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wiki公开和加密区分

wiki公开和加密区分

发布时间:2022-11-04 09:06:39

‘壹’ 什么是维基泄密

维基泄密(Wikileaks),也被译作维基解密,由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等人创办。
“维基泄密”网站成立于2006 年,但在2007年1月才首次在网络上露面。
“维基泄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维基泄密-“泰解密”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泰国政府近日出于安全考虑封杀了“维基解密”网站,然而该网站又开设了“泰解密”(ThaiLeaks)网,向泰国人提供泄密信息。 据报道,泰国信息和通讯技术部一名女发言人近日称,泰国政府一个监察机构已经发布了紧急禁令,禁止本地访问维基解密网。 然而,“维基解密”在推特(Twitter)微博网站上创建了一个链接,点开链接即可看到一个名叫“泰解密”的网站,这个网站和被封杀的泰国版“维基解密”提供的内容完全相同。 “泰解密”的首页上发布了一则英文声明,称泰国政府封杀“维基解密”的行为妨碍了泰国人民参与“网络自由运动”,并表示“泰解密”将把“维基解密”网上有关泰国的全部“敏感信息”公布出来,用户可直接下载。据悉,这些信息中包括一段泰国王储私人派对的视频。

维基泄密-外交电文

“维基解密”网站2010年11月再次公布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文件,内容涉及美国下令暗中调查联合国高官,以及对其它国家领导人发表“阴暗”评价等。[1]

2010年11月28日晚开始,受到攻击的“维基泄密”网站(WikiLeaks)通过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法国《世界报》、德国《明镜》周刊、西班牙《国家报》,陆续公布了自己获得的至少251287份美国驻外250多个使领馆与美国国务院互发的电报内容。

大多数电报由大使、领事及其他外交官起草,内容包括他们对所在国家的政治形势的分析、搜集到的有关人员和事件的背景资料,以及具体政治家和领导人的政治活动和个人信息。他们在信件中还经常会对外国政治家和他们的动机发表批评性言论。意大利外长弗拉蒂尼在密件公开前就已担心,此事将成为“外交界的 9·11”,将“摧毁国家间的信任”。

这些外交文件多数发送于2007年到2010年2月之间,被怀疑是由一名22岁的前美国情报分析员从美国数据库中偷偷下载,并上传至“维基泄密”的。“维基泄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称,电报涉及“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每起重大事件”。

这是“维基泄密”第四次将机密文件公之于众。

维基泄密-新目标

北京时间2010年12月1日早间消息,受投资人担心美国银行(BofA)有关资料将被维基泄密消息的影响,美国银行股价在周二下跌3%。

福布斯杂志网上的一段视频显示,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周一表示,他的小组明年年初将公布一家美国主要银行的1万份内部文件。不过他拒绝透露是哪家银行。分析人士预计这些文件的发布将导致美国政府对这家银行进行调查。

‘贰’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回答:

1、维基网络特点是自由内容、自由编辑。它是全球网络上最大且最受大众欢迎的参考工具书,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网站。Wikipedia是一个混成词,取自网站核心技术“wiki”和英文中网络全书之意的“encyclopedia”。

维基网络各个版本的条目之和已经超过5300万条,支持各种语言 ,其中中文维基网络有超过113万个条目。

维基网络(英语:Wikipedia,英语音标:/ˌwɪkᵻˈpiːdiə/ 或 /ˌwɪkiˈpiːdiə/),总部位于美国,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网络全书式的协作计划,是用多种语言编写而成的网络网络全书。维基网络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维基网络接受捐赠。

2、网络是网络公司推出的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网络全书。其测试版于2006年4月20日上线,正式版在2008年4月21日发布,截至2020年10月,网络已经收录了超2100万个词条,参与词条编辑的网友超过717万人,几乎涵盖了所有已知的知识领域。



延伸:

“世界很复杂,网络更懂你”,网络旨在创造一个涵盖各领域知识的中文信息收集平台。网络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互联网用户的力量,汇聚上亿用户的头脑智慧,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

‘叁’ 【深度知识】区块链之加密原理图示(加密,签名)

先放一张以太坊的架构图:

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单个模块了学习了解的,包括P2P,密码学,网络,协议等。直接开始总结:

秘钥分配问题也就是秘钥的传输问题,如果对称秘钥,那么只能在线下进行秘钥的交换。如果在线上传输秘钥,那就有可能被拦截。所以采用非对称加密,两把钥匙,一把私钥自留,一把公钥公开。公钥可以在网上传输。不用线下交易。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如上图,A节点发送数据到B节点,此时采用公钥加密。A节点从自己的公钥中获取到B节点的公钥对明文数据加密,得到密文发送给B节点。而B节点采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2、无法解决消息篡改。

如上图,A节点采用B的公钥进行加密,然后将密文传输给B节点。B节点拿A节点的公钥将密文解密。

1、由于A的公钥是公开的,一旦网上黑客拦截消息,密文形同虚设。说白了,这种加密方式,只要拦截消息,就都能解开。

2、同样存在无法确定消息来源的问题,和消息篡改的问题。

如上图,A节点在发送数据前,先用B的公钥加密,得到密文1,再用A的私钥对密文1加密得到密文2。而B节点得到密文后,先用A的公钥解密,得到密文1,之后用B的私钥解密得到明文。

1、当网络上拦截到数据密文2时, 由于A的公钥是公开的,故可以用A的公钥对密文2解密,就得到了密文1。所以这样看起来是双重加密,其实最后一层的私钥签名是无效的。一般来讲,我们都希望签名是签在最原始的数据上。如果签名放在后面,由于公钥是公开的,签名就缺乏安全性。

2、存在性能问题,非对称加密本身效率就很低下,还进行了两次加密过程。

如上图,A节点先用A的私钥加密,之后用B的公钥加密。B节点收到消息后,先采用B的私钥解密,然后再利用A的公钥解密。

1、当密文数据2被黑客拦截后,由于密文2只能采用B的私钥解密,而B的私钥只有B节点有,其他人无法机密。故安全性最高。
2、当B节点解密得到密文1后, 只能采用A的公钥来解密。而只有经过A的私钥加密的数据才能用A的公钥解密成功,A的私钥只有A节点有,所以可以确定数据是由A节点传输过来的。

经两次非对称加密,性能问题比较严重。

基于以上篡改数据的问题,我们引入了消息认证。经过消息认证后的加密流程如下:

当A节点发送消息前,先对明文数据做一次散列计算。得到一个摘要, 之后将照耀与原始数据同时发送给B节点。当B节点接收到消息后,对消息解密。解析出其中的散列摘要和原始数据,然后再对原始数据进行一次同样的散列计算得到摘要1, 比较摘要与摘要1。如果相同则未被篡改,如果不同则表示已经被篡改。

在传输过程中,密文2只要被篡改,最后导致的hash与hash1就会产生不同。

无法解决签名问题,也就是双方相互攻击。A对于自己发送的消息始终不承认。比如A对B发送了一条错误消息,导致B有损失。但A抵赖不是自己发送的。

在(三)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解决交互双方相互攻击。什么意思呢? 有可能是因为A发送的消息,对A节点不利,后来A就抵赖这消息不是它发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引入了签名。这里我们将(二)-4中的加密方式,与消息签名合并设计在一起。

在上图中,我们利用A节点的私钥对其发送的摘要信息进行签名,然后将签名+原文,再利用B的公钥进行加密。而B得到密文后,先用B的私钥解密,然后 对摘要再用A的公钥解密,只有比较两次摘要的内容是否相同。这既避免了防篡改问题,有规避了双方攻击问题。因为A对信息进行了签名,故是无法抵赖的。

为了解决非对称加密数据时的性能问题,故往往采用混合加密。这里就需要引入对称加密,如下图:

在对数据加密时,我们采用了双方共享的对称秘钥来加密。而对称秘钥尽量不要在网络上传输,以免丢失。这里的共享对称秘钥是根据自己的私钥和对方的公钥计算出的,然后适用对称秘钥对数据加密。而对方接收到数据时,也计算出对称秘钥然后对密文解密。

以上这种对称秘钥是不安全的,因为A的私钥和B的公钥一般短期内固定,所以共享对称秘钥也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增强安全性,最好的方式是每次交互都生成一个临时的共享对称秘钥。那么如何才能在每次交互过程中生成一个随机的对称秘钥,且不需要传输呢?

那么如何生成随机的共享秘钥进行加密呢?

对于发送方A节点,在每次发送时,都生成一个临时非对称秘钥对,然后根据B节点的公钥 和 临时的非对称私钥 可以计算出一个对称秘钥(KA算法-Key Agreement)。然后利用该对称秘钥对数据进行加密,针对共享秘钥这里的流程如下:

对于B节点,当接收到传输过来的数据时,解析出其中A节点的随机公钥,之后利用A节点的随机公钥 与 B节点自身的私钥 计算出对称秘钥(KA算法)。之后利用对称秘钥机密数据。

对于以上加密方式,其实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避免重放攻击(在消息中加入 Nonce ),再比如彩虹表(参考 KDF机制解决 )之类的问题。由于时间及能力有限,故暂时忽略。

那么究竟应该采用何种加密呢?

主要还是基于要传输的数据的安全等级来考量。不重要的数据其实做好认证和签名就可以,但是很重要的数据就需要采用安全等级比较高的加密方案了。

密码套件 是一个网络协议的概念。其中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加密、消息认证(MAC)、秘钥交换的算法组成。

在整个网络的传输过程中,根据密码套件主要分如下几大类算法:

秘钥交换算法:比如ECDHE、RSA。主要用于客户端和服务端握手时如何进行身份验证。

消息认证算法:比如SHA1、SHA2、SHA3。主要用于消息摘要。

批量加密算法:比如AES, 主要用于加密信息流。

伪随机数算法:例如TLS 1.2的伪随机函数使用MAC算法的散列函数来创建一个 主密钥 ——连接双方共享的一个48字节的私钥。主密钥在创建会话密钥(例如创建MAC)时作为一个熵来源。

在网络中,一次消息的传输一般需要在如下4个阶段分别进行加密,才能保证消息安全、可靠的传输。

握手/网络协商阶段:

在双方进行握手阶段,需要进行链接的协商。主要的加密算法包括RSA、DH、ECDH等

身份认证阶段:

身份认证阶段,需要确定发送的消息的来源来源。主要采用的加密方式包括RSA、DSA、ECDSA(ECC加密,DSA签名)等。

消息加密阶段:

消息加密指对发送的信息流进行加密。主要采用的加密方式包括DES、RC4、AES等。

消息身份认证阶段/防篡改阶段:

主要是保证消息在传输过程中确保没有被篡改过。主要的加密方式包括MD5、SHA1、SHA2、SHA3等。

ECC :Elliptic Curves Cryptography,椭圆曲线密码编码学。是一种根据椭圆上点倍积生成 公钥、私钥的算法。用于生成公私秘钥。

ECDSA :用于数字签名,是一种数字签名算法。一种有效的数字签名使接收者有理由相信消息是由已知的发送者创建的,从而发送者不能否认已经发送了消息(身份验证和不可否认),并且消息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改变。ECDSA签名算法是ECC与DSA的结合,整个签名过程与DSA类似,所不一样的是签名中采取的算法为ECC,最后签名出来的值也是分为r,s。 主要用于身份认证阶段

ECDH :也是基于ECC算法的霍夫曼树秘钥,通过ECDH,双方可以在不共享任何秘密的前提下协商出一个共享秘密,并且是这种共享秘钥是为当前的通信暂时性的随机生成的,通信一旦中断秘钥就消失。 主要用于握手磋商阶段。

ECIES: 是一种集成加密方案,也可称为一种混合加密方案,它提供了对所选择的明文和选择的密码文本攻击的语义安全性。ECIES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函数:秘钥协商函数(KA),秘钥推导函数(KDF),对称加密方案(ENC),哈希函数(HASH), H-MAC函数(MAC)。

ECC 是椭圆加密算法,主要讲述了按照公私钥怎么在椭圆上产生,并且不可逆。 ECDSA 则主要是采用ECC算法怎么来做签名, ECDH 则是采用ECC算法怎么生成对称秘钥。以上三者都是对ECC加密算法的应用。而现实场景中,我们往往会采用混合加密(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结合使用,签名技术等一起使用)。 ECIES 就是底层利用ECC算法提供的一套集成(混合)加密方案。其中包括了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和签名的功能。

<meta charset="utf-8">

这个先订条件是为了保证曲线不包含奇点。

所以,随着曲线参数a和b的不断变化,曲线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状。比如:

所有的非对称加密的基本原理基本都是基于一个公式 K = k G。其中K代表公钥,k代表私钥,G代表某一个选取的基点。非对称加密的算法 就是要保证 该公式 不可进行逆运算( 也就是说G/K是无法计算的 )。 *

ECC是如何计算出公私钥呢?这里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描述。

我理解,ECC的核心思想就是:选择曲线上的一个基点G,之后随机在ECC曲线上取一个点k(作为私钥),然后根据k G计算出我们的公钥K。并且保证公钥K也要在曲线上。*

那么k G怎么计算呢?如何计算k G才能保证最后的结果不可逆呢?这就是ECC算法要解决的。

首先,我们先随便选择一条ECC曲线,a = -3, b = 7 得到如下曲线:

在这个曲线上,我随机选取两个点,这两个点的乘法怎么算呢?我们可以简化下问题,乘法是都可以用加法表示的,比如2 2 = 2+2,3 5 = 5+5+5。 那么我们只要能在曲线上计算出加法,理论上就能算乘法。所以,只要能在这个曲线上进行加法计算,理论上就可以来计算乘法,理论上也就可以计算k*G这种表达式的值。

曲线上两点的加法又怎么算呢?这里ECC为了保证不可逆性,在曲线上自定义了加法体系。

现实中,1+1=2,2+2=4,但在ECC算法里,我们理解的这种加法体系是不可能。故需要自定义一套适用于该曲线的加法体系。

ECC定义,在图形中随机找一条直线,与ECC曲线相交于三个点(也有可能是两个点),这三点分别是P、Q、R。

那么P+Q+R = 0。其中0 不是坐标轴上的0点,而是ECC中的无穷远点。也就是说定义了无穷远点为0点。

同样,我们就能得出 P+Q = -R。 由于R 与-R是关于X轴对称的,所以我们就能在曲线上找到其坐标。

P+R+Q = 0, 故P+R = -Q , 如上图。

以上就描述了ECC曲线的世界里是如何进行加法运算的。

从上图可看出,直线与曲线只有两个交点,也就是说 直线是曲线的切线。此时P,R 重合了。

也就是P = R, 根据上述ECC的加法体系,P+R+Q = 0, 就可以得出 P+R+Q = 2P+Q = 2R+Q=0

于是乎得到 2 P = -Q (是不是与我们非对称算法的公式 K = k G 越来越近了)。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可以算乘法,不过只有在切点的时候才能算乘法,而且只能算2的乘法。

假若 2 可以变成任意个数进行想乘,那么就能代表在ECC曲线里可以进行乘法运算,那么ECC算法就能满足非对称加密算法的要求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机任何一个数的乘法都可以算呢? 答案是肯定的。 也就是点倍积 计算方式。

选一个随机数 k, 那么k * P等于多少呢?

我们知道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所有的都是二进制的,ECC既然能算2的乘法,那么我们可以将随机数k描 述成二进制然后计算。假若k = 151 = 10010111

由于2 P = -Q 所以 这样就计算出了k P。 这就是点倍积算法 。所以在ECC的曲线体系下是可以来计算乘法,那么以为这非对称加密的方式是可行的。

至于为什么这样计算 是不可逆的。这需要大量的推演,我也不了解。但是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手表上,一般都有时间刻度。现在如果把1990年01月01日0点0分0秒作为起始点,如果告诉你至起始点为止时间流逝了 整1年,那么我们是可以计算出现在的时间的,也就是能在手表上将时分秒指针应该指向00:00:00。但是反过来,我说现在手表上的时分秒指针指向了00:00:00,你能告诉我至起始点算过了有几年了么?

ECDSA签名算法和其他DSA、RSA基本相似,都是采用私钥签名,公钥验证。只不过算法体系采用的是ECC的算法。交互的双方要采用同一套参数体系。签名原理如下:

在曲线上选取一个无穷远点为基点 G = (x,y)。随机在曲线上取一点k 作为私钥, K = k*G 计算出公钥。

签名过程:

生成随机数R, 计算出RG.

根据随机数R,消息M的HASH值H,以及私钥k, 计算出签名S = (H+kx)/R.

将消息M,RG,S发送给接收方。

签名验证过程:

接收到消息M, RG,S

根据消息计算出HASH值H

根据发送方的公钥K,计算 HG/S + xK/S, 将计算的结果与 RG比较。如果相等则验证成功。

公式推论:

HG/S + xK/S = HG/S + x(kG)/S = (H+xk)/GS = RG

在介绍原理前,说明一下ECC是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的,也就是说A+B+C = A+C+B = (A+C)+B。

这里举一个WIKI上的例子说明如何生成共享秘钥,也可以参考 Alice And Bob 的例子。

Alice 与Bob 要进行通信,双方前提都是基于 同一参数体系的ECC生成的 公钥和私钥。所以有ECC有共同的基点G。

生成秘钥阶段:

Alice 采用公钥算法 KA = ka * G ,生成了公钥KA和私钥ka, 并公开公钥KA。

Bob 采用公钥算法 KB = kb * G ,生成了公钥KB和私钥 kb, 并公开公钥KB。

计算ECDH阶段:

Alice 利用计算公式 Q = ka * KB 计算出一个秘钥Q。

Bob 利用计算公式 Q' = kb * KA 计算出一个秘钥Q'。

共享秘钥验证:

Q = ka KB = ka * kb * G = ka * G * kb = KA * kb = kb * KA = Q'

故 双方分别计算出的共享秘钥不需要进行公开就可采用Q进行加密。我们将Q称为共享秘钥。

在以太坊中,采用的ECIEC的加密套件中的其他内容:

1、其中HASH算法采用的是最安全的SHA3算法 Keccak 。

2、签名算法采用的是 ECDSA

3、认证方式采用的是 H-MAC

4、ECC的参数体系采用了secp256k1, 其他参数体系 参考这里

H-MAC 全程叫做 Hash-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其模型如下:

以太坊 的 UDP通信时(RPC通信加密方式不同),则采用了以上的实现方式,并扩展化了。

首先,以太坊的UDP通信的结构如下:

其中,sig是 经过 私钥加密的签名信息。mac是可以理解为整个消息的摘要, ptype是消息的事件类型,data则是经过RLP编码后的传输数据。

其UDP的整个的加密,认证,签名模型如下:

‘肆’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有区别吗

网络是网络公司推出的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网络全书平台。其测试版于2006年4月20日上线,正式版在2008年4月21日发布,截至2017年4月,网络已经收录了超过1432万的词条,参与词条编辑的网友超过610万人,几乎涵盖了所有已知的知识领域。

维基网络(wikipedia),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网络全书协作计划,用多种语言编写的网络 网络全书。|@|维基网络一词取自于该网站核心技术“wiki”以及具有网络全书之意的“encyclopedia”共同创造出来的新混成词“wikipedia”,维基网络是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并接受捐赠。|@|2015年5月19日中文维基网络被关键字屏蔽和dns污染,而其他语言的维基网络暂未受到影响,可以正常访问。

‘伍’ 百度知道WIKI是什么

WIKI概念发明人:Ward Cunningham沃德·坎宁安

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Wiki的特点

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删除、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幺叫作“wiki wiki”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有组织
自组织的: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
可汇聚的: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可增长
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

Wiki与Blog的区别

Wiki站点一般都有着一个严格的共同关注,Wiki的主题一般是明确的坚定的。Wiki站点的内容要求着高度相关性。最其确定的主旨,任何写作者和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Wiki的协作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谈得很充分很深入。 Blog是一种无主题变奏,一般来说是少数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关注的蔓延。一般的Blog站点都会有一个主题,凡是这个主旨往往都是很松散的,而且一般不会去刻意地控制内容的相关性。
Wiki非常适合于做一种 “All about something”的站点。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Wiki由于其技术实现和含义的交织和复杂性,如果你漫无主题地去发挥,最终连建立者自己都会很快的迷失。 Blog注重的是个人的思想(不管多么不成熟,多么地匪夷所思),个性化是Blog的最重要特色。Blog注重交流,一般是小范围的交流,通过访问者对一些或者一篇Blog文章的评论和交互。
Wiki使用最多也最合适的就是去共同进行文档的写作或者文章/书籍的写作。特别是技术相关的(尤以程序开发相关的)FAQ,更多的也是更合适地以Wiki来展现。 Blog也有协作的意思,但是协作一般是指多人维护,而维护者之间可能着力于完全不同的内容。这种协作在内容而言是比较松散的。任何人,任何主体的站点,你都可以以Blog方式展示,都有它的生机和活力。

Wiki发展历史

Wiki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自身,还是相关软件系统的特性,还都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最近出现的技术还有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这两者都与内容管理系统关系紧密。第一个 Wiki 网站诞生于1995年,Ward Cunningham 创建的,作为波特兰的模式仓库的模式定义和讨论的交互性场所: http://c2.com/ppr/;而其根源可以上述到197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 ZOG 数据库系统。
1995年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1995年3月25日 维客历史正式开始
1995年5月1日 “模式名单的革新”发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维客网站,是对“波特兰模式知识库”的一个自动 补充。网站发布之初,便立即在“模式社区”(pattern community)中获得成功。
该网站定位的演变历程:
1995年 模式社区及其他们的资源和应用;
1996年 普通设计、建筑以及方法;
1997年 从人和组织的角度看待规划设计;
1998年 偏激的规划设计;
2000年 维客本身;
2003年 维客、社会学等。
社区引入并保留的概念创新:
1994年 “近期访问者”(RecentVisitors)、“人物索引”(PeopleIndex);
1995年 “并不时新的变化”(NotSoRecentChanges);
1996年 “丝线模式”(ThreadMode)、“丝线模式无益”(ThreadModeConsideredHarmful )
1996年 “维客分类”(WikiCategories);
1997年 “路线图”(RoadMaps);
1999年 “更改概要”(ChangeSummary)(虽未继续下去,但却带来了快速变化〔QuickChanges〕);
1999年 “随机页面”(RandomPages);
1999年 “(月度)变化”(ChangesIn )页面出现(“并不时新的变化”分离出去 并逐渐消亡);
2000年 “搜索助手”(SearchHelper)

Wiki技术和规范
wiki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网页。在每个正常显示的页面下面都有一个编辑按钮,点击这个按钮你就可以编辑页面了。有些人要问:任何人都可以编辑?那不是乱套了么?其实不然,wiki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人之初,性本善”。wiki认为不会有人故意破坏wiki网站,大家来编辑网页是为了共同参与。虽然如此,还是不免有很多好奇者无意中更改了wiki网站的内容,那么为了维持网站的正确性,wiki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做到既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这些技术和规范包括:

1、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从纪录中恢复最正确的页面版本。
2、页面锁定:一些主要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外人就不可再编辑了。(虽然wiki都有这个功能,但我看到使用它的甚少,这可能跟w iki倡导的精神相违背吧)。
3、版本对比:wiki站点的每个页面都有更新纪录,任意两个版本之间都可以进行对比,wiki会自动找出他们的差别。
4、更新描述:你在更新一个页面的时候可以在描述栏中写上几句话,如你更新内容的依据、或是跟管理员的对话等。这样,管理员就知道你更新页面的情况。
5、IP禁止:尽管wiki倡导“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可参与,但破坏者、恶作剧者总是存在的,wiki有纪录和封存IP的功能,将破坏者的IP纪录下来他就不能在胡作非为了。
6、Sand Box(沙箱)测试:一般的wiki都建有一个Sand Box的页面,这个页面就是让初次参与的人先到Sand Box页面做测试,Sand Box与普通页面是一样的,这里你可以任意涂鸦、随意测试。
7、编辑规则:任何一个开放的wiki都有一个编辑规则,上面写明大家建设维护wiki站点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WIKI的来源
WIKI概念的发明人是Ward Cunningham,该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 (quick)的意思。

最早的Wiki系统
1995年沃德·坎宁安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
维基网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它是一个基于Wiki和GNU FDL(GFDL)的网络全书网站系统,致力于创建内容开放的网络全书。该系统于2001年1月投入运行,2001年2月超过1,000条条目,2001年7月超过10,000条条目,至2005年3月,英文条目已经超过500,000条。维基网络条目的迅速增长说明了维基网络系统的健壮,也说明了Wiki的概念是经得起验证的。

‘陆’ 维基密码是什么

又称 维 基 解 密(英语:Wiki Leaks),是通过协助知情人让组织、企业、政府在阳光下运作的、无 国 界、非盈利的互联网媒体。

主创人朱 利安·保 罗·阿 桑奇,是一个澳大利亚的互联网积极分子。Kristinn Hrafnsson Joseph Farrell and Sarah Harrison是其 组 织的其他成员中仅有的几个被公众获知的与 维 基 解 密有关的人。

这个国际性非营利媒体组织,专门公开来自匿名来源和网络泄露的文件。网站成立于2006年12月,由阳光 媒体(The Sunshine Press)运作。在成立一年后,网站宣称其文档数据库成长至逾120万份。

维 基 解 密大量发布机密文件的做法使其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维 基 解 密捍 卫 了 民 主和新 闻 自 由,而反对者则认为大量机 密文件的泄 露威 胁了相 关 国 家的国 家 安 全,并影响 国 际 外 交。

‘柒’ Wikipedia,Wikimedia,MediaWiki 和 wiki 的区别

wiki系统是个统称,就是网络全书,wikipedia是做得最成功也是较早的一个,所以后者就用了他的名字wiki作为网络全书的代名词,pedia的以及就是网络全书wikipedia使用的是mediawiki系统,mediawiki只是一个程序

‘捌’ 请问维基解密网站的中文网是多少

维基解密网站的中文网是http://www.wikipedia.org/ 。

具体如下:

1、简介

维基解密(又称维基泄密;英语:WikiLeaks),是通过协助知情人让组织、企业、政府在阳光下运作的、无国界、非盈利的互联网媒体。

朱利安·保罗·阿桑奇,一个澳大利亚的互联网积极分子,通常被视为维基解密的创建者、主编和总监。Kristinn Hrafnsson Joseph Farrell and Sarah Harrison是其组织的其他成员中仅有的几个被公众获知的与维基解密有关的人。Kristinn Hrafnsson 也和阿桑奇, Ingi Ragnar Ingason以及Gavin MacFadyen等人同为阳光媒体产品部职员。

2、参与人员

维基解密曾宣称网站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台湾、欧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政治异见者、记者、数学家以及小型公司的技术人员所创立。包括《纽约客》(2010年6月7日)杂志在内的多家媒体指出,澳洲籍的网络行动人士朱利安·保罗·阿桑奇是网站的主导者。 Advisory Board(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有记者、受到政治迫害的代表者、反贪污分子、人权分子、律师、还有密码学者。

3、首次公开

维基解密首次公开出现在互联网上是在2007年1月。当时网站声明该网站是“由来自美国、台湾、欧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政治异见者、记者、数学家以及公司技术人员所创立”。中国大陆民主运动人士萧强、王有才、王丹等名字曾出现在该网站的顾问名单中。.维基解密每天接到约30份用户匿名提交的文档,一般他们会先经过顾问和志愿者团队的可信度审核后,以原始的、未经编辑的形式把那些可信的材料贴出来,并附上评论。

‘玖’ 百科和维基有什么区别

……你想问维基解密和维基网络有啥关系么?没啥关系。
下面来自网络:
出于法律方面的原因,维基解密(Wikileaks) 与维基网络没有任何官方的正式关系。不过,维基解密(Wikileaks) 与维基网络使用了相同的维基用户界面和网站技术;并且,二者在鼓励任何人成为条目作者和编辑者方面,在以此方式下获得更广泛和更精确的共同创作成果方面,它们的指导哲学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皆依赖于消息灵通的公民组成的社区。不同的是维基网络是网络全书,而维基解密(Wikileaks)是解密档案。

阅读全文

与wiki公开和加密区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只能用命令获得的四种方块 浏览:358
怎么用命令方块防止开创造 浏览:807
扫描版的pdf 浏览:790
编程猫怎样做3d游戏 浏览:207
怎么查找云服务器上的ftp 浏览:156
我的世界服务器如何注册账号 浏览:934
统计英文字符python 浏览:423
linux信息安全 浏览:908
压缩机接线柱爆 浏览:999
程序员自主创业 浏览:584
汇编程序员待遇 浏览:359
怎么批量有顺序的命名文件夹 浏览:211
杭州程序员健身 浏览:19
dvd光盘存储汉子算法 浏览:758
苹果邮件无法连接服务器地址 浏览:963
phpffmpeg转码 浏览:672
长沙好玩的解压项目 浏览:145
专属学情分析报告是什么app 浏览:564
php工程部署 浏览:833
android全屏透明 浏览: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