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汉朝人用的是什么字体
使用小篆字体。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1)汉朝加密文字扩展阅读:
汉朝风俗:
一、人人皆好跳舞
在汉朝,跳舞不是歌伎舞女的专利,也不是女性独享的权利,而是不以阶层来划分界限、不因贫富而改变的社会风俗,可以说,这是汉朝独有的一道风景,因为到了后世的朝代,这种风俗就随着历史的烟波而消逝了。
二、人人皆好唱歌
歌舞歌舞,有舞肯定得有歌,否则就是不完整的。汉朝人作歌,是随心情的,也是随意的,看到今天春色好,来一首;看到一件不好的事情,来一首;想到一件开心的事情,来一首。反正,不管男女老少、贫穷富贵,管他什么事,就得高歌一首。
三、尚武崇武
秦汉时期的中国,是“尚武的帝国”,按照汉朝的制度,“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也就是说,每一个青年男性都会有习武的阶段。
而有一些地区的尚武之风更为炽烈,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北部、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地区,以及江苏、浙江一带。
② 汉朝用什么文字(详细一些)
汉朝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是隶书。
汉代秦而兴,文化随之变化,其中之一的就是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盛行的书体,成为汉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书法界更有“汉隶唐楷”之说。
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由于东汉实行厚葬,为歌功颂德而大兴碑刻,成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艺术的光采。
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隶书字体庄重,结构为略显宽扁的长方形,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方法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2)汉朝加密文字扩展阅读
汉朝隶书的发展
从大的方面说,隶书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秦隶的形体,从出土文物中的权、量器的诏版上还可看到一些特点。这时隶书结体还是纵势长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称此隶为“古隶”,西汉初期仍沿用这种字体。
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年),汉隶达到极盛时期。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字丰富多采,尤其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
自东汉以来,各种碑的形式也多起来,有碑颂、碑记、墓碑等等,用以纪事、颂德。这些碑刻给书法留下了极丰富的珍品,据说东汉留下来的碑版达170余种。
③ 汉朝和唐朝分别使用通行什么字型啊有固定的吗
汉朝初期用小篆,后因为书写不方便,逐渐改为隶书字型。
唐朝使用楷书,正式公文都固定字型。
汉代通行的字型约有3种:
①篆书,用于刻石、刻符以及高阶的官方文书和重要仪典的书写,如天子策命诸侯、柩铭、官铸铜器铭文、碑上题额、宫殿砖瓦文字等;
②隶书,多用于中级的官方文书和经籍的书写,如天子尺一诏书、一般的经书和碑刻等;
③草书,用于低阶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如《永元器物簿》、武威的医药简、日忌、杂占诸简。其他一些文字如“古文”等应用范围较狭。
篆书——西汉碑刻篆书比较少,因丰碑大碣在西汉尚未兴起,留存今天的多是一些题刻,其篆书由秦代的圆转逐渐趋向方正。东汉立碑之风兴起,碑刻篆书,书法结体茂密,体势方圆结合,用笔遒劲,与秦代刻石风格不同。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采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方整奇肆,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用笔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
汉代篆书另一丰富的宝库为铜器上的铭文。汉器铭文多先书写,再由工匠凿刻而成,因此笔画多为方折,转折处断而不连,使篆书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但其结体和笔画仍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目。新莽时期铸造的铜器铭文多为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俏丽。
汉代砖瓦文字,大都是篆书,形体修长,富有装饰性。瓦当文字随形书写,独具匠心,使篆书赋予浓重的装饰趣味。
汉代篆书墨迹出土不多,甘肃敦煌出土的干支简、武威磨咀子汉墓的旌幡、居延出土的张掖都尉启信等,都为结构方正的篆书,用笔细瘦方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部分是汉初的篆书,可以说是带有隶书意味的篆书。
隶书——隶书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隶书在秦代普遍流行于民间,它在民间经过不断地改正和完美,到汉代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型。秦代到西汉初期是隶书的古隶时期,西汉石刻除一部分是篆书,其余多为篆隶递变过程中的古隶,其结构已是隶书的体势,但笔画尚未见典型的波磔。隶书到西汉末期和东汉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隶书形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笔画已趋工整,波挑也更为完美,而点画俯仰呼应使隶书的艺术性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东汉隶书用笔技巧更为丰富,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表现出蚕头燕尾波势的特色。在结构上疏密的变化,点画的呼应,更加呈现出隶书复杂多变的姿致,而风格也更为多样。
汉代简牍和帛书为隶书主要的墨迹。从已发现的汉简来看,工整谨严的隶书多见于先秦典籍和官方诏令。最能代表隶书成就的是东汉碑刻。东汉盛行立碑刻石的风气,碑本身就是一件石刻艺术品,碑的重要部分──碑文,要和碑构成完美的艺术形式,因此特别重视书法。东汉碑刻隶书,大体可分为两大型别:字形比较方整,而法度严谨,波磔分明;书写比较随意自然,法度不十分森严,有放纵不羁的趣味。
前者又可分为两种风格:①倾向端庄秀丽的风格,刻的比较细腻,笔毫效果较明显,笔画波磔分明。结体方正,笔画顿挫有致。②倾向古朴雄强的风格,刀刻的效果较明显,笔画呈现方棱,转折崭齐,结体方正。
后者也可分为两种风格:①书写草率随便,字形大小参差不一。②由于写在崖壁上,为不平整的石面所限制,所以随石书写,有自然不拘的效果。
汉砖隶书,有一种刑徒墓砖,是记载服劳役的刑徒死后随葬的题记,文字都用刀随意刻成,和捺印的砖文不同。
捺印文字比较方正古朴,而刑徒墓砖文字比较草率随意,书写和镌刻没有行格,笔画任意纵横错落,有一种奔放不羁的趣味,可能是民间书法家或工匠所书刻。
隶书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和装饰性,波挑矫揉造作,而结构板滞,缺乏生趣,于是开始走向下坡路。这种趋势到魏晋时代更甚,这样隶书的衰落成了必然的趋势。
草书秦、汉的草书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中的章草时期。汉代早期的草书,是隶书(古隶)的简易、急速的书写。这种草书可以从《神爵四年简》见其大概,这时期的草书为草隶或隶草阶段。
东汉时期草书逐渐出现波磔,这时草书可以从武威出土的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可以殄灭诸反国”简、“北部侯长高□”简等见其大概。至曹魏、西晋,草书经过书法家的不断加工,形成有一定规律的草法,后代称这类草书为章草,以区别东晋盛行的今草。
章草在东汉普遍流行,除出土大量草书简牍外,如《急就章砖》、《公羊传砖》、《马君兴砖》,以及安徽亳州出土的曹氏墓砖,都是用章草书刻,可知东汉章草在民间相当流行。
隋朝时代用繁体楷书为主,繁体行书和草书为辅。 隋朝的书法,上承南北朝,下启唐代,书风巧整兼力,不离规矩,兼有东晋南朝书法的疏放妍妙,北朝书法的方整遒劲。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在此已经初步形成,二王的书风开始盛行。着名的书法家有丁道护、史陵与智永。法书墨迹则有千字文与写经,《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显示了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
唐代的楷书 ,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如后: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型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内敛,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朴素、淡雅的色彩。就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二样,儒家强调“仁、礼、仪”,希望色彩也能规范社会,于是将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说。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回归原始混沌,所以推崇象征原始的黑色。
汉朝崇尚黑色
汉朝丞相张苍精通历法,因为高祖是在十月进入函谷关到达霸上的,所以原来秦代以十月为一年开端的旧历法依然沿袭。他又推求金、木、水、火、土五德执行的情况,古代开国皇帝都讲究“奉天承运”,以“五德”更替作为接替前朝的正统说辞。起初是相克继承的,顺序是:黄帝土德 夏木德 商金德 周火德 秦水德 汉土德,起初是不将秦视为正朔,故承周之火德认为汉正值水德旺盛的时期,所以仍然像秦朝那样崇尚黑色。据中国古代五方、五行、五色之观点,北方属水,具黑色。黑色又与夜色相似,因此 黑色又象征深沉、肃穆、神秘等含义。 到了武帝时又改成承认秦朝,所以就又改汉正朔为土德,由刘彻开始崇尚黄色,他之后,代代皇帝就都用了黄色。接着新朝王莽,采用了刘向的相生说取代相克说,于是重新修订各朝的正朔,于是又变成了夏金殷水周木汉火,此后各朝多半是以相生说传承,直到元后才又改为相克说。
王新之后各朝的德行变为相生关系依次为:
汉火 魏土 晋金 北魏水 北周木 隋火 唐土 后梁金 后汉水 后周木 宋火 金土 元金
唐为土德,王勃解释过原因:是说继承了汉代为火,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不算,唐继承汉,火生土,所以唐是土德。
唐为土德,的确尚黄
我们中华民族格外崇尚黄色,黄色象征着神圣、皇权、贵族、崇高、庄严、土地、国土 等文化含义。黄色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在古代“五行”中的“土”和“五方”中的 “中央”都用黄色代表,有“黄,中央土之正色”之说,黄色又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古人 之所以重视黄色,把它看作中来之色,帝王之色,归根到底是因为黄色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颜色。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421年。外戚和宦官兴起,皇权旁落,由盛至衰。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289年。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商朝:甲骨文
周朝:钟鼎文(大篆)
秦朝:小篆
汉朝:小篆、隶书
魏晋南北朝以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汉朝汉服一般是深衣制,直裾,曲裾都有,也有上衣下裳的冕服;唐朝男子汉服出现了圆领,但交领仍是最基本样式;
汉代女子有曲裾深衣也有上下分体的襦裙;唐代汉服襦裙比较普遍,高腰襦裙较多。
礼服应该都是一样的,没有太多变化,应该都是上衣下裳的冕服,最隆重。
自己的感觉,不知道对不对,呵呵
一、汉唐历史的相似性
第一,汉唐都是前承一个强大而短祚的统一帝国(秦、隋)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
汉唐分别接受了秦隋在立国规模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丰厚遗产,即“汉承秦制”和“唐承隋制”,同时还应包括驰道、直道、长城、灵渠、大运河等维持一个庞大帝国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对于汉唐来说,通常与大规模创制立法和举办巨大公共工程相伴随的社会震荡和制度成本,遂因前有所承而大大减省;另一方面,汉唐充分吸取了强大的秦隋帝国其所以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训,避免了重蹈覆辙。总之,历史老人似乎有意选择短命夭折的秦隋作为铺垫和预演,使汉唐得以成就长治久安的盛世伟业,所谓“秦兼六国,隋混南北,适为汉唐驱除”。
第二,凭借前期“治世”的基础,汉唐中期分别出现了汉武帝盛世和唐玄宗开元盛世,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二者都臻于汉唐极盛,并堪称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典范。
第三,汉唐的典章制度沿革、国势盛衰替变及其原因,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汉代的三公制,因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相权,至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制破坏。唐初的三省制,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其后尚书省长官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才是真宰相。至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他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三省制名存实亡。
第四 ,汉唐前期的北边,分别存在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双方关系的发展亦颇有相似之处。出击与和亲,扩大了版图,民族大融合。
第五,汉唐各立国数百年,同样经过了多次重大变乱的考验,汉有武帝末年各种矛盾激化的危机,以及王莽之变、绿林赤眉起事,唐有武周之变,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与之相应则有所谓昭宣中兴、光武中兴,中宗反正、宪宗中兴,统一帝国才得以继续延存下来。汉唐之最后灭亡,主因当然是阶级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而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言,则都与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有关。
汉朝前期推崇道教,后来推崇儒教。
唐朝推崇佛教道教儒教的联合。宋朝明朝都推崇儒教,不过宋朝是理学,明朝是心学。
如果把儒家学说看成是一种宗教的话,毫无疑问,他们都推崇,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援,而之后一直到五四,儒家学说一直处于正统地位且屹立不倒,魏晋时期的玄学只是昙花一现,并为取代儒学。
而真正意义上的道教起源于东汉末的张道陵,老庄所创立的是道家学说,而非道教,而道教不仅仅是出家,更要紧的是羽化成仙,所以所谓的道教是教人如何得道升仙或者是长生不老的。
而汉唐宋明的皇帝都希望长生不老,汉武帝唐太宗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不例外,光唐朝后期因为吃道士炼制的重金属弹药而死的皇帝就有几位,明朝也是这样,至于明朝四大疑案中的红丸案本身就和丹药有关。
汉朝初期,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楚汉相争的混乱,高祖、吕后、文、景均采用黄老之说,休养生息,讲求无为,这也可以说是在推崇道家学说,但不能说是推崇道教,况且当时还没有道教。
唐朝由于国姓为李,所以定尊李耳为教主的道教为国教,这只是统治者往自己脸上贴金,不能说是在推崇道教,相反儒家学说在唐朝才是主流,唐人的用世之心极强。
而宋朝更不用说是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南宋尤甚,儒家学说的变体-理学就产生在这个时候,只是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徽宗却非常推崇道教,自封成一个道教神仙,后世称之为“道君皇帝”。然而一个皇帝的作为影响不了一个朝代的信仰。
明朝出现了儒学的进一步变异,同时八股文也兴起,儒家学说宋朝在站稳脚跟,在元朝失去地位,在明朝重拾尊严之后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地位拱手让给他人,至于明朝的昏君因为希望长生,或者更荒淫者希望壮阳,这些都只是皇帝的个人爱好,但就整个朝野来说,这一片天下还是儒家的天下。
我个人认为唐朝比汉朝更强大,是当时中国在世界封建社会的登盛时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国力军事强大,这或许就是国家强大的自豪感吧,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④ 汉朝人用的是什么字体
使用隶书字体。
汉代书法承往瞻今,是书法在变革中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使汉字趋向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用笔,为后来出现的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隶书有古今之分,古隶指秦隶,汉隶则被称为今隶。隶书也有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故事,据说秦朝小官程邈在云阳狱中为打发时间而钻研字体,将当时通行字体篆书的圆转改变为方折,使书写方便,易于辨认,是为隶书缘起。
至东汉时期,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层出的阶段,留下100多种汉碑,成为后世学习隶书的典范。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时期,隶书最为鼎盛,成为正式的官方字体。
(4)汉朝加密文字扩展阅读
隶书的结构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着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⑤ 汉朝用什么文字
汉朝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⑥ 在我国西汉时用的是什么文字
西汉时期普遍用汉隶,也就是隶书。小篆是秦朝流行的。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汉代人还留下了很多用汉隶书写的作品呢!着名的《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等都是汉朝隶书的代表作。
⑦ 在古代 汉朝用什么字体
汉朝初用篆书,隶书、草书后来发展成熟,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汉朝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汉篆: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
隶书: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在汉代成熟的另一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两种。有文献说张芝在东汉晚期将章草逐渐推进到今草,但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明。
(7)汉朝加密文字扩展阅读:
汉代书法作品:
1、《武威汉简》: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2、《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3、《张迁碑》:碑高290厘米,宽107厘米。东汉中平三年刻立(公元186年)。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记载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古朴淳厚,雄强大气,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
⑧ 西汉时用什么文字
夏商:甲骨文
秦:小篆
西汉东汉:隶书
三国: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唐:行、草、楷盛行
⑨ 汉朝人是怎么写信的他们信的格式与现代相同吗
其实当时的汉人他们在写信的时候,大多数都会以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而且大多数他们写出的信件,其实其中所记载的内容都并不是很多,大多数都是一些篇幅比较短的文字。而且在汉朝的时候其实他们写字的格式和我们现在的格式是有着很多的不同的。
为了能够保证这样的一封信是由自己亲笔书写的,所以说在落款之后一定会在自己落款的那一个位置盖上自己印章,这样的话就能够证明这一个印章是自己所有的,这一封信也是自己亲笔书写的了。其实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之下,他们写信的时候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的随意变换。大多数都是通过比较严谨的文字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而且都是采用诗词或者是诗歌的形式,整体来讲的话是比较有意思的。
⑩ 汉朝用什么文字(详细一些)
我告诉你,你要顶我哦.西汉初是小篆,不过小篆字体复杂漂亮,但是写法太复杂,加上书写工具的不方便,就逐渐的改变了写法,那就是隶书的流行!(隶书就简易了很多)到西汉末期,小篆几乎完全不用了,除了装饰以外.从篆到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