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医电子版的书
│├─六科准绳 卷三
│├─六科准绳 卷五
│├─六科准绳 卷四
│├─六科准绳卷七
│├─六科准绳卷四
│├─六科准绳 卷一 证治目录
│├─六科准绳 卷一 类方目录
│├─六科准绳 卷三 类方目录
│├─六科准绳 卷二 女科
│├─六科准绳 卷二 女科目录
│├─六科准绳 卷五 女科
│├─六科准绳 卷八
│├─六科准绳之杂难证治类方卷六
│├─六科准绳之证治准绳卷六
│├─六科准绳外科 卷六
│├─六科准绳幼科卷二
│├─六科准绳杂病卷六
│├─六科准绳杂病证治类方卷四
│├─六科准绳杂病诊治类方卷二
│├─六科准绳证治准绳卷二
│└─六科准绳证治准绳卷六
├─7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卷27~29.pdf
││外台秘要 卷3~5.pdf
││外台秘要卷17~18.pdf
││外台秘要卷19~21.pdf
││外台秘要卷24~26.pdf
││外台秘要卷32~33.pdf
││外台秘要卷34~35.pdf
││外台秘要卷36~38.pdf
││外台秘要卷8~10.pdf
││外台秘要方卷10~13.pdf
││外台秘要方卷5~7.pdf
││
│├─外台秘要 卷27~29
│├─外台秘要 卷3~5
│├─外台秘要卷17~18
│├─外台秘要卷19~21
│├─外台秘要卷24~26
│├─外台秘要卷32~33
│├─外台秘要卷34~35
│├─外台秘要卷36~38
│├─外台秘要卷8~10
│├─外台秘要方卷10~13
│└─外台秘要方卷5~7
├─8无名书
││无名书1.pdf
││无名书·.pdf
││无名书(手抄药方).pdf
││
│├─无名书1
│├─无名书·
│└─无名书(手抄药方)
├─9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1-2卷.pdf
││医门法律3~4·.pdf
││医门法律5~6.pdf
││
│├─医门法律1-2卷
│├─医门法律3~4·
│└─医门法律5~6
├─仲景全书 金匮要略注 十二
├─医学实在易
├─医学见能
├─医方一盘珠
││卷一.pdf
││卷三.pdf
││卷八.pdf
││
│├─卷一
│├─卷三
│└─卷八
❷ 学习中医必须会背的医德经典古籍是什么
个人建议哈……伤寒论 金匮要略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还有楼上说的那些药性赋医学三字经啥的,不过最关键还是中医四大经典,学好中医,也是很苦的,也不能光背书,还要多接触临证,中医的临证意义很大,好多老中医没背过这些经典,但是一样可以治好病,这就是临证的经验
❸ 中医必背的歌诀有哪些
1、妊娠服药禁忌歌
元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2、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
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
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
3、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
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
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
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全。
4、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
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5、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6、十九畏药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
❹ 中医门外汉要学中医,必背的哪几本书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开始。然后可看伤寒,金匮,温病,神农,医学衷中参西录,各家学说、对经典的注释等等。这时候要多看医案
❺ 学中医必须要背的医德的书籍是什么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着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着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
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内经》、《药性赋》、《濒湖脉学》、《难经》、《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书目。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姜春华说:“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认为:“经典着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着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谢海洲:“经典着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
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
读书入径的方法!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着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
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
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
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
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
❻ 学中医要背哪些中医典籍
首先,对你表示敬意。现在我们学中医的很少有坚持经典的了。只要肯下苦功肯定是有收获的。我推荐几个着作吧,黄帝内经自不必说,肯定是要熟练的,中医临床必背——伤寒论,脉诊入门——濒湖脉学,中药方面——药性赋,方剂方面——汤头歌诀,背经典不等于就能精通中医理论,但是通过背诵经典能增长中医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悟出一些中医道理,是很有帮助的。以上为个人浅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❼ 中医入门必背口诀是什么
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把脉的意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❽ 必背中医经典有哪些要经常看哪些中医书
个人觉得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其中应该好好学习《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从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病性,等多方面掌握。要勤看中药四百味,汤头歌,经络歌等等
❾ 求一本 中医基础理论 ,最好是pdf的
推荐你读《四圣心源》,不是一般的强大!
❿ 中医必背歌诀有什么
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茇;
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
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
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
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
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
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呕逆;
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
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
灵砂定心脏之怔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