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剧常识pdf
1.有谁给我启蒙一下京剧常识啊
彩旦俗称丑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这类角色并不全是坏人,有的是用来前做念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比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 还有一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例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例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2。武生,自然是生行中带武打的角色。
它在扮相上,与小生不同的是,小生绝大多数是没有胡子的,武生却是有的有胡子、挂髯口,有的不挂髯口。 武生的分类比较简单,主要分为长靠、短打两种。
长靠武生,一般是扎靠、穿厚底靴、使用长兵器,表现马上作战的居多。像《长坂坡》的赵云、《挑华车》的高宠、《青石山》的关平;也有挂髯口的,像《战宛城》的张绣、《战滁州》的脱脱、《一箭仇》的史文恭等。
短打武生,一般是不扎靠,外穿褶子、内穿箭衣,使用短兵器,进行步下短兵相接搏斗的角色,像武松、黄天霸、《三岔口》中的任堂惠、《洗浮山》的贺天保,等。 不过,长靠和短打的区别,不能只讲服装形式,也不能绝对化。
像“水浒戏”《一箭仇》中的史文恭,他的身份是曾头市的教师爷,不能像部队将帅那样顶盔贯甲,所以不扎靠,穿的是一种行话叫“扎巾”的帽子,穿的是箭衣,但是他与卢俊义对枪的打法仍然属于长靠。 一直要到后面偷营、水擒的表演才属于短打。
勾脸戏 长靠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还要演一些勾脸的戏。戏曲术语,把角色按一定的图案往脸上涂抹油彩的化装方法叫作勾脸或揉脸。
武生演的勾脸角色,常见的有:《铁笼山》的姜维、《金钱豹》的豹子、《艳阳楼》的高登等。 猴儿戏 武生除了勾脸戏外,还要演“猴儿戏”,就是《西游记》故事里的孙悟空。
孙悟空也是勾脸的。一般来讲,生行的表演应当庄重,但猴戏必须毛手毛脚,这是京剧从昆曲班中沿袭下来的传统,历代的武生大师几乎没有不演猴戏的。
3。旦行是京剧中的后起之秀,在本世纪中,由于一大批旦角艺术家的崛起,创编了大量的优秀剧目,这一行当的表演艺术迅速发展,使得它一跃而上,超过老生,成了京剧最重要的行当。
旦角的门类也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青衣、花旦如:《战宛城》中的邹氏、武旦、老旦等几个门类。 青衣,又叫正旦,扮演的都是性格端庄幽静的正面人物。
“青衣”一词来源也出在人物的服装上,许多戏里,像《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武家坡》的王宝钏、《汾河湾》的柳迎春等穿的都是一种朴素的青褶子,所以,大家就把正旦叫作青衣了。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像《二进宫》的李艳胡码妃穿的是龙(巾皮),《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一出场穿的也是所谓的凤冠霞(巾皮),到与父亲决裂以后,脱去宝衣,才换上了褶子。
划分青衣的标志主要还是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青衣的特色向来是以唱慧困为主,这有点像安工老生。
青衣的唱,主要是用假嗓,与前面介绍的小生有接近的地方。演唱的风格不但要清亮娇脆,还要有阳刚喷礴的音色,不能过于柔媚。
它的念白,也必须上韵,念韵白,不能念京白,为的是显出端庄凝重。 旦角中,比较复杂的是花旦。
花旦的门类很多,扮演的人物也很杂。 大多数是风流美艳、活泼可爱,也有刚健阿娜的。
穿戴服装各式各样,有的也念韵白,但更多的是念京白。 过去,花旦在表演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一般都要“踩跷”。
所谓“跷”,是一种木头做的假脚,用来模仿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而绑上这种假脚走台步,使身段,甚至开打表演,是一项需要经过艰苦训练的特技,行话叫作“跷工”。
1949年以后,戏曲界实行了“废跷”。现在的舞台上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表演了,“跷工”技艺也濒于绝迹了。
在花旦行中,扮演《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拾玉镯》中的孙玉娇、等天真烂漫小姑娘的,行话叫作“闺门旦”。闺门旦的表演舞蹈性比较强,身段玲珑活泼,富有舞蹈性。
唱工上的特点是运用的唱腔全是【西皮】调,或者是【南梆子】,不唱【二黄】腔调。 花旦中还有一类角色,现在在舞台上比较少见,那就是“玩笑旦”。
玩笑旦过去是一些“玩笑戏”中的主角,像《张古董借妻》里的沈氏、《打面缸》里的周腊梅、《打花鼓》里花婆、《荡湖船》里的船娘、《探亲相骂》里的城里亲家等等,只是这类“玩笑戏”今天已经在舞台上很难见到了。 我记得,有位专家在三十多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作《今人不懂“玩笑戏”》。
玩笑旦艺术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一定唱【西皮】、【二黄】,而是唱一些杂腔小调,像《张古董借妻》唱【吹腔】、《打面缸》唱的是【南锣】、《打花鼓》唱的是【风阳歌、鲜花调】,等等。 花旦中的泼辣旦,都是大方不拘,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的人物。
最典型的就是《刺巴杰·巴骆和》中的巴九奶奶马金定。这路角色有解近武旦的一面,但决不能演成纯粹的武旦。
她们在开打时,常使用大杠子,而且在过去也不踩跷与当时的花旦、武旦不一样,。
2.京剧脸谱知识
戏曲中,黄脸的方腊、白脸的庞吉庞太师,在历史上都不是坏人。
同是猴脸脸谱,脸谱造型也有不同。譬如大闹天宫时期的美猴王孙大圣与西天取经的孙行者、被封‘斗战胜佛’的孙悟空,脸谱有的表现出反抗精神、顽强和正义精神、还有的表现作为一个得了佛家“正果”的猴王形象。
(而且即使同一个人物的脸谱,不同艺术家也有丰富的不同谱式) 再如花果山上的猴帅、猴将形象。老猴通臂猿老成豁达、深谋远虑,墨猴形象主要以黑色等暗色为主。
八仙斗白猿中的白猿,显得机敏有趣,以较白的亮色为主(为了衬托剧情,额头上还有一个仙桃的图样) 假悟空六耳猕猴就显得狡诈多动。 同是天庭的星宿猴脸,觜火猴(就是封神榜中的方贵。
孙悟空在天宫与他交过一手)机敏活现(昆腔剧目的齐天大圣、觜火猴等脸谱与京剧的不完全相同)、九曜星中的罗睺(蚀星) 则一脸官相、故作威严。
3.京剧脸谱有哪些常识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 部的彩色化妆。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 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 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 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 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 是来自假面具。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 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 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 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 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 (小丑)。 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 格式。
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 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 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 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着称。 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 性格特征。
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 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 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1。
脸谱的分类: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 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 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 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 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 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 下四种: , 【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 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 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 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 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2。
脸谱的图案: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 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和嘴 下图。 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 无定论,如: 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 洁。
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 喝酒。 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
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 神鬼妖特色。 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 勇猛无敌。
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 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
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 夏侯惇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 不〇 窦尔墩、典韦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 的兵器图案。
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 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
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4.请提供有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 剧 的 形 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干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着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 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戏曲小知识 1.着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的飞机命名为? 答:香玉剧社号。 2.豫剧的音乐结构属于? 答:板腔体。
3.请说出豫剧五大名旦及其一个代表剧目? 答:常香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陈素真,《宇宙锋》、《春秋配》;崔兰田,《桃花庵》、《秦香莲》;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阎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获“梅花奖”的演员是谁? 答:汤玉英。
5.戏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武戏锣鼓经有哪些? 答:四击头、紧急风、小四击头、马腿、串子等。
7.豫剧《跑汴京》还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风》或《对绣鞋》 8.什么是戏曲中的叫板? 答:演员在起唱前对鼓师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苍娃”属于什么行当?又称什么? 答:丑行;又称“三花脸”。
10.豫剧《花木兰》的编剧是谁? 答:陈 *** 。 想知更详细可登录以下网站 参考资料: 。
5.求京剧知识
其实很简单.
1生行: 小生是指没有长胡子而且相貌相对英俊的青年人,一般书生气十足.
武生是身怀绝技的且有武功的青年人.
老生是指上了年纪的人,一般这种人都戴胡子化装方面比小生清,且眉目不上很重的颜色.
2旦行: 女性的统称.有"小旦"指未出嫁的一般穷苦家境的小姑娘.
"老旦"指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
"青衣"指中年妇女.
"武旦"和"刀马旦"指身怀绝技的且有武功的女性.
3净行: 一般来讲有铜锤花脸也叫大花脸和架子花脸.
4丑行: 分文丑和武丑之分.
A 铜锤花脸:也叫唱功花脸.因为他的代表人物徐彦昭手持一铜锤.故所有的唱功花脸一般都叫铜锤花脸.
B 纠正一下,不叫郑公老生而是正功老生.这是指演员所从事的行当是主要的老生行当.
6.京剧全部基础知识
对不起,我只搜到这些概念,不知有用吗?京剧:也叫“京戏”,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清干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调班社,陆续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说“口手眼身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这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
“角色”: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如一般男子称生或末;老年妇女称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称架子花脸(副净)等。
各自具有表演艺术上不同的特点。从戏曲史看,角色划分逐渐由简而繁。
近代各戏曲剧种大都以生、旦、净、末、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较细密的划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
演员往往专演一个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习惯上,角色与行当通用。
“碰头彩”:戏曲术语。指演员一出台帘,观众即迎头报以热烈喝彩,俗成称“碰头彩”。
票友:戏曲、曲艺术语。它是非职业性戏曲、曲艺演员和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朝初年,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到各地演唱子弟书,从事宣传,不取报酬,后来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的同人组织称为“票房”。
票友演出称为“票戏”。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称为“下海”。
四大须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须生(老生)演员,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选出当时尚在科班或尚未满师的京剧旦角演员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响下,再次选举上述四人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旦角演员,他们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武场”:指乐器中的打击乐。
如京剧的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过去,也指打击乐的乐师“文场” :指乐器中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
如京剧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等。过去也指演奏这些乐器的乐师、笛师等。
7.京剧基本知识
最低0.27元/天开通网络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龙套:比配角更小一点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随从、群众之类的人物。
别觉得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战场上,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经常扛着各类旗子根据剧情需要跑上跑下,跑来跑去(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一跑,战场上宏大的气氛也就出来了。
文场:京剧伴奏里的管弦乐队,乐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这一批不用敲打的乐器。丑行简称“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就是节拍。
因为京剧里节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强拍都击板,所以这一拍就叫做“板”,次强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称为“中眼”“小眼”,合起来叫做“板眼”。武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乐器主要包括鼓板(单皮鼓和檀板)、大A、铙钹、小锣。
8.京剧知识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基本解释 [Beijing opera] 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 详细解释 亦称“ 京戏 ”。
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清干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 嘉庆 、道光 年间同来自 湖北 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
基本概念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表演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
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脸谱图片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京剧 王子复仇记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着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但是,很多京剧名家也都凋谢于这个时期,后人欣赏他们的艺术,只能靠他们当时留下的一大批老唱片了。当时有名的演员,大都在高亭、百代、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传世,种类繁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进步,这些老唱片也渐至于湮灭,大部分变得不可考了,为后。
‘贰’ 《戏剧牛津通识读本》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戏剧》([美]马文·卡尔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PyKhyL0W3gDcJ9EKSeN8gA
书名:戏剧
作者:[美]马文·卡尔森
译者:赵晓寰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1
页数:272
内容简介:
【名人评价及推荐】
“对中国读者来说,马文·卡尔森教授这本小书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前沿性:它出版于2014年,记录了本世纪西方学者对于‘戏剧’的最新看法。这一点对于中国读者很重要!……作者是一位非常渊博的世界戏剧学者,他论说的出发点虽然立足西方,却是以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多 类型戏剧为背景的。”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戏剧学者与创作者 吕效平
作为戏剧和表演研究的大师、权威和不断前进的先驱,卡尔森同意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浩大而成功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撰写“戏剧”这一主题,对我们的学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
——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当代戏剧与表演学教授 詹·哈维
【内容简介】
有史以来戏剧一直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木偶戏到哑剧到街头表演再到现代剧场,这种复杂的艺术借用了各种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并将人类活动和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其创作。在本书中,戏剧研究专家马文·卡尔森纵横几千年,带领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戏剧形式是如何演化并流传至今的。此外,他还将戏剧表演与戏剧文本加以区分,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戏剧艺术家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做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作者简介:
马文·卡尔森 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戏剧、比较文学和中东研究方向的“西德尼·E. 科恩”讲席杰出教授,曾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等高等学府。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戏剧学与表演学理论、世界戏剧史和戏剧与表演研究。Western European Stages期刊的创刊编辑,在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文学和表演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及着作。其着作多次获奖并被译为多种语言,代表作包括《戏剧理论》(1993)、《鬼魂出没的舞台》(2001)、《表演批评》(2002)、《世界戏剧导论》(2014)等,最新着作为《击碎哈姆雷特之镜:戏剧与现实》(2016)。
‘叁’ 中国戏曲的资料
这些是我历经好几年所收集的戏曲资料,不管是京剧还是昆曲等古典戏曲都有包括,是学戏曲和研究戏曲的不错的资料,应该是网络上最全面戏曲资料全集,从古代戏曲到现代戏曲文化资料应有尽有
此丰富的戏曲资料不得不说神奇的 古籍阁 不管是现代古代戏曲多稀缺的资料基本上都有,现代的戏曲资料更是你意想不到的全面
其中部分戏曲资料目录如下: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
《顾曲指南三十集_民国四年至九年上海中华图书馆排印本》
《刘奎官舞台艺术-赵凤池记录 黎方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五》
《中国俗曲总目稿 (下册)》
《京剧锣鼓》
《新编戏学汇考》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二》
《元明清戏曲故事集(古本插图全四册)》
《清宫戏出人物画 》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清升平署戏装扮像谱》
《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
《戏考大全 名家平剧秘本》
《马连良舞台艺术》
《新编戏学汇考第八册_凌善清许志豪大车书局上海》
《顾曲指南三十集_民国四年至九年上海中华图书馆排印》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四》《京剧唱腔鼓套子》
《京剧字韵》
《中国京剧史图录》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
《京剧余派老生唱腔集》
《京剧音韵概说》
《京剧表演艺术杂谈》
《京剧谈往录全四编》
《赵喇嘛京胡曲谱-》
《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
《京剧曲谱集成》
《京剧大师裘盛戎》
《中国京剧打击乐》
《京剧脸谱图说》
《京剧声韵》
《京剧传统剧本汇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3 清宫文献》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4 申报》
《马连良演出剧本选》
《新编戏学汇考第十册》
《新编戏学汇考第七册戏曲编》
《京胡演奏基础》
《学戏和演戏》
《唐韵笙舞台艺术集》
《水浒戏曲集第一集》
《刘曾复教授说戏文稿》
《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2 清宫文献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9 图录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6 其他报纸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0 图录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7 日记》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 专书 上》
《俗文学丛刊 京剧抄本 62册》
《戏曲演员演唱及创腔经验》
《新编戏学汇考第三册戏曲编》
《京剧大师尚小云》
《新编戏学汇考第五册戏曲编》
《中国俗曲总目稿 (上册)_》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
《张元和昆曲身段试谱》
《新编戏学汇考》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一》
《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
《北京传统曲艺总录》
《明代杂剧全目_12050373.pdf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八》
《汪笑侬戏曲集》
《戏考大全》
《京剧杂谈》
《戏曲艺术讲座》
《艺坛 第3卷》
《戏剧丛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1 清宫文献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8 笔记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5 其他报纸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3 行会文书》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4 报纸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2 专书 下》《戏曲菁英》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下册》
《戏曲艺术》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上册)》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四》
《杨宝忠京胡演奏经验谈-杨宝忠-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三》
《盖叫天的艺术生活-徐以礼-上杂出版社》
《看万山红遍 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剧目集锦-广东画报社》
《水浒戏曲集第二集 傅惜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徐兰沅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唐吉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曲艺术讲座 第6集-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宝文堂书店》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七》
《新编戏学汇考第六册戏曲编_凌善清许志豪》
《刘鸿声的声腔艺术-徐兰沅讲述-音乐出版社》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九》
《大众京戏考-金鑫-大明书局》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五(1)》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中册)》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上》
《艺坛 第6卷-》
《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爱国捐献汇刊》
《上海戏曲史料荟萃1-5-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
《程砚秋文集-程砚秋-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旦角唱念浅说》
《京剧声乐研究》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老旦唱腔琴谱集》《东游记-梅兰芳-中国戏剧出版社》
《郝寿臣脸谱集(再版)-北京市戏曲学校主编》
《汉剧研究资料汇编》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一》
《新时代文丛(第四辑)老戏剧家王瑶卿及其他》
《新编戏学汇考第九册戏曲编_凌善清许志豪》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