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代文论选3 pdf
亲,手机用户部分网址不可见=转到电脑即可,如可见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即可下载
资源已光速上传网络云,请尽快查收吧。
若满意请【采纳】呦!有疑问请及时追问。
亲请放心下载,附件下载的财富值只针对其他童鞋,
提问者无需再支付财富值了哟,么么哒!
2. 中国古代文论着作有哪些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 主编 王文生 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分四卷本和一卷本
《文心雕龙》只是其中一部而已,也是关于文论方面标志性的着作,其成就特高,范文澜和周振甫的研究成就比较高,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但他是很难懂得的,如果掌握了《文心雕龙》,可以说中国古代文论你就掌握了其根基...........
我建议你先看《文心雕龙》,再看《中国历代文论选》,就轻松的多了...
3.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历来的观点
1.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
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观本同而末异,如儒家认为自然比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美、以“合目的”的形式为美,道家以无、妙、淡、柔、自然、生气和适性为美,佛家以涅盘 、寂灭、死亡以及涅盘 的象征——圆相、光明为美,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美感论集中论述了审美的特征和方法。审美特征论涉及美感的愉悦性、直觉性、客观性、主观性、真实性。审美方法论强调咀嚼回味、以我观物、虚静纳物,与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论遥相呼应。
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着作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郭绍虞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980年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础上精选编辑而成,共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批评论文(含论诗诗)66种,其中先秦5种,两汉4种,魏晋南北朝5种,唐8种,宋10种,金1种,元2种,明9种,清11种,近代11种。书中按作者时代编次选录,入选各篇,其与文学理论无关 部分,采取节录方式,并有注明。凡入选文字,均兼采各种版本加以校勘,正文以一本为主,于篇末注明版本出处。在每篇正文之后,有注释与说明文字。全书选目精审得体,注释重字词训释,浅易明晰;说明既能阐发文本大意,又能明其渊源流变,于初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者,最为便利。
文心雕龙注 (南朝·梁)刘 勰 着 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包括25 篇。上编前5篇带有导论性质,后20篇分述各文体特征与流变;下篇25篇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风格与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末篇《序志》为全书序言。范注以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为底本,参以孙仲容手录顾千里、黄荛圃合校本,谭复堂校本,日本铃木虎雄校勘记和赵万里校唐人残写本,并吸收了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等研究成果,进行校勘与注释。范注不限于疏通文句,凡与理解文本有关的文献,均详细引录,故与各种 注本比较,最为详赡。书前附有铃木虎雄《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的“绪言”和“校勘所 用书目”亦便于学者参考。
诗品注 (梁)钟 嵘 着 陈延杰 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
钟嵘《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及其诗人的文学批评着作,作者选择从汉到齐梁间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评第,并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钟嵘提倡“自然”与“真美”的诗歌理论批评风格。陈注参照多种版本,进行整理,并作注释,清通简要,便于初学。书后附录“诗选”,系注者所辑录钟嵘《诗品》论及的作品,尤便于读者检核、参考。书末缀有注者跋语,对钟嵘选诗、评第略有论及,亦具启发意义。
沧浪诗话校释 (宋)严 羽 着 郭绍虞 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探讨诗歌形式和艺术性的着作。郭氏此书以明嘉靖本为底本,参考《诗人玉屑》所引加以校订,注释于胡鉴《沧浪诗话注》、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颇多节取,并兼采陶明《诗说杂记》中有关解释沧浪的论点。书前有“校释说明 ” ,于沧浪之版本、观点作出简要的梳理与评价。书中依据原着《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顺序,分作“校”“注”“释”,校文多为考异,有纠谬之功;注文重在词语典故的出处,简要清明;释文在渊源探究与理论发明,兼具导读作用。书后附录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有助读者对严氏诗学观的了解。该书为目前和研究《沧浪诗话》最为详明的着述。
原诗 (清)叶燮 着 霍松林 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叶燮《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着作,分为“内篇”“外篇”,其中关于“正”与“变”、“识”“才”“胆”与“理”“事 ”“情”诸端探讨,均多真知灼见。霍氏校注,以《清诗话》为底本,用叶燮《已畦集》本校勘,对《原诗》进行校正、分段、标点、笺注。书前冠有“前言”,对《原诗》理论思想 与风格作简要介绍与评价,书中笺注着重于引语的出处和有参考意义的材料,词语一般未作解析。
艺 概 (清)刘熙载 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刘熙载《艺概》是一部谈文论艺的理论批评着作。作者讨论文艺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氏在《 叙》中自谓其评论方法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即用简炼的语言,作突出重点的评论,通过“触类引伸”,来显示复杂的内容。综观全书,尤其是论文、诗、词、赋的部分,其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对艺术特征的阐发等,时有卓见确论。该版《艺概》,系王国安依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原刊本整理,加以标点,对原本个别错字,亦予纠正。书前有王国安所撰“前言”,对原书有条分缕析的介绍。
人间词话新注 王国维 着 滕咸惠 校注 齐鲁书社 1982年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系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氏零星论词言论。全书有“校”“注”两部分。“校”说明与其它版本(特别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本作比较)文字重要不同之处,可见作者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献的精审态度 。“注”是参照旧注加以补充修订而成。其引文亦能注明出处,使人一目了然。书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论文《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其中滕文于《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以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论述较详,可供读者参考。
谈艺录 钱钟书 着 中华书局 1984年
《谈艺录》系钱钟书的一部以探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思想为主的说诗谈艺着作。本书为1984 年开明书店初版的修订本,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原书旧貌,仅稍有删改润色,计91条;下编乃对旧作进行逐处修订与增益,是为“补遗”,计18条。作者在新版《引言》中说:“上下编册之相辅,即早晚心力之相形”,可见此书堪称集作者一生谈艺之精髓。钱着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本事、考据、风格、理论多有涉及,然综观其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因小见大, 如作者采用古代诗论评点方法,从细微入手,却能于中阐发诸如唐、宋诗之分类的重要理论问题。二是博中取精,亦即作者立条极为博杂,然对所及问题的认识,如“诗乐离合”“桐 城诗派”等,皆极为深透。三是中西合壁,这于书中引录文献与理论思想,均可见作者融会中西文化艺术的学养。该书知识丰厚,论析精辟,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必读佳作。
3.详细介绍
古代文论中是否存在文学批评学?对这一问题,茅盾曾作过否定性的回答,他说:“中国自来只有文学作品而没有文学批评论;文学的定义,文学的技术,在中国都不曾有过系统的说明。收在子部杂家里的一些论文的书,如《文心雕龙》之类,其实不是论文学,或文学技术的东西。”(1)茅盾的这种以“西”绳“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并未得到大多数古代文论研究者的认同。这可以从20世纪早期古代文论研究者对《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 总述的分析中略窥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 总述云:
文章莫盛于西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昔,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着,不出此五例中矣。(2)
严格地讲,《四库》“诗文评类”总述所作的是古典文学学术史的大致梳理,但如果以现代文学批评学的观念来衡定传统文学批评学的建设,“总述”中却有着关于“文类批评”描述的批评学萌芽。也正基于此,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评论学”一章中将《四库》“诗文评”五种着作“敷衍修正”为六种。即:一、品评作品者(梁钟嵘之《诗品》)。二、记载关于作品之故实者(唐孟棨之《本事诗》)。三、论文学之体者(挚虞之《文章流别论》)。四、讲说文学之理论者(唐释皎然之《诗式》)。五、系统的论述者(梁刘勰之《文心雕龙》)。六、随笔的杂录者(宋欧阳修之《六一诗话》)。(3)
朱东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也对《四库》所论作过阐发,他说:
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论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瀛奎津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力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举。盖不数数觏焉。(4)
姑不论朱东润与青木氏所作的分类是否完全正确,他们梳理出传统诗文评的体裁体征,对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中的批评文体论研究还是有贡献的,而这种古代文学批评文体论的梳理与分析显然也包含着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作为独特存在样式的肯认。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作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学批评学的“另类”存在,可以说被大多数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者所肯认。虽然这种肯认是以不同的话语形式来实现的,但肯认中却所包含着一种集体潜意识,即:中国文学批评有其民族独特性。这一点在20世纪早期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可窥一斑。
陈钟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文学批评”作了内涵上的界定:“诗文之有评论,自刘勰、钟嵘以来,为书多矣,顾或研究文体之源流,或第作者之甲乙,为例各殊,莫识准的。则以对于‘批评’一词,未能确认其意义也。考远西学者言‘批评’之涵义有五: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若批评文学,则考验文学作品之性质及其形式之学术也。”(5)从倾向上看,陈氏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是以“西”绳“中”,却也道出中西批评观念之差异,潜意识还是认为中国文学有批评,且“为例各殊”,只是“莫识准的”,尚无清晰的观念体系和统一的标准。
郭绍虞虽未曾对“文学批评”作过“义界”,不过,他认为“文学批评的转变,恒随文学上的演变为转移,而有时文学上的演化,又每因文学批评之影响而改变”,且“文学批评又常与学术思想发生相互联带的关系”,(6)这却是关于文学批评本体论的探本之论。郭氏还将上述观念贯彻到他的批评史着作的写作之中,以文学观念的演变为准的书写了中国文学批评从演进、复古到完成的历史过程。
罗根泽对“文学批评”一词作过较为严密的考辨。他认为“文学批评”是英文Literary Criticism 的译语。Criticism的原意为裁判,后来冠以Literary为文学裁判,又由文学裁判引申到文学裁判的理论及文学的理论。文学裁判的理论就是批评原理,或者说是批评理论。所以狭义的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裁判,广义的文学批评,则于文学裁判以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他认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必需采取广义,否则就不是真的‘中国文学批评’。”(7)在罗根泽看来,中国文学批评本来就是广义的,侧重文学理论,不侧重文学裁判,其原因是,从批评着作看,刘勰的《文心雕龙》“其目的不在裁判他人的作品”,而是“论文叙笔”,讲明“文之枢纽”,其它的文学批评书,也大半“侧重指导未来文学,不侧重裁判过去文学”;从批评主体看,“中国的批评,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没有多少批评专家。作家的反串,当然要侧重理论的建设,不侧重文学的裁判”(8);从批评的关注重心看,“中国人喜欢论列的不重在批评问题,而重在文学问题。”(9)总的来看,罗根泽也是倾向于以“西”绳“中”,但这种倾向却透露出这样的个中信息,即:中国文学批评不象西方文学批评那样侧重具体作品的分析、评析和判断,而是一种在批评实践中融合了文学理论探讨的独特体系,它与西方文学批评学在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间有着严格区分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根泽的分析事实上肯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作为“另类”存在的独特性,同时也对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功能以及对象侧重点作出了初步说明。
明确承认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作为系统性存在的是方孝岳。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导言中认为中国的文学批评学“可以说向来已成了一个系统”,除《四库全书总目》所提“诗文评”专类外,“凡是辑录诗文的总集,都应该归在批评学之内”,因为“选录诗文的人,都各人显出一种鉴别去取的眼光,这正是具体的批评之表现”,“再者总集之为批评学,还在诗文评专书发生之先”,“我们如果再从势力影响上来讲,总集的势力,又远在诗文评专书之上。”(10)方氏所论,要点有二:一是承认古代文学批评学系统的存在,二是在批评文体论中为“总集”张目。后来为数不少的学者将批评研究的目光转向“诗文评”外的“总集”、“文选”等,或许又同方氏的张目有关。例如,王瑶在《中国文学批评与总集》一文中就认为“诗文评”专书“从它对当时读者和作者所发生的影响说,这些书并没有发生过如现代人所整理出的那么多的理论的指导作用,一般人只是当作说部闲书来看待的。……就影响上来考察,对读者和作者发生‘文学批评’的效果的,倒是‘总集’;那作用和影响是远超过诗话之类的书籍的。”(11)又如,穆克宏在其《昭明文选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江庆柏在其专文《论古代文学选本的意义》中都对选本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进行了发掘。(12)
朱自清则直接肯定了中国文学批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他在《诗文评的发展》一文中认为,《诗品》、《文心雕龙》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各条,固然是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而“制艺选家的眉批总评”、选本与总集的笺注和序跋、别集中的书札和序跋、诗话、文话、摘句、史传文苑传或文学传中的墓志等等都与文学批评相关,“所谓文学裁判,在中国虽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也有着古久的渊源和广远的分布。这似乎是不容忽视的。”(13)在梳理这种批评文体的基础上,朱自清还对“文学批评”与“诗文评”之间的关系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文学批评’是一个译名。我们称为‘诗文评’的,与文学批评可以相当,虽然未必完全一致。我们的诗文评有它自己的发展;现在通称为‘文学批评’,因为这个名词清楚些,确切些,尤其郑重些。但论到发展,还不能抹杀那个老名字。”(14)
实际上,真正要确定中国文学批评的“另类”存在特征,早期侧重于“批评”义界与批评文体区别的这类研究尚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还必得去发掘其独特性何在,才能使问题得以明晰,因此,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式的民族特色便成了逻辑的必然。纵观20世纪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式之民族特色的探讨,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1、“人化文评”。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认为“中国文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我们在西洋文评里,没有见到同规模的人化现象;我们更可以说,我们自己用西洋文字写批评的时候,常感觉到缺乏人化的成语”。在钱钟书看来,“人化文评”的理论好处就在于“打通内容外表,具有整体特征。”(15)这是较早从古代文论的“自我参照”进入到中西文论的“双向参照”的关于古代文学批评特色的论述。
2、“文体论式的文学批评”。郭绍虞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对文学批评作了现代意义上的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批评包括文艺理论,狭义则指对文学的评论。在他看来,“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既不同于狭义的文学批评,也不等于文艺理论,好似只限于正统文学的诗论或文论”,郭氏称之为“文体论式的文学批评。”(16)
3、“比较式批评”。洪申我认为,传统“点”、“悟”式批评并非“研几探微般的分析,不精密也不周密,再加上比喻的不确定性”,致使“如何恰当地评价作品便有了先天的缺憾。”作为弥补,古人常将作家作品进行对照比较,并渐成习惯,由此,“比较式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特色。这种批评包括不同时代、地区文学的比较,也包括不同作家的比较批评,并与古典文学创作相互关联。(17)
4、史、论、评相结合的批评。杨明照通过考察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曹丕的“文气”说、《文赋》、《文心雕龙》、文学选本、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认为“以作家为基础、以史、论、评结合在一起的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显着的民族特色”,并且“这种从下而上的,由鉴赏经验的概括总结而构成的诗学体系,与西方从上而下的,由先验的演绎推论而构成的诗学体系,恰好截然相反,而又各有千秋。”(18)
5、“点、悟”式美学批评。叶维廉认为,“中国传统的批评是属于‘点、悟’式的批评,以不破坏诗的‘机心’为理想,在结构上,用‘言简而意繁’及‘点到而止’去激起读者意识中诗的活动,使诗的意境重现,是一种近乎诗的结构”,“即就利用了分析、解说的批评来看,它们仍是只提供与诗‘本身’的‘艺术’,与其‘内在机枢’有所了悟的文字,是属于美学的批评,直接与创作的经营及其达成的趣味有关,不是浪费笔墨在‘东家一笔大胆假设、西家一笔小心求证’的累积详举,那是种虽由作品出发而结果离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相去十万八千里的辩证批评;它不依循(至少不硬性依循)‘始、叙、证、辩、结’那种辩证修辞的程序。”(19)吴承学在《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将古代文学风格批评分为“总体的感觉判断”和“形象化的描述”两类,这两类批评的内涵同叶氏所说的“点”、“悟”式批评也极有相似之处。(20)
6、“印象式批评”(尤其体现在对诗话词话批评方式的评价中)。叶嘉莹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乃是印象的而不是思辨的,是直觉的而不是理论的,是诗歌的而不是散文的,是重点式的而不是整体式的。”(21)黄维梁在《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中对杨鸿烈、郭绍虞、刘若愚等人评论中国诗话词话的“印象式实际批评手法”进行了批评(22)。他指出:“中国印象式批评手法、用语寥寥,重直觉感悟,笼统概括”,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但“亦不乏有体系、重解析的印象式之外的着述,《岘佣说诗》、《白雨斋词话》等属之。另一方面,精简切当的印象式描述,乃不可或缺的批评手法之一,其价值实在不容抹杀 。”(23)
7、“创造性的批评”。孙蓉蓉认为古代文学批评不仅内容极其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生动,手法灵活,言简意赅,非常讲究自身的艺术性。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这种艺术性表现在:或以赋、骈文、绝句、诗词曲等文学体裁来表现鉴赏与批评;或以形象描述的语言来批评对象;或以具体诗句点悟抽象理论。基于此,孙蓉蓉认为“我国古代艺术性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批评,它同文学创作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种批评的文学。”(24)
8、“东方艺术批评模式”。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有无深度模式与潜体系?蒲震元在《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一文中不仅给予了肯定性的回答,还对其民族特色作了如下描述:“这是一种以人与天调为基础、在象、气、道逐层升华而又融通合一的多层次批评中,体现中华民族深层人生境界及大宇宙生命整体性的东方艺术批评模式。或曰一种合天人、倡中和、明品级、显优劣、通道艺、重体验、示范式、标圆览的东方艺术批评模式(尤以合天人、通道艺、标圆览为主要标志)。”作者认为其特征有六:一,其哲学根基是一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和谐理论;二,积淀着民族群体综合经验的主体内倾超越型思维倾向;三,“有着独特的深层理论结构”;四,“多样化的理论存在形态”;五,“鲜明的美学特色”(融思辨于情思的体验性批评,善于运用“议论常情韵以行”的话语表达方式等);六,“偏于情感体验,理论抽象的级别不够。”(25)
总的来看,在对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探讨中,“另类”存在之肯认和民族特色之阐发构成了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中的话语主调,这一话语主调的活动特征体现在两种比较中:一、中西比较,以西方文学批评方式作显在的比较对象;二、古今比较,以现代文学批评学体系与观念为潜在的比较背景。其话语路径则大致是由对批评文体论的剖析转入到对批评方式论的总结。
4.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ga-xaZgmqo8Be6JxlNSSwQ
5. 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目录
隋唐五代
中说选录
附录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羣书治要序(节录)
答衡州郑使君论文书
书谢灵运集后
土吏部裴侍郎启节录
附录
王勃集序(节录)
南阳公集序(节录)
乐府杂诗序(节录)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附录
北齐书·文苑传序(节录)
隋书·文学傅序
史通言语节录
附录
史通·杂说中(选录)
史通·杂说下(选录)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节录)
史通·叙事(节录)
附录
史通·杂说上(选录)
史通·载文(节录)
日知录·文章繁简
文说三
文史通义古文弊(节录)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附录
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
古风二首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
韦太守良宰(节录)
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戏为六绝句
附录
偶题
解闷五首
春日忆李白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河岳英灵集序
附录
河岳荚灵集集论
中与闲气集序
诗式选录
附录
诗式(选录)
诗议(选录)
旰论(选录)
诗格(选录)
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
董氏武陵集纪(节录)
澈上人文集纪(节录)
箧中集序
附录
文编序
刘侍御月夜谦会序
系乐府序
同元使君春陵行并序
遗州刺史厅壁后记(节录)
与元九书
附录
张籍古乐府
寄唐生
新乐府序
策林六十八(议文章碑碣词赋)
策林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
乐府古题序
叙诗寄乐天书
竹枝词序
正乐府序
答李翊害
附录
进学解(节录)
答尉迟生书
答刘正夫书(节录)
韩文公墓志铭(节录)
昌黎先生集序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节录)
论文管见(选录)
艺概(选录)
遥孟东野序
附录
驾士(节录)
荆潭唱和诗序
梅圣俞诗集序
调张籍
附录
醉赠张张瞎(节录)
诗业
留翁诗评
石遗室诗话(选录)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害
附录
舆吕道州温论非国藷书
舆友人论为文书
魂韩愈所着毛颖传后题
上杜司徒书(节录)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附录
杨评事文集后序(节录)
……
宋
金
元
6. 《西方文论史第三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方文论史第三版》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h-42hS--qazXODyPAYwAjg
7. 历代文论谈谈对物感说的认识
"物感"说又称"感物"说,最初是一种自然审美理论,解释人在自然审美中发生的心理反应的原因。天人合一论是它的哲学基础,大量感物抒情的文艺作品和人们对创作的经验总结为物感说的形成提供了感性材料和理论支持。
"物感"说萌芽于先秦时期,发轫于原始初民与自然无意识的往来交融活动中,这种活动不仅使人产生联想,想象等自然审美心理能力,还提供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哲学支撑——天人合一。起初由《周易·咸卦》最早提出“感应”问题,“天地感而万物生”,人与自然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感应,这是物感最初的源头,强调这种“感应”是“气”即生命因素的相互感发和应和,为后世艺术创造的“物感”说奠定基础。物感说真正进入诗学理论始于战国时的《礼记•乐记》,它系统总结了先秦美学思想,首次推出“物感”说。“乐由心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即“物使之然”,而《乐记》曾论“物感”的实质是心感,心感的本质是人与物的交互感应,这是一种瞬间的直觉体验,但《乐记》主要是儒家着作,“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乐记》的物感说有一定局限性,并不完整。
"物感"说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儒学在汉武帝刘彻之后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儒家“比兴”手法用在汉诗辞赋中,出现大量对自然节侯变迁的感怀之作,而且这种创作趋向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之后。此时的中国文学已进入“自觉的时代”,“物感”说突破单纯政教的藩篱,激发文学艺术创造的内涵得到更全面的阐发,“物”已获得独立的地位、审美价值和意义。如曹植《幽思赋》中“顾秋华之零落,感岁暮而伤心”,强调了感精炼的物赋诗的心理活动,他的“感物伤我怀”精炼的概述了自然物象对文人创作的触兴、起情作用。整个魏晋时期,这种以感物为创作题材的诗人和辞赋家层出不穷,自然变迁感召人心,心受感召而成问的观念深入人心。比起先秦,魏晋诗人们已经进入感物作诗的自觉状态,物感说也自然而然应用到文学上,首先从陆机《文赋》开始,“叹逝”、“思纷”、“悲阔落叶”……文中重点讨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对意、文、物三者矛盾融关的解析,涉及了“物感”活动的深层次问题。大大丰富了“物感”说的理论内涵。
而它成熟却在齐梁时期,对之作出巨大贡献的是刘勰和钟嵘。刘勰对此展开详尽论述,把“物感”说发展到较为完满的地步。其《文心雕龙》之《明诗》中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了四季自然景物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的感应作用,“禀情---感物---吟志”,完善了《礼记•乐记》“物---心(感)---声(乐)”的艺术生成模式,还有“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神与物游”的论述全面而丰富,不仅仅继承了六经和先秦诸子以及时人中的一些观念,而且将那些尚未脱离哲学、道德伦理学领域的,蕴含文学、美学、心理素质的理论表述进行转换,确立了以自然美为逻辑和历史依据的文学本体论,是“物感”说的高级总结形态,达到逻辑上的终点。他还将感动人心之“物”扩展到社会领域,“物”既指自然的环境,又指社会生活环境。同时期的钟嵘对“物”之内容有更为细致的体察,不仅着眼于社会政治和自然风物对艺术动机的影响,还进一步总结了个人的生活际遇对促成艺术动机的作用。《诗品行》首句即言艺术的发生源于自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并将感人之“物”的内容详细列举,除了社会的变迁,自然气候变化之外,个人悲欢离合的际遇、命运的得失宠辱都能摇荡心灵,激发出诗兴、诗情。至此,物感说理论成熟完备,成为六朝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重要文论之一。
后人继续发展物感说,唐代孔颖达、梁肃、白居易,宋代朱熹、葛立芳,明代谢榛,清代王夫子等均以“感与物”或“感于事”论诗。由此可见“物感”说发展之生机勃勃和枝繁叶茂。
8.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daqancm-NsP4M0jDE4YKgw
9. 西方文论选伍蠡甫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