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甲骨学pdf

甲骨学pdf

发布时间:2022-09-09 09:15:48

❶ 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全书pdf

古甲骨文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❷ 甲骨学专着有哪些

第一部着录甲骨文资料的专书是 1903 年刘鹗选拓石印的《铁云藏龟》。早期着录私人藏骨的有﹕罗振玉《殷虚书契》(1912)﹑《殷虚书契后编》(1917)﹑姬佛陀《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1917)﹑王襄《簠室殷契征文》(1925)等。着录外国人藏骨的有﹕明义士《殷虚卜辞》(1917)﹑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1921)﹑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甲骨卜辞七集》(1938)﹑《金璋所藏甲骨卜辞》(1939)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科学发掘的殷墟甲骨﹐着录于《殷虚文字甲编》(1948)﹑《殷虚文字乙编》(1949﹑1956)。河南省博物馆1929年﹑1930年发掘所得﹐着录于《殷虚文字存真》(1931)﹑《甲骨文录》(1937)。抗日战争期间及胜利后所获殷墟甲骨﹐经胡厚宣大力搜寻﹐汇编成《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甲骨续存》(1955)。50年代以来﹐流散海外的殷墟甲骨陆续发表﹐有﹕饶宗颐《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海外甲骨录遗》(1959)﹑贝冢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松丸道雄《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1959)﹑许进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1972)﹑《殷虚卜辞后编》(1972)﹑周鸿祥《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许进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雷焕章《法国所藏甲骨录》(1985)﹑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国所藏甲骨集》(1985)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南地发掘的甲骨﹐编成《小屯南地甲骨》(1980﹑1983)。

❸ 怎么学习甲骨文呢

自学甲骨文:

先入门,读一本 郭沫若的 《甲骨文字研究》 熟悉一些最基本的字的释解过程,然后精读一本《汉字演变五百例》 可以拿这上面的字练习写甲骨文,然后历史和文字学同步推进读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论》、胡厚宣的《殷商史》等等。学习甲骨文要循序渐进,以兴趣为主。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❹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aAiICUSML1Irp0bqsteznQ

?pwd=t5yq 提取码:t5yq

简介: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甲骨文字作为一门学问,迄今不过百二十年,而甲骨资料之零碎残缺,其文法之精简古奥难解,较诸其他学问,实莫此为甚,初学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❺ 甲骨文的详细资料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中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

❻ 甲骨学的相关研究

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着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荣誉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着《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着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着、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着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❼ 《殷商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殷商史》(胡厚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Ad8c-bXasRSox2W5PHp7hw

提取码:c86v

书名:殷商史

作者:胡厚宣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3

页数:663

内容简介:

《殷商史》充分体现了着名甲骨学、古文字学专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处于中国历史远古时期的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统、详细、深入的考释与阐述。1995年,胡先生不幸辞世,其子胡振宇先生乃继承父业,历经数载踵事增华,终于完成了胡先生这部未竟之作。

作者简介:

胡厚宣(1911—1995),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发掘和整理出土的甲骨文字。1940年后,为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学系主任。1947年,转上海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还兼任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奉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等职。着作有《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着目》、《殷墟发掘》及《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并主持编纂《甲骨文合集》,以及发表论文百余篇。

胡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杂志常务编辑、制作策划。从事中国上古史及古文字研究,整理《甲骨续补编》(甲编),着有《甲骨文与神话传说》;另发表论文近百篇。


❽ 甲骨学是什么

甲骨学是一门以商周卜甲卜骨、甲骨文、商周考古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商代及夏、周两代历史文化的交叉性学科。甲骨学是在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产生、形成、发展、壮大的,经过国内外学者100余年的探索与努力,该学科已成为一门具备严格学科规范的国际性“显学”。

❾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着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着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后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字大体上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文字风格衍变可以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据殷代卜辞,把占卜人群,分为五个时期。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溯时代,以十干十二支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表作。此类大字是用大力刻凿而成的,笔划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时代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于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时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卜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这一时期新兴的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占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工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乍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研究甲骨文的学问称为“甲骨学”,甲骨学从西元1899年发现至今,不过一百年左右,甲骨学也未满百年。这一百年中的前四十年是甲骨学的奠基时期,许多研究方法及开创性的论点,直到今日仍经得起考验。

1939年,出现了“甲骨四堂”的佳话,归纳了奠基时期四位甲骨学者的贡献:

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

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

刘鹗(1857-1909)

王懿荣在发现甲骨后一年,便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以京师团练大臣的身分,因而投井自杀。王懿荣死后,部分甲骨归好友刘鹗所有。刘鹗(1857-1909)字铁云,是着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自己也收藏了五千片左右的甲骨,在西元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甲骨精选一千多件拓印成书,是为第一本将甲骨着录出版的书籍《铁云藏龟》。这套书让世人大开眼界,认识商代古文字的存在。

在《铁云藏龟》中,他正确地认识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也尝试着认字,在他所认出的四十四个字中,有三十四个字认对了,其中十九个是干支、两个是数字。但因古董商蒙骗,他误以为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

孙诒让(1848-1908)

第一位真正对甲骨文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孙诒让(1848-1908)。孙诒让,字仲容,一名征君,浙江瑞安人,是晚清着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着有《周礼正义》, 是《周礼》集大成的着作。1904年,孙诒让根据刘鹗的《铁云藏龟》作了《契文举例》,是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书籍,并试着从甲骨文探讨商代的制度,虽然书中论点诸多错误,但开创了甲骨学研究的先声,披荆斩棘之功是无法磨灭的。

罗振玉(1866-1940)M/a>

直到罗振玉,甲骨文的内涵才逐渐清晰。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晚年自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罗振玉以办报的财力收罗甲骨,并对甲骨进行整理与出版,他一共购藏三万多片,并在1913-1916年间出版了四本书籍:《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没有这些材料的发表,根本谈不上甲骨研究。

此外,罗振玉又精于文字考释,并且审释出商王名号,确定甲骨文为商王室遗物,并打探出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在河南安阳,甲骨文的真实面貌乃浮现。

王国维(1977-1927)

在罗振玉的影响下,王国维(1977-1927)进一步将文字考释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利用甲骨文来论证商代的制度。王国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是清末的才子,对西方哲学、文学都多所涉猎,后来进入中国古代史、古文字的研究领域。王国维在古史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出土文物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这样的历史研究法直到今天仍为学者所奉行。他考订出殷商先公先王,并将甲骨中的商王世系与《史记》相互对照,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问题。

董作宾(1895-1963)

商王世系问题大体解决,但对于甲骨年代的断定却没有标准,年代无法断定,这十数万片的甲骨就如一盘散沙,难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这个问题,到实际进行殷墟考古的董作宾终获得解决。董作宾(1895-1963)号彦堂,河南南阳人,是史语所第一个从事殷墟考古的人,不久专门负责研究甲骨文。1931年首先指出甲骨文中贞人(占卜时负责卜问的人)的存在,1933年更提出甲骨断代的十个标准,对流散各地的甲骨进行年代的推断。断代问题的解决,使十多万片零散的甲骨,考古出土的与以前流传的,串联成有条理的史料,成为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也把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材料。郭沫若(1892-1978)号鼎堂,四川乐山人。郭沫若甚具才华,留学日本习医,后来弃医从文,对于文学、史学、考古、哲学、戏剧等皆有所涉猎。他在日本十年的期间(1928-1937),建立起自己的甲骨学研究,出版了甲骨文资料汇编性的着作《卜辞通纂》。

◎甲骨文是什么?

甲骨,指的是龟甲和兽骨(以牛肩胛骨为主)。刻或写在甲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分为“卜辞”与“记事刻辞”两类。殷商王室以龟甲和兽骨占卜,占卜完后,便将相关纪录刻或写在甲骨上,称作“卜辞”。卜辞内容无所不包,包括天候、祭祀、战争、生育、疾病、作梦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甲骨文与占卜无关,主要作为事件的记载,称为“记事刻辞”,如田猎的记录。

◎甲骨文的时代与地点?

目前所见的甲骨文以商晚期的殷墟为主,时代大约是公元前十四世纪末到十一世纪中叶。

近年来,还在陜西岐山、扶风、凤翔等地也发现西周早期的“周原甲骨”,但数量不多。

◎甲骨占卜的习俗是商代特有的吗?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各遗址都有发现用牛、羊肩胛骨占卜的痕迹,上面留有钻凿烧灼的痕迹,但是并没有占卜记录。一直到商晚期的殷墟(大约公元前十四世纪末)才在占卜的龟甲兽骨上加刻占卜记录,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甲骨文。

直到近代,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彝族、么些、纳西等族,也还有用兽骨占卜的习俗。

❿ 甲骨学的简介

甲骨学(英语: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甲骨学可分为狭义甲骨学和广义甲骨学。狭义甲骨学局限于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门古文字学。广义甲骨学则举凡以甲骨卜辞为承载体论述上古历史文化皆得纳入,这包括整合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历史文化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记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辞的一些自身规律,这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甲骨文发现初期,甲骨文被称作“契文”,甲骨文的研究被称作“契学”。1930年代以来,随着学者对甲骨卜辞的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卜辞背后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知,甲骨学与甲骨文这两个概念逐渐分开。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王宇信强调,甲骨文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对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字释读学之外的甲骨学,并随着甲骨学的发展,愈益为学者所认识。甲骨学则是对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来窥视上古的历史、社会、习俗。不能把甲骨文与甲骨学混为一谈。

阅读全文

与甲骨学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shell编程入门书籍 浏览:938
大连桶装水溯源码售价 浏览:302
php怎么跳转到电脑 浏览:413
如何在电脑上创建新网络连接服务器 浏览:61
c语言编译之后如何运行 浏览:566
mfc多线程编程视频 浏览:410
c编译的中文怎么写 浏览:91
单片机连接蜂鸣器电路 浏览:844
程序员买房前后对比照 浏览:988
cmdjava中文乱码 浏览:947
窗口app哪个好 浏览:731
xzforandroid 浏览:577
程序员那么可爱歌曲完整版 浏览:906
为什么购买pdf 浏览:45
操作系统代码编译 浏览:483
程序员东北大学 浏览:426
编译忽略空字符 浏览:119
多店铺阿里云服务器教程 浏览:379
单片机求初值 浏览:421
安卓机如何在电脑备份图片 浏览: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