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程炎震的《世说新语笺证》
1942年,《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七卷第二、第三期上,连续刊载了近代学者程笃原先生的遗着《世说新语笺证》(按:今网络有电子书〔pdf版本〕,题《程炎震世说新语笺证(第一部分)》,编辑者为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委员会,发行者为国立武汉大学出版组,总发行者为四川乐山国立武汉大学,印刷者为文化印书馆印刷,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十月发行。此稿与《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颇有异文而更为详尽)。后来证明,这篇五万余字的长篇考证着作,不仅是《世说新语》研究史上难得一见的力作,也是清末民初考据学的重要成果。广受学界好评的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几乎收录了程氏笺证的绝大部分内容,足以证明这篇着述的价值和重要性。
程炎震(1886—1938),字笃原,号顿迟。安徽歙县槐塘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贡生,入民国后客居北京,屡任要职。关于程笃原先生,可以稽考的材料甚少。根据其后人撰写的家族回忆,可知一些端倪。又,《歙县志》卷七《人物志·文苑》云:
程炎震,字笃原,恒生孙,光绪壬寅副贡。生而颖异,年十三,毕诸经,即博览载籍。于四史、《通鉴》、《九章》、八线之术,六朝三唐之文,咸博稽而深究之。中岁以后,恫念时艰,更为经世有用之学。凡海西之译编,时贤之名着,于政治哲理有发明者,靡不赅涉,观其会通。入民国,累任要职,清操自厉,不名一钱。炎震长于古文辞及诗歌,凡所着作,必殚精极思,无一凡近语。所着有《自订诗橐》二卷、文若干卷。晚好《世说新语》,为之补笺,最称精核。又校《晋书》,稽其地理,业未竟而卒。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程炎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很不充分,笔者所见,对于程氏的《世说新语笺证》,几乎还没有一篇像样的研究论文。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今就《世说新语笺证》之体例及成就,略论其对于《世说》研究的贡献。
《世说新语笺证》篇首有《世说新语笺证略例》,其文云:
叶氏刻本《世说新语》据明人浦江周氏纷欣阁本,卷首袁褧《序》之前有刘应登一序,检惜阴轩翻周本及《四部丛刊》影印之袁本,皆无之,王世贞本则有,然不以置于袁序之前,未知叶氏何所本也。据其序云:“精划其长注,间疏其滞义。”则刘氏本对于孝标之注必有增删,而今乃与影印之明本相同,何也?
京师图书馆有清光绪间武昌崇文书局刊本,经前清国子监收藏,上有印记,又有朱笔校宋本一过,不知何人,亦别无跋识,惟末页录旧跋一通云:“康熙庚子五月,蒋子迈校本,悄稿略加是正。子迈记其后云:‘戊戌正月,得传是楼宋本校阅,淳熙十六年刊于湘中者,有江原张跋。旧为南园俞氏藏书。有耕云俞彦春识语,上黏王履约还书一帖,虽多脱误,然纸墨绝佳,未知放翁所刊原颂孝本视此何如也。并抄之使余儿知所自来。老民孟公。”凡一百十一字。此所称宋椠亦出于传是楼,则与涵芬楼所印吴春生过录沈宝砚所校之宋本相合。核其所校,亦多符同,亦有沈校未及者。兹并取之目为别。一宋本云其书眉上别有识语,今采用《文学》六十八“鬼弹”,《排调》六十一“淅米”,《轻诋》三十三“蒸食”三条写入书中,因不知名氏,题曰某氏云。
热河四库全书本今曰馆本,清湖北崇文书局刊本今曰鄂本,涵芬楼影印明嘉靖乙未袁氏嘉趣堂本今曰明本,孙毓修曰袁本有淳熙十五年戊申陆游跋,则重开放翁本也。
《铜熨斗斋随笔》卷七沈西邕曰:“黄伯思《启樱孝东观馀论·跋世说新语后》曰:‘本题为《世说新书》,段成式引王敦澡豆事以证陆畅事为虚;亦云今览《世说新书》,而此本谓之《新语》不知孰更名也。涛案《太平御览》引王导、桓温、谢鲲诸条皆云’出《世说新书》,则宋初本尚作《新书》,不作《新语》。然刘义庆书,本但作《世说》,见《隋志》《艺文类聚》《北堂书钞》诸类书所引,亦但作《世说》,知《新书》《新语》皆后起之名。”
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程炎震识。
这段文字就其所见《世说》版本略作描述,而未详述其笺证体例及宗旨。欲了解其研究理路及成果,尚须对《笺证》做一番梳理。
程炎震笺证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即重视历史考案,尤其注重校勘及考证。其笺证之初,颇有今之所谓“问题意识”。
一是考证书名。《世说》之书名到底为何,历来聚讼不已。程炎震显然认同沈涛的判断:“刘义庆书,本但作《世说》,见《隋志》《艺文类聚》《北堂书钞》诸类书所引,亦但作《世说》,知《新书》《新语》皆后起之名。”(见前引《略例》)循此路径,程氏几乎穷尽了唐宋类书中征引《世说》之情况,一般用“某书引此文作《世说》”或“称《世说》”出之,如《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条,程氏曰:“《御览》四百七十四《礼贤》引此文作《世说》。”“客有问陈季方”条:“《御览》五百十八《子门》引此作《世说》。”“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条:“《御览》四百九《交友四》引此作《世说》,多删节。”“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条:“《御览》三十三《腊》引此称《世说》。”等等,似此不下四十余例。盖程氏相信文献有征,铁案如山,追寻事实真相可以解决所有争议。
二是参校同异。主要是将不同版本,如叶德辉刻本、四库馆本、鄂本及袁氏嘉趣堂本等加以比勘,尤其注重与唐宋类书互勘,辨别异同,正本文。如《言语》88“顾长康从会稽还”条,程氏校云:“此条馆本别作一条,叶本因明袁氏嘉趣堂本,每行二十字,故致误。”同篇90“孝武将讲《孝经》”条,程氏考证云:“袁乔从桓温平蜀,寻卒。在永和中,安得至孝武宁康时乎?此必袁虎之误。上注明引袁宏,此注乃指为袁乔。数行之中,便不契勘,刘注似此,非小失也。彦升,晋书作彦叔,名字相应,则升为是。”
此外,还与《晋书》校勘。如《德行》篇“王长豫为人谨顺”条,程炎震校云:“《晋书》‘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作‘又恒为母曹氏襞敛箱箧中物’,‘登车后哭至台门’作‘自悦常所送处,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作‘其母长封作箧,不忍复开’。‘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行未’二字,明本倒,非也。”
三是训解名物。如前引《德行》篇“王长豫为人谨顺”条,程炎震笺注:“台,谓尚书省也。导时录尚书事,故云‘还台’。《通典》尚书省总谓尚书台,亦云中台。”再如《言语》篇“谢灵运好戴曲柄笠”条,程炎震释云:“古文注:曲,盖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焉。战国常以赐将帅。自汉朝乘兴用四谓为盖,有军号者赐其一也。《晋书·艺术·陈训传》云:‘周亢问训以官位。训曰:“酉年当有曲盖。”后亢果为金紫将军。’”再如《政事》篇“山公以器重朝望”条之“嬲”,程炎震广引诸书释云:“《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曰:‘足下若嬲之不置。’善注曰:‘嬲,擿娆也,音义与娆同,奴了切。’胡氏绍焕《笺证》卷二十八曰:‘按《说文》,娆,苛也。段注谓嬲乃娆之俗。’《众经音义》三引《三仓》:‘嬲娆同,乃了切,嬲娆一字。’孙氏星衍以为:‘嬲即草书嫋字之讹。本书《洞箫赋》‘忧娆娆以婆娑’,注:‘娆娆,柔弱也。’《广韵》:‘嫋,弱也。’《集韵》:‘嫋,乃了切。’是娆又作嫋,盖娆为本字,别作嫋,草书作遂误而为嬲。”又,同篇“殷浩始作扬州”条,程氏释“襥”字云:“《玉篇》:‘襥,布木切,裳削幅也。’《广韵》一屋:‘幞,博木切。同襥。’《尔雅》月:‘裳,削幅谓之襥。’《晋书·魏舒传》:‘襥被而出。’《音义》曰:‘房玉切。’《陆纳传》:‘为吴兴太守,将应诏,临发,只有襥被而已。’”
四是辩诬指谬。因为《世说》乃纂辑旧文之小说家言,雅好新奇,故不少记载难免与史实不合。有些记载以讹传讹,弄假成真,非史眼如炬者不易发现。程炎震谙熟魏晋历史,故能旁征博引,以证其失。如《世说·德行》“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条,程炎震曰:“据《华峤谱叙》,是献帝在长安时,王朗方从陶谦于徐州,不得同行也。”又如《言语》篇“钟毓、钟会”条,程氏曰:“此似谓毓、会年并十三也。考《毓传》云: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亲西征,毓上疏云云,则太和之初,年出十四矣。会为其母传,自云黄初六年生,会则十三岁,是景初元年不惟不及文帝,繇亦前卒七年矣。此语诬甚。”又如《规箴》“陈元方遭父丧”条,程氏曰:“林宗之没,乃先于太丘二十余年。范《书》、蔡《集》皆明着之,此之诬谤,可谓巨谬。”今人龚斌考证称:“据蔡邕《陈太丘碑》,太丘与中平三年(186)卒。《后汉书》六八《郭泰传》注引谢承书,谓泰以建宁二年(169)卒。则林宗之死先于太丘十七年,此条所记诚为巨谬。”(龚斌《世说新语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又《文学》42:“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程炎震笺证云:“王濛卒于永和三年,支道林以哀帝时至都,濛死久矣。高僧传亦同,并是传闻之误。下文有‘道林、许、谢共集王家’之语,盖王濛为长山令,尝至东耳。”似此,其例甚多。
对于刘注之失,程氏亦不放过。如《言语》90“孝武将讲《孝经》”条,刘注:“袁羊,乔小字也。”程氏考证云:“袁乔从桓温平蜀,寻卒。在永和中,安得至孝武宁康时乎?此必袁虎之误。上注明引袁宏,此注乃指为袁乔。数行之中,便不契勘,刘注似此,非小失也。”
不惟为《世说》及刘注指瑕,还为唐修《晋书》纠谬。《言语》69“刘真长为丹阳尹”条,程炎震考证云:“刘惔为尹,《晋书》不着何年,《德行篇》云:‘刘尹在郡,临终绵惙。’《惔传》亦云‘卒官’。《传》又记孙绰诣褚裒,言及惔流涕事。按,裒以永和五年卒,则惔不必先于裒,而简文辅政在永和二年,知惔之为尹亦在二年以后、五年以前矣。《晋书·王羲之传》叙此事于永和十一年去官之后,殊谬。”又同篇98“司马太傅斋中夜坐”条,程氏云:“《御览》卷四‘月部’引《晋书》云‘谢太傅庭中夜坐’云云,亦与今《晋书》传重异,盖以道子亦为太傅,误及为安石耳。”《方正》46“王中郎年少时”条,程氏云:“《晋书·虨传》云‘代王彪之为尚书仆射’,则在升平三、四年间,坦之年已出三十,不为少矣。《晋书·坦之传》叙此于为抚军掾之前,盖误。”又《文学》64“提婆初至”条,程氏云:“僧弥,王珉小字也。《晋书·珉传》亦取此事。然珉卒于太元十三年。至隆安之元,首尾十年矣。《高僧传》作王僧珍,盖别是一人。因珍、弥二字,草书相乱,故误仞为王珉耳。法冈,《高僧传》作法纲。”此则考兼之以校,甚精当,余嘉锡照录,盖默认其结论也。
五为补证刘注。如《言语》篇66云:“王长史与刘真长别后相见,王谓刘曰:‘卿更长进。’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刘孝标于此条末尾注引《语林》曰:“仲祖语真长曰:‘卿近大进。’刘曰‘卿仰看邪?’王问何意?刘曰:‘不尔,何由测天之高也。’”而于刘惔所谓“天之自高”,则未注出处。按,此语出自《庄子·田子方篇》:“老聃曰:‘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至高,地之至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程炎震签证云:“‘天之自高’,用《庄子·田子方篇》语,刘氏失注。”又如《雅量》29“桓公伏甲设馔”条,程炎震于“浩浩洪流”下加按语云:“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浩浩洪流,带我邦畿。’刘氏失注。”
程炎震亦有失误。如《世说·容止》28:“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程炎震释“凤毛”曰:
《雅量篇》“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条注引《劭、荟别传》曰:“桓温称劭为凤雏。”然则有凤毛者,犹凤雏耳。
余嘉锡笺疏云:“《金楼子》梁元帝所撰。据其所言,是南朝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元帝已不能知其出处矣。《劭、荟别传》言桓温称劭为凤雏,彼自用庞士元事,与此意同而语异,不必即出于一时。虽可取以互证,然不得谓凤毛即凤雏也。若云‘大奴固自有凤雏’,则不成语矣。”按,余说是。“凤毛”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如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曾元嗣赠公诗:‘吕家三相盛天朝,流泽于今有凤毛。’”
总之,程炎震的《世说新语笺证》内容丰富,考辨精审,对《世说》学多有发明,其考证成果多为后来学者所取资,其人虽一生落寞,但其名字必将与《世说》同其不朽。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贰’ 《经济发展理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经济歼销岁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YPJO67lL5X14emSbhRnLlw
书名:经济发展理论
作者:[美]约瑟夫·熊彼特
译者:氏睁何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20-8
页数:313
内容简介:
本书是熊彼特早期成名作。在书中,他以“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六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作者简介:
熊彼特(1883-1950年),20世纪最受推崇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经济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等宗师同列。熊彼特的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遗产,他首先提出“创新”学说,不但是知识经济的先驱者,斗闭其思想更是21世纪的主流思潮。
‘叁’ 文言文小故事.pdf微盘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舍: 家.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贾人: 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多行不义必自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左传》 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国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嘱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嘱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管晏列传》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 ——以上司马迁《史记》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李白《与韩荆州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原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韩愈《进学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柳宗元《种树郭橐tuo驼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是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欧阳修《秋声赋》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苏洵《心术》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佞。
——苏洵《辨奸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 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苏轼《三槐堂铭》。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合现代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
在现存我国古塔建筑中,山西应县佛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于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坚固异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采用了类似于梵天寺木塔的结构,在它的每层都用梁、枋、斗拱组成平面网架,来加强它的稳固性。
它的译文是:
钱氏割据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两三层,钱氏带人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匠师说:“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铺上瓦,然而塔还是像原来一样晃动。匠人无可奈何,暗中叫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首饰,询问塔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每层铺完了木板,便用铁钉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匠师照喻皓说的办法做,塔就稳定了。大概钉牢的木板上下紧紧约束,六个方位像箱子一样相互连接,人走在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相护持,塔自然不能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明练达。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
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一、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
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翻译: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
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三、工人善琴。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
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
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
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
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
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肆’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苏世民》([美] 苏世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KOcUPf1eHZJjCoU9ajmCfA
书名:苏世民
作者:[美] 苏世民
译者:赵灿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1
页数:427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投资、管理类图书,是一部关于成功创业的书,还是一部处世哲学。
苏世民创立的黑石集团是全球私募股权资产管理公司和房地产管理公司的巨头。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黑石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5500亿美元。黑石集团人均利润是高盛的9倍,过去30余年平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美国排名前50的公司和养老基金中,70%以上都有黑石的投资。
苏世民以其严谨的投资流程、创新的交易方式、多样的业务领域、做好每一件事而闻名。他以独树一帜的投资原则和管理原则带领着黑石集团一步步成为全球私募股权和房地产投资公司巨头。他花费一生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如何成功、如何实现梦想,他将这些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教训都浓缩在这部书中。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概念和理论,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叙述,但其中深藏精妙而深厚的投资管理技巧,以及取得成功的经验与教训,也不乏人生信条、人生感悟。投资、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学生、研究人员、企业白领等大众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作者简介:
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
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耶鲁大学学士,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他与彼得·彼得森以40万美元创建黑石集团,并将其发展为华尔街真正的私募之王。他被媒体称为“华尔街的新国王”“私募界的巴菲特”“美国房东”。他还是坐拥亿万财富的慈善家,2020年1月2日,《福布斯》发布2019年美国慈善捐赠榜,苏世民以1.88亿美元的捐款排名第6。他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用于支持清华大学建设苏世民书院和创办全球学者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大学迄今为止从境外获得的*大单项慈善捐款。
‘伍’ 黄帝内经文言文pdf新浪微盘
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消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着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雄比缨,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
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恐散于求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阎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
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读。庞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送,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仰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农壬寅序 。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 ***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陆’ 素女经文言文pdf
/link?url=-PlZx4Q9tWLUJPV_7LVX44S5zV_7vJOZr3r6M6JQCU1_rTaohZnk8rEC9Du素女经白话文,/link?url=rwFLyKBfap6NNW4ZIJWMJRk-_GtFc4Bh6PUte8_uGsBLJIZeNg5RntEQ4-HBSe3黄帝内经白话文。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
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
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着成果,也是天资给他们的帮助吧! 我年青时就向往医学,一向爱好养生之道。幸运地遇到了这部真经,就用它来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借鉴和解决疑难的依据。
可是世上流脊哪行的版本错误很多,有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章的内容前后远隔不连贯等问题。施用它于治疗实践很不方便,披阅领会它的意思也很困难。
年深日久,沿袭下来就造成多种弊端了。有的是同一篇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有的是两论并在一起,却归总在一个题目之下;有的篇中君臣的问答还未完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有的地方脱简缺文没有写明,纯野镇却说历代都是残缺不全。
还有,把《经合篇》重复出现,而加上《针服》二字为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中;把《通评虚实论》割裂开,而并入《四时刺逆从论》;把《经络篇》并入到《玉版论要篇》;把《皮部论》节解分开,而加入了《经络论》,把有“至教”等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向后,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移向前。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全部列举。
况且,如要去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能上去?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怎么能去成?我于是就专心一意地钻研,广泛地访求当今名流,而全都找到了那些精通《内经》的高人。经历了十二年的编次整理,方才达到有条理有要领的程度。
反复考虑自己编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深深地完成了我向来的心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得到了已故老师张公的秘藏之本,文章的字体清楚明白,经义的理论全面而周密,一旦用它来参阅详考,各种疑难都像冰水一样消融了。
恐怕它流落到末流无才之辈的手中,断绝了那传授《内经》的范本,于是就编写注释,以便使它永传不朽。加上原藏卷数,合起来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总集中为一部书。
希望人们研究后面的注文就能明了前面的内容,运用注解去领会经义,使初学医者得到启发,使这高深的理论,能广泛流传。 其中竹简脱落、文句断绝、内容不相连接的地方,搜求经论中所有的内容,把它迁移过来补在这里;有的篇名遗失短缺,所指的事理不明白,估量推敲它所指的意思,增加文字而使文章明晰;有的这一篇跟那一篇合并在一起,内容不相关联,还有缺漏篇名的,就区别分开所论事情的类属,另立篇名而放在篇前;君臣之间回答的内容,在礼节、仪式上有违背、错乱之处,就考察出地位的高低而予以校正,或加说明而使文意明显;文字颠倒错乱,文句零碎不全,或者前后重复,就详细辨别其中所指的意思,删去繁杂的文字,而保存其中的要点;文理深奥,难以粗浅论述的地方,就另外编写《玄珠》一书,以便陈述其中的道理。
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红笔书写,使它和古书原文明显分开,不相混杂。希望这样能使上古圣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那深奥的理论得到充分的陈述和阐发,就像天上众星高挂,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又像那深彻的泉水清。
《素女经》,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性学着作。
唐代以前,中国曾流传过《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等许多房中性学名着,可惜在五代及北宋以后已经失传。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着作早已流传到了日本,因而在该国尚保存着部分中国古代房中着作。
日本人丹波康赖于公元982年编成《医心方》30卷,其中第28卷就摘录和引述了上述房中着作。近代学者叶德辉从《医心方》等书中分别把有关的引文辑录出来。
收入所编《双梅景暗丛书》之中,才使国人得以部分地窥见上述房中着作的风貌。 在战国时期却有一本房中术着作《素女经》流传下来了。
这本书据后人考证,可能是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并在魏晋六朝民间流传修改的。 关于《素女经》 的流传至今, 也有一段颇为曲折的过程。
清人叶德辉在所编《双梅景閛丛书》中说: 《隋书·经籍志·子部·医家类》有《素女秘道经》一卷,注云:并《玄女经》又有《素女方》一卷。新旧《唐志》均不着录,惟日本宽其中见在书目有《素女经》一卷,而无《玄女经》、《素女方》,疑其时合为一书,不复分列也。
宽平当中国唐昭宗时,其时彼国赍书之使,络绎于道途,故五代乱后亡书,彼国皆有传者,此经虽未有刊本,而载在彼国永观二年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廿八卷中,首尾贯通,似是完帙。永观二年为宋太宗雍熙元年,去唐未远,其中所采《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并此经皆言房中之事;又载《养阴》、《养阳》诸篇,大抵汉、隋两志中,故书旧文,十得八九。
以上叙述的意思是,《素女经》一书,在《隋书》中还提到过,宋以后就没有见到。但那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日本在宽平年代的书目中却提到这本书,而日本的宽平年代正值中国的唐昭宗时代,时为公元889年至904年之间,看来是那时传至日本的。
以后,日本在永观二年,相当于中国宋太宗雍熙元年,即公元984年,有个叫丹波康赖的人编了《医心方》二十八卷,载有《素女经》,现在所见的《素女经》正是由此而来,这真是“外转内销”。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性学着作。
此书据后人考证,可能是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并在魏晋六朝民间流传修改的。书名最早出现在晋朝葛洪所着的《抱朴子内篇.遐览》中,作者不详。
此书原已失传,但后来发现日本人丹波康赖于982年编成的《医心方》一书中曾收集此书,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素女经》就是《医心方》所收集而经清代人叶德辉辑入《双梅景暗丛书》。素女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再记载的一位 *** 女神,是传世的房中术着作中经常称引的人物。
传说她在公元前21世纪的远古黄帝神话时代就经常和黄帝讨论男女 *** 问题,给黄帝传授房中术。汉朝的《论衡.命义》说:“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
汉朝的张衡写过一首《同声歌》,描述男女新婚之夜的 *** ,有“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之句,说明素女的影响已深入民间,夫妻过新婚性生活都要以素女的论述为参考。《素女经》强调, *** 和人的身体强弱是相互影响的,“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
提出了初步的优生道理,强调“爱乐”是两 *** 合的目的,也是为要生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首先提出“九殃”,即在九种情况下不宜 *** ,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易于怀孕。
《素女经》在男女 *** 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论述。首先提出了后世道家大力倡导的所谓“延年益寿”之法,即巩固精关,“莫数泄精”。
又提出了 *** 应使男女双方同享 *** ,共同受益,必先有“爱乐”然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最忌讳的是“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因此,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
在男权社会中,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女性的性权利。该书有些方面还涉及性心理,强调男子在 *** 时就有自信心,“当视敌如瓦石,自视若金玉”。
《素女经》认为 *** 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行为,压抑 *** 、杜绝 *** 是有害的;但 *** 要掌握节度,可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而不知规律蛮干则会“渐以衰损”。为此,书中提出了节度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至,神明统归”。
在 *** 技巧与性反应方面,提出了“五征”、“五欲”、“十动”、“七损八益”等,还详细阐述了关于 *** 具体姿势的“九法”。该书主张男子少 *** ,但并不主张每次 *** 都不 *** ,“久而不泄,致痈疽”。
究竟多长时间可身精一次,该书指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勿复更泄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所以,《素女经》实为一本较为详细和全面论述房中术的古代性学着作。
‘柒’ 求《经义考》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经链虚义考》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ux7q-yztU6GeP6SzNBfyFg
‘捌’ 金陵刻经处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4卷1册)([明]祩宏述,[明]古德演义)(清光绪18年[1892]金陵刻经处刊,佛家系列,总大小为165M,古籍屋收藏,更过佛家系列看列表。
| ├──《般若灯论》(15卷1册)(龙树菩萨偈本,分明菩萨释论,[唐]波罗颇蜜多译,慧赜序)(清光绪24年[1898]金陵刻经处刊.pdf 261M
| ├──《大乘起信论等八种合刊》(疏•沙门法藏述,疏记会本•梁•三藏真谛译,义记别记•沙门法藏述,纂注•梁•三藏ǜ.pdf 406M
| ├──《六祖坛经》(曹溪古本,[明]憨山大师堪校并序,[清]虚云老和尚嘱咐江伯昭收藏)(香港实业公司2014年影印).pdf 61M
| ├──《密宗道次第论,密宗论》(克主大师着,法尊法师译,[唐]日本金刚空海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1997年影印.pdf 60M
| ├──《妙法莲华经句解》(【宋】景定辛酉年[1261]释闻达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影印).pdf 403M
| ├──《普庵手书加颂金刚般若波罗蜜》(【南宋】乾道已丑年[1169]普庵述)(杭州春光文教印刷厂2014年影印).pdf 31M
| ├──《释迦方志》(【唐】道宣撰,施赀1924年刻)(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影印).pdf 51M
| ├──《四分比丘尼戒本》(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宝华山传戒比丘读体依藏重刻,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经处识ϼ.pdf 28M
| ├──《天目中峯和尚广録》([明]张子华重刊,洪武20年[1387]徐一夔序)(香港佛教惠泉寺倡印,福岛制作公司2005年承印).pdf 88M
| ├──《维摩诘集注》(李翊灼校辑)(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1992年影印).pdf 191M
| ├──《新删定四分僧戒本》(【唐】贞观二十一年[647]释道宣撰,序。天津刻经处1930年谨识)(观音寺倡印,宏大印刷制本Ņ.pdf 26M
| ├──《阅藏随笔》([清]雍正3年[1725]元度编,太穆襌师节解,光绪9年[1883]汪国凤序,1883年沙门听潮真修谨撰序)(香港中华.pdf 129M
| ├──《证道歌注》([唐]永嘉襌师着,彦琪注)(合发印刷有限公司2014年印).pdf 15M
| ├──《梵纲经古迹,药师经古迹,摄大乘义章,菩萨戒本记,百法明门论疏,菩萨戒羯磨记,菩萨戒本宗要合刊本》([唐]遁.pdf 141M
| ├──《梵纲经菩萨戒本——诵戒仪式注附》(观音寺倡印,宏大印刷制本公司2014年影印).pdf 40M
| ├──《毘尼日尔爾用,沙弥十戒威仪録要》(毘尼日尔爾用切要——宝华山宏戒比丘读体汇集,沙弥十戒威仪録要——金陵刻经处)ϼ.pdf 29M
| ├──《毘尼止持会集•下册》(全二册)(读体大师撰)(泰京甘露寺1959年印).pdf 148M
‘玖’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三卷本)》([波兰]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0vpAVTed5T1VBlu_B9aiew
书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三卷本)
作者:[波兰]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译者:唐少杰 等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份:2015-12-15
页数:1554
内容简介:
科拉柯夫斯基这三卷书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权威书籍。全书三卷于197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洋洋130万言。该书阐述了自19世纪40 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间马克思主义诸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学说的理论发展,是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论述马克思主义史的体系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着作,奠定了作者在当今西方“马克思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套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到马克思,恩格斯过世后的马克思主义各阶段的演变,都有清楚的交代。科拉柯夫斯基本人在这三卷书中也有他本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它们不单是一套研究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更是一套解释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
该书是目前国际范围内最有影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着作,不仅占有文献翔实,理论分析系统,而且是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史中收录流派和人物最多的着作。因此,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法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是国际上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影响重大、被普遍关注的文献。
着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在论述20世纪哲学时,对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及其代表,辍笔略过,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无法再改进柯氏上述着作中所作的有关阐释了。
作者简介: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 1927-2009 ),20世纪波兰着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享有国际声誉。先后任教于华沙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1970年起在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任高级研究员。
曾在华沙大学任教,以批判基督教哲学而闻名。兼任《哲学研究》杂志主编和《新文化》杂志编辑。苏共20大后,曾发表文章批判所谓“马克思主义思维的蜕化”,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1966年在“波兹南事件”十周年时,发表了《十月的总结》一文,公开批评波兰政府限制言论自由,认为社会主义只有从官僚主义、异化世界中摆脱出来才能重新恢复声誉,被开除出党。1969年起,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77年联邦德国图书业授予他和平奖,表彰他是“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的战士”。
上世纪50—60年代,科拉科夫斯基积极从事“批判意识形态”活动,发表了《现代神话》、《同魔鬼的对话》、《升天之道》、《没有选择权的人》、《实证主义哲学》、《理性之死》、《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等着作。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的发展不依赖任何政治需要,而要遵循客观原则由社会和理性来检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却成了适应官方政治需要随时变化的意识形态,成了不依据客观原则,而通过口号、法令、诉诸权威、感情、习惯和偏见作用的神圣力量。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被非科学的意识形态所破坏。他批判这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的神话”,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制度化”为“一切生活领域中的绝对独裁者”,主张要争取“科学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发展一种“理智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他看来,真理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是劳动、社会需要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乌托邦不但无害,而且是革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乌托邦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任何进步活动。每个人应以道德责任感来约束自己,而不应“盲目崇拜”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主张以“伦理社会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70年代,科拉科夫斯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史着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主流》》(MainCurrents ofMarxism )。他从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概念出发,概括整个马克思主义。断言“哲学人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是“一位人道主义者”。马克思预期的共产主义就是“异化的超越”,是“人的本质的复归”,从而实现“人类生活的本质与存在的和谐一致”。他认为马克思的这个原理有合理之处,但消除异化的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观点也为“独裁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恩格斯在晚期着作中背离了“以人为‘根本’和‘自然界人化’的概念”,直接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对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在理论上具有“实证主义”性质,在政治上更带来了不少“消极后果”。此外,他还指责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着名论断是“违背马克思本人意愿的”,认为马克思从前人那里接受了“乌托邦——浪漫主义”,“决定论——理性主义”和“普罗米修士式的契机”。他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折衷主义者,从而想重建一门“关于人的整体哲学”。在他看来,“斯大林主义”乃是马克思主义走向“衰落”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80年代后,科拉科夫斯基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他说:“当代文明世界的所有社会进程都在走着与马克思所预见的完全不同的道路”,“从本质上讲,他的学说不能用来分析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已完全死了”。“共产主义只是一种乌托邦”。他承认自己过去相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很大的失误”,完全“错了”。
柯拉柯夫斯基一生发表了三十多部着作,最主要着作有:《马克思主义主流》(1976—1978)、《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形而上学的恐怖》(1988)等。文学方面,有三本短篇故事集最为着名,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1963)、《天堂的钥匙》(1964)和《与魔鬼的谈话》(1965)。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在庄重而幽默的语气下,嘲笑了那些缺乏自知、却又自鸣得意的人,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自我陶醉。十三个故事短巧有趣,却是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天堂的钥匙》虽是故事新编,却是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圣经· 旧约》作出解释,并且为每一篇故事得出结论,或者说“教训”,保持着超然的、争辩的、欲言又止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面孔。
《与魔鬼的谈话》叙述的题材都是我们——或者说欧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与魔鬼的关系。基督教教义所指的魔鬼(Devil),本来是上帝创造的天使之一,但是他妄想和上帝比高下,因为反叛上帝而堕落,变成魔鬼。但是他依然具有超人的能力,专门抵挡上帝,引诱人作恶、犯罪。八篇短篇故事用诙谐的口吻讲述与魔鬼相关的人和故事,充满了讽刺批判的力量。
“撒旦的王国不仅仅是阴暗的中世纪,在今天,恶也在我们周围设置陷阱,不断地把我们拖拉进去。
‘拾’ 《论语讲记(套装共9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论语讲记(套装共9册)》(钟茂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pwlWQbwoTwv8bEQuQ8q2zA
书名:论语讲记(套装共9册)
作者:钟茂森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页数:328
内容简介:
《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内容简介:《论语》一书,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文献。细讲《论语》是钟茂森博士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细讲,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博士“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
在本次讲习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
《论语讲记》整理成书共计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