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陈式太极拳的图片
www.bbwang.com里面有不少
㈡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第七讲:河图的形成和表述的意义
太极拳名家康伟 本刊记者龚建新
龚建新:上一次我们讲了河图,认识到河图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一个用数字来表述阴阳变化规律的图形,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认知模型。那么,这一次,我们要具体讲述一下河图的形成,以及它表述的意义。我认真地研究了一下这个河图,它中间是5个白点、10个黑点,然后,上下左右围绕着4组黑白点,分别是下边1个白点、6个黑点,左边3个白点、8个黑点,上边7个白点、2个黑点,右边9个白点、4个黑点。这些黑白点构成有个规律,就是黑白点相减为5。这是我找出的规律,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图1)
康伟:河图的构成是这个规律,但是,对河图的来源和意义的解读,历史上有很多种,解释的人很多,也不乏真知灼见。我对河图的解读,是本着阴阳这一概念来阐述的。只要你认识到河图是解释阴阳变化规律的图形,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说:“先有河图,后有太极图。”“河图是圆形之祖。”你也就明白了,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为什么首先讲述河图。
龚建新:关于河图,我还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完后,我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河图的意义。
康伟:我们上次说了,河图讲述的是阴阳,也就是现代哲学中的矛盾。而《易经》就是以阴阳学说为核心,对阴阳变化规律进行高度总结和归纳,并对阴阳变化产生的事物性质和现象变化进行分析解读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智慧集成,所以它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太极拳就是以阴阳变化规律为核心要素,严格遵循阴阳变化规律,在拳术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处理阴阳的关系,使之达到统一、和谐、平衡、相融、相依的共存共生状态,并在阴阳运行变化的规律性进程中实现着性质和现象变化的自然效果。因此,陈鑫用《易经》中的河图来讲阴阳变化的哲理和规律。懂得了这些哲理和规律,才能知道太极拳的运行原则是什么,运行的规矩是什么,运行中的变化遵循的是什么,运行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反过来,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拳理、拳论,也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太极拳的理论有那么多似是而非、谬之千里、以讹传讹的错误认知和歪曲解读了。
龚建新:陈鑫书中河图下面的这一段文字:“天一、地二……”真是晦涩难懂,现在人们基本看不懂了。难道这也是在讲述阴阳吗?(图2)
康伟:是的,这段文字就是在讲述阴阳。这段文字搞懂了,我们也就明白了河图表达的意思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段文字,我们先举个例子。比如,你要去某地,你的面前有两条路,我们可以把这两条路区分为A路和B路,而每条路又分成了不同的路段,为了区分这些路段,我们又把这些路段分别标记为A1、A2、A3、A4段和B1、B2、B3、B4段,当我们走到A2或B3时,我们就会清楚的知道我们在这条路的哪一段,处于整条路的什么位置了。(图3)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A和B是区别这两条路的代表符号,而1、2、3、4则是各条路中各个阶段的代表符号,这里的1、2、3、4就已经失去了数字所表示的大小、长短等数量的意义了,也就是说,1路段不一定比2路段短,4路段也不一定比3路段长,有可能是最短的。所以,这个时候的1、2、3、4就只是某个阶段位置或范围的代表符号。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概念:我们看到的数字,在很多使用的场合中是没有大小、多少这样的量化意义的。这个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正确理解河图中那些数字含义的基础。建立了这样的认识概念,我们就可以来解读河图了。
龚建新:哦,这么说来,陈鑫书中这里的数字一、二、三、四……等,并不代表大小、多少,而是表示了阴阳的意思。
康伟:是的,古人在描述阴阳变化的过程和规律时,就是用了最简单的由1到10 这十个数字来进行表示。前面我们讲过,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两种性质,天之能量是阳的代表,地之能量是阴的代表。所以这里“天”的意思代表“阳性”,“地”的意思代表“阴性”,两种性质相当于上例中A、B两条路。古人之所以用1到10这十个数字做符号,是因为他们发现数字也可以分成两种性质,即单数和双数,我们现在叫奇数和偶数。无论数字有多少,从性质上分只有两种:单数和双数。古人就用单数来表示阳性,双数来表示阴性。那么在十个数中能用来代表阳性的数字就有1、3、5、7、9这五个数,能用来表示阴性的数字就是2、4、6、8、10等五个数字。而天代表阳,地代表阴,所以阳数也就被称为天数,阴数也就被称为地数了。这样一来,河图下面文字的意思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是阳数,二是阴数,三是阳数,四是阴数,代表阳性的数字有5个:一、三、五、七、九。代表阴性的数也有五个:二、四、六、八、十。如此一来,1到10这十个数在这里就已经不是代表大小、多少等数量概念了,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代表符号。只要看到单数,就说明是阳性,只要看到双数,就说明是阴性。有了这些符号,古人就可以用来表述阴阳变化的过程和阶段了。
龚建新:原来这些数字是这个意思!它们表示了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那么古人又是怎样通过这些数字,来认识表现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其中的规律呢?这些数字怎么变成了河图中的黑白点了呢?
康伟:我们还是要回到古人认识自然的基本思维方式上,即“观天地之象,察阴阳之变”。通过对天地自然,以及昼夜四季循环变化的长期观察和感悟,古人从直观的自然现象中认识、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他们看太阳,从太阳昼夜运行的过程中感悟天地之间这个空间的阴阳能量变化,太阳由下向上,从东向西运行一周,随着太阳的上升,天地间发散的阳性能量不断增长,午时阳能最为强盛,而过午之后,太阳开始下降运行,阳性能量开始逐渐减退,直至子夜之时,阳性完全消退;而与此同时,以地的收敛性质为代表的阴性能量也在循环的运行着,这种阴性能量的增长是从太阳下降的午时开始的,阳能不断减退,同时阴能就不断增强,子夜之时,阴能最为强盛;过子之后,阳能又开始生长并逐渐壮大,同时阴能就开始了消退的过程。随着太阳周而复始的不断运行,昼夜就循环往复,不断更迭,天地之间的阴阳能量就在进行着此消彼长、循环不息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这种阴阳能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形成了天地间万物生命运行的动力源泉。万物皆在这种能量变化的作用下进行着生、长、消、亡的生命状态循环变化,而这种能量变化是随着太阳的升降过程循环发生的,太阳上升时阳能增加而阴能减小,太阳下降时阳能减小而阴能增加。
龚建新:古人观察认识到天地阴阳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为了表示、阐述这个变化,就发明了各种符号,其中就有河图、太极图。
康伟:是的,为了阐述这个天地阴阳的变化过程,古人就用1到10这十个符号对阳和阴的变化过进行描述和定位,把这十个数按照人们看到的太阳升降运行的轨迹标记上去,如图4所示。
当时人们没有“地球”的概念,直观的看到地是平的,太阳是绕着地面上下转的,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概念。这样一来,这十个数字就把太阳运行的路径分成了十个过程阶段了,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运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由1到5不断在上升,而由5到10不断在下降,而在这个升降变化的过程里,有两个点的升降运行是停止的。从图4中我们看到,这就是最高点的5和最低点的10。在5这一点上,太阳升到了极点,升的性质已经停止了,不再上升了,过了这一点就是下降,但在这一点时还没有下降,这一点既是上升的终止点,又是下降的启始点,但它既没有上升,也还没有下降,既不体现上升的性质,也不体现下降的性质,也就是既不代表阳性,也不代表阴性,所以5这个数体现了中性,体现了不变。
龚建新:那么,下降的最低点10也是一个不升不降的中性吧?
康伟:对的。10这一点,是下降的终止点,同时又是上升的起始点,和5体现出一样的性质,是中性。既然5和10这两个数代表的是中性,是不变,如果我们要用到1和10这十个数来描述和表示阴阳性质的变化过程,那么这两个代表不变的数就不能用了,余下的就是1到9这八个数字了,就是代表阳性的数为1、3、7、9,代表阴性的数为2、4、6、8。阴阳运行一周完成了一次生、长、消、亡四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人们就用图形把这四个过程表示出来了 ,如图5所示。
但人们发现这个图形的表示有问题,与阴阳的实际变化过程不相符。虽然阴和阳都经历了生、长、消、亡这四个阶段,但阴和阳四个阶段开始的起始点是不一样的,阳的生长起始点在子时,而阴的生长起始点在午时,那么,阳的四个阶段和阴的四个阶段的位置顺序就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就按阴阳各自的起始点为出发点,分别描绘出阳的四个变化过程和阴的四个变化过程,并分别用阳数和阴数按顺序加以标记,就形成了如图6所示的阴阳运行路径。
这样一来,图6中显示的阴和阳运行变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就产生了相互的对应关系了:以1为代号的阳生这一阶段和以6表示的阴消这一阶段相互对应,以3表示的阳长阶段和以8表示的阴亡阶段相对应;同样,阴2和阳7,阴4和阳9也都对应了。通过这个图形,就把阴阳变化的走向、经历过程、起始位置,以及相互关系都表示清楚了。
龚建新:这个图,就很接近于河图了,只要稍加变化,就是河图。
康伟:是的,把这个图规范一下,把它扶正过来,用白点表示阳数,用黑点表示阴数,这样,我们看到的河图就形成了,它和上面图6所表示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而我们上面阐述的5和10这两个代表中性、阴阳未变的数,就放在了中心的位置,代表不动不变,这就像道路中间环岛的意思一样,围绕环岛四周的路都能走,环岛是不能走的。所以把它们放在中间,即代表性质不变(中性),也表示阴阳变化未变之时。现在,代表阳性、阴性和中性的十个数就都显示在这个河图上了。
龚建新:通过这一番解读,我明白了河图上黑白点的意义,也基本上能看懂河图下面那段文字了,即阴数和阳数各有五个,“五位相得,各有所合”,五个阳数和五个阴数各得自己的位置,而且相互产生了阴阳阶段的对应组合,即1和6、3和8、2和7、4和9、5和10,而这样的阴阳组合作用就产生了阴阳变化的规律。
康伟:古人通过这个河图来分析和阐述阴阳变化过程中的规律,而这些阴阳变化的规律,恰恰是太极拳运行要遵循的核心原则,真正搞清弄懂这些规律,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所以,陈鑫这部阐述太极拳哲理和规律的书,才把河图放在开篇这个重要的位置。下一次,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河图揭示了哪些阴阳变化的规律。
㈢ 中国武术古籍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清代陈鑫着,记述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和理论,并附有图解。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陈氏太极拳图说》外,还着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谱》等书陈鑫写《陈氏太极拳图说》费时10余年,1933年出版,是太极拳的重要着作之一。
㈣ 56式陈式太极拳拳谱
陈式太极拳56式如下:
第一组
1.起势,2.右金刚捣碓,3.揽扎衣,4.右六封四闭,5.左单鞭,6.搬拦捶,7.护心捶,8.白鹤亮翅,9.斜行拗步,10.提收,11.前趟。
第二组
12.左掩手肱拳,13. 披身捶,14. 背折靠,15.青龙出水,16.斩手,17.翻花舞袖,18.海底翻花,19.右掩手肱拳,20.左六封四闭,21. 右单鞭。
第三组
22.右云手,23.左云手,24.高探马,25.右连珠炮,26.左连珠炮,27.闪通臂。
第四组
28.指裆捶,29.白猿献果,30.双推掌,31.中盘,32.前招,33.后招,34.右野马分鬃,35.左野马分鬃,36.摆莲跌叉。
第五组
37.左右金鸡独立,38.倒卷肱,39.退步压肘,40.擦脚,41.蹬一根,42.海底翻花,43.击地捶,44.翻身二起脚,45.双震脚。
第六组
46.蹬脚,47.玉女穿梭,48.顺莺肘,49.裹鞭炮,50.雀地龙,51.上步七星,52.退步跨虎,53.转身摆莲,54.当头炮,55.左金刚捣碓,56.收势。
(4)陈氏太极拳图说pdf扩展阅读
早期陈氏太极拳书籍和近代大师级人物着作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着,1932年出版,2014年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着,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着,1935年出版
《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陈绩甫着,1935年出版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
《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陈小旺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王西安
㈤ 陈鑫的陈鑫着《陈氏太极拳图说》
先看康伟老师对此书的评价:
《陈氏太极拳图说》这本书是系统、精细、准确的诠释太极拳运动规律和内涵哲理的经典之作。是真正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文献,是真正了解、认知和习练太极拳的不二之选。
1、此书的系统性:很多拳谱、拳经、拳论,是前辈的总结,体会,而不是理论。
理论最主要的特性是要有系统,从浅入深,从易到难,整个理论是连通的。
从古至今,只有此书在系统性的解读tl
2、精细:一点一点的说。
3、准确:内容很准确。
这本书,讲的是太极拳的基础理论,基础概念。要想真正了解太极拳,不看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到如今,习练太极者据说上亿人,可问起何为“太极”,何为“阴阳”,能回答者寥寥。
康伟老师讲:你搞不懂这本书,你基础上不认识太极。
康伟老师课程,是在“全民太极”APP上面发表
㈥ 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目录
卷首
太极拳道题词
序一
序二
自序
凡例
无极图
太极图
河图说
洛书说
伏羲八卦方位图
文王八卦方位图说
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说
八卦相合数图说
先天八卦动静图说
先天八卦圆图说
八卦生六十四卦阳仪横图(附后)
八卦生六十四卦阴仪横图(附后)
八卦变六十四卦图说
六十四卦相错图
八宫尾卦正错互综图
序卦正综图一
序卦正综图二
序卦正综图三
序卦正综图四
六十四卦颠倒相综图说(附后)
太极生一百二十八卦相错图说
天地定位方图说(附后)
成男成女方图说(附后)
乾君坤藏方图说(附后)
天根月窟图说
阳直图阴直图消息盈虚图说
三才图说
天地形象图说
一年混沌气象图说
一月混沌气象图说
一日混沌气象图说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古太极图叙
古太极图说
伏羲八卦消长图说
太极黑白图说
河图太极图说
洛书太极图说
河图天地交图说
洛书日月交图说
……
太极拳势卷一
太极拳势卷二
太极拳势卷三
附录
㈦ 练陈氏太极拳买什么书好
太极拳
图中右下角都有这些太极拳电子版书籍
其他太极拳书籍目录:
TJ221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于志钧)
TJ222杨式太极拳阐秘(庞大明)
TJ223杨式太极拳法精解(李雅轩)
TJ224杨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张勇涛)
TJ225杨式太极拳技击(杨慎华)
TJ226杨式太极拳架详解
TJ227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王志远)
TJ228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王志远)
TJ229杨式太极拳拳照图谱(傅清泉)
TJ22[杨氏太极拳诠真].陈龙骧.扫描版
TJ230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路迪民着
TJ231杨式太极拳述真:珍品书
TJ232杨式太极拳.崔毅士.崔仲三
TJ3[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傅声远.傅清泉.扫描版
TJ40陈家太极拳入门(松田隆智)
TJ41陈氏二路太极拳(刘鹏)
TJ42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陈小旺)
TJ43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
TJ44陈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祖)
TJ45陈氏太极炮锤
TJ46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
TJ47陈氏太极拳(老架)(陈国灿)
TJ48陈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
TJ49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
TJ4[精功十三式太极拳].张耀忠.扫描版
TJ50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
TJ51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
TJ52陈氏太极拳剑刀(陈正雷)
TJ53陈氏太极拳拳法与套路教程(吴自立)
TJ54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
TJ55陈氏太极拳套路
TJ56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繁体坚排)
TJ195学习太极拳(卓宏谋)
TJ196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栗子宜)
TJ197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杨礼儒)
TJ198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
TJ199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
TJ19[王培生内功心法太极拳].张林.张耀忠.扫描版
TJ1[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影印版
TJ200李雅轩太极精论
TJ201李雅轩杨氏太极拳诠真
TJ202汪传杨氏太极拳修整实录(汪仲明)
TJ203中国杨氏太极(杨振铎)
TJ204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振基)
TJ205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黄文叔)
TJ206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李涟)
TJ172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原宝山)
TJ173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
TJ174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
TJ175武派太极技击术(高连成)
TJ176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
TJ177武氏太极拳图解及太极论.诀(李鸿义)
TJ178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
TJ179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
TJ17[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沉寿.扫描版
TJ180武式太极拳(郝少如)
TJ181武式太极拳阐秘(庞大明)
TJ182武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陈建云)
TJ183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
TJ184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
TJ185武式太极拳老架(翟维传)
TJ186武式太极拳诠真(乔松茂)
TJ187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乔松茂)
TJ233杨禹廷太极拳动作解说
TJ234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李秉慈)
TJ235赵堡太极拳诠真(王海洲)
TJ236郑曼青太极自修
TJ237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曼青)
TJ23杨氏太极拳三十七式内功述真].魏树人.扫描版
TJ247郑子太极自修新法
TJ248中国唐代三世七太极拳与剑术(王知刚)
TJ249中国赵堡太极-赵增福
TJ24[杨式太极拳].傅钟文.1963.扫描版
TJ25[杨式太极拳阐微].庞大明.扫描版
TJ26[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扫描版
TJ27[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庞大明.扫描版
TJ28[杨式太极真功].孙以昭.扫描版
TJ29[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余功保)
TJ2[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杨礼儒.扫描版
TJ57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简体横排)
TJ58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正雷)
TJ59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陈正雷)
TJ5[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陈龙骧.李敏弟.扫描版
TJ11[太极拳练架真诠].李琏.扫描版
TJ120太极拳谱(沈寿)
TJ121太极拳谱(武汇川)
TJ122太极拳奇人奇.功
TJ153吴式太极拳基础(李仁柳)
TJ154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TJ155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刘晚苍.刘石樵)
TJ165武当嫡派太极拳术(李寿篯)
TJ166武当气功太极拳(马杰)
TJ167武当三丰太极拳
TJ168武当太极拳(万簌平)
TJ169武当太极拳与盘手20法(裴锡荣)
TJ16[太极拳图解].蔡翼中.扫描版
TJ170武当玄功太极掌(刘世君)
TJ171武当赵堡太极拳大架(赵增福)
TJ123太极拳浅说太行拳术(徐致一.朱霞天)
TJ124太极拳全书(修订本)(人民体育出版社)
TJ125太极拳实用技击法(武世俊)
TJ126太极拳释义(董英杰)
TJ127太极拳术(陈微明)
TJ128太极拳术(顾留馨)
TJ129太极拳述要(郑天熊)
TJ12[太极拳论谭].沉寿.扫描版
TJ130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TJ131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TJ132太极拳图说(金倜生)
TJ133太极拳疑难解答
TJ134太极拳原理与练功精要:太极拳的背丝扣练法(张修睦)
TJ135太极拳运动362问(薛安日)
TJ136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
TJ137太极十三刀(张耀忠)
TJ138太极心语(陈太平)
TJ103太极解密十三篇
TJ104太极梅花螳螂拳(上)张炳斗
TJ105太极梅花螳螂拳(下)张炳斗
TJ106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张炳斗)
TJ107太极内功解秘(28祝大彤)
TJ108太极拳(五分钟套路)(顾留馨)
TJ109太极拳丛书之四-吴鉴泉式太极拳-徐致一编着
TJ10[太极拳理传真第三版].张宏.张义敬.扫描版
TJ139太极之光太极拳心法密钥
TJ13[太极拳秘诀评解].郭福厚.扫描版
TJ140王志忠《太极十三式述真》太极十三式
TJ141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唐豪)
TJ142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
TJ143精简吴式太极拳(柳恩久)
TJ144精选吴式太极拳剑(柳恩久)
TJ145正宗吴式太极拳
TJ146吴鉴泉式太极拳(徐致一)
TJ147吴鉴泉太极拳古谱
TJ156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
TJ157吴式太极拳慢架(李立群)
TJ158吴式太极拳诠真(王培生)
TJ159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李秉慈)
TJ15[太极拳全书].冯志强.扫描版
TJ160吴式太极拳拳照图谱(李秉慈)
TJ161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国解(王培生)
TJ162吴式太极拳十三式(李秉慈)
TJ163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
TJ164沈阳武派太极拳直讲(王善德)
TJ100孙氏太极拳(孙剑云)
TJ101孙氏太极拳·剑(孙剑云)
TJ102孙式太极拳诠真(孙剑云)
TJ103太极解密十三篇(1)
TJ110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李觉民)
TJ111太极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
TJ112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张耀忠)
TJ113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
TJ114太极拳理传真(第三版)(张义敬)
TJ115太极拳理传真(台版)
TJ116太极拳论老三本
TJ117太极拳秘谱(玉昆子)
TJ118太极拳内劲(吴宗周)
TJ119太极拳谱(清:王宗岳)
TJ148吴式太极快拳(李立群)
TJ149吴式太极快拳(吴英华)
TJ14[太极拳秘谱].玉昆子.扫描版
TJ150吴式太极拳(王培生)
TJ151吴式太极拳(徐致一)
TJ152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
TJ188武式太极拳术(翟维传)
TJ189武式太极拳推手(翟维传)
TJ18[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元丰.扫描版
TJ190武式太极拳小架(翟维传)
TJ191武式太极拳新架(陈固安)
TJ192武式太极拳正宗(薛乃印)
TJ193武式太极拳桩功(翟维传)
TJ194心意太极拳(马琳璋)
TJ30《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
TJ31〔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械汇宗
TJ32简化太极拳(第2版)
TJ33 24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TJ34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
TJ35北派太极快拳(谢守忠)
TJ36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TJ37中国陈氏太极(陈正雷)
TJ38陈发科太极拳技击讲堂(李宝廷)
TJ39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洪钧生)
TJ207杨氏太极刀枪精解(陈龙骧)
TJ208杨氏太极剑法精解:附李雅轩43式太极拳
TJ209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李鸿义)
TJ20[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乌汝森.扫描版
TJ210杨氏太极拳法精解(陈龙骧)
TJ211杨氏太极拳诠真(陈龙骧)
TJ212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二:太极拳行拳心法
TJ213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
TJ214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四: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TJ215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
TJ216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一:太极拳内功理法
TJ217杨氏太极拳真传(赵斌)
TJ218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
TJ219杨式太极刀枪精解-陈龙骧 李敏弟
TJ21[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李琏.扫描版
TJ220杨式太极拳(傅钟文)
㈧ 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概述
《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武坛广泛、持续的关注。70年后的今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了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重印此书合订本。
㈨ 陈鑫的陈鑫着《陈氏太极拳图说》
“泛读”,可以理解为泛泛地读,或者说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凭此了解全书的概貌和特色,获取是否值得精读和研读的信息。
原版本《陈氏太极拳图说》分为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册。在其后出现的翻版和重印本中,有的将四卷合订为一册。该书内容可概要为四部分:
其一是陈氏太极拳架64势的练法。这部分所占篇幅最多,是该书卷一、二、三的主要内容。
其二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不仅有集中于卷首的阐述太极拳与《易》相融的图文4则和《太极拳经谱》等11篇太极拳论文,还有分散于64势各势练法图说中的拳理和拳诀。
其三是太极拳的文化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卷首,包括有40则介绍周易知识的图文和12则介绍人身经络穴道的图谱和歌诀。
其四是阐述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评述陈氏太极拳的文章。包括辑录于卷首的河南西平(华)陈泮岭《太极拳谱题词》、与温县邻里相望的卫辉汲人李时灿(敏修)序、邻人杜严序和作者陈鑫的自序;附录于卷三的《陈氏家乘》(节录陈王廷以后部份)、《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温县陈君墓铭》、李春熙《跋》、刘焕东《后叙》,另有沁阳杜元化(育万)以订补者名义加入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则。
通过泛读,我们发现陈鑫着《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全面介绍陈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专着。全书有着图说详明、技理交融、以诀示要、适用面广等特色。
图说详明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一个特点。此书以“图说”的形式,展示全书的内容。着墨于《易》时,易图与易理相连。介绍到经络穴位时,经络图与歌诀兼收。图说拳式动作时,不仅有整体姿势图,还有上肢运行图、下肢运行图、步位图、运动气机图、内气运行图、缠丝劲图、内劲图等;而且,不仅每一图皆附有相应的文字解说,还用线条将文字解说和身体某部相连的方式,针对性极强地图说身体各部的运动要领。借此,将拳势图说得清晰细微,将拳理剖析得深入浅出。从这种详明的图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渴望读者能看懂、学会的心愿。
技理交融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二个特点。此书在卷首中集中辑录了作者的太极拳论文,介绍了作为太极拳文化基础的易理和中医经络知识。然而,大量带有指导意义的拳术理论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都出现在与拳势相应的解说中。
例如,在解说“第一势金刚捣碓”时,作者在描述了外形运动方法、内劲运行方法,动作的攻防作用,身体各部的姿势要领后,以《总论》为标题,论述了太极拳运动的阴阳总则,指明“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进而以《取象》为标题,取象干坤,以“乾健坤顺”、“阴阳合德”,说明运动的阴阳法则。其文云:“当其静也,阴阳所在,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阴阳皆具,是谓阴阳合德。”随后,又以5首“七言俚语”进一步描述练习“金刚捣碓”的要求。最后,注明了练习此拳势时需要注意的“百会”等穴位的位置。此外,解说文中还包含有一些习武常识。如在道德教育方面,强调“打拳,亦所以修身正、卫性命之学也。”要“中礼”、“能敬能和,然后能学打太极拳。”在练习场地和方位的选择方面,指出“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在练习要持之以恒方面,提出了“拳打万遍,神理自现”的练习要求。其它各势的解说也都是循着这个大致的格式展开的。从这种技理交融的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力图引导读者在理论指导下学好太极拳,在中华传统文化启迪下练好太极拳、拓宽太极拳锻炼价值的一腔挚情。
以诀示要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三个特点。作者在阐明太极拳理论和揭示太极拳技术要领时,普遍采用歌诀、韵语、俚语的形式进行表述。例如,列于太极拳理论之首的《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拳谱》,是以四言句写成的论文。太极拳总论,是一首七言韵文。推手的要缔,被总结为二首七言歌诀。在各势练法解说中,也都是以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或长短句俚语作为结语。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便于读者诵读、记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借助这些歌词去领悟太极拳的技法、练法和功用。
适用面广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四个特点。《陈氏太极拳图说》富含的知识量很大,好武者皆可“开卷有益”
此书作为陈式太极拳的专着、名着,专门习练陈式太极拳者读之,可以较快地了解本拳系的始末和概貌、掌握本拳系的技法诀窍。习练他式或兼练多式太极拳者读之,可以深化对太极拳共性特征和基本法则的认识,还可借此找出陈式太极拳与其他式太极拳架、理法的异同点,从而在保持太极拳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去发展其他架式的个性特点。即使是其它武术拳种的传习者、乃至广大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也都可以“开卷有益”。首先,可以借助此书了解陈氏太极拳,吸取其中精华以丰富个人所学。其次,可以借鉴和仿效《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编撰体例和表述方法,以完善自家之学。再次,还可以从武术整体的角度或某一拳种的角度对《陈氏太极拳图说》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取更多的体悟、拓开更广的视野。 精读,可以理解为反复仔细地阅读。通过精读读懂、读通、读会,乃至得其精髓,举一反三。换句话说,要想读懂这部四卷本的名着,必须花时间、下功夫进行精读。要获取全书的精髓,必须精读全书。要想获取其中某一部分的精髓,必须对该部分进行精读。总之。要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采取不同的精读方法。
最通俗的精读方法,就是依原书的顺序一点点读。读懂一则,再读下一则。学会一势再学下一势。逐步读完全书,悟通全书。
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读,是精读的又一种方法。依笔者在前文对此书内容的分类来说,我们可以先集中学练拳架,按照书中对陈氏太极拳架64势的图说,逐步学会整套动作。随后,重读每势图说的技法理论,严明每势的技术标准,掌握同类动作的运动要领。然后,再集中阅读太极拳论文,从总体上运用太极拳理论去指导学习、深入实践。最后,阅读太极拳的相关文化知识及历史脉络,加深对太极拳理论和技术的理解。
在分类精读《陈氏太极拳图说》技理内容方面,顾留馨先生下了很多功夫,成绩卓着,堪称楷模。在沈家桢、顾留馨合着的《陈式太极拳?第五章
陈式太极拳拳论》首段中写道:“作者(顾留馨)素爱太极拳并穷究其理,故由他从几本书中分类摘录陈鑫的拳论,以便练拳时参考和揣摩。”
顾留馨把论述太极拳运动对身体各部姿势要求的语录归类为19目。此19目即:头、眼、耳、鼻与口、项、手、拳、腹、腰、脊与背、裆与臀、足、骨节13目,加上顶、肩、肘、胸、胯、膝6目。
顾留馨把陈鑫论述太极拳运动原理的拳论归类为13类别。此13类名为: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开合虚实,呼吸自然;轻灵圆转,中气贯足;缠绕运动,舒畅经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着着贯串,势势相承;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先慢后快,快而复慢;窜奔跳跃,忽上忽下;刚柔俱混,一片神行;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顾留馨还把陈鑫论述太极拳擖手(推手)的拳论归类汇编为:擖手论集录、擖手十六目、擖手三十六病、掤 ■ 歌二首。
顾留馨先生这种分类集录,分类揣摩的精读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泛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习拳进度和在练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选取相应的内容进行细读,也是精读过程中的重要方法。这样读,有的放矢,常能从书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启示,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为什么在陈鑫着《陈氏太极拳图说》书末,附录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据查询,获得有助释疑的信息有四:
其一,杜育万(1869-1938),名元化,河南沁阳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至1910年间聘温县西新庄任长春为师,学练太极拳。1931年后,杜育万在河南开封以教太极拳为业。1935年5月,署名杜元化编述的《太极拳正宗》成稿。杜在《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始》中说:“先师蒋老夫子……学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桢。”这么说,《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中的“山西师”即“王林桢”了。
其二,据1915年出版的《中州文献辑志》和《中州先哲传?义行?陈仲甡》记载,在陈家沟陈氏拳道传习者中,“陈仲甡技称最”,“……传其学者曰陈花梅、曰陈耕耘、曰陈复元、曰陈峰聚、曰陈同、曰李景延、曰任长春,然皆不及陈仲甡。”
陈仲甡是《陈氏太极拳图说》作者陈鑫的父亲。准此,杜元化(育万)从任长春学的拳,应是陈氏太极拳。
其三,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出版《陈氏太极拳图说》时,作者陈鑫(1849-1929)已逝世4年。据参订者陈绍栋述(陈东山整理):在陈椿元等参与《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编辑者和参订者离开封回温县陈家沟之际,当时在开封教拳的杜育万,私自以订补者的名义将《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文附于陈鑫着作之末。这说明《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文,既与原着无关,也与原着的作者和编辑者及参订者无关。
其四,1937年4月正中书局同时出版了徐震(字哲东,1898-1967)的专着《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和《太极拳考信录》两部书。
这位任职南京中央大学国学教授、在太极拳史考证方面成绩显着的研究者,在《太极拳谱辨伪?辨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中写道:“辨曰:此文见陈鑫品三所着陈氏太极拳图说附录之末。除首四句四言韵语,及后四句七言韵语外,余皆取武禹襄文。其为杨氏拳谱流传后所伪造成者的然无疑。”
徐震还在《太极拳考信录?卷中?正杜武之误第十八》写道:“陈鑫所着太极拳图说,末附杜育万补入歌诀一篇。谓述蒋发受山西师传者,即武(禹襄)氏所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篇。惟将此篇分为四节,每节摄以七言一句。其前总以四言韵语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吾尝问陈子明,子明曰:‘此杨氏之学大行,学者转袭彼说,又附益之,非陈氏所本有。杜育万乃今人,未尝深究其源也。’陈君此言甚是。此文明明为武禹襄所撰,吾前既备列证据矣,谓蒋发受山西师传,显然诬妄。”
至此,“研读问题一”似乎搞清楚了。笔者以为,还有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杜育万说此歌诀传自山西王林桢,可在杜育万(元化)于1935年编述《太极拳正宗》之前,从未听说山西“王林桢”一名。近年,有人说山西王林桢,就是山右王宗岳。也曾有人说,山右王宗岳就是明代内家拳传人西安王宗。究竞王林桢是不是王宗岳?王宗岳是不是王宗?是否确有王宗岳其人?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依徐震考,杜育万所谓受山西师传歌诀的基本内容,抄自武禹襄。那么,武禹襄的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是什么关系?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各式太极拳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笔者查阅的有关文献中,积极支持出版《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首席助刊者陈泮岭先生(1891-1967)于1963年着刊的《太极拳教材》一书颇值一读。
陈泮岭先生,河南西平(华)人。自幼好武,早在1920年就在河南开封发起创办“青年改进俱乐部”,提倡武术。随后,担任首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继而,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并于1940年至1944年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及军训部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组织编辑国术教材。这位自析一生精力为“二分水利,一分党务,二分教育,五分国术”的陈泮岭先生,在其晚年着刊的《太极拳教材?自序》中写道:
“余自幼从先父习少林。民初,从李存义及刘彩臣两先生习形意;从佟联吉、程海亭两先生习八卦;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诸先生习太极。民国十六七年间,复至河南温县陈家沟,研究陈家太极拳。
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于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策源地。”
他在该书《太极拳教材?总论》部分再一次强调:“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于陈家。可以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但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
……
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
笔者从陈泮岭先生关于太极拳源流考察的结语中,既看到了“研读问题二”的简明答案,也看到了作者尊重“共知公认”、注重“确实证据”的治学态度,还看到了作者“引而不发”留给读者去思考、去研究的问题。
顺陈先生的文意去思考,“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似乎可以理解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证明太极拳不传自陈家沟。那么,就应该以“惟其(太极拳)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为共识,加强太极拳界的团结,在齐心推动太极拳整体发展的同时,共同提高、一道前进。
将陈先生的考察结果放到太极拳研究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唐豪先生(1897-1959)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考证结果比陈先生进了一步。唐豪在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太极拳不传自陈家沟的前提下,综合实地考察、文献考辨和拳技研究获得的考据,把“传自”定位到了“源自”的高度。这位将一生献给中国武术史学研究的拓荒者,在1930年时提出了太极拳源自陈家沟的考证结论,并明确指出“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至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顾留馨完稿的《太极拳研究》一书。此书于1992年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纳入《中华武术文库》“理论部”。书中《第一章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再次论证了唐豪先生1930年时的考证结论。
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后学者应该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推动武术的科学化进程。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样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一种方法。陈泮岭先生所谓“找出确实证据”,是质疑的基础。能找得前人未能掌握或未予以重视的“确实证据”本身,就是发现。不论以之质疑原有成果的总体结论,还是枝节问题,都有助于学术发展和学科完善,关键是“找出确实证据”。 一本书的优劣与作者的素养和写作目的有关。《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作者陈鑫,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和写作目的如何呢?
《陈氏太极拳图说》原着者陈鑫,字品三,出生于以家传太极拳着名的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中。其祖父陈有恒,叔祖陈有本,皆善拳技。其父陈仲甡(后经众议,易名“英义”),兼得有恒和有本传,在当时“技称最”。咸同年间,曾多次在冷兵争锋中显技。有记载述陈鑫在同治六年时亦曾随父参战,胜归。上述详情,在《中州文献辑志》、《中州先哲传》和李裳阶《李文清公日记》中均有记载。
陈鑫在《自序》中说: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小侍侧,耳闻目见,薰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斑。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在陈鑫的这几句谦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陈鑫从小就随父亲练太极拳,不仅掌握了技艺,而且悟到了“其中妙理”。
陈鑫在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并未局限于个人所学所悟。他还充分利用“耳闻目见”的陈氏族人练拳经验和多种拳谱,作为写作的素材。
陈氏族人陈绩甫在《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中说:“余从祖品三公,系清贡生,得英义先生亲传,造诣精邃。汇集先世历传拳学真诠,详加稽考,益以己意,编真诠四卷,并武术杂技附本。”
南阳张嘉谋《温县陈君墓铭》刻石云:“君,英义季子也。讳鑫,字品三,廪贡生。承其先志,服膺拳经,综绘群谱,根极于易。”
杜严《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说:“品三陈先生,英义先生之哲嗣,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着《太极拳图说》一书。已巳初夏,策杖过余,须鬓飘然,年已八十有一矣。以弁言属余,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可谓发前人所未发。”
陈鑫着《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反复申明,不厌求详”,与他的写作目的有关。从该书的序言中,我们看到其目的有二。
其一,恐失家学,为族人而写。
陈鑫在《自序》中说:“说中所言,吾不知于前人立法之意,有合万一与否,而要于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庶不至淹没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世之家传,至我身而断绝也。……是书传之于家则可,传之于世恐贻方家之一笑。”
郑济川《太极拳法序》云:“我友陈兄品三,英义先生之哲嗣也,承英义先生之家学,谓先大人六十年汗血辛劬独辟精诣,而鑫以二十年继述,心摹手绘,订为四卷,载在陈氏家乘。今特拔出,另成一部,诚恐久而淹没。”(见《陈氏太极拳汇宗》)
《家乘》原本是写给本族人看的。将拳谱“载在陈氏家乘”,其写作初衷已很明确。
其二,恐乱了技术标准,为保持“真传”而写。
陈鑫在《自序》中说:“余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
出于上述两点,陈鑫“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1908年)以至民国乙未(1919年),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见《陈氏太极拳图说 自序》)。陈鑫在书成后,抄写了多册。从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为陈鑫题写的序言中,已见到不同书名的稿本有《太极拳真铨》四卷、《太极拳图谱》四卷、《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太极拳图说》四卷(参阅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和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太极拳图说》一名,是陈鑫原着于1933年正式出版时才由后人议定的。
就这些书名而言,也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20世纪初年,陈鑫原着各稿书名前均无“陈氏”二字。进入20世纪30年代的1933年,后人才在其书名前加上“陈氏”二字付印出版。
鉴于篇幅和时间,这一问题和其它相关问题就不再一一剖析了。
谨从上述引证材料,已足以让我们明白,《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不论从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发展中的作用,陈鑫的武术阅历、写作目的与功苦,还是从该书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陈氏不传之秘去推敲,这部书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泛读、精读、研读,乃至值得必读和收藏的拳经。 卷首
太极拳道题词
序一
序二
自序
凡例
无极图
太极图
河图说
洛书说
伏羲八卦方位图
文王八卦方位图说
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说
八卦相合数图说
先天八卦动静图说
先天八卦圆图说
八卦生六十四卦阳仪横图(附后)
八卦生六十四卦阴仪横图(附后)
八卦变六十四卦图说
六十四卦相错图
八宫尾卦正错互综图
序卦正综图一
序卦正综图二
序卦正综图三
序卦正综图四
六十四卦颠倒相综图说(附后)
太极生一百二十八卦相错图说
天地定位方图说(附后)
成男成女方图说(附后)
乾君坤藏方图说(附后)
天根月窟图说
阳直图阴直图消息盈虚图说
三才图说
天地形象图说
一年混沌气象图说
一月混沌气象图说
一日混沌气象图说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古太极图叙
古太极图说
伏羲八卦消长图说
太极黑白图说
河图太极图说
洛书太极图说
河图天地交图说
洛书日月交图说
……
太极拳势卷一
太极拳势卷二
太极拳势卷三
附录
㈩ 为什么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是六十四势
你好,陈鑫先生是按周易64卦来解释太极拳的,所以是64势,他讲的很好。
马虹老师是跟趁发科公的儿子陈照奎老师学的,是83式。
陈国灿是87式,那肯定也有他的道理。
建议在陈鑫先生理论的前提下可参考李雅轩先生 孙存周两位先生的拳论,那是可以提升境界的,就不会只在招势上停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