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谭其骧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63Iy0uUVkiFy78HZIupcfA
书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
作者:谭其骧 主编
豆瓣评分:9.6
出版社:地图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2-10
页数:120
作者简介: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嘉善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新中国成立前,先后任教于辅仁、北京、燕京、清华、浙江、暨南等大学。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副主任兼总编辑。1960年获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称号。九三学社社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与顾颉刚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问题,自成体系。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致力于黄河水系的研究,对黄河史研究作出贡献。
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等,《中国历史地图集》1986年获上海(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谭其骧先生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称为史学界的两大基础工程之一(另一工程为二十四史的点校),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历时30年之久,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② 《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地理学的性质》([美] 理乍得·哈特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BNoZu1iih1BmuU1920bMtg
书名:地理学的性质
作者:[美] 理乍得·哈特向
译者:叶光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11
页数:656
内容简介:
《地理学的性质》虽然最后一章(第十二章)已对文中所得出的明确结论作了概括,但经验表明尚需在正文前另附摘要,作为对读者的指南。他们可能只对所讨论的某些问题感兴趣,而不是全都感兴趣。
第一章
(一)作者进行此项研究,是因为美国地理学家虽然经常讨论他们领域的性质和范围,但对过去的讨论和所讨论问题的更严肃的研究,特别是外国文献中的研究,却不熟悉。
(二)对本领域在近代发展为一个学科期间的一贯特点缺少了解,导致引起不满和三番五次地试图进行改革。
(三)对于地理学应当是什么,或者人们可能想望它成为什么,本文并未提出笔者个人的看法,只把这个问题看作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本领域进行检查,一如学者们在为它而工作,对它所设想的那样(第二章),从而确定地理学是什么(第四章),它作为一门学科分支的特点和性质又是什么(第十一章)。(请注意第31~32页对目的所作的更详尽的阐述。)美国地理学家最近大力提出改变或特别强调某些概念的建议,但我们的欧洲同行对此早已研究过了,这里也对这些建议作了研究和检验(第五~十章)。有能力的地理学家认真提出的思想值得充分考虑,所以这些讨论势必也是冗长而详尽的。这些章节占全文近1/3,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那就是第三章、第五章之一、第八章、第九章(除第六部分外)及第十章之三、五。有的读者可能希望略去这几节。
第二章
虽然在古典的古代,地理学即已扎根,但它发展为一门近代学科,却是1750~1900年期间在欧洲,主要是在德国结晶起来的。考察地理学有关概念的历史发展和这一领域内所做过的大量工作,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一)地理学按地球上各地区因果关系上的差异,换言之,即地球上的地区差异,来研究这些地区。
(二)除了少数例外,地理学家都承认需要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专注于全球或其主要部分的特定要素地区差别的系统研究,及特定地区全部地理的区域研究。
(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分,是“二元论”的不同形式,这在19世纪中叶即已成为一个问题,但此期后半段大半已克服。
(四)在地理学家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特别强调地形研究,终于在德国巩固地建立了地貌学(或地文学),成为地理学领域的一部分;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可能也是如此。
(五)地球的统一性概念,即Ganzheit概念,甚至把地球设想为一个有机体,在这门学科的早期发展中虽很重要,却已经几乎完全被扬弃了。
(六)另一方面,把一个特定区域看作自成一个单元、一个“整体”或“有机体”的相似概念,虽然在19世纪早期受到有力的批判,但近几十年来又在德国重新出现,并已被移植,受到许多学者的有力支持。
(七)“自然区”概念的相关问题虽然在19世纪早期受到抨击,今天仍是一个时行的问题。
第三章
过去许多时候,某些地理学家或者地理学家团体,想象本领域时,用了与描述本领域发展基本路线的原有术语很不相同的术语。这种脱离历史发展路线的偏向,在地理学家新近的思想中有某种表现,所以在每一事例中都研究了这个概念的历史,找出它被抛弃的理由。
这些偏向是:
(一)任意取消各种被看作不能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现象,以求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或“基本上是自然科学”;
(二)把地理学定义为研究行星地球而不是地球表面的科学;
(三)把地理学定义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研究,或对人类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研究;
(四)把地理学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研究。第四章
(一)把地理学看作地球表面地区差异研究的概念,在常识上由众所周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事物各有不同,而且这些不同在某种方式上也是互有因果联系的。在智力思维和实际目的上,为了了解不同地区的性质,都经常需要认识和了解这些不同是什么,其间又是怎样联系着的。
(二)对这样一个领域与别的知识领域关系上的逻辑地位,伊曼努埃尔·康德、洪堡和赫特纳都以非常相同的话作过解释。系统科学研究不论存在于何时何地的某类现象,与此不同;另外两组研究则是解释按时空联系着的现象复合体所必需的。历史科学研究在时间片段中的这种联系。天文学关心天空中的现象联系,地理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空间上的现象联系。
(三)与历史学相比较,可以最透彻地理解地理学的性质;与历史单元或历史时期相比较,可以最透彻地理解地理空间——区域的性质。第五章.
(一)“景观”概念基于含有双重意义的德语Landschaft一词,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论述地理学领域里许多主要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思想。试图用这个含义不清的词来阐释地理学领域,尤其不妥当,也不必要。
(二)英语“Landscape”一词通常的含义,如果明确解释为表示地球外部的、可见的(或可触摸的)表面,那么在地理学上可能是有价值的。这个表面是由各种外表形成的,即与大气层直接相接触的外表——植被、裸露的土地、冰雪、水体,或人类造成的各种特征。稍稍穿过大气进入这个表面中去,只会在理论上造成}昆乱:实际上随时都可不予考虑。
(三)以“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等术语来指整个景观互相隔离的成分,是用得不妥当的。任何时候都只有一种景t观,只有在人类未触动过的地区,才配称为“自然景观”。这里提出下面几种解决办法,以代替拿这些术语来表示一大串须加仔细区分的不同概念的用法:(1)“自然环境”一语已是约定俗成,理解明确,可用以表示一个地区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2)“自然景观”应仅仅用以表示人类进入以前存在于一个地区的“原生景观”(originallandscape),因为此词过去已被误用,可能需要“原生自然景观”这个赘冗的短语,或用“洪荒景观”(primeval landscape)一语以避免叠床架屋。(3)一个有人居住的地区,假设从未为人类所触动,今天可能存在怎样一种景观——这种理论上的景观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常常需要的概念,因而即使要用,最好也要说透。(4)在文明人进入以前,原始发展地区的景观也不是自然景观,因为即使是原始民族,也可能造成显着的变化,不过倒不妨称之为“原始景观,’(primitive landscape)。(5)同样,这种原始地区的一般景观以及充分开发地带中间的小片未加治理的地区,可以称之为“荒凉景观”(wild landscape),而与“耕作景观”(cultivated landscape)或有田地、农舍、,道路、城市等“整治景观”(tamed landscape)成一对比。
第六章
历史学与地理学之分——像任何别的科学分门一样——是与现实相冲突的。现象实际上在时空两方面都是联结在一起的。只因人类研究现实,智慧尚有局限,从这一点来说,把两者分开来还算有理。每个领域都有好多题目,只有利用别的领域的方法,研究才能深‘透。
(一)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地理方法,尤其是试图决定特定地理特征对历史的意义时,逻辑上都是历史学的一部分,不论作这些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还是地理学家。
(二)要充分解释一个区域的许多个别特征,可能须考虑导致所考察情况的过去条件。地理学把注意力集中于时间横断面事物的现状上来考虑发展结果,其目的还在于作出解释,而不是因为关心那些过程本身。
(三)历史地理学本来是过去时期的地理学,却把那时期看成仿佛就是现在一般。在比较历史地理学中,研究同一地区各个连续时期的地理,以揭示各个连续时间的差别。
第七章
因为各地区关联的各种现象十分复杂,关心本领域的科学发展的地理学家们,早就为如何选择研究中所应包括的资料问题而焦虑了一从本世纪初开始,少数欧洲地理学家主张地理学以限于物质特征为妥,包括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从而排除了非物质的文化特征(常常表达为以“可见的特征”或“感官上可感知的特征”为限)。最近相当多的美国地理学家大力提倡这个论点,或是把它说成既定原则。因此在把它看作不合逻辑、历史上不连贯、有破坏性和不切实际而予以摒弃以前,先对它作了彻底的检查(参见235f.小结]。
第八章
(一)如果把地理学看作世界地区差异的研究,那么选择资料所应考虑的逻辑基础,就是所选资料本身及其与别的可变因素的因果关系,都要能对地区差异总复合体起重大作用。
(二)因此,基本标准即赫特纳所表达、一大批德国地理学家所接受的那些标准:(1)有关特征因地而异;(2)这些变化形成一个或数个系统,内有诸现象按其相互关系的区位的空间联系,形成一种地区表现;(3)在特征或要素变化和其他要素变化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其不同现象统一于一地。
(三)用例证把这些标准应用于具体事例上。
(四)任何一批资料,只要符合这些标准,就能在地图上标出,可以显示出与其他要素地图形成引人注目的对比。制图表示是地理工作最独特的技术。因此大致说来,检验某项研究的地理性质,简单的测试就是看它能不能基本上用地图来研究。
第九章
(一)~(五)只要地理学家对区域地理大力进行研究,他们对划分世界所形成的地区单元的性质,就会引起纷争。在早期,许多学者曾声称地区单元——不论叫区域、自然区、地理区、Landschaften或景观,相当于个别具体物体或整体,或者甚至是有机体,可以像研究别的个体物体一样地来研究它们;本世纪,此说又一次抬头。所以世界是由这些个别单元的马赛克①组拼而成的,而且可以把每个单元作为整体,按其与别的单元的关系来研究。因为这个概念也已以某种方式进入美国的文献中,包括教科书在内,所以在对其一切表现形式一概加以否定以前,也详细地考虑了它期望得到承认的要求。区域只不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权宜的任意划分,不过界线划得尚称明智,对区域研究也是必要的。
(六)可是某些地区单元确与所列举的条件相一致。农人的一块田地或城市的一个街区,都是一个明确的个体单元。把一个农庄、一家工厂,或者甚至一座城市看成一个整体,在许多方面都是恰当的。最后,人类创造文化景观所做出的事,确乎造成了一种马赛克,虽则远非完美。
(七)强调区域是明确的物体,仿佛自身都是完整的,显然已经导致忽视一个最基本的地理因素,即在地球表面诸现象相互关系上区位的意义。第十章
(一)区域不是什么明确具体的物体,而只是学者对地球表面所作的任意划分。这个结论并不鄙弃划分世界或其任何广大部分为区域的问题,也不把这种划分的根据贬为无足轻重。找出一种或几种把世界划分为区域的最。明智、最有用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事。
(二)区域划分有两大系统,各有不同用途。一为特殊区域实际系统,奠基于对一切有关因素的考虑,包括海陆关系上的相对位置。一为一般区域比较系统,只考虑地区内部的特点,与相对位置无关;严格地说,这种系统建立起来的不是区域,而只是某几类地区而已。
(三)无论在哪个系统中,“自然区域”一语都容易引起误解。严格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区域实际上是以某些自然因素的结合为基础,按其对具有特定文化、技术的人们的重要性而加以决定的。
(四)分析了一个特殊区域系统,揭示出问题所固有的若干困难,并讨论了必须作出的专断的解决方法。分析了认为此种划分在基础上必须彻底根据发生学的论点,并认为不切实际而予以否定。
(五)对根据自然要素结合来建立一般区域比较系统的各种企图作了分析,认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大多数场合,这些都不过是气候或植被类型系统而已。
(六)~(七)一般区域系统奠基于人类所建文化特征的实际综合,有望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对两个此种系统作了详细分析,一个是根据世界现时景观覆盖,另一个是根据土地利用中涉及的特征综合,得出了有关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的结论。
(八)结束的第八节[361~365页]为本章作了详尽的摘要。
第十一章
(一)最后一章的目的,是确定前几章所述的地理学特点,与这类学问的另一些分支作比较,为方便起见,姑且把此类学问称之为科学。
(二)地理学是一门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带有这两类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的某些特点即因此而来。以为地理学与历史学相似,不像系统科学那样把某类特定现象作为其兴趣中心,却以研究空间各部分——即地球表面的地区——以内各种现象的组合为其特殊职能,这个结论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地理学与历史学相似,它如实地考察现实,素朴地按事物实际的排列来看事物。
(三)地理学的性质应按其坚持可靠性、准确性、普遍性和系统性这些最后目标加以检验。地理学力求使它的知识尽可能地可靠和精确。与其他科学相比,地理学的成就不能仅仅按其达到这些目标的程度来衡量,而且还要按所负任务的相对困难来衡量。
(四)地理学通过发展一个可靠的一般概念系统,从而阐明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努力寻求其知识的普遍性。然而也正像任何科学分支一样,地理学中还留有许多重大的现象,只能按独特性来研究。在地理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研究工作——虽然没有历史学中那部分研究工作那么大——必然是关系到独特事例的。
然而在系统地理学中却愈来愈强调一般概念和普遍原理的阐述,虽然地理学问题中常常包含着的因素,其复杂性使得普遍原理或法则的应用极端困难。怀着在区域地理学中找到普遍原理或法则的希望,试图来建立以地区为单元的一般概念,结果却发现是在追求逻辑上不可能的东西,因为地区不是一件物体或一种现象。然而系统地理学的一般概念却被用于区域地理学,对地区类型的一般描述也有助于部分地理解特定地区的性质。
(五)地理知识以两种方式组织成系统。地理学领域的专门分支把地区差异现象分为几大组,每组都由密切联系的现象组成;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学各部分——如气候学、地形学、土壤学等等;还有人文地理学或文化地理学的几个分支——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所有这些分支的知识,也按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方法来组织。
(六)这种区别地理学为两种组织形式的划分,也与别的组合科学,即天文学、历史地质学和历史学的情况作了比较。
(七)在分析系统地理学的性质时,特别注意以下的题目:在系统地理学的目的与相关系统科学的目的之间作出明确区分的问题;特殊技术;要素复合体研究;预见能力;系统科学中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广泛范围。
(八)区域地理学研究包含3个主要步骤。为了理解现象在特定地点的实际相互关系,就需要考虑小分区,其中各种因素的地方变化则任意略去。第二步是把各单元地区互相联系起来,以发现大区域结构和功能的形成。最后,必须研究区域相互间的排列和一个区域里的现象与另一区域里的现象的相互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运用几种专断的办法,这里提出几个问题,对此详细地作了讨论。
还讨论了另外几个特殊问题,包括:过渡地区问题;区域研究中应包括的那一类知识;“地区的起源”:关于区域的科学法则和原理;比较区域地理学;特别适于作深人细致研究的区域规模问题——“微观地理学”研究的价值。
(九)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并不代表地理学领域内的独立分支,虽各有独特的内容,却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两者相互依存,在各项特定研究中必须结合起来。
本章的详细结论,可在最后一章中[464~468页]找到摘要小结。
第十二章
《地理学的性质》对结论作一小结,略去所有得出否定结论的讨论,只摘要重述了前几章得出关于地理学性质的肯定结论。
③ 《地质大辞典》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地质大辞典》(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Sln2iqXk8T4NgV1b5ZCTg
书名:地质大辞典
作者: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6
页数:3083
内容简介:
地质科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人们要研究地球的
形成和发展,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开发矿产资源,规划工农业建设,都离
不开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人民在认识地质现象,开发与利用矿产资
源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创造。解放以来,我国的地质工作和地质
科学研究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广大
的地质工作人员,都迫切希望提高科学理论和技术水平,而广大群众也希望
对地质科学和有关科学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就需要有一部综合性工具书,比
较全面地介绍地质科学及有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为此原国家地质总局责成书刊编辑室和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力量编
纂本辞典,成立了由许杰等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几年来,经过三十多个教
学、科研和生产单位数以百计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全国四百多
个单位的认真审查与修改,现已编纂完毕。
这本辞典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综合性地质辞典,全书共包括四十多
个学科的名词、术语一万一千多条,三百余万字,插图一千余幅。为了进一
步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按各学科的内部联系,暂分为五个分册出版。俟分
册出齐之后,再修订编成总册发行。
④ 《世界历史地图集》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世界历史地图集》(张芝联 刘学荣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umRac9umEORYGXXI7Bg_Ww
书名:世界历史地图集
作者:张芝联 刘学荣 主编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4
页数:175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参加编绘这部地图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学者,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专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简明适用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如果我们能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活动纳入地图,并对照中国的历史事件,就能使我们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域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
⑤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梅尼埃)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J91F0ZpcT3R1wOMiQxnOxg
书名:法国地理学思想史
作者:梅尼埃
译者:蔡宗夏
豆瓣评分:9.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1999-1
页数:253
内容简介:
本书从法国近代地理学的诞生,一直写到本世纪60年代末期,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这段时间法国地理学思想的孕育、形成、演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并以令人信服的论据,作了阶段划分,论述了各个时期的特点。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详简有序,旁征博引,资料翔实。从而引导读者追循作者的笔触,对法国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全过程作一番巡视。从70年代至今,是法国着名的地理学史专家,索邦大学教授P.克拉瓦尔续写的。
⑥ 《史学概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史学概论》(李隆国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enAyGLWIbocmpxhuaX46PQ
书名:史学概论
作者:李隆国 编
豆瓣评分:7.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7
页数:271
内容简介:
《史学概论》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着,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着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07年8月至今)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西欧中古史;西欧中世纪史
⑦ 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现状及其趋势的初步认识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学的地质学产生于18世纪的最后25年,而地质学史研究则出现于19世纪早期。与其他学科相比,地质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科史研究一直与这门学科的发展相伴而行。许多地质学家在从事学科研究的同时,也在努力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例如,科学地质学的奠基人赖尔(Charies Lyell,1797~1875)在其地质学的划时代着作《地质学原理》(1830~1832)中,就包含有地质学发展简史的论述。英国着名地质学家盖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的《地质学奠基者》,更是早期研究地质学史的代表性着作。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上英雄辈出,机构林立,也进一步促进了对这门学科的历史研究。因此,历史上关于地质学家和地质机构的研究论着异常丰富。地质学机构也是世界科学机构中建立较早的领域,像英国地质调查局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出资建立、且一直发展至今的科学机构。因此一些重大的纪念日,例如,学术机构的周年纪念、着名地质学家的生辰纪念等,都推动了相关研究论着的问世。
地质学史是对地质学科发展过程的梳理和解释。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解释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学史研究的内容、方法、角度也在缓慢地变化当中。
一、地质学史研究内容的转变
早期的地质学史研究,是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部分,由地质学家利用业余时间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因此,这个时期关于地质学各门分支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论着较多。由于各门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地质学分支学科史研究的差异也很大,其中以古生物学史和第四纪地质的历史研究论着最为丰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地质学史研究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一些历史学家、科学史家和社会学家也开始关注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另外,随着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学科的理论发展史进行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机构与人物史研究逐渐成为地质学史研究的主体,尤其是关于地质学家的传记着作,数量尤为庞大。这个时期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17~19世纪的欧洲地质学发展史,关注的焦点也从地质学的内史转变到了地质学社会史。
近几十年,对20世纪地质学发展的历史研究,才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众所周知,地质学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比过去几个世纪取得成就的总和还要多。对20世纪地质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不但重要,而且也十分紧迫。但是与对过去几个世纪地质学史研究相比,对20世纪地质学史的研究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首先,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很多结果还没有“沉淀”下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其次,20世纪地质学的学科分化速度很快,专业的深化程度和知识信息量已经大到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把握。现在要想撰写一部涉及地质学各门分支学科的历史变得几乎不可能。第三,这个时期的很多亲历者仍然在世,为生者讳成为研究20世纪地质学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虽然有着种种的困难,但是当代学者越来越关注20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历史。因此,对20世纪地质学史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早期从事地质学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在地质学领域,很少有社会学家介入地质学史研究。但是随着知识的全球化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来自地质学领域以外的学者。例如,科学史、历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相邻学科领域学者的介入,给地质学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对于地质学思想史和地质学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也开始增多。
二、地质学史研究的国际组织
在自然科学领域,每一门传统的学科,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有稳定的研究队伍和充足的经费来源。但是在自然科学的学科史领域,其体制化建设还很薄弱,尤其是专门学科历史研究的体制化更加困难。目前为了某一门学科的历史研究,建立起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十分困难,即使像科学史研究这样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在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有较大规模的研究实体。因此地质学史研究,目前主要依靠松散的学术组织,以及有关的学术刊物、学术会议维持交流,并推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
目前,地质学史研究的唯一国际性组织是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简称INHIGEO。INHIGEO最初是由苏联地质学家I.I.Gorsky于1964年在德里召开的第22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提议创建的。1967年,在亚美尼亚首都耶烈万召开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会议上,该委员会正式创建。IN-HIGEO最初有来自16个国家的31名会员。这16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东德、法国、印度、日本、新西兰、波兰、西班牙、瑞典、荷兰、英国、美国和苏联。INHIGEO的第一任会长,是苏联学者V.V.Tikhomirov教授,副会长是荷兰学者R.Hooykaas教授,秘书长是波兰学者K.Maslankiewicz教授。除了Tikhomirov和Hooykaas外,INHIGEO的其他会员都是地质学家。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着名的地质学家,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对地质学史研究产生了兴趣。
目前INHIGEO大约有来自近50个国家的200多名会员。它的会员构成,也一直在慢慢地变化。早期的会员多是地质学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科学史家参与到INHIGEO的各种工作当中。INHIGEO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推动地质学史研究的国际合作。它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出版《通讯》和文集,以及积极参与有关的国际学术活动等方式开展工作。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通讯》,每两个月向各国会员发送电子简报,沟通消息、介绍各国地质学史研究动态、会议及有关网站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地球科学史委员会(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Society,简称HESS)。该组织是在1981年的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创建的,其最初的宗旨,就是创办一份刊物,以广泛地促进科学家、科学史家和档案工作者的交流。近年HESS也在努力扩大其影响,力图把该组织变成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其组织的骨干成员也是INHIGEO的骨干成员。该组织近年通过与相关的组织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并及时出版会议文集、开设网站等途径以扩大影响。
三、主要出版物及作者群体
关于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的文献,《地球探赜索隐录》的作者,较为全面地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地质学史研究论着。这里主要分析近一二十年中,国际地质学史的主要刊物、出版物及其影响。
世界范围内,地质学史的专门刊物只有两种:每年出版两期的Earth Science History和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的《通讯》。
Earth Science History是美国地球科学史委员会(HESS)的出版物。该刊物正式创办于1982年,该刊第一期编辑和目前的主编,都曾经担任过INHIGEO的秘书长。该刊物主要发表地学史领域研究性论文,其中以地质学史为主体。此外,介绍新出版的地学史论着的书评,也是该刊的一大特色。为了扩大刊物的影响,Earth Science History一直保持较低的价位,并积极邀请非英语世界的学者撰写学术论文。
INHIGEO的《通讯》至2013年已经出版到了第45期。与Earth Science History以研究性论文为主不同,《通讯》除了研究论文外,还发表口述访谈、会议消息、各国地质学史研究状况和各国会员报道等。《通讯》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及时,成为反映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现状和地质学史学术研究交流的有效平台。
此外,世界各国也会不定期出版地质学史的研究文集。但由于这些文集属于非定期出版物,又分散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体数量较难统计。像伦敦地质学会每年资助出版的特刊中,也包含有地质学史的专题文集。此外,国际地科联的刊物Episod和其他科学史类、历史类,甚至社会科学类的刊物上,也偶有涉及地质学史的研究性文章。
国际地质学史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以人物研究为主。从笔者对近10年Earth Science History上的文章内容所作的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人物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笔者还对该杂志的作者群体作了初步的统计,发现目前该杂志的作者群体仍然是以地质学家为主体。
如果从INHIGEO这个国际组织的人员构成来看,近些年来,研究地质学史的专业领域还是相当广泛的,地质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博物学家……很多学者都参与到了地质学史的研究当中。
四、非英语世界的地质学史研究
地质学是区域性科学,因此地质学国别史研究也是地质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出版有国家地质学史的研究论着。但是这类文献多用其本国文字发表,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的障碍,这方面研究的国际交流比较困难。
由于目前国际学术组织、刊物使用的语言是英语,所以前文既是国际性研究的介绍,也是对英语世界地质学史研究的综述。但是地质学研究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就地质学学科史而言,规模大且发展好的国家并不在英语世界。因此,这里专门介绍几个非英语国家的地质学史研究现状。
1.俄罗斯
地质学史的教学始于苏联,地质学史研究机构也以苏联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国际地质学史组织的创建也是由苏联学者首先倡议,并在苏联创建的。目前,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拥有地质学史研究机构的少数国家之一。
俄罗斯有着强大的科学史研究实体,涉及地质学史研究的研究实体主要有: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俄罗斯地质博物馆地质学史研究部。两个部门有一定的学术交流,但由于研究传统的差异,这些交流多为个人行为,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则较少。近些年,在国际地质学史学术交流中较为活跃的俄罗斯学者,大多来自他们的博物馆系统,而非地质学史研究机构了。
可能与多数成员来自博物馆系统有关,俄罗斯的地质学史研究一向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他们还专门建立起“俄国的科学遗产”数字图书馆:http://nasledie.enip.ras.ru/index.html。该网站收录有300部原始论着,语言有俄、法、德、英等。目前他们已经收集了23名地学家的34部出版物,还有6个博物馆的古生物及矿物收藏品。另外,俄罗斯还建设有地质学史网站:http://www.benran.ru/SEMINAR/SEM/Sb-11/sbornik/doc250.pdf。俄罗斯地质学史研究,还十分重视对地质学家的人物传记研究,并在每年组织俄罗斯着名地质学家的纪念会。
2.日本
日本地质学史研究一直比较活跃。该国不但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出版学会通讯,而且在有关科学史刊物上也经常发表地质学史的文章。日本地质学史的学术组织是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该组织还仿照国际组织的简称,将日本学术组织简称为JAHIGEO。这个组织每年召开3~4次会议,其会员也参与日本科学史学会组织的活动。此外,JAHIGEO每年出版2期日文通讯,至2012年已出至39期;1期英文通讯,至2012年已出至14期。日本地质学史研究的英文刊物,每年发送给国际INHIGEO会员,以利于各国学者了解日本的地质学史研究工作。从目前该国的出版物来看,日本学者也重视地质人物研究,尤其是对19世纪在日本工作的西方地质学家和开创时期的日本本土地质学家多有研究。
3.德国
德国成立有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小组,每年举行研讨会。2012年的会议主题是20世纪的地质学家。德国从事地质学史研究的人数不多,而且主要以博物馆为依托。因此,德国地质学史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地质人物、矿山史、学科史,并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进行研究。德国学者利用博物馆的优势,经常举办有关展览。近两年出版过两期不定期出版物:History of Earth Sciences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4.中国
中国在中国地质学会下设有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该学术团体成立后,共召开了25届学术年会;有不定期的出版物《地质学史论丛》,现已出版五集。该学术团体成立后,在中国古代地学思想、地质事业史、地质学科史、地质教育史、中外交流史及地学人物史等方面组织、开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五、对地质学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国际上地质学史的专门研究机构很少。由于世界各国普遍缺乏地质学史研究实体,在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稳定的职业地质学史研究人员的情况下,地质学史研究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研究趋势。目前,地质学史研究仍然分散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和部门当中,所以地质学史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统一,尚待时日。
地质学史是一门综合的、边缘杂交的学科,其本身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因此,从事地质学史研究必须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地质学、历史学、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其研究方法。只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才能使地质学史研究摆脱题材狭窄、方法陈旧、门类单一、交流不畅等缺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地质学史研究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地质学分支学科的不断增加和研究的深化,撰写全面性的地质学史综述性论着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科的不断分化,造成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对话平台,避免自说自话,这就需要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对于共同话题的认识,目前国际地质学史界仍在探索之中。比较集中的议题有地质人物研究、地质机构研究、重要分支学科的历史研究、重大地质事件及理论研究,以及地质教育史研究,等等。研究的角度,也开始从学科内部的历史转向研究学科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社会史方面。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对立的观点后,人们一直在寻找着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地质学史研究,或可成为联系两者的重要纽带。从国际地质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也可看出,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正在利用这个学术平台,逐渐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交流与对话。而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促进双方的合作,以建立统一的研究范式。
地质学史研究的融合,不仅是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融合,而且还包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融合。从国际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中国的地质学史研究并不落后。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并不为国际学术界所了解,也没有融入地质学史研究的主体当中。近些年,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更随着跨国史研究和史学全球化潮流的到来,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学术对话甚至争论,将是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⑧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夫雷特·赫特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作者名:[德]阿尔夫雷特·赫特纳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12-8
页数:523
内容介绍: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是近代地理学的重要经典着作,是“统一地理学”学派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1859—1941)的主要代表作。本书共分九编,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地理学史部分论述古希腊以来所有重要学派的重要思想;地理学性质部分阐释赫特纳学派关于地理学的特性、地理学的体系、地理学同其他有关科学的关系的观点;地理学方法部分提出了地理研究和教学的步骤、方法和各种手段。
⑨ 《历史地理第三十二辑》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地理第三十二辑》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_zAf326CahSa_ZF7A87AWw
⑩ 求大神《中国地理学史》电子版书籍免费百度云网盘下载
《中国地理学史》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sLJIKAJfH7olmrF2AKXMHA
中国地理学史是对中国地理学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眩,即“方舆之学”。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开始的,张相文、竺可桢、翁文灏等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