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秋左传(全二册)》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春秋左传(全二册)》(左丘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春秋左传(全二册)
豆瓣评分:8.9
作者:左丘明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译者:吴兆基
出版年:1999-10
页数:494
内容简介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作品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⑵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春秋左传注》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杨伯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UvVHStch0oG2BtyHG692UQ
书名:春秋左传注(全四册)
作者:杨伯峻
豆瓣评分:9.6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1736
内容简介: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作者简介:
杨伯峻(一九○九—一九九二)原名杨德崇,湖南长沙人。语言孥家,现代着名学者,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蔺州大单,生前属中莘害局编审,参加遇黠校本“二十四史”的工作。杨先生博通小学经史,所着《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列子集释》《春秋左傅注》、《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以及所编《春秋左傅词典》等,得到学术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享誉中外。
⑶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春秋左传注》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杨伯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xjw1lf92EpPPQ6AhiZGhDg
书名:春秋左传注(全四册)
作者:杨伯峻
豆瓣评分:9.6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1736
内容简介: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作者简介:
杨伯峻(一九○九—一九九二)原名杨德崇,湖南长沙人。语言孥家,现代着名学者,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蔺州大单,生前属中莘害局编审,参加遇黠校本“二十四史”的工作。杨先生博通小学经史,所着《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列子集释》《春秋左傅注》、《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以及所编《春秋左傅词典》等,得到学术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享誉中外。
⑷ 读不懂-《左传》交流笔记2:《春秋左传序》[1]
杜预,字符凯,是西晋文史学家和军事家。平生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算术、律令、工程诸科均有研究或着述。因多谋略,人称“杜武库”。 尤精《左传》,自称有“左传癖”,撰有《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释例》。 《春秋左氏传序》是杜预为《左传》作的一篇序文, 讲述了《春秋》立名之由、记事之人、内容体例、孔子修经的理由、左丘明作传的理由、左传的体例等内容。 理解《春秋左传序》的内容将会对理解《春秋左传》有很大帮助。
《春秋左传序》 杜预
1. 本序的多个题目: “春秋序”,“左氏传序”,“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左氏传序”。{孔:非“释例序”}
2. 作者杜预的写作目的: 序《春秋》名义、经传体例及已为解之意也。
3. 此序的 大纲 :
此序大略,凡有十一段,明义以“春秋”是此书大名,先解立名之由。
自“春秋”至“所记之名也”,明史官记事之书、名曰“春秋”之义。
自“周礼有史官”至“其实一也”。明天子诸侯皆有史官、必须记事之义。
自“韩宣子适鲁”至“旧典礼经也”。言周史记事、褒贬得失、本有大法之意。
自“周德既衰”至“从而明之”,言典礼废缺、善恶无章,故仲尼所以脩此经之意。
自“左丘明受经于仲尼”至“所脩之要故也”,言丘明作传,务在解经,而有无传之意。
自“身为国史”至“然后为得也”,言经旨之表不应,须传有通经之意。
自“其发凡以言例”至“非例也”,言丘明传有三等之体。
自“故发传之体有三”至“三叛人名之类是也”,言仲尼脩经有五种之例。
自“推此五体”至“人伦之纪备矣”,总言圣贤大趣足以周悉人道,所说经、传理毕,故以此言结之。
自“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至“《释例》详之也”,言已异于先儒,自明作《集解》、《释例》之意。
自“或曰《春秋》之作”下尽“亦无取焉”,大明《春秋》之早晚、始隐终麟、先儒错缪之意。
4. 《左传》的传播过程 及 《左传》学的建立过程 :
贾逵《大史公十二诸侯年表序》云:“鲁君子左丘明作传。”据刘向《别录》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此经既遭焚书而亦废灭。及鲁共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汉武帝时,河间献《左氏》及古文《周官》。光武之世,议立《左氏》学,公羊之徒上书讼《公羊》抵《左氏》,《左氏》之学不立。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府中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释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二弟子后,传闻之与亲见,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问向,向不能非也。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儒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于大常博士,责让之。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及歆创通大义奏上,《左氏》始得立学,遂行于世。至章帝时,贾逵上《春秋大义》四十条,以抵《公羊》、《谷梁》,帝赐布五百匹。又与《左氏》作《长义》。至郑康成,箴《左氏膏肓》,发《公羊墨守》,起《谷梁废疾》。自此以后,二传遂微,《左氏》学显矣。
5.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仓卒之难: 汉武帝的幻觉为导火索,奸臣江充和宦官苏文等作祟,使汉武帝害死了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太子刘据、刘据的两个儿子、丞相公孙贺父子。最后汉武帝想明白了,又杀了江充和苏文。啧啧啧(吃惊[⊙o⊙])
1. 概括: 自“春秋”至“所记之名也”,明史官记事之书、名曰“春秋”之义。
2.“春秋”这个名词,不见于经,只有传里有。 孔子之前,便已存在“春秋”的名词了 。
3. 五帝时候的史官所记未必叫做“春秋”,但是周朝每国的史记都叫做“春秋”。 {孔:《礼记·内则》称五帝有史官,既有史官,必应记事,但未必名为“春秋”耳。据周世法则,每国有史记,当同名“春秋”。}
1. 概括: 既辨“春秋”之名,又言记事之法。
2. 事之所系,年、时、月、日四者皆具文也。 史之所记,皆应具文,而《春秋》之经文多不具。
3. 《春秋》中缺少年、时、月、日的原因:
(1) 有月无时: 仲尼备文,后人脱误
(2) 有日无月: 史文先阙,仲尼不改
(3) 不书日。 {孔说:“案经传书日者,凡六百八十一事:自文公以上,书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以下亦俱六公,书日者四百三十二。”}
A.久远遗落,不与近同
B.他国之告有详有略
总之,按照孔颖达的看法,仲尼不可能错就对啦。(讽刺)
4. 《春秋》不以日月为例 。以日月为例的,只有二事。 “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讽刺君恩薄)、“不书日,官失之也。”
5. 仲尼刊定日无褒贬,而此序言史官记事必系日月时年者,自言记事之体须有所系,不言系之具否皆有义例也。
1. 概括: 将解名曰“春秋”之意,先说记事主记当时之事。
2.事有先后,须显有事之年。
3. “春秋”的含义: 春先于夏,秋先于冬,举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
4. 《春秋》有空时而无事者,一时无事则书首月。 盖以四时不具,不成为岁,故时虽无事,必虚录首月,其或不录,皆是史之阙文。
ps:
《左传》交流会用书 ,包括: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 中华书局. 1990年版
2.沈玉成.《左传译文》. 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此版是在四部丛刊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底本的基础上点校的)
5.杜预注. 四部丛刊本[再造善本]《春秋经传集解》(中缝切,书签全,据中国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
6.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7.孔颖达注.《春秋左传注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崇祯11年古虞毛氏汲古阁本
8.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 明嘉靖时期覆刻元相台岳氏刊本
9.吴楚材、吴调侯. 《解题汇评古文观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不读不懂,多读多懂,不懂处渴望请教,读懂处期盼交流。望减少疏离和孤独感、获得相对意义的快乐。
愿,吾道不孤,必有邻。
⑸ 读不懂-《左传》交流笔记4:《春秋左传序》[3]
自此至“非例也”,辩说传之三体。
(十九)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1.自此至“非例也”,辩说传之三体。此一段说旧发例也,言发凡五十皆是周公旧法。(发凡正例)
2.孔颖达反驳了先儒说“丘明以意作传,仲尼之经的凡例没有新旧”,而认为杜预是在说凡例从古至今都有,只不过到了周朝,周公正凡例而已。即孔颖达所说“以是故知发凡言例,皆是周公垂法、史书旧章,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也。”
3. 发凡之体,凡有二条: 一是特为策书;一是兼载国事。特为策书者,凡告以名则书之类是也。兼载国事者,凡嫁女于敌国之类是也。虽为国事,但他书有者,亦不在凡例。
4.这个部分可以看杜预的《春秋释例》。
(二十) 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
1.此下尽“曲而畅之”,说新意也。(新意变例)
2. 微其显事:
(1) 善事显者:
A. 秦晋崤之战。 《春秋》:“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杜预注曰:四人皆卿。秦穆悔过,终用孟明,故贬四国大夫以尊秦伯。正义曰:四国大夫,传皆称名氏,是四人皆卿也。秦穆悔过,终用孟明,仲尼特善其事,无辞可以寄文,故贬四国大夫称“人”,所以尊崇秦德。 以诸侯之名无所可加,贬大夫以尊秦,大夫非有罪也。 襄八年邢丘之会,晋悼霸功既就,德立刑行,贬诸侯之卿以尊晋侯,其事与此同也。《释例》曰:“秦伯终用孟明而致败,败而罪已,赦其阙而养其志,孟明增修其德,以霸西戎。夫子嘉之,故于伐秦之役贬四国大夫。四国大夫奉君命而行,今以一义变例,故称‘尊秦’,谓之崇德,明罪不在四国大夫也。”
(2)恶事显者:
A.贬“诸侯城缘陵”。 “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杜预:阙,谓器用不具,城池未固而去,为惠不终也。澶渊之会,既而无归,大夫不书,而国别称人,今此总曰诸侯,君臣之辞,不言城杞,杞未迁也。/正义曰:今此总云“诸侯城缘陵”,不言某侯某侯,与城邢文异,不具书其所城之人,为其有阙也 。知阙为器用不具,城池不固而去,为惠不终,故总言诸侯以讥之。凡诸侯盟会,不历序其人,总言诸侯者,皆是讥之辞。 文十五年诸侯盟于扈,传曰:“书曰诸侯,无能为也。”十七年诸侯会于扈,传曰:“书曰诸侯,无功也。”是其总言诸侯,皆讥辞也。十六年会于淮,传称:“城鄫,役人病,不果城而还。”亦是为惠不终,而淮会具书其人者,淮之会为谋鄫,且东略,非为城鄫而聚会,既会之后,乃欲城鄫而不果,本意不城鄫,无可贬也。先儒以为诸侯有过,贬而称人。杜据澶渊之会与此传文,知诸侯之贬,不至称人。故《释例》曰:“传灭入例,卫侯毁灭邢,同姓故名。”又云:“谷伯绥、邓侯吾离来朝,名,贱之也。”又云:“不书蔡许之君,乘楚车也,谓之失位。”此皆诸侯贬之例,例不称人也。 诸侯在事,传有明文,而经称人者,凡十一条,丘明不示其义,而诸儒皆据案生意,原无所出。贬诸侯而去爵称人,是为君臣同文,非正等差之谓也。 又澶渊大夫之会,传曰“不书其人”,案经皆去名称人;至诸侯亲城缘陵,传亦曰“不书其人”,而经总称诸侯,此大夫及诸侯经、传所以为别也。通校《春秋》, 自宣公五年以下百数十年,诸侯之咎甚多,而皆无贬称人者,益明此盖当时告命注记之异,非仲尼所以为例故也。 }
B.叔孙豹违命。 叔孙曰:“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国也,何故视之?宋、卫,吾匹也。”乃盟。故不书其族,言违命也。{杜预:季孙专政于国,鲁君非得有命。今君唯以此命告豹,豹宜崇大顺以显弱命之君,而遂其小是,故贬之。/正义曰:季孙专政于国,鲁君非得有命。此以公命,非公可知,叔孙亦知非公命,故不肯从之。其实叔孙违命,止违季孙意耳。但季孙假以公命谓之,叔孙虽内知非公,而其辞称公,即须从命。叔孙既得此命,宜应内自思省,我君由来无命,今君唯以此命命我,事虽非理,亦宜听从。如是则敬君之情深矣。豹宜崇此大顺之道以显弱命之君,而乃校计公言是非,不肯同于小国。 遂其小是以忘大顺,故贬之。此义至妙,唯杜始得之矣。 贾逵云:“叔孙义也,鲁疾之非也。”服虔云:“叔孙欲尊鲁国,不为人私,虽以违命见贬,其于尊国之义得之。”案经去其族,是文贬也。传言“违命”,是实恶也。贾、服违经反传,背左氏,异孔子 。孔子贬之,贾逵赏之。丘明言其“违命”,服虔善其尊国,是不以丘明之言解《左传》,不以孔子之意说《春秋》也。 }
3.阐其幽理:若晋赵盾、郑归生、楚比陈乞及许大子止,皆非亲弑其君,是其罪幽隐,孔子脩经加“弑”,使罪状宣露,是阐幽也。
4.左丘明为什么在传里“说新意”?孔颖达认为是因为“丘明作传,其有微经之显、阐经之幽,以裁制成其义理比类者,皆据旧典凡例而起发经义,指其人行事是非,以正经之褒贬。”
5.孔颖达认为,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左丘明作传的问题,而不是经的问题,贺沈诸儒因为没有看清上下文而理解错了杜预的想法。
(二十一) 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
1. 上既言据旧例而发义,故更指发义之条,诸传之所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及“书曰”七者之类,皆所以起新旧之例,令人知发凡是旧,七者是新,发明经之大义,谓之变例。
2. “凡”是正例,而这七者是变例 ,类似于《诗经》的变风变雅。
3. 杜预第一次认识到“变例” 。
4. 七个变例的例子。
5. 孔颖达认为,还当有“追书”、“言”、“称”的变例。一方面孔认为杜不说“言”和“称”是有理由的,但是以理而论之,“言”、“称”也应当是新意。
(二十二) 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
1.此说因旧为新也。
2. 变例的含义 :
3. 除了上述七个变例之外的《春秋》新意: 改其旧史和史所不书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传不言“凡”。因此孔颖达说:“举一凡而事同者,诸理尽见,是其直也;不言凡而每事发传,是其曲畅。”
4. 宣公十年“夏,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国畏其逼也,高、国二家,齐正卿。公卒而逐之,奔卫。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杜预:典策之法,告者皆当书以名,今齐特以族告,夫子因而存之,以示无罪。又言“且告以族,不以名”者,明《春秋》有因而用之,不皆改旧。/孔:传既云“书曰崔氏”,以明非罪;复云“且告以族,不以名”。知典策之书,旧当以名通也。齐国虽缪以族告,适合仲尼所褒之实,因而不革,以示无罪,且明《春秋》之作,或因仍旧史成文,不必皆有改也?}这里是说孔子在修《春秋》的时候,按照典策之法,应当说出崔氏的名字,但是孔子没说出崔氏的名字,是为了要说明崔杼无罪,这就是孔子自己创造的新意,而不是旧史的凡例。
(二十三) 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
1.此一段说经无义例者。(归趣非例)
2.此类最多。
自此辩说 “为 例之 五 情 ” 。
(二十四) 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
1. 传体有三,即上文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是也。为例之情有五,则下文“五曰”是也。
2.{孔:称古典则立凡以显之,释变例则随辞以赞之。杜言甚明,尚不能悟,其为暗也,不亦甚乎!}“杜言甚明,尚不能悟,其为暗也,不亦甚乎!”这里是孔颖达在讽刺看不懂杜预的话的人吗?(捂脸笑)
(二十五) 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
1.“文见于此”,谓彼注云“辞微而义显”也。
2. 三个辞微而义显的例子 :
(1)成公十四年“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孔:出称叔孙,举其荣名,所以尊君命也;入舍叔孙,替其尊称,所以尊夫人也。族自卿家之族,称舍别有所尊。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2)僖公十九年“梁亡”。{孔:“梁亡”,是秦亡之也,传曰“不书其主,自取之也”。}梁是被秦所亡,自取的结果,因此不说被哪个国家亡的。
(3)“城缘陵”{孔:传曰:“不书其人,有阙也。”}
(二十六) 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
1.彼注云“志,记也。晦,亦微也。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文微”。
2. 两国参会,那么“以地致”,三国参会,“以会致”。 {孔:桓公二年“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传例曰“特相会,往来称地,让事也。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其意言会必有主,二人共会,则莫肯为主,两相推让,会事不成,故以地致。三国以上,则一人为主,二人听命,会事有成,故以会致。}
3. 及:同志之国。会:不得已而相会合。 {孔:宣七年“公会齐侯伐莱”。传例曰“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其意言同志之国,共行征伐,彼与我同谋计议,议成而后出师,则以相连及为文。彼不与我谋,不得已而往应命,则以相会合为文。此二事者,义之所异,在于一字。约少其言,以示法制,推寻其事,以知其例。是所记事有叙,而其文晦微也。}
(二十七) 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许田之类是也。
1.彼注云“婉,曲也。谓屈曲其辞,有所辟讳,以示大顺,而成篇章”。
2.两个例子:
(1){孔:僖十六年,公会诸侯于淮,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十七年,九月,得释始归。讳执止之耻,辟而不言,经乃书“公至自会”。}
(2)郑加璧以易许田。
(二十八)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1.彼注云:“谓直言其事,尽其事实,无所污曲”。
2.三个例子: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孔:礼制,宫庙之饰,楹不丹,桷不刻。礼,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礼,诸侯不相遗俘。}
(二十九) 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欲盖而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1. 彼注云“善名必书,恶名不灭,所以为惩劝”。
2. 盗者 ,贱人有罪之称也。
3. 两个例子:
(1)书齐豹“盗”。
(2)三叛人名。
(三十) 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
1.上云“情有五”,此言“五体”者,言其意谓之情,指其状谓之体,体情一也,故互见之。
2.进一步总结了这“为例之五情”。
3. 微而显排在第一,惩恶劝善排在最后的原因: 但劝戒缓者,在微而显之条;贬责切者,在惩恶劝善之例,故微而显居五例之首,惩恶劝善在五例之末。这五种为例方法真的是很有意思,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某些思想,可以再思考思考。
4.从首至此,说经、传理毕,故以此言结之。
5. “触类而长之” 是指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孔:十年经亦书“翚帅师”,传虽不言“书曰”、“故书”,是知与上同为新意。又隐元年传“曰‘仪父’,贵之也”,则桓十七年云“仪父”,亦是贵之是也。}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ps:
读不懂-《左传》交流笔记2:《春秋左传序》[1]
读不懂-《左传》交流笔记3:《春秋左传序》[2]
《左传》交流会用书 ,包括: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 中华书局. 1990年版
2.沈玉成.《左传译文》. 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此版是在四部丛刊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底本的基础上点校的)
5.杜预注. 四部丛刊本[再造善本]《春秋经传集解》(中缝切,书签全,据中国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
6.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7.孔颖达注.《春秋左传注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崇祯11年古虞毛氏汲古阁本
8.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 明嘉靖时期覆刻元相台岳氏刊本
9.吴楚材、吴调侯. 《解题汇评古文观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⑹ 《春秋左传正义》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春秋左传正义
作者:(晋)杜预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1957
内容简介:
影印四部备要本
⑺ 《中华经典藏书左传》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华经典藏书左传》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C3sUOB4pxV_RmOOrhKC3KQ
⑻ 哪位大神有《《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电子书百度网盘资源
《左传》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左传》是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春秋)左丘明着。
⑼ 《左传中华经典藏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左传中华经典藏书》刘利译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左传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名:刘利译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7-04
页数:304
内容介绍: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
⑽ 《春秋左传(全二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春秋左传(全二册)》(左丘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春秋左传(全二册)
作者:左丘明
译者:吴兆基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9-10
页数: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