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自私基因理论内容
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自私的基因理论是英国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R.Dawkins)1976年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运载体。每个运载体——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基因的寿命却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终结,个体完成职责后就被抛弃在一旁。有机体只是DNA制造出更多DNA的工具,即鸡只是鸡蛋为了再生鸡蛋的一种途径。基因的另一个天然特征就是自私。如果它不自私,而是利他主义者,把生存机会让与其他基因,自己就被消灭了,所以生存下来的必定是自私的基因,而非利他的基因。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也是发生在生命运动各层次上的自私行为的原因。
虽然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但有时也会导致个体的利他主义行为。达尔文在其进化论中把自然选择的对象视为物种的个体,按其“适者生存”的观点,则无法彻底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而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群体,甚至不是个体和染色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基本单位——基因。在基因的层次上,则很容易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
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的大部分行为和性状,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合度,或者说是提高某个控制这种性状基因的适合度。连生物的利他行为,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帮助别人是为了别人能帮助我。
这就是生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为了自己。而造成这一切的,是DNA这种自私的分子。生命不过是DNA复制自己的一种工具罢了。其实,我们都被自己的基因利用了!
没有谁能摆脱自私基因的控制,没有谁能做到大公无私。自私,生物的天性。
Ⅱ 求分享《The Selfish Gene 》免费电子书的百度云链接
《The Selfish Gene 》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KpWgAWc_truac_mL7_shDA
不论由意识这件是引起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在这里它都可以视为演化趋势的极致,它使求生机器成为执行者,而脱离了他的主人——基因。它们也有能力计划未来并据以产生行为,它们甚至有力量反抗基因的指令。
Ⅲ 自私的基因有哪些主要内容
《自私的基因》内容简介:基因的存在最早是由孟德尔在19世纪推断出来的,并不是观察的结果。在达尔文发表进化论后不久,他试图通过对豌豆进行试验来解释该理论。但是直到19世纪末他的研究才被人们所重视。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关键所系,但却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甚至在生物学领域中,忽视和滥用达尔文学说的情况一直令人诧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把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介绍给世人,这可以说是首开先例的。道金斯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都是经过长达约30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的。每一物种之内,某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留下更多的生存后代,因此,这些得以繁殖的幸运者的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数量就变得更加可观。基因的非随机性的区分繁殖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因此,要想了解我们的自身特性,就必须懂得自然选择。
在本书中道金斯将社会学说中的主要论题逐一做了介绍: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等。道金斯以生物学研究上的进展及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将生物进化的单元或层次确定于基因,并通过伦理学语言的运用,说明基因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私”。道金斯认为基因为达到生存的目的会不择手段。如动物照料它的后代,从生物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利他行为。但是正是因为基因控制着这种行为,它才能通过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利他行为完成自身的复制,使其自身得以生存。所有在生物个体角度看来明显是利他行为的例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惟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拷贝自身,并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由于基因掌握着生物的“遗传密码”,因此,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进化的关键最终都归结于基因的“自私”。
基因是如何面对生存竞争的呢?作者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生动地描述了基因如何通过博弈,不断建立更为完善的生存策略。博弈的前提是所有的竞争者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为了自身的生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把对手吃掉一种。道金斯非常内行地介绍了多种生存策略。比如,“如果你比对手小,就逃走;如果你比对手大,就进攻”,恃强凌弱,这就是我们人类非常熟悉的一种生存策略,谁胆敢打破这一切,必定头破血流。
道金斯认为:“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为一种被称为基因的自私分子而被隐蔽地输入了程序的机器人载体。”相对于自私的基因,他创造了一个相对应的词——谜米(meme),一个用来传达“文化传播单位”的概念。与基因类似,谜米也能复制、变异、遗传等。如音乐旋律、政治口号、牛顿定律、设计图纸、科学着作、小说、诗歌等等,都是由各种谜米构成的,都能通过谜米不断复制、世代传播。人的肉体终有一死,但人创造的“谜米”,却可以相对永生。柏拉图、老子的思想谜米,并不因为柏拉图和老子的离世而失传,它以图书的形式保留,更以观念的形式驻留在世代思想家和大众的大脑之中。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作者用前10章讲第一种复制器,基因复制器,在第11章论述了第二种复制器,谜米复制器。作者声明,对于后者,其作用还无法判定,他说:“如果读者带着DNA并不是形成达尔文进化论基础的惟一实体的认识,合上这本书的话,那么第11章就是成功的。我的目的只是减少基因的分量,而不是去刻画人类文化的最主要的理论。”
由于道金斯在生物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他能够使读者领略生物学文献中的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之处。作为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性着作,《自私的基因》一经出版,便以其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的风格,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之后,随着各种语言译本的出现,道金斯与他的这本科普经典走入越来越多的读者视线,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影响。
Ⅳ 《自私的基因》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自私的基因》([英] 理乍得·道金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6NLp1Bg6JHDCqiyzF53jTw
书名: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 理乍得·道金斯
译者: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叶盛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8-11
页数:496
内容简介: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着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
作者简介:
理乍得·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首席西蒙尼“公众理解科学教授”,进化论生物学家。他是英国着名科学作家,几乎每本书都是畅销书,并经常在各大媒体引起轰动。
2005年,英国《前景》杂志会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道金斯赫然在列。
Ⅳ 1.10 自私的基因:牺牲与传承
介绍一下自私的基因理论。
有一种蜘蛛(Stegodyphus lineatusis, semelparous)具有非常极端的育儿行为。小蜘蛛在出生之后会吸食母蜘蛛的体液,而母蜘蛛竟然也一动不动地让小蜘蛛吸食。小蜘蛛把母蜘蛛的体液吸干,母蜘蛛也就死了。
母蜘蛛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被吃掉呢?我们可不可以有一个比“母爱”更充分的,看起来比较科学的理由?
原因是自私的基因。母蜘蛛的行为是受基因控制的。如果母蜘蛛的基因命令母蜘蛛牺牲自己给小蜘蛛吃,那么小蜘蛛就会获得更多的营养,更容易生存下去。小蜘蛛携带有母蜘蛛的基因,所以如果小蜘蛛能更好地存活,那么这个基因也就能更好地存活。而母蜘蛛的死活却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母蜘蛛反正也不会再次繁殖了,它即使继续活下去也不能生出更多的后代。
基因通过繁殖来在代与代之间传递。不管一个基因是让动物变得更雄壮,更弱小,更机灵,更麻木,更自私,还是更无私,只要这个基因能让动物产生出更多的可育后代,那么这个基因就可以被复制成好多个,它就可以流传下去。相反,如果一个基因会让动物产生出更少的可育后代,那么这个基因的复制本就越来越少,最后会消失。
动物如果不繁衍后代,那么它们的寿命大多会变长,它们的生活也不需要如此劳累。但是如果一种动物的基因不驱使它繁衍后代,那么这个基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复制本,它就会消失,不会被我们观察到了。即使一个基因以很极端的方式压榨动物,让它把一切都奉献给后代,只要这样做可以让动物产生更多的后代,只要让这个基因能获得更多的复制本,那么这个基因就会流传下去。这不是对或者错的问题,这是在自然演化中会实际发生的事情。
雄性动物有的时候也会做出牺牲之举。雄性螳螂与雌性螳螂交配的时候,雌性螳螂有时会把雄性螳螂吃掉。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被吃掉一半的雄性螳螂仍然可以完成交配,让雌性螳螂产下自己的后代。如果有什么东西会导致雄性螳螂的死亡(比如天敌蜘蛛和鸟类),那么螳螂一定会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雌螳螂却会吸引雄螳螂。因为即使雄螳螂被吃掉了,它的基因也会活下去。它的死亡不会影响基因的传播。
如此看来,生物就像基因的载体。在生物繁殖之前,基因会竭力保证生物的生存,因为如果生物死掉基因也就跟着消失了。但是在生物繁殖之后,如果生物继续生存下去不会给基因复制带来更多的好处,那么基因就不关心生物的死活了。在进化中,基因就像一个自私鬼。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自己被更多地复制,这个基因就会被复制,就会流传下去;任何与基因的复制率无关的东西,都会被基因无情地抛弃。理乍得·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文中描述了这一原理。
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全自己的后代对于基因来说是可行的策略,牺牲别人后代的生命来成全自己的后代更是可行的策略。有的时候,如果雄性蜘蛛碰到一个已经产卵了的雌性蜘蛛,那么它有的时候会吃掉卵,这样的话雌性蜘蛛就会不得不与它交配,为经生育后代。
有一篇叫作《子宫里的战争》(《War in the womb》)的文章。作者描述了人类的胎儿与母亲在进化中的各种斗争。对于母亲而言,她最好可以连续生育许多个胎儿,这样她才可以把自己的基因复制尽可能多份;对于胎儿而言,它只需要让自己生存下去就可以保留自己的基因,所以它最好尽可能地吸收营养以让自己长大,不必管母亲的死活。而母亲需要尽可能地控制胎儿得到的营养,让胎儿只获得足够自己生存的营养,以免自己蒙受太大的损失。胎儿会向母体内输出肾上腺素以增高母亲的血压,输出胰高血糖素以增加母亲的血糖,并且分泌大量的血管生成素以增大供血量。母亲的子宫则警惕地监视胎儿的动向,一旦发现胎儿不健康或者索取太多,就阻止胎儿获得更多的资源,甚至停止供养胎儿,将其排出体外。胎儿为了防止母亲将自己排出,就把血管扎得非常深,以至于母亲如果想要放弃胎儿就要冒着大出血而死的风险。母亲为了保留排出胎儿的权力,宁可每月一次地让子宫内膜整个脱落掉,这样不管胎儿的血管扎得多么深,都不可能赖着不走……母亲与胎儿的“遗传利益”已经非常靠近了,但是它们“遗传利益”的微小差异已经可以导致这样惨烈的斗争。
并不是所有生物的母子之间都存在这样激烈的斗争。人类母子之间的斗争比其他生物都强,一部分是因为人类胎儿的脑太大,给母亲造成了过大的压力。胎儿索取越多,对自己就越有利。所以母亲不得不限制胎儿无止境的索取。其它动物的胎儿不必索取这么多,所以与母亲的矛盾也就没有那么显着。
理乍得·道金斯同时把自私的基因原理引申到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被传播的文化(模因)与基因一样,都是自己令自己复制的信息。模因也会像基因驱使动物那样驱使人。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行为受到文化的约束,其实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模因传播。比如谣言和群体无意识等等。在这一方面,他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写了一本书《谜米机器》作了更详细的论述。
另一方面,他在着作《延伸的表现型》中指出,基因作用的范围不只是个体。蚂蚁受基因的驱使建起了蚁巢,河狸受基因的驱使建立起了堤坝,蚁巢和堤坝也应该是基因产物的一部分。基因的作用范围甚至可能包括其它物种的个体。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有一种真菌会感染蚂蚁。在感染的末期,蚂蚁会自己爬到树的高处,把自己挂在树上,这样在蚂蚁体内的真菌就可以更好地散播孢子,去感染其他蚂蚁了。这些“僵尸蚂蚁”的行为很显然是受真菌基因的控制,而不是受自己基因的控制。对于这种真菌的基因来说,它作用的范围不只是自己的身体,还包括蚂蚁的身体。延伸的表现型理论很显然是对自私的基因理论更深入的阐发。基因不管在多大的范围内活动,只要活动的结果是有利于自己繁殖的,那么基因就可以复制和传播。
“自私”与“无私”都是人类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给行为打上的标签。对于自然界来说,一种行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都不重要。只要调控这种行为的基因可以被传播下去,它就会一直传播下去。所有现象都是在根据自己的功能与效果在这世上生存。
【1】Infanticide by males in a spider with suicidal maternal care, Stegodyphus lineatus (Eresidae)
http://ac.els-cdn.com/S0003347296904546/1-s2.0-S0003347296904546-main.pdf?_tid=16033f8e-2b1e-11e7-b657-00000aacb35d&acdnat=1493279567_
自杀式育儿的蜘蛛
【2】自私的基因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77630/
【3】延伸的表现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01140/
【4】meme machine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01381/
【5】Behavioral mechanisms and morphological symptoms of zombie ants dying from fungal infection
https://bmcec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2-6785-11-13
僵尸蚂蚁。
【6】子宫里的战争
https://aeon.co/essays/why-pregnancy-is-a-biological-war-between-mother-and-baby
Ⅵ 哪位大神有《自私的基因》pdf书籍百度云盘资源
《自私的基因》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PeX4T8WaxjIdeGDCbBO11A
自私的基因.6寸版.pdf
Ⅶ 自私的基因: 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1)
自私基因理论核心中有个矛盾很令人不安,这个矛盾存在于基因与生命的载体——生命体之间。一方面,我们已经得到一个漂亮的故事:独立的DNA复制因子如羚羊般灵活,它们自由奔放地随世代相传,在一次性的生物容器中临时组合,而不朽的双螺旋则不停改组演替,在形成终将腐朽的肉体时磨炼,最终走向各自的永恒。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观察生命个体本身,每一个生命都是一台自成一体的仪器,它完美无缺,复杂精密,却又统一结合,组织紧密。生命体并非只是一个松散临时的基因组合所构成的产品。在精子与卵子即将开启一个新的基因混杂过程时,这些天人交战的基因载体们并非刚刚认识彼此。生命体以其专注一心的大脑,协调着肢体与感觉器官进行合作,以完成各种生物目的。作为载体,它的工作已臻极致。
在本书的一些章节里,我们已经考虑过将个体生物看做一个载体,这个载体的任务是努力扩大传递基因的成功率。我们想象个体动物进行着复杂的考虑,计算着各种行为的基因优势。但在另一些章节里,这些基础的理性思维则是从基因角度出发考虑的。如果失去了基因的角度,生命体便失去“关照”其繁衍成功率与亲属的理由,而会转而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它自身的寿命。
这两种对于生命的思考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我曾经在《延伸的表现型》一书中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高的成就,是我的骄傲与乐趣。本章节是该书几个主题的简要概括,但我更希望你们合上现在手中这本书,打开《延伸的表现型》开始阅读。
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一般不直接作用于基因本身。DNA隐藏于蛋白质中,包裹于细胞膜里,与世隔绝,不为自然选择所见。即使自然选择试图直接选择DNA分子,它也找不到任何选择规则。所有基因看似相同,就像所有磁带在外表上看来都无甚区别一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在胚胎发育过程时发挥的作用,还有进而对生物体的不同外表与行为的作用。成功的基因对胚胎有良性影响,即使环境中还有许多其他基因也同时作用于同一个胚胎。这里的良性影响指的是它们让胚胎有可能成功发育为健康的成人,而此成人则有可能制造后代,将相同的基因传递给子孙。有一个专业词汇“表现型”,专用于基因的生物表征,也就是一个基因相对于其等位基因在发育中对生物体的作用。举个例子,一些基因的表现型为绿颜色的眼珠。不过事实上,大部分基因都有超过一个以上的表现型:比如绿眼睛和卷发。自然选择会偏爱某一些基因而摈弃另一些基因,这取决于基因的作用结果——表现型,而不是基因本身。
达尔文主义者通常只选择那些表现型有助于或有害于生物体生存或繁殖的基因予以讨论。他们倾向于不考虑基因本身的利害。部分原因是这个理论核心的矛盾。比如,某个基因也许有助于提高捕食者的奔跑速度。捕食者的身体——包括所有基因——都会因其较快的奔跑速度而获得成功,它的速度有助于其生存、繁衍后代,更多地传递自身基因,包括那个加快奔跑速度的基因。理论的矛盾迎刃而解,于基因有利者亦有利于整个生命体。
但如果这个基因的表现型只对其有利,却对整个身体的其他基因有害呢? 这个问题并非异想天开。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便是既存实例:减数分裂驱动。你也许还记得,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染色体的数目减半,产生精细胞和卵细胞。正常的减数分裂是一个绝对公平的抽奖项目。在每一对等位基因中,只有幸运的那个可以进入给定的精子或卵子。但它分配的概率相当平均。如果拿许多精子(或卵子)取平均数以计算一对等位基因的不同数目,你将发现,其中的一半将得到一个等位基因,另一半则得到另一个等位基因,如同掷硬币一般公正。事实上,掷硬币看似随机,也有许多物理因素叠加式地影响着这个过程,比如环境中的风速、掷硬币的力度等等。减数分裂也是一个物理过程,受基因影响。如果有一个基因的存在,并不作用于那些类似于眼睛颜色或头发形状之类显然的形状,而作用于减数分裂本身呢?比如说,这个基因可以促使自身在减数分裂中进入卵子。事实上,这种基因确实存在,名为分离变相因子。它们的工作原理简单而无情:在减数分裂时,分离变相因子广泛取代其等位基因以进入精子(卵子)。这种过程便是减数分裂驱动。甚至在该基因将对整个身体的形状,也就是全部基因产生致命的效果时,减数分裂驱动也可能发生。
在本书中我们已知道,生物可以用巧妙的方式“欺骗”他的社交同伴。而现在,我们则讨论单个基因欺骗与它们共享同一身体的其他基因。基因学家詹姆斯·克罗(James Crow)称他们为“破坏系统的基因”。有一个着名的分离变相因子为老鼠的t基因。当老鼠有一对t基因时,它们便会幼年夭折,或者胎死腹中。因此t基因在纯合子状态时,对生物体是致命的。如果一只雄性鼠只有一个t基因,可以正常健康地生活。然而,如果你检验一下这只雄鼠的精子,你将发现它有近95%的精子含有t基因,只有5%为正常的等位基因。这比我们正常想象的50%比率要高出许多。如果在野生群体中,一个t基因由变异而产生,它将立即星火燎原般地遍布整个种群。既然这个减数分裂的分配如此不公,t 基因又怎能不占尽天机?由于它传播迅速,种群中的大量老鼠会从父母处遗传得一对t基因,使得整个族群很快趋向灭绝。已有证据表明,t基因传染病式的疯狂传播曾使野鼠彻底灭绝。
并非所有分离变相因子都如t基因一般具有极强的毁灭性。大部分只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几乎所有基因的副作用都是不良结果,一些新变异只会在优不敌劣时才会传播。如果良性作用与不良作用同时发生于生物体中,其结果依然有助于整个身体。但如果对身体只有不良作用,而基因则独享好处,其结果对于生物体则是灾难)。除去这些有害的副作用外,如果变异产生了分离变相因子,它则一定倾向于在种群中传播。自然选择(最终毕竟还是发生于基因层面)偏爱分离变相因子,即使这对于生物体本身可能是灭顶之灾。
虽然分离变相因子存在于世间,它们并不常见。但我们要追问:它们为何不常见?这其实也相当于问:为什么减数分裂通常如掷骰子般公平分配?只有我们理解为什么生物存在时,这个答案才会水落石出。
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生物的存在理所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它的构成部件完整无缺,浑然一体。生命的问题通常集中在生物层面。生物学家不停问:为什么生物这么做?为什么生物那么做?他们会问:为什么生物聚集成社会群体?却不问(虽然他们更应该问):为什么有生命的物质们最初组成了生物?为什么海洋不能如原始状态一般,自由漂浮着独立的复制因子?为什么古老的复制因子要聚集定居于肉体里?为什么这些肉体——正如你我般的个体生物——如此庞大,又如此复杂?
许多生物学家甚至很难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自然而然地在个体生物层面提出问题。一些生物学家走进微观,将DNA看做生物体用以复制自身的工具,就像眼睛是生物体观察世界的工具一样。这本书的读者们就会发现这种错误的荒谬,认识非凡的真相。他们也将会认识到另一种态度:自私基因角度的生命层面也有许多问题。这个问题——几乎与前者完全相反——则是:为什么生物体会存在于世间,如此天然庞大,浑然一体,目的明确,迷惑了生物学家,使他们完全把问题搞错了次序?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清除大脑中的旧思想开始,不再把生物作为理所当然的事物。这种用以改变思想的工具,我把它称为“延伸的表现型”。在这里,我开始作出改变。
在传统的定义里,基因的表现型可见诸其对身体的作用。但我们将看到,基因的表现型需要从其对整个世界的作用这一角度去思考。一个基因也许只能局限于其代代相传的生物体内。但这只是部分事实,不是我们的定义。要记住,基因的表现型是用以在下一代中撬动自身的工具。我还要补充,这个工具也许不只限于此生物个体。这是什么意思?生物制造的工具便是一个例子,比如海狸的河坝、鸟巢与石蚕蛾的房子。
石蚕蛾是一种其貌不扬的棕色昆虫,当它们笨拙地在河面上飞舞时,一般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力。在化蛹前,它们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幼虫期,在河底闲庭信步。而石蚕蛾的幼虫与成虫期截然不同,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生物之一。它们在河床上收集各种材料,利用自身制造的黏合剂,技艺精湛地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管状房屋。这个房屋是可移动的,随着石蚕蛾一同行走。与蜗牛壳和寄居蟹房子不同的是,石蚕蛾的房子是自己亲手建造的,而不是靠天资生长或觅得的。石蚕蛾会用树枝、枯叶的残片、小蜗牛壳等作为建筑材料。最神奇的要数那些建于石头上的房子。石蚕蛾仔细挑选石头,抛弃那些相较墙缝过大或过小的石头。它甚至会旋转石头,以寻求最合适的拼接。
为什么石蚕蛾的行为让我们如此惊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会更欣赏石蚕蛾的眼睛或肘关节的结构,而不是它相对简单的石头房子。无论如何,眼睛和肘关节要比房子更复杂,更有“设计”感。然而,因为石蚕蛾与我们一样,眼睛与肘关节都是在娘胎中发育而成的。事实上,虽然听似不合逻辑,但我们对这些房子印象更加深刻。
Ⅷ 求《自私的基因》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自私的基因》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3DQIO0sN0CXbCMsO7FG3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