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毛诗传笺的《郑笺》以《毛诗》为主
《郑笺》以《毛诗》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通发挥,以阐扬儒学。“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义》引郑玄《六艺论》)。由于,郑玄给《诗》作笺在他给《礼》作注之后,所以往往以《礼》注《诗》,因此与《毛传》不尽相同。《毛传》只限训诂,过于简略,而此书既释字义,又讲文理,且通惯章指,足以补其阙漏,发明隐微。如见《毛传》不合经文,则用三家之说,或出己意,以纠其失,有数百处之多。所谓“己意”,就是指以己意改易毛传的说法,或者依照三家诗的观点释诗。如《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改“斁”为“择”;《鲁颂·泮水》“狄彼东南”,改“狄”为“剔”,都是《郑笺》改易《毛传》的例证。再如对《大雅·生民》姜嫄感天而生后稷的说法,对《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解释,郑玄都从三家而不宗毛。
不过《郑笺》在论《诗》的主旨方面,对于诗人本诸性情,几无发明。拘泥于《诗序》,尤为明显。把《诗》当作圣贤垂教的经典,比附义理,作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还是与《毛传》大体上相同的。在文字训诂方面,《毛传》、《郑笺》互有得失。《郑笺》承《毛传》之误,亦时有所见。《郑笺》除文字训诂外,偶然也有借题发挥、感伤时事之语。另外《郑笺》也有自造之误,说“兴”多与“比”混。然此书一出,《毛诗》日盛,三家诗遂废。尤能与诸经注相沟通,两汉《诗》学,荟萃于此也。
㈡ 毛诗传笺通释 - 卷耳
序: “至于忧勤也。”
瑞辰按:
【忧、勤同义】
【勤、劳、忧同义】
【驳斥孔疏】
【忧本无愁义,𢝊有愁义,忧假借𢝊】
传: “采采,事采之也。”
瑞辰按:
【采采应训为盛多貌,不训为采取】
传: “顷筐,畚属,易盈之器也。”
笺: “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
瑞辰按:
【解释顷筐为易盈之器】
【解释这句诗所兴之义】
瑞辰按:
【嗟可训为嗟叹】
【嗟可训为语助词】
【更倾向于语助词,驳斥正义】
传: “寘,置。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
笺云: “周之列位,谓朝廷臣也。”
瑞辰按:
【周行解释为官员各处其列】
【驳斥正义将周解释为周朝】
【周假借𠣘】
传: “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孔疏: “据尔雅释山云‘石戴土谓之崔嵬’,又云‘土戴石为砠’,此及下传与尔雅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瑞辰按:
【崔嵬为土山戴石,非石戴土,肯定毛传,驳斥孔疏】
传: “虺隤,病也。”
释文: “虺,说文作㾯。隤,说文作颓。”
瑞辰按:
【虺通螝】
【释文㾯为瘣字之误】
【隤假借穨,秃貌,释文颓为穨之讹】
【鲁诗写作虺穨】
【病之通称,不专指马病】
传: “姑,且也。”
释文: “姑,说文作夃。”
瑞辰按:
【古文假夃为姑】
【罍为酒尊】
传: “永,长也。”
笺云: “我是以不复长忧思也。”
瑞辰按:
【怀可训为思】
【怀与伤同义】
传: “玄马病则黄。”
瑞辰按:
【玄黄直接训为病,不是玄马变黄】
传: “兕觥,角爵也。”
释文: “觥,罚爵也。”
瑞辰按:
【兕觥为角爵,角爵即罚爵,四升】
【觥通觵,觵即犀牛角,兕觥为犀牛角所制】
【有的说兕觥为木所制,形状像犀牛角】
【兕觥为“四升曰角”,驳斥孔疏】
【驳斥以犀牛角所制】
【鹿卽角之假借】
【觥与侊音义同,训大】
【觥大四升,不是七升】
传: “伤,思也。”
瑞辰按:
【伤假借慯,训为忧】
传: “吁,忧也。”
瑞辰按:
【吁假借𢖳,训为忧】
【云为发语词】
㈢ 十三经注疏(全文) 全集全本全文下载
《十三经注疏》是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共有四百一十六卷,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作品。中国文籍,浩如烟海,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为经部之首。
我一共收集了四种不同版的十三经注疏,都是非常高清的pdf格式电子版,
这些不同版的十三经注疏在图中右下角都可获得PDF电子版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01) 周易正义.pdf
十三经注疏(02) 尚书正义.pdf
十三经注疏(03) mao诗正义 (上、中、下).pdf
十三经注疏(04) 周礼注疏 (上、下).pdf
十三经注疏(05) 仪礼注疏 (上、下).pdf
十三经注疏(06) 礼记正义 (上、中、下).pdf
十三经注疏(07) 春秋左传正义 (上、中、下).pdf
十三经注疏(08) 春秋公羊传注疏.pdf
十三经注疏(09) 春秋谷梁传注疏.pdf
十三经注疏(10) 论语注疏.pdf
十三经注疏(11) 孟子注疏.pdf
十三经注疏(12) 孝经注疏.pdf
十三经注疏(13) 尔雅注疏.pdf
《十三经注疏 繁体竖排》
01.周易正义(全一册).pdf
02.尚书正义(全二册).pdf
03.毛诗正义(全三册).pdf
04.周礼注疏(全三册).pdf
05.仪礼注疏(全二册).pdf
06.礼记正义(全四册).pdf
07.春秋左传正义(全四册).pdf
08.春秋公羊传注疏(全二册).pdf
09.春秋谷梁传注疏(全一册).pdf
10.论语注疏(全一册).pdf
11.尔雅注疏(全一册).pdf
12.孟子注疏(全一册).pdf
13.孝经注疏(全一册).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中华书局.1987.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大戴礼记解诂.清王聘珍.中华书局.1983.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今文尚书考证.清皮锡瑞.中华书局.1989.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清孙希旦.中华书局.1989.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清刘宝楠.中华书局.1990.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中华书局.1989.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孟子正义.清焦循.中华书局.1987.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中华书局.1986.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中华书局.1987.pdf
十三经清人注疏.周礼正义.清孙诒让.中华书局.1987.pdf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pdf
《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
十三经注疏.01.周易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2.尚书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3.毛诗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4.周礼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5.仪礼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6.礼记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7.春秋左传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8.春秋公羊传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09.春秋谷梁传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10.论语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11.孝经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12.尔雅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13.孟子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14.补脱.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影印)》
十三经注疏 第1册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 (艺文印书馆景印本).pdf
十三经注疏 第2册 毛诗正义 (艺文印书馆景印本).pdf
十三经注疏 第3册 周礼注疏 (艺文印书馆景印本).pdf
十三经注疏 第4册 仪礼注疏 (艺文印书馆景印本).pdf
十三经注疏 第5册 礼记注疏 (艺文印书馆景印本).pdf
十三经注疏 第6册 春秋左传正义 (艺文印书馆景印本).pdf
十三经注疏 第7册 春秋公羊谷梁传注疏 (艺文印书馆景印本).pdf
十三经注疏 第8册 论语孝
㈣ 求朱熹《诗集传》电子版,马睿辰《毛诗传笺通释》电子版下载
国学大师网里可以下载PDF,不是马睿辰,而是马瑞辰。
网页链接
㈤ 四部备要的子部
周秦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补遗一卷) (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 FB.59:9.264(1)
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 (汉)孔鲋撰 FB.59:9.264(2)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叙录一卷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辑 FB.59:9.265
吴子(二卷) (战国)吴起撰 FB.59:9.266(1)
司马法(三卷) (春秋)司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评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遗文一卷) (战国)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 FB.59:9.268(1)
商君书(五卷附考一卷) (战国)商鞅撰、(清)严可均校 FB.59:9.268(2)
邓析子(一卷) (春秋)邓析撰 FB.59:9.268(3)
韩非子(二十卷识误三卷) (战国)韩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 FB.59:9.270(2)
鬼谷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录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 FB.59:9.271(1)
公孙龙子(一卷) (春秋)公孙龙撰、(宋)谢希深注 FB.59:9.271(2)
尸子(二卷) (战国)尸佼撰、(清)孙星衍辑 FB.59:9.271(3)
鹖冠子(三卷) (宋)陆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孙星衍校 FB.59:9.271(5)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义一卷) (春秋)李耳撰、(晋)王弼注 FB.59:9.273(1)
关尹子(一卷) (战国)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 FB.59:9.273(3)
庄子(十卷) (战国)庄周撰、(晋)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辛钘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缵义(十二卷) (元)杜道坚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别下斋补刻宋本第六卷) (唐)马总辑 FB.59:9.275(3)
儒家
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 (汉)扬雄撰、(唐)李轨注 FB.59:9.276(1)
新语(二卷) (汉)陆贾撰 FB.59:9.276(2)
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 FB.59:9.276(3)
盐铁论(十卷校勘小识一卷) (汉)桓宽撰、王先谦撰校勘小识 FB.59:9.276(4)
论衡(三十卷) (汉)王充撰 FB.59:9.277
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FB.59:9.278(1)
桓子新论(一卷) (汉)桓谭撰、(清)孙冯翼辑 FB.59:9.278(2)
申鉴(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志(三卷) (魏)刘邵撰、(北魏)刘曌? FB.59:9.279(2)
中说(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访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书(一卷) (宋)周敦颐撰 FB.59:9.279(5)
二程全书(六种) (宋)程颐、(宋)程颢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4)
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1)
伊川经说(八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杨时订定 FB.59:9.281(3)
张子全书(十五卷) (宋)张载撰、(宋)朱熹注释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着 FB.59:9.283-289
陆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陆九渊撰、(清)李绂评点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传习录(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论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录(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录续编(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 (明)钱德洪编、(明)王畿辑附录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 (明)钱德洪,(明)王畿辑 FB.59:9.292(4)
五种遗规(十六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94
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1)
训俗遗规(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
从政遗规(二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1)
教女遗规(三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2)
在官法戒录(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3)
小学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陈选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辑 FB.59:9.295(2)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吕祖谦撰 FB.59:9.295(3)
宋元学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师说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300-301
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302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风俗通义(十卷) (汉)应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晋)崔豹撰 FB.59:9.303(5)
中华古今注(三卷) (晋)马缟撰 FB.59:9.303(6)
困学纪闻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 FB.59:9.309
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 (清)陈澧撰 FB.59:9.310
农家
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 FB.59:9.311(1)
农桑辑要(七卷) (元)司农司撰 FB.59:9.311(2)
蚕事要略(一卷) (清)张行孚撰 FB.59:9.311(3)
医家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唐)启玄子注、(宋)林亿等校正 FB.59:9.312(1)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宋)刘温舒原本 FB.59:9.312(2)
难经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辑 FB.59:9.313(1)
本草经(三卷)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 FB.59:9.313(2)
注解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 FB.59:9.314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算法术数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汉)赵爽注、(北周)甄鸾述 FB.59:9.316(1)
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 (清)汪曰桢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汉)焦赣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17(2)
皇极经世书绪言(八卷卷首一卷杂着一卷) (宋)邵康节撰 FB.59:9.318
杂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晋)葛洪撰 FB.59:9.320
颜氏家训(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补正一卷注补并重校一卷) (北齐)颜之推着 FB.59:9.321
小说家
博物志(十卷) (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FB.59:9.322(2)
续世说(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释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佑撰 FB.59:9.323
广弘明集(四十卷) (唐)释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清)钱熙祚校 FB.59:9.326(1)
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孙撰 FB.59:9.326(2)
㈥ 毛诗传笺在什么APP看
实体书,app上应该没有的
毛诗传笺《诗经》研究着作,东汉郑玄(127年~200年)撰,简称《郑笺》或《毛诗笺》,以《毛诗》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通发挥,以阐扬儒学。
毛诗传笺的作者是东汉郑玄(127~200)撰
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
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着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㈦ 毛诗传笺的《诗经》研究着作。23卷
东汉郑玄(127~200)撰,简称《郑笺》或称《毛诗笺》。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当经学家郑众之后,故世称“后郑”。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学成归里以后,聚徒讲学。因党锢事被禁,潜心着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平生着述凡百余万言。其中以《毛诗传笺》、《毛诗谱》、《仪礼注》、《礼记注》、《周礼注》影响最大。
㈧ 《〈毛诗序〉这是本什么样的书》
今早友人问起《毛诗序》是什么样的书?我便搜肠刮肚找点资料,以解疑问,学识有限,不要见笑了。
首先弄明白《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着。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汉人传诗的加之毛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后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此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在西汉被立于学馆,研究此一学的被称为今文经学。但是毛诗后起,逐渐取代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失传。因《毛诗》采用古文,研究此学的被称为古文经学。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
今本《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不可否认,《诗经》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其之所以能够流传今日,毛亨、毛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书·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辕固、鲁人审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毛亨着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据现今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世称大毛小毛。
三国时期吴人陆玑着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而唐代陆德明着的《经典释文序》中有不同记载:“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
综合史书、方志、文物、古籍、传说等方面的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河间的儒家学者中,毛苌以研究《诗经》最为着名,并被刘德授予经学博士。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者渐盛,其他三家先后失传,现今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七岁从塾师受毛诗礼记,十一岁改治尚书,十九补博士弟,为督学衷简肃公所赏拔。
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为官学;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毛诗训诂简明,很少神学迷信内容,未被立为官学,只能在中国民间传授。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总集(或谓乐歌选集),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到如今,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诗歌的光辉起点,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与鲁诗、韩诗、齐诗相比,毛诗后来居上,盛行于世,而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是“毛诗”。
而《毛诗序》,古代中国诗歌理论。着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为汉人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一般而言《毛诗序》是指大序。作者有争议。
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尚书·虞书·尧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便《舜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肯定由来已久。《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即载文子告叔向曰:诗以言志;到战国时,《庄子·天下》与《荀子·儒效》也都分别讲过“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的话。而这里所说的“志”,是指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属于理性的范畴。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首先接触到诗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另一说“志”所表达的内容不仅限于理性的范畴,即不限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
案:志,《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据《汉书·艺文志》的着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在《儒林传》中还是只说: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均未指明毛公的名字。后来从郑玄到三国时吴人陆机,又相继传出有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皆在汉初先后治《诗》。至于《诗序》,则有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说法。一直到清代,就呈众人各持一辞争执不下的局面。综合各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这种看法大体近是。也就是说《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
《毛诗序》实际上是文学批评上的真知灼见与谬误保守主张的矛盾混合体,而无论是堪称卓越的情感阐发,还是落后错误的以志反情,都对后世诗论有深远影响。一篇专论中所以出现如此的自相矛盾,这大抵就是因为它并非出于一人之手的缘故。南朝宋时范晔着的《后汉书》,在《儒林列传》中说: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以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又提出了卫宏于西汉、东汉儒学复古、谶纬之风最盛时期作《毛诗序》,与东汉、三国时说法不一致。倘卫宏确实参与了《毛诗序》的文字加工,以当时的儒学甚至走上以神话为王权统治服务的程度,对西汉初期毛苌的论点妄加篡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 ......
妃子笑给友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