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有关于宋朝的史籍
楼上给的太全了,不过过于繁杂了吧!看完得好几年。帮你选几本值得看的史籍。
《宋史》
《涑水记闻》司马光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齐东野语》 周密
《鹤林玉露》罗大经
《大金吊伐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李心传是秦桧养子,有些跟秦桧有关的内容不太可信,需谨慎分析)
另外,宋代诗词也可好好读读,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形态。《清明上河图》也是反映当时社会场景的重要史料。
B. 刘子健的文章解析
当然,刘子健先生的文章也常常作出大判断。为什么到了9世纪马球就不受欢迎了?童蒙书《三字经》发生过哪些变动?对这些问题,刘子健先生都做了入情入理的引申。他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如“新传统时代”及“包容政治”。他还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解释,其中持论最力的莫过于12世纪初“中国转向内在”说(哈佛,1988)。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热切盼望能成为另一座连接古代中国、当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的桥梁(对连接未来,他总心向往之)。
在中美之间,刘子健先生同样希望能通骑驿。即使他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而在美国受人攻击,因长驻美国而在中国受人攻击,先生照样不改初心。他回中国时,得知自己的三个兄弟于“文革”期间惨死的情形——周恩来都认为“太过分”——却不曾流露丝毫怨尤之意。
C. 中国宋朝最着名的经济学着作是什么
原始材料有 当时的书籍纪录,如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涉及到的经济问题比较零碎,但是是最原始的一手资料
现代人的着作有:
通史部分: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张邦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D. 《月亮和六便士》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月亮和六便士》([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傅惟慈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8
页数:275
内容简介: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着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着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着名剧作家肖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莱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同年1月25日,英国着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着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E.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转向内在》([美] 刘子健)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中国转向内在
作者:[美] 刘子健
译者:赵冬梅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1
页数:197
内容简介: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美)刘子健着,赵冬梅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北宋与南宋之间,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型,即从外向的汉唐文化转向内向的宋明文化。对这个转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诠释,美国宋史研究学者刘子健教授在他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一书中,对转型的诸多问题作了新的诠释。首先,关于两宋之际文化转型的性质。美国早期汉学家曾普遍把宋代中国成为“近代初期”,其根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化繁荣、手工业发展、贸易发达、纸币出现、文官制度成熟等。但作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形同而实异,那些被描述为近代化的东西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成为后期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只是在旧的基础上发生新变化,这本身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据。作者对两宋文化的转型不满足于仅作思想史、文化史的分析,而是从历史变化的层面寻找其根本原因。他认为,两宋文化转型的基本原因是专制权力的扩张与强化,而这种扩张和强化是通过君相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来实现的。在北宋及以前,君主专制往往通过被称为股肱大臣的宰相团队来实现,但是,这种情形在南宋高宗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女真人的入侵面前,主降派首领秦桧把另一位宰相赵鼎搞下台,而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宰相,由他一人向高宗负责。这样,君主的权力空前膨胀,体制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约束。从此,知识分子意识到,政治必须从影响君主开始,其余皆为其次。所以,新儒家的泰斗朱熹对皇帝强调“格物”以“致知”,进而达到“正心”、“诚意”。既然君主绝对专制的局面已经形成,君主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就决定一切,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就只有让君主皈依儒家学说“内圣”的一面。这样,中国的文化逐步转向内向。
再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影响。新儒学原本是少数知识分子挣扎和奋斗的产物,它经历了争论、被宣布为异端、最终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意识的过程。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新儒家的胜利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由于新儒家从“外王”转向了“内圣”,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的隔膜与生疏,“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成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真实写照。伴随着这种变化,在宋以后,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是,科举时文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这些导致中国政治文化长期处于稳定与停滞状态。也正因如此,起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成了一股文化解放思潮,在主流文化的压抑之下艰难地发展着,以致早期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都要上溯顾(炎武)、黄(宗羲)。
由于刘子健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两宋文化的转型,对发生这种转型的内在文化理路较少顾及,宋代民族矛盾导致文化的巨大顿挫也是构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北宋以儒治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北宋被异族逐出中原、皇帝被异族所掳、割地输银的惨酷现实不能不在儒士心理上发生巨大震撼,对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作出深刻的反省,其结果走向内向。
这点与该书结合起来看,对两宋文化的转型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刘子健认为不是专制政体而是新儒家提供的改变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道德修养构成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改变了惯常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叙事方式,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王保顶)
作者简介:
刘子健(James T.C.Liu)生于1919年。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哈佛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研究范围遍及宋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着述有《两宋诗研究汇编》、《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宋代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传统中国》等。其中,《中国转向内在》一书在美国汉学界影响甚巨。
F. 同为宋朝的南宋,北宋,有哪些区别呢
两宋尽管是同一个王朝,但北宋与南宋的气质有很大不同。比如刘子健先生在他的专着《中国转向内在》中指出,“11世纪是文化在精英中传播的时代。它开辟新的方向,开启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乐观而生机勃发。与之相比,在12世纪,精英文化将注意力转向巩固自身地位和在整个社会中扩大其影响。它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怀旧和内省,态度温和,语气审慎,有时甚至是悲观。一句话,北宋的特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却在本质上趋向于内敛。”
剧照
G. 求 论艺术的精神txt——康定斯基的txt
《论艺术的精神》是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康定斯基。
俄国画家、美学家康定斯基着,写于1910年,1911年在慕尼黑用德文出版。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理论和美学的代表作,在现代派艺术运动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全书共分两个部分:一般美学和绘画。分别阐述抽象艺术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特征、色彩的心理作用、形式和色彩的语言等问题。认为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它能创造一种精神气氛,直接改进和净化人的心灵。艺术的创作任务是将形式服务于内在意蕴。艺术像精神生活那样是一种向前向上的运动。当社会发展到宗教、科学和道德被动摇的现代,人类的视线便从外部转向内心。内在需要是绘画中各种大小问题的基础,今天的人们正在寻找一条使自己从外部转向内在基础的道路。绘画虽然已迈出了拒绝三度空间而走向单一平面的重要一步,但必须从物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对心灵比对眼睛更有感染力的和谐结构。
H. 中国从春秋到明清时期的政治都有什么样的得失
明清:士大夫衰落,再度“化国为家”
如刘子健先生所言,南宋开始,中国转向内在,表现为理学成为官方学说,文化开始僵化,女性从小被要求缠足等等。中国为什么在南宋转向内在?
竺可桢先生曾统计中国三千年历史里的气候变化,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他身后的气候情况,最终绘制成一条气候变化曲线。据这条曲线记录,中国三千年历史共经历过两次大降温,一次是三国至南北朝400多年,再一次是宋代末期直到明清。每次降温,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时候。
北宋末期遇到蛮族入侵,江山大变。对士大夫来说,比如朱熹,看到江山沦丧一半,君臣暮气沉沉,他作为一个儒家学者走向内心恐怕是无奈之选。崖山之战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十万军民跟着以身殉国,从文化意义上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并不是没有道理,寓意中华文明的巅峰已过。
明朝朱元璋撤掉了宰相之位,虽然国家还是依靠大臣治理,但士大夫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元代开始,士大夫见皇帝都得下跪。明代还有一个特别坏的制度,就是廷杖,让士大夫颜面尽失。明朝官员谁敢反对皇帝,就要拉出午门打屁股,有两次100多人集体被打屁股,十几个人被当场打死。据统计,明朝300来年发生廷杖事件500多起。
清朝进一步“化国为家”,国家是皇帝一人的国家,没有宰相,也没有内阁。明朝好歹还有内阁,到了清朝就再没有士大夫,都成了皇帝的奴才,“文字狱”更是万马齐喑。清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勤奋,他们就要一人独断。干隆就说过:“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这就是清朝黑暗的政治。
I. 创造了人文美学巅峰的风雅宋,有着多少的心痛史
刘子健在《中国转向内在》里,首先指出南北宋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作为中国转向内在的历史坐标,他认为:“从12世纪起,中国文化在整体上转向了内向化”。他先是追溯“1100年左右,倒数第二任皇帝徽宗开始滥用皇权,最终导致了北宋的悲剧性灭亡”,继而他断言中国转向内在的最终推手就是号称中兴之主的宋高宗。
J. 赵冬梅的论着译文
《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合着,本人写作两宋部分,共两章,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饮食生活》,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第五编“宗教风俗编”第六章,待版。
《宋代武举考试》一章和《宋代武举呈试》一节,张希清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宋代卷》,第六章、第八章第三节。 从方镇牧伯到武臣阶秩——唐宋职位符号品位化的个案研究,《文史哲》,2010年第5期。
试论北宋前期士大夫对灾害信息的态度,宋史年会论文,2008年七月末,昆明。
通进视角中的唐宋的閤门司,邓小南主编《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试述通进视角中的唐宋閤门司,《历史研究》笔谈,2008年第3期。
试述晚唐的两种品位标志与官僚生态,邓广铭教授百周年纪念文集,2007年3月北京大学会议宣读,2008年,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8月,参加由浙江大学主办的“宋史青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职位等级到品位等级——武阶的形成》。
南宋杨业后裔小考,《北大史学》第12辑,2007年。
“先帝皇后”与“今上生母”:试论北宋政治文化中的皇太后,张希清等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北宋前期“官与品轻重不相准”含义试释,《北大史学》第11辑,2006年。
唐宋诸使职掌考,《国学研究》,第16卷,2005年,第275-327页。
试论宋代的閤门官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北宋前期边防统兵制度研究,《文史》,第68辑,2004年。
试论“勋赏“与“文武分途”背景下的宋代武官制度,《国学研究》,第10卷,2002年。
唐五代供奉官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北宋科举“解额”考,《北大史学》,第5期,1998年。 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奚如谷《“史”之解构:荒唐皇帝宋徽宗之死》,《中国学术》第3卷第2期,2002年。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