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格栅理论pdf

格栅理论pdf

发布时间:2023-01-04 15:08:06

㈠ 关于查理·芒格的格栅理论思维方法的资料

因为周末无意中看到 知乎 关于 查理·芒格 思考方法的问题,就谷歌了一下相关内容,今天整理,本来就是想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搞明白他的大致思考工具,但是很可惜,我在整理过程中发现这些转了好几手的知识,其实没有多大的用处,关键的问题是,我其实真的没有特别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真的应该放弃在这种[转手知识]里浪费时间,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原典的阅读上去,比如阅读《穷查理宝典》等。

网络上所能找到的资料如下:

就上面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了解查理·芒格格栅理论的大致框架。

1.查理·芒格出生于一个有法律传统的家庭,因为家族关系,进入哈佛法学院读书。22岁时他结了第一次婚,7年后离婚,在29岁的时候经历了丧子之痛,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所经历的最大的失败和痛苦。他通过律师事务所赚到了第一桶金,然后转行进行投资。

查理·芒格并不是完美的天才人物,虽然他的智商测试分数很高,但是动手能力却很差,当然,他的情商也很低,很多时候他的表现属于典型的目中无人,芒格自我评价,“在放肆无礼方面是黑带水平”。

查理·芒格在从事律师行业期间芒格碰到了巴菲特,但他们两个并不是一开始就一起合作的,而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1. 反向思维方式。

2. 多元思维模型,也就是尽量避免“铁锤人思维”

3. 于专注和看重机会,也就是“极度的耐心和极度的决心”,“好主意特别少,所以当机会对你有利时,狠狠地下赌注吧”。

4. “飞行员准则”,他们也是逆向思考,芒格所看重的是,他们有一套自己事前的检查机制。

5. “人类误判心理学”

上面一段的总结来自[查理·芒格方法论 - 经济观察网 - 专业财经新闻网站](http://www.eeo.com.cn/2010/1208/188404.shtml)

查理·芒格总结的五个普遍性原理:

上面一段总结来自[查理。芒格投资决策格栅理论](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1113/16/17436_819943.shtml)

下面的这段资料来自 知乎网站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是怎样的? - 知乎

问题是什么?事情的实质是什么?
事情的核心或重点在哪里?相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相关的?什么是可解决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可以适应的(Utility-applicability)?
我了解事情的全貌吗?为了使自己对事情有想法,我需要一些相关数据和基本知识储备,否则我就得承认“我不知道”。
我的判断比其他人好吗?
我必须对什么做出预测?它是可预测的吗?
需要做出决定吗?如果我不当机立断,会发生什么?为解决此事,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去做吗?
我对此问题的思考花了多少时间?此刻我思考到了哪一步?处于谁的立场上?
简化问题,先解决“不需大脑思索”的大问题,然后从自己的境地开始思考。

把语言和各种想法翻译成我明白的方式。我能理解所用的语言和结论的真正含义和暗示吗?它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有助于我对未来做出有用的预测吗?
我是否了解事情发生和运转的方式和原因?它正在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现在的情况如何?怎样及为何会发生如此情况?其结果会是什么(会有什么观察、发现、事件、体验)?

利用规则和缺省规则来筛选——我可以如何检测?
改变规则,以适应我的心理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心理优势和心理局限。
考虑我的价值观和偏好,由此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以及希望规避的事情。

就数字而言,我想获得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数字是什么?目标效果是什么?所设定的时间范围是什么?
假设我已经达到了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如何反映在数字和效果上?接下来又需要达到什么?这个目标是否合理?如果从目标逆向回溯到现在,是否可行?
我是否有办法衡量目标的完成程度?这个标准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如果我达到了目标,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那是我希望得到的吗?
我可否把大的目标分成若干有期限的短期目标?
我做此事的真正原因何在?是因为我想这样还是因为我不得不这样?我在阐述目标时,是基于内外两方面的现实呢,还是受到了某些心理力量的影响?
我能否简短地阐述我的目标,以使人更容易明白我达到此目标的方式?
这是不是我真正希望达到的结果?

为了达到目标,我必须知道能让我达成目标的各种成因。
通过哪些要素的组合可以达成的目标?我如何佐证此公式?
什么是我不希望获得的结果?可能促使“非目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能如何规避?我必须不做什么,或者必须避免什么?
整个系统要运转起来,会受哪些变量的影响?这些关键性变量是什么?主要的未知因素何在?有哪些确定的因素可以帮助我评估和优化这些变量?
哪些变量有赖于其他变量(或情形、环境、背景、时机、行为)?哪些变量是独立于其他变量的?
什么外力才能促使某一变量出现?这些外力来源于何处?是短期还是长期外力?其相对优势是什么?这些外力之间如何组合、互动,效果会如何?我如何才能让诸多外力作用于共同的方向?缺乏了哪个外力会毁掉整个系统?这个外力来源于何处?可预测度有多高?这些外力如果出现,会促发什么样的合理结果?哪些外力是暂时性的,哪些外力是永久的?作用于变量的这些外力若发生变化,整个系统会发生怎样变化?
在这些变量和外力发生变化时,系统抵制这些变化的惯性有多强?变量和外力产生变化(上升或者下降)后,可能导致哪些希望的和不希望的短期和长期结果(数字或效果),如规模、体积、强度、密度、长度、时间维度、环境、参与者等?一组较小的外力如果长期发生作用,会怎样?如果作用于变量的某一外力长期发生作用,结果会如何?什么外力能加以改变?需要什么才能达到临界质量?添加了哪些外力后能达到临界质量?如何发生作用?如果我改变了一个变量或者外力,会导致其他事情发生吗?什么情况会让一个外力发生改变?这个改变会产生其他结果吗(请注意我感兴趣的是整个系统的效果和最终结果)?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会对整体结果带来戏剧性的改变吗?属性是否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结果会如何?促发改变的那个点是什么?障碍是什么?催化剂是什么?引爆点是什么?拐点在哪里?暂停点在哪里?局限是什么?有多久时滞才能等到效果发生?反馈是什么?什么能令此成因加速?效果若要发生逆转,临界点在哪里?对这个公式,我能做什么改变,其他人能做什么改变?如何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我需要改变哪些变量才能达成目标?我如何度量变化的程度?Degree of sensitivity if I change the assumptions?对目标和路径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某一变量保持不变,会如何?我在提高某一变量的同时降低另一变量呢?会有怎样的网络效应?如果一次只改变一个变量或者外力呢?外部环境中有什么会改变我的处境?如果对其中一个变量进行优化,会产生其他什么优势和劣势?什么才能导致最终结果发生变化?如果我改变了条件,变量还会成立吗?
这一公式会否出现例外,为什么?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达成目标?Has my goal different cause short-term and long-term?这个成因是否依赖于时间条件?通过观察效果,我能否追溯其成因?我有否采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审视整个系统?对主题的考量依赖于什么东西?
限制我达成目标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通过目标、主体问题、规则、因果、行为、佐证、反证、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其他资源、精力、理解力、风险和精神压力等因素,来对其他替代方案进行判断。
我有什么依据(包括模式)来判断这些替代方案很有可能帮我达成目标?
这些因素有赖于某些特定的时间点或者事件吗?
每一个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可能产生什么效用?可能性有多高?你对每个结果的期待值有多高?
如果现在采取某些行动,我是否会放弃未来的一些机会?

通过对结果的预估,寻找最可能帮助我达成目标的替代方案。
如果我做出了一个选择,什么将随之发生,什么又不会发生?
每个替代方案(逻辑上)可能产生的想要的结果或者不想要(或不希望)的结果是什么(定性并定量)?结果之后的次生结果(短期内或者长期内产生的)会是什么?
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情形和结果?在这样的依据下,会产生什么长期或短期的效应?
什么可以帮助我预测事情的结果或其真伪?
为了达到目标,什么事情必须发生?必要事件发生以及发生在我身上的可能性分别有多高?如果我逆向而行,会有什么后果?
什么不确定因素会极大影响到结果?重复出现的效应或者复杂因素会产生什么不希望的结果?
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分别会产生什么后果?
我是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考虑了整个系统?我有否考虑过其社会、财务、生理和情感上的结果?别人可能会怎么做?依照我的经验和以前的行为,我会怎么应对?如果别人也照我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个人兴趣或者心理原因带来的会导致我产生误判的偏见,有何原因可以解释吗?
我所做出的结论或者选择的事实中,是否存在偏见?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别是什么? — 他有多可靠?他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判断吗?如何加以证明?他做此判断的目的是什么?他有没有撒谎的动机?他如何判断正误?

假设需要基于我想要达成的目标,并用此假设去检验我关于结果的预估。
对每个替代方案都要问:这个替代方案可能达成我的目标吗?对每个观点都要问:这个想法是对的吗?
我如何检验某个表述的真伪?在证实之前,我能否先证伪?
要检验这一表述,我需要知道些什么?首先,我必须知道什么公式能够让我的表述成立,然后我才能知道,对于判断未来的真正结果,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我要知道能够支撑和推翻这一表述成立的证据。哪些表述是需要论证的?
最简单的假设是什么?

(促发目标、非目标和意见的)主要成因出现的可能性有多高?
对判断做出真伪评判时,去寻找其意义、动力、成因、后果和正反依据
如果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后果将意味着什么?后果会不会超乎逻辑或者不可思议?其中有任何可预测之处吗?
我怎样并且从哪里才能找到支持某一判断的代表性证据?已知的有哪些?哪些东西是毋庸置疑的?若反复加以检验或用其他方式的考量,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吗?我能否对结果进行检验?这些依据都是基于已知因素吗?我是否正确理解了各项数据?依据在哪里?反面依据呢?我认可依据的理由是什么?这一依据的权重是多少?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evidence?可信度有多高?是否紧密依赖于外部环境?样本是否太少?结论跟手中的依据相符吗?有没有违反科学法则或自然法则?
我有什么代表性的信息?对其加以观察会出现发生什么?我能够通过实验来证实我的猜测吗?
对于将会发生什么(可行还是不可行),有没有相关的过往纪录(案例评估、变异性、平均率、随机程度、自身经历、环境、伙伴与对手,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有什么理由相信这些纪录对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并不具有代表性?什么能让未来与以往大不相同?什么是恒在的,什么不是?
这能持续多久?现在的主要成因是什么?什么外力能让其持续、能带来改变、或者造成阻碍,为什么?可能性有多高?
如果我拿到了能够推翻我之前信念的依据,我必须自问: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是什么情况?我拿到的是什么样的依据?我接受这一依据的理由是什么?

思考会导致误判的原因
如何检验和证明我的结论是错误的?我可能犯错的理由是什么?从哪里可以找到证明我错误的依据?这个依据可信吗?有没有什么事实和依据与我的结论/观点不符?
我做的分析基于哪些主要假设?是基于真实情况吗?假设的结果符合逻辑吗?有人证明过我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我的想法和假设是错误的,结果会是什么?
我有否忽视了什么?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是否忽视了某些依据?当有人力介入时,我是否考虑到了其局限性?什么因素是不确定的,为什么?我是否只考虑到了目前的趋势?我有否误解了什么?我使用了正确的定义吗?我是否综合考虑了所有相关的因素?我采用了合适的衡量标准吗?我有否混淆了成因和相关性?如果我的目标是基于某个我认为正确但其实是错误的理念,会如何?其中会有随机性的或者系统性的错误吗?对于我所得到的结果,有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我有否考虑过,整个系统或者某些互动环节的可能会出现我不希望发生的变化?
我的想法是否存在偏见?在做出一个极具智慧的决定时,我的自我是否过于膨胀?我真的会创造历史纪录吗?我有否看到可能产生的反作用?
我没看到的是什么?其重要之处是什么?如果逆转我的假设,会否得到极度不合逻辑的结果?这个可能性是不是更高?有没有反例?什么依据可以证明我是错的(或者证明我无法达成目标)?实验(或者经验、观察)得出的证据中,有哪些是错误的?有更多支持性的证据吗?这些错误是如何导致的?
意义何在?我能否向人们证明正确假设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我用数学的方式准确描述出来,其隐含的影响是什么?相反的方向是不是更有可能?如果是,那么现在的想法就是错误的。
负面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会因何受到伤害?什么可能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什么会让事情走偏?如果这样,结果如何?
事情出错的频率如何?会否有意料之外的因素?什么事情发生后会极大改变整体结果?
可能发生的最坏的境况是什么?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幸发生了,我该怎么做?如果事情继续恶化,后果会是什么?这个后果的后果又会是什么?
如果我受到多种外力的阻碍,结果会如何?哪种有效效应是危害最低的?
执行中会面临什么风险?
我最不希望出现的是什么?我最不确定的是什么?
一个看上去是优势的因素有没有可能让我得到不希望的结果?我会怎样失去某个优势?
怎样构建系统才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修正办法吗?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有没有备选方案?我能加以修正吗?设定什么样的规则可以帮助我达成目标而规避不希望的结果?有没有内在的安全隐患?

我把赌注押在哪些关键要素上?我是否拿对我重要的东西去冒险,换取的有可能是对我效用相对较低的东西?
与现有的次优机会相比,我的正确决定所带来的益处和价值是什么,错误决定的成本(金钱、时间、精神压力等)是多少?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坚信其结果能最好地实现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能符合我利益,但后来证明我错了;或者它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个可能性给我的目标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的后果会是什么(实际损失和机会成本)?我能否加以应对和/或还原?
我不这样做是因为我坚信其结果不能最好地实现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不符合我利益,但后来证明我错了;或者它根本就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个可能性给我的目标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的后果会是什么(实际损失和机会成本)?我能否加以应对和/或还原?
如果我因为认为不必要而此刻不采取任何行动,但时候证明我错了,这给我的目标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的后果是什么?我能否加以应对和/或还原?

对我来说,每一个替代方案的实际效用和优势是什么?哪个方案最有利于我达到目标?它是否真的比其他选择更有吸引力?
我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替代方案之间的优劣?
通过对每个替代方案的特点进行打分,我最看好的是哪一个?
这个选择能不能让我脱颖而出?能不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我是否愿意接受某种特定的结果?

我采用了哪些标杆?用作决策依据的标杆是哪些?
我怎样才能容易地评估我向目标推进的程度?有哪些指标可供我对照?
我所构建的系统能否激励人们按照最有利于达成目标的方式去行动?或者,这个系统是否会阻碍目标的完成?

我可以执行吗?我现在必须开始采取的特定行动是什么?首先需要做的是什么?
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
我知道决定性的点(时间和效果)在哪里吗?
我是否设置了一定的控制体系和规则?为什么这些规则是合适的?如果我不设置这些规则(或者不改变我做事的方式),结果会如何?这个规则要求我必须采取哪些管理和实践的举措?要遵循这个规则,会花费多少时间?我能否决定自己如何遵循这些规则?我可以设置一个有时间限定的规则吗?这些规则在哪些地方会失效?

我是否准备好了改变决定,以适应新的信息和新的判断?
如某一特定事件发生,是否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如此问题今天就存在,我有否对其进行过评估?支持此决定的理性思考现在是否存在?有什么新的证据证明这个可能性能可以得到改变?我衡量进展的标准,是否能让我判断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哪些事件是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我的目标会否因此发生改变(若不考虑时间长度)?

事情进展的情况有多好或者有多不好?我有否采取什么行动?我说到做到了吗?当时我是怎么考虑的?初衷和现实的出入在哪里?
为什么我会犯错?犯错的过程是什么?在哪里犯错了?机会成本有多大?
我如何判断现状是否会照此继续下去?我对错误有没有采取行动?如何才能不重演错误?我该做却未做的是什么?我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哪里?我必须提高和学习的地方在哪?

我想达到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没有达成目标?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谁被影响了?
我的目标因何而达成?能够促使我达到目标的因素会受到什么干扰?这些因素是标还是本?对我达成目标构成限制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我把目标建立在什么原则和假设上?如果这些原则和假设有误的话,结果会如何?假若不存在任何限制,最好的行为链是什么?其他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目前我所处的环境和我的心理状态如何?如果避免了痛苦,我能获得什么好处?我如何判定什么是结果?它们让我难受还是愉悦?哪种心理趋向会影响我?这些因素会导致我做出误判吗?

环境和参与者(包括其规模)是什么状况?谁是决策者,他做决策的标准是什么?谁获益,谁买单?谁为结果负责?参与者对现实结果的看法会受什么影响?

我能判断他的角色是什么吗?他的经历如何?哪些临时性或者永久性的特征在影响着他(如年龄、文化背景、健康情况或者心情)?什么环境(内部或者外部的)或者处境会影响他?他是否意图向我出售什么?

什么会符合他的逻辑?他如果避免痛苦,可以获得什么益处?他将什么视为痛苦?他害怕什么,为什么?他想多得到一些什么,不想失去什么?什么“资源”会带给他动力?是他的健康、工作、家庭、职衔、声名、地位还是权力?什么会激发他,什么会打击他?什么会(被他视作)是对他的惩罚?他可以如何被评估?他怎样看待“非目标”的后果?对某事的相信(或者不相信)是否能给他带来优势/利益?

什么偏见会影响他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外在原因可能会影响他?哪些诱惑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什么会激发他去行动?

我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能达到我的目标吗?有利于他的东西是否也有利于我?我们建立的系统是否能让相关参与者的利益与我的目标相一致?他的错误决定是否会由这个系统来买单?他是否知道他的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短期或长期的结果是什么?责任链是什么?他对结果是否负有责任?如果换一个人也做同样的事情,会如何?

如果将我的角色调换,我希望怎样被对待?什么会促使我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我能通过什么行为取向来影响他的行为?如果我执意要达成“非目标”,我需要怎么做?把角色转换回来后,我能够避免以上事情发生吗?

我可以满足他的个人利益吗?我能否消除他对失去声名、金钱、地位,以及家庭的恐惧?我可以改变他对痛苦的看法吗?怎样架构体系才能使某些影响最小化?我有否告诉过他我的期望是什么?我有否检查过已经完成的事情?对于成功完成的事情,我是否给出了鼓励与支持?他掌握必需的技能、知识和相关的信息吗?他知道自己肩负的期望吗?他是否明白无误地知道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以及为何这是最优途径?他会评估自己的进度吗?这与他的日常行为有关吗?他是否负有责任并获得了授权?他所能得到的奖励是否和目标一致?我可以设定什么样的规则来应对人类共有的局限性?设置一个相反的规定会怎样?哪些改变是必须发生的?谁对此负有责任?发生改变的可能性会有多大?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的目标?他会将什么视为结果?如果他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他会如何看待结果?如果他不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去做呢?

需求的原因——我有多确定(并且能解释为何如此确定)人们将来仍会继续购买这类产品或服务?过去的情况是什么,未来可能发生什么?需求是否呈周期性?生产能力与需求的对比是什么样子?
回报能力——产业和公司的回报能力,以及其过去10年的发展状况是什么?
产业结构——竞争者的数字和规模?谁在该产业中拥有发言权?要在该产业中获利,什么因素是必须的?公司在产业中的地位如何?我是否知道谁会在这个市场上获利,为什么?
真正的消费者——谁对购买行为有决定权?其决定的标准是什么?

竞争优势——我有多确定(并且能解释为何如此确定)别人会购买我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其他人的?其中的原因是否10年来几无变化?在下一个10年会不会改变?
价值——我们的优势能有多强大和可持续?这些优势在若干年后会更强大更具持久性吗?什么会破坏或减少这些优势?市场进入壁垒?品牌忠诚度?受需求或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是否容易复制?产品生命周期是否很长?客户改变供货商的成本和动机为何?每年能够抵御机竞争的价格差异(Annual cost differential against competition)?需要多大的资本投入?议价能力如何?产品过时的风险?客户新的替代选择是什么?购买习惯或购买力会有何改变?若成本结构相同,竞争对手会有多大的降价空间?需要做什么才能保持稳固的竞争优势?还有成长空间吗?市场对此产品的需求有上升的可能吗?定价能力如何?
盈利能力。竞争优势能否转化成利润,并且如何才能做到?公司怎样盈利?要实现收入增长,需要多少资本?财务特征:资本回报率(营业利润率和投入产出比)、毛利率、销售额增长、成本/资本结构及其使用效率?正常情况下的现金流是多少?有无规模优势?有无决定性的因素?
财政特征。资本回报(操作成本的富余和资本转化),毛利润,销售增长,成本和资本结构的效用率?正常的现金流?规模优势?

组成管理团队的,是能力出众、诚实可信,并且理解和全力去创造价值的人吗?

我能够以比其他选择有更好回报的价格买下这个产品么?需要有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生意会怎样被毁掉?如果公司要彻底将一个竞争对手置于死地,这个对手会是谁?为什么?如果公司继续运营下去,5年之后谁会是竞争对手,为什么?公司业务抵抗不利因素的能力如何?如果公司花光了所有的股权投资,它还会不会有价值?会否出现某人获得大量资金和人才,在竞争中胜过公司?如果竞争对手并不在乎回报,他可以对公司产生多大的破坏?公司对经济衰退的敏感程度如何?执行时所面临的风险有多大?新技术会有益还是有害?

说句实在的,就上面这几十条的方法,我还真没有耐心读完,更何谈弄懂和应用了,应该找到这些东西的原始出处,了解其来龙去脉,然后再分析。

㈡ 《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查理·芒格的智慧》([美] Robert G. Hagstrom)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Us0ODjljXhXdlwTyPHRKGA

提取码:e3d8

书名:查理·芒格的智慧

作者:[美] Robert G. Hagstrom

译者:郑磊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4-1

页数:287

内容简介:

作为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和幕后智囊,芒格与巴菲特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芒格极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不同的学科,能够在投资时考虑到许多普通人不会考虑到的因素。

芒格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格栅模型。“你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许多思维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将其安置在格栅模型中。”

芒格告诉我们,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融会贯通的格栅,是投资的最佳决策模式。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思考同一个投资问题,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的投资决策更正确。懂得越多,理解越深,投资者就越聪明智慧。

芒格认为:“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股票市场、金融学、经济学知识,但同时要学会不要将这些知识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看成包含了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的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用这样宽广的视角就会发现,每一学科之间都相互交叉,并因此各自得以加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能够从每个学科中总结出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并会将其联想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真正的、永远的成功属于那些首先努力建立思维模式格栅,然后学会以善于联系、多学科并用的方式思考的人们。

如果你想一窥这位投资天才的思维格栅模型,不妨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董事总经理。他是美国最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着称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资图书,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本书第1版即销售120万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芒格推荐书目)、《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以及《NASCAR:驱动体育的商业》、《侦探与投资者:来自传奇特工的未曾揭示的投资技巧》等。

罗伯特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维拉诺瓦大学,并持有CFA证书。他与家人居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

㈢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DO-t-MWd44hfdFCmXZmPRw

提取码:rbf5

书名: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

作者:[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

译者:杨天南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12

页数:336

内容简介:

在六十载栉风沐雨的航行中,沃伦·巴菲特曾遭遇过无数挑战,却仍在演绎着无与伦比的传奇。他因谦逊、正直和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地千万人的爱戴,并点燃了人们对于他的投资之道的强烈好奇。这也是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十年之后写作《巴菲特之道》第3版的原因。

当今世界获得信息的手段越来越方便,但人们想从股市中分一杯羹却仍非易事。哈格斯特朗将这位“奥马哈先知”的投资哲学在《巴菲特之道》中条分缕析地进行解读,教读者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融入自己的实践之中。你将了解巴菲特如何挑选股票以及购买企业,这二者实际上都建立在同样的模式下,其中的秘诀被解码为12个投资准则。同时本书还会让你发现巴菲特的方法“并未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围”。

书中记录的第一手资料,会让你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何运用12个投资准则进行企业并购。在学习了如何进行理性决策之后,书中还解释了为什么巴菲特认为集中投资极大地简化了投资组合管理的任务。从中你能获知巴菲特如何处理投资中遇到的心理挑战,以及在长期投资中耐心所扮演的角色。

在讲述巴菲特的成长和职业历程时,哈格斯特朗还介绍了很多重要人物,从本杰明·格雷厄姆到菲利普·费雪,再到查理·芒格,他们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观。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已经经历了逾60年的考验,将他的投资准则融入你的思维和行动或许不能使你成为亿万富翁,但一定会改进并提高你的长期投资水平,你将成为更好的投资者。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Robert G. Hagstrom)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董事总经理。他是美国最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着称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资图书,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本书第1版即销售120万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芒格推荐书目)、《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以及《NASCAR:驱动体育的商业》《侦探与投资者:来自传奇特工的未曾揭示的投资技巧》 等。

罗伯特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维拉诺瓦大学,并持有CFA证书。他与家人居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

译者简介:

杨天南,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基金管理人、金融投资家、财经专栏作家。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2001年即亲赴奥马哈与巴菲特见面。

杨天南的译作有《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戴维斯王朝》等投资经典,着作有《规划财富人生》《一个投资家的20年》。他曾先后获得投资界金长江奖、卓越私募基金奖、亚洲财经最具影响力财经书刊奖、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优秀译者、十佳译者等荣誉。

㈣ “格栅理论”——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的投资逻辑》阅读感悟之十:

“格栅理论”:理论要集百家大成,投资要成一家之言 。

在芒格的投资逻辑中,“格栅理论”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它是统筹所有学科的“工具箱”。

“格栅理论”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篮球,而篮球表面存在很多纹路分化出来的隔间,每一个隔间代表一个思维方式:物理学、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天文学、哲学、数学、经济学、美学等。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便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去分辨应该釆用哪一种的思维方式,找出对应的思维模式,这样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提高效率。

“格栅理论”还体现着发散性思维,这里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例如你看到了一座桥,在数学思维当中,你可以去研究它的长宽高和造价;而物理学领域,你可以研究它的稳固性与力学原理;在历史学思维中,你也可以去研究它的历史;到了生物学领域,造桥的材料及分子构成便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在经济学的领域,你可以从造价中,去研究该桥建造后带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美学的角度,你可以去研究该桥的建筑造型、建造工艺、美学特点等。

如果你能学会“格栅理论”,对于任何问题都釆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会更加深入全面,多角度的研究,会大大提升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由于投资活动的特殊性,一个错误的决定,会招致极大的损失;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你必须拥有自身的投资思维和投资模式,了解股市变化趋势,多借鉴优秀投资者的投资逻辑,但切记不要复制,投资决策只能是自己的思维。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优秀投资者的投资思维与特殊风格,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尽于自己的投资模式。

㈤ 知识管理No.005丨拿什么拯救你带宽不足的大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
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
知乎果壳关注无数,
36氪每日必读,
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
对张小龙的产品思维如数家珍,
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
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被戳中了。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每天早起听得到,上班路上听喜课,碎片时间刷知乎,下班回家学微课,睡觉之前听英语,周末还要参加社群活动、分享体会心得。朋友圈里,英语打卡、阅读打卡、写作打卡、手绘打卡,参加训练营的时候热血沸腾的希望改变自我,过后有几人真正获得了改变?

“学然后知不足”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这种“知不足”的体验被放大成了焦虑,恐怕就不太好了。

多少人每天沉浸于庞大的信息流中,被裹挟推搡、跌跌撞撞往前跑。一边跑一边害怕被甩下来。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知识焦虑”。对于知识焦虑,36氪(好吧,我承认我还在每天挤地铁)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是这样界定的——

说白了,就是信息越来越多,我们的信息接收能力没有提升。再加上,强大的工作压力、激烈的职场竞争和鬼知道会怎样的未来——媒体天天喊着AI即将替代人,这些都是强化知识焦虑的助推因素。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把那些大神赤裸裸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以前大家坐井观天觉得自己还不错,你好我好大家好,突然打开的视野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痛苦。而且,这些人外人还在以加速度成长,你说气不气人,焦不焦虑?

于是,借着知识焦虑这个时代心理表征,以罗振宇为代表的一批知识领域创业者,掀起了知识付费的热潮。罗老师振臂一呼,跟我来,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于是应者云集。

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罗老师的意思,反而我还很感谢他把知识变成一门生意,让有知识的人可以借之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罗老师自己也说过,自己就是一个商人。既然是商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商业逻辑,要有勾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杀手锏”。知识焦虑就是知识付费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

所谓知识付费,就是利用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把知识变成产品售卖。观察“得到”App就很明显地可以发现这个特点。万维钢老师的专栏“精英日课”、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都是典型的利用接近信息源头的信息差产生知识红利在盈利。

平心而论,“得到”属于知识付费领域的良心品质,毕竟罗振宇请来的大部分都是真正站在知识领域前沿的人。而其他数不胜数的微课、训练营,利用的不过仅仅是用户人性中的贪、嗔、痴。

贪,利欲为贪,看到别人凭借写作从三线小城跃升一线知识网红、年入百万,于是就幻想加入他的训练营快速成长,总想着以小博大、做少得多,21天习惯养成、14天改变计划对着的就是人的贪念。

嗔,仇视为嗔,看到以前可能还不如自己的人,竟然都能够活的这么滋润,于是恨恨不已,天天想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比较是万恶之源。当一个迅速“成长”超越他人的机会摆在面前,干不干?干他娘的。

痴,愚昧为痴,分不清良莠、辨不明好坏,把砒霜当蜜糖,把垃圾当营养。明明知道速食快餐都不健康,却以为自己吃的汉堡不是垃圾食品,于是被人填鸭式喂成了知识虚胖症,满口“黄金思维圈”“临界知识”“认知升级”,眼高手低、脚步虚浮。

这是人性底层的东西,很难改变。为什么很多人一边喊着“听过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边忙着上杆子被收“智商税”,根源即在于此。

那么,作为无数所谓被收“智商税”的个体,有没有自我救赎的道路呢?有,当然有,不过那是“窄门”。我关于知识体系的系列文章,就希望与你一同过那“窄门”。

既然要自我救赎,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知识焦虑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知识焦虑呢?

前面说了很多产生知识焦虑的原因,工作压力、激烈竞争等等都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信息量与接收能力的差距算是一个内部因素,但是,还没有触及知识焦虑的本质。

为什么这些因素会让我们产生知识焦虑?要认清这个问题,需要回到概念本身。

首先来看看焦虑的概念。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所谈论的焦虑不是病理性焦虑,而是一种现实性焦虑,这是人类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根据网络的解释——

从这个定义来看知识焦虑,我们是受到了海量信息对认知能力的挑战,所以才会产生一种无法控制的无力感和相应的应激情绪反应。

分析到这里,按说就够了,可是我总觉得这还是在用现象解释现象。为什么海量信息会给我们造成这样的体验?

如果用最近非常流行的“第一性原理”①来分析,我们需要问的应该是——

在我们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到塞德希尔的《稀缺》这本书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

很简单的四个字,但解释力足够强。

让我们一起想一想,知识焦虑是种怎么样的感觉?知识焦虑并不是知识学的少的人才有,很多我们看到一直在学习,学了很多东西的人,也会有知识焦虑。

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总是少于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知识焦虑最突出表现。

要想成长,就要不断学习,只要感觉自己对知识的“拥有”少于“需要”,你的大脑就处于知识的稀缺状态,而稀缺状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大脑带宽不足。

带宽本来是通讯行业的术语,指的是信号传输的数据传输能力。《稀缺》这本书借用过来,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面对纷至沓来的新信息,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越学越觉得学不过来,有疲于奔命的感觉。正如塞德希尔指出的,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

困学之人会永远困于学习。

因为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稀缺降低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是我们对自我有效控制的关键能力。说白了,就是稀缺会让我们变笨和冲动。

想想你为什么会报那么多听不完的微课,参加那么多根本完不成的训练营,屯那么多一辈子也看不完的电子书?知识胃口就像漏了布袋子,永远填不满。

很多时候,虽然已经在学英语、学演讲、学阅读了,但是看到99元的写作训练营,是不是还是忍不住冲动想要报名?是的,工作需要写作能力,可是你的大脑已经没有余力了啊!而这时候,可能你还会想着是不是要再学一门时间管理来解决问题,岂不是南辕北辙。

写到这里,一个朋友发来链接“毕业2年半,只靠公众号,月收入翻了20倍,他是怎么做到的?”

她问我,这些人怎么做到从零基础腾飞的?

我说,零基础没问题啊,谁不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呢?关键是多长时间能够从零基础变成厚基础,强调零基础其实就是在利用人们的贪念。

宣传文案里会告诉你“方法技巧都是相通的,所以即使你是零基础,只要花时间掌握了这些套路,你就有能力从零到一做出一个全新的账号。”但永远不会告诉你的是,成功者的学习能力、所处的行业平台以及刻意练习的程度,这些才是冰山的底座,套路只是冰山一角。

一方面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定感,另一方面是铺天盖地的知识付费“诱惑”,让很多人像西西弗斯一样,徒劳地滚着知识大石,忍受着大脑带宽被压缩的痛苦,强化着知识焦虑的程度。

处于这样的状态有什么危害?

从当下来看,会让你的注意力下降,学习的效率会不断降低,因为处于焦虑状态的大脑一定是效率低下的。

从长远来看,稀缺带来的管窥心态,让你的眼光变得短浅,你无法看到更为长远的未来,没有办法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成长路径。

举个例子,黄金思维圈模型。

黄金思维圈的概念并不复杂,What-How-Why,现象-方法-理念,凡是不要只看表象,要多问Why,努力找到本质。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到实践中就不知该如何运用了呢?看看我们身边汲汲于果,不从因上找出路的人还少吗?

黄金思维圈强调凡是要深入Why的层面,能够问出Why的人,一定是认知能力非常强的人。而带宽不足的人只能注意到What层面,因为他们眼里只有当前火烧眉毛的事情。

所以不是知道黄金思维圈就能用好它,你的大脑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才行。

在国际象棋领域,新手棋手和大师棋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研究发现,在大师级棋手大脑的长时记忆②中,存储着5万~10万个信息组块,在下棋时,他们会去捕捉5~9个模块,而不是5~9个具体细节。而新手棋手则会专注于眼前棋局中具体的每一步。

西蒙强调说,通过把不同层次的信息构建成一个一个信息组块,大师就能突破记忆的极限。实际上,大师棋手通过形成相互关联的信息组块,极大地解放了大脑,并把大脑带宽用到了更为重要的对于棋局发展趋势的判断上。

在投资领域,查理·芒格作为巴菲特的合伙人被人们奉若神明,他以其独到的投资智慧辅佐巴菲特,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了神奇的业绩。

对查理·芒格稍有了解的人知道,他是一个以博学着称的投资家。与我们想象中投资家应该精于经济学不同,查理·芒格的知识领域跨越人类主要学科。

有一本专门分析研究查理·芒格投资理念的书——《查理·芒格的智慧》。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投资的格栅理论”。“格栅”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一个形象比喻,是一种不同知识领域不同学科交叉的思维模型。

书中详细阐述了查理·芒格广泛涉猎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数学等不同学科。而且查理·芒格并不仅仅是学习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他还进一步融汇贯通,打通知识之间的链接,形成了服务于投资的知识体系。

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查理·芒格不会像一般的投资者,紧紧盯着股市指数,而是能够充分调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更为长远的投资规划。

象棋大师通过信息组块及其联系提高自己的棋力,查理·芒格通过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决策力,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大脑中独特的知识体系(信息组块系统就是象棋大师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他们筛选过滤信息,使他们拥有大量的思考带宽富余,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方面。

用《稀缺》里的术语表述就是——他们的大脑拥有余闲。

让你的大脑拥有大量的余闲,你才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选择。要知道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正如前面的两个例子所表明的,专家级人物之所以具备普通人没有的判断力,得益于他们具备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回到知识焦虑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断舍离,把不需要、不必要的那些学习负担果断舍弃。可是你该如何判断哪些可断、哪些可舍、哪些可离?

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的人,最大的特点就像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你不知道哪些知识对你有用,哪些是不必要的,你也无法判断哪些知识是源头知识、哪些是二手知识,也就没有办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判断,只能是被宣传文案牵着鼻子走。

所以,要让自己的大脑拥有带宽余闲,你需要——

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并具备动态升级、弹性拓展知识体系的能力。

拥有这样的知识体系后,大脑可以空出更多的带宽去专注更重要的问题。当你把各种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又会让你的大脑处于更好的运行状态,拥有更多的余闲去完善知识体系,如此反复形成正反馈。

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人,查理·芒格为何每天还有大量的时间读书,而大多数普通上班族却忙的不可开交,加班加点也完不成任务。

01.知识焦虑植根于人性的“贪、嗔、痴”,你所有的困扰皆来源于此。

02.知识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大脑“带宽不足”,而不是学得不够多、不够好。

03.释放大脑带宽需要留有余闲,而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是余闲的基础。

至于如何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后面的文章会慢慢道来。

注释:
①“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②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

———End———

这是河东西知识管理研究系列的第5篇文章,感兴趣的话,欢迎点个赞并持续关注哦!
知识管理No.004丨遭遇黑天鹅事件,刷新了我对知识体系的认知
知识管理No.003丨最怕你是在浪费生命,还以为自己学无止境
知识管理No.002丨为什么不蠢又不懒,还是被收智商税?
知识管理No.001丨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学会时间管理还不够!

阅读全文

与格栅理论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苹果平板如何开启隐私单个app 浏览:700
空调压缩机一开就停止 浏览:524
如何下载虎牙app 浏览:847
日语年号的算法 浏览:953
dev里面的编译日志咋调出来 浏览:298
php函数引用返回 浏览:816
文件夹和文件夹的创建 浏览:259
香港加密货币牌照 浏览:838
程序员鼓励自己的代码 浏览:393
计算机网络原理pdf 浏览:752
吃鸡国际体验服为什么服务器繁忙 浏览:94
php中sleep 浏览:490
vr怎么看视频算法 浏览:86
手机app如何申报个人所得税零申报 浏览:692
如何截获手机app连接的ip 浏览:331
冰箱压缩机是否需要电容 浏览:346
python列表每一行数据求和 浏览:274
自己有一台服务器可以玩什么 浏览:656
社会学波普诺pdf 浏览:584
解压做食物的小视频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