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三才图会pdf

三才图会pdf

发布时间:2022-12-31 18:05:58

⑴ 古代真有武功秘籍吗

⑵ 中国象棋谱大全

这是我这些年学象棋收集的各种棋谱大全,由于篇幅有限我只列举了这几十本,我一共收集了大概四百多册各种象棋棋谱,从古至今各种棋谱都包括在内,内中不泛有经典棋局和残局可代研究和欣赏

请注意看一下图中右下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国象棋棋谱都在那处可下载到pdf格式电子版的棋谱,有兴趣自己可看一下

中国象棋棋谱目录:

《映月揽胜象棋谱》《象棋残局宝典》《套子百局谱》
《广州棋坛六十年史》《旷代棋王胡荣华全集》《象棋全盘战术指微》
《象棋古谱·杀法集锦适情雅趣》《象棋古谱全局三种-附象棋萃鲭》

《象棋古谱全局谋略》《象棋古谱决胜妙杀》《象棋古谱布局名招》

《象棋古谱新编 竹香斋象戏谱》《象棋古谱新编》《象棋名流精华》

《杀王妙手--棋势汹汹的绝杀神招》《棋国争雄录》《象棋中局初探》

《象棋中局妙手》《象棋中局宝典》《象棋中局宝典》《象棋中局战术与战理》

《象棋中局战法》《象棋中局战略与战术》《象棋中局技巧》《象棋中局拼杀百法》

《象棋中局杀势》《象棋中局杀法》《象棋中局集锦》《象棋冠军精妙杀局》
《象棋博弈传奇》《象棋实用弃子局》《象棋实用残局》
《象棋对局选》《象棋排局欣赏》

⑶ 中国十八般兵器的图文资料

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1、刀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2、枪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 度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3、剑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4、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5、斧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6、钺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7、钩
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8、叉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至于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9、镋
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10、棍
殳(棍)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
殳法初无一定之组织,任意扑击耳,后人实创之,惟嫌其太长,使展不甚便利,故改为八尺,易名为棍,后又以人体之长度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间而止,名之曰齐眉棍,始有棍之传世。11、槊
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𨱔。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种。长一丈八尺,故名。12、棒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13、鞭
鞭亦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惟戬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軮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稽之现在,则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戬法双用,攻御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戬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区别如是,而名称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其余无论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启发创制而成的。
鞭、锏二者,始源甚早,但鲜见出土文物。《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
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高鞭的实战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于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单、双、软、硬之分,其质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与用皮革制成,驱赶牛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与赶牛马的鞭子,在来源上,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14、锏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
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遁I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着,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于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15、锤
属镐种。锤,是一种带柄的状打击兵器。元朝蒙古骑兵善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于柄上,称“佛来尔”。清军入关前也很喜欢用锤,成立过铁锤军,定鼎中原后,遂不复用。16、挝
属镐种。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长兵,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但这种“抓”与“挝”是否一物呢?明茅元仪《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着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挝兼有抓勾之作用,与宋之抓枪、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时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阵记》亦提到明有抓枪与抓子棒,说明“挝”与抓”是有明显区别的兵器。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棉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飞爪着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18、流星锤同属镐种。链子锤。

⑷ indesign输出为PDF时是双色图,但印刷出来的时候图片却变成了单色的,什么情况

难说。一般正常的话,应该是文件问题。因为印刷厂不会去改文件。
但然了,没看到文件也不好下非常肯定的结论。

⑸ 哪位高手告诉我几本武术经典着作啊!诸如《武术汇宗》之类的 .在哪可以下栽来看的啊

古武学
│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 《中华武术》、《体育文史》编辑部编着: 武踪 第一辑 (人民体育出版 1988).pdf
│ │ 《九阴真经》正本.pdf
│ │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pdf
│ │ 《胎息经》注释.pdf
│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势绝命拳(游民生).pdf
│ │ 三才门干坤戊已功功谱-王培生.pdf
│ │ 三阴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pdf
│ │ 中华武功(董金明).pdf
│ │ 中华武术大观沙国政专辑(八卦狮形掌,形意鸡形拳,武当八仙剑).pdf
│ │ 中国传统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国名拳(吴忠农).pdf
│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 云台秘技.pdf
│ │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编辑武术传统套路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 内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内家拳旧闻.exe
│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 剩余耕技 介绍.pdf
│ │ 千金决.pdf
│ │ 古典心意拳潜能激发训练法.PDF
│ │ 吕伟:肘魔(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rar
│ │ 园灵桩.pdf
│ │ 密宗秘法.pdf
│ │ 应用武术(刘学谦).pdf
│ │ 徐哲东:国技论略(民国)_古籍.pdf
│ │ 打拳谱(金仁霖老师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 拳经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经洞极--清玄散人.pdf
│ │ 断骨残筋术.pdf
│ │ 无极站桩功.rtf
│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义祥着).pdf
│ │ 梅山武功(陈益球).pdf
│ │ 武学心传.pdf
│ │ 武学文集.chm
│ │ 武术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术(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 武当桶子功.pdf
│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 民国25年金一明《练功秘诀》全一册.pdf
│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 百花武学讲座.pdf
│ │ 神功(王连义).pdf
│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 程氏心法三种(剩余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锤谱.pdf
│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 经穴秘密.pdf
│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 跌法入门(吴兴贵传授 游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 金恩忠 着: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黄百家:内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两道九大绝招.pdf
│ │ 龙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 ├—八极门
│ │ “两仪桩”功.txt
│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极拳歌诀.txt
│ │ 八极拳的“擤气”技术.txt
│ │ 八极拳的“跺脚”技术.txt
│ │ 八极拳门十八绝命手_w.pdf
│ │ 刘云樵:《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_w.pdf
│ │ 刘云樵:八极拳_古籍_s_g.pdf
│ │ 刘云樵:八极拳图说(麒麟图书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拳(新潮社)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秘艺 六大开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极拳应手制敌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rar
│ │ 张中尧 张建军:八极拳与八极气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华彦:八极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进缪淦杰:八极拳-国术秘本(上海文业书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气在拳中,拳在气中--八极拳小架内气练法.txt
│ │ 王世泉:八极拳珍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蒋浩泉:八极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极拳修炼秘籍_s_s.pdf
│ │ 霍文学:霍氏八极拳十字劲_s_g.pdf
│ │ 马宪春:八极十三式_s_s.pdf
│ │ 齐德昭: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潜川
│ │ ├—峨嵋十二桩释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气功疗法 峨眉二十庄释密_1005804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5857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94409
│ │
│ ├—太极拳
│ │ │ 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拳谱.txt
│ │ │ 42式太极拳歌诀.txt
│ │ │ 万籁声整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_w.pdf
│ │ │ 中国太极第一人杨澄甫演示杨式太极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极拳.pdf
│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 冯志强 李秉慈 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学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页)_s_g_q.pdf
│ │ │ 冯志强传授 王凤鸣编着:太极推手技击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页)_s_g.pdf
│ │ │ 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8.10_1 143页)_s_g.pdf
│ │ │ 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页)_s_g.pdf
│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 吕方军演述 安在峰: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吴图南讲授 马有清编着: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年 126页)_s_b.pdf
│ │ │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吴孟侠 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初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丰:气功太极拳(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_竖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极拳_s_s.pdf
│ │ │ 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
│ │ │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极拳选编(据文化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极推手精义.txt
│ │ │ 太极松掤.txt
│ │ │ 太极混元功(刘绪银).pdf
│ │ │ 太极目录.TXT
│ │ │ 姚馥春 姜荣樵:太极拳讲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孙夫子太极图.exe
│ │ │ 孙禄堂着 孙剑云整理: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9_1 69页)_s_b.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114页)_古籍_s_b.pdf
│ │ │ 张奇: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北京体大 2002)_s_s.pdf
│ │ │ 张式太极混元功(张人铭).pdf
│ │ │ 张志勇:十六式太极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页)_w.doc
│ │ │ 张炳斗: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 郑孝胥:题书太极拳学经典着作(1925 121页)_w.exe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术十要_w.doc
│ │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 │ │ 气功与太极.chm
│ │ │ 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极拳图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门惠丰 阚桂香:东岳太极拳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_w.doc
│ │ │ 陈微明:太极答问(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陈微明:太极长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顾留馨:怎样练习太极拳_s_g.pdf
│ │ │ 马有清:太极拳规范(友谊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页)_s_s.pdf
│ │ │ 马永胜:新太极剑书(民国版)_古籍_s_g.pdf
│ │ │
│ │ ├—冯志强述意 张禹飞整理:太极混元内功1~4_杂志_s_s
│ │ │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 │ │
│ │ ├—吴氏太极拳
│ │ │ 刘晚苍 刘石樵: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武术泰斗教你学拳系列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据1936年上海 泉太极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书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施梅林:吴式太极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张全亮: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张耀忠: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大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马岳梁 徐文:吴式太极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极拳
│ │ │ │ 侯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禄着: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禄示范: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上.pdf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下.pdf
│ │ │
│ │ ├—孙氏太极拳
│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杨式太极拳
│ │ │ │ 傅钟文 演述 周元龙 笔录: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吴图南传授 于志钧编着: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02页)_s_g.pdf
│ │ │ │ 崔仲三: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鸿义: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杨澄甫着 董英杰编述: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光印务馆 1934年 68页)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doc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着: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_s_g.pdf
│ │ │ │ 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又名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 练势}(295页)_古籍_s_g.pdf
│ │ │ │ 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_s_s.pdf
│ │ │ │ 陈龙骧等着: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杨健侯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谢永铭隐僧着: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萟美图书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赵堡太极
│ │ │ 刘荣淦,张义霄:精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赵堡太极拳文集_w.pdf
│ │ │ 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郑悟清传授 郑瑞 谭大江编着: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郑悟清宗师论太极拳手稿_w.pdf
│ │ │
│ │ └—陈氏太极拳
│ │ 冯志强编着 王洁整理:陈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88页)_s_g.pdf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_w.doc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74页)_s_s.pdf
│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着: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陈固安:太极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陈国灿: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txt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doc
│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_s_g.pdf
│ │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b.CHM
│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陈照奎传授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06页)_s_g.pdf
│ │ 陈照奎秘传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北京体育大学 2009-01)_s_s.pdf
│ │ 陈照奎编,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49页)_s_g.pdf
│ │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s.pdf
│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开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复印)(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繁体版_w.pdf
│ │ 马有清:太极刀剑合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111页)_s_s.pdf
│ │ 马虹:陈式太极拳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数民族拳种
│ │ 回族传统武术-七式门-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买西山).flv
│ │ 杨华增:回族秘传心意内功--强身治病的武术气功.pdf
│ │

│ ││

⑹ 求内功心法,武功秘籍,修真口诀,修真法术秘籍,魔法口诀全系的

3.修真秘籍:

《丹道周天功》《太乙金华真经》《修真直指.秘传本》《天仙金丹心法》《云集七笺》《仙术秘库》《全真教清修功法》《古本伍柳仙宗全集》《蛰龙睡丹功.蜇龙胎息法》《道教内丹修炼》《鸿蒙丹法》

⑺ 手相看哪只手

怎么看手相


从前的手相看法是,男人看左手,女人看右手。或是以左手代表先天运,右手表示后天运,重视单一的相法。这种旧式相学是错误的。现在的科学手相法是看左右两手而相比较。称做综合诊断。

男人的左手代表母亲,右手代表父亲,左手代表初年,右手代表晚年。女人左手代表母右手代表父的遗传,此点和男性相同。但运势方正配相反,右手代表初年,左手代表晚年。

同时,初年和晚年的区分,和手纹同样,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是俩者的分界线。


(摘录于秘传相法)









手相解读你人生的贫富贵贱


1、掌丘隆起丰满、起伏有形的人容易富贵;掌丘平整、低陷的人容易贫贱。掌丘是在手掌上凸出或隆起的肉垫,称为丘或陵,其形

状有点象小山,故命名为丘,掌丘分为木星丘、土星丘、太阳丘、水星丘、金星丘第一火星丘、第二火星丘等等,各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果这些掌丘隆起丰满、起伏有形,则代表着事业和财运上能成功,且容易富贵,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这些掌丘平整低陷,分不出来个高低,整个手掌平平,该高的部位却低陷,这样的人容易贫贱,一生容易从事基层辛苦类的工作,人生较默默无闻。

2、手掌厚实红润的人容易富贵;手掌粗糙坚硬的人容易贫贱。手掌厚实红润的人,代表着他的事业财运好,有经济物质基础,不管他们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比较努力奋斗,往往有很好的收获,这类手相的人在财富方面运气也比较好,生活上较宽裕,属于容易富贵的手相。如果一个人的手掌比较粗糙和坚硬,这样的人容易贫或贱,他们常常依靠辛苦求财,很少采用智慧,虽然有一份收入,往往只能够生活所需,即便有财富,他们喜欢过朴素的日子,不喜欢奢侈,人生比较平凡单纯,精神上有时知足而乐,虽然不是很富贵有,但贫贱他们也快乐。

3、五指圆厚柔软、密不透风的人容易富贵;五指粗涩坚硬、疏漏见光的人容易贫贱。五个手指的形状比较圆厚,不干瘦,五指并齐时密不透风,这样的人往往生活上比较富贵,他们擅长理财,运用智慧投资,生活上会越来越好,且会变得富贵。五个手指粗涩坚硬,干瘦犹如枯枝,这样的人做事憨厚,生活上常常很艰苦,理想不务实,常常想着不努力就能获取财富,或想着一下子中个大奖,心比较高,结局往往是大的理想没有实现,小的事情又不愿意去做,导致自己两手空空,生活上变得贫贱。另外,如果五指并齐,处处疏漏见光,则代表着收入没有开支多,入不敷出,属于月光族,工资月月花光,所以他们容易贫贱。

4、手相中的线清晰且深长的人容易富贵;手相中的线浅且乱的人容易贫贱。手中的线有时和命运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手相中的三大主纹,即感情线(天纹)、生命线(地纹)、智慧线(人纹)这三大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清晰深长不乱,事业线和财运线再好一些,运势比较稳定,容易富贵。如果手中的主线乱且浅,手中有很多粗粗细细、短短长长杂线,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形状,这样的人内心善良,一生操心较多,生活上容易贫贱,即便有财富,也会优先让亲威成员用,自己在生活上则比较节省。





手相图解,如何看手相,手相掌丘奥秘

掌丘是在手掌上凸出或隆起的肉垫,从厚薄程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爱情优劣

第一火星平原:代表勇气

第一火星丘(积极火星丘,又名下火星丘),在木星丘和金星丘的中间部份,在中国手相学的位于震位;另一个叫做第二火星丘(消极火星丘,又名上火星丘),在水星丘和太阴丘的中间,即小指对下掌边的中央处。

第一火星丘隆起的人,大多数身体非常强壮、孔武有力、勇敢异常、不断迈进,可以说是天生的战斗者,很多有名的军人和将领,都是属于火星丘涨的人。

如果第一火星丘低陷时,主胆怯、畏羞、没有进取心、做事犹豫不决、决而不行,此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和精神去做,即使机会来临,也不敢去把握和利用,因此往往失去良机,故成功的机会很少。

第二火星平原:代表自制力

第二火星丘,(消极火星丘,又名上火星丘)在水星丘与太阴丘之间的部份,即小指对下掌的中央处,相当于中国手相学的兑位;第二火星丘发达的人,其性质是与第一火星丘刚相反,它的特性,对人或对事,都是以理智来处理,不像第一火星丘人的冲动和鲁莽,他们有道义、讲逻辑、不喜欢野蛮的举动和厌恶流血事件。

第二火星丘适当发达的人,最宜为军人、外科医生、警察、消防员、救生员、机械工程员、冒险家等;除上述的职业外,还具有一种神秘的磁力,如利用此天赋特质,来研究玄学,例如:催眠术、心灵学、占卜,易学等,而通常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木星丘:代表上进心

木星丘所在的位置是在食指基部之下,在中国手相学上,称为巽宫(以先天手掌左手计)。

木星丘发达饱满即显着隆起时:主道德观念重、性善良、爱权力、有野心、支配欲强、爱名誉、重尊严、重财帛、有慈悲心、直觉力强,对宗教有兴趣、责任感重,假如你找人来负责一个重要职位,扩展业务,行政人员少不免要诚实可靠,有责任感,那么木星丘发达的人,就是你所需要的人了。

木星丘低陷时:主愚笨,粗俗,无道德观念,怯懦,好色,不忠实,不爱名誉,与此木星丘发达时所主的事项,恰恰相反。

土星丘:代表思考与诚信方面

土星丘的位置是在中指基部之下,相当于中国手相学的离位;一般土星丘越高耸中指越长;但通常土星这丘发达的人,是比较少。

土星丘隆起时:主其人有智慧、忍耐力强、待人诚恳、处事小心、独立心强,高智能、好学、好研究、有组织和系统能力、对数学计算方面有兴趣、喜爱宁静的郊外生活;此外对运动也感兴趣、农作、畜牧、园林、地产、矿务的业务也适宜。丘过大者,主多愁善感。

土星丘低陷时:主其人容易悲观、忧郁、沮丧、可守秘、喜稳居、迷信、宗教狂、感觉迟纯,有星状纹者为阴虚阳亢体质(若月丘也有星状纹,易患中风)。

太阳丘:代表财富、才能与名声

太阳丘在无名指之下,相当于中国手相学的离位。太阳丘所主范围大概如下几点:有艺术审美眼光、名誉、光荣、乐观、温和、慈爱、奢侈、轻视财帛等。

太阳丘发达的人不一定是画家,艺术家或戏剧家,但是对服装方面很讲究,家庭、办公室和他经常接触的地方,都喜欢优雅和艺术化,懂得怎样享受,和利用天然环境作乐;此外,太阳丘发达的人富同情心,又乐意帮助他人,即使是个陌生人来求他,也能得到金钱上或人事上的帮忙;太阳丘发达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惠或礼物,除非对方允许领受他的回敬;做事方面,要求真善美,有始有终,绝不中途而废,如他认为不满意时,将继续干下去,直至十全十美。

水星丘:代表机智方面

水星丘在小指之下,如果水星丘过度发达,比其它丘特别隆起时,或加上小指弯曲,头脑线有缺点,或丘上有不良的符号等,那么他能运用天赋的才干,会作出种种为非作歹的事情来。例如:一位没有道德的商人,以欺诈手段,鼓其雌黄之舌,把对方说服,达其无耻目的,或模仿他人的商标,伪造别人的货品等,以中饱私囊,要是一位医生或律师,可能利用他们本身职业的常识,加上先天的条件,向顾客以不正当的手法勒诈、威迫、苛求,一切总是以钱为前提,损人利己;总言之,成功者多数属水星丘人,而危害社会的,也是水星丘人占多数,因此观察此丘,就不得不小心了。

月丘:代表浪漫、神秘

月丘又称(太阴丘),在小指对下掌边最底的部份,即第二火星丘下,至手颈在线的位置,这个丘主想象力、玄想、神秘、音乐、自私、懒惰、爱旅行等事项。

太阴丘发达的人,对水方面特别有兴趣,他们喜欢居住于近海的地方,或湖边的地区,假如水星丘同时发达的话,爱好航海生涯,很多水手都有隆起的太阴丘。

如果太阴丘过度发达,则主其人忧郁、善变、冷酷、贪婪、宗教狂、幻想、懒惰、迷信等;假如拇指雄壮而坚硬,则其程度可以减轻,若是拇指柔软而细小,其程度则更甚,又如果他的手掌软而松弛,则是一个懒惰成性的人,生活在幻想中,醉生梦死,不能面对现实,常被幻想支配,往往渴望不能得到的事物,因此无法满足自己,希望时常转换环境,因而引起心灵常常不安,若经济许可,经常作远行,如经济不容许,祗有郁郁不乐。

金星丘:代表健康活力

金星丘所在的位置,是在第一火星丘的下面,手颈线对上的部份,即拇指底下,生命线内边的部份,相当于中国手相的艮位。金星丘较为发达的人,主仁慈、富同情心、情爱温和、感情丰富等;通常这个丘称为(爱)丘,父母之爱其子女,子女之爱其双亲,夫妇间之恩爱,朋友间之友爱等;这个(爱)都是从我们内心表达出来的,当然爱的种种是有区别的。

金星丘过度发达,主活力充沛、性感、情欲旺炽、淫乱、对爱情虚伪、自私;如果是女性,主卖弄风情之类。

如果金星丘低陷、平坦,同时生命线太接近拇指,使金星丘所应占的部份太过狭窄而细小时:主缺乏活力、爱情冷淡、无同情心、自视过高、性机能薄弱,倘若是妇女,为不孕象征之一。

地丘

地丘又称(海皇丘)在手掌的底部,相当于中国手相学的坎位,是发展的原动力所在,亦代表健康、生殖能力、性能力、持久力和住所等。

地丘上有旅行线(从生命线底部分叉横过地丘至月丘)表示喜欢到处云游,会远离家乡或居无定所,经常会搬家。

地丘发达,主忍耐力强,事业在外会受人帮助而有所作为,且健康良好,子女运亦很好。

地丘低陷、平坦,主健康不良,做事虎头蛇尾,不能有持久力,在外会受到很多挫折,就算有旅行线,亦不宜经常远行。

火星平原

火星平原的位置,是在第一火星丘与第二火星丘的中间,亦即是掌的最中凹陷的部份,通常来说,这个部份是稍为低陷;假如这部份周围平坦而中间特别隆起,像一土堆似的,如其高度与各指对下的各丘相等时,表示有不屈的精神,和无比的勇气,若配以各指第一节长,头脑线良好,为不可多得的最佳象征;若果各指第一节短,而头脑线有缺点,则祗表示有勇无谋,傲慢自大,暴躁而已。


判断火星平原的低陷情形,须要小心来观察,譬如,各丘隆起,自然会形成火星平原觉得低陷,需知这是良好之征,所谓真正的凹陷,意思就是说:各丘不发达,同时火星平原又是低陷下去,那就难免遭遇到上述的各种情形。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⑻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钦定仪象考成
│ 钦定仪象考成-01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上.pdf
│ 钦定仪象考成-02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下.pdf
│ 钦定仪象考成-03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04_钦定仪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5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6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07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8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9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10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11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12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七.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八.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四.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四.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三.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九.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七.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九.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五.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八.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六.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四.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四.pdf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四.pdf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一.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三.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二.pdf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十.pdf

⑼ 道家的道家经典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⑽ 请教,《三才图会》是本什么书

三才图绘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文献学家、藏书家王圻及其子王思义撰写的网络式图录类书。所谓“三才”,并非指“天”、“地”、“人”。据《周礼正义》卷七十四:“三才,天地之人道”。所以,“三才”,应该是指“人”和人化的“天”和“地”。

此书成于明万历35年,共106卷,分十四类: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文史、人事、仪器、珍宝、衣服、鸟兽、草木。此本为明万历37年(1609)原刊本。

此书在图中右下角可找到其全套的电子书三才图绘

此书于明万历35年(1607)完成编辑,并在明万历37年(1609)出版。万历年间,正值我国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徽州和金陵刻工的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图像的绘刻线条清晰,但因卷帙巨大,图像繁多,绘刻亦有粗细不同。

该书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前三门为王圻所撰,时令以下十一门,为其子王思义所撰,全书又经王思义以十年之力加以详核,始成就绪。每门之下分卷,条记事物,取材广泛,所记事物,先有绘图,后有论说,图文并茂,相为印证。为形象地了解和研究明代的宫室﹑器用﹑服制和仪仗制度等提供了大量资料。

此书汇集诸家书中有关天地诸物图像,“图绘以勒之于先,论话以缀之于后”,对每一事物皆配有图像,然后加以说明。图不清晰者可借助文字表达,文字无法说清者可以图作参考,图与文互为印证。所配插图偏重通俗性和实用性。此书可为众多学科的研究者提供资料,其功用可与网络全书相比。书中图谱多取之于他书,间有冗杂﹑虚构之弊。不过有些图书却加了一些想象及神话色彩,如鹤或鲎鱼等。而当中一些地图是改编自传教士带来的国外地图,所以《三才图会》被誉为明朝绘图类书的佼佼者。

三才图绘目录:
三才图会.01.序.天文4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2.地理16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3.人物14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4.时令4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5.宫室4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6.器用12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7.身体7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8.衣服3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09.人事10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10.仪制8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11.珍宝2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12.文史4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13.鸟兽6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图会.14.草木12卷.总106卷.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阅读全文

与三才图会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cmd查看进程命令 浏览:956
手机内怎么删除APP 浏览:834
鱼群和鸟群算法区别 浏览:93
pdf尺寸设置 浏览:211
android访问本地服务器 浏览:512
程序员相亲被删除微信 浏览:790
centos命令窗口 浏览:596
编译器有几个好用的 浏览:500
数据库和网站如何搭载服务器 浏览:154
网络流理论算法与应用 浏览:795
java和matlab 浏览:388
钉钉苹果怎么下app软件 浏览:832
php网站验证码不显示 浏览:859
铝膜构造柱要设置加密区吗 浏览:344
考驾照怎么找服务器 浏览:884
阿里云服务器如何更换地区 浏览:972
手机app调音器怎么调古筝 浏览:503
锐起无盘系统在服务器上需要设置什么吗 浏览:19
红旗出租车app怎么应聘 浏览:979
如何编写linux程序 浏览: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