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和平论pdf

和平论pdf

发布时间:2025-02-21 13:17:35

A. 观看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并写感想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B. 世界文化常识pdf

1.必备的美国文化常识有哪些
熔炉---The Melting Pot 美国的别称。

因为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融合组成的国度。这些移民说的英语不像英国人的英语那样具有较强的阶层性与地域多样性。

他们形成了相似的生活习惯与礼节;城乡居民的差别也不像其他国家的那样明显。 美国社会虽然竞争性强,且存在着种族歧视,但它在同化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方面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弹性与包容性。

因而,形成了全新的整体文化与共同的民族意识,使美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美国人的人生观是基于个人奋斗、自我管束与竞争精神之上的。

雅皮士与雅非士---Yuppies and Yuffies 雅皮士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 。 雅皮士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

他们的年薪很高。雅皮士们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

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 雅非士意为“都市中失败的年轻人”。

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法与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愿意有失落感,并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归宿。 山姆大叔-Uncle Sam 它是美国的绰号与象征。

山姆大叔的英文为Uncle Sam,缩写是U。 S。

正好与美国的英文缩写相同。但它怎样成为美国的绰号和象征的呢?普遍的说法是:1812年,美英战争期间,美国特罗城有一个专门供应军用牛肉的商人(也有的说是军事订货的官员)名叫山姆尔?威尔逊(Samuel Wilson,1776—1854),人们平时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 Sam)。

美国 *** 收购他的牛肉箱上都盖U。S。

字样。人们遂开玩笑说这些盖有U。

S。字样的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

后来“ 山姆大叔”便成了美国的绰号。19世纪30年代,美国画家又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留有山羊胡子的瘦长老人,帽子和裤子都有星条旗的标志。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黑色”这一词,源出耶稣殉难日(Good Friday)。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暴跌,因这天是星期五,故称股票市场的“黑色星期五”。

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股票指数普遍大幅度下降,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引发经济大萧条的股票暴跌纪录。这天开市不久,即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纽约股市创下了破纪录的股市交易 6043亿股,使得美国几家大公司损失惨重,上市的5000家公司的整个股票价值,一天中就折损了5000亿美元。

股值暴跌迅速度卷世界各地大金融市场,引起了西方的极大恐慌,这次股票暴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股市最糟的一次,也是华尔街有史以来下跌幅度最剧烈的一次。
2.中西方文化常识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

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 *** 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 *** 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 *** 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
3.想了解世界历史读什么书好
先读通史类让你对世界历史的梗概有大体的了解,比如全球通史。

随后再根据你当时的兴趣去读国别史或者地区史。 此外一些交叉学科的作品也可能对你有帮助,比如:(枪炮,钢铁和病菌)这本书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讨论古代历史;(上帝的指纹)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像科幻,但是却带你领略了史前的埃及,美洲文明,还看过一本医生从基因学角度写的世界史作品(名字忘了),还有从气象学角度写的世界史作品,这些其它学科的作品有助于你理解历史的演变。

比如游牧民族为什么会阶段性的南侵,这就和气候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再如欧洲人征服美洲为何如此轻松,这主要是欧洲人带来的病菌起了很大作用,等等。
4.世界文学常识
1 莎士比亚 (英国)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2 列夫•托尔斯泰 (苏联)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3 但丁 (意大利) 《神曲》4 雨果 (法国)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5 荷马 (希腊)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6 歌德 (德国) 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7 鲁迅 (中国) 1918年5月写《狂人日记》时,开始以“鲁迅”为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8 安徒生 (丹麦) 早期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中期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9 普希金 (俄罗斯)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剧《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10 狄更斯 (英国) 代表有《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等。

11 乔伊斯 ---- 英国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12 马克吐温 ---- 美国他的代表作是《百万英镑》。

13 薄伽丘 ---- 意大利 代表作《十日谈》14 高尔基 ---- 苏联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诗《海燕之歌》。15 萧伯纳 ---- 英国 最着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

16 海明威 ---- 美国《战地钟声》《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精选集》17 卡夫卡 ---- 奥地利 《变形记》《美国》《审判》《中国长城的建造》18 屠格列夫 ---- 俄罗斯 成名着《猎人笔记》;代表着《父与子》19 欧•亨利 ---- 美国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20 弥尔顿 ---- 英国 :《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21 维吉尔 ---- 罗马 最重要的作品是史诗《埃涅阿斯纪》(一译《伊尼德》)。22 契科夫 ---- 俄罗斯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23 拜伦 ---- 英国 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24 黑塞 ---- 瑞士 主要作品《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25 纪伯伦 ---- 黎巴嫩 《先知》26 萨特 ---- 法国 主要哲学着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

27 伊索 ---- 希腊《请求派王的青蛙》28 陀斯妥耶夫斯基 ---- 俄罗斯代表作长篇小说《罪与罚》;书信体小说《穷人》29 乔叟 ---- 英国 《坎特伯雷故事集》30 卢梭 ---- 法国 《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31 普鲁斯特 ---- 法国 女囚》、《女逃亡者》以《阿尔贝蒂娜不知去向》、《重现的时光》32 泰戈尔 ---- 印度 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流萤集》《园丁集》《边缘集》《生辰集》;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摩诃摩耶》《太阳与乌云》;中篇《四个人》;长篇《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摩克多塔拉》《人红夹竹桃》;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33 巴勃罗•聂鲁达 ---- 智利 爱情诗集《二十首情歌和一首绝望的歌》《诗歌总集》史诗性的诗集《漫歌集》34 川端康成 ---- 日本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 *** 》三部代表作《雪国》《千只鹤》《古都》35 斯汤加 ---- 法国 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36 曹雪芹 ---- 中国《红楼梦》37 巴金 ---- 中国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38 欧尼尔 ---- 美国 《 丘比娃娃》39 霍桑 ---- 美国 《红字》40 斯托夫人 ---- 美国 《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41 莫泊桑 ---- 法国 。主要代表作是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中篇小说《一生》《俊友》;长篇代表性作品《漂亮朋友》42 德莱塞 ---- 美国 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43 杜甫 ---- 中国 《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杜工部集》。

44 福楼拜 ---- 法国 《包法利夫人》。45 伏尔泰 ---- 法国 着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历史着作《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
5.知识性趣味性的全球文化知识故事等,最好是英文的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C.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共济会论文和他在兄弟会的成员问题

Shai Afsai MPS是一位罗德岛州东普罗维登斯市雷德伍德35号庐的大师美生。

托马斯·潘恩(1737-1809)是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最活跃、最多产的激进分子之一,也许是“第一个把革命作为存在的唯一理由的人”。他写作并争取美国从英国独立,鼓励废除奴隶制,帮助形成宾夕法尼亚州的宪法,主张英国政府的重组,主张取消死刑,参加了法国的立法机构,和“制定的第一个设计现代福利国家”等活动。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直接影响了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政治(甚至可能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字),在他死后很久,他的着作仍然是全世界争取自由和人权斗争的主要文件。但是,《常识》、《危机》、《人权》和《理性时代》的着名作者,有时甚至是名声狼藉的作者,与共济会秩序有什么联系呢?

在《托马斯·潘恩:自由的传道者》一书中,杰克·弗拉赫曼写道,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明确回答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质疑潘恩是否是石匠的一员。这两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他加入的具体日期不详,也没有具体的分会。尽管如此,把共济会的成员资格归于潘恩还是很常见的。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美国总会倾向于出版把潘恩列入着名共济会会员名册。俄勒冈州总会(Grand Lodge of Oregon)发布的信息手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先贤祠里的石匠包括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等人。”各种共济会网站继续对Paine和共济会做出类似的声明。

在《跨大西洋的共和党人:托马斯·潘恩与革命时代》一书中,伯纳德·文森特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托马斯·潘恩、共济会和美国革命”,并从几个方面解释了人们倾向于把他视为共济会员的原因:

在我看托马斯·潘恩传记的时候,我从一开始就很好奇这个事实,突然间,在短短几周或几个月,就像魔术一样,潘恩从他模糊的单调生活在英格兰做裁缝和税务官转移到美国文学和政治舞台,成为,近四十岁时,革命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一个在自己的祖国几乎是失败者的人,怎么会这么快就结识了殖民地中最着名的人物,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成为他们的朋友呢?如何解释他上升的速度之快和他荣耀的突然?有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已经提过好几次了)是这样的:潘恩成为共济会会员,而且他首先在美洲,然后在英国和法国,都得到了某些分会或某些会员的帮助。

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文森特反对这一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华盛顿和富兰克林是共济会的成员,但对潘恩的这种说法却没有同等的支持。

关于潘恩共济会会员资格的断言,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1803年至1805年间,他从英国和法国回到美国后,写了一篇文章《自由砌体的起源》(Origin of Free-Masonry)。对某些人来说,潘恩对共济会的好奇,以及他决定写关于共济会的文章,本身就足以证明他是一名会员。然而,文森特拒绝这样的推理:

潘恩对共济会的兴趣如此浓厚,以至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就是1805年,他写了一篇题为“共济会的起源”的长文。但这并不比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细节或事实更能证明潘恩是位会员。他在英国没有正式入会的迹象,在美国没有,在法国也没有。当被问及潘恩的会员资格时,英国联合总会(United Grand Lodge of England)只能这样回答:“由于没有他入会的任何记录,因此,只能假定他不是成员。”

虽然潘恩本人不一定是会员,但他肯定有几个亲密的朋友是成员。例如,为了逃避煽动叛乱的指控,潘恩逃离英国后住在法国,他住在尼古拉斯·德·博内维尔(Nicolas de Bonneville)和他的家人家里。塞缪尔·爱德华兹(Samuel Edwards)将博内威利描述为“一个积极的共济会成员”,他“相信共济会的原则和目标,如果应用于世界上的疾病,将给所有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1797年到1802年,潘恩一直住在巴黎的博内维尔家中,最终,他的妻子和儿子们跟随潘恩来到了美国。弗拉赫曼认为,在潘恩住在巴黎期间,博内威利向他介绍了共济会的哲学和神学(Theophilanthropism)。

William M. Van der Weyde,在《托马斯·潘恩的生平和作品》,也提到了潘恩的共济会关联,同时强调这些友谊不是他属于兄弟会的证据:“潘恩是一个有趣的和高度指导关于共济会的起源论文的作者。但是,尽管他的许多朋友毫无疑问都是秩序的成员,却从来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潘恩是共济会会员 。”同样地,蒙库尔·丹尼尔·康威(Moncure Daniel Conway)提出,“潘恩与尼古拉斯·德·博内维尔(Nicolas de Bonneville)和查尔斯·弗朗索瓦·杜普斯(Charles Francois Dupuis)在巴黎的亲密关系——他们的着作中充满了共济会式的思考——充分说明了他对共济会这一主题的兴趣”,尽管他本人可能不是共济会成员。1810年,在佩因死后,博纳维尔的遗孀出版了他的《共济会的起源》,尽管她在书中省略了一些可能被视为蔑视基督教的段落。其中大部分在1818年的一次印刷中被修复。潘恩在《共济会的起源》一书中的中心前提是,共济会的秩序“是源自古代德鲁伊教的宗教遗存;他们像波斯的博士(the Magi of Persia)和埃及赫利俄波利斯的祭司(Priests of Heliopolis)一样,都是太阳的祭司。“来自德鲁伊的想法并不是由潘恩开始的,同时由他之后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然而,根据潘恩的说法,这个德鲁伊的起源是共济会真正的和最深的秘密,从那里延伸出所有的仪式和石匠从事的秘密隐藏:

恐惧是保守秘密的天然源泉。当任何一种新宗教超越了一种旧宗教时,新宗教的教授就成了旧宗教的迫害者……当基督教超越了德鲁伊教的时候…德鲁伊成为了迫害的对象。这自然也必然会迫使他们中那些忠于原来宗教的人,在严令保密的情况下,秘密会面。他们的安全全靠它了。一个假兄弟可能会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的生命走向毁灭;在德鲁伊宗教的遗迹中,就这样保留了一个机构,为了避免德鲁伊的名字,它取用梅森的名字,用这个新名字进行德鲁伊的仪式和仪式。

共济会的作者阿尔伯特·G·麦基(Albert G. Mackey)打趣道,潘恩“顺便说一句,他对共济会的了解和对德鲁伊教的了解一样少”。他称这篇文章“轻浮”,潘恩“在他自以为是地想要论述的主题上,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主义者”。的确,从《共济会的起源》中可以明显看出,潘恩对这门手艺并不十分精通,尽管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他在创作时不是一个会员。然而,潘恩的总体基调表明,他是一个局外人,试图评估秩序里是什么,而不是它的成员,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表明,他在创作《共济会起源》时不是一个会员。例如,在参考了肯特郡的省大师乔治·史密斯在《自由石匠的使用与滥用》(1783)一书中关于共济会的某些陈述后,潘恩总结道:

有时,在写作和谈话中,人们会无意中流露出一种表情,这种表情会暴露出他想要隐藏的东西,史密斯也是如此,因为在同一章中,他说,“德鲁伊们,当他们致力于写作时,使用的是希腊字母,我敢断言,德鲁伊们最完美的仪式和仪式的遗存是保存在人类中现存的石匠的习俗和仪式中。”“我的弟兄们,”他说,“也许能比我自由向公众解释的还要准确地找到他们。”“这是一位石匠大师的自白,他无意让公众理解,石工是德鲁伊教的遗留物……

这些话不是出自一位石匠大师之口,而是出自一位猜测石匠大师知道并可能无意中透露的秘密的人之口。佩因是个局外人,他误把史密斯的个人猜想当成了无意中的坦白。如果潘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是美生大师,他会是学徒还是同行呢?很难说潘恩对共济会的起源和哲学有多好奇,以至于他认真地写了关于兄弟会的文章,也开始了手工业学位的学习,但他并没有等到写完论文才开始。这是一个特别困难的案例,因为在《自由砌体的起源》一书中,潘恩认为石匠大师可以获得关于兄弟会起源的信息,而其他石匠却一无所知。他的文章开始:

共济会社会分为三个等级或学位。1.学徒。2.工员。3.大师。新来的学徒只会使用一些符号和标记,以及一些步骤和词汇,通过这些,石匠们可以互相认识,而不会被不是石匠的人发现。工员在砌筑方面比新来的学徒好不了多少。只有在大师的会庐里,关于砖石建筑起源的一切知识才得以保存和隐藏。

尽管托马斯·潘恩关于共济会起源于德鲁伊教的理论可能会让现代共济会听起来古怪甚至无礼,但它最好是在历史背景下看待。首先,要记住,在英格兰,德鲁伊有时被理想化为纯粹和原始凯尔特文化的高贵代表,而这种文化被罗马人误解和诬蔑。

其次,值得记住的是,早期共济会成员经常提到与古代德鲁伊的文化联系或亲缘关系。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威廉·斯蒂克利博士,他是皇家学会会员,也是兄弟会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斯蒂克利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巨石阵(当时被认为是德鲁伊教的遗迹),他认为他于1721年创办的共济会代表了古代石阵部分的遗迹。学者史蒂文·布洛克解释说:“像斯蒂克利这样有学问的绅士认为共济会的历史、形式和仪式与遥远的原始世界有直接联系,这些原始世界在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想象中若隐若现,有望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上帝和世界的本质。”

的确,1723年英格兰总会宪章记录说“有些人认为还有一些好的砖石建筑的遗迹…在罗马人入侵这个岛屿很久以前,作为凯尔特人的殖民地,古高卢人和古不列颠人就建造了凯尔特式的建筑。一份1730年的共济会论文在1738年的大洛奇宪法中重印,认为“在合理的时间间隔内”,人们可以在德鲁伊教的传统中“发现一些东西,至少像砖石”。1769年,韦林斯·卡尔科特援引德鲁依来为共济会的秘密仪式辩护,德鲁依会惩罚任何“发表或亵渎他们的秘密”的人。威廉·哈钦森(William Hutchinson)在其1775年出版的《共济会精神》一书中自豪地写道:“我们……大胆地说,我们保留了德鲁伊教的仪式和教义,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在我们进入砖石建筑的第一阶段时,他们的许多宗教仪式从遗忘中被保存了下来,否则它们将永远沉睡。同年,威廉·普雷斯顿写道:“据说德鲁伊教保留了许多类似于石匠的用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这些只是几个例子。因此,共济会的学者们认识到历史学家们必须忽视砌体和德鲁伊教之间的任何直系的、历史上的联系,同时他们也认识到,相当数量的早期的工匠们表达并欣赏了这两种传统之间的文化相似性。托马斯·潘恩的文章,无论有什么缺陷,都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待。

如果他开始攻读学位,潘恩可能会想要他们提供的所有知识,并会等到获得这些知识后再完成论文。更有可能的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是兄弟会的一员,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写作,尽管他在这个团体中有亲密的伙伴。

大卫·哈里森在他发表于今天共济会的关于潘恩的文章中推测道:“如果潘恩真的加入共济会,那应该是在美国革命时期,他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精英的中心,他与富兰克林、华盛顿、拉斐特和门罗的亲密关系表明他毫无疑问知道他们共济会的成员身份。”然而,潘恩的《共济会的起源》表明,尽管他与这些人关系密切,但他当时并没有加入共济会。多年以后,大约在1803-1805年,他仍然以局外人的身份写作。

尽管潘恩可能不是共济会的成员,但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符合共济会的原则。例如,在《理性时代》中(《共济会的起源》一开始可能被认为是其中的一部分),潘恩解释了他的宗教信仰:

我信仰一个上帝,仅此而已;我希望在此生之外还有幸福。我相信人是平等的,我相信宗教的责任在于伸张正义,热爱仁慈,努力使我们的同胞幸福。

这些话,可以说是共济会的一环,促使共济会历史学家约瑟夫·福特·牛顿(Joseph Fort Newton)写到潘恩:

托马斯·潘恩…虽然不是美生,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关于共济会起源的文章。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是第一个提出“合众国”这个名字的人,他不是一个怀疑论者,而是相信“人人都同意的宗教”,即上帝、责任和灵魂的不朽。

同样,文森特在《大西洋的共和党人》一书中总结道,尽管潘恩“可能从未加入过任何特定的兄弟会,但他仍然积极地同情共济会运动及其信奉的哲学。”

尽管伏尔泰在去世前不久成为了一名美生,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潘恩在创作《自由砌体的起源》和几年后的1809年去世之间成为了一名美生。他写那篇文章的时候,肯定不是共济会员,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是在那个时候加入兄弟会的。然而,尽管“共济会的万神殿”可能容不下托马斯·潘恩,但这位有影响力和有争议的人物仍然与共济会保持着联系,这仅仅是因为他与一些兄弟会成员之间的亲密友谊,以及他写了一篇关于共济会起源的耐人寻味的文章。

参考:

[1] 维基网络词条:Thomas Paine

[2] Shai Afsai, "Thomas Paine's Masonic Essay and the Question of His Membership in the Fraternity (http://freemasonr y.org/pdf/2010_04_sample_article.pdf)."

阅读全文

与和平论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管理系统项目源码 浏览:899
php注册判断 浏览:652
我的世界服务器名称和地址 浏览:145
将军不听元帅命令出关 浏览:136
linuxawk命令 浏览:986
三菱plc编程软件gxdevelop 浏览:402
php从入门到精通光盘下载 浏览:924
不能表示算法的是什么 浏览:139
读卡器在文件夹怎么查看照片 浏览:804
程序员是属于哪个部门管理 浏览:617
交换机命令be 浏览:332
存储压缩加密技术情况 浏览:504
知名的可编程步进电机驱动器工厂 浏览:184
银行卡信息加密想取消 浏览:219
程序员唱可爱 浏览:824
除了移动花卡怎么更改定向app 浏览:326
python多线程java 浏览:255
2021程序员笔记本r5 浏览:662
算法监管的要点在于 浏览:895
长安s460压缩机 浏览: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