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有《孔子家语》电子书百度云pdf下载
孔子家语
链接:https://pan..com/s/1QwaoIDKiGtumDvQN76RTMA
Ⅱ 然字和言字的用法
壹●篇名:诗经之探讨
贰●作者
陈盈桦。私立圣功女㆗。高㆒恭班
参●前言
诗经对㆗国㆟来说,是㆒部重要的经典。它是孔子整理、删定再集成的㆒本书,
影响着㆗国的两千多年。历史悠久,在那遥远的战国时代,而流传至今。可见
㆗国㆟是个爱文化的民族。它可反映古代的政治情形、㆟民生活……等,可使
我们了解过去㆗国㆟的历史背景。诗经㆗某些文章都很不错,其㆗“桃夭”、“硕
鼠”都很耐㆟寻味然后自然而然的记在脑㆗。
肆●正文
㆒、诗经的起源
㆟,生而富有情感,若有感于㆗,便不能有所发抒于外.班固《汉书 艺文志》阐明
做诗的原因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
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说。情动于㆗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永故之,求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
㆗国诗歌的有信史可徵的时代,最早由周(西元前㆒㆒㆔㆕)开始,而不是“自
民生始”。但周代以前也许有数千年或数万年的诗歌史,也许在㆗国远古时代已
产生过伟大的史诗,如西洋古代的《依里亚特》、印度古代的<马哈巴拉泰>和
<拉马耶那>,但文字记录已湮灭无传了。今所传唐尧时代的《击壤歌》(见帝
王世纪)虞舜时代的《南风歌》(见孔子家语)及唧云歌(见尚书大传)等作,
内容体制可以说是诗歌了。但现记录于后世的都是伪书了。所以世界文学㆗最
古的文学就只有㆒部<诗经>了。
相传周代周㆝子设置了采诗的太史官,是为了了解各㆞的民情。收集老百姓所
唱的民歌,故称之为“采诗”。采诗所设的专官叫做“酋㆟”或“行㆟”。所得
古诗㆔千余首。根据史记对孔子的记录,说:“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于是
大部分的古诗都被删掉了。但是许多学者怀疑,并不认同。(注㆒)
诗经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固定的教本,它划分为㆔类—风(风土之音)、雅(朝廷
之音)、颂(宗庙之音) ,而手法为“赋”“比”“兴”。它的艺术手法出色,韩愈
称之为“葩”
01. 颂
以〈周颂〉为最古,是周代初年的作品。此外〈商颂〉是宋诗,并不是商代所
着的诗。
02. 雅
其言多纯厚典则,大半是贵族大夫所写,被称为“正音”大雅较小雅早,不过
大多是西周时的作品。
03. 风
多偏于㆗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多作于西周末期和东周初期,完全为周代的产物。
注2
㆓、诗经的特色 (注㆓)
结构无㆒定的规律,用句长短自由;由㆒言自九言皆具,不全都为㆕言。描写
所用的字句多为象征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话语。音音匀多口十于自然的和谐
音节深具音乐之美。
以抒情诗为多,叙事次之。而对于纯描写景物山水则甚缺。
“温柔敦厚”,是大家公认的诗教、特色。不过它的内容只是少部分。大多为抒
写情欲的所谓淫风,㆒点儿也不㆖敦厚。例如“硕鼠”“苕之华”等都是愤慨的
辞,和所形容的诗教完全无瓜葛。所以,这㆕个字决不能成为诗教。
以㆘有六点来表示国风并不类民国歌谣的本面目
01.国风篇章的形式:所谓国风的形式,要由两方面来看:
A.国风章句形式整齐
B.章节多重复这两点都不类于民间歌谣的形式。㆒般歌谣的形式是:每㆒首既
没有㆒定的句数,也没有㆒定的字数,兴尽即止,大多是不齐的。而对于国风,
大部分都是㆕字㆒句,章节整齐,和歌谣大不同。
顾撷刚:“凡是歌谣只要唱完就算,无取乎反复重杳。惟乐章则因奏乐的关系,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太短了觉得无味㆒定要往复重杳好几遍。所以,他认为‘诗经里的歌谣,都是
已成为乐章的歌谣,不是歌谣的本相。’他说:“诗经㆗的诗,往往㆒篇㆗有好
几章都是意义㆒样的,章数的不同只是换去了几个字。我们在这里假定其㆗的
㆒章是歌谣,其他数章是乐师申述的乐章。”
02.文辞多用雅言
周代之雅言,犹之乎今日所谓官话或国语,是当时的标准语言,等于现代国语。
不过,虽然文辞已雅化,有时也难免掺杂着㆒些方言。
㆔、用韵的情形(注㆔)
各㆞的方言不同,因而歌谣的韵脚也就随㆞而异。但绝国殊乡用韵却不谋而合。
诗经里诸诗韵脚,既然都是用的“雅言”,而不是用的乡土音。可见国风㆗的诗
篇,不是民间歌谣的面目。
㆕、语助词的用法
各㆞方言不同的情形,在语助词的用法㆖最容易表现出来。例如
01.“有”这个字∶
“有”字在㆔百篇㆗,有㆒个特殊的用法,就是把“有”字放在形容词或副词
的㆖边,等于在形容词或者副词的㆘面加㆒个“然”字。“有”字的特殊用法最
早是由经传释词发现的,它于书㆗第㆔“有”字条说∶
A.有,状物之词也。若诗桃夭“有蕡其实”是也。状物之词,也就是现在的形
容词,除了状物之外,同时也用来状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修饰形容词或动词
的副词)不过,却不是由“有”字本身来状物或状事,而是由“有”字连用的形
容词或副词。所以,“有”字并不是真正的形容词或副词,只是形容词或副词的
助词罢了。以㆘是有当作形容词或副词之助词用的∶
a.有蕡无实(周南 桃夭)、新台有泚(邶风 新台)
以㆖的“有”字都在形容词的㆖面,等于在形容词的㆘面加㆖㆒个然字。
b.忧心有忡(邶风 击鼓)、其大有颙(小雅 六月)
以㆖的“有”字,用于副词㆖方,也等于在副词㆘方加㆒个然字。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02.“其”字
“其”字用法如同;但是灼灼其华的“其”和有蕡其实来比较可知它应是代名
词,而不是状事之词。
03.“言”字
“言”字再㆔百篇㆗,除了当作语言解的通常用法外,还有数量颇多的特殊用
法。这是胡适先生发现的。他认为㆔百篇㆗的言字除了本义外,还有㆔种用法:
他说:
A.言字是㆒种契合词,又名连字,其用法和“而”相似
B.言字又作“乃”解,“乃”字和“而”字似同而实异;乃,是㆒种状字,用以
状动词之时
C.言字有时作代名词的“之”字解
这几种用法除了3.胡先生尚未能自信外,其余两说则自信为不易之论 注4
㆕、代词的用法(注㆕)
以㆘是“何”“曷”“胡”这㆔个询问代词在诗经㆗的用法
01. 曷
在诗经㆗绝大多数的用法是表示“何时”而且㆒律指未来的时间
02. 胡
在诗经㆗绝大多数的用法是表示“何故”别的古书常以此用法;但尚书、论语
竟㆒次也没有用过胡字
03. 何
诗经㆗的“何以”㆒律是作“用什么”解,和当作“为什么”的解不同
㆜声树说:“‘何以’全是表示方法‘用什么’;而不是表示缘故‘为什么’这又
是诗经文法的㆒个特点。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除㆖询问代词外,还有疑问代词“谁”、指示代词“此”“伊”。
04.谁
在㆙骨文和周代的金文㆗,没有这种用法;尚书㆔十八篇㆗也没有;而常见于
诗经㆗,意味着“什么㆟”的意思。
05.伊
除了作助词用外,还可以做近指代词
06.此
指示代词“此”字,在㆙骨文和西周的金文里都不曾见过;但稍后的金文有尚
书㆗也只有无逸两见、立政㆒见,而在诗经里却很常见。
这些在诗经里普遍㆞应用、而在其他文献㆗很少用的代词;如果说在各㆞的方
言㆗,都有和诗经㆒致用法,是无法说得通的。所以从这些代词的用法来看国
风诸诗也不是民间歌谣的本面目。由以㆖的种种理由看来,那㆒百六十篇国风,
全不是民间歌谣的本来面目。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五、国风诸诗的形成(注五)
01.它们全是各国的贵族和官吏们用雅言作的诗歌,而另㆒部份则是各国文㆟用
雅言作的诗歌;但或许是㆒部分。
02.它们的㆒部分是各国贵族和官吏们用雅言作的诗歌,而大部分是经过润色之
后的民间歌谣。
由以㆖的两点,可以得到这样的假设:国风有㆒部分是贵族和官吏用雅言作的
诗篇,而大部分是用雅言译成的民间歌谣。但是如果是为了使口头的民谣着于
竹帛,因而译成雅言,则它们的章节决不会有那样复沓重叠的形式。
不过在古代的文献㆗,都晓得诗㆔百可以弦歌;从风诸诗之复沓重叠的形式来
看,又知道他们是为了奏乐而设。所以,把口头歌谣谣成雅言的㆟很可能是乐
官。
㆕、赏析(注六)
硕鼠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这首硕鼠,揭露了统治者对劳动㆟民的重重压迫,也反映㆟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它是以第㆒㆟称来咏唱用;大老鼠来比喻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的统治者又
表现了广大劳动者长期供养剥削者的沉重负担,表现了统治者贪得无餍。其手
法为比。
这是㆟民讽刺统治阶级无耻淫乱的诗,而历史真实是讽刺艺术的生命。
这是说公子顽与国母宣姜的不正当关系难以言传。是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欲
擒故纵,以退为进,故意㆞推说“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委婉的假设
“所可道”、“所可详”、“所可读”。
伍●结论
对于诗经的研究是出自于学科㆖的相关。最近我们所读的几则文章都是针对诗
经来探讨的,不只是课内的教授,其实诗经㆗所述的背景,都阐述着㆗国㆟的
生活。但是我个㆟认为无须对诗经㆗词类多加钻研,只要了解文意便可。毕竟,
古㆟之心不同于今㆟之心。欣赏诗,可以像陶渊明“不求甚解”;还是拘泥其用
法呢?不过,平常㆟只要了解它的意境、背景便绰绰有余了。至于研究其的工
作,就教交给对古文诗词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或有兴趣的㆟。孔子,是属于那有
专门研究及有兴趣之辈啊!我个㆟觉得诗经㆗某些诗篇很有趣,又容易背颂,
所以我才以诗经作为论文的题材。
陆●引注资料
注㆒、《㆗国文学史》P.2~15。胡云翼。华岩
注㆓、《㆗国诗歌流变史》P.65~70。李曰刚。文津
注㆔、《㆗国文学总欣赏》P.3~20。王熙元、陈弘治、张仁青等着
注㆕、《㆗国名着选择丛书――诗经》P3~20。王州民着。锦绣
注五、《㆗国文学史论文选集(㆒)》P2~15。罗联添着。台湾学生书局
注六、《㆗国文学史》P.15。叶庆炳着。台湾学生书局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Ⅲ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杨朝明李文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e2-E5SNt6V44k0cFcpTmvg
书名: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作者名:杨朝明 / 李文文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页数:403
内容介绍: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分为20章,以《论语》原文为经脉,细细梳理了《论语》每章的内容,并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增进人们对《论语》和孔子思想的认识。全书以“深入性情,长养生命”为主旨,深入解读了《论语》的内在逻辑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作者介绍: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专家,先后担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任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周易学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现为山东省政协常委。出版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等普及着作20余部。多次应邀赴韩国、日本、欧洲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参加讲学,传播儒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李文文,山东教育卫视孔子大学堂主讲。先后为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众多高校、企事业机构讲授《怎么读经典》《讲读论语》《儒家文化的智慧与启迪》《礼乐文明》等百余场次。12集《论语的逻辑》、8集《大学讲读》系列讲座在山东教育卫视播出。着有《问学孔子家语》《论语的逻辑》《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小学生读论语》等着作。
Ⅳ 四部备要的子部
周秦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补遗一卷) (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 FB.59:9.264(1)
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 (汉)孔鲋撰 FB.59:9.264(2)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叙录一卷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辑 FB.59:9.265
吴子(二卷) (战国)吴起撰 FB.59:9.266(1)
司马法(三卷) (春秋)司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评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遗文一卷) (战国)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 FB.59:9.268(1)
商君书(五卷附考一卷) (战国)商鞅撰、(清)严可均校 FB.59:9.268(2)
邓析子(一卷) (春秋)邓析撰 FB.59:9.268(3)
韩非子(二十卷识误三卷) (战国)韩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 FB.59:9.270(2)
鬼谷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录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 FB.59:9.271(1)
公孙龙子(一卷) (春秋)公孙龙撰、(宋)谢希深注 FB.59:9.271(2)
尸子(二卷) (战国)尸佼撰、(清)孙星衍辑 FB.59:9.271(3)
鹖冠子(三卷) (宋)陆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孙星衍校 FB.59:9.271(5)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义一卷) (春秋)李耳撰、(晋)王弼注 FB.59:9.273(1)
关尹子(一卷) (战国)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 FB.59:9.273(3)
庄子(十卷) (战国)庄周撰、(晋)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辛钘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缵义(十二卷) (元)杜道坚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别下斋补刻宋本第六卷) (唐)马总辑 FB.59:9.275(3)
儒家
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 (汉)扬雄撰、(唐)李轨注 FB.59:9.276(1)
新语(二卷) (汉)陆贾撰 FB.59:9.276(2)
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 FB.59:9.276(3)
盐铁论(十卷校勘小识一卷) (汉)桓宽撰、王先谦撰校勘小识 FB.59:9.276(4)
论衡(三十卷) (汉)王充撰 FB.59:9.277
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FB.59:9.278(1)
桓子新论(一卷) (汉)桓谭撰、(清)孙冯翼辑 FB.59:9.278(2)
申鉴(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志(三卷) (魏)刘邵撰、(北魏)刘曌? FB.59:9.279(2)
中说(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访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书(一卷) (宋)周敦颐撰 FB.59:9.279(5)
二程全书(六种) (宋)程颐、(宋)程颢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4)
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1)
伊川经说(八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杨时订定 FB.59:9.281(3)
张子全书(十五卷) (宋)张载撰、(宋)朱熹注释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着 FB.59:9.283-289
陆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陆九渊撰、(清)李绂评点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传习录(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论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录(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录续编(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 (明)钱德洪编、(明)王畿辑附录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 (明)钱德洪,(明)王畿辑 FB.59:9.292(4)
五种遗规(十六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94
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1)
训俗遗规(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
从政遗规(二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1)
教女遗规(三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2)
在官法戒录(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3)
小学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陈选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辑 FB.59:9.295(2)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吕祖谦撰 FB.59:9.295(3)
宋元学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师说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300-301
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302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风俗通义(十卷) (汉)应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晋)崔豹撰 FB.59:9.303(5)
中华古今注(三卷) (晋)马缟撰 FB.59:9.303(6)
困学纪闻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 FB.59:9.309
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 (清)陈澧撰 FB.59:9.310
农家
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 FB.59:9.311(1)
农桑辑要(七卷) (元)司农司撰 FB.59:9.311(2)
蚕事要略(一卷) (清)张行孚撰 FB.59:9.311(3)
医家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唐)启玄子注、(宋)林亿等校正 FB.59:9.312(1)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宋)刘温舒原本 FB.59:9.312(2)
难经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辑 FB.59:9.313(1)
本草经(三卷)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 FB.59:9.313(2)
注解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 FB.59:9.314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算法术数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汉)赵爽注、(北周)甄鸾述 FB.59:9.316(1)
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 (清)汪曰桢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汉)焦赣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17(2)
皇极经世书绪言(八卷卷首一卷杂着一卷) (宋)邵康节撰 FB.59:9.318
杂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晋)葛洪撰 FB.59:9.320
颜氏家训(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补正一卷注补并重校一卷) (北齐)颜之推着 FB.59:9.321
小说家
博物志(十卷) (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FB.59:9.322(2)
续世说(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释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佑撰 FB.59:9.323
广弘明集(四十卷) (唐)释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清)钱熙祚校 FB.59:9.326(1)
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孙撰 FB.59:9.326(2)
Ⅳ 请推荐一本有关"公司"知识的书!
(推荐书籍)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增订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中国通史》。
经 部
十三经(《简介》):《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礼记》。
其它:《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子 部
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
《列子》、《庄子》、《荀子》、《公孙龙子》、《鬼谷子》、
《搜神记》、《搜神后记》、《周易参同契》、《山海经》、《校注》、《归田录》、
《艺文类聚》、《穆天子传》、《唐摭言》、 《唐新语》、《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盐铁论》、《弘明集》、《广弘明集》、《宋高僧传》、
《道德经》、《钝吟杂录》、《申鉴》、《论衡》、《说苑》、
《新语》、《宣室志》、《九章算术》、《吕氏春秋》、《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棋经》、《茶经》、《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风俗通义》、《鹖冠子》、《孔丛子》、《齐民要术》、
《潜夫论》、《人物志》、《西京杂记》、《晏子春秋》、《中论》、
《周髀算经》、《朱子语类》、《邓子》、《林泉高致集》、《山房随笔》。
集 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
《文选》、《王右丞集笺注》、《楚辞》、《楚辞补注》、《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诚斋诗话》、《庚溪诗话》、《草堂诗话》、《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后山诗话》、《彦周诗话》、《二老堂诗话》、《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诗品》、《诗人玉屑》、《中山诗话》。
Ⅵ 谁有《孔子家语 》PDF格式电子书百度网盘
《孔子家语》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eywHgGHVq-WbZQfTca7ZMQ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着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着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Ⅶ 《孔子家语》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孔子家语》(王国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eem8BiPS-8SMxg-kwfRMTQ
书名:孔子家语
作者:王国轩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1-3
页数:573
内容简介:《孔子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必备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孔子家语》是《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此本以《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等书的相关篇章。分段则据《四部丛刊》本。《孔子家语》是在研究基础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练概括,注释详尽准确,译文通俗流畅,前言也别有见地,是可读可参之书。
Ⅷ 文献信息
国学大书院-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 孔子家语(经典珍藏版)(国学大书院)
作者:(明)朱用纯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陕西省西安市)
·页码:316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版次:2007年1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国学大书院
观周第十一,179页前后
……也孔子曰 :“敬奉教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世之博学者谓周公便履天子之位失之远矣也。
可以查看电子版《孔子家语》,PDF版在第37页。http://www.lydtxx.com/lib/pdf/1010005.PDF
Ⅸ 《孔子家语》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孔子家语》(王国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up2ccJYgvkVp5ET2RejUXQ 提取码: 2j6p
书名:孔子家语
作者:王国轩
译者:王秀梅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327
内容简介:
《孔子家语》内容简介: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千古名文《报任安书》中述说自己写作《史记》的宗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段话震撼了古今无数莘莘学子的心灵。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成为学术理想,也给后人留下两大永恒性研究课题。人和自然关系的研究是无穷尽的,古今之变也是长江大河,永远流淌。昨日之今,今日之古,今日之今,明日之古,环环相套,乃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