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书籍推荐:想要对清朝历史进行深入了解, 不是研究,只是个人兴趣,但还是希望详细的好
【首先,关于你说的几本书】
第二、三本我没听说过;十二帝系列考证不是很严谨(虽然对于大众级历史读物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黎东方讲史系列我看过细说明朝,还可以,不过趣味性不是很强。
这几本我大致搜索看了一下,都属于普及型大众历史读物,讲得很粗略,只适合于走马观花的想看点历史读物的人,我认为无法满足一个以【对历史进行深入了解】为目的的读者。
【我的推荐】:
整朝历史类:如果是对严谨性要求比较高的话,首先还是推荐《清史稿》《清实录》《清史编年》《清史纪事本末》等严肃性的史书;如果想要略轻松些的读物可以看下《清朝历代皇帝图志》《清宫述闻》《清宫密档》《清稗类钞》《清朝典制》《清东陵史话》《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生活在清朝的人们》等,可以了解到一些细节性的知识,不过可靠性也略有下降。
人物传记类的:涉及整个朝代的有《清代七百名人传》《满名臣传》《汉名臣传》《清列朝后妃传稿》;单人的有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这本书有点儿偏严肃),杨珍先生的《康熙皇帝一家》(强烈推荐此书,现在流传的写康熙的书大多是抄这本,而且可读性很强),孟昭信的《康熙皇帝》(这本也比较通俗易懂)。
喜欢雍正的:可以看看《永宪录》《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另外推荐一部写的非常考据的雍正朝小说《天家》《天暮》《天裂》(这个系列基本是从雍正三年到雍正八年的,很值得一看,很严谨,也很感人)。
至于八爷,他的资料太少了,基本找不到什么专着。
【其它推荐】:
再推荐几个清史论坛以及资料下载的地方。
稽古右文(这个是喜欢康熙、雍正朝历史的人的首选,严谨性最高,不过人气一般,但资料非常全,网上大量这一时期的资料都是从这个坛子流出去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网、故宫博物馆官网(这两个都不是纯清史,但都很官方)
anaku满文满语资源站(能找到很多资料)
凡人大传殆知阁藏书(有大量文献可以在线阅读,看到好多以前只能下载到pdf资料的文献)
㈡ 书籍推荐:想要对清朝历史进行深入了解, 不是研究,只是个人兴趣,但还是希望详细的好
如果是初读清朝的书,建议看的中华书局和百家讲坛出的正说系列。十二帝——十二王——后妃这三个。至少可以建立一个总体体系,和重要人物的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就是你这个清朝大历史,它应该是一本进阶的书,大多针对的是政治,而不是某人某事。坦白地说有点枯燥。当然最为枯燥的还是清史稿、实录。这是终极书,必须脑袋里有一个完整体系,看这个才好一点。 另外推荐一部《啸亭杂录》是皇亲国戚的礼亲王昭梿所写,大多为内部消息,所以真实性非常高,是文言文。
㈢ 清实录的研究价值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清实录》记载了清朝300余年皇帝在位期间的执政活动,堪称珍贵的历史典籍。然而这样重要的皇家典籍,却曾在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侵略者一改再改,隐藏了很多历史真相。
1936年,伪满洲国为了寻求世界各国的政治认同,在“满日文化协会”倡导下,影印出版了盛京崇谟阁所藏清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及《满洲实录》《宣统政纪》,名为《大清历朝实录》,全书共影印300部。
“影印之前,日本方面专门派人对《清实录》逐卷检查,凡遇有对日本无益的记述及妨碍‘日满亲善’的字句,都命工作人员进行挖补。”何荣伟说,实录所用的是泾县榜纸,日本人在挖补之前先把字用铅笔画出再抠去,然后用同样的空白宣纸四边沾水贴上,晾干后再用同样的字体进行填写。
辽宁省档案馆编研展览处处长何荣伟说,《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中被挖补的地方很多,前后笔迹也不相同,就是当时日本人篡改的,“日本影印出版《清实录》,是替伪满洲国辩护,掩盖其侵略历史并美化形象”。何荣伟说,尽管《清实录》多处被日本侵略者篡改,有“实录不实”的遗憾,但它毕竟是汇集大量原始文字资料的清史宝库,同时为日本侵略者曾篡改历史留下罪证。 实录在选材方面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编修实录所依据的材料被御用修纂官们收集、采录后又经过严格的筛选,甚至歪曲和篡改,鲜明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和愿望。二是选材过于注重对皇帝谕旨等诏令文书的记述,而对于臣下的奏折和文书则只字不提或只少量的记述被皇帝御批过的。从而使得实录的选材范围显得过于狭窄,文种过于单一,以至人们只易从实录中看到皇帝所发之谕旨,却少见臣工所上之奏折,也就难以了解各级官府及地方对诏旨的执行情况,无法获知某些历史事件的原委和经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的参考价值。
《清实录》与其他各朝实录一样,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大政日志,逐年逐月逐日排列皇帝的活动﹑诏谕和臣工奏议。《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于皇室内部﹑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以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多有粉饰掩盖,甚至不惜一改再改。但《清实录》毕竟汇集了大量原始文件资料,是现存的清史的原始史料宝库。
对于《清实录》的史料价值,历年有所争议。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者说过:清十朝实录不啻是一部十朝上谕。每每有人谈前清历朝实录的多次篡改,便认为其史料价值远不如档案或私人着述。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清实录》不是信史,或不足为据。事实上,尽管《清实录》历朝多次修改,讳饰之处甚多,不如原始档案资料或私人亲见亲闻之记载更为确凿可靠,然而整个一代近三百年间按年按月按日、这样翔实有系统的记录,世上没有第二部书可以与之相比。它以皇帝的活动为中心,记录了与国家大事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另外,实录的记述内容务求详尽。不仅记载皇帝的言行动止,而且还记载了某些大臣的政绩、法制政令、吏制科举、人丁户口、藩邦外交、文化经藉、兵役征战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因此成为记录清代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虽有曲笔隐讳,又经多次篡改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但它毕竟是由一代各种史料汇编而成的一部重要史籍。尽管有“实录不实”的情况存在,但实录的不实大都是在涉及封建最高统治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体现在对史实的评价方面。而对其它一些史实,特别是对基本史实的记载,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记载却是比较真实、准确、可信的。对于研究清朝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仍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实录》影印本,包括《满洲实录》、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以及附印的《宣统政纪》,合计四千四百三十三卷。它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用编年体详尽地记载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一个编纂了实录。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人员编纂了一部《宣统政纪》。此书虽不用实录名称,体例则与实录无异。
清朝沿袭自唐代以来的旧制,上一代皇帝死后,由新继位皇帝特命大臣开馆纂修实录。清代实录馆是一个临时机构,开馆后,从宫内调取上谕、朱批奏折,从内阁调取起居注及其它原始档案,由纂修官理清年月,按纂修凡例加以选编。因此,《清实录》是经过整理编纂而成的现存的清史原始史料,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必须凭借的重要文献。但在清代,实录从未刊布,只缮写若干部藏在京师(北京)、盛京(沈阳)两地的宫禁里,能够读到它的人极少。为了给清史研究者提供方便,使这部四千多卷的大书能够比较广泛地流传,把它影印出版,公诸于世。
一、《清实录》写本及现存情况 《宣统政纪》有一部大黄绫本,原由溥仪本人收藏,七十卷。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辽海书社一九三四年据清史馆所存稿本印行,四十三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宣统政纪》定稿本④,卷数同大黄绫本。
二、前三朝实录的修改
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在成书之后,又经过几次修改。修改的地方,有些属于统一人名、地名、字句,改正错字等技术问题,但也有些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增删了内容。 在国内外流传的完整的《清实录》,一是伪满洲国“满日文化协会”据盛京崇谟阁藏本影印的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及《满洲实录》、《宣统政纪》(据溥仪藏本),东京单式印刷公司承担印刷,日本大藏出版公司一九三六年出版,共印三百部⑥。另一种是台湾华联出版社据伪满本翻印的,一九六四年出版。实际上两种印本是一个本子。从书目上又看到台湾大通书局出版了《大清历朝实录》,因没见到书,详情不了解。我们曾用伪满本《德宗景皇帝实录》与北京大学所藏定稿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红绫残本比勘,发现伪满本文字上有不少差异,多涉及清政府对外关系。情况大致分为三类:(一)个别用字用词不同,尚未影响文义的,如大红绫本、定稿本中的“倭”、“奸细”、“寇”,伪满本分别改作“日”、“敌探”、“敌”等。这些都属于把含有贬意的字样改为缓和的或客观的。(二)文字出入较大,并影响文义的,如大红绫本、定稿本卷四六五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乙亥条作:
其实教民亦国家赤子,非无良善之徒。只因惑于邪说,又恃教士为护符,以致种种非为,执迷不悟,而民教遂结成不可解之仇。朝廷招抚义和团民,各以忠义相勉,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念教民亦食毛践土之伦,岂真皆甘心异类,自取诛夷。果能革面洗心,不妨网开一面。 其实教民亦国家赤子,本属良善之徒。只因信从异教,又恃教士为护符,以致种种猜嫌,因此造端,而民教遂结成不可解之仇。朝廷弹压义和团民,各以安分相勉,不许妄动,以安人心。因念教民亦食毛践土之伦,岂真皆甘心反抗,自取其祸。果能觉悟前非,不妨网开一面。
又如卷三六七光绪二十一年五月辛未条,定稿本(大红绫本缺)作“三国允与日本议归辽地,帮助到底,毋须派员豫议”,伪满本作“三国现与日本议归辽地,通知我方,毋须派员豫议”。再如卷三六九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丁巳条,定稿本(大红绫本缺)作“俄国既有帮到底只说”,伪满本作“俄国有保全和平只说”。(三)定稿本中有许多大段文字,不见于伪满本(下面举例,大红绫本均已残缺,无从比较)。如中日战争之前,关于清政府的军事部署与计划的记载,卷三五一光绪二十年十月己丑条有:
又谕:电寄李瀚章:近闻广东有拕罟渔船,人极勇往,本船各有炮械,惯习波涛,可直赴日本为捣穴之计。着李瀚章传谕郑绍忠派员设法招募三四十只,给以行粮,即令迅赴长崎、横滨、神户三岛,攻其不备。傥能扰其口岸,毁台斩级,报明后立予重赏。如有人夺获敌人货财物件,即行赏给。并先与订明船价,傥被敌人伤毁,即照数给还。倭以全力并赴前敌,国内定必空虚,亟宜用釜底抽薪之策。此事郑绍忠当能力任。着李瀚章悉心筹办,即行密电奏闻。(电寄)
卷三五一光绪二十年十月条有:
谕军机大臣等:志锐奏,京北空虚,宜令热河各府以及张、独、多三厅,速办乡团。并稔知八沟一带猎户极多,火枪无不熟习,拟召募十营,愿效驰驱等语。志锐着准其前往热河,召募十营,迅练成军,以备缓急。至所称各府厅举行乡团之处,着志锐驰抵热河后,商同热河都统查酌情形,奏明辩理。将此谕令知之。(洋务)
又谕:前有人奏,天津军械所委员张士珩盗卖军火各节,当交王文锦确切查明,现尚未据覆奏。兹又有人奏称,张世珩总理天津军械局,购洋枪四万杆,费银数十万两,每万两实用三千,倭人又以重价将洋枪尽行购去等语。着王文锦归入前案,一并却查,据实具奏,毋稍徇隐。原片着摘钞给与阅看,将此谕令知之。(洋务)
又如,中日战争谈判前后,关于其它国家曾从中调停的记载,卷三六五光绪二十一年四月
又谕:电寄许景澄:二十九日,电谕许景澄向俄廷致谢,商由三国告倭,展缓停战互换之期,并饬总署王大臣赴三国使馆,嘱将展期一节,各电本国,该使皆允即日发电,不审日内俄廷已得日本覆信否?殊深悬盼。俄称倭果坚拒,只好用力。询之喀希呢,语涉含糊。究竟俄外部之言有无实际?此事至急,若有布置,此时必已定议,并着密探以闻。傥至限期迫近,尚无覆音,可否由中国径达日本,直告以三国不允新约,嘱中国暂缓批准之处,着许景澄往见外部,与之豫筹此节,先期电覆。再巴兰德向德廷陈说劝阻新约,系为中国出力,深堪嘉许!着该大臣传旨奖励。(电寄)
以上的几条大段文字在伪满本中都不存在。
《德宗景皇帝实录》伪满本与定稿本、大红绫残本在文字上产生歧异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缮写小红绫本时做了改动,二是伪满洲国在影印时所改。为了弄清这一事实,我们抽查了现已残缺的原来伪满用做影印底本的小红绫本,发现属于上述第一、二类文字歧异的地方,底本均有挖改痕迹,挖改后的字迹与前后文笔迹也不相同,绝非抄写的人由于写错字而挖改的。还有,个别地方“倭”字未改,底本在字旁有铅笔标记,说明当时影印之前的做法大概是有人先把要删改的字句标出来,然后动手挖改。我们又抽查了《宣宗成皇帝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伪满本与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皇史宬所存大红绫本也有不同。可以判断,这些文字上的歧异,是伪满影印时改动的。罗继祖先生了解当时的情况,他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至于第三类大段文字被删去,是缮写清本时删的,还是影印时删的,因大红绫本已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删去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光绪二十、二十一年两年间有关中日战争的记载,由此不难推测,这大概也是影印时删掉的。
伪满本不仅文字上有歧异,还有缺页、错页、重页现象。如《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七第七页与第八页内容不相接,经查核,第八页内容与第三页相同,缺第八页原文。《文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第五十一页内容同第十五页,缺第五十一页原文。《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八第十页上半叶与下半叶错了位置。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这次影印《清实录》,采用了与伪满本不同的底本。《满洲实录》用的是原藏上书房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本。太祖至穆宗十朝实录以原藏皇史宬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红绫本为主,缺者用原藏乾清宫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小红绫本补配。《德宗景皇帝实录》和《宣统政纪》用的是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定稿本。稿中夹有一些签条,我们把值得参考的缩印放在相应位置上。各卷选用底本详细情况,可参阅所附底本详表。
我们这次影印,全书编了简目和分册总目,每册编了分册目录。因影印底本不能拆开,所以大红绫本蝴蝶装中缝不甚清晰,我们增加了新中缝,注明朝代、年代、卷数,以便查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中华书局
①《国学文库》第九编《满洲实录》是据旧抄本重印,书后清高宗《敬题重绘太祖实录战图八韵》“重绘传奕世”句注:“……兹复命敬绘此册,贮之避暑山庄,以便披阅,永凛守成。”可以为证。
②大红绫本,书用泾县榜纸,画朱丝栏,蝴蝶装,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每卷前面均有敕修大臣名单(《德宗景皇帝实录》每卷前无敕修大臣名单)。小红绫本,书用泾县榜纸,画朱丝栏,一般线装,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小黄绫本,一般线装,每半叶八行,行十九字。
③这部实录当时移交“国府文官处”,现收藏在什么地方,有待进一步调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另藏有《高宗纯皇帝实录》六十五卷、《仁宗睿皇帝实录》二十二卷、《宣宗成皇帝实录》一百四卷,当是这部小红绫本的残本。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宣统政纪》定稿本,每卷为一册,每半叶八行,行十九字。绝大部分都注明史料来源。
⑤方苏生《清太祖实录纂修考》详细记录了二本的不同,孟森《读清实录商榷》(《明清史论着集刊》)也有论述,可供参考。
⑥据《八十路——杉村勇造遗稿集·满洲文化的追忆》。
附:影印《清实录》所据底本详表
《清实录》影印本共计四四三三卷,目录四二卷。现采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皇史宬大红绫本(简称一史馆大红绫本》三三八八卷、原上书房小黄绫本八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定稿本(简称北大定稿本)六六七卷,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原乾清官小红绫本(简称故宫小红绫本)三四九卷,辽宁省档案馆藏原盛京崇谟阁大红绫本(简称辽档大红绫本)二一卷(以上不计目录》。
满洲实录八卷 一史馆小黄绫本
太祖高皇帝实录一零卷首卷三卷
首卷三卷 一史馆小黄绫本
卷一至卷四,卷八至卷十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五至卷七 辽档大红绫本
太宗文皇帝实录六五卷首卷三卷
首卷三卷,卷一至卷三零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三一至卷四八 辽档大红绫本
卷四九至卷六五 一史馆大红绫本
世祖章皇帝实录一四四卷首卷三卷 故宫小红绫本
圣祖仁皇帝实录三零零卷首卷三卷
首卷三卷,卷一至卷一五零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一五一至卷一九八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一九九至卷二零一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二零二至三零零 故宫小红绫本
世宗宪皇帝实录一五九卷首三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五零零卷首卷五卷
首卷五卷,卷一至卷六九五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六九六至卷七零一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七零二至七五七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七五八至卷七六三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七六四至七八七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七八八至卷七九五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七九六至卷一五零零 一史馆大红绫本
仁宗睿皇帝实录三七四卷首卷四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宣宗成皇帝实录四七六卷首卷五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文宗显皇帝实录三五六卷首卷四卷
首卷四卷,卷一至卷三三九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三四零至卷三四七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三四八至卷三五六 一史馆大红绫本
穆宗毅皇帝实录三七四卷首卷四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德宗景皇帝实录五九七卷首卷四卷 北大定稿本
宣统政纪七十卷首卷一卷 北大定稿本
㈣ 求《四库全书》的总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录
1经部
【易类】
101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 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周易口义、温公易说、横渠易说、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 周易新讲义、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汉上易传、周易窥馀、易璇玑、易变体义、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郭氏传家易说、 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厚斋易学、童溪易传
102周易总义、西溪易说、 丙子学易编、易通、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易学启蒙小传、周易辑闻、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 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易学滥觞、大易缉说、 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
103周易爻变易缊、周易参义、周易文诠、 周易传义大全、易经蒙引、读易馀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周易辩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读易述、像象管见、周易札记、 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卦变考略、古周易订诂、周易玩辞困学记、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
104日讲易经解义、御纂周易折中、 御纂周易述义、读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间易学、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图学辩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 周易观彖、周易浅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经衷论、易图明辨、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周易传注、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
105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 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附录、干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乾凿度、易纬通卦验、 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
【书类】
尚书注疏、洪范口义、书传、尚书全解、禹贡指南、禹贡论、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
106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书经集传、尚书精义、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 书传辑录纂注、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尚书纂传、尚书句解、书传会选、书经大全、图说、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 尚书疏衍、洪范明义、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禹贡长笺
10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洪范正论、 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附录、尚书大传、书义矜式
【诗类】
诗序、毛诗注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苏氏诗集传、 毛诗名物解、毛诗李黄集解、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 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
108诗传通释、诗传旁通、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缵绪、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 诗经世本古义、待轩诗记、读诗略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诗所
109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 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毛诗类释、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沈、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附录、 韩诗外传
【礼类一、周礼之属】
周礼注疏、周官新义、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周礼订义、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 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
110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周官义疏、周礼述注、周礼纂训、周官集注、礼说、周官禄田考、 周礼疑义举要
【礼类二、仪礼之属】
仪礼注疏、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仪礼图、仪礼要义、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钦定仪礼义疏
111钦定仪礼义疏、 仪礼郑注句读、仪礼商、仪礼述注、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裸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仪礼集编、附录、内外服制通释、 读礼通考
【礼类三、礼记之属】
礼记注疏、月令解、礼记集说
112礼记集说、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坊记集传、缁衣集传、儒行集传、 日讲礼记解义、钦定礼记义疏
113钦定礼记义疏、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附录、大戴礼记、 夏小正戴氏传
【礼类四、三礼总义之属】
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
【礼类五、通礼之属】
礼书、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续、 礼书纲目、五礼通考
114五礼通考
【礼类六、杂礼书之属】
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
【春秋类】
春秋左传注疏、春秋三解传述人、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115春秋谷梁传注疏、箴膏肓、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 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刘氏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叶氏春秋传、春秋考、 春秋三传谳、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后传、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春秋分记、春秋讲义、春秋集义、张氏春秋集注、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春秋经筌
116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 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三传辨疑、春秋谳义、春秋会通、春秋阙疑、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 春秋书法钩元、春秋大全、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春秋明志录
117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 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春秋孔义、春秋辩义、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 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读左日钞、左传事纬、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三传折诸
118三传折诸、左传折诸、 公羊折诸、谷梁折诸、春秋阙如编、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春秋大事表、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 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附录、春秋繁露
【孝经类】
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注疏、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 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经部五经总义类、驳五经异义、郑志、经典释文、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六经奥论、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五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
119钦定翻译五经四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九经误字、经问、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 十三经注疏正字、朱子五经语类、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附录、古微书
【四书类】
孟子注疏、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 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四书集编、
120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四书纂疏、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四书纂笺、 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四书大全、四书蒙引、四书因问、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 孟子师说、大学翼真、四书讲义困勉录
121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榕村四书说、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 乡党图考、经部乐类、皇佑新乐图记、乐书、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乐律全书、御制律吕正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钦定诗经乐谱全书、 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
【小学类一、训诂之属】
122尔雅注疏、附考证、尔雅注、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群经音辨、埤雅、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
【小学类二、字书之属】
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 说文解字篆韵谱、重修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 六书统、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讹、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俗书刊误、字孪、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订清文鉴
123御制增订清文鉴、 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
【小学类三、韵书之属】
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切韵指掌图、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角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 屈宋古音义、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附录、 六艺纲目、
2史部、
【正史类】
201史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前汉书、班马异同、后汉书
202后汉书、补后汉书年表、 两汉刊误补遗、三国志、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203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
204旧唐书、新唐书、 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误、宋史
205宋史、辽史、辽史拾遗
206辽史拾遗、金史、元史、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明史
207明史、
【编年类】
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
208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皇王大纪、中兴小纪、续资治通鉴长编
209续资治通鉴长编、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大事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1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资治通鉴前编、通鉴续编、大事记续编、元史续编、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211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皇清开国方略、资治通鉴后编
【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
212通鉴纪事本末、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三朝北盟会编、蜀鉴、炎徼纪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钦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
213平定准噶尔方略、 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钦定台湾纪略、绥寇纪略、滇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
214绎史、左传纪事本末、 平台纪略
【别史类】
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隆平集、古史、通志
215通志、东都事略、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 郝氏续后汉书
216郝氏续后汉书、春秋别典、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三元甲子编年、钦定续通志
217钦定续通志、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春秋战国异辞、 尚史
【杂史类】
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战国策校注
218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 燕翼诒谋录、太平治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弇山堂别集、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
【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
太祖高皇帝圣训、 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21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 两汉诏令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
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集、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
220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 杨文忠三录、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 华野疏稿、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
221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经济录、名臣经济录
222御选明臣奏议、
【传记类一、圣贤之属】
孔子编年、 东家杂记
【传记类二、名人之属】
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编、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
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前集、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佑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 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名臣琬琰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223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儒学案、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史传三编、闽中理学渊源考
【传记类四、杂录之属】
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 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
【史钞类】
两汉博闻、通鉴总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
【载记类】
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
224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馀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吴越备史、 安南志略、十国春秋、附录、朝鲜史略、越史略
【时令类】
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
【地理类一、宫殿簿之属】
三辅黄图、禁扁、
【地理类二、总志之属】
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
225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226大清一统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
吴郡图经续记、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吴郡志、 新安志、剡录、会稽志、赤城志、宝庆四明志、海盐澉水志、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国州图志、延佑四明志、齐乘、至大金陵新志、无锡县志、 姑苏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岭海舆图、滇略、吴兴备志
227吴兴备志、钦定热河志、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盛京通志、畿辅通志、
228畿辅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
229江西通志、浙江通志
230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广通志、河南通志
231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
232山西通志、 陕西通志
233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
234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历代帝王宅京记、
【地理类四、河渠之属】
水经注、 水经注集释订讹、水经注释、吴中水利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浙西水利书、河防一览、三吴水利录、北河纪、敬止集、三吴水考
235三吴水考、 吴中水利全书、钦定河源纪略、仑昆河源考、两河清汇、居济一得、治河奏续书、直隶河渠志、行水金鉴、水道提纲、海塘录
【地理类五、边防之属】
筹海图编、 郑开阳杂着
【地理类六、山水之属】
南岳小录、庐山记、赤松山志、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类七、古迹之属】
洛阳伽蓝记、吴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 雍录、洞霄图志、长安志图、汴京遗迹志、汴京遗迹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迹、营平二州地名记、金鳌退食笔记、石柱记笺释、关中胜迹图志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南方草木状、 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益部方物略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六朝事迹编类、会稽三赋、中吴纪闻、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梦粱录、 武林旧事、增补武林旧事、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记事、江汉丛谈、闽中海错疏、蜀中广记、益部谈资、颜山杂记、岭南风物记、龙沙纪略、台海使槎录、 东城杂记
【地理类九、游记之属】
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徐霞客游记
【地理类十、外纪之属】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溪蛮丛笑、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 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朝鲜志、皇清职贡图、坤舆图说、异域录、海国闻见录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
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书、南宋馆阁录、 玉堂杂记、宋宰辅编年录、秘书监志、翰林记、礼部志稿
237礼部志稿、太常续考、土官底簿、词林典故、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历代职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