未休。”
汪本钶《续藏书》序:“先生一生无书不读。”
袁中道《李温陵传》:“……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排拓胜己,跌宕王公,孔文举调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视锺会如奴隶。鸟巢可复,不改其凤咮,鸾翮可铩,不驯其龙性,斯所由焚芝锄蕙,衔刀若卢者也。嗟乎!才太高,气太豪……”
冯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诗》:“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吴虞《李卓吾别传》:“张问达、王雅量能焚毁卓吾之书于一时,诬陷卓吾之身于一日……卓吾书盛行,咳唾间非卓吾不欢,几案间非卓吾不适,朝廷虽焚毁之,而士大夫则相与重锓,且流传于日本。”
顾宪成《束高景逸书》:“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是涂炭,惟有仰屋窃叹而已!如何如何!”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近世不知何人,不晓此意,却节出李逵事来,另作一册,题曰“寿张文集”,可谓咬人屎撅,不是好狗。”而李卓吾评点的容与堂百回本《水浒传》卷首有“和尚读《水浒传》……特为手订《寿张县令黑旋风集》”一句,“和尚”显然是指李贽,因此金圣叹所说“咬人屎撅的坏狗”完全就是对李贽的攻击。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另外,姚瓒在《近事丛残》中说:(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懦释从之者几千万人。其学以解脱直截为宗,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不但儒教溃防,即释宗绳检,亦多所清弃。”
沈铁《李卓吾传》说:“载贽再往白门(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寻访旧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坛说法,倾动大江南北。北通州马经纶以御史谪籍,延载贽抵舍,焚香执弟子礼、而燕冀人士望风礼拜尤盛。”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Diogenes)、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Gen.George Patton),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⑸ 《焚书全二册》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焚书》([明] 李贽 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2VNejbYcQIKJHX750L8qrw

提取码: fw54

书名:焚书

作者:[明] 李贽 着

译者:张建业 译注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8-9-5

页数:1502

内容简介: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着。收录了这位着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着、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着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这就表明,李贽已经预料到,《焚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但他还是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将《焚书》刻印了。在《焚书》里,他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那些讲理学者的丑恶嘴脸,并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及其所谓“经典”。李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可算是空前激烈的,不但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张建业,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历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李贽研究学会会长,北京市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美国《现代周刊》特约评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专着《中国诗歌简史》、《中国词曲史》、《历代名臣上帝王书》、《中国诗歌史》等25部,主编《文学原理》、《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李贽文集》、《中外文学名着精彩议论辞典》等1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诗歌和散文500余篇,部分作品译有多种外文版本。专着《李贽评传》获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着作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曾获北京市模范教师称号。

⑹ 《中国思想史研究》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思想史研究》([日]岛田虔次)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kYncwB7v3wR9im6oEWEGyg

密码:9bci

书名:中国思想史研究

作者:[日]岛田虔次

译者:邓红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08

页数:492

内容简介:

岛田虔次(1917-2000)是日本着名中国思想史学家、二战后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本书是岛田先生毕生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阳明学研究的结晶,全书由四部共二十二篇论文构成。

解说

第一部

关于中国近世的主观唯心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

第二部

阳明学中人的概念与自我意识的展开及其意义

王龙溪先生谈话录及解说

儒教的叛逆者李贽(李卓吾)

异人邓豁渠略传

浅议明代思想的一种基调

王学左派论批判之批判

关于某个阳明学理解

评朱谦之《李贽——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

第三部

论“体用”的历史

桓玄和慧远的礼敬问题

宋学的展开

杨慈湖

三浦梅园的哲学——从远东儒学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

日本学界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动向——到1959年为止

第四部

历史性的理性批判——“六经皆史”说

章学诚的历史地位

清朝末期学术的状况

辛亥革命时期的孔子问题

儒教中有生命的东西

对“儒教和二十一世纪”的建议

黄宗羲·横井小楠·孙文

岛田虔次着作目录(日文版原文)

译者的话

⑺ 古代诗人李贽个人简介

李贽(1527年-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是明代杰出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①。

李贽生辰和出生地, 据《卓吾论略》:居士生大明嘉靖丁亥之岁,时维阳月,得全数焉。即李贽生于1527年10月。《清源林李宗谱》、《历年表》却记载李贽生于嘉靖五年丙戍(1526年)十月二十六日,但据《泉州府志》及李贽生前至交马经纶等人记载,李贽年七十六。《光绪乙亥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亦载十月廿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由此可推论李贽当出生于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年)十月二十六日。今新编的《泉州市志》、《南安县志》均从其说。《卓吾论略》又云居士生于泉,泉为温陵禅师福地也。居士谓吾温陵②人,当号温陵居士。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年)三月十六日,李贽在狱中自刭。享年76岁。葬于河北通州北门外马氏庄迎福寺侧,1953年10月迁至通州城北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今西海子公园)。

李贽是南安人。历史上多谓为泉州或晋江人,其实是错误的。这种说法为1974年以后陆续出土和发现的.大量墓志铭、碑记、宗族谱志所证实。因而1986年始重编的《泉州市志》和1984年始重编的《南安县志》均明确记载李贽祖籍南安,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事物的发现总是有一个过程的。由于李贽生活的年代距今400多年,时过境迁,史料大量湮没,加上李贽着述为明清朝廷所禁,或焚或毁。李贽又长期生活在外,本地留下史迹极其有限。故长期以来,李贽家世湮没难考,人们亦只好以其出生地泉州或晋江(明时泉州市区为晋江县辖地)为祖籍了。

⑻ 《焚书全二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焚书》([明] 李贽 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VaD-dBVe9IlHsgYJZreTYA

密码:lh6f

书名:焚书

作者:[明] 李贽 着

译者:张建业 译注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8-9-5

页数:1502

内容简介: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着。收录了这位着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着、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着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

作者简介:

张建业,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历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

⑼ 离经叛道的李贽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皇权专制日益加强,宋明理学辅助专制,思想界因循守旧,一潭死水。然而,商品经济却蓬勃发展,市民工商业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不少试图摆脱四书五经束缚的士人,万历年间的思想家李贽就是一位离经叛道的着名人物。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祖辈历代经商。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26岁中举,以后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吏。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李贽的离经叛道,反传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抨击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

李贽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对儒家经典的《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

这些着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在《焚书》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时代,是一种大胆的举动。

他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皆可以为圣" 。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

他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坚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

(2)反对理学空谈义理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

还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 。

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

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

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3)主张个性解放,提倡平等自由

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

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

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他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

为了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李贽反对歧视妇女,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

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

李贽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

李贽离经叛道,挑战权威,涉及到封建道德的根本,使自己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报复,着作被一律销毁,本人以七十岁之高龄竟被捉拿知罪,最后惨死狱中。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他的离经叛道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阅读全文

与论李贽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阿里云服务器能复制数据吗 浏览:554
python拼音转换文字 浏览:562
动画遗传算法 浏览:63
php如何解析xml文件 浏览:702
如何改变appstore的语言 浏览:462
javahtmlxml 浏览:34
单片机启动文件 浏览:811
橙app如何开启聊天 浏览:899
访问服务器公网地址 浏览:666
pdf打印底色去掉 浏览:463
java快递接口 浏览:397
哪个app可以教新爸爸 浏览:210
如何查看服务器系统版本信息 浏览:524
成都市土地出让金算法 浏览:704
钢筋加密标记 浏览:578
ps中扩展功能在文件夹的什么位置 浏览:905
双极压缩机为什么要先高压 浏览:529
苹果手机服务器填什么 浏览:833
android移动动画效果 浏览:693
电子和服务器是什么意思 浏览: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