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宋寒冷期
饮食与气象
人体必须每天摄入一定量的热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素 ,但不同民族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差异较大,这可能和体格, 饮食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有关,不可否认,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不右忽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营养素的摄入量是不相同的,这明显与气候的季节变化相一致。夏季,人体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要比冬季少得多。据资料统计, 气温的人体摄入的热量呈明显的直线(负)相关。
气候环境对饮食习惯有较大影响。在高温高湿的夏季,人们食欲不振,爱吃含水分、淀粉和糖分多的食品和有香气、刺激性强的食品。冬季人们的食欲较好,爱吃发热量大、含脂肪和蛋白质高的食物。在阴冷、 湿潮和高寒山区,多食辣椒可防止消化液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弱。在凉季高湿地区食辣椒还可防止风湿病和腰肌病。
气象条件的季节变化决定了食物生产的季节变化。粮食、蔬菜和水果都有不同的生育期,对温度、光照、水分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季节就有不同的粮食、蔬菜、水果面市以满足需要。这一特点变得不很明显。但是,只是某季节上市的新鲜货味道最佳,营养最多。
气象条件的季节变化也决定了食物需求的季节变化。不同季节人的所需食物的种类差异较大,如夏季,水分含量高,淀粉和糖分多的食品较受欢迎,啤酒销量最大,而冬季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消耗较多。
(http://www.geo.ntnu.e.tw/laboratory/climate/word/200012.pdf)饮食与气候
在北宋的时候,饮食形成了南食和北食两大系统,因为气候条件的不同,小麦喜
好寒冷干燥的气候,水稻则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才能生长,因此北食以麦面类为主
食,南食则以稻米制品为主食.但到了南宋初年,南方小麦产量激增,南宋临安府的
饮食店中,面食店明显增多,面食制品也更加丰富.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天晓
诸人出市〉中记载着最热闹大街上的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几乎处处都有
面店.另外种类也增加很多,汤饼不仅成为煮饼或面片汤,而且主要成为各种面条.
黄庭坚的诗中说:“汤饼一杯银线乱”具体的说明汤饼也是一种白面条,而在临安府
的饮食店中也有十几种面条供应.面食的大量增加除了资料中记载的因为北人南迁,
“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造成面粉消费量激增之外,气候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在
南宋的时候(西元十二世纪),是中国气温相当寒冷的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南方才能
栽种大量的小麦,出现南方农民“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如果单单因为社会需
求量增加,而没有气候环境的配合,是不可能轻易就改种大量的小麦的,而且南方农
民竞相种的是“春稼”,由此可知当时的气候是很寒冷的,因此无法种植冬麦,必须
种植春麦.所以我们相信这项粮食作物栽种的变化,和当时的气候环境有相当大的关
系.
在宋代的荤菜方面,北宋时北方以羊肉为主,南方则以猪肉为主,这应该也是气
候因素使然,猪能提供的热量较牛羊为少,所以北方人很少吃猪肉.到了南宋的时候,
虽然临安的猪肉食品还是占大多数,而且有肉市和猪行的形成,但羊肉在食品中也占
有了很高的比重,根据推测,就如同粮食作物的情形一般,除了北方人饮食习惯的影
响之外,南方气候趋于寒冷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宋代是中国史上糖果食品和甜食突飞猛进的时期.例如临安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
水果糖,像西川乳糖狮子,麝香糖,杏仁糖,五色糖等等,还有专供儿童食用的“戏
剧糖果”,而且品质都很好,尤其乳糖(类似今天的牛奶糖)还有止渴去烦和解酒毒的
功效.另外糖还被添加到米食和面食中,制成各种甜食.例如米食有豆沙加糖粥,糖
粥,蜂糖糕,糖蜜巧粽,糖蜜糕等;面食有糖肉馒头,活糖豆沙馅春卷,姜糖馒头,
月饼等等.而这些糖果和甜食的大量出现,可能是因为气候冷,人体需要较多的热量,
为了因应这种情况而产生的.
饮茶的习惯在唐代开始出现,而到宋代才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宋代的茶叶分为片
茶,散茶和腊面茶三种.北宋为了克服蒸青片茶有苦味的缺点,发明了蒸青散茶,到
了南宋的时候又进一步改良发明了炒青散茶,饮用的时候全叶冲泡,而且宋代人在饮
用茶的时候已经普遍不加盐,姜或香料等调味料,为的是要保持茶叶的真味.宋代人
将茶叶看成和米,盐同样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所以以很多鉴赏茶叶的方法,斗茶的风
气十分盛行,例如唐庚的《斗茶记》提出茶不问团或胯,要之贵新;水不问江或井,
要之贵活.这些都在在显示出茶对于宋代人民的重要.而为何茶会在宋代这麼受到重
视的原因也可能和气候有关.茶喜欢生长在凉爽,潮湿,多云雾的气候条件下,而根
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我们知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气温较低而且水患较多,较湿润的
时期,而这种气候环境刚好适合茶叶的生长,而且在寒冷的时候人们也比气温温暖的
时候喜欢喝热茶,所以茶在宋代的普及可能也有气候的因素包含在内.
在当时的北方先后有辽,金两个政权.因为中国北方的气候寒冷而干燥,植物不
容易生长,故最初契丹人的主要饮食以肉,乳为主.《辽史 营卫志》中说,“契丹之
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绩毛饮湩,以为衣食”.但是慢
慢随着契丹政权南下,谷物类也成为契丹人的主食之一,又因为纬度,气温的不同,
所食用的谷物也有所差别,例如当时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地区)出产黍,稷,稻等,
而渤海故地(今东北地区)则主要为粟,麦,穄(糜)等.另外契丹人以肉,乳为主食,
又因为天寒而缺少蔬菜水果,所以饮茶遂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只是茶叶并不
是当地栽种,而是从北宋进口的.
到了金代,由女真人的传统食品中也可以看出深受气候的影响.在辽金之际,辽
东一代的民间流行制作一种称为“蜜糕”的点心,其中很重要的原料是松实和胡桃肉,
由此可知当地气候寒冷,有大量的针叶林,民众就地取材利用针叶林的果实制作食
品.另外因为北方的气候寒冷, 很少有新鲜的蔬菜可食用,所以金人多半会腌制咸
菜和酸菜,以便长久贮存.在这个时期比较特别的是西瓜的深受欢迎,曾经出使金朝
的南宋使者范成大写过一首题为〈西瓜园〉的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
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诗人在题下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
今河南皆种之.”现今大家的印象中,西瓜是生产在炎热的夏季,但在当时反而是由
较为寒冷的北方再南传到宋地,除了当时南北文化,物种的相互交流之外,我们猜想
同时可能也因为宋代的气候变得较为寒冷,因此原本能适应北方气候的西瓜,慢慢的
往宋地迁移.
参考资料:http://www.ceass.com/infolist.jsp?info_id=12712&info_type=120
② 小升初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数学小升初入学考试名校名试卷复习测试模拟真题假期作业(小学生家长慧整理)》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dGA9Hw-y86QRObmE3Jxypg
③ 快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速读”就是首先要读得快,在快速阅读中掌握理解和记忆。读得快,要求对所读书籍或文章的理解得快,记得快,讲究看书的“高效率”。否则,一味求快,浮光掠影,没有效果,快了也没用。精英特速读记忆专家认为:“快速阅读的能力包含着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的能力。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阅读能力的整体,因此,我们的速读训练还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增强速读能力:
一、掌握看书扫视法。
要读得快,就要眼睛看得快。小学生开始读书的时候,往往要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念,这样读书当然是慢的。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合理扫视,纠正按“字”阅读、默读时动嘴、眼动没有规律等不良习惯,逐步扩大学生的“视知觉广度”。“视知觉广度”大,由于眼球注视时间短和中途回视的次数少,其阅读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快。据我们上万学员的训练体会可以看出“有经验的阅读者每一次注视所能阅读的内容至少是初学阅读者的三倍”。用“扫视法”训练速读的方式是很多。除了运用我们的训练软件外,还可以可用卡片、幻灯或个人电脑来展示词组、句子、句群,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每个学员尽量地扫视,后回答。例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然后问学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原因?怎样来的?”等问题,要学生回忆这些句子,同时也使他们明白记叙文章的五个要素,进而全面掌握扫视法,自如地用整篇(段)文章进行扫视训练。
二、掌握看书搜索法。
要提高阅读速度,具有看书时的快速搜索能力是必要的。即在看书时能快速找到所需文章目录,文章重点或你对文章所关心的部分。我们在训练中必须养成学员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这可以用提要法进行训练。训练的材料,可以用训练文章中的“短篇”、“阅读”的阅读文章。对这些各类文章要求学员能抓住各段大意。掌握段意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例如《崇高的理想》一文中第五自然段开头一句:“理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这就是主句。其次,要求学员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脉络。例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是按逻辑顺序来安排的,文章从五个方面表现竺可桢同志在向科学高峰进军中不辞劳苦、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三、掌握速读中心法。
这种快速阅读技巧就是要求学员在训练中能迅速找到所看书本或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如《要造成一种****空气》),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例如《讲讲实事求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例如《荷花淀》、《反割头税的斗争》)。
四、掌握速读概括法。
通过快速阅读要求学员能看清书籍或文章的内容提要,迅速把握文章主要脉络和大意。有的是写情节提要(如《“老虎团”的结局》),有的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的可制图表(如《人类的出现》)。第五,要求学生摘录警句(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和佳句(如《土地》、《秋色赋》)等。这几种要求,不是读每篇文章都要做到的。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
五、 掌握速读提问法。
看书与做事一样如果想要好的效果,在起初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看书指向,即需要向书中了解和掌握什么东西,记忆什么内容,特别是在面临考试复习是看书,目的性就更要明确。这样看书时我们就容易形成带着问题去看书和复习课文的习惯,这样往往事半功倍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做题目”。“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在培养速读能力时,可提出一些问题,要学员能迅速阅读后解答,例如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可提问:为什么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学员要迅速在书上找到一段话作为答案:“这是因为──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问题要有思考性,要让学员想一想之后能够回答。在提示之外,学员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有些文章的内容,可由自编一些题目来概括,例如《崇高的理想》一文就可以编出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说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什么是伟大的理想?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到了高年级,还可以进行专题阅读,由教师出一专题,让学员自找参考书阅读后解答,养成学员“选读”的习惯和能力,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例如教师布置学员找一些材料说明“用眼卫生”的问题、“文明礼貌”的问题等等。
总之,阅读速度同视知觉广度、阅读者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和阅读习惯方法以及年龄特征有关。要培养学员的速读记忆能力,就要看得快,懂得快,记得快,在“懂、巧、熟”上下功夫。
④ 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很明显,太阳是地球上光、热和生命本身的源泉。甚至在史
前时代,人类就必定会把太阳当做神来崇拜,我们所知道的第一
个一神论者,是公元前1379年取得埃及王位的法老埃赫那顿,他
就把太阳当做惟一的神。在中世纪时代,太阳是完美的象征,虽
然它本身没有被认为是神,但无疑地认为它代表着上帝的完美。
最早对太阳的实际距离有概念的是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
观测指出,太阳离我们至少有数百万公里远,因此根据肉眼所见
的大小来判断,它必然比地球大。然而只是大小尚不能给人以深
刻的印象,因为很容易把太阳设想成是一个仅由非实体的光所构
成的大球。
直到牛顿时代才知道,太阳不仅比地球大,它的质量也远超
过地球。同时还知道,地球精确地沿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行,是
因为地球受到太阳的强大的引力场的影响。我们现在知道,太阳
距离地球1.5×108公里;直径1,392,00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 110 倍。
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也是太阳系所有行星物质总和的745倍。
换句话说,太阳占有太阳系中99.86%的物质,是这个系统中压倒
一切的首领。
然而我们不应当过分注重它的大小;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完美
的天体——如果我们像中世纪的学者们那样,把完美定义为亮度
均匀和毫无斑点的话。
在1610年将近年底的时候,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在黄昏的雾
霭中观察太阳,结果每天都在日轮上看到深色的黑子。根据这些
黑子横过太阳表面稳定前进,以及它们在接近太阳边缘的过程中
缩短的情形,伽利略断定,这些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部分,同时
推断,太阳在略多于25个地球日的时间内绕自己的轴自转一周。
当然,伽利略的发现遭到强烈的反对;因为根据古老的观念,
这简直就是对神明的亵读。德国天文学家席纳尔也观察到了这些
黑子,不过他认为,这些黑子并不是太阳的一部分,而是一些绕
太阳旋转的小天体,只不过在明亮的日轮的衬托下显得较为黑暗
而已,但是伽利略获得了这场争辩的胜利。
1747年,苏格兰天文学家威尔逊在靠近太阳边缘的地方看到
了一个太阳黑子,当从侧面看的时候,有些内凹,仿佛是太阳上
的一个火山口。这一点在1795年被W·赫歇耳所采纳。W·赫歇
耳认为,太阳是一个既黑暗又寒冷的天体,被一层燃烧着的气体
包围着。按照这一观点,太阳黑子则是一些洞,透过这些洞可以
看到里面那个寒冷的天体。W·赫歇尔猜测,那个寒冷的天体上
可能有一些有生命的东西居住着。(请注意,优秀的科学家也会
提出一些鲁莽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之下,似乎是
合理的,但是随着日后更多证据的累积,终于被证明原来是非常
荒唐的错误。)
实际上,太阳黑子并不真正是黑色的。它们是太阳表面上一
些比较冷的区域,所以看上去显得比较暗。然而,如果水星或金
星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话,都会在日轮上显出一个真正的小
黑圆圈。如果这个圆圈移动到一个太阳黑子附近,人们就会发现
太阳黑子其实并不真正是黑色的。
然而即使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也会有用,因为W·赫歇耳的看
法使人们增加了对太阳黑子的兴趣。
癖好天文学的德国药剂师施瓦贝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了真正的
突破。由于他白天整天工作,无法晚上熬夜来看星星,便设法给
自己找一件白天能做的事,最后决定观察日轮,寻找接近太阳的
行星,行星从太阳前面经过,可以证实这些行星的存在。
1825年,他开始观察太阳,因而经常看到太阳黑子。过了一
段时间以后,他把行星的事丢到了脑后而开始描绘这些每天都改
变位置和形状的太阳黑子。只要不是全阴天,他就天天观察太阳,
一直坚持了17年之久。
到了1843年,他非常有把握地宣称,这些太阳黑子并不是随
意出现的,而是有一个周期,年复一年,太阳黑子愈来愈多;一
直达到一个顶峰;然后数量逐渐减少,直到几乎没有;于是一个
新的周期再度开始。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周期有点不规则,但平
均起来大约是11年。施瓦贝的发现并没有受到重视(毕竟,他
只是个药剂师);直到着名的科学家洪堡1851年在他的一部科学
着作《宇宙》中提到这个周期之后;才为人们所接受。
此时,苏格兰血统的德国天文学家拉蒙特在测量地球的磁场
强度。他发现地球磁场的强度有规律地上升和下降。1852年,美
国物理学家赛宾指出,这个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时间相合。
这样看来,太阳黑子对地球有影响,因而人们开始怀着浓厚
的兴趣研究太阳黑子。每年都根据一个公式给出一个苏黎世太阳
黑子数,这个公式是在苏黎世工作的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1849年
首先提出的。(他还率先指出,极光发生率的升降也与太阳黑子
的周期合拍。)
太阳黑子似乎与太阳的磁场有关,并且似乎出现在磁力线的
出射点上。1908年,在发现太阳黑子3个世纪之后,海耳探测到
一个与太阳黑子相联系的强力磁场。太阳的磁场为什么会有那些
表现,为什么会在不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在太阳表面上,为什
么其强度会随着某些不规则的周期而增减?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
仍属于未能解决的太阳之谜。
1893年,美国天文学家蒙德为了建立伽利略发现太阳黑子后
的第一个世纪中太阳黑子周期的资料,检查了所有早期的报告。
他惊讶地发现,在1645年——1715年竟然没有有关太阳黑子的报
告。诸如J·D·卡西尼等重要天文学家都寻找过太阳黑子,并
对他们一个黑子也没有找到的事发表过评论。蒙德1894年将此发
现予以公布,1922年再次公布,但是,他的工作没有受到重视。
太阳黑子的周期已经被证实得如此充分,以致要说有一段70年的
时间几乎没有太阳黑子出现,这似乎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迪无意中发现了这份报告,
经仔细检查,发现的确有所谓的蒙德极小期。他不仅重复了蒙德
的研究,而且调查了从包括远东在内的许多地区收集来的用肉眼
观测到的特大太阳黑子的报告——这些都是蒙德未得到的资料。
这些纪录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通常每个世纪有5~10次的观测记
录。在这中间也有间断,其中一次间断跨越了蒙德极小期。
埃迪还检查了关于极光的报告。极光的频率和强度以太阳黑
子的周期升降。结果表明,1715年以后这种报告很多,1645年以
前也不少,但是在1645年——1715年却一份也没有。
再者,当太阳磁场活跃并有许多太阳黑子时,日冕会充满日
冕射线而显得非常美丽。当缺乏太阳黑子时,日冕看起来像是毫
无特色的烟雾。日冕在日食时可以看到;尽管在17世纪天文学家
很少旅行去观察日食,但是,在蒙德极小期期间同样存在着日食
报告,这样的报告讲的一律都是没有或很少有太阳黑子时的那一
类日冕。
最后,在黑子极大期之时,会发生一连串的事件,使碳-14
的产量比平常低。因此,可以分析树木年轮中碳14的含量,以碳
14含量的升降来判断太阳黑子的极大期或极小期。这种分析也证
明了蒙德极小期的存在,实际上,在更早的一些世纪中已有许多
个蒙德极小期。
埃迪的报告指出,在最近的5000年内大约有12个周期,而每
次蒙德极小期持续的时间从50年—200年不等。 例如,在1400年
—1510年就有一个蒙德极小期。
既然太阳黑子的周期对地球有影响,我们或许会问,蒙德极
小期对地球有什么影响?这个影响可以说与冷期有关。在17世纪
的第一个10年当中,欧洲的冬天非常寒冷,以致被称为小冰河时
期。在1400—l510年的蒙德极小期期间也很寒冷,当时格陵兰岛
上的挪威移民都消失了,因为天气冷得简直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