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庄子諵哗-齐物论(8)
人伦之道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尧告诉舜说:我想出兵打宗脍、胥、敖。当我坐向南面作决定时,心里头总是难过,“其故何也?”(中国古代帝王素来坐北朝南,南面是形容帝王的境界)舜答复说:“ 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 。”这三个小国的同胞流落边疆,是很可怜的。“若不释然,何哉?”舜说你心里过不去,我心里也过不去啊!“ 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他上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光明遍照万物,你的心里也是像太阳这样,凡是人类你都要爱护。现在他们这样可怜,你心里当然很难过;但是他们又不听教化,所以你想出兵打;又不愿意杀,这是当然的,这就是仁慈。“ 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何况你爱天下万民的道德心理,比太阳还要光明。
庄子的论辩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啮缺问王倪曰:“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你晓不晓得天地万物到了最高处基本都是相同的,是绝对的,同一的那个东西?王倪的答复是:“ 吾恶乎知之 !”他说我哪里知道!那么啮缺又问他:“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你知道不知道你那个时候不知道呢?王倪说:“ 吾恶乎知之!” 我也不知道啊!啮缺又问:“ 然则物无知邪?” 宇宙最后最高处是无知的吗?王倪说:“ 吾恶乎知之 !”那我也不知道。三样都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后来一个成语,“ 一问三不知 ”。
你既然这样问,虽然我实在不知道,不过呢?“尝试言之”,我给你讲:
庸讵知: 你哪里知道,“ 吾所谓知之 ”,我如果告诉你,这些我都知道,“ 道 ”我也知道;那个知道的这个知,“ 非不知邪 ”,并不是不知道。但知道越多,就是无智慧、愚痴,懂得越多,他的愚笨越厉害。就是这个话,我所谓“ 知之非不知 ”,那是真正的无知。
“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你哪里知道,我说一切都不知道,这个才是真知道。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且吾尝试问乎汝”,你既然问到这里,我再给你讲,“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 ?”我们人类。“湿寝”在水里头,或者睡的地方太潮湿了,或在冷气间里头过久了。“ 则腰疾偏死”, 腰也痛,肩膀也痛,风湿病就来了,结果风湿病会害得你死掉。“ 鳅然乎哉 ?”但是那个泥鳅同水里的蛇呢?
“ 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 ?”人如果在高高的大树上,害怕掉下来会摔死。可是猴子呢?愈爬高愈好。“ 三者 ”,人、泥鳅、猴子三样。“ 孰知正处 ?”你说说看, 究竟哪一个感觉是对的?哪一个是正道?知觉感觉都不同。换句话说,宇宙所禀赋的生命,功能不同,习惯不同,一切感受思想不同。( 感受的不同)
“ 民食刍豢 ”,人类吃菜吃肉,“ 麋鹿食荐” ,麋鹿吃草; 蝍蛆甘带, 大蜈蚣吃蛇。“ 鸱鸦耆鼠 ”,老鸱与老鸦喜欢吃老鼠,这四类比起来,“孰知正味”,哪个才是真正对的呢?(饮食的不同)
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雌猿与猵狙成为配偶,麋与鹿交合,泥鳅与鱼配对。毛嫱丽姬,那么美的美人,你叫水里头的鱼看看,鱼就溜下去不敢看啰!你叫她仰起头给鸟看看,鸟就赶紧飞掉了,你叫他给麋鹿看看,麇鹿跑掉了。“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你说说,哪样叫漂亮?哪样叫不漂亮?你认为漂亮,别的东西还认为不漂亮,怕死了。(好恶的不同)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所以环境不同,感受就不同,教育环境的不同,自己生理禀受的不同,思想观念就不同。
庄子说,以我看起来,你们天天讲“仁义之端,是非之涂(途)”,你们辩来辩去,“ 樊然肴乱”。物质文明越发达,知识越普及,人类的智慧越低落,文化越衰败。所以我“恶能知其辩”,你叫我来论辩,我讲不出来哪里是真理,真理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也懒得辩。
至人的境界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啮缺说:“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晓得人世间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你既然不晓得利害,至人也不知道利害吗?“至人”就是得道的人。
庄子提了三个名词,后来中国文化、道家、道教常引用的,“ 神人”,“至人”,“真人 ”。以庄子的观念,我们这个人现在不是人,虽然活着,但是把人的本钱玩掉了。人有本钱真可以变成神人,能够超神入化,超出这个物质的世界,升华到精神物质统一。人做到了那样就是至人;至人再进一步就是真人。我们人活在世间,没有做到人的真正价值,没有达到这个人的标准,道家叫自己是“行尸走肉”。
王倪说:“至人太神妙了!整个的四大海洋火山都爆发烧起来,他一点都不热;,江河冻结不能让他感到寒冷,就是雷电劈山、狂风掀海也不能让他感到惊恐。像这样的至人,乘着云气,骑着日月,到这个宇宙外面去玩玩。,”“ 死生无变于己” ,生死同他毫不相干,他已经不生不死,与物质世界的变化毫不相干,“ 而况利害之端乎”! 更何况世间的利害是非,在他看起来是小孩子的争吵,毫不相干。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瞿鹊子问于长梧子:“我从孔夫子那里听说过,有人说圣人不去从事世俗的工作,不贪图利益,不去躲避灾害,不喜欢妄求,不经意去符合大道,无言如同有言,有言如同无言,而心神遨游于尘世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话都是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而我却认为这正是大道的体现。先生您是怎么看的?”
求道与成道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
这些话就是黄帝,是得道的人,“之所听荧也”,你问他,他也假装听不懂,“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他说你的老师孔子也以不知表示不懂。“且汝亦大早计”,太急性子了,刚见到鸡蛋就想得到司晨的公鸡,刚见到弹丸就想吃到烤熟的鸮鸟。现在我姑且试着说说,你也姑且听听。
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真正是得了道的,是“ 旁日月 ”。“旁”邻近太阳、月亮,他把太阳、月亮两个拿来当弹珠玩,可以到这个境界。“ 挟宇宙 ”,他有时候把整个的宇宙,像夏天拿手巾擦汗一样的,挟在身边。“ 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 “ 为其吻合”, 到达心物一元;“ 置其滑涽” ,已经证到寂灭这个境界了;“ 以隶相尊”, 万法平等、性相平等。“ 众人役役 ”,一般人,活了一辈子,天天劳劳碌碌,干什么事都是为自己的欲望、身体做奴隶,做奴役。“ 圣人愚芚”, 得道的人看起来笨笨的,什么都不做,他是最高的智慧,他是葆光。到达这个时候,“ 参万岁而一成纯” ,他超越了时间的观念,一万年也就是一刹那之间,寿命的长短到了“万”跟“一”,空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都是合一的。合一就是不二,没有差别。“ 成纯” 完全是一个纯清绝点,就是上面讲的吻合。“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这个时候,心物一元了,身心一体,心跟物合一了。“而以是相蕴”,蕴是含藏、含蓄。道在哪里?在心物中,在身心上;
归回何处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予恶乎知”,我怎么样知道,“说生之非惑邪”!一般人贪恋活在世界上,这不一定是聪明的事。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我哪里知道,一般人怕死,“弱丧”是没有胆子,“而不知归者邪”!也不懂活着是住旅馆,死了是回家的道理。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丽姬是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当晋国刚得到她的时候,她哭得衣服都湿了。等她到了晋献公的王宫里,与君王睡在安适的床上,吃着美味的肉食,这才后悔当初的哭泣。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
梦与醒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梦中饮酒作乐的人,早晨醒后或许遇到祸事而哭泣;梦中伤心哭泣的人,早晨醒后或许高兴地去打猎。当人在梦中,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有时候在梦中还在做着另一个梦,等觉醒后才知一切都是梦。(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的时候是做白日梦,睡觉的时候是做黑夜梦,两个梦的现象不同,但做梦是一样的。所以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头的梦,如此而已!)
只有彻底觉醒了的圣人,而后才会知道人生犹如一场大梦。“而愚者自以为觉”,笨人自己以为聪明,认为自己是清醒的。“窃窃然”,偷偷地私自地高兴。“君乎”是谁知道?这个做主的是谁啊?君就是这个主宰。“牧乎?”牧就是一个被人家放牧的牛一样,鼻子给人家牵起来走的。我们没有悟道以前,活着的生命,鼻子都是给别人牵的。给谁牵呢?无主宰,没有人牵你,是你自己被它牵住了。所以我们不晓得自己能够做生命主宰的“君乎?”这是问号。“牧乎?”你是被人家牵着你也不知道。“固哉!”他说你好顽固哦!不懂自己的人生。
“丘也与女,皆梦也”,他说孔子说,我现在跟自己学生们,同你们大家,你以为我是传道讲学,嗨!都是在做梦!我跟你大家都是在做梦。“予谓女梦,亦梦也”,我现在讲你在做梦,这一句话,是我在说梦话,我也在做梦。
我说的这番话,可以称之为奇谈怪论。也许万世之后,有幸遇到一位大圣人,他能了悟这个道理,也如同在旦暮之间相遇了。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道只能够悟,道没有办法用思想去思考,更没有办法用逻辑去推理,也没有办法从文字去追寻,所以只能悟。即使我现在跟你辩证这个道,“若胜我”,你假使胜过了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这样一来,你真的是对了,胜利了。能证明我真的是错了吗?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假使胜了,你败了不能胜我。“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难道我真的对了吗?还是不对呢?“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实际上,或者假定是对的,假定是不对的。“其俱是也邪?其俱非也邪?”或者说,你我、主观客观双方都是错的。总而言之, 天地间究竟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啊?天地间真正的是非没有办法下一个定论。“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如果用我们人类的思想来判断一个真正的是非,没有办法下断语。因此也可以下一个结论,我与你通通是无知。“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所以如此说来,一般人认为是真正有学问聪明的,都是黮暗。 庄子提出这个名词,叫“黮暗”,暗就是暗淡。黮是什么呢?白的里头有黑斑,有污点。
谁是公评人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谁能够确定天地间的是非?“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 ”假使一个思想与你相同的人,来做评论员,来纠正评定是非问题的话,既然你两个一样,已经有偏了,怎么能够正确评定呢?“ 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 ”假使同我思想一样的人做评判员,跟我一样就有偏啦!哪能公正呢?
“ 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 ”假使找一个人,他的思想同你同我两个根本不相干,完全不同的做公正人,“ 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本来他同你我两人都走不同的路,他怎么可以确定呢?“ 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假使找一个同你我思想一样的来做公正人,既然同我俩一样,也不能做公正人!
“ 然则我与若与人”, 那么,我同你以及一般人们、人类,“ 俱不能相知也 ”,谁都没有真正得道的智慧,所以我们要求真理,到哪里找呢?“ 而待彼也邪? ”我们自己找不到,只有靠另外一个他, 这个他是什么呢?
“何谓和之以天倪?”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 何谓和之以天倪 ?”庄子提一个名词,他是谁?只有天,“本体”、“道”这个天。“何谓和之以天倪?”真正的是非只有到道的境界时,自然空灵,所谓是非两平了,也可以讲是非两泯,无是也无非,不是也不非。所谓是非寂然,这就是庄子所提的“天倪”。
“ 曰:是不是,然不然。 ”假使说是说然,说不是说不然,都是主观的形成。“ 是若果是也”, 假使你主观认为这个是对的,是确定是的,你的客观也就是主观。 “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 ,所以中间是非善恶之辨别,没有办法辨别清楚,因为都是相对的。“ 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对与不对之间也没有办法确定。
“ 化声之相待” ,一切人类的文化思想,都是由人的思想来的。论辩是靠人类讲出言语、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谓之“化声”,变化声音出来。 凡是化声见之于言语文字,都是相待,相待就是相对的。“若其不相待”,世界上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你要求一个不相待,就是真正的绝对,就要“和之以天倪”,只有得道。
“ 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人类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是思想的战争。人类文明为什么如此?因为“曼衍”,一样一样衍开,越演变越多。曼就是“漫”,充满了,“衍”就是敷衍,越衍变越大,因之不能得道,千年万年一辈子也搞不清楚真理在什么地方。穷年是永远,无穷无尽的日子搞学问去吧!学问越搞越钻牛角尖,真理越找不出来。那么怎么样才能到达天倪得道的境界呢?
生命的主宰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
真的要得道,“忘年”,忘记了时间,“忘义”,要忘记了一切的理论、道理,“振于无竟”,这个振就是自己站起来,站在无量无边无穷尽的境界里,所以最后只有一句话,告诉你无竟,宇宙万物无穷无尽。
《齐物论》快要作结论了,要注意把握《齐物论》开头,就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学生颜成子游问他说,老师啊!你今天不对啊!你好像同以前都两样啊!那个时候他入定去了。那么学生一问他,他说你不懂,这个时候无我了。然后告诉他无有境界里头,发生宇宙万有是“吹万不同”,真达到无我的境界是万物皆齐,没有不齐的,那个是进入道的境界。
‘贰’ 庄子諵哗-人世间(5)
齐国的大树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工程头子到齐国来选木材,到了曲辕看到一棵树,名叫栎社树,神庙里头的一棵大树,这一棵树啊!大得可以“蔽数千牛”,水牛在这个树下一站,水牛整个都被遮住了。手拉起来量一下,树干有一百围那么粗。高有十仞之高,七尺为一仞,就是有几丈高。后面还有些旁枝散出来,那些树枝的根部砍断了,可以做一只独木舟。来参拜的人多得很。匠石眼睛都不斜一下,看都不看就走过去了。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弟子们,看到了这个树都围上去,“厌观之”,看足了,看够了。赶到师父那里:自从我们拿把斧头跟你学手艺以来,那么多年,没有看到过那么好的木材,老师啊,你走过树旁时,连看都不看一下,“行不辍”,一步都不停,这是什么道理啊?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唉呀!你们不懂。“已矣”,算了吧!这个是“散木也”,用这个木头做船会沉下去;拿来做棺材很快就烂了;拿来做家具很快就坏;拿来做门窗啊,那个木头吸水太多,不容易干燥;拿来做柱头吧,生白蚂蚁很快坏的。这个木头啊!它没有用。因为它没有用,所以它活到那么大年纪,懂吗?
树神说法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匠石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栎社树骂他说,你你拿什么来比我啊?把我比作那个楠木呀,红木呀,文木呀,最上等的木吗?你搞错了!
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看那个水果树,橘子、梨子、柚子等等,还有瓜果之类的树,这些都是木头之属,你看这些水果树,苹果树、水蜜桃树,这些树多好呢!会开花会结果,就因为它开花结果,所以不许它长高,长高了将来不好摘,长高一点就剪掉,只许它横长,不准向上长,横长叶子多了一点,又把它剃了光头,因为这些果树有用,会开花结果,所以大枝的折了,小枝嘛泄气枯了,把自己的这个生命搞得很痛苦。
这些好树木,专门生长水果给人家吃,长得愈多愈好愈辛苦,所以活不到几年,树也老了枯了,枯了以后还被人家砍做柴烧。“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树木本来的寿命很长,活不到几年就完了,短命而死,中途夭折。 “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这都是给世俗一般人害了的。“物莫不若是”,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是因有用而死,你能干嘛,就把你能干得累死 。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我,修道就修到没有用,我这个道已经证果了。证果了就得道,也就是一点道都没有,修到了百无一用,修了好多年工夫才做到的啊!中间人家几乎要把我砍掉,总算我表示没有用,所以没有砍掉。“乃今得之”,所以现在嘛,做到了,人家来上香拜拜,哈!每天磕头上香的,不知有多少。“为予大用”,你说我没有用是不是?哼!这个就是老子的大用处啊!这个老头子又讲,“使予也而有用”,假如我也同那些桃子树、梨子树,那么有用的话,“且得有此大也邪?”我还会长得这么伟大吗?还会活了几千年,还会活到现在吗?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你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是人;人跟木头差不多,都只是天地间的东西。我是天地间一个东西,你也是天地间一个东西,大家都是个东西。你,专门来看木头,怎么不看看你自己啊!你说我是“散木”这一句话,几乎把我的秘密在你徒弟们面前揭穿了。你骂我是散木,你就是个散人;你不过是一个快要死的散人,我是个没有用的木头,你这个散人怎么会懂我这个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
他梦醒之后吓死了,就来圆梦,来解梦了。昨天啊!讲错了话,得罪了那棵神木的神了,树神托了一个梦给我。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弟子说老师你昨天不是讲过吗?这是根无用的木头耶!无用的木头,他还会成精,修道几千年变成妖怪,还会变成一个树神,托梦给你,这好奇怪呀,你说他没有用吗?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
这是秘密,不要讲,不要讲!“彼亦直寄焉”,他既然成了神,为什么托梦给我?是叫我带口信,传话给世界上的人啊!因为他也很寂寞,没有知己。“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虽然我骂他一顿,骂也是知己才骂啊!
“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匠石又说,你们刚才问得对,既然是没有用的木头,为什么会在庙子后面给人家拜拜呢?这也是栎社树活了几千年的道理。你们要晓得,有用的树木有人要砍,没有用的,被人砍得更快;既然没有用,留着干什么!但是,这棵大树,人们不砍掉是为什么?因为他在庙子后面,大家说,这一棵树是神耶!七爷八爷就在这个上面耶!也许城隍爷也在这个上面耶!动不得啊,只能够拜一拜!因此就保住了。
这个道理你们懂不懂?人生啊,你有用也倒楣,没有用更倒楣;要做到好像有用,又好像没有用,才是没有用的大用。因为他没有用,而做成社神,如果不做成社神,“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它长到一半就给人家砍掉了。
“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所以他保全自己的寿命,有他一套的办法;在这个社会上,那个没有用的,才能够保全寿命活下去。他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你们不同,与世界上的人也都不同,所以他能长寿,永远站住。“而以义誉之”,然后你还会拜他。“不亦远乎!”这多么高深远大啊!
奇才异能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
南郭子綦,他看到一棵大树,这棵树大到什么程度呢?“结驷”,古人所谓驷,是四匹马并排拉一部车子,这叫做一乘。所谓千乘,形容有一千辆车子,共有四千匹马,站在这个树底下,树阴都把它遮住了。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南郭子綦问说:这棵是什么树呢?这棵树必定是特殊的一种材料!
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
头仰起看它,那个小的枝干,弯弯曲曲,树固然那么大,但是没有办法做栋梁之材。
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 。
大树这个根根,如果把它锯开做棺材板,也不行。
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这个树叶子拿来舔一下,嘴巴会烂,受伤。闻它的味道,人会像喝醉酒那样子吐,三天都吐不完。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这个不成材的大树,无以名之,这叫做奇才异能。因为它很特殊,能够照应那么多人,可是问它本身有什么长处,一无长处,所以这棵树木才能长得那么大。“嗟乎”是感叹,唉!“神人以此不材”,上天生了这一棵树,这一棵树的木材是一无用处,但又大有用处呢!
这个故事,不要看成一个没有用的树木,它有大用的,因为有它的大用,它不成才,才是专才。第二层的道理,他没有说这棵大树做什么用,但是你一望而知,他在点题,题目先告诉你,它可以结驷千乘。千乘之国是天子之邦,所以说贵为天子的人,才有这个本事。
好就是不好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宋国有一个姓荆的人家,他家有一块很好的土地,种的树木,都是有用的木材,像楸木、柏树、桑树等。因为这些木材都非常有用,所以,“其拱把而上者”,这棵树干刚长到两手合起来这样粗,就被砍下了。为什么呢?“求狙猴之杙者斩之”,用来做捉猴子的机械跳板,就是“杙”。古代打猎用一个跳板,卡哒就把猴子捉住了。所以这种木材很有用。
再长大一点,到了三四围那样粗,也会有用而被砍。“求高名之丽者斩之”,名气大的人,发财的人,要盖个大房子,要特别漂亮的木头做大门,三围四围粗的树干,那个木材正好合用。
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
王侯达官贵人,选用上好的棺木,七围八围尺寸的树木,就是最为适合的,因此就把它砍了。这种木材也可以做名门大宅的匾额。
“因为太有用了,本来应该活得很久,结果是“未终其天年”,只要长高一点点,就会被砍掉;所以生命只活了一半,有时连一半也没有,就被斧头砍了,成为短命。一个好的人材也是这样。
庄子这个道理,其中有两层意思。前面这个故事,说这个是无用的大木,却是天下最有用的,它是代表了一个领袖的才能;真做一个领袖,实际上是一无所能,绝无所能。但是领袖的长处是能够包容一切,而人的一生,聪明能干的话,就是庄子所讲的,“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不祥就是大祥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一匹马头上有白色的毛,是带孝的,叫“的卢丧主”。“牛之白颡”,全身黑色的牛“白颡”,头上有块白色;小猪鼻子特别翘高的,像犀牛一样的,也不吉利,拜拜也不能用。人有痔疮的,不能祭河,河神不答应。斋公斋婆们都知道这些是不吉利。“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说不吉利,那顶好不过了!
人生求名求利求能干,要功名要富贵具足的人,都是不愿意好好地活着,忙忙碌碌地过一生,卖命换来的功名富贵,最后功成名就,自己也不见了,像苹果一样落下来了。所以庄子的观念认为,自己人的价值也没有发扬,没有好好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自己找的麻烦。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
“支离疏”,“颐隐于齐”,长得相貌很怪,两腮接近肚脐,“肩高于顶”,两个肩膀端起来比头还高,“会撮指天,五管在上”,这个头仰起,脖子裹起来好像没有脖子,鼻子、眼睛五官都朝天仰着,脊柱弯曲,两个大腿变成是他的两肋一样,人又矮,又难看。做针线手工足以糊口“,卜卦生意赚的钱可以养十口之家。国家征兵的时候,他可以免了兵役。
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政府要征劳役时,不会被征调。如果政府发社会福利救济金,他都领得到。这样形貌怪里怪气的一个人,他可以自给自足,生活得很好,也很长寿。“支离其德者”,不是正规的,看起来不太正常,没有关系,可以躲掉很多灾难!
所以,庄子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很妙,正常的人生活下来很困难,稍稍带一点怪,不要怪过头了,却活得挺痛快的,就看你能否善于利用,学到支离其德!
孔子楚国之旅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孔子到了楚国,这个楚狂陆接舆一听老孔来了,去看看他。在门口讲一句话:“凤啊!凤啊!你呀,你的运气不好,“德之衰也”,怎么那么倒楣!在这个时候生到世界来。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这是中国文化道家思想的历史哲学。楚狂说,你孔子所希望的人类道德的社会,是有啊!只有两个时代有,一个是过去几万年前,“往世不可追”,过去已经过去了;一个是将来,“来世不可待”,也许几千万年以后,已经等不及了。所以我们碰到的时代,中国文化都叫做衰世。
《春秋公羊传》讲三世,一种是衰世,比乱世好一点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衰世;好一点叫升平之世,应该是尧舜禹,普通说像周朝、商朝,就是升平之世;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是太平盛世,所以称为三世。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真到达天下有道的时候,就是太平盛世,这是圣人的时代,圣人的世界。天下乱的时候,为救世而来,“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所以那些圣贤们,都是抱着救人救世的心情来的,命运注定是来受苦受灾难的。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你怎么在这个时候来投生啊!这个时候来,你一辈子能够“仅免刑焉”,不被人家杀了头,就算是第一等福气了!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子凤兮之叹!就是拿凤凰生在不得时的时代,来比喻孔子。陆接舆的理论,是一个人生在衰乱之世,能好好活下去,半路不遭刑戮而死,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陆接舆讲孔子,“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不受刑罚,不会被杀头,能活下去,已经了不起了;你还要周游列国,还要到处传播文化,要救世救人,你简直是不想活了。
“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人生都要求幸福,这就是历史哲学的名言,幸福啊,太难了!幸福这个东西,比羽毛还轻, 没有办法把它装起来。“祸重乎地,莫之知避。”那个痛苦、祸患,如同土地一样,随时离不开我们的脚跟。人活在世界上,幸福是这样难于把握,因为太轻飘,一下子就溜过去了。所以做人一辈子,随时都在祸患之中。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算了吧!算了吧!你到处传道“临人以德”,好像君临天下,到处散布道德的思想,文化的观念。“殆乎殆乎”,你危险极了,“ 画地而趋!”这四个字很重要,一般人的人生,都犯了这四个字的错误,自己画了一个范围在走。所以知识分子,读书人,就是那个书呆子的样子,画地而趋,在自己那个范围里钻,认为天下就是这个样子。
怎么样能够解脱呢?就是不画地而趋,自己不规定范围,而超越于一切,那才是真正好的人生。
小结人间世
“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迷阳”就是路上那些荆棘,那些有刺的草木,会割伤人的手脚。“一边走路一边在念咒子,我现在出门了,路上的荆棘,坏的东西不要伤到我的脚,我走得很慢很小心,这些有妨碍的东西,千万不要把我的脚伤到了。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大树,“自寇也”,本身长得太美丽了,太好了,所以招来别人的砍伐。“膏火自煎也。”那些能够燃烧的油脂,这些动物身上有膏脂,会招来杀身呢,“桂可食”,肉桂是补品可以吃,可以做药,“故伐之”; “漆可用”,现在油漆是化学的,古代就是漆树,这种树流出的汁,可以漆东西,有利用的价值,“故割之”。
所以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用处,有价值。其实啊,人生的价值,自己觉得没有用的,最有用;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活一辈子就好了,这是庄子的结论。看起来非常消极,对于社会、世界、人生是讽刺的;实际上,他一点都不讽刺,只是告诉我们四个字:“世路难行”。
《人间世》这一篇的结论,是说世间这一条道路,很难走的;生命要很有价值,自己处理生命要很有艺术;要懂得在哪个环境,应该要怎么样做。如果不晓得自处,会招来侮辱,招来伤害。
颜回要出来救世,想出来做帝王师,被孔子骂了一顿,自救都救不了,还想救世救人,不如先自救。所以孔子教他如何修道,修心斋,如何自利而后利人的道理。接着讲了许多的故事,最后讲到孔子的本身。孔子善于教人,不善于教自己,所以自己也忧伤悲苦一生,结果碰到装疯卖傻的陆接舆,骂了他一顿,实际上也是恭维了他一顿。
孔子一生之所以为圣人,在哪里看到呢?不在四书五经上,而是在《庄子》上看出来。圣人之用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救世圣人的观念。
《人间世》告诉我们世路难行,并不是世路不可行,世路是可行的,要自己善于处理才行。
总结起来,这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呢?三个字,守本分。人要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就做什么事,处什么态度;可是还有个大道理,《庄子》内七篇是连贯的,真正善于处世的人,世路固然难行,善于行世路的人是什么人呢?是得了道的人。知道了《逍遥游》,知道了《齐物论》,然后知道了《养生主》,这三个内容都做到了,就是得了道的人,然后才入世。这个入世啊,随便他怎么玩法,都是他的游戏三昧。这四篇连起来,是一贯的宗旨,就是大题目大方向。
‘叁’ 《庄子__(上下册)》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庄子諵哗》(南怀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庄子諵哗
作者:南怀瑾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4-1
页数:631
内容简介:
南怀瑾先生讲解《庄子》,自有一格,颇得《庄子》精髓——不斤斤于个别语译,而是在旁征博引的同时,重在对文章妙趣和精义的提示及精神内涵和意旨的阐扬,文思敏捷灵动,语言生动活泼,阐述通俗明白,实为当代读者接近《庄子》的最好读本。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肆’ 庄子諵哗-人世间(4)
太子的老师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颜阖奉到命令,去做太子的老师。心中很害怕,就去问卫国的贤人蘧伯玉,也是孔子最佩服的一个人。卫国的太子,“其德天杀”,这个人好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如果不教育他,只做个挂名的国师,将来这个国家会亡在他的手上。
“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如果正规地教育他,那我本身就会危险,可能会被杀头,他将来可能恨我。
这位太子很聪明,聪明到“ 适足以知人之过”, 看人家的缺点、毛病,看得很清楚,“ 而不知其所以过 ”,可是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毛病。
“若然者,吾奈之何?”你看我怎么办?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你问得好,“善哉问乎”!“戒之,慎之”,你要随时警戒自己,处事随时要谨慎。“正女身哉!”第一,你自己要做一个正人君子。
如何教育领导人
做大事业,处于混乱局面的时候,“形莫若就”,外形方面要显得随和,将就他;“心莫若和”,可是你的内心不同,要外圆内方,自己要非常平和,不能随便,更要调和,不能他做坏事,你也赞成,那就不对。要想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但是心里不能够随便,要用平和委婉的方法引导,所以要内方外圆。
“虽然,之二者有患”,上面两句话,任何人都很难做到,要是做到了也有毛病。“就不欲入”,比方外形跟他同流合污,你要怎么样我也跟你怎么样。但是“就不欲入”,不能深入,恰到好处。“和不欲出”,你自己内在心地要光明磊落,要端正,还要跟他保持和平祥和,但是外表绝不能表露出来!你的正道也不能够暴露在外。
“形就而入”,他说处在这样一个环境,碰到这样一个人物,你外表上跟他也常常在一起,和蔼招呼,形态同事,但是不要真的同进去了。“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不然你也都完蛋了,就变成颠倒灭亡崩垮了,最后为“蹶”,就要跌死了。
“心和而出”呢?外表跟人家一样,内在自有道德的标准,但如果向人家表达自己,严重的宣传自己,“为声为名”,好像自己表示有学问有修养,那你完了,结果变成“为妖为孽”,变成外道、妖怪了。本来你是正道,为了一点名利心的驱使,你遭遇的后果,说不定连你的脑袋都要落地了。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他幼稚你要跟着他幼稚,“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无町畦就是没有方向没有正路,“亦与之为无町畦”,那你也就要像白痴,不过你白得好一点点,有时候清醒一下,这样才能够领导。“彼且为无崖”,崖就是一个高高的标准。像太子没有什么标准的,你也要跟着像没有标准。这三点你能做到才行,但是你不能糊涂。“达之,入于无疵”,你做人做事要通达圆融,不要古板;但是啊,一个人太圆融会出毛病的,太圆就变成滑头了,所以又不能滑头,要做到没有一点瑕疵。
不自量力的螳螂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螳螂在路上,听到车子卡卡卡的响,“怒”就是发怒,也是努力,它用尽力气,想把车子挡住。“不知其不胜任也”,不自量力,“是其才之美者也”,虽然如此自不量力,但它有勇气
“螳臂挡车”,就是庄子这里描写而来的。这个话怎么插在这里呢?上面这一段蘧伯玉告诉颜阖,为人处世,如何辅助一个老板,这个大原则讲完了,下面讲,如果你不照这个方法去做,一定想要把他改正过来,那就像螳螂用臂挡车一样,最后自己完了。不过完了是完了,历史上留了名。
“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蘧伯玉说所以啊,你去要小心谨慎,你只能慢慢教育他,改正他。怎么叫“积伐”呢?就是自伐,自己认为了不起,骄傲自己有功,叫做自伐。这种人自尊心很强,傲慢渐渐累积起来就是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你慢慢地奖励、多多地鼓励他,你就成功了。“几矣”,这一点你再做好了就对了。
虎性 马性 人性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有没有见过养老虎的人?要喂老虎吃肉的时候,宁可煮熟,不敢给它生的肉吃。“为其杀之之怒也”,这样会养成它杀生的习惯和斗争的习惯。同时也“不敢以全物与之”,宁可先剁开,“为其决之之怒也”,如果给它一整个的,还要用牙齿啃咬,用爪子按那个东西,有时候咬不下来,发了脾气,就会出毛病。个性坏的人,就像这个老虎一样。“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要晓得它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饱,更要了解它怎么样会发脾气。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老虎跟人不是同类,但是它对于养它的人蛮好、蛮乖,因为给它吃的嘛!而且养老虎的人,顺着老虎的性情兴致而养,有时候老虎发了脾气也会吃掉养它的人。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那些喜欢养马的人,看见马尾巴一翘,就晓得它要大便了,立刻把箩筐放在马后面接大便。要屙尿的时候,用海边那个蛤壳(娠)来接它的尿。
有个蚊虻来咬这个马,这个人看到了,“而拊之不时”,为了爱这个马,拿那个苍蝇拍,啪……打到马身上去。马被他一打,咚,头转过来一踢腿,就把他踢死了。马屁拍到马腿上,因为他打的地方不对了。“则缺衔毁首碎胸”,然后马把那个缰铁也咬断了。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这两句话要注意,是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各有自由的意志,老虎、马、各种生物也是一样,他那个习气来了,什么都转不了。“意有所至”,心意专注在那一点上,一个人着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他说岸在哪里啊?苦海茫茫,回头岸如何去?什么般若呀!真如呀!都没有用。所以“意有所至,爱有所亡”,明知道你爱他,有时候因为他自己的需要,那个力量一来,就忘记你爱不爱他了! 可不慎邪”!你要谨慎啊!
‘伍’ 庄子諵哗-养生主(3)
独立自主的生命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公文轩看见右师很惊讶地说:“是何人也?”“恶乎介也?”怎么只有一只脚啊!“天与”,这个人是天生下来一只脚吗?“其人与?”还是因生病而变成一只脚残废了呢?
“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 。”这是天然的。“非人也”,不是人为,是天命要我一只脚来活着,我就一只脚来活着。“ 人之貌有与也” ,,每个人身体的形态相貌虽不同,但各人有独立的精神。人的生命活着,顺其自然,有自己生命的形态和价值,不要受任何外界的影响。
我就是我。这个天生的,绝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精神生命独立的人格。所以,“人之貌有与也”是相对的,精神独立的人格,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形。因此我告诉你,我晓得了这个原则,所以我答复你,“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是天命,不是人为,自然得很,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泽雉”就是江河边上、旷野里头的野鸡,“十步一啄”,它走十步路,就在地上找吃的,抓虫来吃。“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蕲就是蕲求,但它绝不蕲求自己关在笼子里。这自由啊!这多舒服啊!这个是它的生命!
“ 神虽王,不善 也”,这个“王”字,等于这个“旺”字。你看关在笼子里的野鸡、动物,还有那个孔雀,它把脖子一伸开,那个脖子一歪,哎唷,这是孔雀王,很了不起。再了不起也是关在笼子里啊!“ 神虽王”,那个精神,虽然看起来像一个王一样,“不善也”,并不好。其实我们大家都关在笼子里,这个宇宙就是个大笼子。
崇高必有堕落
老耼(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老子有一天装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他看到老子的尸体,“三号而出”,大叫三声,既不是哭,也不是笑,哈哈,叫三声就走了,他这已经是很大的敬礼。“弟子曰”,老子的学生问,这个家伙是谁啊?“非夫子之友邪?”不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吗?似哭不哭,似笑非笑,好像来讽刺嘛!“曰:然。”是啊!我是你老师的好朋友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你来吊丧,又不行个礼,又不掉眼泪,大声干吼几声,这个就可以吗?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曰:然。”这个秦失讲,当然可以啊!这是最高的礼貌。然后他就讲,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他说我听说你们老师死了,来吊丧,我还以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现在到了这个地方一看啊,看到你们这些学生,都跟他学道的,结果学成这样,我认为他不是人,他没有资格做人,没有得道。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我以前对于你们老师很敬佩,认为他够得上是个人,等到我老远赶来吊丧的时候,看了你们这个情形,我认为他还不是道友,不够是个人。为什么呢?刚刚我进来吊丧的时候,看到有些年纪大的人来吊丧,哭得不得了,好像死了自己的儿子一样伤心;许多年轻人来吊丧,哭得好像死了自己的妈妈一样伤心。为什么他们看到老子死了,哭得那么伤心呢?年纪比他大的也哀他,年纪比他小的也哀他。哭是真情的流露, “彼其所以会之”, 所以他们动了情感讲不出来,必然会哭,“ 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因为没有言语可以表达出他们的情感而哭。可是这是普通一般人的感情,而你的老师老子呢?不应该是普通人,他是教导人超越人情、物理环境而超神入化的人,不但说“哀乐不存于胸中”,连七情六欲,都已经不动心了。
换句话说,得道的人,生死也不入于胸中,生死是一体了,活着是张开眼睛做梦,死了是闭起眼睛做梦,反正是梦中在游戏。结果呢!你们跟他学道的动了真感情,他死了以后,你们那么大哭大叫大闹的,可见你们没有得道;换句话说,老子没有把你们教好。所以他认为老子不是人,违反天然,“ 是遁天倍情”, 这个天,不是普通的天,是违反形而上道。
人的感情有喜怒哀乐,不错啊!很自然就有,可是一定要哭得像唱歌一样大声,把喉咙哭哑了,才叫伤心吗?他说这个感情已经作假了,不是真感情;“ 忘其所受” , 忘记了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来是什么?“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能积聚拢来,必定会有散开;到了最高处,必定要掉下来;有相会就有别离;有活着的生命,自然有归宿的一天,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命的本性动一动,自然就有静一静的道理。“古者谓之遁天之刑”,他说,人啊,对于生死看不开,违反自然,在庄子的观念这是逃避天刑。人有生必有死,有合会终有别离,就是这个道理。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一个人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顺这个生命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的规律。所以,老子也提到“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壮盛到极点,自然要衰老;“老则不道”,人老了,这个生命就结束了,另一个新的生命要开始了。 换句话说,真正的生命不在现状,现状看到有生死,我们那个能生能死的那个东西,不在肉体的生死上,所以我们要看通生死。
“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才是最高的修养。《养生主》最后的结论,重点在这一句,把生命的道理看通了,“安时”,随时随地心安理得。“而处顺”,即使人生除死无大事,把生死的问题看空了,看自然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自己不被后天的感情所扰乱了。哀乐不入于衷,这个“衷”是内心,内心不被哀乐所困扰。
“ 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个“道”字,一个“天”字,一个“帝”字,有各种解释。“帝”代表宗教性的上天的主宰,也代表哲学性形而上的一个本体、本来。这个帝字,不要当做真的有个有形的“上帝”解释,不过作这样解释也可以,就是有一个生命的主宰。“县解”这个“县”就是“悬”字。 这个形而上生命的主宰,无法用世间的学问,世间的文字、语言来解释,要最高的智慧去理解,理解了这个道理啊!就了了生死了。
无尽相传的薪火
了了生死以后,“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这里用的这个“指”,人们争论得很厉害,为什么用这个指头的指?这个指是代表肉体,有人解释这个指头的指就是宗旨的“旨”。换句话说, 我们真正的生命就像火柴一样,把它点燃了,这个火传到蜡烛上去。火柴烧完了,火柴的形象没有了,蜡烛接上那个光明,这一点光永远传接下去,所以叫“薪尽火传”。火柴烧完了,但光辉永远绵延不断,“不知其尽也”,精神的生命永远是亮的,而且无穷无尽。
庄子用这个方法来讲,表达道家的思想同佛家、儒家的思想一样。 我们一个人肉体的生死是现象,生灭生死是两头的现象。我们生命的根本,不在这个生死的现象上,那个能生能死的生命的光辉,是永远不生不灭,无尽无休的。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就对身体的死亡,以及生死之间,看得非常解脱,非常轻松,非常自在。因此,哀乐也就不入于胸中了。
养生主的三个故事
《养生主》第一个故事,提出来庖丁解牛,叫我们对于人生的生活,要超神入化,要造诣到解脱现象,如庖丁的杀牛一样;虽然如此,做人做事还是要处处谨慎小心。跟着第二个故事,说明人活着,有超然不可拔而独立的人格,不受外貌外形外境界的影响。 残废的不需自卑,用右师说明一只脚的人,还要顶天立地活在世界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任何的英雄都有自卑感,受不了环境的刺激,环境的打击,自卑感自然就产生了。所以,常常一个非常傲慢的人,就是因为他自卑感太重。自卑感太重,自然就傲慢,因为那个傲慢,是对于自卑的防御,深怕别人看不起我,所以自己要端出那个架子来。如果没有自卑感的话,就很天然, 你看得起我,我还是我,看不起我还是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那个样子。你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他说一切都很自然的,就是这个道理。
到达这个境界,真的认识了自我,顶天立地,古往今来,无非一个我。因此活着时能够看破了生死,在年老病苦,生死来去的时候,就一点无所恐惧,很自然地接受一切。换句话说,对于生死也不自卑。我们为什么怕死?自卑,觉得死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他告诉我们,死了没有到哪里去,我的那个能生死的生命,永恒常在,薪尽火传,精神的生命永远是光辉的,水远是亮着的,“不知其尽也”,是无穷无尽的。
‘陆’ 庄子諵哗-齐物论(4)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天地万物一匹马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用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从道通为一、万物浑然一体的观点来看,天地无非一指,万物无非一马,没有什么区别。)(此解释来自读者参考的另一本书)
喻指又非指,非指又喻指,喻马又非马,非马又喻马的,搞了半天,究竟你指马呢?还是马指你?搞不清楚。
“ 天地一指,万物一狮子”。这个宇宙万物等于一个狮子一样,狮子全身,有头有尾有脚,有无数的毛,每一根毛都代表了这个狮子,但是每一根毛,也都不是这个狮子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是庄子的名言,很多人因之而悟道,庄子这句话是表达心物一元的道理。这个天地是一指,不是这个指头,而是这个指头所指的。“ 万物一马也”,宇宙万物,不过是一匹马一样。
最终的一同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是非观念使我们产生认定,认定应该或不应该,“可乎可,不可乎不可”。这个可以不可以,都是我们的主观来的;是我们的念头认为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不可以。宇宙间没有离开心以外的是非观念。他的结论告诉我们,“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我们要想成这个道,想返回到形而上道里头,只有实行,只有真正行道才能成道。
“物谓之而然”,宇宙万物我们认定对就对了,不对就不对。认定这个东西叫什么,就叫什么,一切都是唯心作用。所以形而上的道,“行之而成”,是要修行才做得到;形而下的万物是人为的,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他说:“恶乎然?”怎么样才叫对了呢?“然于然”,你的观念认为对了,它就对了,还是唯心作用;“恶乎不然?”怎么样认为不对呢?“不然于不然。”这个不然是你的观念认为不对就不对。
物固有所然” ,物体都有它所以然的特别性能;“ 物固有所可” ,所以万物,都有它应该的本位和立场。水有水的用处,火有火的用处,形而下是这样。但是从形而上来讲,“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归到道体呢,水火都变成原来那个能量,只是一个能量,因此它说明一个道理:“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莛”是茅草的一个杆杆,“楹”是一根大柱头,“厉与西施”, “厉”是一个非常丑的丑八怪;“西施”是古代第一美人。人的现状、个性、心理等都不同,他只讲了四大类:“ 恢 ”,是胸襟豁达,很宽大,什么事情都不在乎;“ 恑 ”,胸襟很狭小;“ 憰 ”,很奸巧;“ 怪 ”,很怪异。这四种是外在的现状,各有各的不同。
丑的是丑的,漂亮是漂亮,细的是细的,粗的是粗的,胸襟大的就是大,窄的就是窄的,奸巧就是奸巧,古里古怪的就是古怪的,各个不同,现象不同,作用也不同,就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但是,“道通为一”形而上讲起来是一个东西。譬如一个人,好看的与不好看的,死了以后都变成白骨,白骨变成灰,漂亮与不漂亮都一样,都是空,那个是“一”;茅草杆同大柱头,化成了灰也是一样,这也是“一”。所以恢、恑、憰、怪,到了最后,还是“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这也就是物理的道理。 一个东西分化了的时候,也就是成功的时候。 譬如稻子割下来,加工磨成粉,分化开了,可以分做成很多好吃的东西,“其分也成也”,分散开就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等于夫妻结婚,生了十几个孩子,这两个人的分化成了一个大家庭。但是,“其成也毁也”,就是“方生方死”之死。 当成功的时候,也就是开始毁坏的时候。 譬如这个房子,当我们盖成功开幕的时候,这一天已经开始在毁坏了,慢慢地坏,这个房子总归要坏。所以结论是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地万物,没有哪个叫做成功,没有哪一个永远存在的,也没有永远毁坏的。空久了以后,自然会形成有。这个形成的有,加上许多因缘的构合,自然会有,是自然的有,最后还是归到一。
平凡的高智慧
“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天地间的事情,从形而上道体上讲,没有成败是非善恶。而形而下万有的现象是不齐的,形而上是齐的,“复通为一”。“唯达者”,只有真正得了道,通道的人,“知通为一”,归到形而上是一体的;这个一也不是一,而是绝对的。所以得了道的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始终是不用。所谓“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就是《中庸》的庸。这个庸也就是“用”的意思。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只有通了道的人,才得这个庸,中庸之庸的作用。为什么呢?他自己这里有话解释,“适得而几矣”。得到了这个,也就是上面所讲,“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圆的中心是直的,直道而行,不是走弯曲路。“适得”,得到了这个道理。“而几矣”,几者,是差不多了。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什么叫“不用而寓诸庸”呢?庸不是马虎,不是差不多,而是得其环中,恰到好处。换句话说,庸也不是后世所讲的庸庸碌碌,叫笨人为庸人的庸。高度的智慧,高到了极点,但是看起来很平凡,这个才是庸的道理,得其环中之应用。
暮四朝三不习惯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这一段是骂世人的,也是最高明的警告世人。我们人就不晓得用这个庸,自以为聪明的人,都喜欢乱玩弄自己的聪明,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笨人吃亏在哪里啊?不晓得玩弄自己的笨,所以更笨。聪明的人玩弄自己的聪明,所以也笨。那么这些人为什么笨?“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都是把自己的精神和聪明,向一点上钻。这个一,不是道复通为一的一,是向牛角尖那一点上钻。“而不知其同也”,而不晓得向大同方面钻。 这些人叫什么?就叫朝三暮四。
世界上的人,都是像这一批被高明的人玩弄的猴子;反正是七个板栗给你吃就是了,时间安排的不同,位子安排的不同,你不晓得有多高兴!骂你一声混蛋,你就气得要命;喊你一声老太爷,您好您好,对不起,您天下第一,万岁,你就高兴了。实际上啊,都是被人家玩弄。这就是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道理。所以他最后的一句结论,“名实未亏”,等于这个喂猴子的老头一样,板栗一天还是喂了七个,并没有变,只把观念变一变,大家就受不了啦。
懂得调和的人
“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形而上的道无是亦无非,无善亦无恶;形而下有是非,有善恶。那么得道的圣人处形而下道,人与人之间,怎么处呢?一个字“和”之以是非,是非善恶要调和。这个“和”就是中庸的“庸”。所以有人提出来,《中庸》是根据《庄子》来的。《中庸》又提到中和这个“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得道的圣人,晓得形而下有是非,而且愈来愈尖锐,所以只有调和它,把是非中和了。能中和了,在形而下的人道,就好多了。
但是,还要进一步“而休乎天钧”。这是庄子的名词。天就是代表形而上道;钧就是平衡;像天地一样的公平。怎么叫做天地一样的公平呢?有了白天给你闹,还有夜里给你休息呢!这又是很公平了。这个中间的调和,要参透天地之间的造化,而休乎天钧,庄子说这叫做“两行”。
(万物有分必有成,有成必有毁。所以从总体上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成和毁灭,始终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通达之人才可能懂得万物浑然相通的道理,为此他们不用固执常人的成见,而寄托在万物各自的功用上。这就是随顺事物的自然罢了。随顺自然而不知所以然,这就叫做“道”。辩者们竭尽心力去追求一致,却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混同的,这就是所谓的“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有一个养猴的老人,他给猴子们分橡子,说:“早晨三升,晚上四升。”众猴听了很生气。老人改口说:“那么就早晨四升而晚上三升吧。”众猴听了都高兴起来。橡子的名称和实际数量都不曾增损,而猴子们的喜怒却因而不同,这里养猴老人不过是顺从猴子们的主观感受罢了。所以圣人不执着于是非,而依顺自然均衡,这就是物我并行,各得其所。)此段来自另一本参考书)
‘柒’ 《庄子__(上下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庄子__(上下册)》南怀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庄子__(上下册)
作者名:南怀瑾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6
页数:400
内容介绍:
《南怀瑾讲述:庄子諵哗(上)》内容简介:《庄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最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来说,却不免有其论莫测高深,其文艰深难明之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先生讲解《庄子》于台北十方书院,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之宗旨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迭出。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的《庄子諵哗》是现代读者阅读、理解《庄子》的最好读本。
作者介绍: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着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捌’ 庄子諵哗-德充符(1)
春秋战国的文化,道德这两个字是分开的。现在由《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讲到第四篇的《人间世》,说道的充实。道是体,就是内涵,是每人学问修养的内涵;德是用,得了道礼能够起用,是用世之道。世路固然难行,《人间世》讲的重点是,在难行中,如何以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艺术去行,那必须要有德行的充实,德性的充满。德性要如何充满呢?庄子就在《德充符》这一篇,用寓言,用高度的文学笔调,用他艺术的手法,绘出来人生的一幅图画。
王骀是何等人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鲁国有一个“兀者”,没有两条腿的人,不晓得是生来的,还是后来受伤去掉的,这个人名叫王骀。跟他学的人很多,比孔子还多,他的名气跟孔子一样大。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常季是孔子师友之间的人。问孔子,王骀两条腿没有了,他的学生很多,名气之大和你一样。“中分鲁”,把鲁国分一半,你的名气一半,他的名气一半。“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他没有上过课;也没有什么指责你、骂你、劝导你,可是怪了,只要你一见到他,“虚而往”,原来什么都不懂的人,一拜门跟他以后,“实而归”,都会非常充实地回来;满腹经纶,什么都懂了。
“ 固有不言之教”,用不着说话的教育,“无形而心成者邪!”外形一点不着痕迹,心里头悟道。 “是何人也?”王骀是什么人啊?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他是真正的圣人,得道的人。我孔丘心里早想去做他的学生,“而未往耳”,不过还没有去,我都准备拜他为师,何况一般还不及我的人呢!更应该拜他为师了。岂止鲁国的人应该拜他为师,我准备号召全天下、全世界的人拜他为师。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一个没有腿的人,超过了先生你。他的作用高深远大。假定他像你老师所讲的这么了不起,他传心的心法在哪里?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世界上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人的生死问题,这位先生啊,已经了了生死,得了道的。“而不得与之变”,生死同他都没有关系。进一步说,不但生死了了,“ 虽天地覆坠”, 这个世界毁灭了,地球都完了,同他也没有关系;“ 亦将不与之遗 ”,他可以超然而独立物质世界之外。“ 审乎无假 ”,“审”和“无假”的意思是,透过了物理与精神的两面,能够参究到达智慧了解一切,不需假借其他的东西。王骀这个人已经超越了,不需要一切的依赖,不需要一切的假借。“ 而不与物迁 ”,他不会随着物理的变化而迁流。
“ 命物之化” , 我们任何人,一切万物,一切的众生,生命都受物质变化的影响,而这位老兄王骀先生啊,不与物迁,不受影响,因为“守其宗也”。宗,这里是叫道,西方东方叫法不同,反正有这个东西,万变不离其宗。
山不山 水不水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老师啊,你讲些什么话啊!
“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人,“自其异者视之”,如果你戴了有色的眼镜来看,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话,你的观念观点都不同。
肝跟胆连在一起的,可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呢,肝跟胆,犹如楚国跟越国一样。用春秋战国的形势来比方,楚越互相争强争霸,两个地区不同,国家国势也不同。
“ 自其同者视之”,站在一个统一的观念来看,换一个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也”,万物是一体的,就是一个。
人生也好,道也好,每一个人只抓住了一点,蒙蔽了自己的智慧,如果这样去看形而上的道,看形而下的万物,那就糟了;因为各有各的见解,越看越生气。如果得了道的人,从超然的立场,从另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则天下的万物皆是一体,都很可爱,都同我自己一样,没有什么分别。怎么叫做得道呢?就是得道人的智慧,无分别智。如果用有分别的观点来看呢,肝胆就是楚越,我们把他们看成冤家;假使用无分别智来看呢,矛盾的东西,都不矛盾,都是同一的。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 夫若然者”,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懂得修道了,懂得了道德。“ 不知耳目之所宜”, 你能够每天忘记了耳朵,忘记了眼睛,不被声色所转,不被外境所诱惑;到这个社会上张开眼睛,张开耳朵,忘记了眼睛所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闻听到声音,不是听不是看,但是都知道了。也都看见,也都听见,但同你的心理都不相干,就是“不知耳目之所宜”,忘记了声色耳目。
那么你的心在哪里?“ 而游心乎德之和 ”, 心境永远是平静、安详的,不因外在的声色而扰乱了你的心境,游戏于这个世界,就是道之用。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修养到像王骀先生一样,他看世界上一切的东西,无分别,好的跟丑的,一样的都很好,既没有好看,也没有难看。你说他看到了吗?看到了,可是心中无分别,很和怡,很安详,很平和。而且看万物“视其所一”,他只看到了这么一个东西,没有美丑、善恶、是非的分别,都是一体。“而不见其所丧”,他没有看到任何的缺点,也没有看到任何的优点长处 。 你认为他是残废没有腿,但他忘记了自己有没有腿,心境能够修养到这个工夫时,无腿也可以走路,神足通。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他明心见性了,他总算找到自己的心,因此他善用他的心了,“以其心,得其常心”,得了自己真正的常心了。这个心是永远不变的;也无所不在,无所在,这个心他把握住了。“物何为最之哉?”因此万物对于他不相干,也不会动摇他的心了。
人能修养到不为眼睛所骗,不为耳朵所骗,此心永远安详,在这个世路难行之中,很幸福地行去。这就是道的用,就是德,修养到这个境界,才算有道德之人。
知止而后定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借孔子的嘴讲出来,“人莫鉴于流水”,流水不能做镜,你心中像流水一样的杂念妄想不能静止,就永远不能见道;“而鉴于止水”,必须要把心波的识浪停止,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唯止能止众止”,唯有真达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没有办法自己作主,永远没有办法了脱生死。
我们人的思想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所谓止,人生认定一个目标,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散乱,不是随便,不是做一件什么事业,而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一切的草木,唯有松树柏树,“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夏天热的时候,没有特别青;到了冬天冷的时候,也没有凋零,它永远都是常青的。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呢? 止。松柏之性永远常新不变,人生的境界,自己也要找一个常道;要做个善人,做个好人,用哪一种善法,就向哪一条路上去做,必须先要有个定力。所以它引松柏说明,“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无论冬天夏天,它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永远常青。
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人受命于天地之正气,要以舜做榜样。“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一个人,唯能够自正,才能够正众生。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己立立人;佛家嘛,自度度他;所以儒释道三家,路线都是一样的。
那么,人如何能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先要止,心境才能够定,见解也定;就是见地见解要正。用现在的话来讲,观念要确定,要不变,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
有始有终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
“保始”就是开始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所谓人生观的开始,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征”是后果,一个人要有始有终,就是孔子讲过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不惧之实”,在人生的途径上,无所恐惧,勇往直前。一个人什么都不怕,不怕死不怕鬼,都容易;但是很怕人生。生活的逼人,环境的压力,久了以后,你对于社会对生命,会产生一种恐惧,人会自然到这个地步;几乎没有一个人对人生的路途不产生恐惧的。古人的诗讲,“世事茫茫难自量”,人都有这个感觉,前途如何,后途如何,不知道,所以人生就有很多的恐惧。
我们要做到人生“不惧之实”,就是要实际做到不惧。 “保始之征,不惧之实”,这两句话很重要,要想求好的结果,就要注意有好的开始,这就是保始之征。一个人确定了道德的途径,要不惧一切,不怕,无恐怖,这就是不惧之实 ;不管受什么挫折,都还是直正地走这一条路。下面他用勇士做比喻。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一个大勇士,发奋前冲,千军万马在所不顾,一人一马就冲进去。那么这些人为了什么?“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为了成功,为了胜利,当时一股勇气,生死都不顾。最后呢?如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成功了,成名了,这是慷慨、专心、视死如归的一股勇气。
这一节说明怎么样修止,怎么样得天地之正,就是《大学》讲的,所谓正心、诚意。怎么样得正?必须要有勇气,有决心,面对人生,面对自己确定的目的,一直地向前去,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功的。
有道者如何生活
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这更进一步了,前面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已经了不起了,那是要有定力才行,在千军万马中,无所顾忌。凡是想成功的人,都要有这个决心,也要有这个定力。但是 比人世间成功的人更伟大的,就是修道的人;因为修道的成果是“官天地”,官就是管,天地宇宙在他的手里,受他的掌握,而他并不受宇宙物理的法则所左右。“府万物”, “府”就是包罗的意思,是一个宫府,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得进去。就像大房子,什么东西都可以容纳。“府万物”就是容纳了万物。
“ 直寓六骸” ,六骸是庄子所提出来的,就是整个的身体。头尾,及两手两足四肢。人到了“直寓六骸”这个境界,这个身体,自己并不当成身体了。“ 象耳目 ”,眼睛耳朵,看东西听声音,只是象征性地用一用,不会被眼睛或耳朵骗了。
“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得道的人,智慧当然高得很,没有任何一点不知道,他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智慧?答案是,他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庄子现在提出来的,只有“一知”。这一知就是觉悟,普通叫做悟道;这一知,就是生命中本有的智慧, 根本智。一个人得了根本的这一个智慧后,宇宙万有一切的学问,一切的事理,都明白了。
所以修道人“一知之所知”,他得了根本智以后,这“之所知”,是讲差别智,这个根本智得到了以后,宇宙万有的一切学问都明白,差别智都有了,差别智也叫做一切智。所以“而心未尝死者乎”!他心里头了了生死,永远没有死,不生不灭,永远常在的,永远是活着的;就算是这个肉体死了,他也没有死。他说,一个人修养到这个程度,了了生死,就是有道之士。
彼且择日而登假(遐),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这种有道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等到有一天,他不愿意玩了,就登遐升华而去。“人则从是也”,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他走了,不在这个人世间罢了。“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这种人,哪里会把人生这些境界、物理世界放在心里!
‘玖’ 庄子諵哗-齐物论(2)
神气 智慧
大知闲闲,小知闲闲;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
“ 大知闲闲”, 真有大智慧的人,他是有范围的,有道德的标准。“ 小知闲闲 ”,小聪明的人,闲闲,玩小聪明,懂了一点点,自己以为了不起。那是小智。
“ 大言炎炎” ,炎者,炎光也,火烧得很大,光明很大,所以也是炎光。说的大话大道理,等于放光动地。“ 小言詹詹” ,小道理詹詹,看起来好像有所建立,但并不究竟。
所谓“魂交”,是魂跟气交。气就是魄,所以我们叫气魄。“ 其寐也魂交” ,真正睡着了,神气两相交,所以第二天精神饱满;没有睡好的话,神气没有交媾,那样就不行了。“ 其觉也形开” ,睡醒了像花一样,神跟气都充沛了,因为他两个相交了一夜。睡够了,咚,起来,充满了气与神,花一样张开了。
前两句讲智慧的境界,知识的境界;中两句讲说话的境界;后两句讲睡着了及醒了的境界;六句话其实都相关的, 神气充足的人智慧就高,精神充沛有大智,不充沛只有小智。神气充足的人,就是大言,不充足的人小言。这都是由神与气两个东西来的。
下面形容一个人思想用多了,用心过度魂魄分开了。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这是形容心理状况,它说普通一个人,不懂神气相交的道理,所以睡醒后,一接触到外界的环境“为构”,就整天用心思,勾心斗角。“ 日以心斗” ,一天到晚,自己的心里在斗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斗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形容得很妙,形容人都在欺骗自己。“ 缦者” ,好像把东西密封起来,外表涂上油漆,自己欺骗自己。自己坐在那里胡思乱想。“ 窖者 ”,心中不停地在打主意。“ 密者” ,他在那里保密。缦、窖、密者,庄子一句话“ 日以心斗”,自己在那里捣鬼,心里闹斗争 。
“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消耗掉的,及失去的东西,不可能再恢复。“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 魂魄精神都没有了,所以对这个世界万事都很讨厌,灰心到了极点,嘴巴也封起来了,问他什么都懒得回答,摇摇头,没有兴趣了。
“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快要死的那个心,一点阳气都没有。这一段,庄子形容人如何消耗自己的神与气,到达了那可怜的境界。
心态 情态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虑”是思虑、思想;“叹”是思想引起的感慨,由感叹发出声音来,所以由虑而到叹;再由心理的变化进而到了“慹”,就是佛学所讲的执着,抓得很紧。由于内在的执着,而表现于外的形态,就是“姚佚启态”。“姚”就是放任,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浪漫,开放,随便;“佚”就是懒惰;“启态”就是变成生活的各种形态。
乐器是空的,也就是虚的。尤其我们吹箫吹笛子,弹琴奏乐的时候,心灵也要很清虚空灵,没有杂念,然后才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声。这就是乐出虚的道理,是一种观念。道家的解释则不同,认为是乐(勒)出虚,一个人心里太高兴的时候,气散了虚了;高兴到极点,或悲哀到极点,都可以造成人的死亡。这两种说法都成立,重点在于不管是乐(岳)出虚,或者是乐(勒)出虚, 只要人的心理同生理作用,向外发展得越厉害,就越空虚。尤其是高兴,越高兴气越虚,心境也越虚;如果向内收缩,闷在里头,则“蒸成菌”。因为心理的作用,使生理产生了变化。我们郁闷的心境久了以后,生理上容易产生许多的病。
生命存在与意识流注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我们的心理与生理,互相变化,昼夜相代。
“ 而莫知其所萌 ”,可是我们找不出来心理变化作主的是谁,“已乎,已乎!”算了吧!算了吧!“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既然找不出生命的来源,只好把昼夜活着的既有现象,当成人生就是这个样子了。“ 非彼无我”, 彼就是他。不是他,没有我。“ 非我无所取”, 不是我,抓不住东西,“ 是亦近矣” ,这样差不多吧!彼就是物,我们现在的生命存在,就是生理身体;非彼,没有他(身体),显不出我的作用。我又是什么?灵魂。如果没有“我”这个灵魂在身体内,则这个身体只是肉架子,一点用都没有。“ 非我就无所取”, 你能够这样去了解的话,“ 是亦近矣”, 就差不多了。
主宰是谁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妄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若说有一个作主宰的,“而特不得其眹”。眹是找不到一点影子,找不出一个真的我来。找不出生命的真正主宰,而主宰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只有在我们每天生活中,好像有个思想,有个行动在动。“己信”,好像觉得我是在动啊!这个东西好像就是我。“而不见其形”,但是又找不到他的形状。
究竟爱的是什么?还找不出来,所以说,虽然是 有情但是无形 。
“ 百骸 ”,他讲这个身体百骸,是很多的骨头凑拢来的。“ 九窍” ,人身上有九个洞,两个鼻孔、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七个在头部,身体下面两个,一共九窍。“ 六藏” ,身体子里头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骸而存焉 ”,把这些东西合起来,变成一个机器叫做人。庄子这个说法,与以后传来的佛学说法一样。
“ 吾谁与为亲 ?”哪一样是自己最亲爱的?“ 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 ”或者是说,你这个生命存在的一根头发,一个指甲,全体自己都很喜欢。“ 皆说之乎? ”这个“说”字,同“悦”是一样的。“ 其有私焉 ?”或者说,特别爱眼睛?特别爱嘴巴? 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如是,像这样仔细研究下来,没有一样喜欢,也样样喜欢,因为那都是属于我的,是我的生命。这等于一个皇帝,万臣子民都属于他的,都是他的孩子眷属。
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是生命存在暂时之所属,等于房子及财产的产权是属于我的,但是他毕竟非我之所有,生命结束了,它也就不属于我了。所以说这个身体,生命的存在,“如是皆有为臣妾乎?”或者说,“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理论上讲,这些子民个个都很可爱,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不足以相治乎?”彼此都不服气,彼此都不友爱。“ 其递相为君臣乎?”这 是说身体的内部互相作主,是民主的。“ 其有真君存焉 ?”找找你的身体,看里面是不是有一个真正作主的东西存在?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庄子同禅宗一样,处处是话头,讲到某一个地方,给你一个问题,他不给答案。他有没有答案?好像又有答案。
迷悟不二
你找找看,在我们这个生命存在中,有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呢?你找找看。“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 假定你找出来了,好像找到了,有一点影子,或者是找不出来生命的主宰,“ 无益损乎其真”; 他说都没有关系,找到了,对现有生命不会多出来什么;找不到,对现有生命也少不了什么,还是照旧地活下去。对于那个真正生命主宰来说,不管你找不找得到它,对它都没有损益。
这几句话,等于后世禅宗所讲的 迷悟不二 。开悟了与不开悟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迷悟不二,不二是没有两样。换句话说, 这个生命真宰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迷不悟,不多不少,不死也不生,永远就是这样。不管你懂不懂得它,它仍是一样。
既然迷悟不二,我何必悟道呢!迷掉也一样嘛!找这个真宰干什么?为什么又想要懂得它呢?这些理由在什么地方?
下面告诉你,如果找不到的话,“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一有了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有了这个生命,你觉得自己是活着,实际上是活着在等死。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看起来是存在,实际上,说白一点就是活着在等死。我们这个生命活着, “与物相刃相靡”。 与外界的万有,与物质世界的一切,彼此像一把刀一样,互相在争斗,互相在克制,也互相在欺骗,也互相在侵害。在侵害的当中,彼此又觉得很享受,所以相刃相靡。实际上,我们这个生命, “其行尽如驰”, “ 行尽”一天天向前走,走向那个尽头;“如驰”像马跑一样的快。“ 而莫之能止”, 停止不了,没有办法把生命永远停留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不亦悲乎!”多可悲哪!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一辈子忙忙碌碌,做什么呢?“役役”做别人的奴隶,做物质的奴隶,做自己身体的奴隶。成果在哪里呢?“ 而不见其成功 ”,最后啊,一无所成地跑掉了。“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苶然,这个茶是形容。苶然,就是这样的。“疲役”,为生命疲劳到极点,这一辈子做奴役都在疲劳状态。“ 而不知其所归” ,结果我们真正的归宿在哪里?找不到。“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 !一个人活到长命百岁万岁,活着有什么用呢!
“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他说,你活了一百岁的时候啊,那个心情同小孩的心情完全两样。我们明天的心情同今天的心情,也都两样。形体变化,“其心与之然”,你心理随着体能的影响也变化了,这是真正的大悲哀。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生啊,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茫茫然吗?“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或者是说,只有我自己没有明白,没有悟道,是茫茫然莫名其妙的。“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类中也有人找到生命的本来,并不茫茫然的吗?
谁是 谁非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一个人如果跟着自己的心理状态,成立了一个观念,各有立场,各有主观,“而师之”,认为自己这个是对的,是最高明的,然后用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谁独且无师乎?”哪个人心里没有一个老师啊!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一套真理,有一套理论,认为自己都很高明,悟道了。这一种心理状况,“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他的这个道理啊,不需要另外拿一个逻辑或思辨的方法,来研究替代。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都是你自己心理作用,“ 而心自取者”。 这是观点上面的自取,构成了一套理论,构成了一套哲学。下面一句话,整个的分数给你打零分。“ 愚者与有焉” ,愈笨的人,愈认为自己的理论高明,愈认为自己对。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 未成乎心” ,假使一个人,心里没有一个主观的观念,没有成心“ 而有是非” ,绝对客观地看一切的事物,看一切的现象,庄子就说了一句名言,“ 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今天动身到越国,不能说今天到,而说从前就来到了。这就是说, 一切的是非,都是因为空间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这是形而下的是非,是空间时间加上人的情感与思想,而产生的是非观念。至于形而上那个真正的真理,那个是非,就是万象都在动,它始终没有动过。有没有是非的存在?有是非。那个是非是泯除了是非而称做的是非,是看起来没有是非的是非。 这个是哲学最高的观点了。因此后面就讲:
真正的是非
“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最高的那个是非,不是师心自用来的,它是泯除了形而下一切是非以后,所建立的真理。那个真理中间,自然有它的是非,这就是主要的“因果不灭论”。一般那个是非存在,是形而下的是非,不是真正的是非,形而下的是非靠不住,是师心自用的。形而上绝对的那个真理,泯除形而下的是非之外,别有是非;叫做是非善恶也可以,不叫做是非善恶也可以。因此他说“ 是以” ,就是所以,“ 无有为有” , 在那个形而上的本体上,真理方面没有东西,了不可得,就是《逍遥游》的无何有之乡,也就是《齐物论》开头南郭子綦所讲“亡我” ; 这个时候,无有是空的。但是真的是空吗?宇宙万有怎么来的?真空生的,从真空里头来的,无有变成有,是无中生有。这个宇宙是这样来的,生命也是这样来的。但这不是唯物论那个思想“无有”,那个“无有”是断见。 “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真空里头怎么样生出一个妙有呢?我告诉你,就像智慧最高的大禹王那样,他都不能了解。吾独且奈何哉!”那么叫我们一般人有什么办法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