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寻求周易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14_xaccl/%E5%91%A8%E6%98%93.rar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入门级别书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34_8xcou/%E5%91%A8%E6%98%93%E5%B0%9A%E6%B0%8F%E5%AD%A6.pdf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民国易学宗师阐释象数之作,适合入门以后,可参考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07_ycebm/%E5%91%A8%E6%98%93%E5%8D%81%E6%97%A5%E8%B0%88.pdf
胡道静等《周易十日谈》——近代大师对《周易》的简单介绍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21_zlg63/%E5%91%A8%E6%98%93%E5%8F%A4%E7%AD%AE%E8%80%83%EF%BC%88%E8%8A%82%EF%BC%89.rtf
尚秉和《周易古筮考》(节)——可以看一看具体占筮射覆的例子
易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自然之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河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洛书: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后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取象歌: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解: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着,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
《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
,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
发挥《周易》之着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
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
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
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
,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
为闪光的着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
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
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第一节《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
象数派及易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
,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
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
《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
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
以一阳陷二阴之中;干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
,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
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
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着名的《医易义》便是
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
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
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
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
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着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
、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
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
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
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
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着,经传之羽翼
,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
纬.干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
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
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
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
《易纬.乾凿度》、《干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
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
.乾凿度》、《易纬.干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
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
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
《易纬.干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
、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
易往》、《周易参同契》等着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
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
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
魏晋时期易学的主要功绩是大易学家王弼《周易注》择重取义,对易理派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弼的《周易注》还保留了汉代费直及郑玄的象数观点,并把经
传合为一册,对《周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唐代易学又称唐易,其主要影响是孔颖达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观点,着《周易正义》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汇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批研究《周易
》的书涌现于世,对《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义》之外
(该书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还有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
》,赵善举的《易说》,林粟的《周易经传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温之《
易学辨惑》,吴沆的《易璇玑》,项世安的《周易玩辞》,周以夫的《易通》,蔡渊的
《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义》、董楷的《周易博义》、丁易东的《周易象义》
等对《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代.邵雍《皇极经世》,承接了陈抟道士的学术。并有了新的发展,邵氏注重图
说,故又称图数之学。那氏并奉献了先天图(六十四卦序图)。北未遂以图说易之风盛
行,这和邵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义理派以程熙为代表,其着《易传》为《周易》杰作
之一。宋.大 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数派入《周易本义》为宋代以来易学之集大成,乃
象数易合着之杰作。明.《五经大全》,采用了程、朱之说,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辈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见地
。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膂的《周易笔谈》,朱轼的《周易傅义》,查慎行的
《周易玩辞集解》,惠栋的《周易述》,谢维狱的《易象数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
尚氏学》,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李光地的《周易观象》,黄宗义的《易学象数论
》,任启运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除了汉、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
(记载于《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义》,明朝
.胡广的《周易大全》,蒋士龙的《周易心灯》。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着称,如刘
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都说明了历代研《易》之着层出不穷
。
此外,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首载河图洛书,以及宋元时期对《周易》的考校
,训估等,如宋.蔡渊的《周易经传训解》,元朝.赵访的《周易文诠》,明.董守谕
的《卦变考略》都说明历代对《周易》研究极为重视。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冯友
兰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
都是研究《周易》的杰作,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挥。
总之,《周易》历代名着甚众,说明炎黄子孙对《周易》是极其注重的。进一步发
掘和探索《周易》,是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周易》历代重要着作
一、《周易》研究,侧于注释的历代着作选列
《子夏易传》 为说易之书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传》 相传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郑康成注一卷,汉.郑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周易口诀义》 唐.史徵。
《周易释文》 唐.陆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传》 宋.程颐。
《温公易说》 宋.司马光撰。
《周易新讲义》 宋.耿南仲。
《周易本义》
宋.朱子撰。
《易说》 宋.赵善誉。
《周易经传集解》
宋.林栗。
《周易祥解》
宋.李杞。
《周易浅述》 清.陈梦雷。
《周易函书约注》 清.胡煦。
《周易傅义》 清.朱轼。
《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栋。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
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学》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学》 清.姚配中。
《周易古经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侧于发挥的历代着作选列
《易纬.干坤凿度》 汉.郑玄注。
《易纬.乾凿度》 汉.郑玄注。
《易学辨惑》 宋.邵伯温撰。
《易小传》 宋.沈该撰。
《易璇玑》 宋.吴沆撰。
《易原》 宋.程大昌。
《周易义海撮要》 宋.李衡。
《周易玩辞》 宋.项安世。
《周易总义》 宋.易祓。
《易通》 宋.赵以夫。
《易象意言》 宋.蔡渊。
《周易要义》 宋.魏了翕。
《易说启蒙小传》 宋.税以权。
《易学启蒙》 宋.胡方平。
《周易傅义》 宋.董楷。
《周易象义》 宋.丁易东。
《易原奥义》 元.宝巴。
《周易衍义》 元.胡震。
《周易爻变义蕴》 元.陈应润。
《周易大全》 明.胡广。
《易用》 明.陈祖念。
《易象》 明.黄道周。
《易象解》 明.刘濂。
《六交原义》 明.金瑶。
《周易生生真传》 明.俞国人。
《易灯传》 宋.无撰名氏。
《易解心灯》 明.蒋士龙。
《易学象数论》 清.黄宗羲。
《周易洗心》 清.任启运。
《读易辨疑》
清.李开先。
《易象数理分解》 清.谢维岳。
《周易现象》 清.李光地。
《周易笔谈》 清.杭辛斋。
三、周易图解选列
《周易钩隐图》 宋.刘牧。
《易图说》 宋.吴仁杰。
《易图通辨》 宋.雷思斋。
《周易图说》 元.钱义方。
《易纬.坤灵图》 汉.郑玄
《周易旁注图说》 明.朱升。
《易经图释》 明.刘定之。
《周易卦变图传》 明.吕怀。
《伏羲图赞》 明.陈弟。
《易图亲见》 明.来集之。
《易芪图说》 清.潘咸。
《易图疏义》 清.刘鸣坷。
《周易后天归图》 清.黎由高。
《易图明辨》 清.胡渭
四、河洛专着选列
《太极图说》 宋.周敦颐。
《易数勾隐图》 宋.刘牧。
《河洛定仪赞》 明.俞国人。
《河洛真传》 明.俞国人。
《河图发微》 明.陈士槐。
《河图洛书原舛编》 清.毛奇龄。
《河洛先天图说》 清.刘天真。
五、周易考略、训诂、占筮选列
《周易经传训解》 宋.蔡渊。
《古易音训》 宋.吕祖谦。
《周易文诠》 元.赵访。
《卦变考略》 明.董守渝。
《古周易订估》 明.何楷。
《读易考原》 元.萧汉中。
《卦变考略》 明.董守谕。
《周易象训》 清.姚球。
《周易校勘记》 清.阮元。
《周易策辞考》 近代.李镜池。
六、周易占筮之书
《易林》 汉.焦延寿。
《京氏易传》 汉.京房。
《玄珠密语》 唐.王冰。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
《皇极经世》 宋.邵子。
《周易筮述》 清.王宏。
《春秋占筮书》 清.毛奇龄。
《周易古占法》 宋.程迥。
《奇门遁甲符应经》 宋.杨维德。
《易塞通变》 宋.雷思。
《遁甲演义》 明.程道士。
《奇门遁甲占验》 明.程道士。
《星学大成》 明.万民英。
《星占三卷》 明.刘孔照。
《星命总括》 明.耶律纯。
《奇门遁甲》 明.无名氏。
《黄帝奇门遁甲图》 明.无名氏。
《通占大象历星经六卷》 明.无名氏。
《易学筮贞》 清.赵世时。
《六壬大全》 郭御青着。
《六壬指南》 陈公献着。
《六壬大全》 无撰着人名氏。
⑵ 如何自学大六壬
1、首先系统学习梅花和六爻的理论做为术数的入门,同时也是学习六壬的敲门砖。六壬是高级的预测术,不了解五行生克及干支象意的基础,学起来难免事倍功半。
2、学习六壬起课,即九宗门,并掌握十二将、神的基本象意。
3、接下来看《六壬大全》里的课经、毕法,若初看难于理解,可参看现代人写的毕法解释。课经里的少量重点格局需记忆,如铸印、斫轮、轩盖、官爵等,其它理解即可;毕法的知识点最好熟记,完成了毕法的系统学习和记忆后,此时的你对六壬的框架及基本理论已有了基本理解。
4、此时着重研究四课三传,学习掌握干支上下相生相克之类象,比如干加支、支加干,干传支,支传干各有哪些意义等等。
5、有了前面的理论知识做准备,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断课了。此阶段应将学习前人课例与自己断课相结合。前人课例如张官德的《六壬辩疑》、《毕法案录》及秦瑞生的《毕法精解》都是初学者的最佳选择。也可以在上网的时候,看一下现代人是如何断课的。 如果你是按上述步骤学习的话,现在已经基本能断课了,只是准确度可能还不够,但有些东西已经能断出来了。
6、下面开始学习《大六壬指南》、重点研究《六壬萃言》。这时候的你断课已经初有眉目了,只是对于课体的总体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是说吉也行,说凶也可。
7、研究完上面两本着作,可以看《壬归》、《壬窍》、《断案秘诀》了,这时的你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通过这几本书的学习,你的六壬水平会提高很大一个台阶。
8、终于说到《断案》了。学习邵子的《断案》时,重在理清思路,看大师是如何用公式断事体的,细细体会先从哪断起,又是到哪结尾的。以看《断案》来说,你能看懂断案的思路,也就说明你已经不再是一般的预测者了,已经是一个小神仙级别的人物了。
9、 有的人会问习壬多久可入门?又多久能学好?答案因人而异:有悟性极佳学三两月即可断对吉凶的,也有在门外徘徊良久而未得天机的。需知庸才之不常见者亦如良才之少得,我等平常之人,或有习壬数月仍觉未能入门的朋友,切不可妄自菲薄,应先查原因,次更进取,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⑶ 大六壬入门的书籍介绍下
做为三大预测神术的大六壬的书籍流传下来的还是非常多的,我个人收集的六行书籍都有四百多册,这里我只说一些不错的六壬书籍你可以看一下,从六壬入门到六壬深研的书籍都有,对你学习六壬占卜预测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你可以注意看一下图片上的红色部分,这些六壬书籍的PDF格式的电子版都在其中都有收藏
六壬书籍目录:
《六壬大全》郭御青 手抄影印
《六壬亲抄》
《六壬未悟书》
《大六壬心镜》徐道符 唐 手抄版影印
《大六壬指南》陈公献 明 影印
《大六壬指南》注解大六壬占验指南--陈剑
《大六壬指南诠解》 北海闲人
《大六壬心镜》 徐道符 唐 (易仙客整理版)
《六壬大全》 郭御青 图解六壬大全 第部 吉凶占断
《六壬大全》 郭御青 图解六壬大全(第部):占法及神煞(白话详解图解本)
《六壬大全》 郭御青 图解六壬大全(第部)毕法赋
《大六壬指南占验今诠》北海闲人
《苗邵二先生六壬针见血》 苗达 邵彦和
《壬窍》无无野人 清
八六居士 《大六壬揭秘》(部分节录)
八六居士大六壬推命学 手抄本
北海闲人 《大六壬理法易简》
大六壬会通摘要
大六壬会要全集-李淳风 邵南
大六壬汇集 壬课宫商角羽 清钞本
大六壬集成 不分卷 抄本
大六壬集要
大六壬精蕴 清钞本
大六壬开云观月经
大六壬课经集
大六壬说约 清 张鋐
大六壬探原 清 袁树珊
大六壬五变中黄经正文
北海闲人 《大六壬心法指要》
北海闲人 《毕法赋全解》
北海闲人 《大六壬理法易简》
北海闲人 《六壬金针》
曹福倞、张月明着——大六壬精解(上下卷)
曾氏课钤 清钞本足本
大六壬辨证神书
大六壬翠羽歌 卷 明嘉靖年
大六壬断经秘诀集
大六壬隔山照
大六壬轨限照心神鉴经
大六壬鬼科窍
大六壬黄帝龙首经 卷 明嘉靖年
大六壬心法指要
大六壬寻原 清 张纯照
大六壬渊鉴
大六壬杂释 八卷 (明)官应震撰 旧钞本
大六壬-占验存略
大六壬专兵烛怪犀
大六壬准绳
大六壬总会心机独悟绝法
登坛必究-辑六壬说-六壬军帐赋
湖社丛话 金口决
黄帝金匮玉衡经 一卷 (清)李文田手批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二)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三)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四)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五)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上部)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下部)
⑷ 大六壬的书籍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大六壬书籍还是蛮多的,有些六壬书籍完全凑数,有些六壬书籍还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学大六壬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一些六壬的古籍必不可少,但是能真正提升我们大六壬实力的书大概也就那些,
比如这些出自古籍阁关于大六壬和小六壬的PDF古籍电子书,基本上从大六壬入门到精研的方方面面都有包括,这些六壬书籍如果你都能认真完并研究透彻基本要上你就是一个非常高的大六壬高手了
《六壬未悟书》《六壬亲抄》
《大六壬心镜》徐道符 唐 手抄版影印
《六壬大全》 御青 图解六壬大全 第部 吉凶占断
《六壬大全》 郭御青 图解六壬大全(第部):占法及神煞(白话详解图解本)
《六壬大全》 郭御青 图解六壬大全(第部)毕法赋
《大六壬指南占验今诠》北海闲人
《苗邵二先生六壬针见血》 苗达 邵彦和
《壬窍》无无野人 清
《大六壬心镜》 徐道符 唐 (易仙客整理版)
《大六壬理法易简》《大六壬会通摘要》
《大六壬会要全集-李淳风 邵南》
《大六壬汇集 壬课宫商角羽 清钞本》
《大六壬集成 不分卷 抄本》《大六壬集要》《大六壬精蕴 清钞本》
《大六壬课经集》《大六壬说约》 清 张鋐
《大六壬探原》 清 袁树珊
《大六壬指南》陈公献 明 影印
《大六壬指南》注解大六壬占验指南--陈剑
《大六壬指南诠解》 北海闲人
《大六壬心法指要》 《毕法赋全解》《大六壬理法易简》
《大六壬断经秘诀集》《大六壬鬼科窍》
《六壬金针》《大六壬辨证神书》
《大六壬翠羽歌》 卷 明嘉靖年
⑸ 有没有《术藏》的爱好者有电子版的。跪求。
术藏:六壬金口诀
术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仅包括六壬、六爻、奇门遁甲、四柱八字、梅花易数、紫微斗数、风水等周易的很多方面,包罗万像,我列举了一些术藏中的部分电子书,
《术藏》一书,按成书先后的顺序,对历史上的重要术数经典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总结。术数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完整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学术之一。
图中术藏书籍有个红色块状,术藏的电子书都出自。。。。。不说你应该说懂了
术藏部分书籍目录:
《六壬际斯 二卷》
《鼎锲卜筮鬼谷源流断易天机大全 三卷首一卷》
《火珠林 一卷》
《奇门卜筮 不分卷》
《术数.命书相书》
《新刊合并官板音义评注渊海子平 五卷》
《神相全编 十二卷首一卷》
《子平集要 不分卷》
《星平集腋统宗 四卷》
《神相汇编 四卷 续集 一卷》
《子平管见集解 二卷》
《术数类.22.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旧题唐]曾文辿杨筠松撰》
《术数类.48.御定星历考原-[清]李光地等奉敕编》
《术数类.21.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旧题唐]杨筠松撰》
《术数类.04.潜虚、附潜虚发微论-[宋]司马光撰[宋]张敦实撰》
《术数类.07.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宋]张行成撰》
《术数类.27.焦氏易林-[汉]焦赣撰》
《术数类.03.元包经传、附元包数总义-[北周]卫元嵩等撰》
《术数类.15.易象图说内篇、外篇-[元]张理撰》
《术数类.14.大衍索隐-[宋]丁易东撰》
《术数类.25.发微论-[宋]蔡元定撰》
《术数类.19.宅经-[旧题]黄帝撰》
《术数类.41.月波洞中记-不着撰人》
《术数类.16.三易洞玑-[明]黄道周撰》
《术数类.08.易通变-[宋]张行成撰》
《术数类.10.皇极经世书解-[清]王植撰》
《术数类.38.演禽通纂-不着撰人》
《术数类.42.玉管照神局-[旧题南唐]宋齐丘撰》
《术数类.49.钦定协纪辨方书-[清]李光地等奉敕编》
《术数类.44.人伦大统赋-[金]张行简撰[元]薛延年注》
《术数类.09.观物篇解、附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宋]祝泌撰》
《术数类.12.洪范皇极内篇-[宋]蔡沉撰》
《术数类.26.灵棋经-[旧题汉]东方朔撰[明]刘基等注》
《术数类.36.三命指迷赋-[旧题宋]岳珂补注》
《术数类.11.易学-[宋]王湜撰》
《术数类.02.太玄本旨-[明]叶子奇撰》
《术数类.28.京氏易传-[汉]京房撰[吴]陆绩注》
《术数类.35.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宋]徐子平撰》
《术数类.31.李虚中命书-[旧题周]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
《术数类.24.催官篇-[宋]赖文俊撰》
《术数类.40.三命通会-[明]万民英撰》
《术数类.43.太清神鉴-[旧题后周]王朴撰》
《术数类.23.灵城精义-[旧题南唐]何溥撰》
《术数类.17.灵台秘苑 -[北周]庾季才原撰、[宋]王安礼等重修》
《术数类.33.星命溯源-不着撰人》
《术数类.34.珞琭子赋注-[宋]释昙莹撰》
《术数类.13.天原发微、附各类图等-[宋]鲍云龙等撰》
《术数类.06.皇极经世索隐-[宋]张行成撰》
《术数类.39.星学大成-[明]万民英撰》
《术数类.18.唐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撰》
《术数类.46.遁甲演义-[明]程道生撰》
《术数类.05.皇极经世书-[宋]邵雍撰》
《术数类.01.太玄经-[汉]扬雄撰、[晋]范望注》
《术数类.20.葬书-[旧题晋]郭璞撰[元]吴澄删定》
《术数类.32.玉照定真经-[旧题晋]郭璞撰、张颙注》
《术数类.29.六壬大全-不着撰人》
《术数类.45.太乙金镜式经-[唐]王希明撰》
《术数类.37.星命总括-[旧题辽]耶律纯撰》
《术数类.30.卜法详考-[清]胡煦撰》
⑹ 高分求 【看相 算命 入门的书籍】
1、看相算命书籍推荐:
《柳庄相法》《水镜神相》《麻衣神相珍本》 《相法实例解》《五官相手抄本》
《敦煌相书》《 命相钩奇》《 周易五行面相学与色彩文化》《麻衣相法》
《 相学图解-苏民峰》《 相学过三关-陈鼎龙》《[相学绝学:惊天眼]》
《照胆经》《人伦大统赋》《柳庄神相》《相理衡真》《安徽相法过三关》
《月波洞中记》《相术绝学过三关》《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 柳庄相法》
《神相全编》《 增释麻衣相法全编(同治本)上册》《 相法摭言-手抄本》
《 增释麻衣相法全编(同治本)下册》《 峰生水起面相篇(笔记)》《 林真-相术入门》
《安徽相法》《安徽相法安徽古相法秘笈资料(手抄本绝密资料)》《 民间相法金绝》
《安徽相法彩图实例解析166页(全)》《安徽相法神仙断351页绝密内部资料》
《 神秘的相术》《 萧上相法》《 萧下相法》《 相术秘笈.相术惊天眼》
《 民间相法真诀(手抄家传秘本)》《 相术集成》《 相法实例解(盛书笙);》
《精准面相真人图解》《 民间相法顺口熘》《 相法精髓入门真诀》
《相法神仙断》《 三世相法》《 公笃相法》《 卢毅安:看相偶述》《 民间相学秘招真解》 《安徽古相法秘笈资料(手抄本绝密资)》《 相法指南秘要(黄寅)(手抄本)》
这里应该是例举了最全的看相和算命类的书籍,不过每类书籍我也只是推荐了几本,其实每类至少都有几百册书籍
请注意看图上的标记,就是你所想要的看相和算命类的电子版的书籍出处,应该说没有比这更多更全的,大概估计有一千多册
2、周易算命书籍:
《周易注疏》《周易述》《周易尚氏学》《增删卜易》《卜筮正宗》《风角》
《高岛易断》《周易集解》《周易折中》《河洛理数》《梅花易数》《纳甲筮法》
3、四柱八字算命类:
《穷通宝鉴》《三命通会》《渊海子平》《八字大全》《四柱测疾病一语定位法》
《渊海子平》《八字命理真传》 《八字断病》《一掌经》
4、奇门遁甲算命类:
《奇门主客概论》 《天地人遁歌》 《奇门遁甲秘笈大全》《诸葛亮金函玉镜奇门遁甲全书》
《景祐遁甲符应经.上部三卷.下部三卷.宋.杨维德等撰.明末朱丝栏钞本》
《重刻校增武侯八门神书.明胡献忠着.明万历43年刊本》
《刘伯温着.金灵子编-稀世珍本铁算盘》《奇门先天要论》
《太乙金镜式经》 《烟波钓叟赋》 《阳遁六局值符天蓬落七宫值使休门落六宫》
5、紫微斗数类算命:
《道传飞星紫微斗数诸星问答论注解》《神妙玄微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论命详批》
《斗数秘仪下厨房(合并版)》《神妙玄微紫微斗数》
6、大六壬预测算命类
《壬归》 《壬学琐记》《大六壬心镜》 《六壬军帐神机》《大六壬玉藻金英》《六壬存验》《六壬大全》
《六壬占事略决》 《大六壬指南》《六壬通天》《六壬仙师法》《六壬说约》《大六壬探源》《六壬穿金演卦法概叙》
⑺ 图解六壬大全共有几部分呐
一共三部,第一部 占法及神煞;第二部 吉凶占断;第3部 毕法赋。网上有PDF高清扫描版,可以自己去找。至于我有没有呢,我也不知道。
⑻ 四库全书术数部竟有哪些术数书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一共49卷,基本上所有的目录全在这里了,
术数类.阴阳五行之属
太乙金镜式经,遁甲演义,禽星易见
御定星历考原,钦定协纪辨方书
另外说一下图中右下角有《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PDF格式的全套电子书
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
宅经,葬书,撼龙经,撼龙经_疑龙经,撼龙经_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内传,外编),灵城精义,催官篇,发微论
术数类.命书相书之属
李虚中命书,玉照定真经,星命溯源,珞琭子赋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星命总括,演禽通纂,星学大成
三命通会,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
术数类.数学之属
太玄经,太玄本旨,元包经传,元包经传_元包数总义,潜虚,潜虚_潜虚发微论,皇极经世书
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
观物篇解,观物篇解_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皇极经世书解,易学,洪范皇极内篇
天原发微,天原发微_各类图,天原发微_问答节要,大衍索隐,易象图说,三易洞玑
术数类.占候之属
灵台秘苑,唐开元占经
术数类.占卜之属
灵棋经,焦氏易林,京氏易传,六壬大全,卜法详考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目录: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1.太玄经-[汉]扬雄撰、[晋]范望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2.太玄本旨-[明]叶子奇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3.元包经传、附元包数总义-[北周]卫元嵩等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4.潜虚、附潜虚发微论-[宋]司马光撰[宋]张敦实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5.皇极经世书-[宋]邵雍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6.皇极经世索隐-[宋]张行成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7.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宋]张行成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8.易通变-[宋]张行成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9.观物篇解、附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宋]祝泌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0.皇极经世书解-[清]王植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1.易学-[宋]王湜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2.洪范皇极内篇-[宋]蔡沉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3.天原发微、附各类图等-[宋]鲍云龙等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4.大衍索隐-[宋]丁易东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5.易象图说内篇、外篇-[元]张理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6.三易洞玑-[明]黄道周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7.灵台秘苑 -[北周]庾季才原撰、[宋]王安礼等重修》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8.唐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9.宅经-[旧题]黄帝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0.葬书-[旧题晋]郭璞撰[元]吴澄删定》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1.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旧题唐]杨筠松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2.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旧题唐]曾文辿杨筠松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3.灵城精义-[旧题南唐]何溥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4.催官篇-[宋]赖文俊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5.发微论-[宋]蔡元定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6.灵棋经-[旧题汉]东方朔撰[明]刘基等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7.焦氏易林-[汉]焦赣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8.京氏易传-[汉]京房撰[吴]陆绩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9.六壬大全-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0.卜法详考-[清]胡煦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1.李虚中命书-[旧题周]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2.玉照定真经-[旧题晋]郭璞撰、张颙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3.星命溯源-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4.珞琭子赋注-[宋]释昙莹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5.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宋]徐子平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6.三命指迷赋-[旧题宋]岳珂补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7.星命总括-[旧题辽]耶律纯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8.演禽通纂-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9.星学大成-[明]万民英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0.三命通会-[明]万民英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1.月波洞中记-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2.玉管照神局-[旧题南唐]宋齐丘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3.太清神鉴-[旧题后周]王朴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4.人伦大统赋-[金]张行简撰[元]薛延年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5.太乙金镜式经-[唐]王希明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6.遁甲演义-[明]程道生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8.御定星历考原-[清]李光地等奉敕编》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9.钦定协纪辨方书-[清]李光地等奉敕编》
⑼ 关于大六壬的学习,各位前辈有什么指点害怕走弯路,能告诉我基本的学习过程吗先看哪些书后看哪些书,
可以说大六壬不易学且也难精。首先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没有毅力的话就别学大六壬了,否则半途而废,最终也出不来什么效果!
学一段时间,如《壬归》《大六壬指南》《六壬萃言》等一些书籍都翻一翻,不要想一遍就能学会的,要多看,怎么也得几年时间会有点感觉。看完再看《袖里干坤》巩固一下,这时要记得看《大六壬说约》,然后静下心来再读一遍名家名篇,之后看课例的同时自己也断一断。最后再研究《六壬指南》和《壬归》,同时注意一定要注意多实践。
要学大六壬就要下定决心去学,且这类出自 古籍阁 的PDF版大六壬的电子书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学大六壬先把基础知识打牢固,六壬大全里的基本起课、天将、支神、神煞等等都掌握之后,看看毕法赋,然后找些古人的课例看看。
如果有机会遇到高人别忘了切磋切磋,上面的理论知识太多,不利于实占,实占才是最关键的,你能做到上面这些,基本上对六壬应该有点感觉,后面想成为高手的话,就看你自己的天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