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盘古开天地的思维导图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中华传统神话故事,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化。如果要画盘古开天地的思维导图,可以借助专业的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Now思维导图’、
XMind等,具体可以考虑以下步骤:
注意:盘古开天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因此描述和描绘可能有所差异。在制作思维导图时,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MindNow思维导图’是一款极简式的思维导图,简捷 、高效、易用,小白也能分分钟上手绘制!
支持电脑端【win&mac】画图,网页在线画图,微信小程序画图,多端通用,支持云端存储!
② 重金求答案!黄帝时期都有什么诸侯(或者说部落)
三皇五帝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史记·始皇本纪》载有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泰皇之所以最贵,是因为它所指系人皇.这个天,地,人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给它具体化后,则出现了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称三皇帝为伏羲,女娲,神农;
另一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
第三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
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燧人钻木取火,让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日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难分高下,谁能占据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难定论.
再说五帝,也有不同看法.
其一称五帝为炎帝,黄帝,颛顼,太皞,少皞;
其二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其中的炎,黄二帝已被大家公认,其余几位有待考证.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和长子玄嚣的孙子,而帝尧则是黄帝孙子的孙子.他们都是黄帝派生出来的,似乎应该只占据五帝之一.舜是因尧禅让继位,与黄帝无血亲,应占一席之地.
-------------------------------------------------------------------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女娲执规,伏羲执矩。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 、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历史
现在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收复了周边各个部落。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黎,一个受天地灵气而孕生的小子,历经劫难,最终成为开天辟地后的第一皇:泰皇(天皇)火祖燧人氏.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等等。《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
①《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④《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皇五帝,是 中国 在 夏朝 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女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③ 对佛教越来越迷茫、困惑,甚至有些怀疑了……,谁能指引我啊
其实,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希望大家可以理清:佛陀是佛陀,佛教是佛教,先不要把我们今天眼睛看到的“佛教”一律归纳为佛陀就是这样教导。佛陀,是历史上确确实实的人物,这个事实没有什么好争论,但是至于“佛教”,我指的佛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说法(Theory)”,各种礼仪,各种特色风格……不能完全代表佛陀最原来的教法。
为何这么说?因为当我们要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画上等号(A=B)时,一定要有证据。既然说佛陀是一个历史上存在的人物,自然会有通过考古得来的证据。但是至于很多书籍或者弘法的人所说的“佛法”是不是与佛陀所教导的符合?这个也是要去探讨的!不能单单靠“感应”,靠他讲“这是规矩”等等来衡量!绝对不能。因为,是佛说就是佛说,是你说的,就绝对不可以说是佛陀说的,这样是误人子弟!偏偏很多明明是自己说的,他们都很喜欢说这是佛陀说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要不断的突破,突破那个圈圈,去寻找佛陀最原本的教法!
我们常常喜欢说“学佛,学佛”,其实如果我们换另一个方式说“学习佛法”,或者我们的修行方向会比较明确,因为本来佛陀就是要我们学习佛法,注意,是学习“佛法”。教导不到我们佛法的地方,再怎么富丽堂皇的“道场”,佛像再怎么庄严,再怎么多人护持,其实也只不过是建筑物/场所而已。教导不到佛法,就是教导不到,不能勉强要我们继续跟从。
当然,我们不能说现今教导不到我们佛法的地方/人都是邪教,不能一边倒。就好像教导不到我们医学的小学科学老师,我们不可以鄙视他们,不可以随便毁谤他们,因为我们也要先学好科学才能学医,但是当你发现科学老师能够教导的就不过如此,我们就要突破,去寻找可以教导我们生物学的,然后是医学的。可是,可能等到你学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以前小学的科学有一些东西不那么正确,讲解也太笼统。
学习佛法也一样,总要有一个让我们认识佛教的基础,但是过后,就要不断提升和深入。偏偏现在的“道场”“宗门”这么多,我们就陷入一个困境了。我们这种困境,跟一个人很相似——阐陀比丘。http://www.ss.ncu.e.tw/~calin/article2008/8j.pdf
学习佛法,不能人家喂你吃什么,你就吞什么。有疑惑一定要提出来,一定要思考,不然那不叫作学习佛法,那是信仰!人言你就受。要学习,无论如何都要从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学习起,毕竟那就是佛陀最初的教法,就好比学校的第一堂课。错过第一堂课,接下来的很难跟得上,如果有没有人能好好解答我们的疑问,我们甚至会离开,对佛教会失望……那是很可悲的。佛陀是一个说话直接,让人容易明白道理的老师,要向佛陀学习,根本不需要“信仰”的。如果什么都不对我们讲解清楚,只要我们相信,那和婆罗门有何差别呢?
学习佛法,要一面了解因缘法之外,也要一面了解佛教的历史,才能看到什么说法是在后期才出现,什么说法是一直从佛陀时代就传到今天的。这样,你学习佛法就不会那么苦恼了!
佛陀涅磐至今有2400年左右〔根据学者研究,佛陀于公元前390年涅磐,前后年差不超过十年(根据Indian Buddhism By Hajime Nakamura,pg14)〕。阿育王(Asoka)不是佛陀时代的人,他是佛陀涅磐后100年的人物。
*******
至于你的对话中的疑问,我尝试分享:
1)
我:佛家宣示众生平等,可想得到“出世间的利益”,就必须跪拜焚香,可我觉得跪拜顶礼之类举动,是奴性的一种表现,根本谈不上平等啊?
她:……
我:难道有了功德,成了佛,就一定要高高在上,让别人跪拜么?普通人就不能挺直腰杆,光靠做好事成佛么?
她:虽然不很合理,但规矩已经定好了,也只能遵从。
我:谁定的这规矩啊?真不合理!
[在这个情况之下,无可否认,佛陀并没有要我们崇拜他,反而佛陀就是一个要突破这种“崇拜式的信仰”的人。至于对于佛陀的礼敬,实际上是佛陀的弟子因为听闻了佛法,十分感动和感恩,才对佛陀礼敬。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没有跟从就会被“处罚”的规矩。不过,我们身为学佛者,要是真的发自内心很感恩他,礼敬他也不必感到扭捏,就自然就好,何必刻意?]
2)
所谓行善行恶,其实也是要分析判断的。可有些事情的善和恶并不明显,是见仁见智的,有时候甚至是说不清的。在佛家理论中,应该是冥冥中有一个裁决机制,给不同的情况打了分,可有些事情就说不清,比如为了赚钱救父而去卖shen,不大好判断的,那怎么裁定呢?
而且满天神佛,万一有了不同意见,以谁为主呢?
如何来保障这个裁决机制的公正性和正确性呢?
[“在佛家理论中,应该是冥冥中有一个裁决机制,给不同的情况打了分”其实,不要乱说哦,所谓的冥冥中有一个裁决机制,并不是佛陀说的哦,如果是佛陀说的,经过考古是会找到证据的。很可能是后期人受了一般传统信仰的影响尔也把这个概念采纳进入佛教。佛教一向来就是很无辜的被各种文化和风俗影响……那么佛陀是怎么说的呢?这个要三言两语就讲解不完。你可以从十二因缘中了解,不过要参考《相应部阿含经》或者《杂阿含》,才不会混淆。不要让电视剧和传说故事里的“佛教”把你弄混淆了哦。]
3)
我:很好奇各个佛的地位,这些佛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啊?是各管一部分分工,但又有个一把手统一管理么?就像皇帝和各部尚书一样?
她:……
我:佛要是犯了错,会不会贬为凡人啊?
她:……
[你已经把佛陀纳入“天庭制度”的一个人物啦。或者你把佛陀从这个“神化式”“西游记式”的概念中拉出来,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所谓的“地位”“贬为凡人”都是人们把我们的世间里的“机制”套给我们“信仰”中的神仙“用”。佛陀是一个历史人物,要记得,他是一个人物。你要理清着一个,一定要了解佛教历史,还要以学术角度了解,有历史根据的方式。如果要以信仰的角度,你很难突破那些疑惑,因为信仰中的一切都无法证明任何事实。]
4)
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居士带着七岁的孩子定居英国,这个孩子认识了一个外国孩子,一天两人在外玩耍,都热得无法忍受,………………难道我们的收获和幸福,不该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得么?不该靠努力工作去换取么?怎么能把希望寄托在索要和祈求上呢?
她:面又有不悦之色。
[同样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是中国人,但是不代表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他从中国学来的,难道他没有自己的见解吗?同样的,虽然那位居士是佛教徒,不代表他教导的一切就是佛陀教导的。况且,“忍忍忍”这个思想会比较受中国人观念影响多过佛教。虽然佛教里有“六度波罗蜜的忍辱”,但是,就如我一开始说的,要把佛教和佛陀分清楚,六度是在公元2世纪才出现的思想。但是这也不代表佛陀要我们什么都不用忍,也不是这样一边倒的。佛陀教导的是智慧,完全跟“拜拜祈求”是没有关系的,那为什么今天佛教会这样子?怪就怪人们摆脱不了“祈求”。而且要强调,不同地方的佛教都走到不同阶段,在中国,佛教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和民间信仰没有差别的阶段,但是在大马、新加坡、台湾……佛教已经是一种研究和学术可以考究的学问。]
5)
放下屠刀的恶人,我们应该大度原谅么? …………其实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啊?
她: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或者要分清两个部分:(A)对于别人的原谅和(B)法律刑罚制度。简单来说,这两个都是一个“制度”,而且每个人的那一把尺都不一样,就有不同的观点,争论到底都很难有结论。你能原谅一个人到什么程度,再怎么说都是以你的见解来衡量,是你个人的事情;法律如何去裁决一个人,也是有一群人去决定的,是他们的见解。在佛教里,有业报的说法,但是没有一个人去订制度,而是(C)自己做自己受。现在你问的问题却把ABC混在一起衡量,她当然想不通啊也回答不到。我只能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人民犯了法自然要坦然接受处罚;做了让世人唾弃的坏事,也无法避免被世人轻易原谅,犯过法的人也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但是至于你个人,你无法原谅人家,就要看你自己觉得怎样了,你可不能自己来处治他,另外,如果你一直把他放在心去怨恨,也只会增加你的心灵负担,你还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和关心,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在你的控制范围以外,你就不要再拿他的坏行为来折磨自己的心灵。如果真的发现一个人犯法,你有责任报警。]
6)
……礼佛叩首,就得好的果报,对佛不敬,就要倒霉,这样看来,佛祖菩萨似乎有些胸襟狭窄、睚眦必报啊,对他不敬就要打击报复,这和官吏豪强不是一样了么?似乎并不能感觉到佛教宣称的“平等、仁善、淡泊、大度”之类呢。……
[你问得很好,如果你问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要挑战,基本上你算是有思考的人。当然,什么“礼佛”有功德这种说法又怎么可能是佛陀教导的呢?那是后期的演变。回到佛陀时代,佛陀用尽一生来讲解世间的苦,也告诉了我们灭苦的方法,都是踏踏实实的,根本没有靠信仰来维持的。加上,佛陀时代根本就没有佛像,何来有人礼拜佛像?而且当佛陀说法的时候,人人都是静静聆听的,试试想象如果当时有人拿到一大堆香、花来“拜佛”,那不是很干扰大家听闻佛法吗?本来礼佛是出自一份感激老师的心,只是后来的人摆脱不了拜拜,就演变到你眼中看到的“佛教”,你说佛教是不是很无辜?当然我们也不要因此就直接毁掉佛像,因为也有很多人因为佛像的庄严而对这个伟大的老师起敬。]
基本上,如果你是有心要学习,你提出来的问题,是很好的问题,也是佛弟子应该思考的。不过你的问题有没有被解答,就要看你问对人吗?要是你问到的人对于佛教到底是怎么发展到今天也不清楚,那么就难堪啊。
但愿我所分享的,有帮助到你。如果有不明白的,我愿意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