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分享《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电子书百度云资源下载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斗塌
链接老销世:https://pan..com/s/1HbvFLECGdLeV1UjLK0vg2A
⑵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生命沉思录》(曲黎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CBXlhTPKrQ274rdMt_uW9A
书名:生命沉思录
作者:曲黎敏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
页数:325
内容简介: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讲述了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2012的文化焦孙睁虑、社会变革,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睁凯陵禅意悠远,行文流动隽永。作者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跃然纸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女性知识分子情怀,令人动容。
“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悉戚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⑶ 《沉思录》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沉思录》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fDfp4xN7HlL7MUdKy6-ccA
⑷ 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沉思有哪些内容
生命的沉思
——论冯至诗歌的主题意蕴
袁瑾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在群星璀璨、才俊辈出的中国现代诗坛上,冯
至是最引人注目的,他起伏跌宕的创作轨迹和散发
着现代气息的诗作,大大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
进程。如果说,中国现代诗人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
歌者,那么冯至则是生命的守望者。他在诗中吟咏
着自我、他者和群体的生命,抒写着他独特的生命
体验。1929年,冯至在《北游及其它·序》里说这
些诗“是从我‘自己的’园里产出的”,从中“能闻
出一点本色的土的气息”。
[1]
这里既可以看出冯至对
诗歌独特个性的自觉追求,也表明他在创作初期就
拥有了“自己”——区别于他人的艺术个性。冯至
的诗歌最具个性的是生命存在的诗学主题,内潜式
诗学思维方式和独立的诗学品格,他的创作实践为
中国现代诗如何在矛盾纠结中保持独立,提供了纯
洁的榜样。
李广田把冯至的《十四行集》称为“沉思的
诗”。
[2]
一般的论者在论及《十四行集》时也都会注
意到诗人对生命的体验、沉思的传达。这无疑是正
确的。但是,冯至在诗歌中传达他的生命体验,决
不是自《十四行集》才开始的。事实上,从上世纪
20年代他写的第一首诗《绿衣人》中即可看到这个
苗头。有人分析这首诗说:“好像与时代生活没有多
大的联系,但是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说明
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道出了整个时代的特征,
从而间接地、曲折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3]
这种
分析固然不无道理,但仅仅是从一般的社会层面思
考的结果。其实,在一般的社会意义之外,冯至的
诗歌还传达了对命运无常、生命多艰的深刻体验。
这种体验渗透于诗中,他对读者的冲击力是要远远
大于所谓的对时代特征的反映和对社会弊端的抨击
的。冯至从两位母亲的早逝中体悟到了人世的无
常,从家道的艰难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多艰。这种对
人生的深刻体验可以说渗入到了他的骨髓之中,所
以在他见到绿衣邮差之后,才会有那样的想法。这
首诗正是绿衣人送信这个特定情境与他内心体验契
合、碰撞的产物。冯至的第一首诗中对生命体验的传
达,预示了他此后诗歌与他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系。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两部诗集主要都
是关于青春、昌禅爱情的主题,也有一些对现实表示关
注的诗作。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几乎都渗透了他对生
命的体验,或者说,生命体验是他早期诗作的隐性
主题。
冯至早期诗歌中写爱情的最多。除《月下欢
歌》等少数篇什外,诗歌中的爱情都是注定没有结
果的,但抒情主人公偏对无望的爱情抱着令人感动
的执着。因而,他的爱情诗中往往弥漫着一种浓郁
的感伤情调。冯至的爱情诗不仅仅停留在对爱情的
向往、追求上,而要借对爱情的抒写来表达他对爱
情的体验。
《蛇》是冯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脍炙人
口的爱情名篇。《蛇》比喻奇特,比较少见。一般的
论者都认为这首诗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对象的
思恋、追慕之情。但这首诗和一般表达爱慕之情的
爱情诗不同:它耐圆尘在非常贴切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中
间,融入了自己陷入爱情的漩涡时对寂寞的独特而
又深切的体验。冯至对寂寞怀有一种矛盾、复杂的
态度,一方面觉得寂寞难耐,希望摆脱它;另一方
面又觉得在没有任何伴侣的寂寞中,只有寂寞紧紧
相伴,寂寞反倒显出它的忠诚来,因而更像一个忠
诚的伴侣。于是对寂寞产生了亲密的感情。因腔告此诗
中对比喻着寂寞的“蛇”的感情指向也有一个微妙
的变化。起初,正是由寂寞的难耐与难以摆脱而想
到它如纠缠主人不放的长蛇一样可怕,当意识到除
了寂寞之外便别无他物相伴之后,又把它视为最忠
诚的伴侣,但诗人并不真正从心底里愿意和这个即
使是最忠诚的伴侣的“蛇”为伴。他只不过要让他
帮个忙,去衔来少女的梦境。诗歌对寂寞的体验层
层深入:第一层,感到寂寞难耐;第二层,由难耐
反觉其忠诚,这是更深更持久的寂寞中的体验;第
三层,即使忠诚,也只可充当使者,因为它毕竟不
能代替少女的梦境。三层既顺序递进,又形成一个
小小的闭合圆圈。《蛇》在诗人对自己热烈相思之情
倾诉的背后,传达了他对寂寞的复杂情绪体验。
《我是一条小河》、《迟迟》、《什么能够使你欢
喜》、《桥》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对爱的一片赤诚。但
这种赤诚因为得不到回报而陷入近于绝望的挣扎。
如果说,得不到响应的爱情是令诗人伤心欲绝
的,那么,得到响应的爱情则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
更复杂的情感体验。《南方的夜》被蓝棣之视为“冯
至20年代诗歌的压卷之作”
[4]
。一方因为北方湖滨
的燕子,而想到了南方湖滨的燕子、芦苇、棕榈,
另一方却由大熊星而想到寒带的白熊,由眼前的白
果松而想到没有消融的积雪,这两组意象一冷一
热,形成鲜明对照,暗示着爱情双方心态上积极与
消极的差别。诗人对这种细微心态差别的体验是非
常细腻、深切的。
冯至爱情诗中的情绪,并不仅仅停留在他的生
活体验层次上,而是明显地超越于他实在的生活体
验,具有更多玄学的或抽象的性质。在细腻、深切的
生活体验深层,渗透了他关于爱情形而上的思考。
诗人的爱是赤诚的,无条件的,爱人是他心中
的“神”。当他的爱得不到响应时,他除了为自己的
理想未能实现而伤心失望外,更为一份最真挚的爱
不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感到深深惋惜。这种惋惜,
不仅仅是为他自己,更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对所
有不圆满感情的惋惜。《问》中,最后“他”问他至
爱的人,“你爱我,要怎样?/她不能回答,——/
被快乐隐去的泪,一起流出来了!/他们身旁的玫
瑰,一朵也没有了。”《残余的酒》:“上帝给我们,
/只这一杯酒啊!/这么一杯酒。/我又不知爱惜
——/走过一个姑娘,/我就捧着给她喝;/她还
不曾看见,/酒却撒了许多!/我只好加水吧,/
不知加了多少次了!‖可怜我这一杯酒啊!/一杯
酒的残余呀!/那些处女的眉头,/是怎样一杯浓
酒的充溢!/我实在有些害羞了,/我明知我的酒
没有一些酒力了,/——我还是不能不,/把这杯
淡淡的水酒,/送到她们绛红的唇边,/请她们尝
一尝啊!”当诗人满怀赤诚和希望准备向爱人奉献一
切时,却不被接纳。虽然不甘放弃,但继续追求的
热情却因为第一次的倾尽全力和曾受拒绝的阴影而
逐渐退去。这样,当爱人在诗人心灰意冷、精疲力
竭时才明白对方爱的价值而迟到的回心转意,则让
人有撕心裂肺的剧痛。因为他不但追求结局的完
满,而且也希望付出的、获得的,都是最高的爱。
可是他却不得不处于一个悖论之中:结局的完满必
然要以感情质量的下降为代价。正如那一杯杯给姑
娘们捧上前去的美酒,最浓的时候,却没人看见,
诗人的执着使他一遍一遍地把酒“送到绛红的唇
边”,直到有人尝了才肯罢休。但最令他痛苦的似乎
不是久久无人尝他的酒,而是他不得不一遍一遍地
加水。他不愿意看到姑娘接纳他的爱时,“他们身旁
的玫瑰,一朵也没有了”。如果说爱而不得是悲剧的
话,那么,得到了却体验不到期望中爱的甘甜,则
一定是更让人痛苦、绝望的悲剧。这两首诗也许正
是要告诉读者这样一种对爱的体验和思索。
诗人对爱情的悲剧性的体验与思索也是他三首叙
事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的主题。
冯至诗歌早期的表层主题除爱情外还有孤独和
死亡主题。在他的诗中有大量孤独漂泊者的象征性
意象。如在大风浪荡里飘摇的“小艇”(《小艇》),
由那北方城里飘来的“孤云”(《孤云》),象征着
“生命”的孤独与飘零者命运的“风夜”(《风
夜》),日日向“暗森的巷中走去”的盲者(《瞽者的暗
示》)……这些意象都渗透了诗人对孤独的独特体验。
《不能容忍了》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获得理解
和交流,但人们都拒绝了他,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交
流的不可能而带来的绝对孤独的体验。这样的体验
与存在主义的某些命题,如人生在世是孤独的,已
经达到了不自觉的契合。
冯至从白发祖母的“死”、少女的堂姊姑母的
“死”,尤其是中年母亲的“死”,提前体验到了死
亡带给生人的冲击与压力。这启发了他关于死与生
的思考。在给他的好友杨晦的信中,他写了这样几
句诗:“暗淡的灯光下,/尽可以强为欢笑——/昨
日的青春,/死去的母亲,/是再也回不来了。”
[5]
在失去母亲的哀痛中渗透着这样的体验:死亡是一
条不归之路,死去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返回。《中秋》
诗中的一节:“生和死,同是一样的秘密,/一种秘
密的环把他们套在一起;/我在这秘密的环中,/
解也解不开,跑也跑不出去。”诗人对死亡既觉得无
法完全弄明白它的意义,又觉得自己也无法逃出死
和生的怪圈。这里,死亡的主题已不再是对亲人经
历的哀诉,而带有浓厚的形而上色彩。
在第一个创作阶段后期,诗人开始从人生的整
体层面上来思索人生的意义、人存在的本质。这种
思索主要体现于他的长诗《北游》之中:“匆匆地
来,匆匆地去,什么也不能把定,/匆匆地来,匆
匆地去,匆促的人生。”(《车中》)“我是这样地虚飘
无力,/何处是我生命的途程?”(《公园》)如果这
几句还是偏重于对人生感性、直接的体验的话,那
么,下面的诗句:“我望着宁静的江水,拊胸自问:
/我生命的火焰可曾有几次烧焚?/在几次的烧焚
里,/可曾有一次烧遍了全身?/二十年中可曾有
过真正的欢欣?/可经过一次深沉的苦闷?/可曾
有一刻把人生认定,/认定了一个方针?/可真正
地读过一本书?可真正地望过一次日月星辰?/欺
骗自己,我可曾真正地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
人?”(《中秋》)这里则完全是对自己生命过程沉思
之后的反省与追问。
诗人在沉寂了近十年之后,终于在1941年冬天
的昆明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潮,这次高潮
的成果就是收入《十四行集》的27首十四行诗。冯
至在《十四行集》再版自序里这样描述了创作的动
机:“有些经验,永远在我的脑里再现,有些人物,
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
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下一些感谢
的纪念呢?由于这个念头,于是从历史上不朽的人
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遥远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
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
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
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
[6]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
冯至说这些诗歌是要“表达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
联与不断变化的关系”。
[7]
《十四行集》写的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沉
思,与第一阶段相比,这种体验和沉思要纯粹深刻
得多。
李广田对这部诗集的解释如下:“是说出那‘刹
那亦永恒’的观念,把时间,把历史,看作了一道
永远向前的不断的洪流。从纵的方面说是如此。而
从横的方面,如前面所说,就融合了那人与人,人
与物的生命,这就是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而时间与空间又是不能分开的,这就是宇
宙人生的本体。在这整个的大生命中,任何一部分
的变化,死亡或新生,都互相牵涉,互相作用,万
物如此,更何况那‘只有一个祖母,同一祖父的血
液在我们身内周流’(《十四行集》附录《给秋心之
二》)的你和我。这就正如John Donne所说的是一
样:‘没有一个人是独立,惟我独尊的;每一个人都
是大陆的一分子,大海的一部分:倘若一只土蜂被
大海淹没,欧洲便少了一部分,正如你的海峡或你
友人或你自己的菜地被淹没一样;任何人的死亡对
我都是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部;所以不要疑问
这丧钟是为谁而敲;它就为你而敲。’(见Ernest
Hemingway 在“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中所引)
冯至先生在《十四行集》中充分地表现了这种体
认,这类诗,成为这诗集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只站
在艺术的观点上看,这也正是那最精彩的部分。”
[8]
本文借李广田的分析,把《十四行集》的主题
分为三类:宇宙在空间上的相通;万物在时间上的
沟通;人在宇宙中对其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虚无
性的焦虑。
宇宙在空间上的相通。第25首中,“案头摆设
着用具,/架上陈列着书籍,/终日在些静物里,
/我们不住地思虑。‖言语里没有歌声,举动里没
有舞蹈,/空空问窗外飞鸟,/为什么振翼凌空。
‖只有睡着的身体,/夜静时起了韵律:/空气在
身内游戏,‖海盐在血里游戏——/睡梦里好像听
得到/天和海向我们呼叫。”天海和人可以融为一
体。那么,宇宙的本质也存在于一切有生命和无生
命的东西之中,所以诗人也会去赞誉“默默地成就
你的死生”的鼠曲草和“有如一个胜者的身体,升
华了全城市的喧哗”的有加利树。冯至在这里表达
了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宇宙间的万物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正如空气和身体,海盐与血液一样
溶为一体不可分割。冯至强调宇宙在空间上的相
通,并不主要指外形上、物质层面上的相通,而首
先是指万物都体现着宇宙的本质这一点上的相通。
既然万物都蕴含着宇宙的本质,那么,它们在这一
点上就是绝对平等的。冯至通过对这种平等的强调
来抹去万物在物质层面上的差别。自卑的冯至一直
期望以某种方式走出自卑。这种方式就是寻求平
等。冯至在宇宙空间上相通的观念中找到了平等,
而这个观念本身则不过是他为体验生命的平等而搭
起的一块哲理的跳板。由此,它超越了自卑的体
验,实现了对生命平等的体验。
既然宇宙间的万物是相通的,那么,人与自
然,人与人也更是相通的。如第16首:“我们并立
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
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哪条
路,哪道水,没有关连,/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
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
命。”这里,生命存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敞开,超越了
生命存在时间上的有限性。这种延伸和敞开,具体
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溶入与关怀。生命作为个
体存在,应该是平等和独立的,但是作为一个类的
存在则应该是互相关联的。或者说,个人必须与他
人共在才能使自身达到真实的存在。联系《十四行
集》创作的时代,就不难体悟到诗人对战争和民族
命运独特思考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忘记人类应该
相互关怀的人发起了战争;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内
部的体谅和团结则有助于战胜敌人。
万物在时间上也是呼应的。第19首:“为了再
见,好象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象
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第24首:“这里几千年前
/处处好象已经/有我们的生命;/我们未降生前//
一个歌声已经/从变幻的天空,/从绿草和青松/唱
我们的运命。”这几首诗表现的则是人与人在时间流
中的心灵呼应和契合。人类历史是由一个一个、一
代一代的人构成的。特定的生命个体之间或许并没
有直接联系,但因为同处于时间的河流之中,他们
之间是互相呼应的。冯至对生命体验的结论是:生
命不但可以超越空间的分割和限制,还同样可以超
越历史。冯至把自己融于万物之中,从而在纵横两
个坐标上发现了突破生命有限性的途径,达到了平
和、豁达的境界。
对人生命的不确定性、虚无性的焦虑是冯至对
生命存在体验思考的必然产物。第15首:“看这一
队队的驮马/驮来了远方的货物,/水也会冲来一些
泥沙/从些不知名的远处,//风从千里外也会/掠来
些他乡的叹息;/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
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行在空中,/它随时都
管领太空,/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什么是我们的
实在?从远方什么也不带来?/从面前什么也不带
走?”这是对生命过程本质的追问。第20首“谁能
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则是
面对命运的无奈。生命被赋予了人,但人并不是它
真正的主宰。第21首:“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也生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
住,/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狂风把一切都吹入
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
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生命的不能自主与
生命本然的绝对孤独使得人急于从外物中获得对生
命本质的确证。尽管生命个体在时空上是相同的,
呼应的。但生命主体对生命过程本身的体验仍然是
孤独和焦虑。相通、呼应是相对的,孤独、焦虑是
绝对的。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自足的,它需要借他物
的确证来实现。那么,人作为生命主体自身的价值
到底如何体现呢?对生命意义、本质徒劳的追问,
使诗人陷入了对生命的孤独的状态、生命意义的不
确定性、虚无性的无奈和茫然。
和对生的焦虑相对的是对死的思考。冯至强烈
地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界限。但是对生命有限性的
这种自觉,并没有使冯至对生命产生悲观主义、虚
无主义的态度。相反,在冯至看来,“界限,是一个
很可爱的名词,由此我们才能感到自由的意义。”
[9]
冯至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如何逃避死亡,而在于
如何坦然地迎接有价值的死亡:“我们赞颂那些小昆
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他们美妙的一生。”(第1首)死亡在这里并
不是生命的真正结束,而是生命的辉煌完成。冯至
把死亡纳入生命之中,主张以“融容”的乐观态度
对待死亡,以饱满的热情倾注于现在的努力,以便
领受生命这最完美的时刻。死亡在冯至看来,对生
命还有第二层意义,那便是赋予生命的意义:有怎
样的死亡,便有怎样的生存,死亡是衡量生存价值
的尺度。死亡对于生命的第三层意义在于:死亡可
以提前进入人的生命,催促生命的升华。“我们把我
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
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做一
脉的青山默默。”(第2首)人带着对死亡的先行理
解,把死亡纳入生命之中,因而人努力求生的过程
也就是人自觉地支配死亡的过程,生与死在这里被
统一了。对死亡的支配,是人的一种生命自觉,只
有达到这种自觉,才会有意识地寻求“正当的死生”
(第10首),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消磨生命。
所谓“正当的死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死
生,它与常人的死生相比,应该是独特的,或者说
是有所超越的。作为自觉的生命个体,人应当力求
正当的死生,坚持正当的为人。当然,冯至无意为
人类制定一套确定的伦理规范。所谓“正当的死
生”和“认真的为人”在冯至这里并不具有伦理学
规范的意义,而是带有一种存在主义色彩的人生态
度,是他对生命体验、思索后寻找出的一条使生命
摆脱平庸的出路。第9~14 这6首怀人诗中的主人公
都是寻求“正当的死生”的典型。“你的姓名,常常
排列在/许多的名姓里边,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
你却永久/安于保持住自己的光彩;”(第10首)这
首诗歌颂的是蔡元培生命的独特光辉,其实也可以
移来描述一切追求“正当的死生”的人。但是为了
这种追求,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6首怀人诗中诗人就揭示了获得“正当的死生”
的这种代价,那就是与常人的疏离。第9首:“你在
战场上,像不朽的英雄/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
归终成为一支断线的纸鸢。”第11首:“我永远怀着
感谢的深情/望着你,为了我们的时代:/他被些愚
蠢的人们毁坏,/可是它的维护人却一生//被摒弃在
这个世界以外——/你有几回望出一线光明,/转过
头来又有乌云遮盖。//你走完了你艰险的行程,/艰
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因
为获得“正当的死生”的人毕竟只有少数体悟到了
生命本质的精英,所以他们受到庸众的疏离冷落也
就是很自然的了。精英是寂寞的,人类的个体也是
寂寞的。
冯至诗歌中的体验不是被动的经验认识,而是
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这需要从生命主体
对外在世界的内在感受出发,去把握生命的意义和
价值,从而具有一种穿透能力。就诗人而言,体验
就是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沉思,透视自己的内
心情感。诗人自己内在生活的结构决定了他体验程
度的深浅,也决定了他内在价值的深浅。诗人之所
以能从一件普通的事物、事件中挖掘出真正富有意
义的价值,就在于他能从自己内在精神透视具体事
物表面之下的本质和意义。它不同于直观的观察,
没有担当命运,没有与命运碰撞,没有注入内在的
反思,就不是体验。冯至的体验是寻求意义、指向
意义的活动。正是在这一点上,冯至显示了和其他
人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冯至.《北游及其它》序[A].北游及其它[M].北平:沉钟
社,1929.
[2]李广田.沉思的诗[A].李广田文学评论选[C].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69.
[3]刘莹.冯至早期抒情诗特点管见[J].四川师范学院学
报(哲社版),1992 (1).
[4]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J].贵州社会科学,
1992( 8).
[5]冯至.沉钟社通信选(二)[Z].新文学史料,1987
(4).
[6]冯文炳.谈新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16.
[7]冯至.外来的养分[A].立斜阳集[M].北京:工人出版
社,1989:198.
[8]李广田.沉思的诗[A].李广田文学评论选[C].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77-278 ,287.
[9]冯至.界限[A].冯至选集(第2卷)[M].成都:四川
文艺出版社,1985.
⑸ 生命沉思录哪个出版社版本好
《生命沉思录》是汤姆·哈克特的着作,出版社众多,但是要选择一个最前衡好的出版社版本,我认为应该是南海出版社的版本。这个版本的书籍质量很高,精装本的纸张质地凯迟很好,印刷精美,细节处理得很到位,每一页都慧孙做十分精美,看起来很有气质。此外,书中的文字也十分清晰,字体也很大,很容易阅读,更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另外,书中的图片也很精美,色彩鲜艳,搭配十分到位,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之,南海出版社的《生命沉思录》是一本很好的书籍,值得推荐给读者。
⑹ 生命沉思录有几个版本
《生命沉思录》是一部哲学随笔,由法国哲学家兼神学家帕斯卡在17世纪中期创作。由于帕斯卡的手稿在他去世后被编辑整理,所以最初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生命沉思录》。目前主要的版本有以下几种:
1. 1670年出版的第一版,被称为C版;
2. 1678年出版的第二版,被称为B版;
3. 1779年出版的第三版,被称为A版。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较小的版本和修订的版本,但它们并不像以上三个版本那样有广泛的影响激喊力。不同版本的《生命沉思录》之间存在一些文字上的差异和排版好宏上的差异,但整体内容差别不大,都是帕斯卡对人类思考、信仰和明袜野存在的深刻反思。
⑺ 《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王思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1Na0sXDkRbJp_XBjyGZryA
书名: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
作者:王思渔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0
页数:272
内容简介:
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错过,便护她安好。咋见之欢,不如处久戚尺不厌;处久不厌,不如只如初见!即便爱你只是一场徒劳,我也会在爱情路上渐行渐远!这是一场关于爱,关于生命迅铅的沉思;是一本关于你,关于我,关于男人女人的随笔。人生百态,芸芸众生,审视别人,反过来感知自己,怎样的爱情值得一生珍惜,怎样的男人值得携手到老?爱过方知爱可贵,分手方知请难续。
这是心灵治愈咨询师写给都市女性的爱情枕边书。60个温暖励志的瞬间,告诉你,成熟不是四大皆空,而是懂得珍惜;相爱不是吵闹,而是携手到老;放下不是拼死不放,而是护她安好。
作者简介:
王思渔,新锐情感作家、国家三级心理咨高昌高询师,《北京青年报》心灵解码撰稿人,文字散见全国近百家杂志报刊,擅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生活,喜欢深入研究两性心理和情感。长期以来为女人立言、指点迷津,曾被誉为女性内心强大的指导师。 代表作有《做内心强大的女人》《美丽的心灵物语》《九天看透男人心》、《狠心做事善心做人》和《七天找到你的生命伴侣》等。
⑻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何怀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9RFtMIr9kGXkvdw_bzqTqw
书名: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作者:何怀宏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1998-12-1
页数:438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知识视野开阔,用力很勤,材料极富,独到新见颇多的佳作。尤其是第二编对构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心环节的试卷——八股文的研究,通过对历朝经义范文的剖析,揭示了科举考试形式、内容、性质、功能及其社会意义与影响,有助补正长期来我们认识上简单片面贬斥的偏颇。
作者简介:
何怀宏: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生于江西清江,1988-1995年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1995年调入中国文化研究所。主要领域: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着作有:《若有所思》(1988)、《生命的沉思》(1988)、《契约伦理与社会主义》(1993 、《良 心论》 (1994) 、《珍重生命》(1996)、《世袭社会及其解体》(1996)、《心灵瞬间》(1996)。译着有:《伦理学概论》、《道德箴言录》、《沉思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伦理学体系》(合译)、《正义论》(合译)、《超越的爱》(合译)、《帕斯卡尔文选》(合译)等。
⑼ 摘抄 《生命沉思录》
生命能否以一祥埋种沉思的方式、以一种文学的方式,来诠释和解读?生命如此炫目、美丽,我们干吗沉溺在病痛的挣扎中,沉溺在刀枪剑戟中?生命对于我们,无论一次,还是两次,还是无穷无尽,我们都可以美美地痛饮这生命的琼浆,把她当一次历练,当一次觉悟,当一次涅槃,当一次重生,让她不枉此行……这是一次忧郁而又快乐的心路历程,在生命的风景线中,踟蹰、徜徉,低吟、长啸,并以冥想的方式、以书写的方式、以吟诵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道场。在那道场的中心,是精拿稿神的曼陀罗花、酷烈的阳光和黑洞般被吸附的宇宙。于是,百般被世俗荼毒、碾压的肉身和思想,再次从桎梏中得到解放和飞升……
生不可喜,死不可悲。人的一切信念,都从体验生死而来。对死亡的恐惧、对爱情与信仰的渴求,使生命炫美如诗。因爱而生,因幸福和成就而存在,最终有尊严而逝。
现实中的人,对肉身的固化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欲求——祈求生长,谨敏蚂渴望更壮大,拒绝衰老,恐惧死亡……谁都想让终结生命的子弹对自己擦身而过、拐弯、落于虚空,人人都想在被抓住的同时又被放下,可是,肉身顽强地遵循着自己的路径,一路快速前行。
越来越深刻地认知到:有些疾病的降临,仅仅是为了粉碎人类的野心。
而真正的生活,大多数时光是“简单的重复”,可怕的是,思想也简单地重复着,昨儿前儿的那些欲念又卷土重来,让人不得不惶恐:轮回,原来就在每天,就在每时每刻
一切信念,都从体验生死而来。
人因欲望而生,因欲望而死,所以,生门即死门。万物生于土,也归于土。荣耀归于至高无上的道。
在活着之外,有爱和美,而且正是它们,赋予了“活着”无比绚丽的色彩和神秘的力量。
唯有美,唯有爱,可以让生命激荡,可以让我们完整地看待一切,包括恶和天道的无情,并使我们的生命接近那无限,并得以超越。
美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一定命中和契合人性中最高的那部分神性,才有意义。
人生苦短。别太隐忍,因为人生的究竟是“无意义”,只是“白驹过隙”,关键看那缝隙中的一闪你白不白、亮没亮、飘逸不飘逸。哪怕是苦,也苦出点美感。
其实,上天给所有人的都是“隙”,小人物总以为大人物的舞台大,等你走到他那个位置才知那舞台依旧是个“隙”。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擦伤泣血,所不同的只是有人是挥着鞭子唱着歌过去的,有人是爬着过去的,有的人是憋死的。
你我各有各的世界,
你得你世界的碎片,
我得我世界的天。
其实,生命本身就有双重性。白天我们强大的神经和自保支撑着我们要做一个有礼有节的、既被现实操纵又试图操纵现实的“人”。入夜,我们便丢盔卸甲,在众多的时空里神魂飘荡。让睡眠修复我们、重整我们、成长我们,并熨平我们白日的伤痛。
我们会变成真正的“倮虫”,不再防卫、不再抵抗,在梦里,我们打开了生命根底的记忆和幻象,如来,如来,栩栩然蝴蝶也。
每天,我们都在看谁的力量更大,看谁最后得胜——但通常是,现实偷走了你的梦,赢得了你的人生。
生,是化臭腐为神奇;死,是化神奇为臭腐。
是男人,是女人,已不重要;是否长寿,是否短命,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性情地活过,你善意地与这个世界和解了,你美美地享受了肉身和人类精神这双重盛宴。你来过了,你也可以坦然地走了。
人,最好是:左手把玩永恒,吟月诵风;右手把玩无常,夏冰秋虫。如此,便以一种疏离的高贵水墨了时光。
养生并不局限于吃吃喝喝,而是打开肉体的桎梏,与万物谋求和谐的灵性成长。
据说人有五张面孔:
(1)公众自我——走在大街上的你。
(2)职业自我——你的履历和你愿意分享的部分。
(3)个人自我——你只分享给朋友的部分,你的日程、健康状态。
(4)隐私自我——你分享给密友和亲人的部分,比如你的婚姻、性或个人癖好等细节。
(5)秘密自我——你从不示人的东西,你的各种幻想、你难以启齿的往事或各种沉迷。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本我。一个是后天本我——这是由受精卵而生成的那个我,容貌、身架、肤色、语言等等。一个是先天本我——灵魂的秘密、家族的秘密和命运、为何生于此家而非他家等等。
所以我们很难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人为什么要伪装自己?要么是对别人太在意,要么是对自己的“真我”不满意。
有的人说个不停,其实,说的是孤独;有的人吃个不停,其实,吃的是寂寞。
紧闭双唇,或双唇微启,都是你内心的表达。一个是拒绝抵抗,一个是渴望。
因为幸福着,所以不孤独;因为痛苦着,所以不畏惧;因为纯真着,所以不媚俗;因为热爱着,所以不放弃。
病,不是单纯指身体的不适与困顿,其中还包括神魂的不安、颠倒与飘零;不病,不是指浑浑噩噩地活着,而是指清醒地、安详地、智慧地活着。
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只能有一个卵泡能够走出生命的绝境,并完整地走完人生的轨迹,这概率,比中奖还难,犹如人生,大多数人默默,而且孤独。有时候有好卵子,没有好精子;有时候有好精子,而卵泡尚未发育成熟;有时候多次的刮宫又把土壤变薄……所以多不容易啊,你、我,能有此生、能看到这美好的五月天,能感受这习习凉风。
有人说:活着,就是中了人生第一大奖。
有人说:所以,人的努力更多的是不被认可;更多的种子是不能发芽,更多的千里马是殁在荒郊野坝;有幸来到这世上,有幸有了表现的舞台,不鸣就枉有此生。
曲曰:唉!有时认命也是一种觉悟。
知道女子为什么贞专、男子为什么滥情吗?女子的卵子是个定数,大且少,成熟后一月排一个或两个;男子的精子小而多,一次有几亿个。大的东西一般启动慢,有些被动;小的东西精力旺盛,东奔西跑,异常主动。少的东西“物以稀为贵”,所以金贵、矜持;多的东西不浪费点都显得不大气。所以,唉,就这样吧……
而且,漫长的孕期也使得女人需要稳定的环境和心情,十个月,一个小小的蛰伏的生命,会把女人甜蜜地套牢,而忽略了外面的春夏秋冬。而男人,则对那个不可知的陌生的骨血感到不安和轻微的恐慌——他原本只想沉溺于情欲,只想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却没想到他原始的生命喜欢造化,并乐于生根发芽……
在得到一个温暖的女人后,还附带得到了一串孩子,这对男人,是上天的恩宠,还是惩罚?是消费了,还是被消费了?呵呵。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切都不过过眼云烟。世界往前看看不清楚时,可以往回看,喝着酒,在淅淅沥沥的雨夜里,听着音乐,看历史,读史使人明鉴。
丘吉尔说过:你能看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多远的未来。
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私密空间,会像蚕那样为自己造个茧,自己的座位、自己的汽车、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床铺……久而久之,人和自我空间会形成一体,风格、气味、癖好等等完全一致,哪怕在最黑暗时,人也能自如地穿越。所以,私密空间并不只是个地方,而是我们安全感和保持心灵静谧的源泉。
所以,人的安全感和心灵深处的渴望,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那里可以自由地呼吸,可以宽袍大袖,可以不修边幅,可以赤身裸体。其实,人更多的需求是——一种放肆的自由。
越来越感慨,沉静地对待生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有病时,先想想生活出了什么问题、情感出了什么问题……把这些绳扣解开了,生命的大药系统也就开始启动并发挥作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和解,而不是对抗。不要急于消病,而是要消除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中隐藏着的生命焦渴、委屈、愤怒、恐惧和不平,届时病症都不再有意义,治病的最大意义应该在于重新唤醒和拯救我们的人生。
是活在愁眉苦脸病人堆里,还是活在打着鼓唱着歌的欢乐人群中,其结果肯定不一样,我愿我的群是后者。长寿短寿不重要,肥了瘦了不重要,天生蚂蚁,也生大象。不就是想活明白吗?!不就是想用眼耳鼻舌身意把这天地人情享尽吗?!佛还示疾呢,不照样璀璨,为我们漫长的黑暗敲响了永生之鼓!合十赞叹,奋起直追吧!
大环境是道。人的命和运都要依存于道,而且,更有大的宇宙法则在等着我们,不用急,不用怨,刍狗而已。
唯有心灵的苏醒和净化是人最后的依傍。
对应以上西医腺体之说,密宗气脉的理论说人体有三脉七轮之说,中医有“三焦”和“三关”说。
1.三脉
密宗气脉的理论认为,人体主要的气脉有三脉七轮。三脉是中脉、左脉和右脉。中脉是最重要的一条脉,蓝色,在脊髓中间,由海底至头顶。海底即肛门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带,相当于中医之“会阴穴”,又称为“生法宫”。如果是女性的话,海底就是子宫。
在中脉的两边,有左脉和右脉,与中脉平行,距离极近。左脉为红色,右脉为白色。左脉下通右睾丸、右脉下通左睾丸,女性则通子宫。因为气脉是交叉的,它的路线与西医之神经有关,所以右边病时则左边痛,左边病时右边痛。三脉是肉眼看不见的,只有在静定时,气脉通了,才会看见它们。
2.七轮
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此外还有一个梵穴。
【海底轮】
在脊柱下之基处,肛门二指之上,所在地约四指宽,相当于男性“会阴穴”、女性子宫口,又名基础轮。因其余之轮皆在此轮之上,所以,此轮为所有轮之力量与精神的供应处,其形有四叶。印度古瑜伽认为,有灵蛇(又称拙火、灵力、灵热、军荼利)以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在此中睡眠。此轮对应人体机能,与性腺、肾脏有关。
在情志上,此处是生与死、恐惧、不安全感、疼痛、混乱和忠诚的交集。当此处受冲击时,人会极度不安,有对生命根 基的恐惧和对上天恩宠的渴望。
中医的命门与天癸之说与此相类。属先天本能部分,在人类快速生长的童年阶段,它如密闭之月光宝盒,绝不轻易地启动。
【生殖轮】
在生殖器根处,其形有六叶,主管性腺、卵巢、睾丸、前列腺等。
在情志上,此处跟欲望——占有欲与被占有欲、创造欲、激情、任性、罪恶感及禁欲有关。它常常被人的二元性所操控,即狂放又拘谨,首鼠两端。
【脐轮】
在肚脐处,其形有十叶,乃一极重要的中心点,相当于道家的下丹田部位,主管脾、肝、胰和肾上腺等。
在情志上,跟意志与平衡感有关。是人的勇气或懦弱的来源,藏着掖着,优柔寡断,在愤怒、贪婪、耻辱、失望等中纠结徘徊。
【心轮】
位于心窝处,有12叶,主管胸腺、心脏、肺脏等,相当于道家中丹田。
其良性反应涉及慈悲、慷慨、宽恕、服务、爱。其负面则是悲伤、执着、与环境隔绝、脆弱、依赖他人的爱和情感、害怕被拒绝、过分的热心或铁石心肠。
【喉轮】
位于喉根处,有16叶,主管甲状腺、扁桃腺和唾腺等。
涉及交流的困境与流畅。羞怯、敏感和畏惧会使得此处出问题。而自信的人则会利用健康的自我表达和互动,来传达神的意志或魔鬼的意志。
【眉间轮】
位于眉心处,有二叶,主管脑下垂腺,相当于道家祖窍。跟洞察力、视觉力和理解力有关,与先天的关注点有关,属于自我启蒙的地方。它只幻想和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同时容易困惑、沮丧、过分智力化。
【顶轮】
位于头顶内,形如千叶莲花,即喻有一千气脉由此轮发出,相当于道家“泥丸穴”。
海底轮之灵蛇(拙火)醒觉,经各轮上升到此轮,便与明点(又称大自在)会合,修持者可享无上之大安乐,故又名大乐轮,主管松果腺。这里是灵魂的基地和最高自我的连接,与觉悟、结合、提升和未知领域有密切关系。承担着人类的悲伤、与存在分离的感觉、负担,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神秘的忧郁。
【梵穴】
位于两颅顶骨与后头骨之间,即初生婴儿顶门跳动极软之处;另一说在顶轮在此处四指外上方,离开头顶。在这里人体放出光芒,中脉以此为出口。
身密修气脉之法,主要是唤醒在海底轮沉睡之灵蛇(性能)即拙火。逐轮上升,最后到达顶轮,与明点相会合,进入三摩地(入定),流下甘露(又名圣酒、醍醐),滋润全身,得大安乐境,借以治病、强身、延年、产生人体的超能力。
【生老病死】
生是无明苦,老是无奈苦,病是锥心苦,死是游离苦,由此,快乐成了一种奢侈,欢喜成了一种难得。但人活着,就要顽固地、坚强地“离苦得乐”。
如何得到快乐?先要明白快乐也是分层次的——饿时得到食物是快乐;冷时得到衣服是快乐;小朋友得到糖是快乐;过节时有朋友在身边是快乐;下雨时在昏暗中读诗是快乐;雪天有朋友来访是快乐;花开时是树的快乐……但最大的快乐是浪子回头,是幡然悔悟,是勘破无明和黑暗,是对生命根本的觉悟……那一瞬间,肉身血脉如蜜膏,如醍醐,融入大美,融入宇宙。
快乐可以通经脉,快乐可以把你的生物场扩大,快乐可以治愈忧伤,快乐可以延长寿命,快乐可以让你的脸上有喜乐纹,快乐可以祛除你的蝴蝶斑,快乐还可以使你变傻,变得大度、包容,也可以使你在喜乐的修行中加快步伐……
人对生命的感觉,有时可以言说,有时不能言说。语言,在强大的生命面前,常常苍白无力。
肉体真可怜,它封闭了我们,窒杀了我们,它就像一辆用旧的破汽车,带着我们,小心翼翼、气喘吁吁地在拥挤的雪后的道路上慢慢迂回,盲目而又坚定地变老……肉体又真灿烂,晶莹剔透,珠润光圆,在黑暗中,它也是璀璨的一颗星……
变老,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勇气。
一切都是悄然开始的,你的爱情、你的病痛、你的伤感……
但,最终,它们一定变得汹涌,变得让你无法控制,变得让你绝望,变得让你从灵魂到肉体都面目全非。
生活之道
现代人的病大多是从无形上得的,所以,如不从无形处下手,还是无能为力。因此说有些病人的病不是用药就可以治愈的,因为药是有形的,只能治疗有形的病。无形的病不过从人的欲念上得,从贪嗔痴上得——贪则积,则提心吊胆;嗔则结,则心怨肝硬;痴则执,则痴心妄想——如此神明已乱,百病缠身,能破妄念者方为上医。
读《内经》可以明了生命内在的运行大道,但我们还要明了生活之道。生活之道在很大程度上由眼耳鼻舌身意左右,你之所见、所闻、所嗅、所舐、所触、所想,使你的身体不像你的身体,你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翁,但事到临头, 你才知,你已无法控制自己,你一头栽进滚滚红尘,总是随波逐流……
一个人的五行:(1)和自然的关系。风寒暑湿会影响你的生活或你的情绪。(2)和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法律、风俗、金钱等等会制约你。(3)和他者的关系。有生你的有克你的,有养你的有害你的。(4)和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命和运,自己的心灵和肉体,自己的理性和本能。所以,人想要自由,谈何容易!
1.守本分
“本分”不过是人心灵美善的自然流露,是推己及人,不作伪,不虚饰。生活简单、待人真诚、礼尚往来等等只是本分。本分,是我们东方人的生活定律。对于女人而言,做母亲爱孩子是本分,做儿女体谅父母是本分,做妻子爱丈夫爱家庭是本分。但,爱情不是本分,情欲不是本分,多嘴多舌不是本分,它们有的是本能,有的是恶习。男女守其乾德坤德之本,尽其义务之份。所以,为了避免罪恶感这个词的纠缠,东方人便内敛地活了那么久。想让自己少烦恼,在于“守时守位”——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的事。天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轨道秩序,宇宙便不存在。剩女的烦恼是该嫁时不嫁,总想嫁最好的,但最好的都是别的女人培养出来的;该生孩子时不生,要生时又没了月经。剩男都想挣够了钱再娶,但挣了钱又担心女人爱的是财……如此算计如此烦恼,生命自然蹉跎,感慨自然良多。
2.学会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的方法不是发泄,发泄有时会让事情不可收拾,而是:(1)换位思考。有人碰撞到你,也许是他心里有急事。(2)分心,太纠结于此则会越想越恨,想点别的事。(3)深呼吸,气一沉,脑子就不会发昏了。人生苦短,最好把精力花在有意义和美好的事情上。
生活中肯定有讨厌的人或事,命相犯冲的人会有天生的反感,何况佛教还说有前世孽缘,有些事和人是躲不过去的,干脆拿它当修行了,拿他当来度你的菩萨。若没信仰约束,再没点二皮脸精神,在这世道,活,不仅难,还苦。气着了,憋着了,还百病丛生,又不会写诗怡情,这一趟,不白来了?还是自己找点乐吧。
一般说来,心态好的,大多过得好;心态不好的,都不太好过。说白了,心态好的,容易知足,懂得感恩;心态不好的,喜怨。
3.学会享受孤寂
很多人只觉得心里空,并以为这个“空”用一个完美的男人或女人就可以填补。其实这“空”无非是原古的灵魂之空,是生命本源的寂寞,是存在之虚无。有此“空”,人才活着;觉此“空”,人才悟着。空中得光,人则尊;空中得黑,人即魔。所以,“空”是福报,要安享之。
人之痛苦,并不源于所得到的,而是源于永远得不到的。能得到的都是物质,得不到的一定不是物质。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空,那个“空”是我们对无限的渴望,对彼岸的渴望,我们知道人生不只是活着,哪怕是活到天年,如若没有和那至圣的完美合一,我们的人生依旧没有意义。
这世上,凡“大”者,必孤独。大海孤独,天空孤独,山脉孤寂,大地孤寂。所以,从你开始孤寂的那一刻起,你开始变“大”。但这种“大”有时让你受不起,有时让你害怕。因此,你必须锻炼自己,静静地审视自己,如若不行,先回到人群,等待自己灵魂的强壮与完整,直到有一天你以孤寂为美,你开始享受“大”带给你的辽阔,你便永远与那个小我分了手,你便永不回头。
4.身心放松法
(1)打坐,用身的静谋灵的静。
(2)泡浴,涉及清洁、洗礼、再生等主题。
(3)发呆,但要在旅行地而不要在家里,在海边看日出日落。用环境放松身体。
(4)听柔和的音乐。
(5)香氛按摩。让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爱抚你的每一寸肌肤。(6)微醺,迷迷糊糊地美美地傻笑。
(7)独处,宽袍大袖,蓬头垢面。
(8)和相知已久的人在阳台上无言默坐,眺望远方…… 人,当从不变处用功,不要在变化处用功。容貌与心灵和性情相比,是必然要变的、要衰老的,而心灵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灵动,因为,灵魂的本质在于神性,而容貌肉体等不过遵循成住坏空。所以,在不变处用功,善护念真性情和心灵,才是人生根本。总之,有真,才有善,才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