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交通气象站的技术指标
公路气象站是专为交通气象服务而特别设计的一款典型综合多要素公路监测站。它以能见度、天气现象及道面状况监测为核心,并同时测量相关的基本气象参数,主要用于及时发现各路段及关键点的各种异常交通环境因素变化和气象状况,为气象服务和交管部门提供实时的决策科学依据。FRTHW01A型交通气象站是专为交通气象服务而特别设计的一款典型综合多要素公路监测站。它以能见度、天气现象及道面状况监测为核心,并同时测量相关的基本气象参数,主要用于及时发现各路段及关键点的各种异常交通环境因素变化和气象状况,为气象服务和交管部门提供实时的决策科学依据。
FRTHW01A型交通气象站适合作为公路沿线的交通气象基准站组网使用,为交通气象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监测产品。为交通气象应用量身定制,无线和专线通信方式相结合,同时服务于交通和气象部门,专业化结构设计、工艺美观,维护简单、应用方便,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模块化设计、可灵活组配,高稳定性、高可靠、可扩充。工作环境:-50~+50℃、0~100%RH,走时精度:<30秒/月,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10000小时,电源:AC220V,具备加热电源和加热设备,功耗:无加热设备:<24W;标准配置下带加热设备:<120W,防护等级:采集器达到IP65,主采集器:智能化32位CPU,通信:支持多种加密观测方式,最密间隔为1分钟,通讯方式:GPRS/CDMA和专线通讯。
2. 什么叫气象强国
1949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局的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新中国气象事业的70年,由此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页。
从21人的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到如今十余万之众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从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基础薄弱到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以服务国防为主到走入寻常百姓家,历经巨变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始终深深植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是世界上各类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曾经,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寥若晨星;气象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国仅600多人……新中国气象事业,从70年前的“一穷二白”艰难起步。
1969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长江、黄河流域,从华东到中南地区,有线通信全部阻断,黄河以南的铁路交通完全中断……1月29日,周恩来总理紧急召集邮电、铁道、气象等部门研究应对。彼时,气象监测资料缺乏、预报提前量有限,且关键信息常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周恩来总理连叹“落后”,语气坚定地说——“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2018年9月,同样是一场气象灾害——超强台风“山竹”接连登陆菲律宾、中国并影响越南。随着菲律宾和越南先后发出申请,来自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加密观测数据,实时传往两国,成为菲越两国防灾救灾的第一手参考。目前,我国成功发射了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7颗在轨运行,点亮了广袤无垠的太空,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又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从“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风云气象卫星的成长与蜕变,折射出一部中国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史。70年来,我国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技术跨越升级,产品推陈出新。从以手工绘制天气图为主,发展到以自主创新的数值预报为主、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人机交互一键式发布风险预警;从传统单一天气预报发展到面向多领域的影响预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先进的气象信息系统,建成了无缝隙智能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说。
一秒钟,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运算速度达8千万亿次;一分钟,探空气球可爬升400米,无人机可观测边界层15种气象要素;十分钟,预警信息可传达至86%的老百姓,重大灾害预警不留盲区;一小时,天气雷达能完成10次扫描,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结论可更新6次……事业发展的明快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带来的惊喜。
随着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提前量、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着提升,无数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为推动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7万多个,全国乡镇覆盖率达99.6%, “天—地—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络越织越密;建成了海量气象数据库和国产超级计算机系统,每日新增气象数据量是建国初期的100多万倍。气象数据率先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共享,中国气象数据网累计用户突破30万,海外注册用户遍布70多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5.1亿人次;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2017年中国气象局成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党的十八大至今,提质增效。气象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焕发强大能量,开启迈向现代化气象强国的新征程。它在超强台风、低温雨雪冰冻等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百炼成钢,也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增光添彩;它曾在载人航天、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中保驾护航,也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天气过程不放过。”面向人民美好生活,一代代气象人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打造“中国天气”服务品牌。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于奋起直追中超越,承载壮阔70年的艰辛探索,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铿锵有力。初心铸就伟业,凝聚中国气象智慧的巨轮将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3. 气象观测有哪些收获
气象高手、气象小人物、勇敢的或普通的观测者,无论人们喜欢用哪一种绰号,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人家后院的天空都不是件容易和令人满意的事。
如果你刚成为一名气象观测者,一定要和当地气象服务爱好团体保持联系,他们大多数可在因特网上查寻。国家气象部门对于业余观测者来说也是个有用的信息中心。
尽管观测天气是一种最省钱的爱好,但当你开始观测时,需购置一些基本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气温、气压和湿度。好的仪器来源包括从自然用品商店、科学仪器供应公司和博物馆商店。与当地气象局取得联系,商讨家周围哪是最佳记录读数的场所。
温度表仍旧是所有气象设备中最基本的仪器了。气象观测者查看温度表,不仅体现当时的温度,也要记录最近期最高和最低的温度,通常拂晓时温度最低,下午两三点钟温度最高,它随锋的移动而改变。沿着山麓,气团的冲撞或焚风(落基山东侧的温暖干燥的风)下沉都会使气温时时刻刻发生变化。
志愿气象观测者把正规的温度表和其他测量仪器一道放在有支架的百叶箱一类的木箱子里。在地面测量的温度不准确,要在距地面6英尺(2米)处才较准确。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那里的温度要比草地表层的温度凉爽12度以上。箱体防止内部仪器被雨淋和被阳光直射,有百叶窗的箱子可使温度表周围的空气流通,目的就是获得准确的气温读数,而不是为了遮阴凉。
没有遮挡条件的观测者们应把温度表放在适当的位置,远离被晒热的建筑物或烟囱顶端,以及远离如柏油马路这样的热表面。利用房屋北侧的阴凉处可以免除季节差。
4. 一个自动气象站能监测多大面积地区的气象资料
区域气象观测站
针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需要,根据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间尺度特征,对全国中小尺度天气地面监测站密度指数的需求分析,参考国际中尺度地面观测网的设计思路,各省(区、市)气象局在对不同地域的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网进行具体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其他类型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布局原则另行确定:
(1)平原地区,平均间距20~25千米;
(2)沿海地区以及大江大河流域,平均间距为10千米;
(3)山区,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年平均降水量进行设计,平均间距小于25千米;
(4)城区,平均间距小于10千米,重点地区为5千米,根据该城市年降水量、人口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5) 灾害性天气多发区为重点布设区。
(6)大中城市,布设至少包括气压、温度、风向、风速和降水量的五要素自动气象站,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增加湿度观测。其他地区的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至少包括雨量,根据经费情况依次增加气压、气温、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要素。
(7)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规定,形成正点或加密(时间间隔能够达到5分钟)上传数据文件格式,并实现实时上传;
(8)中小尺度地面自动(雨量)站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管理办法”的规定。
(9)在站址选择上,在满足布局要求的前提下,既要考虑设备业务运行可靠、维护方便、通信组网的稳定,应尽可能考虑站址的代表性,并保持站址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必须设置观测场,面积不小于10m ×7m,并在四周设置围栏。温度、湿度传感器尽可能安装在百叶箱内。在资料急需但条件受限制的地区,可不受上述限制。
(10)中小尺度地面自动(雨量)站必须组网进行建设,确保气象资料实时上传至省(区、市)气象局。
各省(区、市)气象局在参考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所属各地区、县和不同区域的面积、地形地质条件、降水量、人口、经济等具体特点和观测服务需求,细化计算不同地区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和自动雨量站网密度需求,结合其它观测仪器设置、机动观测系统配置等,提出具体可行的布局方案。
参考资料: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
5. 和目智能摄像机打开直显示“加密通道即将创建成功”是什么意思
和目智能摄像机加密通道就指和目在云录制时传输过程都有加密保护的,防止任何第三方或者黑客截取监控视频内容哈。创建成功,就代表加密通道好了,就可以安全的查看直播或者云存储视频了。
如果时间稍长一点,要等一下,这可能与你的网速不稳定也有关,用手机测测网速看哈
6. 我国区域气象观测站有多少个
你问的问题有错误 没有区域气象观测站这一说法,你说的是区域气象中心吧?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设立了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中心气象台,在当时条件下对于指导区域内各省(区、市)气象台站建设、加强天气预报业务和通信传输能力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中央气象局制定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中,明确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各省(区、市)气象通信、资料、预报、专业气象服务、科技情报等业务技术的指导和技术发展工作。至1994年底,全国共建成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兰州7个区域气象中心。1995年国家气象局下发了《关于区域气象中心的组织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区域气象中心的性质、功能和职责。为了适应新的形势,2006年1月中国气象局下发了《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重新确定了区域气象中心的职责、任务和运行模式,强化了区域气象中心的职能,要求区域气象中心立足区域、面向全国,充分发挥管理协调、业务指导、科研组织、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的作用。2006年9月中国气象局决定,8个区域气象中心现有名称前,均冠以“中国气象局”字头,体现出区域气象中心是在中国气象局层面实施区域的业务、科研管理的地位和功能,并调整了区域气象中心的构成,依托北京市气象局,重组北京区域气象中心;增设了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
7. 智能气象站能自动分辨是雨是雾还是风
完全可以的,智能气象站T-Warner天气工作站是通用的天气监测设备,具有早期识别和警报功能(有SMS手机提醒功能);可以用来计划/控制和管理复杂的独立气象过程。该工作站专为不同气候区域的多种任务而设计。T-Warner可以安装多达80个传感器,如土壤和空气湿度、温度、降雨、风速、风向、叶片湿度、总体辐射等传感器。相应的传感器具有相应的数据报告给监测工作人员,望采纳!
8. 小型智能自动气象站主要是做什么用
气象站是进行气象观测所需设备、建筑物、场地、仪器等的综合。
一般的气象站包括以下的仪器:气压计、温度计、雨量计、风速计、湿度计、风向标。
现在的气象站多为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由电子设备或由计算机控制,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
9. 气象局观测场都有什么设备,需要多少功率需要接弱电的设备都有什么
气象局观测站主要是安放测量各种气象要素的仪器,具体的 如218.204.81.* 2010-5-22 所说。和弱电有关的仪器,主要是要素自动观测站,你可以理解为传感器的信号传输,然后需要把感应到的信号传回控制室,需要铺设电缆的光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