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万历十五年》讲了什么
作者从万历皇帝入手,从集权社会的中心向下辐射,分别选取两位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另外选择三位此朝的几位代表人物: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以及哲学家李贽。
皇帝、首辅、高级将领、文官和思想家,帝国上层阶级的主要类别代表,折射了整个社会的阴阳两面。而这五个对后世有影响的人物,要么身败,要么名裂,要么身败名裂。
一个彻底腐败的体制下,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顶多只能延长帝国走向穷途末路的时间。明朝政体中文官制度对皇权的压制极大,皇权和文官制度的冲突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彻底爆发。
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在这一年彻底失去了励精图治的心志,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躲入后宫不再上朝。五年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1年),随着和稀泥本领超强的首辅申时行退休。
对大明朝有着深刻理解的人都死光了。此后东林党崛起,夸夸其谈之辈登世,大明王朝开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边缘。
(1)死光pdf扩展阅读:
1、万历皇帝:从励精图治转向懒政
万历皇帝刚亲政的时候,很想有所作为,但被张居正清算时间刷新三观,虽身为天子,也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个囚徒,很难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苦闷之下,他就干脆就不和文官集团合作,就这么消极怠工直到去世。
2、首辅张居正:权倾天下到身败名裂
万历年间,张居正被任命为首辅,权倾天下。他把持着国家行政、官员任命等大权。张居正在主持朝政期间,重点推行了一系列赋税和官员考核制度改革,为的是加强行政效率,富国强兵。
张居正是个有抱负的人,但他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情况。比如说税收,这是个敏感问题。地方官向上交纳税金税粮,总是保证自己口袋先装够,国家够不够是另一回事。
张居正责令各府各县要缴足税收,动了地方上所有人的奶酪。在人事方面,张居正企图绕开效率低下的官员,组建一套完全听从他自己的政府班子。
这种做法也触怒了很多官员,一部分文官认为他片面追求效率,站在道德高地上攻击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而另一部分官员因为张居正影响了他们的升迁仕途,所以也嫉恨张居正。
这些对他不满的人一时奈何他不得,只能蓄积力量等待机会。这个机会,在1577年出现。当时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惯例他应该要停职回家守制。
万历皇帝不允许张居正告假。很多官员借此攻击张居正违背了孝道,不配为首辅。在他去世后,人们依然不放过他。
第二次大规模的反张运动正式开始。张居正所主持的改革很快就被废止,之前取得的所谓改革成果也基本被全部抛弃。
3、继任申时行:欲弥合皇帝和群臣关系却徒劳无功
和棱角分明的前任张居正不同,申时行完全是个和事佬。他深知道张居正身败名裂的原因在于自信过度、不谦虚谨慎。在他眼中看来,一定要和文官集团合作,顺应他们的意志来治国。
作为一个首辅,最重要的不是管理官员,而是用诚意感化他们,然后才能领导他们,让各种人才发挥长处,让全体文官精诚团结。夹在群臣和皇帝之间,申时行感觉自己左右为难。
到底是支持大臣们,还是支持皇帝,局势逼迫他必须站队。事实证明,他怎么选都是错。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申时行最终黯然辞职,调和皇帝和群臣的努力宣告失败。
4、清官海瑞:不被朝廷重视遭群臣排挤
海瑞的成名作是向醉心于青词神仙的嘉靖皇帝上书,指责皇帝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结果嘉靖皇帝将海瑞逮捕到东厂关押,一直关到旧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他才被释放。
海瑞虽然是全国道德楷模,但缺乏实际管理技术,不愿迎合官场风气和潜规则。最终落得个被束之高阁、惨淡收场。
5、一代名将戚继光:推行军事改革的失败
倭寇入侵东南沿海之后,暴露了明代军制的落后。沿海经济富庶地区被倭寇骚扰,威胁到整个王朝的经济基础。在情急之下,朝廷允许戚继光另外在农村招募雇佣兵,来代替名存实亡的义务兵。
戚继光给这些雇佣兵的奖赏非常高,但是带兵也非常严格。他还改进了军队的战法,排出注重团队合作的“鸳鸯阵”,取代原先好勇斗狠的单兵格斗。
这些军事改革措施,确保了戚家军多次打败倭寇的进犯,取得了保卫东南沿海的胜利。戚继光的军事整顿,受到了朝廷非常优厚的财政接济。
可其他防区却依然沿用原来那套军事补给体制。戚继光的防区和其他防区待遇不平等,这就惹来了非常多的非议和矛盾。
在张居正被清算之后,戚继光被作为张居正的同党,也惨遭清算。万历十五年,戚继光黯然离世,朝中却无人关注。一代将星陨落,政府档案只字未提,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