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褚遂良《阴符经》
褚遂良《阴符经》高清版
褚遂良《阴符经》释文:
上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不以奇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㈡ 褚遂良阴符经原文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上乃是“知之修之”),谓之圣人。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胜,我以不奇期胜。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㈢ #书法#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实是后人伪托。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论天道与人事的关系,系道教修养之术;中篇:论天道的法则;下篇:论用兵理论,涉养生、气功、食疗、精神调养等多面内容。
褚遂良(596-658,一说659),字登善。博通文史,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唐太宗临终时,被召为顾命大臣。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阴符经》大字墨迹,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风格近《雁塔圣教序》,然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按照褚遂良任此官职的时间,当时褚书风格应是《伊阙佛龛碑》,所以《阴符经》是假托褚遂良的伪作,但不失为精品佳作,可作为临摹范本。另外,《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墨迹本大字《阴符经》,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尤其行意较多,无论点、竖、横画,起笔多自然落笔、露锋起笔甚至尖锋起笔。行笔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间起伏顿挫,提按使转及出锋、回锋,法度分明。点画细而不弱,肥而不臃,结体端庄而灵动,气息盈满,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有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转折多圆中见方,难见圭角,顿挫分明,笔画圆润而又骨力内含,但也有一些圆转、近似圆转或方折的形式。
临习小提示
1.《阴符经》笔法多变,中侧兼用,顺逆并举,开合呼应,其结体骨力洞达又妩媚多姿。临摹之初宜从笔法入手,参以结构,两者结合,才能形正气正,不至于纤弱疲软,流于皮相。
2.有的字竖画的上端成s形,字中牵丝也较为明显,这是凌空行笔的特征,临习时不必刻意强调。
3.毛笔可选用狼毫中短锋;临字大小以每字6至7cm见方为宜;行笔速度不宜太快,否则极易造成虚浮怯弱之弊。
4.《阴符经》外形妍美,风神高雅。临习者应淡化甚至舍弃华饰之处,追求自然质朴,深入体察,切勿片面追求俊美外形而忽略了高雅的神韵。不妨与褚遂良晚年的《圣教序》对比,来获取更多体验。
㈣ 褚遂良阴符经的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大字阴符经”墨迹本,96行,461字,传唐代褚遂良书。世传褚遂良楷书有“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等,其中“倪宽赞”为墨迹本,余者为碑刻。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杭州)人。贞观时历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又曾任河南县令,故人称褚河南。褚遂良书法师欧阳询、虞世南,上溯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前面介绍过的几种书法风格不尽相同,可以看出他书法各个时期的特点。 《阴符经》起笔方法很独特,急速铺毫,如鱼入水,轻捷顿挫,显得丰姿绰约,写起来特别痛快。但用笔和结字必须淡化甚至舍弃其华饰之处,帖中牵丝不可过分学,尤其是起笔动作,书家常凌空起笔,将很多动作省略在空中,在临池中要多加品味。行笔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容易造成虚浮怯弱的毛病。
《阴符经》行意较多,无论是点、竖、横画,在入笔方面大多自然落笔、露锋起笔,有的甚至是尖锋,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如右图中的“天”字,两横起笔自然;“以”字左右两部分用露锋起笔,使整个字形产生飞动感。《阴符经》中也有极少字是逆锋起笔的,如右图中的“无”字。
《阴符经》横画收笔自然重按回旋,形成“悬胆”特征,如右图中“可”、“盗”二字长横画的收笔,仅《阴符经》中才有,佃临习时不能太刻意。横画收笔有时出钩,如右图中“有”字横画朝下钩,“莫”字横画朝上钩。产生这样的笔画形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阴符经》极其注重用笔,很多笔画不是一带而过,和帖中所蕴涵的隶意有很大关联;二是《阴符经》中行意很多,此乃自然牵丝的固化特征,如“有”字先写一撇,再写长横,然后写“月”部左侧一竖,故横画末端钩笔朝下;“莫”字写完长横,接着写撇点,所以钩笔朝上。竖画收笔一般分为“垂露”和“悬针”,这一点较为常见。
《阴符经》中牵丝较为明显,临习时应将起收笔弄清楚,用心去体会,做到举一反三,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些笔画的弯拱和粗细变化的缘由。帖中一些起笔并不值得仿效,如果不带有批判的眼光,很容易形成习气。如右图中“不”字的竖画,“物”、“然”二字的起笔,这些都没有必要学。再如“其”字左竖形成弯曲形状是和上一个字的行笔分不开的,临习时要胸中有数;“神”字右部中竖起笔和左边点画暗连,这是书家凌空起笔的体现,临习时不必仿照。
《阴符经》中笔画转折大多圆中见方,难见圭角,但顿挫分明,使笔画圆润而又骨力内含,也有一些圆转、近似圆转或方折的形式,临习时宜多加体会。
对《阴符经》中线条表现力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帖中线条大多柔中有刚,以轻细为主,这是褚书特征。总览《阴符经》中用笔轻重形成的笔画粗细变化,共有三种情况:一是整体上都是细笔,少有跳宕变化;二是纯粹粗笔;三是有粗有细(大部分字都属于这种情况)。《阴符经》笔画的粗细变化不是某个字形本身的问题,与字体繁简程度并不完全相关,而是出于整体章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