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文化合集(套装共36本)》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合集(套装共36本)》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l70fTdTu0einc0OQm5Fdpw
Ⅱ 《周易》与中国文化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周易》与中国文化》(杨亚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KLtOLTJzS84lHUXcut6ngg
书名:《周易》与中国文化
作者:杨亚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8-7
页数:275
内容简介:
杨亚利着的《周易与中国文化/周易文化讲论》系统梳理了《周易》的基本精神、核心内容与主要特质,并由易与儒释道的关系,阐释《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外,作者又从中国文化的总体视野人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易与中医、气功、天文气象、风水术、音乐、兵学、音韵学、数学、炼丹术等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展现了《周易》的文化广度。通过本书,读者可了解《周易》文化的整体样貌,更可管窥《周易》作为大道之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的影响。
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研究专项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项目成果。
Ⅲ 《中_文化__》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VSdgWbJy2fFcVIoca0qF-A
书名:中国文化史导论
作者:钱穆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3-02
页数:261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首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着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着者写作之大意所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着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作者简介: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九○年八月逝世。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着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学论丛》、《双溪独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Ⅳ 《中国文化要义新编》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要义新编》(劳思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D5odQIEpKKdE3bt7dheabQ
书名:中国文化要义新编
作者:劳思光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10
页数:330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新编》为《思光学术论着新编》之第一种,以析论中国文化为课题。劳教授论述各种影响中国文化活动的价值观念,从而展示中国文化精神的特性;并透过对此文化精神的掌握,来说明中国历史中出现的生活态度、制度、习俗等现象的文化意义。劳教授于描述、整理的工作之外,还提出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成就及缺陷的评估,同时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问题作出讨论。
作者简介:
劳思光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华梵学院讲座教授。着作包括《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康德知识论要义》、《历史之惩罚》、《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之路向》、《思光少作集》七卷、《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辩录》等约三十种。
编者:
梁美仪,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索尔邦学院历史系硕士及博士,曾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客座讲师,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部。专研法国革命史、法国社会经济史、欧洲文化史、中西文化特质比较﹐及香港社会史。着有相关之学术论文多篇,并编有《思与行交汇点──哲学在香港》一书。
Ⅳ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许倬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OCwaZ96sVc5Zv6dlCrtwiA
书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作者:许倬云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9
页数:406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作者主要谈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地位和出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等。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国际着名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Ⅵ 《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新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新版》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5DPrFgtEbQmMFdjrdA9Zxw
Ⅶ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精装套装全24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陈洪 、 徐兴无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
作者:陈洪 、 徐兴无等
出版年份:2019-1
内容简介:1、龙凤呈祥
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其特征沉潜而升腾,悠久而日新;其结构简易而精致,平衡而变通;其精神雄浑而典雅,中庸而刚健。谈龙说凤,走进中国文化的美丽殿堂。
2、书同文字
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汉字灵动飘逸,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文”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字”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书同文字”,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文明的长城。
3、载之书册
《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书籍多的国度,在书写、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类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与制度,珍存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典册从契刻发展到书写,以甲骨、简帛、金石等形态而存在,而纸的发明带来了书写与传播的便利,进而制作出纸墨飘香、书法隽美的印刷书籍。经典于是乎产生,传统于是乎继承,学术于是乎发明。
4、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它们既是个人修身养性、努力向善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类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学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绵延、源远而流长、古老而常新,重视教育是其内在的文化动力。古代中国创造了自成系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等教育机构和制度;确立了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体现了自觉而觉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爱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后教之,使之成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国历史车轮的轴心。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国体设计、德刑关系有着精致的设计与阐述。从周公制礼,到商鞅变法,中国古代社会由宗法封建王国发展为统一郡县帝国,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礼法并存、王霸杂用的张力之中不断地变革、更张。兴亡成败,载舟覆舟,为后世留下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塑造了中国人情理兼顾、改革变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内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尚情怀,蕴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这正是中国不断复兴并走向强盛的关键。
8、赤县神州
中国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大禹治水,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国地理文化的神话传说,它消解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呼唤着宏大的政治空间,“九州”象征着中国统一的文化地理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个“州”都具备独特色彩的土壤、独特品质的人性与物产、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名胜。让我们打开古老的《山海经》,游览天下名山大川,领略中国的地理文化。
9、风土人情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纵横万里,百族共生,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合两性之好的婚规、舌尖百味的饮食、继祖正体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礼仪、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庆的节日,描绘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推开历史的窗口,用长镜头聚焦源流,管窥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镜头纪录写真,剪裁中国的衣食住行,去发现“人情似故乡”的中国。
10、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知识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跃,诸子们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游说救世,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都是入世或经世之术。相互之间可以论衡而融合,可以并行而不悖。中国思想综合创新的基调和走向由此确立。
11、内圣外王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虽屡经坎坷,甚至濒临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社会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于洙泗之间,由孔子开宗立说,将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创发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价值,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阐释与履践,如大江大河,泽润了中国和东亚,并汇入世界文明的海洋。这就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莲花净土
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要的三个精神传统,共同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绵延和影响。净土开出的莲花,根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国、东亚和世界的繁茂枝叶,开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与艺术之花,结出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硕果。
13、抱朴归真
道教是中国古代巫术与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响。它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长生的秘诀,故而炼丹、画符、运气、行医;它并不禁欲,但摈弃名利,故而仙乐飘缈,男女神交;它并不玄想,故而饮酒服药,羽化登仙。它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抱朴归真。
14、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文学是礼乐文明开出的奇葩,礼是社会规范,发为文章;乐是心志情怀,发为诗歌。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诗意和文采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在艺术上,它们或温柔敦厚,或绮靡朗丽,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宁静,或豪迈飘逸,或沉郁顿挫;沉思翰藻,炼字度句;比兴寄托,境界高远;文苑英华,美不胜收。
15、今古传奇
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为*。而话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间刊刻,流播市井。讽时骂世,谈鬼说神,演说痴情,了断公案,演绎历史,表彰忠义,尽在今古传奇之中。
16、花雅争胜
百戏杂剧、南戏传奇、海盐弋阳、花雅争胜,中国戏曲早形成于民间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产生了许多精湛的经典之作,由民间文化上升为高雅文化,进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悲壮的《窦娥冤》、凄凉的《梧桐雨》、华美的《牡丹亭》、幻灭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写照;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一折一出,顾盼生姿;感天动地,曲尽悲欢。
17、艺舟双楫
毛笔是中国造型艺术独步于世界的工具,书写勾勒,气韵生动,浓墨淡彩,随类赋形。书画同生于锥颖,如江河同源于昆仑,流为山水花鸟的画卷,流为篆隶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纸韵的支持下,毛笔抒发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胸襟意气和对人生的心灵感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8、金声玉振
音乐是维持道德教化和抒发个人情志的工具,中国古代音乐在制度、机构、乐器、乐理等方面均有独造,《诗经》皆是乐曲,《楚辞》亦为歌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制礼作乐,金声玉振;五声六律,调和律吕;祭唱歌赞,和谐天人。汉武乐府,广采“赵、代之讴”“秦、楚之风”;隋唐燕乐,融汇胡汉中外之音。而音乐高妙,知音难觅,令人怅惘。所谓高山流水,大音希声。古人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9、采菊东篱
山水、园林、饮馔、游艺,表达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姿态和诗意的栖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却赋予它生命肌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托了人生的志向与抱负。古典园林,壶天自春,以小见大,融自然、艺术、意境之美为一体。饮食茶酒,调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围棋、蹴鞠、投壶、酒令,游于艺而娱身心,虽为小道而见妙理,蕴含着智慧和乐趣。
20、红粉闺秀
红粉与闺秀,是中国古代两大女性群体。在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制约下,她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她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赢得了尊严与地位,母教淑仪、贤媛才女,层出不穷,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因为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或温婉地抒发了闺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着艳歌情曲。山间竹喧归浣女,浔阳江头听琵琶。感伤如梦青春,珍惜花样年华。
21、天工开物
被科学视为巫术的中国古代数术文化,积累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经验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国人用阴阳五行分析物质关系,催生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皆发明于汉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中医、陶瓷、制茶、丝绸及其它传统手工艺至今仍是独到的科技。中国的科技思想充满了伦理因素,主张道技结合,天工开物,启发我们反思现代科技面临的伦理和生态困境,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22、悬壶济世
中国古代医学辨五味以养形,节情欲以养神,和天气以养精。从调养五脏,到调治性情,再到察占节气,使自然赋予身体的元气精神得以保持,形体血气得以长养,包涵于其中的道德心灵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于王道。故医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国,悬壶济世,救民水火,古人云:“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中医学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积极探索天人之道和伦理精神。
23、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8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的话,呼唤起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信心。从汉至唐,东亚各国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并各自奉献出智慧,共同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古代东亚文明。儒学和佛教抟成了整个东亚文明圈的制度与信仰,而汉字成为东亚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国的诗文典范和书写体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精英的书写,创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级成果。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所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24、变法图强
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变通而不衰。明清以来,中国因专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渐失活力,国势不振,弊政丛生。至近代列强纷至,国门洞开,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于是穷则思变,仁人志士借鉴西方文化,探寻救国之道,企求革故鼎新,变法图强,虽屡遭挫折,仍前赴后继,谱写了争取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壮丽乐章。
Ⅷ 《中国文化史》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史》(柳诒徵)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7IxNsp7B-_3ab0o44XdPEA
书名:中国文化史
豆瓣评分:9.3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5-1
页数:1495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是中国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培养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作者简介:
柳诒徵(1880年-1956年,徵,音zheng一声),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又号龙蟠迂叟,江苏省镇江人。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 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
Ⅸ 求《中国文化合集(套装共36本)》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中国文化合集(套装共36本)》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l70fTdTu0einc0OQm5Fdpw
Ⅹ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8gmyZeBdUH25mAgna00hNg
书名: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作者:葛兆光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06-01
页数:214
内容简介: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所以,这里的内容,有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影响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也有古代的婚礼丧仪,因为它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这是古代与现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构造着中国人对内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外来文化,需要追问的是,到底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至今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幸福观念,好像还在古代道教的延长线上。尽管前面儒、释、道都有了,但是,为了让阅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古代中国,作者也在书中勉力去谈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专门讲了一下流行于中国的风水,因为,在风水背后是影响整个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
作者简介: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来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辽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与兼职教授。并曾应邀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化名着导读》、《中国宗教与文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研究》、《历史与文化理论》、《中国学术经典选读与研究》、《宗教文献概论》、《思想史经典着作研读》等课程。
主要着述如下:
《禅守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古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1988年。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
《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
《唐诗选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1999年。
《中国经典十种》,香港中华书局,193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1年。
《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
译作有《通向禅学之道》,日本铃木大拙原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学术性的随笔和评论结集出版的有《门外谈禅》、《考槃在涧》、《佛影道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并不遥远的历史》和《在异乡听雨看云》等。
内容节选
引子:《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2001年的秋天,去北京的意大利使馆看一个关于传教士与中国的展览。
我伫立在那个不大的展览厅,凝视着一幅着名的、叫做《坤舆万国全图》的世界地图,那上面有五大洲、有四大洋,也有着奇奇怪怪的异兽怪鱼,仿佛回到历史。千万不要小看这幅地图,这幅地图是一个标志,象征着古代中国观念世界的一个大变化,是什么大变化呢?就是中国人面前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突然变成了“无处非中”的“万国”,因此,中国要生存在这万国林立的“世界”上。如果说,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那么,“全球化”从这幅世界地图给中国人展示一个互相联系、共同存在的“万国”图像时,就已经悄悄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