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真草千字文石碑现存何处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隋智永禅师书,薛嗣昌、张祐余跋。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宽97厘米。碑文两面刻,共八栏,每栏27行,行10字,楷、草二体。薛嗣昌跋文15行,行10字,楷书。张祐余跋文11行,行字数不等,草书。额题“智永千文”四字,篆书。碑文为南梁周兴嗣所编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成的四字一句的韵文。智永俗姓王,为王羲之七世孙,南朝陈至隋时人。相传他当年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据跋文,此碑宋大观年间以长安崔氏藏智永真迹刻立于“漕司南厅”,元代在灵应宫即迎祥观,明代洪武之初移置西安碑林。
‘贰’ 《真书千字文》是唐代着名书法家怀素的代表作对吗
不对,《真书千字文》是隋代智永的作品。
《真书千字文》笔画圆润,结体茂密,笔致内含蕴,不激不厉,风规悠远,按照书法学习的一般顺序,以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字形结构等三个部分。
《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来对它评价颇高。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于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2)真草千字文pdf扩展阅读:
怀素《千字文》作品:
《小草千字文》,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
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被称为“天下第一小草”名帖,古有“一字值千金”之美誉,故又名为《千金帖》。
如今观之,怀素《小草千字文》的草书线质细如钢丝,充满弹性质感,字字独立少有连绵,笔锋万变瘦劲飘逸;通篇呼应紧凑,一气贯之气势恢宏,达到了他“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真书千字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怀素
‘叁’ 真草千字文的简介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于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肆’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书写时间
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继承家风在云门寺练书三十年,书写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因求书者众多,住处门槛几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其一生用笔无数,废笔盈积成筐,堆迭成丘,特撰写铭文,随同埋入土中,名为“退笔冢”。其所书真草《千字文》,乃王家嫡传,影响深远,西安碑林也有刻石。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智永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东诸寺各一本,让人临写,后遂成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
智永弟子中着名书法者有智果、释述、释特、辨才、虞世南等。
‘伍’ 智永草书千字文的内容简介
《智永草书千字文》为“彩色放大本中国着名碑帖”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智永,山阴永欣寺僧,名法极,人称“永禅师”,陈、隋间着名书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他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传世“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与刻本两种,墨迹本现已流入日本国,系纸本、册装,每面四行,行十字。长期以来,这件墨迹倍受推崇,有人评说:“真则圆劲古雅,草则丰美匀适。”还有人评说“笔势飘动隽逸,结字雄放瑰奇。”也有人以为此书“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为帮助学草书者欣赏与临习,编者尝试将墨迹本中的草书千字文编排成册,并放大出版,愿能得到广大读者青目。
‘陆’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内容简介
传世有二种。一是本册墨迹本,日本小川简斋氏藏。纸本册装,首页已残,仅存二百行,行十字,文中不避隋唐帝讳,又有数字与唐以来传本不同,如“召”,后世本作“吕”等。据考,清代杨守敬等以为是唐临本,从书法论此帖笔画丰润,雅有六朝遗韵。二是刻本。宋代薛嗣昌(薛绍彭弟)据长安崔氏藏真迹于大观乙丑(1109)刻石,称为“吴中本”最为可信,现藏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另有《宝墨轩帖》刻本,《群玉堂帖》刻残本四十二行,《过云楼帖》本,《戏鸿堂帖》本等,皆已等而下之了。
‘柒’ 智永800本《千字文》,都到哪里去了
文|安祥
上一文我写到了经文、经生,以及写经体(“ 太强大了,看看那些经生到底写下了哪些旷世书法? ”)。其实,在中国书法史上,还有一个人对写经可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他自己又不抄经,但 他的《真草千字文》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就是王羲之的七代孙:智永。
智永是梁陈、隋间人,但生卒年月不详。名法极,姓王,会稽人。为山阴(今浙江绍兴)永兴寺僧,人称“永禅师”,是王羲之七代孙。
智永从小就向萧子云学书法,后来,萧子云奉诏为梁武帝摹写周兴嗣所编写的《千字文》。于是,萧子云就让其弟子智永做他的助手。智永从此有机会进入内府的藏书阁,阅遍了王羲之的诸多墨迹,并由此书艺大进,激发了他继承祖法,传诸后世的念头。
为了专注学习王家书法,免除世俗干扰,智永和他弟弟一起遁入佛门,捐宅为寺,曰“永欣寺”。梁武帝为其所感动,特颁赐“永欣僧”匾额,以示褒奖。由此,智永被后人尊称为“永禅法师”或“永禅师”。
永欣寺后来改名为云门寺。据说,智永将传家之宝《兰亭序》带到了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专门的练书阁楼,智永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智永这一练,就是三十年,用功之甚出了名,他将自己写废的毛笔笔头装满了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自撰铭词,称之为“退笔冢”。后来,登门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踏破了他户外的门限,最后只能用铁皮来加固,这个故事后来演绎成了典故,叫”铁门限“(一说“铁门槛”)。
智永留有《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的传世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
相传,智永当年曾写了《千字文》八百本,散发给了江东诸寺各一本,以借佛门之力来推广王书。
但到北宋时,宣和内府内仅存了七卷《真草千字文》,而到南宋至今则只有一卷留世,就是保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的薛嗣昌石刻本。
<small>左为石刻本,右为墨迹本</small>
还有一卷则早在唐代就流传到了东邻日本,是保存完好的墨迹本。其余在中国本土的,到了南宋之后,都成劫灰。
墨迹本《二体千字文》藏在日本的东大寺,没有署名,很多认为就是智永所作,但也有人以为是唐人的临本,至今争论不休。
<small>《二体千字文》墨迹本为纸本、册装。计202行、每行10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其拓本。</small>
启功先生曾于1989年4月在京都小川家看到了原本,在其《千字文说》中补记道:
1912年,日本小川为次郎把所得到的这个墨迹本影印行世,并改装成册,得以让我们一窥真容。
相传,东晋王羲之用过几年时间专门写“永”字,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了这个“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智永就是在大王的基础上,将这个“永字八法”加以发扬光大,并又传给了虞世南,再后来,这个永字八法又经过很多书法家一代代传了下来,为后代的楷书立下了学习的典范。
《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这样对于学书者而言,既可以通过楷字识认草字,又能让学书者同时欣赏两种字体,同时还起到了传播大王书体的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
很多人以为,智永书写《千字文》只是重复王羲之的字体,其实不然。我们现在认真识读《千字文》,可以看到,智永的楷书和草书,是在大王的基础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从中也能独到晋唐笔法的一些痕迹。也因为如此,有人主张学书应从智永《真草千字文》始。但也有人认为,智永继承王羲之笔法,对初学者又过太难。孰对孰错,只有学书者自己把握选择。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曾讲到:
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智永是继承了蔡邕、崔子玉、钟繇、王羲之等人物,而又通过他传给了唐代的虞世南,从而启发了唐代书法家的第一代人物。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的示范作用。
苏轼在《跋叶致远所藏禅师千字文》中也曾说:
我们从日本《二体千字文》墨迹本上,大致也可以看出,智永在笔法的起讫顿挫上,在结构的呼应避就上,都达到了高度的流利和精微。也正是因为这样,后世张旭、孙过庭、欧阳询、褚遂良、怀素诸人都临过智永的字,即使到了宋、元、明,书家也都拿《千字文》为范本,从而出现了很多《千字文》的临本、作品。时至今日,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依然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可以说, 智永是在中国书法教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的重要人物 。
他写了八百本《千字文》散给浙东诸寺,这些《千字文》显然是给当时的人,特别是抄经的僧徒作范本用的。这在当时一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有趣的是,智永是一个诚笃的高僧,但他一生醉心于书法。他的书风和一般佛经抄本风格决然不同;即便如此,他自己并不抄经。那么,他写的那八百本《千字文》有没有深入地影响陈隋时代的抄经书体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但似乎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书法领域的影响一定大于纯抄经领域。
最后,我们摘录一些历代书家对智永的评论,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张怀瓘《书断》云:
米芾云:
苏轼《东坡题跋》云: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
明解缙《春雨杂述》云:
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曾说:
清代冯班《钝吟书要》则说:
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
回应题目: 智永的那800本《千字文》都在哪里了呢?
‘捌’ 智永真草千字文 内容讲的是什么
智永的千字文是书法方面的教材。全名《次韵王羲之千字》。
古代人注重书法,梁武帝令殷铁石拓王羲之书一千字,周兴嗣次韵为文,以此为教材教皇子们学习书法。这篇千字文涵盖易经、黄帝内经、生活常识、传奇轶事等名言名句,涉猎广泛。作为王羲之七世孙的智永禅师临摹甚多。丧乱之后人物凋零,永禅师写了八百篇千字文赠送各寺院,由此推广开来。书法的盛世然后开启。之前都是贵族阶层拥有的。
内容……楼主你读读就知道它写的是一些常识了……比如自然界的常识,什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秋收冬藏之类的,还有就是什么剑好什么水果好等等等等……你搜搜全篇翻译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周兴嗣死的时候皇子们也才十来岁,这东西就是给十几岁几岁的小孩练的。属于入门级,跟三字经差不多。书法价值大于文学价值。不过现代人很多不读古书,所以显得生。
网络:
次韵-概述
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维基: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
------------如果原题目没有次韵二子,我会认为它属于四言诗体赋。。。不过既然有,那就是次韵。
‘玖’ 智永真草千字文古文翻译
智永是隋朝一个和尚,相传他书写《真草千字文》
‘拾’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的内容简介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系“中国碑帖经典”丛书之一,向读者展示了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本字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让广大书法爱好者领略到中国古典书法的一种理想境界,以柔寓刚、外柔内刚。初学者可根据每个字的用笔、结构、布势等去临摹。《赵孟頫真草千字文》这本字帖当为罕世珍品,可以说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