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计算机文化pdf

计算机文化pdf

发布时间:2022-11-02 23:36:43

⑴ 计算机文化是指什么

计算机文化,一译“普及计算机教育”(扫机盲)。计算机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对信息社会的作用犹如读写等印刷文化对工业社会一样重要。与文盲在工业社会的情形一样,机盲在信息社会也不能适应和有效地发挥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刚提出此概念时,人们理解为懂得计算机系统如何工作,即学习关于计算机本身;80 年代初期,程序设计被视为主要内容,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文化(印刷文化是第一文化),人们都应学会读程序和写程序;80 年代中期,随着微型机的普及和深入家庭,有丰富的应用软件可供学校和各行各业使用,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⑵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电子档,急用!!!!

一般的文库或者图书馆的扫描件都有的

⑶ 论述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500字

计算机文化(英文版·第13版)》采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方法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堪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网络全书。《计算机文化(英文版·第13版)》涵盖影响计算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技术趋势,对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在线安全、数字版权管理、开源软件和便携式应用程序、上网本的流行以及mac计算机的热卖进行了广泛讨论。全书层次合理、图文并茂,各章还配有测验,非常适合作为高校各专业的计算机导论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也可供广大计算机爱好者参考使用。

⑷ 求风雨考研路第十三版的电子书,谢谢

已经到第15版了,14年出版的。需要的话 可以到品品品资源站 搜索 “计算机文化”,是PDF全文扫描版!

⑸ 计算机文化是什么

计算机文化即“普及计算机教育”(扫机盲)。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
计算机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对信息社会的作用犹如读写等印刷文化对工业社会一样重要。与文盲在工业社会的情形一样,机盲在信息社会也不能适应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刚提出此概念时,人们理解为懂得计算机系统如何工作,即学习关于计算机本身;80 年代初期,程序设计被视为主要内容,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文化(印刷文化是第一文化),人们都应学会读程序和写程序。
80 年代中期,随着微型机的普及和深入家庭,有丰富的应用软件可供学校和各行各业使用,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文化的影响
计算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对语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计算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享受网络服务的重要来源。

⑹ “计算机发展史”的书籍有哪些

你好,一般的计算机基础书籍都会包含计算机发展史的介绍,但是都是很简单的介绍。这里给你推荐几本书,包含了比较详细的计算机发展历史介绍,同时还包含了基础计算机知识。
一、《计算机文化》
(美)帕森斯,(美)奥贾 着,吕云翔,傅尔也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56.30
这本书是关于计算机各个方面知识的最全介绍和说明,可以说是计算机入门最好的书籍之一。
二、《信息技术导论》
陈平,张淑平,褚华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23.60
这本书主要就是介绍信息技术,其实你如果想看计算机发展史的话,这本书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它就是全面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
三、《信息技术概论》
骆耀祖,叶丽珠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6.40
这本书和第二本类似,但是偏重知识的介绍,历史方面没有第二本说的多。
第二本和第三本选一本就可以。
PS:计算机的书太多,不知道你的计算机水平如何?这三本都属于概论类的书,看一到两本就够了,等你对计算机技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确定一个学习方向,你就会懂得买什么书了!

⑺ 计算机文化漫谈

计算机文化

1、计算机文化
世界正在经历由a到b的转变,即原子(atom) 时代向比特(bit)时代的变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其中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过50多年的量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几乎无所不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计算机文化。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可以体现为:(1)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的丰富文化内; (2)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设备丰富了人类文化的物质设备品种;(3)计算机应用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和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
计算机文化作为当今最具活力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其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所带来的物质基础条件以及计算机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时,计算机文化也带来了人类崭新的学习观念: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人脑所能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根本无法"背"完,电脑这种工具可以解放我们"背"的繁重的记忆性劳动,人脑应该更多地用来完成"创造"性劳动。

计算机文化代表一个新的时代文化,它已经将一个人经过文化教育后所具有的能力由传统的读、写、算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即除了能读、写、算以外还要具有计算机运用能力(信息能力)。而这种能力可通过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得到实现。
计算机文化来源于计算机技术,正是后者的发展,孕育并推动了计算机文化的产生和成长;而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又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计算机应用的扩展。
当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时,又迎来了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作为计算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娴熟地驾驭互联网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时代造就了微电子、数据通信、计算机、软件技术 4大产业时,围绕网络互联,实现电脑、电视、电话的"三合一"。 "三合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计算机网、电视网、电话网三网合一,三种信号均通过网际网传输;二是终端设备融为一体。这是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技术,它的实现极大地丰富计算机文化的内涵,让每一个人都能领略计算机文化的无穷魅力,体味着计算机文化的浩瀚。
今天,计算机文化已成为人类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准确地理解计算科学与工程及其社会影响,已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一项重要任务。
2.计算机文化的形成
自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5年问世以来,至今不过26年,世界上已有近 2.5亿台的个人计算机机在各地运行。PC机在美国家庭的普及率已超过50%,在中国,PC机的销售量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除此以外, 每年还有上百万的单片机装入汽车、微波炉、洗衣机、电话和电视机中。一个计算机大普及的时代已经揭开了序幕,并由此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计算机文化。回顾过去 20多年的历史,PC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格持续下降
1975年问世的第一台微机(A1tair 8800)价值为4000美元。1977年着名的APPIE II 8位机(带64 KB内存、不配显示器)的售价为1300美元。1981年推出的第一代IBM PC机(4,77MHZ 8088CPU,512KB 内存,单色显示器和5 in* 软盘驱动器)报价为3200美元。到1996年,一台配备齐全的PC机(90MHz Pentium CPU,8MB内存,VGA彩显,54MB硬盘),加上键盘、打印机等标准外部设备,花2500美元即可买到。在中国,现在配备最新的Pentium IV CPU的微机售价只需几千元。同许多其他家电产品一样,PC机现已成为普通人能够买得起的家电产品。
(2)性能大幅度提高
早期微机速度低、内存容量小,其功能远不及小型机和主机。许多大型的软件因内存限制,无法在PC机上运行。硬件的进步,使PC机的速度可达 GIPS*,内存容量可达几百MB,不少以前只能在工作站乃至大型机上运行的软件,现在也能在PC机上运行。一些先进技术,像虚似存储、数据库管理、图形系统和多媒体应用等,在PC机上都能实现。"微机不微"。今天的PC机,不仅在功能上已超过了26年前的小型机或某些主机,而且在软件、硬件技术上也覆盖了许多当代新技术。
(3)操作日趋简便
早期的计算机操作复杂,只有专家才能使用。随着分时系统与小型机的推广,开始用键盘代替读卡机和纸带机,用字符显示器补充单独使用的电传打字机或打印机,简化了输入输出操作。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让计算机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计算机。用户队伍的迅速扩大,使用户中的非专业人员大量增加,更显出"对用户友好"的迫切性。1982年,美国Xerox公司采用图形显示器和鼠标器等设备,首先在Alto型计算机上的Small Talk程序设计环境中,采用层叠式窗口、弹出式菜单等人机交互技术,一举吸引了公众的注意。1984年,美国Apple公司在推出 Macintosh PC机的同时,除采用窗口与菜单技术外,还增加了引人注目的"对话框"等技术。从此,图文茂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始取代传统的字符用户界面,以"多窗口"、 "下拉菜单"和"联机帮助"为特征的窗口系统迅速推广,在今天的PC机用户中几乎已家喻户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形声兼备的多媒体用户界面也初露头角。不久的将来,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将更趋简便,更加自然。一个高性能的工具,配上友好的用户界面,再加上低廉的价格,使得计算机从"昔日王榭堂前燕",变成了如今的"飞入平常百姓家"。计算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3.计算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享受网络服务的重要来源。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对计算机及其所形成的计算机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将从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社会所具有的特征这两个方面来了解计算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 信息高速公路
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参议员阿尔·戈尔(Al·Gore)提出的“高性能计算法案”( The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ct),后来也称为“信息高速公路(Infornation Snperhighway)法案”。1993年1月,戈尔当选为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同年9月,他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日程(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即:“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或称"NII"计划。按照这一日程,美国计划在1994年把 100 万户家庭联入高速信息传输网,至2000年联通全美的学校、医院和图书馆,最终在10-15年内(即 2010 年以前)把信息高速公路的"路面" —— 大容量的高速光纤通信网,延伸到全美9500万个家庭。NII计划宣布后,不仅得到美国国内大公司的普遍支持,也受到世界各国(首先是日本和欧盟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也在研究NII计划,并且制订和提出本国的对策。网络系统是NII计划的基础。早在1969年,美国就建成了第一个国家级的广域网——ARPAnet。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PC机的普及,以PC机为主体的局域网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网(常称为"互联网")就是在ARPAnet的基础上,由35000多个局域网、城域网(MAN)和国家网互连而成的一个全球网络。 Internet已把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万台计算机及几千万的用户连接在一起,网上的数据信息量每月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仅以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或E-mail)为例,每天就有几千万人次使用Internet的E-mail信箱,送电子邮件的用户只需把信件内容及收信人的E-mail 地址,按照规定送入联网的计算机,E-mail系统就会自动把信件通过网络传送到目的地。收信的用户如果定时联网,可在自己的E-mail信箱中看到任何人发送给自己的邮件。 NII计划的提出,给未来的信息社会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Internet的扩大运行,也给未来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原型。人人向往的信息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空中楼阁。

(2)信息社会的特征
同信息化以前的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信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工业社会,能源和材料是最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日益认识到信息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被当作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如果不实现信息化,就很难增加生产,提高与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个国家如果缺乏信息资源,又不重视信息的利用和交换能力,就只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目前,信息业已上升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产业。美国学者M·U·Poftat就提出一种宏观经济结构理论,将信息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并列为四大产业。信息业不能代替工业生产汽车,也不能代替农业生产粮食。但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倍增器",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改进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业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产业。
●信息网络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随着NII计划的提出和Internet网的扩大运行,“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因此,信息化不单是让计算机进入普通家庭,更重要的是将信息网络联通到千家万户。如果说供电网、交通网和通信网是工业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那么信息网的覆盖率和利用率,理所当然地将成为衡量信息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
http://www.bast.net.cn/wnfw/kxmc/jsjjs/2003/5/30/1759.shtml
http://www.blog.e.cn/user3/estu/archives/2007/1990874.shtml

⑻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1.1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数据: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的结果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相关技术。

计算机文化具有的基本属性:

广泛性,传递性,教育性,深刻性

1.2计算机技术概论

计算机的起源: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ENIAC)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投入运行

ENIAC共使用了约18800个真空电子管,使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0次加法

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信息时代,把人类社会推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新纪元

计算机的发展

人们根据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器件的不同,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第一代(1946年-----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真空管计算机) 逻辑元件(电子管,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内存容量仅几千字节)  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第二代(1956年-----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 逻辑元件(晶体管,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内存容量几十万字节)  程序设计语言(ALGOL,FORTRAN,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第三代(1964年-----1971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逻辑元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到几百万次,内存容量     字节)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操作系统和会话式语言

第四代(1971年------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逻辑元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每秒上亿甚至上千万亿次,内存容量   字节) 操作系统不断完善;微型机在家庭得到了普及,并开始了计算机网络时代

知识拓展: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最先提出通用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在设计一种基于计算机自动化的程序控制的分析机时提出了几乎是完整的计算机设计方案,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存储容量大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工作自动化

(6)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分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处理的对象              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用途                         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规模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

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信息管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B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巨型化

2.微型化

3.网络化

4.智能化

计算机信息表示(这个我单独弄一篇,不然看不懂)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工作原理

1.指令

指令是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它由一串二进制数码组成,这串二进制数码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

所有指令的集合称为计算机指令系统。计算机系统不同,指令系统也不同,目前常见的指令系统有复杂指令系统(CISC)外文名(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系统(RISC)外文名(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

2.“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美籍匈牙利冯.诺依曼基本思想(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3.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1)取指令    (指令计数器中的地址,--------从内存器中取出指令,并送到指令寄存器中)

(2)分析指令(对指令寄存器中存放的指令进行分析-----确定执行什么操作-----地址码确定操作数的地址)

(3)执行指令(根据分析结果,由控制器发出完成该操作所需的一系列控制信息----去完成该指令所要求的操作)

(4)上述步骤完成,指令计数器加1,为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计算机硬件系统

1.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数据处理指令的器件)由算数逻辑运算单元(ALU)和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中心,智慧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保证计算机按照预先规定的目标和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操作及处理。

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3.存储器(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简称内存和外存

(1)内存储器

1)只读存储器(ROM)常用语存放固定的程序和数据,并且断电后仍能长期保存。ROM的容量较小

2)随机存储器(RAM)CPU从RAM中即可读出信息又可写入信息,断电后信息就会丢失。

微机中的内存一般指随机存储器(RAM) 常用内存SDRAM   DDR  SDRAM  DDR2  DDr3

3)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介于CPU和内存之间的一中高速存储信息的芯片,是CPU和RAM之间的桥梁用于解决他们之间的速度冲突问题

(2)外存

外存是内存储器的后备和补充,不能和CPU直接交换数据

4.输入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鼠标器,键盘,扫描仪,数字化仪,数码摄像机,条形阅读器,数码相机,A/D转换器(模数转换器)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绘图仪,各种数模转换器(D/A)等

内存储器和CPU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部分,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了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外设)

计算机软件系统

算法的主要性质:有穷性   确定性   可行性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主频(时钟频率)计算机CPU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   单位HZ赫兹

2.字长计算机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精度越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效率越高

3.内核数CPu内执行指令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的数量

4.内存容量

5.运算速度

常见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1.微处理器

2.存储器

3.总线

4.主板

5.输入设备

6.输出设备

⑼ 大家对“计算机文化”是如何理解的

是计算机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对信息社会的作用犹如读写等印刷文化对工业社会一样重要。与文盲在工业社会的情形一样,机盲在信息社会也不能适应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刚提出此概念时,人们理解为懂得计算机系统如何工作,即学习关于计算机本身;80 年代初期,程序设计被视为主要内容,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文化(印刷文化是第一文化),人们都应学会读程序和写程序。

80 年代中期,随着微型机的普及和深入家庭,有丰富的应用软件可供学校和各行各业使用,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以及这一群人与另一群人之间沟通的渠道,把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小,使得人们能彼此交谈、交流思想、交换信息。每个新思想正在被综合成更新的思想,从而对人类的本质以及我们生存的宇宙产生新的认识。网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人可以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彼此能完全平等地对话。

⑽ 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文化就是跟计算机有关的历史的沿革,历史的发展,有关计算机研发应用一些的方面的知识和文化

阅读全文

与计算机文化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boc长度加数据加密 浏览:187
英雄联盟国际服手游怎么下安卓 浏览:297
程序员的思路 浏览:234
只能用命令获得的四种方块 浏览:358
怎么用命令方块防止开创造 浏览:807
扫描版的pdf 浏览:790
编程猫怎样做3d游戏 浏览:207
怎么查找云服务器上的ftp 浏览:156
我的世界服务器如何注册账号 浏览:934
统计英文字符python 浏览:423
linux信息安全 浏览:908
压缩机接线柱爆 浏览:999
程序员自主创业 浏览:584
汇编程序员待遇 浏览:359
怎么批量有顺序的命名文件夹 浏览:211
杭州程序员健身 浏览:20
dvd光盘存储汉子算法 浏览:758
苹果邮件无法连接服务器地址 浏览:963
phpffmpeg转码 浏览:672
长沙好玩的解压项目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