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十八般兵器的图文资料
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1、刀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2、枪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 度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3、剑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4、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5、斧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6、钺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7、钩
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8、叉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至于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9、镋
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10、棍
殳(棍)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
殳法初无一定之组织,任意扑击耳,后人实创之,惟嫌其太长,使展不甚便利,故改为八尺,易名为棍,后又以人体之长度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间而止,名之曰齐眉棍,始有棍之传世。11、槊
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𨱔。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种。长一丈八尺,故名。12、棒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13、鞭
鞭亦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惟戬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軮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稽之现在,则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戬法双用,攻御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戬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区别如是,而名称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其余无论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启发创制而成的。
鞭、锏二者,始源甚早,但鲜见出土文物。《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
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高鞭的实战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于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单、双、软、硬之分,其质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与用皮革制成,驱赶牛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与赶牛马的鞭子,在来源上,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14、锏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
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遁I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着,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于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15、锤
属镐种。锤,是一种带柄的状打击兵器。元朝蒙古骑兵善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于柄上,称“佛来尔”。清军入关前也很喜欢用锤,成立过铁锤军,定鼎中原后,遂不复用。16、挝
属镐种。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长兵,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但这种“抓”与“挝”是否一物呢?明茅元仪《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着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挝兼有抓勾之作用,与宋之抓枪、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时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阵记》亦提到明有抓枪与抓子棒,说明“挝”与抓”是有明显区别的兵器。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棉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飞爪着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18、流星锤同属镐种。链子锤。
Ⅱ 最新版、连环画在线观看下载5000本
连环画我收集了好多年了,目前还没有比我收集更多更全的,你这五千本连环画算啥,看我这里的连环画
一万五千本连环画、小人书pdf格式打包下载网页链接
连环画-杨家将(河南版10册)
连环画-杨家将(湖南版8册)
连环画-杨家将故事(20册)
连环画-杨家将故事(北京版12册)
连环画-杨家将演义(福建版22册)
连环画-杨家小将(14册)
连环画-野火春风斗古城(5册)
连环画-野火春风斗古城(天津版6册)
连环画-夜幕下的哈尔滨(6册)
连环画-一千零一日的故事(10册)
连环画-一千零一夜(全8册)
连环画-义和团传说故事(10册)
连环画-义和团故事(15册 )
连环画-英格力士(4册 )
连环画-英雄谱(83册)
连环画-余杭连环画系列丛书(8册)
连环画-玉娇龙(朝花版14册)
连环画-玉娇龙(四川版12册)
连环画-浴血睢阳(4册)
连环画-元明清戏曲故事集(4册)
连环画-中国传统故事图典(全彩版6册)
连环画-中国典故故事合辑(4册)
连环画-智力故事(18册)
连环画-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5册)
连环画-中国成语故事(上海版45册)
连环画-中国成语故事(新版60册)
连环画-中国成语故事系列(42册)
连环画-中国传统故事(48册)
连环画-中国传统戏曲故事(26册)
连环画-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系列连环画第1辑(10册)
连环画-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系列连环画第2辑(10册)
连环画-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系列连环画第3辑(10册)
连环画-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系列连环画第4辑(10册)
连环画-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系列连环画第5辑(10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办案的故事(4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成语故事(10辑)
连环画-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商务版100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香港版19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典故故事(18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10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4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戏曲故事(10册)
彩绘连环画-红楼梦(12册)
彩绘连环画-三国演义(10册)
彩绘连环画-水浒传(10册)
彩绘连环画-西游记(10册)
彩绘连环画-洋葱头历险记(4册)
彩绘连环画(40册)
电影连环画(50册更新)
电影连环画-聊斋(8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笑画精选(72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笑话(上海版11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音乐故事(5册)
连环画-中国古典名着画本(32册)
连环画-中国古典文学故事(72册)
连环画-中国历代战争故事(6册)
连环画-中国乡村故事(50册)
山西旅游文化连环画之风华灵丘(5册)
山西旅游文化连环画之福地宝城(5册)
山西旅游文化连环画之恒山故事(5册)
山西旅游文化连环画之山水广灵(5册)
小小连环画-第二辑(8册)
小小连环画-第三辑(8册)
小小连环画-第四辑(8册)
小小连环画-第一辑(8册)
小小连环画-水浒故事(8册)
小小连环画-西游记故事(16册)
连环画-中国历史故事(25册)
连环画-中国历史名着故事精选(4册)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名家经典系列(8册)
连环画-中国民间神鬼传说(10册)
连环画-中国少数民族故事(17册)
连环画-中国诗歌故事(14册)
连环画-中国诗歌故事(上海版30册)
连环画-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辽宁版4册)
连环画-周侗传奇(10册)
连环画-周恩来画卷(4册)
连环画-朱元璋(5册)
连环画-朱元璋演义(20册)
连环画-猪八戒新传(4册)
连环画-资治通鉴经典故事(13册)
连环画-昨天的战争(4册)
武侠连还画-射雕英雄传(影视版6册)
武侠连还画-书剑恩仇录(福建版6册)
武侠连还画-书剑恩仇录(陕西版5册)
武侠连环画-碧血剑(延边版4册)
武侠连环画-大唐英豪(黑龙江版5册)
武侠连环画-单本集10册)
武侠连环画-飞狐外传(湖少版8册)
武侠连环画-飞狐外传(浙江版5册)
武侠连环画-江湖三女侠(广东版6册)
武侠连环画-鹿鼎记(湖少版8册)
武侠连环画-萍踪侠影(宝文堂版6册)
武侠连环画-萍踪侠影(朝花版10册)
武侠连环画-萍踪侠影(文联版10册)
武侠连环画-萍踪侠影(中国文化版6册)
武侠连环画-七剑下天山(香港版8册)
武侠连环画-七剑下天山(广东版6册)
武侠连环画-七剑下天山(科普版7册)
武侠连环画-三女复仇记(黑龙江版5册)
武侠连环画-射雕英雄传(湖少版8册)
武侠连环画-射雕英雄传(浙江版4册)
武侠连环画-射雕英雄传(浙少版12册)
武侠连环画-神雕侠侣(湖少版8册)
武侠连环画-神雕侠侣(四川版8册)
武侠连环画-书剑恩仇录(安徽版6册)
武侠连环画-书剑恩仇录(山东版5册)
武侠连环画-书剑恩仇录(湖少版8册)
武侠连环画-天龙八部(湖少版8册)
武侠连环画-笑傲江湖(湖少版8册)
武侠连环画-倚天屠龙记(湖美版12册)
武侠连环画-倚天屠龙记(湖少版8册)
连环画-济公传奇(黑美版8册)
连环画-金屋梦(6册)
连环画-津门大侠霍元甲(7册)
连环画-津平美(21册)
连环画-津平美全传(文苑版61册全)
连环画-津平美全图(浙江版5册)
连环画-精品短篇连环画(62册)
连环画-镜花缘(京版27册)
连环画-久轩封神演义(河北版32册)
连环画-久轩李自成(黑美版20册)
连环画-久轩水浒全传(30册缺)
连环画-久轩西游记(40册)-
连环画-觉后禅春夏秋冬(4册)
连环画-抗日战争史 绘画本(4册)
连环画-崂山民间故事彩绘版(12册)
连环画-老残游记(5册)
连环画-李自成(陕西版缺)
连环画-李自成故事选(山东版13册缺)
连环画-历代帝王名臣贤后画像(4册)
连环画-两晋五胡风云录(14册)
连环画-聊斋故事(文苑版23册)
连环画-聊斋杂本(13册)
连环画-聊斋志异(连版6册)
连环画-旅伴连环画库(23册)
连环画-绿野仙踪(大缺本)
连环画-罗通扫北(6册)
连环画-福尔摩斯新探案(66册)
连环画-革命圣地系列(5册)
连环画-孤岛历险记(8册)
连环画-古代故事画库(80册)
连环画-故事大王画库(25册)
连环画-官场现形记(15册)
连环画-官场现形记(8册)
连环画-光辉的历程(河北版60册)
连环画-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新版7册)
连环画-广西美术(7册)
连环画-海盗(5册)
连环画-海公案(8册)
连环画-黑猫警长(8册)
连环画-红楼梦(剪纸4册)
连环画-红楼梦(南海版6册缺)
连环画-红楼梦(中州版8册)
连环画-后西游记(黑美版18册)
连环画-后西游记(浙江新版17册)
连环画-呼家将(7册)
连环画-呼家将(人美版20册缺)
连环画-葫芦兄弟(6册)
连环画-葫芦兄弟(电影彩版5册)
连环画-检察官雾岛三郎(朝美版5册)
连环画-金瓯缺(4册)
连环画-金台奇侠传续(6册)
连环画-樊梨花传奇(8册)
连环画-封神演义(上海版15册)
连环画-封神演义(海豚版60册缺)
连环画-封神演义(黑美版50册全)
连环画-封神演义(天津版5册)
连环画-高卢英雄历险记(10册)
连环画-高清西游记故事选(11册)
连环画-工农兵画报(6册)
连环画-共和国元帅(9册)
连环画-人民画报(339册)
连环画-螳螂拳演义续集(7册)
连环画-现代故事画库(49册)
连环画-小二黑结婚系列(5册)
连环画-小葵花画刊(40册)
连环画-兴隋传(黑美版18册)
连环画-兴唐后传(10册)
连环画-刑警803(上海新版10册)
连环画-薛丁山(8册)
连环画-薛仁贵征东(8册)
连环画-鼹鼠的故事(4册)
连环画-杨贵妃(8册)
连环画-杨家将(60册)
连环画-杨家将前传(文化版高清20册)
连环画-杨家女英雄(8册)
连环画-意大利童话(10册)
连环画-袁崇焕(6册)
连环画-月唐演义(16册)
连环画-战神杨戬(5册)
连环画-战争风云(8册)
连环画-战争与和平(河南版18册)
连环画-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人物画传(4册)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报(44册)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优秀作品读本(5册)
连环画-中国民间诸神传说(10册)
连环画-中华百家姓始祖故事(10辑)
连环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图画读本(6册)
连环画-钟馗全传(6册)
连环画-猪八戒外传(35册)-
连环画-资治通鉴(8册)
连环画-自卫反击战(7册)
连环画-外国科学家故事(16册)
连环画-外国文学名着连环画(34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科学家(24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科学家(江苏版10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历史人物(60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民间故事(64册)
连环画-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绿版12册)
连环画-中国诗歌故事(上海新版16册)
连环画-中国通史(彩图版全10册)
连环画-中国通史(13册)
连环画-中国武术连环画(12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安娜.卡列尼娜(7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暴风雨(4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悲惨世界(5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悲惨世界(6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茶花女(6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荷马史诗(五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红与黑(8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蝴蝶梦(5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基度山伯爵(9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基度山恩仇记(6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基度山恩仇记(8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简爱(7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乱世佳人(8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娜娜(6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漂亮的朋友(5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人猿泰山(8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斯巴达克斯(7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斯佳丽(8册)
外国名着连环画-约翰-克利斯朵夫(4册)
连环画-奥秘画报(66册)
连环画-八仙全传(22册)
连环画-白猫警长(5册)
连环画-白蛇传(黑美版15册缺)
连环画-白蛇传系列(13册)
连环画-包公案(21册)
连环画-北宋大侠客(4册))
连环画-北游记(5册)
连环画-残唐演义(15册)
连环画-藏族民间传说(8册)
连环画-达斡尔族民间故事(5册 )
连环画-大后方(5册)
连环画-大隋唐(文苑版31册)
连环画-带响的弓箭 (版本10册)
连环画-戴敦邦作品集(8册)
连环画-狄青平南(8册)
连环画-狄仁杰传奇(6册 )
连环画-电影画报(4册)
连环画-貂蝉(4册)
连环画-东方大侠(5册)
连环画-东汉演义(黑美版50册缺)
连环画-东洋魔女(11册)
连环画-东游记(6册)
连环画-东周列国志(65册缺)
连环画-动脑筋爷爷(8册)
连环画-儿童连环画集(第二辑6册)
连环画-儿童连环画集(第三辑6册)
连环画-儿童连环画集(第四辑6册)
连环画-儿童连环画集(第一辑6册)
连环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8册)
连环画-漫画世界系列丛书 (18册)
连环画-米老鼠和唐老鸭(10册)
连环画-魔方大厦(少儿版13册)
连环画-南游记(7册)
连环画-捻军故事(5册)
连环画-孽海花(8册)
连环画-农村画库系列(6册)
连环画-彭公案(7册)
连环画-平妖传(10册)
连环画-清宫三百年(24册)
连环画-犬笛(电影版4册)
连环画-人类探险史画(9册)
连环画-人民海军战斗故事连环画集(10册)
连环画-人物传记故事(5册)
连环画-三国 补短篇系列(龙纪30册)
连环画-三国演义(简体版62册)
连环画-三国演义(中州版8册)
连环画-三笑姻缘(5册)
连环画-森林大帝(5册)
连环画-山东画报版 老漫画五种(5册)
连环画-山东画报版 木刻连环画五种(5册)
连环画-山楂树之恋(9册 )
连环画-上海滩(电视剧版5册)
连环画-少年故事连还画(5册)
连环画-少年科学画报(17册)
连环画-少年科学画册(5册)
连环画-施公案(6册)
连环画-十八罗汉斗悟空(7册)
连环画-史上名妓(24册)
连环画-世界名人画传(江苏少儿版87册)-
连环画-世界童话画库(6册)
连环画-世界文学名着连环画(10卷)
连环画-世界笑话集(5册)
连环画-世界着名海战故事(13册)
连环画-水浒传(湖南版6册)
连环画-水浒传(连画版36册)
Ⅲ 求文档: 陈式太极拳83式 详解
详解有,在这里也不能完整的给你啊。复印的。老师讲解内容。估计打也要打好久。
另外有一本书,似乎就叫陈式太极拳,沈家桢编的。原来似乎是李经悟写的,被沈拿过去出书。这本书上有不少的错误,不过相对来说又便宜,又完整。网上有下载。
里面有1路与2路的讲解。主要是拳照比较好。是陈照奎与陈发科拍的。
如果想看视频,建议你找一个田秀臣的录像看看,黑白的。架子比较的正。
太极拳的基本拳理很少。200个字就讲完了。只是要学习研究要花一辈子也研究不完。
---
补充
田师傅语录
一 总论
起式走螺旋,
力由足底发,
节节要贯穿,
周身是一家。
府内似海形如潮,(1)
转换折叠在于腰,(2)
进退起伏身要稳,(3)
上下贯穿行指梢。(4)
注解:
1)内外合一,势如海涌,府, 泛指身体内部, 并不特指腹腔. 形, 指外部动作如同潮水
涌动.
2)腰是力量从下传导到上的关键
3)进退起伏身要稳:有起有伏,起伏有致。
4)足催膝,膝催腰,腰带动梢节。行, 劲力运行直达指尖稍节
上面8句是最基本的要领,初学要注意体会,习练多年同样也是要不断拿这几句来要求自
己。
1. 练拳的过程:寻规矩->守规矩->脱规矩->练拳没规矩,却处处合规矩。这是一个
长
期的过程。
2. 太极拳要求整体性、连贯性、协调性和动作的平衡性。
3. 协调性:包括静止中的协调性和运动中的协调性。
4. 放松问题:精神的放松是肢体放松的前提和基础。要似笑非笑。
5. 合中寓开,开中寓合,欲前先后,欲左先右。开合相互转化,互相依存,有内在联系
。
6. 太极拳来去无空手,没有一招是专门为表演的。太极拳像一首诗,诗能言志,拳能通
过肢体语言缠法内心世界。看一个人的拳,可以从劲路、劲力、劲别来判断,也可以看
他的眼神……
7. 有起有伏,起伏有致,有快有慢,快慢相间。
8. 关于轻灵沉静:轻灵不飘忽,沉静不呆板。
9. 顺缠:大拇指内扣,小拇指外翘
10. 逆缠:小拇指内扣,大拇指外翘
11. 制对方:金肩银胸草肚皮
12. 太极者,缠法也,不懂缠法,即不懂拳也。
13. 练习的时候要立体螺旋,循环往复。
14. 动贵短,劲贵长,意贵远:以身为轴,以手为轮,身体就是螺旋,再加上手的顺逆
螺旋。
15. “打拳如抽丝”,抽丝不包含缠丝,但是缠丝包含抽丝。
16. 拳断势不断,势断意相连,意断还有神相接。
17. 太极十三式:掤、捋、挤、按、踩、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18. 太极八法:掤、捋、挤、按、踩、挒、肘、靠。
二 陈式一路走架要点与口诀:
第一式 预备式:
起势45度出脚,双手后推时身不能前探,上步不能前倾。
双手有后撑之意,无后撑之形。
第二式 金刚捣碓
捣锥右腿抬至大腿平,小腿垂直,开跨振震脚是个踩,重心在左脚;
太极拳,会不会,就看金刚大捣碓。
第三式 懒扎衣:
右手食指意在劳宫穴,左脚有内扣之意。左腿绷,右腿弓,重心大约四六开。(也就是稍
微偏右)膝盖不过踝骨垂直线。
第四式 六封四闭
捋时,肘不贴肋,手不贴胸。
手到脚到身也到,打人如玩笑;手到脚不到,出手也无效。
第五式 单鞭
左腿弓,膝盖不过踝骨垂直线。右腿绷,脚略有扣意。左手是顺掌,眼角余光照顾到左
手食指,意在劳宫穴。右肘与胸的夹角略小于左肘与胸部的夹角。左肘与左膝基本相合
。
第六式 金刚捣碓
第七式 白鹤亮翅
肩靠掌击:靠有肩靠、胸靠、肘靠、迎门靠、背靠、背折靠......
肘击软肋
从迎门靠(劈山靠)到白鹤亮翅,右手先顺缠,再逆缠,同时左脚蹚步。
重心在右脚,左右三七开。两手逆缠圆撑,大有支撑天地之感觉
第八式 斜行拗步:
上左脚出右手叫拗步,上左脚出左手叫顺步
从白鹤亮翅到斜行拗步:双手在左膝盖上方时,左手变钩,右手逆缠,用身体带开。
斜行拗步:左脚向斜前方30度左右;左脚+右手为主。
第九式 初收:
高度不变,速度不变,劲路不断,(合的时候)劲别有变。
就好比一条可爱的鱼,你非常喜欢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来,然后慢慢地把它压
成鱼干,外面动作表情看不出,但是劲别完全不一样。
第十式 前趟拗步:
(1)双手向后捋到右膝盖上方,提腕,左脚铲出。
(2)右手四指搭左手内脉,转体,左手逆缠,右手顺缠。
(3)转腰丢胯,先走肘,右手顺缠打开。
(4)力从右手通过肩松沉到左手,成为拗步。
第十一式 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 再收
第十三式 前趟拗步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一撑,二松,三转,四震,五开,六击发。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射箭,打人如中靶。
发劲要松活弹抖,方向与前腿膝盖方向平行。
后腿发劲时外绷,下盘要稳,后腿要曲蓄有余,不能绷直,也不能往下塌。
眼神要凶狠,
动作配合全身协调。发劲时候关节要放松,关节如果僵硬,劲力传过关节的时候就会损
伤自己,松开才能透过劲力不伤自身。
一要撑,二要松(向左转),三要转(提膝,右手逆缠向前)。右手向前钻着走,
因为拿法是有方向问题的。这个时候右腿大腿平,小腿直,脚腕放松。
震脚要震不急于震,一震催出左脚,要打出节奏感。
右手收于腰间,松松拢住,左手似指非指,两眼似看非看。右脚蹬,左脚撑,左手往回
带,与右手形成反作用力。起蓄有余,逆缠出拳,与左膝成平行线。
左肘与右手对拉,左手手腕放松,才能在肘上拉上力气。
第十五式 金刚捣碓
第十六式 披身捶(庇身锤):
向左转时左腿蹬右腿撑, 身向右前方略进蓄劲攻击对方
第十七式 背折靠:
左腿蹬,右腿撑,含胸敛臀松肩坠肘。
头要正,肩要平,双肩前合,背要绷。
右拳距右太阳穴一拳远。
第十八式 青龙出水:
1挂,2磕,3合,4缠绕,5反撩,6青龙出水
第十九式 双推手:
双推手要做到全身协调,周身一家,转身时向左微蓄劲,上步时向前跨一步(就像地下
有个水坑,跨过去)不是迈过去。
第二十式 三换掌
三换掌,左掌前探时候,左足脚掌蹬地,不要脚跟。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肘底锤,最后左手上托对方肘部,同时右拳打对方软肋 。一般实用要配合进步身法,才
能进入有效打击距离, 用的是全身的合劲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直退易溃,斜退得横
后退时候弧线后腿,双手逆缠, 到转关处腰一带, 变为双顺
然后再双逆下一步
人顺我逆谓之走,就是要走化对方来势
我顺人逆谓之粘,就是要占稳优势,保持控制对方的平衡
第二十三式 退步压肘
1缠,2裹,3压,4撤
撤步换掌,双臂滚动,不要左右过分扭动身体 。
特别要注意也是弧线后退。
第二十四式 中盘
第二十五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
第二十七式 闪通背
猫洗脸,二龙戏珠,转身摆脚突胯,闪通背。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拳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闭
第三十式 单鞭
第三十一式 运手:
两手高不过鼻,更不能挡眼。
第三十二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三式 右擦脚
保持平衡,脚不落地。
第三十四式 左擦脚
保持平衡,脚还不落地。
第三十五式 蹬一跟
脚仍不落地,放松,转向。也可落地撤步,降低难度,容易站稳。
第三十六式 前趟拗步
第三十七式 击地捶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脚
神仙一把抓,两手对拉,长身,似打开陈年的大门。
第三十九式 兽头式:
一撑二捋三握拳,起脚落脚手连环。
第四十式 旋风脚
双拳变掌走S,上合下摆旋风脚。
第四十一式 蹬一跟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拳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第四十四式 抱头推山:
塌掌,力在掌跟。
第四十五式 三换掌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闭
第四十七式 单鞭
第四十八式 前招:
两手方向相反,打错劲。
第四十九式 后招
第五十式 野马分鬃
过式:左满舵,满舵左。
前手好像汽车前面的标志,与身体要合成整体。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闭
过式:第一到胸前(磨盘掌),第二捋加按,第三小引圈,第四划大圆,第五双提腕,
第六捋加转,上步就是按。
第五十二式 单鞭
第五十三式 双震脚
双手先向上送,卸对手胳膊好像从衣帽架上摘衣服,要先往上送。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平行地面窜出,不能向上跳起。
第五十五式 懒扎衣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闭
第五十七式 单鞭
第五十八式 运手
第五十九式 摆脚跌岔
第六十式 左右金鸡独立
六十一式 倒卷肱
第六十二式 退步压肘
第六十三式 中盘
第六十四式 白鹤亮翅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六十六式 闪通背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拳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闭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七十式 运手
第七十一式 高探马
第七十二式 十字摆莲:
过式(接高探马):两手各画一个圈,转身形成一大圆;上合下开挞架子,重心左移双
手搭十字。
第七十三式 指裆捶:
拳下砸外崩劲,和胯打劲。
第七十四式 白猿献果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闭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龙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转身时,避免双手像端机关枪一样。
第八十式 转身双摆莲
第八十一式 当头炮
第八十二式 金刚捣碓
第八十三式 收式
三 推手:
1. 规则:6米圈,双方合步站立,不能站成横开步。
手背相抵时开始运作。
2. 顺缠进攻,逆缠防守,以身带动,公转与自转相结合。
3. 顺缠引导开对方的进攻后,在对方收劲时,用逆缠进攻。对方引导过头的话,就可以
用肘或者肩靠。手到身到脚也到,不可以伸手过远。
4. 以身为轴,以手为轮。
5. 避免:丢、瘪、顶、抗。
6. 做到:沾、连、粘、随 。
7. 手脚的配合:上下相随人难进。举例子:吃花生米时,筷子的运动与嘴的开合不但各
自要正确,还要配合好。
其余:(待归类)
1 推手以我为轴,以圈化解,圈不是固定的一个圈,如对方双手按我上臂时,可以以
肩划圈,或右手里,左手外向右下向后,再向回转,就是乱环,对方难以判断。
2 打越短越好,打出越长越易被对方采。
3 要借力打力,以20公斤,打回80公斤力。
4 履:前腿可履对方前腿,脚可履,身也可履,手向反向为履。
5 洌为寸劲儿,身周圈为肘靠劲,最后是抖劲,可败中取胜。
6不熟不推手。迂高手,要珍惜对方十几年的功夫,不能丢别人面子。真正交手就是几
下事,但是老师不挨摔,学生练不出来。
7 懒扎衣后,履前要轻,用腰走,外翻是滑动摩擦力,肘不贴肋,手不贴胸,不能履
到自己身上,要顺其要劲而给之。如对方反拿我右手,我可顺势转身,用肩顶其肘反关
节而破之。
8 打要冷、脆、快,谩会失去战机,如掌背甩打对方后,就变成拳。
9 练拳中"伤腿",是脚不动的原因,另外膝不过垂线,膝直上直下,也易被牵拉,所
以膝要含蓄着劲。
1o 推手双方一过一瘪都不对,身轴不动,用肩肘就可化解对方来劲。
1l 被抓时,往对方虎口外解脱,抓对方时,要形成两个点,姆指再转动,对方就难
以承受了。
l2 远拳近肘贴靠:身轴不动,不贴不靠,紧凑圈内履,圈外为采洌。如白鹤亮翅,
一肩靠,二肘,三摔掷。
l3 武术不是培养模特,难度赶不上体操,花稍比不上杂技,所以我们练太极拳一定
要练攻防,要练内功。各家拳师回去都练炮捶,目的要明确,艺高人胆大。
14 履不能太远,要在尺骨之内。舍己从人,不能自己拔根。
l5 "速度、力量、技巧和方向"是技击中的四个要素,力量是基础,速度是条件,速度
+力产生冲量,"一力强十会"说明了力量的重要性。"四两拨千斤"说明了技巧和方向的作
用。如对方握我手,随即又进肘,我转方向,其肘就落空。
16刹腰压肘:上身不能前探,以腰带,肘滚动,是摔对方的一个重要拳式。
17 腰是力量的集散地,是转换力量的主宰。
18 长拳馒打不是太极拳,要内缠外裹,互为表里,而且拳不能完全打直,劲发即收
。
19 裆要圆,呈拱形,不可尖裆或成lM形裆。圆裆产生暗劲。推手中裆暗劲可发人
,对方不知道你的虚实。
2o 姆指向外为顺缠,向里为逆缠,手脚同也。一般左脚逆右手顺。 崂 捶足后撩劲
,左脚顺,左手顺,上下一致。
21 拳打出要上半步,被对方拉要上两步半,可变被动为主动。
22 野马分鬃,左腿逆到右手顺,通过腰背交叉变换劲。
23有意无意出真意,我松对方感觉是"沉",而不是重,重是来自僵,重则易被填实,
沉是从放松而来的劲。
24 采在十指,采在稍节。
25 起势要象巨蟒出洞,势不可挡,懒扎衣和单鞭是两仪,方向相反,重心在两腿间
四六开。膝不过踝,另一腿膝与踝也相近;白鹤亮翅,左手塌腕时,右手棚腕,起左腿
时,右手外撑,左手在左膝上;白鹤亮翅到钭行拗步,右脚底有一个换劲的动作,但不
可大了,斜行拗步两臂双逆到双顺是身体的合劲和腿的蹬劲,形成整劲;掩手肱捶,劲
不能抖散了;裹鞭炮不能摇膀晃腰。
白鹤亮翅左手在右肩处时,有个肩靠劲。
斜行拗步在三分之二处落脚铲出。动作要粘粘糊糊,使人感到很厚实,要好好体会"巨
蟒出洞"。
人体中260多块骨头,100多个关节,500多条肌肉,都活动起来,把自己身
体变成泥锹。
26 澄甫在形成杨氏太极拳中功不可没。
27 败中取胜:推年中被对方牵动,重心后移,呈后坐败势,此时要抓住对方两臂,
这样重心就在两人中间,借对方推力,后甩对方,利用甩他的力返回自己的重心,此势
用的是云手摔人,败中取胜,是离心和反离心力,作用和反作用力的道理。
28 83年北京成立陈氏太极拳研究会,84年田秀臣去逝,87年高志方学拳,马
志才20多年太极拳,被高志方摔出20多个。拳重不沉易抖散,双沉不是病,偏轻偏
沉好,偏重则无弹性。又不能劲到肩就停住了,打出拳无力,缺弹性。但轻不要飘,沉
不要重,重则滞。推手中彼发我沉,彼沉我松。
重无活动余地,双重则滞,易被填实。轻沉有弹性,可灵活变换自如。
29 明家求明,不求名。先学后知难,知难者不难,不知难者难。知易行难,知而后
行之,必成明家。学拳也应如此。
30 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心有所想,意有所动,意为令气为
旗,意动才走气,表现在形势上才能作到外三合。
31 一路是以身带手为主,以手带身为辅;棚履挤按为主,采洌肘靠为辅。二路反之
,以身带手为辅,以手带身为主。
32 吴氏太极拳练过式,陈氏练定式,过式弱。
33 起势以身带手,但还有手的动,所以是活的,这样不干。到第一金 值 椎,有四
个合劲;懒扎衣两手转动,右手盖在左肘上,运劲粘粘糊糊的往外开。掩手肱捶,拳从
腰出,力从背发,劲从心出。中盘震脚催劲出左脚,两脚位置方向在一圆的切线上,收
尾闾,膝找脚尖,不用发劲,即不该发的不发,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肩与胯合表现立身
中正,运气自然。单鞭两手双逆,两臂放长到两手双顺,左手劲经大椎到右钩手。云手
以身带手,腰要圆活如珠。退在卷肱,脚掌划孤线,力落在脚跟上,才能打出气势,才
能出现洌劲。云手要轻灵,落脚要实,轻而不飘,沉而不滞,松不只看肘,肩、胯,腰
和腿也要松,即灵活了,可随时变换方向,变换阴阳。对方推我,那个手重,那个手为
阳,我松即可拨起他,手劲再延伸对方就出去了。
34 冯志强老师年青时打二路,打得让人感到碰着得死,挨上得亡,真正打出了陈氏
太极拳的劲力和气势。
栾肘是脚下发力,用腰抖出劲。
"顺步"右手右脚在前,"拗步"左脚右手在前,抬腿要平,膝高侧身歪。
掩手肱捶发与松要无焊接点,漆一无缝。
35 "太极"开合而已,如前膛右手为合左手为开;白鹤亮翅两手遥相呼应,右手合左
手开,或反之。有的拳式双手先合而后开,开而又合,蓄发相间。
36 以身带手,身转后是否能再转回来,来检验是否立身中正,以身为轴。
37 闪通背接掩手肱捶,开始是以身带手,右手下穿时是以手带身,起左脚不急于落
,一但震落右脚马上摧出去,该动作美在缠丝上。
38 青龙出水,左脚垫步,左手弹出(不要只出一个指头),手指似出非出,而出右脚
发肘,要找好时间差。此动作双脚要动,否则脚易受伤。
39 拳似流星,眼似箭,腰似蛇形,脚似钻。注意观察蛇行、猫跳、狗闪。
40 鹰的滑翔下捕劲用在武拳上气魄就出来了。
4l 打拳要轻而稳,劲贯四稍,似抛物飞行一样,式定势动才能连绵不断。
42 棚者弹也,履中不能丢栅,棚无时不在。
43 劲合,形必整。如初收劲合,形自然合。
44 当头炮,要腰胯蓄劲,出拳抖腰胯。闪通背接拗栾肘,肘在两脚中间,也是抖腰
出肘。双震脚体现腰转和松腰松胯,两脚原地力贯地下。斜行坳步要体现腰劲和后腿蹬
劲。
45 掩手肱捶两手各50%的力,只是宾主要分,掩手肱捶内容很多,许应凡站在老
师右脚跟后面看老师打拳,老师出拳同时右脚跟向后一蹬,带上了许应凡的脚,结果许
向前跌出,说明此拳式全身各处都可发人。
46 拳名每一个字都要钻研,不能不知怎么讲。
47 练太极拳一生最难的是放松。
48 推手中不让对方弯肘,使其臂直,并力贯其肩,就可控制对方。对方一曲肘,就
可变劲和化劲。控制对方胸,就可使其失重。
49 玉女穿梭转身两臂和手合着劲到懒扎衣,上步七星两拳逆缠转顺缠是穿透劲,抱
头推山是向前用掌根推,体现冲劲,转腰,力在掌根。
50 棚是横劲,要饱满,不能架肘,架肘必耸肩,耸肩立身不正(一肩高一肩低)。
51 一力降十会,一巧拔千斤。迂着推土机,谁也顶不住,有相对性。两人差不多,
巧者胜。但双拳难敌四手。
52 云手有跟步,盖步,倒插步和转步,转步右手先顺缠再逆缠发劲,这样蓄劲足。
云手一个动作多次重复,要有快慢,让人看出变化。快而不乱,乱中有秩,沉静而不呆
板。
53 打拳要有感染力,没有绣花的心打不好拳,观众不悠然的模仿,产生共鸣,说明
你的拳打得出神入化。
54 肘不单是打,要会缠肘,搭手一缠肘,可将对手摔出。对方进肘,可用肘缠其肘
,他退,用肘进其胸。
55 双臂双肩被按往被动时,就用抖劲,一抖对劲落空。上惊下取方为妙。声东击西
,上一巴掌下一脚。脚不能横拔,要履带转劲,脆劲,崩劲。崩带弹性冷发劲。脆是干
净利索快。对方身躯在这种裹崩劲中,大都被摔出去。
56 拳打脚踢是下手拳,有拙力。要练出弹性、练柔,先求开展后紧凑,要不断净化
提炼,并打出自家拳的风格,如舒展大方数杨氏,灵活数孙氏,严谨数吴氏。
57 技击中要练小,展要似展非展,不能完全直,不能重新起劲,发与化不能断劲,
要蓄发相间,节节贯穿。
58 新力未发,旧力未过,是发人的时机,如蝉出壳时抓它。刚在人前,柔在其后。
59 打拳如写诗作画,也要有意,找韵律找感觉。
60 武术是一种文化。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要继承,这是基础,不继承就无根,根自
己不保持,如何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要爱拳、学拳、练拳,为的还是
拳。
61 几大拳种只是形式的区分,风格的不同,才分为杨、陈、孙、吴等几大拳种。我
们的责任要让陈氏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发扬光大。
62 进门拜师目的是学拳,学、教都要努力,我不培养出超过我的人,就不是好老师
。要说出20代传人,拳要正宗,不是姓陈就正宗(那是血统正宗),拳术上是谁练谁正
宗。我们要有一个凝聚力,目的还是继承和发扬,不能把传统丢了,否则上对不起祖先
,下对不起后人,所以我们肩负重任。
在技击格斗中,力量、速度、技巧、方向四要素不可或缺。
其互相内在联系与密切结合是最起码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加强反应、灵敏、变化、柔韧、耐力、协调等的锻炼
并落实在手、眼、身、法、步,逐步转化为本能的条件反射的下意识动作,
使全身的运动整体性、连惯性协调性不断提高,方可立于不败之势。
松是练习太极拳最起码的要求,只有松才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和基础。
精神的放松是肢体放松的必要条件,松也是最难做好的。
初学动作过快,肢体不放松,而过慢一味追求慢更不可能放松。
以上是不能达到放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Ⅳ 哪里可以下载李小龙的 <<基本中国拳法>> PDF 格式的电子书
补上一句,《基本中国拳法》中文译版为《武道释义》作者: 李小龙
上这里大致的看看吧。
网络贴吧 > 截拳道吧 > 浏览帖子
http://post..com/f?kz=67649824
武道释义
--------------------------------------------------------------------------------
{{李小龙}}
[[一、论禅]]
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谓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之障碍。同时,并能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此亦绝非强调整体之某一面的发展,而你整体发展以及于整体之每一面才是。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瞧向一木制的娃娃,她一无自我之意识,亦一无思考能力。一无贪欲亦一无顽冥不化。
倘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事物自会开敞出现。移动一似流水般。静止时犹如镜子,反应时却恰似回声般。
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般。
我系移动着亦可谓全然末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般不止的颠簸、摇移着。真义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自觉”,“何者深入我之中”。而过份的自我的意识系对一切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的冻结。一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中之转轴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重要处在从事某事之过程而非其完成结果。没有动作者只有动作。没有经验者只有经验。
单凭自己的偏好与欲求而能一无色彩地观察事物可谓能以其纯朴单纯的本性以观察事物。
一无自我意识时,艺至其最高之境界。一个人一旦能超乎其所做事物成败之关切,则必可发现“自由”为何。
完美的道路只对那些又选又挑的人方是困难重重的。无所好亦无所憎,如此心方可证明,一发之差犹如天地之别;倘真理证明于你面前,则永无是或非,是与非的挣扎战斗是心的大病。
智慧并非是如何尝试将好的由坏的中抢取来。却是学习着如何驾御他们。一如软木飘荡在浪涛的波峰、波谷一般。
驱使你自己与病同行、同在、同伴——此系消除此病之法。
论断惟有是行为的论断,不牵涉其任何论断的事物方可谓之禅。
在佛中,并无努力之处。惟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善,做自己的法事,挑自己的水,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并不为自己创立什么,惟像一无存在般的一闪而过,一如纯洁的静寂,得者实失之。
切勿逃脱,奔放自己。毋寻寻觅觅,自会于己最不盼求之时到来。
不思不想如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视无睹。
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以治某特殊的失调罢了。
佛家的八重路
出此八要以消灭苦难,以正真伪,以予生命真义之真知。此八要谓之:
1、正视(了解):需明视何种为谬误。
2、正决(志向):决意受拯救。
3、正言:说谈以求得救。
4、正行:必须行为正当。
5、正业:生计不能与救己相冲突。
6、正功:欲愈己之疾,犹需不断的努力。
7、正知:心之控制;必能不断不止地思与觉。
8、正心(默思):习如何深思限想。
[[二、灵魂之艺术]]
艺术的目的系将内在的视觉投影于世界上,以描述人类最深处的心灵与经验的唯美创造。艺术系使此等经验,变得可解可接学与欣赏的。
艺术吐露了内在心灵对事物了解之情形,与使人与空灵的相关性。
艺术是生活的表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我们必间接由艺术来给予自然与世界一种新的形式与新的意义。
艺术家之表现系欲使其心灵更为明晰,使其于学校所学之技巧理论更易发挥,在其每一动作发挥中,均可使其心灵之旋律变为可见,他的动作是空灵的,空灵无一物的动作正如空言般——一无意义。
由你内心之根处消除“不明”的思维与作用。
艺术绝非粉饰的装饰品;它系点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换言之,艺术是获得自由发挥之技巧。
艺术亟需对技巧的完全熟练——由心灵闪烁的反感来培养。
“无艺术之艺术”是艺术家在心路上的过程;它实意谓了“心灵的艺术”。各种不同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均系朝向此绝对心灵之世界的坦途上迈进。
艺术中的创作系个人心灵、精神的坦然开拓,原来系空无一物的,它能更加深心灵的深度与广度。
无艺之艺系心灵在平和一似一泓映月的止水般的艺术境地。艺术家之终极目的系在善加运用生活之路面,升华为永恒的生活的艺术。艺术之道,惟有从生活中,各阶层的生活中来学习,心灵乃可创造一切。
抛却一切暖昧不明的意念方可成为大师。
艺术系趋极致之路,亦系人生活中之不可或缺的调剂与倾泄。艺术之目的并非单单自私与只升华了自己一边的灵魂与意识,而是该开启凡民之心智、思想与意志——以应合着协调美满的自然世界。
艺术家即使是有高深之技巧,亦不意谓着已至完美。仍只能算是在不止的进步与心灵的反应,发展中的中间阶段罢了。完美是无法以外貌、形式来求的,而系由人类内心心灵深处散发而出。
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一更深邃的世界,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系均得以实现。
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便是真。
至真之路
l、对真理的追寻。
2、对真理之知觉(与存在)。
3、对真理的认知(其本质与方向——如,对行为动作之认知)。
4、对真理的了解(一个有真知卓见的人乃由实践中去了解——道。并非片断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5、对真理的经历。
6、对真理的学习。
7、忘却真理。
8、忘却真理的负载。
9、回本朔源。
10、沉静返空灵。
[[三、截拳道]]
人们为了防卫自己,乃将无限的灵活变化,转变成僵比的——限定住的传统形式。欲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理想、形式与派别;甚而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理想。
能清晰精纯地洞悉情势确属不易——人的心灵是复杂难解的。——技巧的学习容易,对于各人独特的风格与个性的培养则否。
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无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
欲于截拳道中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有控制锻炼的意念,忘却成败胜负;忘却骄傲与苦痛。让对方因其挑衅而遭受更严厉的反击。
最大的谬误就是预先对结果妄加臆测;不应对成败得失有所在意。让一切自然发展下去,你的身体四肢自会在适当的时机反击。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它对生死是置之度外的。
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系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截拳道并不虚张声势。它并不迂回地走着,而系一直线朝向目的的。简捷的一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
截拳道之技巧简单说就是如何使动作简捷直接。如何表现真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实的。能自由无拘不为外在的依恋、偏颇所限。
截拳道可谓启开智慧之火炬。它系生命之道,一朝向意志力与控制力的动作。
一旦受过良好的训练的学生在各方面均应能生动与有活力。然在实际搏击中,他的心灵尤需冷静,不为外界所纷扰。也须能以不变应万变。一旦前进,他的步子需轻盈与平稳。他的双眼必能不滞停,而注视敌人之每一举每一动。他的行为表现仍与平时一般,而无任何意外产生之可能。
四肢,你的自然武器有双重目的。
1、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
2、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之物,毋需伤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截拳道系朝向自我发展的武艺。
拳与脚均是消除自我意识的武器,此等武器代表着直觉的力,本能而直截,不似智慧与复杂的自我意识,它并不分裂自己.即能防卫其自立独立性。此等武器你一往直前而无回顾四盼的。
人天赋所具的纯洁心灵与空无一物的心理系,使其四肢可善用此等性质,以运用自如。四肢一以不可视见的精神,使得心灵、身体、四肢,处于最大的活力。
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
不为任何依恋,执若所限系人之自然天性。能永不止向前;过去、现在、将来的思想一似流水般不断地前进,昼夜不息的。
损弃思想教条之偏限,在思想中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
真“如是”是思想的物质,而思想是真“如是”的机构,思及“如是”,要固定义它犹如亵渎它。
将心灵专注于焦点使之警觉着,使之能瞬即知觉真理——而真理是各处无所不在的。心灵需可由旧传统习惯、偏见、限制的思想过程中解脱出来。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四、绝望]]
在武术的久远历史中,盲从与模仿似为多数武术家、老师与学生之通病,原因半系人的天性使然,半系与保守与传统的派别有关。是故,欲求一有创新的老师将是十分不易的。企需领导人物为之导引。
每个属于某门某派的总会谓其惟一拥有真理,而排除其他派别。这些派别专凭其一面之词来曲解道。破坏了谐和与安定,所发展出的技巧,都属于花巧不实的。
他们并不真面对实际的搏击,大多数武术家均与真正的功夫相去甚远,实际的博击是简捷且直接的,而他们不是曲解了它,便是空想。并不会直接入真正的核心、关键,妄凭花巧的招式与人工化的技巧,欲求符合实际的搏击情况。
欲以超心灵的力量感应一切,直到参与者一至神秘、虚幻乃至不可解之境地。此些皆系徒然无意义的意图,是无法和不断变化的标准相合的。
当你真正与人搏击时,搏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活的,而花式与空想的招式既是无能且局限僵化了原系流动的技巧。此等招式充其量不过是盲从与无谓的练习罢了。
一旦真的感情愤怒、恐惧发生时,能以传统的形式与技巧来表达?倘若是自由的,是应能以一真正人的自主人格来表达自己,抑是一如机械,听任别人指使?该是流动的整体,能无限与拘束地流动,抑是偏限于自己的派别模式中,阻止了整体与创新的意识。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非将不直接视问题之关键所在,反盲从所附与形式,固定的招式上,愈陷愈深,至不可自拔之地步。
一个人所受的教导既是偏颇与歪曲,自是无法明确地辨别何者为是。是故,传授须与事物之本质相合方可。
成熟不意谓着做观念上的俘虏。是系自我最深的觉悟。
生命是与整体相关的。一旦能避免机械比人工的技巧,方有自由可言。
一个头脑明晰、单纯的人并不选择;何者是便是,不是就是不是。根据观念而做的行为显然可知是有选择的,而此种行为亦非自由的。相反的却带来更大的阻力与矛盾。
关系便系了解。它是自我表白的方式。关系是发掘自我的明镜——存在即是关系之谓。
固定的形式,非将无法适应真实情况与变化,制造槛笼罢了。而真理是在牢笼之外的。
形式套路只是无谓的重复罢了,使自己自以为是地避开面对真实敌人的自我探讨。
累积是自我封闭似的阻碍自己,花巧的动作更增强了此等的阻力。
传统的武术家只可谓之是传统的观念,照不变的例行工作去做者,他的动作均是承习旧有的而无创新。
知识是固定在某一段时间的,今日是,明日可能否,而求知却是永往不断的。知识由累积结论而来,而求知则系一不停的动作。
学习绝非知识之累积;而系一求知的行为,是无止境的。
在武术的锻炼中,并得有自由之意识。一限定的心灵绝非是自由的。勿为任何门派传统所限,武术该是自由。
欲自由发挥表达自我,昨日一切非的尽行抛却。由旧的固可获得安全感,新的则可获致流动且机变的武术。
欲深信自由的可贵,心灵必需学习正视生命,不受时空所限之生命。自由是存在于知觉意识内的。注视中切勿停止悟解,欲深悟与生活于现在,昨日的一切均需抛却。
至不知之地步便是死亡;然后方可复生。一旦自由所做的自无所谓对与错。
一个人一旦不能表达其自我,必是不自由的。准此,他开始挣扎,挣扎孕育了规律化的例行法则。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持心灵单纯,心中只存一目际——如何搏击。他必须去除阻碍其前进之障碍,无论是感情的、身体的或是知识上均然。
一旦能超越任何系统之约束,方可能自由与整体地做其所欲做。一个一心欲求真实的人,是不会受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在何者为是之中。
倘欲了解武术中之真理,洞悉你的敌人,你必须抛却一切门派的观念。捐弃偏见、好憎等等。然后,你的心灵方可能平和而一无偏颇。在此种沉静中,自可清楚、整体地视物。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依据着那种方法之极致去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之搏击。
倘若你遇到一不按一般打法搏击的选手,倘你仍想以平日所练之传统防御法来挡,你的防御与反击常会显示出缺乏可变性与灵活性。
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你所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传统与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自己。
一个人如何可能以部份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单单只是重复地演练规则化的、固定的动作,当会剥夺博击之“灵活”与“真”。
传统形式的累积,只可能变为束缚你的锚;它只朝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向下。
形式只可能增加阻碍;它只是已选择动作之模式的演练罢了。
一旦适应了部份非整体的方法,一旦孤立于闭锁的模式,一个人必是经由一阻力的屏幕来面对其敌人。——他做的只是形式化的,并不知其对方真正是如何的。
我们难道只要那些拳套形式,一味模仿传统的防御攻击方式?我们是深深地受着它们的拘束啊!
欲与敌人相匹敌,一个人需有洞悉的能力。有阻碍时是无法有直接的洞悉力的;存在“此是惟一的方式”时亦然。
具备整体意谓能奉者何者为是而行,因为何者为是是经常不断地改变的。一旦一人受限于某一观点,他将不再随着何者为是而转移的。
无论一个人对钩拳与摆拳的观念如何,无疑议的是,必须设法获得对此二种攻击法的最佳防御方式。几乎所有的拳手都使用它。善用钩拳、摆拳更使其攻击更加变化多端。他亦必须练习可由任何位置出拳之能力。
传统的门派中,制度是远比独立的个人重要的2传统影响下的人只是跟着前人的模式走罢了。
如何方可使传统的门派,所谓的家,制度趋于灵活变化之境?传统中也只是静态、固定、僵化的,或许也可指出路来,但那路是有限的,绝不能趋灵活变化之境。
真理是与敌人的关系,不止地移动,灵活变化,而非静态的。
真理是无途可至的,真理是变化灵活的,因而是不断地改变的。
真理并无休止之境,无形,无固定组织,无哲理可言。一旦你见之,你当会知道灵活变化之物亦是何以是为你。由静态的、人为的形式,固定的动作是绝无法表达灵活变化的自我的。
传统的形式只可能迟钝你的创造力,冻结你的自由感性。你不再是你自己,而只是一无知性地照着做罢了。
正如金黄叶子可一似金币般地哄骗哭泣的孩童般,所谓的绝招、秘笈也不过显示了武术家的无知罢了。
切勿有排拒或选择的心灵。无故意之心灵即无适当之思相
盲目地接受,拒绝与承认只有阻碍了解。使心灵以感性入他人之力。则方有真沟通之可能。欲有相互的了解,必至此状态——无选择的知性,无同意无不同意。最重要的勿先下结论,才开始。
由门派形式的顺应一致中了解自由之真义,由深入观察你平日所演练的以至自由的自我。切勿非难或同意,只是观察即可。
一旦你不再受到影响,摒绝传统反应的拘束,此使你方会知知性为何,能新鲜整体地视物。
知性是无选择可言,无所欲求,无所焦虑的;在此种心态下,方有知觉洞悉力的产生。洞悉力方可解决所用的问题。
了解需要的洞悉力并非短时间的,而是连续的知觉,连续无止境的探讨状态。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之方式为之。
了解的产生是经由感觉的,在某一瞬间由关系的明镜前映出。
了解自己之生系经由关系之过程而生,而绝非孤立状态下可生的。
欲了解自己必是由与别人接触后方反求诸己。
徒欲心灵的努力则反将局限了心灵,因努力可谓心灵朝内目标的挣扎;而一旦你有了目标、目的,——可见的终点,你便是将心灵局限于那。
倘今夜我看到一全然簇新的事物,而这事物为我之经验所感觉,明日若仍想重温下此种感觉,其中乐趣,则此种经验将会变得麻木无甚知觉。真实的也惟有在当时可见罢了,真理是没有明日可谓的。
当我们深入研究问题时,必会发觉真理之所在,而问题是水不会与答案相离的。问题中会隐含了答案——了解问题亦同时解决了问题。
以未尝分割破碎的知觉观察何者为是。
真的如是是无偏颇的思想;是无法以思想、观念来颖悟的。
倘欲思想便非可谓之自由——所有的思想皆是局限的;而绝非整体。思想只是记忆的反应,而记忆经常只是局限于一部份的。因为记忆只是经验的结果。因此,思想只是心灵由经验所生的作用。
知心何以空,何以静;以空灵之心,无形、无法来面对敌人。
初始的心原本是无活动的;而道是需无思以行的。
内视自己系深知自己之原本天性并非可创的。
能不役于外物,不为外物所敝,自会有镇定、平静生。能静意即能无幻念,能无如是之妄念。
并无思,只有如是——何者是。如是并不移,然其动与效即是无止尽的。
“契机”是无所谓昨日、明日的。亦非思想之结果,因而自亦非时间之谓。
一旦有段时间生命受到威胁无法不为防卫自己努力时,你能说“先等我摆好架势,拳置腰际,再打好吗?”生命于危急时,你能乃拘泥于你所学的派别打法吗?还是随机应变?
中国的武术系经过三干多年的演变与流传的武术。
为何一个人非得依赖这三千多年的传统,他们可能告诉你什么是“柔”,什么是“稳”,但是真正用到时呢?他们的理想、原理惟有引向伪善之途罢了。
由于不欲受侵扰,而求稳定的心理,人们开始建立行动、思想的模式、规范,久之,即变为此模式之奴,以此不实之模式为真了。
求某种动作的模式、规范使得参与者得以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在拳击或篮球等运动中或是可行的。然截拳道则否,截拳道之精神端在自由之精义,是不该为任何模式所拘束的。
许多武术家常系盲目地接受其老师所传授的,结果造成成了其行为、思想上的麻木、呆板。他的反应自是依循着已定的模式,使其心灵更加限制与狭窄。
暝想,默思意能深解人本性之自若、沉静处。然暝思决不可为定力集中之方法。思之最高境界乃是否定。而否定无所谓正与负,否定系全然空灵之状态。
集中系一中种专排除它的形式,一旦有了排外上的作用,思想者便系排除外界的一切影响。
有一种行为的状态其间并无行为者。有一种经验状态其间并无经验者。这便是传统。
传统所谓的集中,系只专注于一件事,而摒绝其他,而知觉是整体的行为,并不排除任何事物的,此心灵的状态也惟有以客观无偏见的观察方可解的。
知觉并无所谓界限里;它系付出你之所有而无例外。
集中可谓心灵的渐次缩窄。然我们所关切的是灵活变化的整体过程,而惟一专注集中于生命的某一面,亦共可能缩窄生命之面。
自我的表达是整体的;是立即而无暇思考的;惟有肉体与心灵的完全自由时,方可能完整地表达自我。
[[五、截拳道的要义]]
l、在攻击时严谨的结构(攻时:以灵活的前手攻/防时:以手防)。
2、能变化运用手法与脚法的武器。
3、在攻击或反击时善用韵律的不规则变换来诱敌。
4、重量训练与科学化的辅助训练再加上完全的适应练习。
5、截拳道在攻击与反击时的直接动作——由任何之位置皆可发招。
6、身体的闪躲与步法的轻盈。
7、自然机变的攻击战术运用。
8、近战的能力——(a)闪躲攻击
(b)摔法
(c)擒拿法
(d)锁法
9、完全的对打练习;与对移动目标的实际接触训练。
10、不断地强化自己攻击的武器。
11、表达自我独立的个性;灵活变化不为传统所困。
12、在结构上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
13、由身体运动中,训练连续的自我表达能力;
14、放松与有劲的出拳化为一体,保持心灵的警觉。
15、动作的流动性(无论是直线或曲线的动作——向上、向下、转左、转有、侧移步、下闪、晃身等等均然)。
[[六、无形的形]]
我希望今日的武术家能更加注意武术的根本,而非武术繁盛不实的花叶、枝节上。而在枝节处的争论是可以由根本处了解的。
毋需关怀何者是柔,何者是刚,踢击与拳打、擒摔与手打脚踢,长距离与贴身搏击之好坏。因世上并无确切的何者比何者强。惟一需防范的是,切勿使部分琐碎的,剥夺了真朴的整体性。
在搏击的艺术中,一直有着如何使自己更加成熟技巧更高之问题。成熟是一个人本质,实体上渐进的进步。这也惟有从自由表达中的反省自我要求,方可达成的,绝非是模仿、重复传统的模式动作所可及的。
有些的门派偏重直线的动作,也有些门派偏好曲线或圆形的动作。此种偏于某一面的武术皆非自由的。而截拳之技巧端在自由运动用各种动作;系一启发自我之武术。武术绝非是装饰物的。一种选择的方法,无论多正确,亦惟有使人限于一模式内。搏击是瞬间千变万化的。依循着某种的模式练习只会导向阻碍自己之途,欲由之深解自己是绝无可能的。
搏击之道绝非是限于一个人的好恶、选择的。惟有每一时一刻在搏击中追寻方可,也惟有不受偏颇、斜曲或任何的模式所限时方可能。
截拳道是无所谓形的,故亦可适于任何形;且因其无分派别,故亦可适于任何派别。它能善用各种的方法技巧,以求达到武术之最高境界。
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简捷,以不变应万变。而境界不高的亦惟有流于花拳绣腿罢了。
对于端正,消除外在不实、花巧的招式是不难的,然而对内在则难矣:
不妨以自己所学的门派(无论是西洋拳、功夫、空手道、角力、柔道)来观察街头的打架。也惟有不为门派所限时方可清楚地观察入微。如此,方可无好憎地整体地来观察。
惟有在无比较时方有何者为是,如此亦可至无所纷争之境。
博击绝不因你是不同的派别,无论是功夫,学空手道、柔道或其他的而有所不同。
截拳道面对的是实际,而非徒然的形式。也就是以无形为形。
无所停留意谓着所有事物其终极源流是人所无法理解,也非时空所可局限的。
一个无所根本的搏击者不可再谓之是真正的自我,他的移动一似机械人。他使自我受外在的影响;埋葬其独立的意识。而其独立意识是其迄今所从未知觉过的。
自我的表达是无法以形式化的练习来完成的。而形式的练习都是表达的一部份。无形的形并非意谓着无形。无形之形系由形进化至更高深更完美的自我表达的境界。
无教化并非真意谓着未受教化,惟有无教而教方是意义深远的。
而否定传统的教化,也许你会因自创其他之模式而使自己身陷其中。
欲求身体的不实的夸大与强己所难,自会偏离正道;欲求心智的虚幻的理想,当会无法见到实际之真象。
许多的武术家总欲求更多,欲求一些特别的,即不知真理,正道却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正因是这样;他们却不能见之。倘若说出原因的话;那便是在追寻中即迷失了原来存在的。
欲突破自己,需要深知自己之自觉。
编者注:“武道释义”为《李小龙截拳道》一书的总论式的章节。
Ⅳ 古代真有武功秘籍吗
Ⅵ 哪位高手告诉我几本武术经典着作啊!诸如《武术汇宗》之类的 .在哪可以下栽来看的啊
古武学
│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 《中华武术》、《体育文史》编辑部编着: 武踪 第一辑 (人民体育出版 1988).pdf
│ │ 《九阴真经》正本.pdf
│ │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pdf
│ │ 《胎息经》注释.pdf
│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势绝命拳(游民生).pdf
│ │ 三才门干坤戊已功功谱-王培生.pdf
│ │ 三阴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pdf
│ │ 中华武功(董金明).pdf
│ │ 中华武术大观沙国政专辑(八卦狮形掌,形意鸡形拳,武当八仙剑).pdf
│ │ 中国传统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国名拳(吴忠农).pdf
│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 云台秘技.pdf
│ │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编辑武术传统套路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 内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内家拳旧闻.exe
│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 剩余耕技 介绍.pdf
│ │ 千金决.pdf
│ │ 古典心意拳潜能激发训练法.PDF
│ │ 吕伟:肘魔(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rar
│ │ 园灵桩.pdf
│ │ 密宗秘法.pdf
│ │ 应用武术(刘学谦).pdf
│ │ 徐哲东:国技论略(民国)_古籍.pdf
│ │ 打拳谱(金仁霖老师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 拳经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经洞极--清玄散人.pdf
│ │ 断骨残筋术.pdf
│ │ 无极站桩功.rtf
│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义祥着).pdf
│ │ 梅山武功(陈益球).pdf
│ │ 武学心传.pdf
│ │ 武学文集.chm
│ │ 武术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术(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 武当桶子功.pdf
│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 民国25年金一明《练功秘诀》全一册.pdf
│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 百花武学讲座.pdf
│ │ 神功(王连义).pdf
│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 程氏心法三种(剩余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锤谱.pdf
│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 经穴秘密.pdf
│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 跌法入门(吴兴贵传授 游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 金恩忠 着: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黄百家:内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两道九大绝招.pdf
│ │ 龙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 ├—八极门
│ │ “两仪桩”功.txt
│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极拳歌诀.txt
│ │ 八极拳的“擤气”技术.txt
│ │ 八极拳的“跺脚”技术.txt
│ │ 八极拳门十八绝命手_w.pdf
│ │ 刘云樵:《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_w.pdf
│ │ 刘云樵:八极拳_古籍_s_g.pdf
│ │ 刘云樵:八极拳图说(麒麟图书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拳(新潮社)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秘艺 六大开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极拳应手制敌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rar
│ │ 张中尧 张建军:八极拳与八极气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华彦:八极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进缪淦杰:八极拳-国术秘本(上海文业书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气在拳中,拳在气中--八极拳小架内气练法.txt
│ │ 王世泉:八极拳珍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蒋浩泉:八极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极拳修炼秘籍_s_s.pdf
│ │ 霍文学:霍氏八极拳十字劲_s_g.pdf
│ │ 马宪春:八极十三式_s_s.pdf
│ │ 齐德昭: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潜川
│ │ ├—峨嵋十二桩释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气功疗法 峨眉二十庄释密_1005804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5857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94409
│ │
│ ├—太极拳
│ │ │ 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拳谱.txt
│ │ │ 42式太极拳歌诀.txt
│ │ │ 万籁声整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_w.pdf
│ │ │ 中国太极第一人杨澄甫演示杨式太极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极拳.pdf
│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 冯志强 李秉慈 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学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页)_s_g_q.pdf
│ │ │ 冯志强传授 王凤鸣编着:太极推手技击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页)_s_g.pdf
│ │ │ 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8.10_1 143页)_s_g.pdf
│ │ │ 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页)_s_g.pdf
│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 吕方军演述 安在峰: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吴图南讲授 马有清编着: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年 126页)_s_b.pdf
│ │ │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吴孟侠 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初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丰:气功太极拳(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_竖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极拳_s_s.pdf
│ │ │ 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
│ │ │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极拳选编(据文化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极推手精义.txt
│ │ │ 太极松掤.txt
│ │ │ 太极混元功(刘绪银).pdf
│ │ │ 太极目录.TXT
│ │ │ 姚馥春 姜荣樵:太极拳讲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孙夫子太极图.exe
│ │ │ 孙禄堂着 孙剑云整理: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9_1 69页)_s_b.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114页)_古籍_s_b.pdf
│ │ │ 张奇: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北京体大 2002)_s_s.pdf
│ │ │ 张式太极混元功(张人铭).pdf
│ │ │ 张志勇:十六式太极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页)_w.doc
│ │ │ 张炳斗: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 郑孝胥:题书太极拳学经典着作(1925 121页)_w.exe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术十要_w.doc
│ │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 │ │ 气功与太极.chm
│ │ │ 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极拳图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门惠丰 阚桂香:东岳太极拳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_w.doc
│ │ │ 陈微明:太极答问(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陈微明:太极长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顾留馨:怎样练习太极拳_s_g.pdf
│ │ │ 马有清:太极拳规范(友谊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页)_s_s.pdf
│ │ │ 马永胜:新太极剑书(民国版)_古籍_s_g.pdf
│ │ │
│ │ ├—冯志强述意 张禹飞整理:太极混元内功1~4_杂志_s_s
│ │ │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 │ │
│ │ ├—吴氏太极拳
│ │ │ 刘晚苍 刘石樵: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武术泰斗教你学拳系列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据1936年上海 泉太极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书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施梅林:吴式太极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张全亮: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张耀忠: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大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马岳梁 徐文:吴式太极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极拳
│ │ │ │ 侯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禄着: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禄示范: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上.pdf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下.pdf
│ │ │
│ │ ├—孙氏太极拳
│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杨式太极拳
│ │ │ │ 傅钟文 演述 周元龙 笔录: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吴图南传授 于志钧编着: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02页)_s_g.pdf
│ │ │ │ 崔仲三: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鸿义: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杨澄甫着 董英杰编述: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光印务馆 1934年 68页)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doc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着: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_s_g.pdf
│ │ │ │ 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又名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 练势}(295页)_古籍_s_g.pdf
│ │ │ │ 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_s_s.pdf
│ │ │ │ 陈龙骧等着: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杨健侯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谢永铭隐僧着: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萟美图书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赵堡太极
│ │ │ 刘荣淦,张义霄:精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赵堡太极拳文集_w.pdf
│ │ │ 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郑悟清传授 郑瑞 谭大江编着: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郑悟清宗师论太极拳手稿_w.pdf
│ │ │
│ │ └—陈氏太极拳
│ │ 冯志强编着 王洁整理:陈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88页)_s_g.pdf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_w.doc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74页)_s_s.pdf
│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着: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陈固安:太极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陈国灿: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txt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doc
│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_s_g.pdf
│ │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b.CHM
│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陈照奎传授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06页)_s_g.pdf
│ │ 陈照奎秘传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北京体育大学 2009-01)_s_s.pdf
│ │ 陈照奎编,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49页)_s_g.pdf
│ │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s.pdf
│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开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复印)(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繁体版_w.pdf
│ │ 马有清:太极刀剑合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111页)_s_s.pdf
│ │ 马虹:陈式太极拳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数民族拳种
│ │ 回族传统武术-七式门-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买西山).flv
│ │ 杨华增:回族秘传心意内功--强身治病的武术气功.pdf
│ │
│ ││
Ⅶ 中国武术有哪些门派。
根据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统计,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着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鹤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地煞手、六煞拳、七煞拳、六星拳、七星拳、哪咤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大罗汉拳、金刚拳、金刚手、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砂掌、棉花肚等。
以“门”命名的——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精武门拳、甲午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洪家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吴氏开门八极(吴氏开门八极拳)、霍氏八极拳、霍氏迷踪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苏氏醉拳、万氏蛇拳、王氏格斗术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也叫迷踪拳、迷踪艺)、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也叫永春拳、永春白鹤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也叫谭腿)、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华山拳、鹤阳拳、永春拳(也叫咏春拳、永春白鹤拳)、梅山拳、灵山拳、 弹腿、昆仑拳、昆仑山拳、关东拳、关西拳、东乡拳、龙王庙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通背穿金掌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地上飞龙)、鸡拳、鸭拳、龙形拳(金龙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双龙戏珠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也叫咏春拳、永春拳)、老鼠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王八拳、大龟拳、龟鳖拳、甲鱼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少林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天蚕功、五行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梅花桩拳、木人桩拳、木人鹤桩拳、七星桩拳。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长手、金刚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北派通背拳、洪洞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太极五行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降龙十八掌、伏虎十八拳、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七十二路擒拿手、七十二把拿腕手、五十路连拳、一百零八式擒拿手、三十六主穴擒法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半步拳、半步崩拳、五步拳、八步拳、练步拳、穿步拳、凌波微步、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八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 八极拳,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就地十八滚)、九龙十八滚等。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白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此外,各地的着名拳种还有:三晃膀大洪拳、小洪拳、洪门拳、洪拳、红拳、威羲拳、老树拳、泰山拳(廖家拳)、泳汇拳、木兰拳、太和拳、华拳、长拳、南极拳、北极拳、无极拳、八盘拳、阴阳八盘拳、十二路谭腿(十二路潭腿)、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拳、洪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迷踪艺)、缅拳、缠丝拳、磋跤拳、大字门、小字门、单弓门、向门、蹉跤门、王氏格斗术、本能格斗术、铁甲格斗、散拳道、鹤拳道、截拳道、中国式摔跤、跤拳、中国式相扑、中国式忍术、南无拳、掼跤、摔跤、跤术(蒙古族摔跤和蒙古摔跤都叫跤术)、白打、曦阳掌、劈挂掌、散打、赫文拳、崩拳、朝阳拳等。
着名功法:竹叶手(钢砂掌)、铁砂掌、观音掌、摧棉功、阳光手、龙爪手、天罡龙爪手、龙爪功、拔山功、虎爪功、鹰爪功、朱砂掌、铁头功、铁臂功、排打功、童子功、铁布衫、二指禅、硬气功、金钟罩、铁桥手、铁肚功、一指禅、阳光手、刚柔法、鞭劲功、仙人掌、蜈蚣跳、抱树功、鞭劲法、八大金刚护体功、金钟罩、摩插功、点穴功、沙包功、拈花功、拔钉功、合盘掌、推山掌、竹叶手等。
着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春秋大刀、破风刀、中国唐刀、中国武士刀、苗刀、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干坤刀、日月干坤圈、日月干坤剑、干坤圈、干坤刀、干坤剑、金刚圈、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玄天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杖、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九宫八卦阵、杨家枪法、干坤扇、梅花桩、七星桩、木人桩、木人鹤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