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颜真卿pdf

颜真卿pdf

发布时间:2022-10-28 16:03:03

❶ 《颜真卿书干禄字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颜真卿书干禄字书》(施安昌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Rht6eaZ9AheMSbAFVWxP7w

提取码:ohn8

书名:颜真卿书干禄字书

作者:施安昌 编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0

❷ 也说西塞山之争     ·胡指挥·

也说西塞山之争    ·胡指挥·

最近读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其中一篇讲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施蛰存的这一篇以下简称"施文"),“第一首写西塞山前的渔人生活,这是湖北的西塞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与笔者之前的印象不符,因为以前一直以为这篇写的是春风细雨时的江南水乡美景。因年代久远,地名变迁,中国有很多历史遗迹的具体位置,现在都存在不少争议,比如三国赤壁,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还有项羽起兵之地等等。

这个西塞山之争议,看来十有八九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上网一查,果然不出所料,这个争议最早出现在南宋,而现在湖北黄石与浙江湖州为了这篇渔歌子之西塞山名头争执不下也有几十年了。

在搜索网上资料的过程中,又读到了一些其他人的文章,尤其是李全修的《此地彼地西塞山》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和郭艾晨的《陆游与西塞山“黄石说”》(以下简称“郭文”)。这两篇与"施文"持同样的观点,而语文课本和其他一些介绍诗词的文章则是相反的。经过搜索,思考和判断,笔者完全同意西塞山黄石说。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看,基本可以判定是湖北黄石长江上的西塞山;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江南湖州的西塞山似乎更加合理,但黄石西塞山也完全说得通。写作此文,希望能对黄石一说的论据有所补充,同时在“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南宋以来湖州西塞山一说的来龙去脉,理清这个千古之谜。

(一) 五首渔歌子

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到底在哪里呢?首先从这首渔歌子本身来看,除了西塞山,其他语句里面看不出来具体所在。持湖州一说的有些人认为现在的黄石西塞山没有桃花和白鹭,因而否定黄石一说,其实这些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即便现在没有,也不能肯定唐朝那时没有(其实从其他唐人诗句中倒是能看到一些反证,详见后文)。

再来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发表”时间。作者张志和,“博学能文”,“善画”。本名张龟龄,祖籍浙江金华,早年游太学,受到皇帝赏识,做过官,后来归隐,成为道士,自号烟波钓徒,因“着十二卷,凡三万言”《元真子》,又称元真子或玄真子。从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可以判断,张志和写作(或者首次公开)这首词应该是大历八年(颜真卿赴任湖州刺史)与大历九年(张志和死于此年末的冬天)之间,具体情况在南唐溧水县令沈汾《续仙传·玄真子》中有这样的叙述:“真卿为湖州刺史,日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曰:西塞山边白鹭飞……。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余首,递相夸赏,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写景夹词。须臾五本,花木禽鱼,山水景象,奇绝踪迹,古今无比。” 《唐朝名画录》也有类似记载:"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

根据这些记载,张志和不但写了五首渔歌子,而且还按诗意画了卷轴。可惜这些画作和其他人的唱和诗词都已经遗失了(就连张志和的这五首渔歌子也差一点失传,详情参见“施文”或“李文”。其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还不知道有多少珍贵的文献都已经失传,想到此,不禁令人痛心),否则一看图画便知到底是不是黄石的西塞山,也就不会有这个争论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首渔歌既然是在湖州首次发表,合理的推断自然应该是描写了湖州当地的景色。且慢,再来看看其他四首渔歌子: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桌,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桌歌连。钓车子,撅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钓台,是富春江严子陵钓台,霅溪,只有湖州才有;松江,就是吴淞江,其下游在上海那一段就是苏州河;青草湖,对照后面说的巴陵渔父,应该是在湖南岳阳,与洞庭湖相连的那个青草湖。由此可见,每首渔歌子写的都是不同的地方。

最后那一首青草湖尤其关键,如果没有这一首,那还可以推测这几首渔歌子都是江南风景,而既然其中一首写了之前游历过的青草湖,那么这个西塞山也很有可能是之前游历过的了。按此推测,这第一首渔歌子的写作还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张志和赴任南浦或卸任时途径西塞山(南浦,今天的万县,与武昌,今天的黄石,相距甚远,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其在任上估计不太可能有时间去西塞山游历),极有可能是坐船经水路,因此触景而生渔隐之意,写下了这首渔歌子,但当时没有立即“发表”。二是张在归隐江湖之后,再次游历长江西塞山,或者回想当年水路途经西塞山的情景而写。

根据颜真卿所作碑铭中的叙述,“兄浦阳尉鹤龄,亦有文学,恐元真浪迹不还,乃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闭竹门,十年不出,”张志和在去湖州与颜交往之前,曾在绍兴闭门不出达十年之久。而张鹤龄(全唐诗作张松龄,应是同一个人)有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可以和颜真卿一文相互印证: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里且须还。

由此推测,张志和先写了西塞山与青草湖两首渔歌子(“施文”推测青草湖那首其实应该是第二首,不无道理),并寄回家中,其兄和答一词,希望他归家。

或者,张先写了青草湖一首,其兄和答,张再写了西塞山一词回复,以明心志,如果是这样,青草湖是第一首,西塞山则是第二首。无论哪种可能,这已经说明这两首渔歌子都不是张志和在与颜真卿交往之后的作品,也就是说西塞山更有可能写的不是湖州景色,而是长江黄石的西塞山。

另外,“李文”中认为这第一首渔歌子写的是岸钓,而其他四首则是乘船渔钓,在此顺便商榷一下。如果是如上所述的第一种可能,对一个还没有实现的想法来说,当然是船钓比岸钓更自由自在。凡是钓过鱼的都知道,如果能有船钓,绝不会选择岸钓。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既然张写作此词时已经浮舟江湖之上了,自然是乘船渔钓而“不须归”更加顺理成章了。况且,其他四首渔歌子都是船钓,这第一首之意应该也是,所谓渔隐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词中是否点明渔舟就不重要了。一首小令,篇幅短小,难道一定要写出舟船才是渔钓,否则就是岸钓吗?

(二) 唐代西塞山

行文至此,从五首渔歌子诗词本身及其写作背景来看,都无法判断西塞山是在何处,那么不妨再把视野放宽,来看一看唐朝其他诗人在西塞山写的作品。查全唐诗,诗题或诗句中有“西塞山”的共有八首,最着名的应该是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正如“施文”和“李文”所述,所有这些唐诗里的西塞山无一例外都是湖北西塞山。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下面几首: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桌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西塞山 (罗隐)

题注:在武昌界,孙吴以之为西塞。

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

岭梅乍暖残妆恨,沙鸟初晴小队闲。

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猿狖奈奸顽。

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

其中,罗隐的这首七律在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全唐诗》中还被加了一个题注,特别指出西塞山在武昌界。之所以把这三首全诗列出,是因为这些写出了黄石西塞山雄奇险要之外的另一面,类似武陵源那样富有情趣的渔隐生活:“他年却桌扁舟去”,“春后鲈鱼坠钓肥”,“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也就是说唐朝的武昌西塞山完全符合张志和渔歌子的归隐意境。另外还有一些唐诗中写了“西塞”两字(而不是“西塞山”三字),基本上也都是意指湖北长江上的西塞山,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这首应该是指西塞的原意,即西边的要塞:

夜宴观石将军舞 (李益)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李文”提出,唐代的湖州恐怕未必存在“西塞山”这个山名,至少宋之前的文献中没有湖州西塞山这样的记录,史正福在《张志和与“西塞山前白鹭飞”》一文中列举了唐宋有关湖州吴兴的郡县图志,地方志,地理志等等,均未见“西塞山”地名。不过,战国时代的楚春申君大概曾在湖州屯兵,传说中的屯兵之处或许曾经被称作西塞?退一步说,假设张志和这首渔歌子没有明确写西塞山,而只是西塞,比如:西塞湾前白鹭飞,那么或许还有些许可能是在湖州。为什么还是只有些许?因为中唐与张同时期的不少诗人也曾游历湖州(比如皎然,还有韦应物曾在邻近的苏州做刺史),甚至所有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诗人们,都没有留下任何吟咏湖州西塞的诗词,这说明就算湖州曾经有过西塞这个屯兵之处,到了中唐那时已经不知道具体在哪里了。即便如此,这个春申君屯兵西塞的传说还是为后世的西塞山湖州一说埋下了伏笔。

(三)宋代西塞山

及至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其添加词作《浣溪沙》中直接引用三句渔歌子,并以“散花州”对仗西塞山,另一位北宋词人王琪也有“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这些词作显然也是认为张志和的西塞山在湖北黄石,另外苏门弟子黄庭坚,徐俯等人也持相同看法(在李郭二文中均有提及),此不赘述。

到了北宋末年,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提出西塞山在湖州的是赵次公,他在苏东坡的诗篇“西塞风雨”中的注解里写道,“西塞,乃湖州磁湖镇道士矶也”(《苏诗五注》),但是没有提供任何解释。其实湖州既没有磁湖镇也没有道士矶,黄石却有磁湖道士矶。“郭文”大胆推测,此处的湖州是池州(黄石西塞山在那时属于池州地界)的笔误,给出的原因是赵次公稍后的叶梦得曾经也以为西塞山在湖州(叶有“应天长”一词: 松陵秋已老……,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却“求之就不得”,“后观张芸叟《南行录》,始知在池州磁湖县界”。这个大胆推测还是有些道理,因为赵次公以注杜诗而名传后世,注解苏东坡的诗作也往往颇有见地,想来不会不加考证就对西塞山归属妄下断言。不过,也有人在文章中批评赵次公的注解思想偏重内释,不重外释,也就是说他一味从诗句本身加以解释,而忽略了从诗外搜寻史料的考证。如此一来,是否笔误也就不好判断了。不管怎样,磁湖镇和道士矶这两个地名并非像东湖或西山那样司空见惯以致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如果说湖州和池州两地都有道士矶,从概率上来看,可能性就已经很小了,但还不敢说完全不可能,而居然两地还同时都有磁湖镇,那就是几乎完全不可能的了,所以说,赵次公的这个不重外释的注解定然有误。

“郭文”指出,南宋一代名臣,湖州人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的断言(“吴兴人指南门二十余里下菰、菁山之间一带远山为西塞山也”)实质性地把西塞山归属逆转至湖州。笔者查询了有关文献的年代,发现南宋词人王楙《野客丛书》的两西塞一说(“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按《唐书·张志和传》谓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又志和词中有“霅溪湾里钓渔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武昌乃曹成王用师之城。”)还要早于倪思的说法,因为《野客丛书》初稿写成的时间在1195年,三改最终定稿在1202年,而倪思的《经锄堂杂志》是其晚年札记,因倪卒于1220年,故推测这本札记年代应该晚于1202年,甚至可能在1210年之后。不过,王楙一生布衣,杜门着述,而倪思官至右丞相,主张抗金,且以直谏而名世,想必他的说法对世人影响更大一些。

其实,南宋还有更早一些提出或附和湖州西塞山一说的,而且还不止一两人,而是颇有一些江南士子,乡贤,乃至高官名臣。

1170年,在西塞山千古争议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一年。这一年,陆游第一次入蜀,途经西塞山之时,特意在《入蜀记》里写下这段文字:“晚过道士矶,石壁数百尺……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也许因为陆游只是一个小官,人微言轻,他在《入蜀记》中的断言在当时以及后世对西塞山之归属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下面要大书特书的是发生在1170年的另外一件小事,以及其后二十多年里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短文。笔者认为,这些事情才真正逆转了西塞山的归属。

这事要从大约1155年说起,南宋画家李结那一年任休宁主簿(休宁,今属安徽黄山),结交了时任徽州司户参军的范成大,两人言谈之间,范就经常提及致仕后回归故里的想法。十年之后,范有机会“归故郡,遂卜筑石湖。”李结闻说,特别羡慕,此时李已转任昆山宰,说也要“经营苕霅间”,就是打算在湖州建自己的退休庄园。又过了几年,应该是1170年左右,李结完成了一副水墨山水画《雪溪渔社图》(又称《西塞渔社图》,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描绘他想象或计划中的霅溪庄园景色。此画完成不久,李首先找了时在京城杭州任职的世交周必大(也是一代名臣),数次请求题跋,但都遭到拒绝,周给出的理由是自己还是仕途中人,为退休归隐而题跋实在勉强(这也许不是他心中真正的理由,先按下不表,后文再谈)。大约在1183年左右,李结又找另一位名臣王蔺题跋,也被拒绝,王说当时未有空暇,承诺以后到“西塞山”拜访李结时再写。

1185年,李结的画作完成十五年之后,他计划中的霅溪西塞渔社大约也终于建成了。这一年,他把渔社图寄给范成大,得到了此图的第一个名人题跋。范在题跋中写道,“尚冀拙恙良已,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沽酒,倚桌讴之,调赋淞溪词,使渔童樵青辈歌而和之。”渔童、樵青是唐肃宗当年赐给张志和的一奴一婢,被张配为夫妇,这两个名字也是张志和给起的(参见颜真卿写的张志和碑铭)。由此可见,李将自己的庄园起名西塞渔社,而范虽没有明确指出张志和的西塞山就在湖州,但也认可了霅溪景色完全符合那首渔歌子的意境。

1188年,洪迈是第二位给西塞渔社图题跋的,明确提出:“西塞在吴兴,故元真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而黄州亦有之,乃唐曹成王用师处。东坡公尝以偶散花洲被诸乐府,姑借为齐安重至于云天箬笠江海蓑衣之章,则固表其下,曰吴兴矣。”这段话纯属强词夺理,妄下断言,施李二文中均有批驳,此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洪迈曾经自称,“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大概凡是读书过目不忘的人都特别自信吧。

1190年4月(绍熙元年三月三日),周必大已经退休,回归原籍庐陵,李结再次请求题跋,周此前因为自己还在做官而拒绝,此时认为李现在统领全蜀,责任重大,不应该想着归隐,因而再次拒绝,并在卷轴上写下了这些多次拒绝的原因(“今未可也,姑题卷轴归之”)。周必大是一代名相,“立朝刚正”,处事有谋,而且堪称当时的文坛领袖,在校勘、刻印书籍方面也颇有建树,或许其拒绝题跋还有其他没有说出来的原因?毕竟在所有题跋的这些高官名人之中,只有周没有明确认可湖州西塞山这个说法。同年12月,另一位名臣赵雄为渔社图题跋,其中引了李结的原话:“今移节湖右,出峡有日,将归老于西塞山下矣。旧则山趾卜筑,名曰渔社。”其后赵雄便附和了洪迈的说法:“西塞霅溪盖吴兴胜绝处。”

1191年2月,李结自蜀归吴,阎苍舒从荆州还蜀,两人在长江的舟船上相遇,李向阎索取“西塞渔社”及“西塞山”七个大字,阎在题跋中写下,“舟中摇兀,勉强书之。”可见,阎也算是认可了湖州西塞山一说。1191年暮春,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在题跋中如此写道,“今公袖功名之手,归休林壑,又得元真子之故居,其乐何可胜道。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为我问讯。山前白鹭,未知元真子,何如今日尔。”这几句话既恭维了李结得到张志和的故居,也等于认可附和了西塞山在湖州的说法。同年6月,王蔺已经退休回到淮乡,这时李结也从四川经长江归吴中,不远数十里绕道专访王,再次请求题跋。这一次,王承诺前约,他在题跋中回顾了李结的官声名望,与李结交的情形,以及上次求题跋的事情,而且还写了这么一段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顷年过霅上,霅之二三子邀余游道场诸山。望西塞,指似白鹭飞处曰‘此即元真子之故栖’。”

这段话是七、八年前,王第一次拒绝题跋时对李说的,由此可见,在1183年之前的几年中(姑且认为1180年左右),王曾经游历霅溪,那时湖州当地的几位士子乡贤(也有可能是地方官)之流就已经把那里的一座山指认为张志和的西塞山了。

历数这些题跋的南宋高官名人,以及一些湖州当地乡贤,说明从朝野到乡间都已有不少人独自提出,或是认可附和了西塞山湖州一说,再加上前文提及但时间稍后一些的《野客丛书》和《经锄堂杂志》,就这样自南宋中期开始便确立了张志和西塞山湖州说压过黄石说的优势地位,对世人乃至后世的影响很大。可是,这些人当中除了个别如洪迈和王楙,几乎个个都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几位名臣是送了知交故友(李结)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面子。而洪迈和王楙给出的理由则完全经不起稍加考证,除了前文所述张志和写作渔歌子的背景和时间之外,关键是唐代的湖州恐怕并没有西塞山,而且唐人的西塞山诗作均指向黄石(参见施李二文)。

另外,南宋年间仍然坚持西塞山黄石说的除了陆游和后来才醒悟的叶梦得,至少还有吴曾。顺便说一句,吴的《能改斋漫录》编刊于1154~1157年之间,要稍稍晚于北宋末年赵次公的《苏诗五注》,因此,“李文”中所说的“吴曾早于赵次公”是不对的。

(四)元明清的西塞山

自南宋以后的元明清年间,描写湖州西塞山的诗词便多了起来,其中不少都引用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词句或借用其渔钓归隐的意境,诸如以下摘句或全诗:

懒拙道人苕溪晓望图(元·张翥): 月从太湖东畔出,直射西塞山前明。

赋西塞山送赵季文湖州学录(元·张雨): 往来苕霅旧山川,流水桃花思杳然。

过湖州(元末明初·德祥): 东林书卷贫犹买,西塞纶竿老未收。

九鹚图(元末明初·李昱): 我家曾住苕洲上,绿蓑披雨听渔唱。西塞山边今有无,桃花流水应新涨。

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明·祝允明): 西塞山,杜若洲,与尔相期钓鳌去,千年江海同悠悠。

湖州道中(明·韩奕):南浔贾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

次韵答孙汝师见赠吴兴卜居之作 其三(明·安希范):黄菊东篱元亮径,绿蓑西塞志和舟。

题姚敬直西塞山居图 (清·厉鹗):吴兴多胜游,谦之未排缵。城西西塞山,地僻趣萧散。

雪滩钓叟歌四首 其四 (明末清初·毛奇龄):

西塞渔人未着书,清滩万叠雪来初。

松陵原有天随子,早向吴江学钓鱼。

吴兴道中 (清·孙尔准)

二月苕溪水浸矶,舟行终日漾清晖。

红深杜牧寻春路,绿上元真钓雨衣。

西塞山前鱼正美,东林寺里鹤应归。

何时却许浮家住,卧听渔歌无是非。

对比一下,写黄石西塞山的诗词也有,但相对来说就少了,而且大多已经与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完全无关了:

道士洑(明·张居正): 指点吴魏争雄处,万军一日蛟龙吞。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

黄鹤楼 (清·蔡显原): 西塞山前霜气深,黄军浦上沧波迥。

道士洑(云即西塞山也) (明·王世贞)

西塞山头啼杜鹃,湔涛百尺泻楼船。

总令渔父心无事,耐可中流倚醉眠。

另一方面,明清的一些湖州地方志也开始记载西塞山了。明万历《湖州府志》如此记载:“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而清雍正《浙江通志》则引用《经锄堂杂志》,并加上了春申君屯兵之处的传说:“吴兴南门二十余里,下菰青山之间一带远山为西塞山。山明水秀,真是绝境。其谓之西塞者,下菰城为(楚春申君)屯兵之处,坐西向东故也。”但是,清光绪《乌程县志》又有不同的记载:“西塞山在县西十八里,即唐张志和垂钓处。”

根据前文所述,所谓湖州西塞山不过是江南一带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绝佳胜境,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具体所在,老百姓一般是不知道的,这个西塞山的名字当然也就不会在湖州的老百姓当中流传开叫起来,以致现在的湖州当地人也都不知道这个西塞山究竟在哪里。所以,以上这些湖州地方志的记载自然也就众说纷纭,彼此矛盾了……

综上所述,张志和曾经游历黄石西塞山,去湖州拜访颜真卿之前就已经写了西塞山这首渔歌子,因为唐朝的湖州并没有西塞山这个地方。南宋中期,一些文人墨客开始把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归为湖州,可以说李结作《西塞渔社图》以在其后向多位名人高官索取题跋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公关行动,几乎一举奠定了西塞山之归属。此后,西塞山之湖州说便压倒了黄石说,以致后世似乎都不知道还有黄石一说。直到70年代末,施蛰存的《唐诗百话》才又重新提出黄石说,近年来陆续又有不少文章赞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西塞山的注解还是说在浙江湖州,希望以后能够修正,至少要承认还有黄石一说。

最后就以一首小令来结束本文吧:

西塞山前白鹭飞,

流传千古是何矶?

推定论,释悬疑,

与君细细辩渔词。

---------------------------------

参考文献:

《唐诗百话》 43 张志和:渔歌五首 - 施蛰存

http://www.saohua.com/shuku/tangshi100/tangshi041.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1)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7-27/870121.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2)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10/872795.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3)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17/873869.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4)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24/874876.htm

陆游与西塞山“黄石说” - 郭艾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cc330102xhar.html

张志和与“西塞山前白鹭飞” - 史正福

https://www.yzzdlx.com/art28e6.html?id=2798

李结《西塞渔社图》(又称《雪溪渔社图》),及其多篇题跋: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0057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考论 - 何泽棠

http://wsp.yqlib.cn/yjwx/yjlw/201407/P020140721574639597569.pdf

《苏东坡传》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 林语堂

http://www.tianyashuku.com/rwzj/7821/323352.html

❸ 谁有小学六年级语文最好的复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o2sICQFicDBGEKCLQAsfmw

?pwd=m4wf 提取码:m4wf

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2012学而思春季超常123班难题汇总.pdf|精选小学缩句练习题及答案.doc|六年一期数学期中|小六毕业模拟试题--数学.docx|初中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练习doc.doc|小升初数学能力测试卷(自制).rar|六年级语文上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题.docx|小学语文总复习-成语专项训练(答案).doc|广益试卷|六年级单元复习|初中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doc|五年级字义方面练习题.doc|测试题


❹ 《南京传》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南京传》(叶兆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lcd7SE9-2XeBjfvMKyEl5g

提取码:5d

书名:南京传

作者:叶兆言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8

页数:510

内容简介: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等。《南京传》为叶兆言2019年最新作品。

❺ 精编颜真卿楷书集字对联 pdf

http://image..com/search/index?tn=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A2%9C%E7%9C%9F%E5%8D%BF%E6%A5%B7%E4%B9%A6%E9%9B%86%E5%AD%97%E5%AF%B9%E8%81%94

❻ 书的由来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我国最早的书还有“简策”、“版犊”、“帛书”。用竹做的”称“简策”。把竹筒破成一条条又窄又平的细分签,就可用笔在上面写字,当纸使用。一条竹签叫“简”,许多条竹签连结在一起叫“策”。“简策”最早出现在南朝中叶。
用木头做的书称“版牍”。把树锯成若干段,再将段锯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写字后,就叫牍。把薄片编起来,就是“版牍”。“帛书”是写在丝织品帛上的书。
1993年10月,郭店楚简出土于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这是一次轰动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郭店楚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共804枚,其中有字简726枚,简上字数13000余个。经古文字专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18篇典籍。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着作。道家着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着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先秦大量的学术典籍付之一炬,但郭店楚简在此之前深埋地下,逃过了这一劫难,得以重见天日。
-----------------------------
距今三千年前的商朝,有了最早的书籍实物——甲骨刻成的文献,还有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书——金文,刻在石鼓上的书——石鼓文。我国正式的书是用竹片和木板做的木简或竹简。春秋末年,人们把字写在绸上面,叫帛书。东汉,蔡伦发明了一种既轻巧又便宜的材料——纸。公元六到八世纪,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才出现了用纸装订的书。到了近代,又有用石印的书,现代主要是铅印的书。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图书资料储存的电子化。
--------------------------------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 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在迭次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大体来说,历史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于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 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然而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于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乃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像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做为意象的符号。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雏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之后,经过再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奠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①,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阅读全文

与颜真卿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里有求购黄页的源码 浏览:193
商城矿机源码矿场系统 浏览:195
单片机的led灯熄灭程序 浏览:222
洛阳python培训 浏览:702
小键盘命令 浏览:192
单片机c语言返回主程序 浏览:816
dockerpythonweb 浏览:970
程序员算法有多强 浏览:717
pythonworkbook模块 浏览:245
什么app能查医生 浏览:175
轻量级的编程语言 浏览:338
程序员那么可爱生孩子 浏览:432
后缀him3加密文件是什么软件 浏览:984
坚果隐藏app为什么要140版本才能用 浏览:313
淘宝dns服务器地址 浏览:259
领英转型app哪个好用 浏览:943
压缩软件的图标 浏览:97
卖鞋哪个app是真的 浏览:469
python迭代是累计吗 浏览:419
程序员哪些平台接私活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