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世本pdf

世本pdf

发布时间:2023-09-10 02:54:19

❶ 重金求答案!黄帝时期都有什么诸侯(或者说部落)

三皇五帝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史记·始皇本纪》载有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泰皇之所以最贵,是因为它所指系人皇.这个天,地,人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给它具体化后,则出现了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称三皇帝为伏羲,女娲,神农;
另一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
第三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
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燧人钻木取火,让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日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难分高下,谁能占据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难定论.
再说五帝,也有不同看法.
其一称五帝为炎帝,黄帝,颛顼,太皞,少皞;
其二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其中的炎,黄二帝已被大家公认,其余几位有待考证.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和长子玄嚣的孙子,而帝尧则是黄帝孙子的孙子.他们都是黄帝派生出来的,似乎应该只占据五帝之一.舜是因尧禅让继位,与黄帝无血亲,应占一席之地.

-------------------------------------------------------------------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女娲执规,伏羲执矩。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 、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历史
现在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收复了周边各个部落。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黎,一个受天地灵气而孕生的小子,历经劫难,最终成为开天辟地后的第一皇:泰皇(天皇)火祖燧人氏.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等等。《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

①《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④《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皇五帝,是 中国 在 夏朝 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女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❷ 新五代史历史人物

国学迷汉上易传十一卷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京氏易八卷南轩易说五卷杨氏易传二十卷易小传六卷系辞补注一卷周易玩辞十六卷周易总义二十卷附考证一卷读易绪言一卷读易一钞易余四卷淮海易谈四卷象数论六卷像象管见四卷序测一卷例略一卷题辞一卷易传五卷易大象说一卷易笺八卷首一卷易说一卷易象汇解二卷易学辨惑一卷逸亭易论一卷周易稗疏一卷周易述义五卷周易通略一卷附校勘记一卷周易寻门余论一卷读易汉学私记一卷卦气解一卷九家易象辨证一卷身易一卷易经象类一卷易释四卷易原十六卷虞氏易象考正一续纂一卷虞氏易义补注一附录一卷重订周易二闾记三卷重订周易小义二卷周易本义辨证补订四卷周易标义三卷周易大衍辨一卷周易古义一卷周易互体卦变考一卷周易解故一卷周易史证四卷附易传偶解一卷周易通论月令二卷周易通用解三卷释义一卷周易消息十四卷周易诸卦合象考一卷卦极图说一卷观象反求录一卷汉儒传易源流一卷劵易苞十二卷附校堪记一卷校堪续记一卷尚书稗疏一卷尚书古义一卷尚书记七卷校逸二卷尚书讲义二十卷尚书考辨四卷尚书注疏二十卷附校勘记一卷书蔡传附释一卷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附录一卷易例辑略一卷郑易马氏学一卷周易倚数录二卷附图一卷周易虞氏略例一卷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57_剪绡集。

djvu >/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 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58_退庵遗集芸居遗诗。djvu >/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 海皇村古籍丛刊之沈碧楼丛书_沈家本辑刊中国书店9010一版一刷。pdf >/海皇村古籍丛刊之沈碧楼丛书_沈家本辑刊中国书店9010一版一刷/ 涵芬楼秘笈_第01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1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2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2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3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3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4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4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5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5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6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6集_2。

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7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7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8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8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9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09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10集_1。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涵芬楼秘笈_第10集_2。djvu >/涵芬楼秘笈10集_商务/ 清隐山房丛书_干坤变异录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六壬大占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天文秘略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9年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太乙秘书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奇门遁甲元机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

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经武要略1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经武要略2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经武要略3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经武要略4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清隐山房丛书_经邦轨辙_退补主人集撰光绪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隐山房丛书全七种_晚清退补主人集撰/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1:虞氏易消息图说初稿/大誓答问/求古录礼说补遗。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2:公羊逸礼考微/吴琐儒遗书。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3:京畿金石考。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4:辅行记。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5:炳烛编01。

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5:炳烛编02。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6:桥西杂记/蕙西先生遗稿。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7:张文节公遗集/亢艺堂集。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8:陈比部遗集。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一函09:西凫残草/啗敢览馆稿/壬申消夏诗。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一函/ 滂喜斋丛书第三函01:别雅订/许印林遗着/钮非石日记/钮非石遗文。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三函/ 滂喜斋丛书第三函02:炳烛室杂文/天马山房诗别录。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三函/ 滂喜斋丛书第三函03:沈四山人诗录。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三函/ 滂喜斋丛书第三函04:吴郡金石目。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三函/ 滂喜斋丛书第三函05:稽瑞楼书目。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三函/ 滂喜斋丛书第三函06:怀旧集。

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三函/ 滂喜斋丛书第三函07:爱吾庐文钞。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三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1:卦本图考/尚书序录。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2:春秋左氏古义01。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2:春秋左氏古义02。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3:说文管见/古韵论。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4:盐法议略。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5:素问校义/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6:玉井山馆笔记/宋四家词选。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二函07:癸酉消夏诗/南苑唱和诗。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二函/ 滂喜斋丛书第四函01:刘贵阳说经残稿/刘氏遗箸。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四函/ 滂喜斋丛书第四函02:宝铁斋金石(文)跋尾。

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四函/ 滂喜斋丛书第四函03:百塼考/簠斋传古别录/幽梦续影。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四函/ 滂喜斋丛书第四函04:徐元叹先生残稿/二苕诗集/万卷书屋诗存/楙花盦诗卷上。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四函/ 滂喜斋丛书第四函05:楙花盦诗卷下/石氏乔梓诗集之石蔼士听雨楼诗。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四函/ 滂喜斋丛书第四函06:石氏乔梓诗集之石梅孙葵青居诗录。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四函/ 滂喜斋丛书第四函07:小草盦诗钞/日本金石年表。djvu >/滂喜斋丛书四函/滂喜斋丛书第四函/ 汉魏丛书第01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2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3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4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5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6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7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8册。

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09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0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1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2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3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4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5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6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7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8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19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0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1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2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3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4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5册。

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6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7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8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29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0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1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2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3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4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5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6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7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8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39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汉魏丛书第40册。pdf >/汉魏丛书书签版40册pdf/ 新建 文本文档。txt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 伏胜《尚书大传》。

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侯包《韩诗翼要》,申培《鲁诗传》,王谟仁《郑氏诗谱》,郑康成《诗谱》。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孟喜《周易章句》李煜简介李煜简介,京房《京房易傅》,《易飞候》,郭璞《周易洞林》,卫元嵩《元包》。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徐整《毛诗谱注》,孙毓《毛诗异同评》,周续之《毛诗序义》,韦昭《毛诗答杂问》,刘芳《毛诗笺音义证》,沈重《毛诗义疏》。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薛贞《归藏》,荀爽《九家易解》(带第一集总目录)。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韩婴《韩诗内傅》。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顾彪《古文尚书疏》刘向《洪范五行傅》郑康成《尚书中候》张霸《百两篇》。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马融《尚书注》,欧阳生《今文尚书说》。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一集/ 何休《公羊墨守》刘兆《春秋公羊谷梁传集解》糜信《谷梁传注》范甯《答薄氏驳谷梁义》《谷梁传例》乐资《春秋后传》。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三集/ 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三集/ 刘炫《规过》。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三集/ 孔衍《春秋后语》。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三集/ 宋忠《世本》。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三集/ 服虔《左氏传解谊》。djvu >/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经翼第三集/

❸ 求《四库全书》的总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录
1经部
【易类】
101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 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周易口义、温公易说、横渠易说、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 周易新讲义、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汉上易传、周易窥馀、易璇玑、易变体义、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郭氏传家易说、 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厚斋易学、童溪易传
102周易总义、西溪易说、 丙子学易编、易通、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易学启蒙小传、周易辑闻、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 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易学滥觞、大易缉说、 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
103周易爻变易缊、周易参义、周易文诠、 周易传义大全、易经蒙引、读易馀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周易辩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读易述、像象管见、周易札记、 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卦变考略、古周易订诂、周易玩辞困学记、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
104日讲易经解义、御纂周易折中、 御纂周易述义、读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间易学、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图学辩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 周易观彖、周易浅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经衷论、易图明辨、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周易传注、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
105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 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附录、干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乾凿度、易纬通卦验、 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
【书类】
尚书注疏、洪范口义、书传、尚书全解、禹贡指南、禹贡论、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
106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书经集传、尚书精义、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 书传辑录纂注、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尚书纂传、尚书句解、书传会选、书经大全、图说、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 尚书疏衍、洪范明义、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禹贡长笺
10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洪范正论、 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附录、尚书大传、书义矜式
【诗类】
诗序、毛诗注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苏氏诗集传、 毛诗名物解、毛诗李黄集解、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 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
108诗传通释、诗传旁通、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缵绪、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 诗经世本古义、待轩诗记、读诗略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诗所
109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 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毛诗类释、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沈、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附录、 韩诗外传
【礼类一、周礼之属】
周礼注疏、周官新义、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周礼订义、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 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
110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周官义疏、周礼述注、周礼纂训、周官集注、礼说、周官禄田考、 周礼疑义举要
【礼类二、仪礼之属】
仪礼注疏、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仪礼图、仪礼要义、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钦定仪礼义疏
111钦定仪礼义疏、 仪礼郑注句读、仪礼商、仪礼述注、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裸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仪礼集编、附录、内外服制通释、 读礼通考
【礼类三、礼记之属】
礼记注疏、月令解、礼记集说
112礼记集说、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坊记集传、缁衣集传、儒行集传、 日讲礼记解义、钦定礼记义疏
113钦定礼记义疏、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附录、大戴礼记、 夏小正戴氏传
【礼类四、三礼总义之属】
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
【礼类五、通礼之属】
礼书、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续、 礼书纲目、五礼通考
114五礼通考
【礼类六、杂礼书之属】
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
【春秋类】
春秋左传注疏、春秋三解传述人、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115春秋谷梁传注疏、箴膏肓、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 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刘氏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叶氏春秋传、春秋考、 春秋三传谳、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后传、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春秋分记、春秋讲义、春秋集义、张氏春秋集注、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春秋经筌
116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 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三传辨疑、春秋谳义、春秋会通、春秋阙疑、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 春秋书法钩元、春秋大全、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春秋明志录
117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 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春秋孔义、春秋辩义、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 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读左日钞、左传事纬、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三传折诸
118三传折诸、左传折诸、 公羊折诸、谷梁折诸、春秋阙如编、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春秋大事表、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 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附录、春秋繁露
【孝经类】
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注疏、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 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经部五经总义类、驳五经异义、郑志、经典释文、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六经奥论、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五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
119钦定翻译五经四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九经误字、经问、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 十三经注疏正字、朱子五经语类、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附录、古微书
【四书类】
孟子注疏、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 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四书集编、
120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四书纂疏、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四书纂笺、 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四书大全、四书蒙引、四书因问、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 孟子师说、大学翼真、四书讲义困勉录
121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榕村四书说、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 乡党图考、经部乐类、皇佑新乐图记、乐书、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乐律全书、御制律吕正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钦定诗经乐谱全书、 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
【小学类一、训诂之属】
122尔雅注疏、附考证、尔雅注、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群经音辨、埤雅、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
【小学类二、字书之属】
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 说文解字篆韵谱、重修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 六书统、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讹、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俗书刊误、字孪、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订清文鉴
123御制增订清文鉴、 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
【小学类三、韵书之属】
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切韵指掌图、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角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 屈宋古音义、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附录、 六艺纲目、
2史部、
【正史类】
201史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前汉书、班马异同、后汉书
202后汉书、补后汉书年表、 两汉刊误补遗、三国志、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203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
204旧唐书、新唐书、 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误、宋史
205宋史、辽史、辽史拾遗
206辽史拾遗、金史、元史、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明史
207明史、
【编年类】
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
208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皇王大纪、中兴小纪、续资治通鉴长编
209续资治通鉴长编、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大事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1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资治通鉴前编、通鉴续编、大事记续编、元史续编、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211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皇清开国方略、资治通鉴后编
【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
212通鉴纪事本末、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三朝北盟会编、蜀鉴、炎徼纪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钦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
213平定准噶尔方略、 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钦定台湾纪略、绥寇纪略、滇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
214绎史、左传纪事本末、 平台纪略
【别史类】
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隆平集、古史、通志
215通志、东都事略、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 郝氏续后汉书
216郝氏续后汉书、春秋别典、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三元甲子编年、钦定续通志
217钦定续通志、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春秋战国异辞、 尚史
【杂史类】
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战国策校注
218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 燕翼诒谋录、太平治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弇山堂别集、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
【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
太祖高皇帝圣训、 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21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 两汉诏令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
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集、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
220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 杨文忠三录、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 华野疏稿、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
221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经济录、名臣经济录
222御选明臣奏议、
【传记类一、圣贤之属】
孔子编年、 东家杂记
【传记类二、名人之属】
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编、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
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前集、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佑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 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名臣琬琰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223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儒学案、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史传三编、闽中理学渊源考
【传记类四、杂录之属】
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 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
【史钞类】
两汉博闻、通鉴总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
【载记类】
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
224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馀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吴越备史、 安南志略、十国春秋、附录、朝鲜史略、越史略
【时令类】
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
【地理类一、宫殿簿之属】
三辅黄图、禁扁、
【地理类二、总志之属】
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
225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226大清一统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
吴郡图经续记、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吴郡志、 新安志、剡录、会稽志、赤城志、宝庆四明志、海盐澉水志、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国州图志、延佑四明志、齐乘、至大金陵新志、无锡县志、 姑苏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岭海舆图、滇略、吴兴备志
227吴兴备志、钦定热河志、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盛京通志、畿辅通志、
228畿辅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
229江西通志、浙江通志
230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广通志、河南通志
231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
232山西通志、 陕西通志
233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
234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历代帝王宅京记、
【地理类四、河渠之属】
水经注、 水经注集释订讹、水经注释、吴中水利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浙西水利书、河防一览、三吴水利录、北河纪、敬止集、三吴水考
235三吴水考、 吴中水利全书、钦定河源纪略、仑昆河源考、两河清汇、居济一得、治河奏续书、直隶河渠志、行水金鉴、水道提纲、海塘录
【地理类五、边防之属】
筹海图编、 郑开阳杂着
【地理类六、山水之属】
南岳小录、庐山记、赤松山志、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类七、古迹之属】
洛阳伽蓝记、吴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 雍录、洞霄图志、长安志图、汴京遗迹志、汴京遗迹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迹、营平二州地名记、金鳌退食笔记、石柱记笺释、关中胜迹图志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南方草木状、 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益部方物略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六朝事迹编类、会稽三赋、中吴纪闻、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梦粱录、 武林旧事、增补武林旧事、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记事、江汉丛谈、闽中海错疏、蜀中广记、益部谈资、颜山杂记、岭南风物记、龙沙纪略、台海使槎录、 东城杂记
【地理类九、游记之属】
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徐霞客游记
【地理类十、外纪之属】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溪蛮丛笑、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 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朝鲜志、皇清职贡图、坤舆图说、异域录、海国闻见录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
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书、南宋馆阁录、 玉堂杂记、宋宰辅编年录、秘书监志、翰林记、礼部志稿
237礼部志稿、太常续考、土官底簿、词林典故、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历代职官表

❹ 求中国古神话小说!!!

小说都不是权威的,看看还行,要是研究的话还是看那些历史文献吧,中国神话方面,我看过最好的是不动的《河图洛书》不过这个现在只到第二部《众神涅盘》,还没写完~网上应该可以下到TXT的全本。如果找不到我这里有可以传给你。
很佩服不动的脑子,明明是那么久远的神话,那么模糊概念,却在她手中变的那么鲜活。神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征,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迂回曲折的故事紧紧的抓着读者的心,时而被逗的捶书,时而被感动心中的阵阵酸楚,时而被吸引的目不转睛,几经周折之后大呼: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这个虽然有后来编造的内容,但也都是有根据的,不是完全胡编的,只是对历史的另一种看法吧,分为古代篇和现代篇的,古代的就多是原来就存在的传说了。
系统点的就是钟毓龙老先生的《上古神话演义》了,这个基本就是历代传说的整理,不过你要看人物彼此的关系,那就是要中国诸神的族谱了,这个,中国的神话本来就没有西方神话非常系统的关系的,汗,不可能像北欧希腊神话那样有具体的体系的,就自然神和人神,佛和道就很乱的说,就是中国神话中的主神是谁在人神的道家就是玉帝,佛家是佛祖释迦摩尼,自然神大家都知道却要是伏羲氏了,汗||| 怎么都不会像耶稣和宙斯一样可以坐稳这个位置啊~~
而且楼主连《封神》都排除了还要找什么啊,封神本来就是中国神话体系里很重要的部分啊,汗,现在研究神话的可是把《封神榜》作为像《山海经》一样权威的资料的啊~~不过《山海经》和其他这些又是完全不同的了,它主要是有关山河和一些精怪的,还是说大大就只承认神话时代以前的啊~~嗯,“轩辕、黄帝、蚩尤、女娲……”这些倒是都是那个时代啊~~ 不过后面这些就~…………那个十大神器本来就是后人杜撰的啊~~汗~~ 不过你要想知道的话我倒是有,到我的博客看吧,http://blog.163.com/suyi_wing/blog/static/23848376200711311561390/edit/
再给你个三皇五帝的资料吧~ 这个都有考证,不过这些文献不知道在你这还算不算得上啊~~ 我博客里也有其他的历史神话资料,不过我都是为了做写作素材的,所以很多都是有些荒唐的东西,呵~~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还有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伪《尚书序》);
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 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 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具体介绍】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遁甲开山图》说: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东诸城县,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说;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的工作,一切就绪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女娲氏为了美化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男贪女爱的喁喁情话,水乳交融的心灵恋歌,也能曲曲传神地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人与人之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由于音乐的滋润,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

后来伏羲氏死了,女娲氏代立,没有儿女,因为年纪渐老,便退休到美丽的地方,即现陕西蓝田县女娲谷。那知来了一个康回,专用水害人,女娲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来与康回斗争。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现的一个怪人,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来和人民作对,史书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与人打仗总用水攻。女娲氏运用她的七十种变化,到康回那里打探了一番,回来后就叫众多的百姓预备大小各种石头两万块,分为五种,每种用青、黄、赤、黑、白的颜色作为记号。又吩咐预备长短木头一百根,另外再备最长的木头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娲氏亲自动手,都给它雕出一个鳌鱼的形状。还叫百姓再备芦苇五十万担,限一个月内备齐。又挑选一千名精壮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们每日上下各跑两趟,越快越好,又挑选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们到水中游泳泅没,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潜伏半日最好。女娲氏运用神力,传授他们一种秘诀,使那二千百姓欢欣鼓舞,认真练习。女娲氏又取些泥土,将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几千个。

刚刚准备完毕,康回就率部来攻,故技重施,洪水开路,女娲氏就叫百姓将五十万担芦苇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化为灰烬,又叫百姓将烂泥挖起来和草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娲氏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只见康回灌过来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败了第一阵,就率领部属直接冲杀过来,他的部属本就凶猛,这次又吃了亏,更是嚣张,这时女娲氏所做的几千个土偶个个长大起来,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执兵器,迎向敌人,康回的部众几时见过这种阵仗,一个个惊惶失措,败下阵去。女娲氏立即吩咐那一千个练习泅水的百姓:“康回这回退去,必定拣险要的地方守起来,他一定在大陆泽,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泽一带躲起来,那里他筑有大堤,为防他决堤灌水,你们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泽,就用我为你们预备的木头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长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几根短木打在旁边,他就决堤不动,因为大海之中,鳖鱼最大,力也最大,善于负重,我已经到海中与海神商量好了,将几个鳖鱼的四足暂时借用,所以那木头上刻的,不但是鳖鱼的形状,它的精神也在里面。”这些人听了欣然前往,女娲氏又带了二千个跑山的百姓,携了缩小的土偶、石头等物,一路赶去,在大陆泽和昭余大泽彻底击败康回,康回逃跑时遇到那二千个久练长跑的人如何是对手,居然被生擒。部众将康回擒来献给女娲氏,女娲氏历数他的罪行,下令斩首,咔嚓一刀下去,却不见有血冒出来,但有一股黑气升到空中,原来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条黑龙蜿蜒逃去。最终与女娲氏的部下瑞顼氏在不周山又一场大战,康回失败,头触不周山而死。

于是出现历史上记载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头触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极废、九州裂、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力任艰巨,炼五色石补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万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燧人氏,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 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 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句芒的形状是鸟的身子,人的脸,驾了两条龙。他两个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他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传说他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jiao 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太皞】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下面是另外的解答

版本一:
三皇五帝——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版本二:
三皇五帝——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有很多种说法。《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版本三:
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汉代伪《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被奉为古代的信使。
4.黄帝与蚩尤作战是比较简单的氏族部落的征战,可能因为带有吞并占领并统治的大规模的战斗,所以流传很广,而且现在的中国人是起源于当时的黄河流域。

❺ 求书!---请问可有适合朗读背诵的国学书籍版本

你好,中华国学知道团很高兴为你服务!
如果你想在网上直接看国学书籍,当然是很方便。网络就提供了“网络国学”原文。直接搜“网络国学”即可。
当然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子书中看,网络提供的“网络文库”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国学,里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释的都有,可以免费下载。我自己就上传和下载了好多。
至于书就没必要去买,破费了。网络上很多。
推荐你到国学网去浏览,里面国学目录很全,有图文类,电子类,网络类,手机类,等等,根据自己要求选择。
谢谢。
附国学目录

一、哲学(80种) 二、文学(100种) 三、历史(80种)
四、军事(20种) 五、科技(20种) 六、医学养生(10种)
七、艺术(18种) 八、碑帖(28种)
一、哲学(80种)(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4.《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9.《论语》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战国·孟轲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毕沅考异本〕
12.《墨子》 战国·墨翟 15卷.〔清孙诒让墨子闲诂本〕
13.《庄子》 战国·庄周 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14.《公孙龙子》 战国 6篇.〔宋刻本〕
15.《韩非子》 战国·韩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战国 8卷.〔四部丛刊本〕
17.《荀子》 战国·荀况 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钘 12卷.〔四库全书本〕
19.《关尹子》 战国·尹喜 2篇.〔湖海丛书本〕
20.《邓析子》 春秋·邓析 2卷.〔四部丛刊本〕
21.《鬼谷子》 春秋·王诩 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鹖冠子》 战国·鹖冠子 3卷.〔学津讨原本〕
23.《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26卷.〔清毕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 8卷.〔孙氏平津馆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书局本〕
26.《商君书》 战国·商鞅 27卷.〔四部丛刊本〕
27.《慎子》 战国·慎到 1卷.〔守山阁丛书本〕
28.《尹文子》 战国·尹文 2卷.〔湖海丛书本〕
29.《淮南子》 汉·刘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书》 汉·贾谊 10卷.〔四部丛刊本〕
31.《盐铁论》 汉·桓宽 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
32.《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 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
33.《法言》 汉·扬雄 13篇.〔四部丛刊本〕
34.《太玄经》 汉·扬雄 10卷.〔清嘉庆刻本〕
35.《说苑》 汉·刘向 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36.《新序》 汉·刘向 10卷.〔四部丛刊本〕
37.《新语》 汉·陆贾 12卷.〔汉魏丛书本〕
38.《韩诗外传》 汉·韩婴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39.《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40.《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17卷.〔干隆卢文弨校本〕
41.《大戴礼记》 汉·戴德 40卷.〔四部丛刊本〕
42.《白虎通义》 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43.《新论》 汉·桓谭 17卷.〔清严可均辑本〕
44.《潜夫论》 汉·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
45.《论衡》 汉·王充 85篇.〔四部丛刊本〕
46.《申鉴》 汉·荀悦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经》 汉·马融 1卷.〔四部丛刊本〕
48.《人物志》 三国魏·刘邵 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
49.《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
50.《中说》 隋·王通 10卷.〔四部丛刊本〕
51.《朱子语类》 宋·朱熹 140卷.〔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52.《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 14卷.〔清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53.《忍经》 元·吴亮 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
54.《长短经》 唐·赵蕤 10卷.〔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
55.《传习录》 明·王阳明 3卷.〔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
56.《一贯问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 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
58.《日知录》 清·顾炎武 32卷.〔四库全书本〕
59.《心经》 唐·玄奘译 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
60.《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1卷.〔大正藏本〕
61.《无量寿经》 三国魏·康僧铠译 2卷.〔大正藏本〕
62.《肇论》 晋·僧肇 1卷.〔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观》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严经》 唐·般剌密帝译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
67.《六祖坛经》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68.《五灯会元》 宋·普济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3卷.〔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本〕
70.《太平经》 汉·于吉 170卷.〔重刊道藏辑要本〕
71.《老子想尔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晋·葛洪 21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
73.《真诰》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无能子》 唐·无能子 3卷.〔正统道藏本〕
75.《化书》 五代·谭峭 6卷.〔道藏本〕
76.《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 122卷.〔涵芬楼翻明正统道藏本〕
77.《太上感应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华录本〕
78.《焚书》 明·李贽 6卷.〔国粹丛书本〕
79.《大同书》 清·康有为 30卷.〔蓬莱阁丛书本〕
80.《仁学》 清·谭嗣同 2卷.〔清议报本〕

二、文学(100种)(查看提要)

诗文集(20种)

81.《诗经》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辞》 汉·刘向集 65卷.〔四库全书本〕
83.《文选》 南朝梁·萧统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咏》 南朝陈·徐陵 12卷.〔吴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许梿 12卷.〔清光绪黎氏笺注本〕
86.《骈体文钞》 清·李兆洛 31卷.〔嘉庆唐氏原刻本〕
87.《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绪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900卷.〔扬州诗局本〕
89.《全宋词》 580卷.〔民国刊本〕
90.《绝妙好词》 宋·周密选 8卷.〔四部备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问编 10卷.〔汲古阁本〕
92.《元诗别裁集》 清·张景星等编 10卷.〔干隆二十九年然藜阁刊本〕
93.《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10卷.〔清干隆四年刻本〕
94.《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32卷.〔干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遗音》 清·华广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庆堂刻本〕
96.《古今风谣》 明·杨慎 1卷.〔艺海珠尘本〕
97.《挂枝儿》 明·冯梦龙 4卷.〔传世藏书点校本〕
98.《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12卷.〔鸿文堂刊本〕
99.《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 75卷.〔长沙思贤讲舍刻本〕
100.《晚清文选》 郑振铎 3卷.〔上海生活书店本〕

戏曲(15种)

101.《西厢记》 元·王实甫 5出.〔毛晋校西厢记定本〕
102.《窦娥冤》 元·关汉卿 5出.〔涵芬楼影明刻元曲选本〕
103.《汉宫秋》 元·马致远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4.《琵琶记》 元·高明 42出.〔六十种曲本〕
105.《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6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6.《倩女离魂》 元·郑德辉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7.《宝剑记》 明·李开先 5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08.《浣纱记》 明·梁辰鱼 45出.〔60种曲本〕
109.《牡丹亭》 明·汤显祖 55出.〔六十种曲本〕
110.《娇红记》 明·孟称舜 50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1.《清忠谱》 清·李玉 2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3.《风筝误》 清·李渔 30出.〔笠翁传奇十种本〕
114.《长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说(45种)

116.《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6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馆丛书孙星衍校订本〕
118.《异苑》 晋·刘敬叔 10卷.〔四库全书本〕
119.《搜神记》 晋·干宝 20卷.〔津逮秘书本〕
120.《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36篇.〔四库全书本〕
121.《游仙窟》 唐·张鷟 1卷.〔北新书局本〕
122.《太平广记》 宋·李昉 50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3.《夷坚志》 宋·洪迈 206卷.〔涵芬楼排印本〕
124.《剪灯新话》 明·翟佑 4卷.〔古今图书集成本〕
125.《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12卷.〔铸雪斋钞本〕
126.《子不语》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 2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8.《西游记》 明·吴承恩 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浒传》 明·施耐庵、罗贯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131.《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3.《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135.《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陆人龙 40回.〔奎章阁本〕
137.《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 6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100回.〔清褚人获序本〕
139.《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着,清·蔡元放改编 108回.〔咸丰刊本〕
140.《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56回.〔卧闲草堂本〕
142.《说岳全传》 清·钱彩 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143.《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杨家将》 清·佚名 50回.〔光绪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顺治十五年写刻本〕
146.《醒世姻缘传》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灯》 清·李绿园 108回〔清义堂本〕
148.《镜花缘》 清·李汝珍 100回.〔点石斋石印本〕
149.《老残游记》 清·刘鹗 20回.〔神州日报馆刊印本〕
150.《侠义风月传》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楼藏版本〕
151.《七侠五义》 清·俞樾 120回.〔广益书局石印本〕
152.《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朴 35回.〔真美善杂志刊本〕
154.《再生缘》 清·陈端生 40回.〔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
155.《今世说》 清·王晫撰 8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56.《断鸿零雁记》 清·苏曼殊 27章.〔民国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亚 30卷.〔1914年上海民权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学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 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
160.《新中国未来记》 清·梁启超 5回.〔饮冰室合集本〕

文论(20种)

161.《文赋》 晋·陆机 1卷.〔嘉庆积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 50篇.〔明万历刻本〕
163.《诗品》 南朝梁·锺嵘 3卷.〔四库全书本〕
164.《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1卷.〔津逮秘书本〕
165.《诗式》 唐·释皎然 1卷.〔学海类编本〕
166.《文笔要诀》 唐·杜正伦 1卷.〔五岛庆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镜秘府论》 日/遍照金刚 6卷.〔日本旧钞本〕
168.《本事诗》 唐·孟棨 7卷.〔津逮秘书本〕
169.《乐府古题要解》 唐·吴兢 2卷.〔明汲古阁影学津讨原本〕
170.《六一诗话》 宋·欧阳修 1卷.〔历代诗话本〕
171.《沧浪诗话》 宋·严羽 1卷.〔历代诗话本〕
172.《瓯北诗话》 清·赵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红杏山房重刊本〕
173.《词源》 宋·张炎 2卷.〔词话丛编本〕
174.《艺概》 清·刘熙载 6卷.〔古桐书屋六种本〕
175.《碧鸡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库全书本〕
176.《白雨斋词话》 清·陈廷焯 8卷.〔陈氏手稿本〕
177.《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1卷.〔开明书店本〕
178.《南词叙录》 明·徐渭 1卷.〔壶隐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辅 8卷.〔吴骚丛编附刻本〕
180.《录鬼簿》 元·钟嗣成 4卷.〔栋亭藏书十二种本〕

三、历史(80种)(查看提要)

正史(26种)

181.《史记》 汉·司马迁 130卷.〔百衲本〕
182.《汉书》 东汉·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90卷.〔百衲本〕
184.《三国志》 晋·陈寿 65卷.〔武英殿本〕
185.《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书》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陈书》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书》 北齐·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书》 唐·魏征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寿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寿 100卷.〔武英殿本〕
19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脱脱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辽史》 元·脱脱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脱脱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订本〕
206.《清史稿》 赵尔巽等 529卷.〔关外二次本〕

别杂史(54种)

207.《逸周书》 战国 10卷.〔抱经堂本〕
208.《世本》 汉·宋衷注 1卷.〔茆泮林辑本〕
209.《竹书纪年》 2卷.〔四库全书本〕
210.《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国语》 战国 20卷.〔黄氏士礼居仿宋刻本〕
212.《战国策》 汉·刘向集录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传》 汉·刘向 7卷.〔四部丛刊本〕
214.《吴越春秋》 汉·赵晔 10卷.〔清顾有观本〕
215.《越绝书》 汉·袁康 19篇.〔四部丛刊本〕
216.《华阳国志》 晋·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传》 晋·皇甫谧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经》 战国·佚名 18卷.〔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219.《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注 40卷.〔王先谦校本〕
220.《晋五胡指掌》 明·张大龄 3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张养正刻本〕
221.《前汉纪》 汉·荀悦 30卷.〔四库全书本〕
222.《后汉纪》 晋·袁宏 30卷.〔四部丛刊本〕
223.《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5卷.〔如隐堂本〕
224.《贞观政要》 唐·吴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 12卷.〔高丽新藏本〕
226.《顺宗实录》 唐·韩愈 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
227.《五代史补》 宋·陶岳 5卷.〔豫章丛书本〕
228.《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294卷.〔世界书局缩印本〕
229.《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编着 220卷.〔清冯集椿本〕
230.《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 42卷.〔四部丛刊本〕
231.《吴地记》 唐·陆广微 1卷.〔四库全书本〕
232.《蛮书》 唐·樊绰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 30卷.〔四库全书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库全书本〕
236.《通志略》 宋·郑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刘知几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8卷.〔四部备要本〕
239.《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语林》 宋·王谠 8卷.〔守山阁丛书本〕
241.《大唐新语》 唐·刘肃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话》 唐·刘𫗧 3卷.〔顾氏文房小说本〕
243.《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 20卷.〔四库全书本〕
244.《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10卷.〔四库全书本〕
245.《梦粱录》 宋·吴自牧 20卷.〔学津讨原本〕
246.《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6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47.《容斋随笔》 宋·洪迈 16卷.〔四库全书本〕
248.《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10卷.〔陆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遗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楼排印本〕
250.《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丛书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学津讨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连筠簃丛书本〕
253.《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梦忆》 明·张岱 8卷.〔粤雅堂丛书本〕
255.《广东新语》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阁原刻本〕
256.《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遗书本〕
257.《廿二史札记》 清·赵翼 39卷.〔清广雅书局本〕
258.《清代野记》 清·梁溪坐观老人 4卷.〔民国野乘搜辑社本〕
259.《庚子国变记》 清·罗敦曧 1卷.〔满清野史续编本〕
260.《海国图志》 清·魏源 100卷.〔光绪平庆泾固道署重刊〕

四、军事(20种)(查看提要)

261.《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孙子本〕
262.《吴子》 战国·吴起 6篇.〔武经七书本〕
263.《六韬》 旧题周·姜尚 6卷.〔武经七书本〕
264.《司马法》 战国·司马禳苴 5卷.〔武经七书本〕
265.《孙膑兵法》 战国·孙膑 15篇.〔竹简本〕
266.《尉缭子》 战国·尉缭 24篇.〔武经七书本〕
267.《素书》 汉·张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将苑》 三国蜀·诸葛亮 2卷.〔清张澍辑本〕
269.《风后握奇经》 旧题·风后 1卷.〔津逮秘书本〕
270.《黄石公三略》 旧题汉·黄石公 3卷.〔武经七书本〕
271.《战略》 晋·司马彪 1卷.〔汉学堂丛书本〕
27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旧题唐·李靖 3卷.〔武经七书本〕
273.《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唐·李筌 10卷.〔守山阁丛书本〕
274.《武经总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历代兵制》 宋·陈傅良 15卷.〔静观堂刊本〕
276.《守城录》 宋·陈规、汤璹 4卷.〔瓶花书屋丛书本〕
277.《纪效新书》 明·戚继光 18卷.〔四库全书本〕
278.《兵经》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种本〕
279.《三十六计》 1卷.〔民国三十年成都瑞琴楼本〕
280.《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13卷.〔费怒春注释本〕

五、科技(20种)(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术》 汉·张苍 10卷.〔四库全书本〕
282.《氾胜之书》 汉·氾胜之 2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3.《养鱼经》 战国·范蠡 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4.《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晋刻本〕
285.《洛阳牡丹记》 宋·欧阳修 1卷.〔四部丛刊影元本〕
286.《茶经》 唐·陆羽 1卷.〔格致丛书本〕
287.《北山酒经》 宋·朱肱 3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8.《甘石星经》 战国·甘德、石申 1卷.〔汉魏丛书本〕
289.《竹谱》 南朝宋·戴凯之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0.《禽经》 旧题周·师旷 1卷.〔百川学海本〕
291.《陶说》 清·朱琰 1卷.〔干隆三十九年鲍廷博本〕
292.《花镜》 清·陈淏子辑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梦溪笔谈》 宋·沈括 26卷.〔清光绪陶氏爱庐刻本〕
294.《营造法式》 宋·李诫 34卷.〔四库全书本〕
295.《刀剑录》 旧题南朝梁·陶弘景 1卷.〔说郛本〕
296.《文房四谱》 宋·苏易简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7.《墨史》 元·陆友 1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98.《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18卷.〔明崇祯十年刊本〕
299.《农政全书》 明·徐光启 60卷.〔康熙贵州粮署刊本〕
300.《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 10卷.〔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

六、医学养生(10种)(查看提要)

301.《素问》 旧题黄帝 24卷.〔顾氏翻宋刻本〕
302.《灵枢经》 旧题黄帝 12卷.〔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难经》 旧题战国秦越人 1卷.〔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304.《遵生八笺》 明·高濂 20卷.〔清嘉庆十五年弦雪居重订本〕
305.《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52卷.〔味古斋重校刻本〕
306.《神农本草经》 清·孙星衍等辑 3卷.〔问经堂丛书本〕
307.《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养生随笔》 清·曹庭栋 5卷.〔文瑞楼石印本〕
309.《随园食单》 清·袁枚 14篇.〔随园三十种本〕
310.《食宪鸿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尧序刻本〕

七、艺术(18种)(查看提要)

311.《法书要录》 唐·张彦远 10卷.〔四库全书本〕
312.《书断》 唐·张怀瓘 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库全书本〕
314.《艺舟双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轩馆丛书本〕
315.《广艺舟双楫》 清·康有为 6卷.〔艺术名着丛刊本〕
316.《古画品录》 南朝齐·谢赫 1卷.〔四库全书本〕
317.《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 10卷.〔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画论丛刊本〕
319.《宣和画谱》 宋·无名氏 20卷.〔四库全书本〕
320.《画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丛书本〕
321.《学古编》 元·吾丘衍 1卷.〔四库全书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学丛书本〕
323.《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1卷.〔钱熙祚校订本〕
324.《棋经十三篇》 宋·张拟 1卷.〔忘忧清乐集本〕
325.《梅花喜神谱》 宋·雪岩 2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326.《千秋绝艳像赞》 明·仇英绘图 文征明题诗
327.《陈洪绶花鸟鱼虫册》 明·陈洪绶 1卷.
328.《飞鸿堂印谱》 (第一集) 清·汪启淑 40卷.

八、碑帖(28种)(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峄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礼器碑》 汉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汉 〔明拓本〕
333.《张迁碑》 汉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汉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国魏·钟繇 〔淳化阁帖本〕
336.《兰亭序》 晋·王羲之 〔唐冯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晋·王献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远帖》 晋·王珣 〔墨迹本〕
339.《张猛龙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张黑女墓志》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朱义章 〔清拓本〕
342.《泰山经石峪》 北齐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志》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迹本〕
345.《九成宫醴泉铭》 唐·欧阳询 〔宋拓本〕
346.《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圣教序记》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书谱》 唐·孙过庭 〔墨迹本〕
349.《古诗四帖》 唐·张旭 〔墨迹本〕
350.《自叙帖》 唐·怀素 〔墨迹本〕
351.《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权
353.《黄州寒食诗帖》 宋·苏轼 〔墨迹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迹本〕
355.《洛神赋》 元·赵孟頫 〔墨迹本〕
356.《草诀百韵歌》 明·韩道亨

❻ 重庆历史文化 pdf

《重庆历史文化》是爱我重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两篇十章,以时间为叙述顺序,介绍了古代和近代的重庆历史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史前时代与巴族巴国,秦汉时期,汉末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两宋时期,明玉珍与大夏政权,明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与重庆被迫开端口,清末民初政治与重庆城市的近代化,中国的战时首都与抗日民主力量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

❼ 谁侑学围棋的网址!

学围棋网络行(更新加强版)

一年前整理过一次网络围棋资源的索引,现在也该更新了,内容比上回更丰富全面。

一,入门阶段

1,简单规则
http://weiqi.sports.tom.com/secondary/wskt/rumen/images/001/spr_wq_rumen_001_01.htm

2,详细的入门教材

http://www.bywq.com/bbs/viewthread.php?tid=1467&extra=page%3D1
围棋宝典,讲的很详细的一本围棋入门教材,pdf格式,总共500多页

二,围棋视频

1,独子山围棋论坛 http://www.dsz.cc/bbs/index.asp?boardid=284

里面收集了大量围棋视频

2,博弈围棋教育论坛 http://www.bywq.com/bbs

论坛里有几百个独家录制的围棋视频,可以在线观看。另外也有部分比较有特色的围棋电子书可以下载(ebook电子)

三,围棋棋谱、电子书

1,飞扬围棋网 http://www.flygo.net

有很多sgf格式的棋谱可以下载

2,stonebase http://www.stonebase.cn/stonebase/

很出色的一款免费围棋打谱软件,界面美观,功能强大,拥有棋谱库功能。棋谱库中有将近十万个万谱

http://www.stonebase.cn/stonebase/images/misc/dblist.jpg

3,敲玉余韵棋谱搜索引擎 http://home.driftbottles.com/

一个棋谱搜索程序,可以通过对局者、比赛名称等功能搜索棋谱,搜索来的棋谱可在线打谱

四,围棋教育网站

1,博弈围棋教育网 http://www.bywq.com

最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师资丰富,钱宇平、沈果孙、褚飞等着名职业棋手在此战执教

2,围棋家教网 http://www.qise.com/

有围棋家教方面的信息

3,网络围棋频道:http://www.gotv.com.cn/
提供语音解说的教材下载,部分免费

五,对弈平台

1,弈城围棋网http://www.eweiqi.com
当前中国最火的围棋网站,可以与中日韩三国棋友交流,而且高手众多,国家队及韩国天王级的高手常混迹其中。

2,TOM对弈http://iyi.tom.com
老牌围棋网,曾经以段位硬着称,但新弈城推出后,明显有缩水的痕迹。另,非网通用户会感觉很卡。

3,SINA围棋http://sinago.com
也是同日韩服务器相连接,并且界面美观,高手也是不少,但对非会员限制了很多功能。

4,新清风围棋网http://qf.com.cn
老清风是围棋江湖的发源地,曾经龙飞虎事件甚至惊动了中央电视台。但由于官司事件关闭过一段时间,现在推出的新清风软件并没多少的优

势。

5,联众围棋网http://www.ourgame.com
联众是大多数棋友接触的第一个围棋网站,曾经十分的辉煌。但由于耍赖的太多,很多棋友都转战他方,可称是没落的王朝。不过所谓的百足

之虫死而不僵,联众现在的人气依旧非常高。

6,QQ围棋 http://game.qq.com
一个由新手和耍赖者组成的围棋网。

六,围棋软件

1,stonebase http://www.stonebase.cn/stonebase/
理由上头已经陈述过

2,multigo http://www.ruijiang.com/multigo/chs/
棋谱编辑、打印功能强大,另外现在又推出录制棋谱视频的功能

3,棋软收藏站 http://www.qiruan.com/sort.asp?typeid=69
有不少人机对弈的软件以及围棋练习软件下载

七,围棋论坛

1,tom棋友论坛 http://bbs.weiqi.tom.com/f_111.html
曾经非常火爆的一个围棋论坛,不过后来发生政变,走了大部分骨干

2,搜狐围棋沙龙 http://bbs.sports.sohu.com/sportsmain.php?c=5&b=zz0207&t=0
由tom棋友论坛分裂出来的,气氛比较好,不像tom棋友论坛动不动就人身攻击。但这论坛的成员大部分是熟悉的朋友,所以新人比较难以融入

3,博弈围棋论坛 http://www.bywq.com/bbs
比较偏向于围棋教学的论坛,论坛里教材不少

4,弈城围棋论坛 http://bbs.eweiqi.com
比较小资的一个围棋论坛,但现在也逐渐鱼龙混杂了

5,棋人棋事围棋论坛 http://www.weiqi.net
很少去,不敢乱下评价,不过人气不错

阅读全文

与世本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默认7个文件夹 浏览:7
新唐单片机安装c51后编译错误 浏览:525
红包源码引流神器 浏览:230
学生初中毕业撕书解压 浏览:743
命令方块刷铜点教学 浏览:688
php邮件订阅系统 浏览:994
柱梁底加密箍间距 浏览:29
pythonjavascript对比 浏览:740
什么动漫app是大陆字幕 浏览:286
android查看activity栈 浏览:918
x86固件编译 浏览:165
安卓下什么可以看微博动图 浏览:412
永辉生活app注册有什么优惠吗 浏览:411
行偏移算法 浏览:240
什么app也能让wifi增强 浏览:178
双分录核算法反映什么 浏览:210
ubuntuphpaptget 浏览:256
安卓手机快充需要什么数据线 浏览:795
程序中存在未转换未编译部分 浏览:323
编译汇编链接优化 浏览: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