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年谱pdf

年谱pdf

发布时间:2024-08-21 01:38:21

Ⅰ 一套家谱里面要包括哪些内容

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了一套标准模板。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着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着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网络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不过也有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一套标准模板的。

Ⅱ 《翁同龢日记》是晚清四大日记之一,对于研究晚清历史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求教有没有稍微具体些的描述

清名人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日记中有号称“晚清四大日记”者,它们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以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其中以两代帝师、两次出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记价值最高。翁同龢长期处于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记日记跨度长达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天文气象、书画鉴赏、医药、皇家礼制等等诸多方面,生动反映当时的思想风潮和社会生活。日前,经过补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记》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引起学界关注。
这是《翁同龢日记》的第五次出版。回顾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后的192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石版影印,出版界钜子张元济先生在题记中写道:
“公(指翁同龢)之从孙克斋(指翁同龢的侄重孙翁之喜)以公手书日记示余,余受而读之,四十馀年大事粲然具备,小心寅畏,下笔矜慎,然纪载所及偶有一二流露之处,观微知着,益不能不叹公之遭际为可悲也。……鸠工岁馀,今始竟事。乙丑仲秋门下士海盐张元济谨跋”。
此后又出过三种不同版本的《翁同龢日记》:1970年台湾赵中孚先生主编的繁体竖排本,197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1925年涵芬楼版的缩印本,1985年中华书局印行了陈义杰点校、整理的简体横排版;该版本增附1883—1884年翁同龢《军机处日记》,并在2006年再版发行。上述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错漏,文字方面在所难免。而主要遗憾在一些关键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人为删隐之处。这些删隐,主要出自于翁同龢本人。
1994年6月11日翁同龢为戊戌变法拟纲领性档《定国是诏》的第四天,正值他父亲翁心存的冥诞,却遭慈禧太后在幕后炮制一道诏书,把他贬回常熟老家。百日维新失败后,六君子被杀,光绪皇帝遭幽禁,康有为和梁启超亡命国外,慈禧太后对于翁同龢则追加处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在这个过程中,翁同龢为了避祸,对原来日记里同康有为有关的部分进行了删改。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得一些史实变得扑朔迷离,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同翁同龢无关,甚至认为他在光绪皇帝面前压制康、梁的变法主张。不过对于翁同龢日记中的删改早就有人提出疑问,如金梁的《近世人物传》第16页“翁同龢传”里就写道:“按翁氏似有重缮改易处,如李蓴客(即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作者)卒于甲午12月24日,而翁次年闰5月初9日尚记李蓴客来,被(令人)颇不解其故。继思翁自戊戌罢归,不无顾忌,甲乙两年,正值枢要,凡所记载,尤虑触讳,自取刚缮,亦属常情,甲午之事,误入乙末,盖一时疏忽耳!”金梁虽言之成理,但只是按常理推断,并无证据。证据在哪里呢?无疑应该在翁同龢日记的原稿里,因为在白纸黑字上的删改之处必然留下痕迹。那么他的手书原稿又在哪里呢?
翁同龢于1904年故世后,包括日记原稿在内的大批文物由其直系后代保管。1919年翁同龢的嫡重孙翁之廉故世,这批资料由翁之廉的胞弟翁之喜保管,翁之喜促成了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了首版《翁同龢日记》。主持此事的张元济是翁同龢的门生,出版时不但完全遵从翁同龢删隐后的内容,还为尊者讳,追加删隐。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翁之喜把日记原稿托付给了翁之廉的嗣子翁兴庆即翁万戈,在四十年代的兵荒马乱中,翁万戈在志士仁人的帮助下,把这批文物船运美国家中,从而免遭当时和后来的种种战火和劫难。
近年,翁万戈先生拿出了这批珍贵的史料,力主出版这部完整无误的简体横排本。此议获得上海中西书局的全力支持。九旬高龄的翁万戈亲自担任新版《翁同龢日记》的编者,并指定他的侄子翁以钧负责校订。在家庭责任感的鞭策下,翁以钧辞掉一切职务,全身心投入到日记点校工作之中。他在翁万戈先生的指导下苦攻四年,殚精竭虑,终于不辱使命。新版日记增加了两种军机处日记,即《1883-1884年的中法战争日记》《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战日记》,还增加了翁同龢早年参加学政会考及随父翁心存护送道光皇帝梓宫入西陵时所记日记两种,即《己酉夏南归赴试日记》(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记》(道光三十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七日)。此外,还增补了翁同龢自订年谱(原名《松禅年谱》)及其侄曾孙翁之喜所作的《松禅年谱补》。当然,被翁同龢后来挖改(剪贴)删隐的内容,此番新版全部予以复原,那么所谓“李蓴客”的悬案也因此而落地了。
从新版所附原稿图照可见清晰的痕迹:“李蓴客”三个字是在原字被挖去后贴补上去的。那么原来是哪三个字呢?请看全文:“晚饭后李蓴客先生来长谈;此君举世目为狂生,自馀观之,盖策士也。”记日记的那天是光绪二十一年乙未闰五月初九日(1895年7月1日),恰恰在这一年,康有为自编年谱里有这麼一段记载:“时翁常熟以师傅当国,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来访不遇,乃就而谒之……乃与论变法之事,自未至酉,大洽,索吾论治之书。”很清楚:死于光绪二十年的山西道监察御史李蓴客,既不可能在身后访翁同龢,而且年逾花甲的他也不会被世人目为“狂生”。因此原稿被挖改的三个字必“康有为”无疑。
同康有为有关的还有翁同龢在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7年12月11日的日记,半页被剪去,另贴半页新纸。此为翁氏最大的一次删改。此日应为一大早朝见光绪帝之后,前往位于宣南的南海会馆去见康有为恳谈。近代史学者孔祥吉认为:“翁氏此举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至为关键。倘若没有这一举动,康有为则已束装南归,执教于万木草堂了,根本就不会有以后的高燮曾的上书举荐,也不会有光绪帝召见。那么,戊戌维新的历史肯定会重新改写。守旧派刚毅等指责翁氏招引奸邪,并非空穴来风。因此,这一页日记翁同龢是非改不可的”(据《清人日记研究》p23,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此类被裁剪的挖改部分,木已成舟,无法复原,编者从保存文献的角度出发,将挖改痕迹拍成照片,作为插图放入日记附录《删改真相》之中,供专家读者研读时参考。
对于1925年张元济为尊者讳而删改的部分,新版《翁同龢日记》也予以一一复原。值得提出来的是,复原内容中有戊戌十月十六日至廿三日(1898.11.29至12.6)记上海之行,这八段日记是回常熟后补记的,而此时正值戊戌政变结束,慈禧太后大力整肃帝党,报纸上登出朝廷严旨,公布翁同龢种种罪状,诏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云云。然而处于人生最危难之际的翁同龢,照样信笔重温上海之行。在十月廿二日(1898.12.5)所记中,还详述摹翁方纲(苏斋)在唐欧阳询《化度寺碑》后的题跋,可见其从容淡定,置生死于度外,百忙中还不忘学问。此外日记手稿原件中还有不少翁同龢的手绘图,其中多为地形图、星象图等,此番编者也都作了保留。新版《翁同龢日记》全书规模扩成8册,是迄今为止相关出版物裏最完整最准确的一种,将对近年史学界一些争议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作用。
《翁同龢日记》的出版过程,凝聚了翁氏家族几代人文化守护的心血。自上世纪中叶翁氏后人就开始做翁同龢日记中的人物索引,可惜一场文革终止了这项工作。文革之后,翁以钧的父亲翁开庆协助翁万戈整理家藏文献,出版了《文献丛编》,并且继续整理翁同龢日记中的人物索引。翁开庆故世后这项未竟工程落到了翁以钧身上。如今,翁以钧先生每天以敬畏之心,孜孜矻矻,2012年底之前如果没有不可抗力发生,这个最新版本的人物索引应能付梓。

Ⅲ 三苏年谱或者苏轼年谱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着名,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 (1042)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 (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 (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

熙宁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 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元丰元年戊午(1078) 四十三岁
在徐州。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黄楼作》、《百步洪》等诗。

元丰二年己未(1079) 四十四岁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诗。

元丰四年辛酉(1081) 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撰《易传》、《论语说》成。

元丰五年壬戌(1082) 四十七岁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

元丰六年癸亥(1083) 四十八岁
在黄州。参寥来访。

元丰七年甲子(1084) 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庐山、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1085) 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输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 五十二岁
在京师。因政见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许。

元佑三年戊辰 (1088) 五十三岁
在京师。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元佑四年己已(1089) 五十四岁
在京师。连章请郡,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七月到达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元佑五年庚午(1090) 五十五岁
在杭州。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桥,即苏堤。秋,大雨,太湖泛滥,上疏请求救灾。作《赠刘景文》等诗。

元佑六年辛未(1091) 五十六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 五十七岁
在颍州。春,疏浚颍州西湖。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癸酉(1093)五十八岁
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八月,妻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

绍圣元年甲戌 (1094) 五十九岁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绍圣二年乙亥(1095) 六十岁
在惠州。作《荔支叹》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1096) 六十一岁
在惠州。买白鹤观地筑屋。助修惠州东西二桥。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诗。

绍圣四年丁丑(1097) 六十二岁
在惠州。白鹤峰新居落成。子苏迈来惠探望。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五月遇弟辙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贬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六十三岁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六十四岁
在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着《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 六十五岁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年底越南岭归。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 六十六岁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崇宁元年壬午(1102)
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希望可以帮到你!

Ⅳ 我需要《孙中山全集》的电子PDF或者CAJ版,有哪位好心人可以发给我呢非常非常感谢!

我找到了,文件太大,你自己下载,行吗?
要我下再追问吧。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B%EF%D6%D0%C9%BD%C8%AB%BC%AF&from=index&format=

Ⅳ 四部备要的子部

周秦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补遗一卷) (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 FB.59:9.264(1)
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 (汉)孔鲋撰 FB.59:9.264(2)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叙录一卷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辑 FB.59:9.265
吴子(二卷) (战国)吴起撰 FB.59:9.266(1)
司马法(三卷) (春秋)司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评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遗文一卷) (战国)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 FB.59:9.268(1)
商君书(五卷附考一卷) (战国)商鞅撰、(清)严可均校 FB.59:9.268(2)
邓析子(一卷) (春秋)邓析撰 FB.59:9.268(3)
韩非子(二十卷识误三卷) (战国)韩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 FB.59:9.270(2)
鬼谷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录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 FB.59:9.271(1)
公孙龙子(一卷) (春秋)公孙龙撰、(宋)谢希深注 FB.59:9.271(2)
尸子(二卷) (战国)尸佼撰、(清)孙星衍辑 FB.59:9.271(3)
鹖冠子(三卷) (宋)陆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孙星衍校 FB.59:9.271(5)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义一卷) (春秋)李耳撰、(晋)王弼注 FB.59:9.273(1)
关尹子(一卷) (战国)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 FB.59:9.273(3)
庄子(十卷) (战国)庄周撰、(晋)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辛钘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缵义(十二卷) (元)杜道坚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别下斋补刻宋本第六卷) (唐)马总辑 FB.59:9.275(3)
儒家
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 (汉)扬雄撰、(唐)李轨注 FB.59:9.276(1)
新语(二卷) (汉)陆贾撰 FB.59:9.276(2)
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 FB.59:9.276(3)
盐铁论(十卷校勘小识一卷) (汉)桓宽撰、王先谦撰校勘小识 FB.59:9.276(4)
论衡(三十卷) (汉)王充撰 FB.59:9.277
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FB.59:9.278(1)
桓子新论(一卷) (汉)桓谭撰、(清)孙冯翼辑 FB.59:9.278(2)
申鉴(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志(三卷) (魏)刘邵撰、(北魏)刘曌? FB.59:9.279(2)
中说(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访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书(一卷) (宋)周敦颐撰 FB.59:9.279(5)
二程全书(六种) (宋)程颐、(宋)程颢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4)
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1)
伊川经说(八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杨时订定 FB.59:9.281(3)
张子全书(十五卷) (宋)张载撰、(宋)朱熹注释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着 FB.59:9.283-289
陆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陆九渊撰、(清)李绂评点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传习录(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论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录(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录续编(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 (明)钱德洪编、(明)王畿辑附录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 (明)钱德洪,(明)王畿辑 FB.59:9.292(4)
五种遗规(十六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94
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1)
训俗遗规(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
从政遗规(二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1)
教女遗规(三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2)
在官法戒录(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3)
小学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陈选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辑 FB.59:9.295(2)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吕祖谦撰 FB.59:9.295(3)
宋元学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师说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300-301
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302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风俗通义(十卷) (汉)应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晋)崔豹撰 FB.59:9.303(5)
中华古今注(三卷) (晋)马缟撰 FB.59:9.303(6)
困学纪闻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 FB.59:9.309
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 (清)陈澧撰 FB.59:9.310
农家
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 FB.59:9.311(1)
农桑辑要(七卷) (元)司农司撰 FB.59:9.311(2)
蚕事要略(一卷) (清)张行孚撰 FB.59:9.311(3)
医家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唐)启玄子注、(宋)林亿等校正 FB.59:9.312(1)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宋)刘温舒原本 FB.59:9.312(2)
难经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辑 FB.59:9.313(1)
本草经(三卷)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 FB.59:9.313(2)
注解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 FB.59:9.314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算法术数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汉)赵爽注、(北周)甄鸾述 FB.59:9.316(1)
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 (清)汪曰桢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汉)焦赣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17(2)
皇极经世书绪言(八卷卷首一卷杂着一卷) (宋)邵康节撰 FB.59:9.318
杂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晋)葛洪撰 FB.59:9.320
颜氏家训(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补正一卷注补并重校一卷) (北齐)颜之推着 FB.59:9.321
小说家
博物志(十卷) (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FB.59:9.322(2)
续世说(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释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佑撰 FB.59:9.323
广弘明集(四十卷) (唐)释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清)钱熙祚校 FB.59:9.326(1)
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孙撰 FB.59:9.326(2)

阅读全文

与年谱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devc编译错了怎么办 浏览:300
编译系统都有哪些部分 浏览:707
数据库技术pdf 浏览:232
如何把网页部署到服务器上 浏览:634
php用户组 浏览:785
抚顺自动数控编程软件 浏览:747
如何判断是否可以通过编译 浏览:929
卫士通加密官网 浏览:55
程序员需要会盲打么 浏览:448
编译c无法识别unsighed 浏览:433
怎么给几年前的安卓机强行刷机 浏览:316
天方地圆制作算法 浏览:193
算法失效分析 浏览:760
gcc编译选项给gdb调试 浏览:590
ios和android前景好 浏览:66
苹果如何蓝牙传送安卓app 浏览:552
方舟编译器mod怎么用 浏览:762
服务器地址栏在哪里 浏览:397
做安检还是程序员好 浏览:529
程序员最火的bug 浏览: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