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佛教造像pdf

佛教造像pdf

发布时间:2025-04-30 05:10:42

‘壹’ 古建筑书籍哪里的最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团世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差衡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虚或做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1984.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另:《建筑史论文集》【有原书】、《古建园林技术》【有原书】、《建筑历史研究》等相关散篇论文 目录如下

1、_材分八等_在建筑史上的意义.pdf

2、_礼制建筑_求解.pdf

3、_应县木塔_读后札记.pdf

4、_营造法式_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

5、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pdf

6、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

7、_营造法式_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pdf

8、_营造法式_瓦作制度初探.pdf

9、_营造法式_中厦两头造出际制度释疑.pdf

10、_营造法式_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讨.pdf

11、_营造法式小木作_几种门制度初探.PDF

12、《“礼制建筑”求解》——方晓风.pdf

13、《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pdf

14、《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徐伯安.pdf

15、《营造法式》变选用材制度探析.pdf

16、《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Ⅱ).pdf

17、《营造法式》中的翼角构造初探.PDF

18、《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简介.pdf

19、2006年_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_议梁思成_省略_诞辰105周年及中国营造学社的.pdf

20、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浮雕艺术初探.pdf

21、保存完好的“样式雷”古建筑群——清西陵.pdf

22、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木雕艺术.PDF

23、边靖楼修缮设计上.PDF

24、崇福寺小召牌楼构制初探.PDF

25、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pdf

26、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上_.pdf

27、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下_.pdf

28、从驼峰与墓股的比较看中日古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关系.pdf

29、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_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pdf

30、定兴慈云阁修缮记.PDF

31、定州开元寺塔塔刹发现一批文物.PDF

32、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_铺作_与_跳铺之作_辨析.PDF

33、斗栱——李学武.PDF

34、枓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铺作”与“跳,铺之作”辨析.pdf

35、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PDF

36、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上_.pdf

37、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下_.pdf

38、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PDF

39、独乐寺辽代建筑结构分析及计算模型简化.pdf

40、对清东陵裕陵地宫棺位问题的探讨.PDF

4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把注意力投放到建筑_物_的研究上.pdf

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pdf

43、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家具_一_.pdf

44、敦煌雕塑.pdf

45、敦煌火珠图像探微.pdf

46、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pdf

47、抚宁境内明长城敌台的建筑形制.PDF

48、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PDF

49、高安回澜塔.PDF

50、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pdf

51、古代的椅和凳.pdf

52、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_试论从_营造法式_至_工程做法_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pdf

53、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_宋_营造法式_与日本_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较.pdf

54、古代营建技术中的_样_造_作_.pdf

55、古建瑰宝——千年古刹独乐寺——杨作瑞.pdf

56、古建瑰宝永乐宫.PDF

57、古建门种种.pdf

58、古建上的主要装饰纹样.PDF

59、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PDF

60、古建筑结构研究十八年.pdf

61、古太原晋阳建筑文化浅析.PDF

62、故城县庆林寺古塔.PDF

63、关于_营造法式_的研究.pdf

64、关于对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工程抬升修缮方案的意见.pdf

65、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一_.pdf

66、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二_.pdf

67、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三_.pdf

68、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四_.pdf

69、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若干问题的探讨_五_.pdf

70、关于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pdf

71、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PDF

72、广东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PDF

73、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pdf

74、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基础.pdf

75、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二_斗栱之分类_柱头铺作_转角铺作_补间铺作.pdf

76、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pdf

77、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一_斗栱.pdf

78、何谓《营造法式》之_槽_.PDF

79、河北赤城县古塔调查.PDF

80、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pdf

81、河北辽代古塔建筑艺术初探.PDF

82、河北玉田净觉寺调查报告.PDF

83、河北赵县西林寺塔.PDF

84、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PDF

85、黑龙江省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PDF

86、胡床杂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三.pdf

87、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承启楼.pdf

88、换个方法拍“古建”.pdf

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

90、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pdf

91、基于CAD与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筑景观的三维重建方法.pdf

92、济渎庙寝宫建筑研究.PDF

93、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4、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5、简述汉画建筑脊饰的文化意象.pdf

96、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pdf

97、江西樟树临江文物调查.PDF

98、金狮床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二.pdf

99、晋城青莲寺塔幢建筑分析.PDF

100、晋祠圣母殿研究.pdf

101、晋祠献殿.PDF

102、晋东南歇山建筑的梁架做法综述与统计分析_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一.pdf

103、开善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设计深化与现场实施.pdf

104、开元观古建筑初探.PDF

105、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构建筑.PDF

106、梁思成建筑画.pdf

107、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pdf

10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pdf

109、辽金珍品塞外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PDF

110、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PDF

111、灵岩寺石刻造像考.PDF

112、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pdf

113、龙在古建器具上的装饰形式.PDF

114、隆兴寺宋代木雕立式弥勒像的修复.PDF

115、隆兴寺天王殿的建筑时代及复原设想.PDF

116、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pdf

117、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PDF

118、绿水苍柏话晋祠.PDF

119、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pdf

120、略议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研究.pdf

121、论明代建筑之斗栱用材等级.PDF

122、米兰佛寺考.PDF

123、明代建筑油饰彩画要点.PDF

124、南朝帝王陵寝初探.PDF

125、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pdf

126、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PDF

127、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pdf

128、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pdf

129、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考略.PDF

130、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pdf

131、宁安兴隆寺建筑概述.PDF

132、牌坊建筑文化初探.PDF

133、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PDF

134、铺作·出跳·枓科及其它.PDF

135、普救寺原状考.pdf

136、千古一刹佛光寺.PDF

137、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PDF

138、浅谈电视节目中古建筑与古文物的拍摄技巧.pdf

139、浅谈历代的床和席.pdf

140、清朝祖陵——永陵.pdf

141、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一_.pdf

142、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二_.pdf

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三_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pdf

144、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四_.pdf

145、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五_.pdf

146、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六_.pdf

147、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1.pdf

148、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2.pdf

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筑瓦屋面及与我国唐代屋面作法的联系.pdf

150、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PDF

151、山西古牌楼浅析.PDF

152、山西晋城碧落寺石窟调查记.PDF

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PDF

154、山西省夏县司马光墓余庆禅院的建筑.PDF

155、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PDF

156、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pdf

157、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pdf

158、山西应县木塔应当怎样修_.pdf

159、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PDF

160、绳床及相关问题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pdf

161、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2、试从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3、试论_材分八等_的数理渊源.pdf

164、试论_营造法式_中的定向_定平技术.pdf

165、是比例关系还是模数关系_关于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的再探讨.pdf

166、数码摄影技巧:古建筑掠影.pdf

167、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pdf

168、宋《营造法式》垒造窑制度初探.PDF

169、宋代官方建筑设计考述.pdf

170、宋代建筑地面与墙体营造技术.pdf

171、宋代建筑基础营造技术(1).pdf

172、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pdf

173、宋代建筑瓦屋面营造技术.pdf

174、宋代营造工程管理制度.pdf

175、宋式彩画设计.pdf

176、泰州城隍庙建筑修缮方案设计.pdf

177、谈_树_的文化功能_顾恺之_洛神赋_与砖画_竹林七贤_中_树_的比较.pdf

178、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pdf

179、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上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0、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下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1、唐代彩画及宋_营造法式_彩画制度.pdf

182、唐代门窗形制考_以唐诗及相关文献史料为据.pdf

183、唐风建筑斗栱初探.pdf

184、唐风建筑斗栱初探下.PDF

185、唐宋单体建筑之面阔与进深如何确定.pdf

186、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pdf

187、唐宋园林之瑰宝.PDF

188、天津大悲禅院大雄宝殿施工技术.PDF

189、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pdf

190、文水则天圣母庙后殿结构分析.PDF

191、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92、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pdf

193、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PDF

194、斜栱演变及普拍枋的作用.PDF

195、新发现的一批_斗栱分件图_.pdf

196、兴洲行宫考.PDF

197、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PDF

198、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PDF

199、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pdf

200、阳泉关王庙大殿.PDF

201、疑义相与析──读《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PDF

202、以管窥豹犹有一得.PDF

203、以管窥豹犹有一得_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木大作营造尺及比例初探.pdf

204、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pdf

205、榆社郝壁村寿圣寺山门时代考.PDF

206、云冈石窟建筑特征的镜头诠释.PDF

207、正定广惠寺华塔建筑年代问题新探.PDF

208、正定广惠寺华塔内的二尊唐开元年白石佛造像.PDF

209、中国传统建筑翼角处理.pdf

210、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pdf

211、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pdf

21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pdf

21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_续_.pdf

214、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pdf

215、中原古刹-河南省香严寺.pdf

216、追寻古典的美丽.PDF

217、追寻历史足迹——用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2).pdf

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

219、作庭记译着与研究 张十庆.pdf

‘贰’ 中国古建史石窟的几种形式并图示

一佛教石窟的类型

1.僧房窟

僧房窟是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僧房梵文音译为毗可罗,过去也将僧房窟称为毗可罗窟。其典型实例在龟兹石窟群中较为常见。如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僧房窟遗存数量较多,有80多个,约为全部洞窟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僧房窟在龟兹石窟中所占比重很大,这表明它在龟兹僧人宗教活动和生活中,曾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龟兹地区的僧房窟,典型的形制是:进入僧房窟居室的甬道,多安排在居室旁侧;居室前壁开凿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明窗;在居室窟门旁凿出壁炉式灶坑;在居室窟门的对面,多凿出低矮的禅床;在甬道尽端,有的还另凿出小室,供存放物品之用;居室顶部多为横券式。僧房窟壁面不画壁画,墙面仅作粉刷或装饰简单的彩色线条。从僧房窟的相关遗迹可以判断,僧房窟的甬道门、居室门和明窗部位,原来曾装有可以开启的木门或木窗。并通过门窗采光和通风。在僧房窟中,灶坑中有红褐色的烧土,僧房窟壁面存在多次粉刷的痕迹。这些迹象说明,僧房窟确实是僧人们居住的处所。另据调查,克孜尔石窟的若干僧房窟,在其中、晚期阶段,被相继改造为中心柱窟或方形佛殿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这些洞窟的原有功能大为削弱而被废弃。这种变化意味当时僧尼的宗教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对僧房窟的依赖和需求急剧降低。在若干僧房窟的废弃的同时,礼拜窟的需求数量增加,因而利用旧僧房窟改造为礼拜窟,实是为了减少开凿新洞窟的工程量,颇有废物利用之意。此外在吐鲁番地区的雅尔湖石窟、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等地,也发现僧人居住的僧房窟,它们在僧房窟的形制方面,有诸多自身特点。大多有火炕、灶坑和排放烟气的烟道。

2.禅窟

禅窟是供僧尼进行禅修的洞窟,性质与寺院的禅房相同。可以判定为禅窟的遗迹,有单体禅窟和组合禅窟两种。禅窟遗迹主要见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拜城、库车一带的龟兹石窟;吐鲁番地区的石窟;敦煌、酒泉等甘肃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等地。组合禅窟,据目前所知,其分布地点最东不超过甘肃河西地区。组合禅窟,是指一座洞窟中,开凿多个小的禅室。少者四个,多的小禅室在十个以上。这类组合禅窟,似是僧人集体坐禅的场所。最为复杂的组合禅窟实例,见于新疆库车苏巴什寺院遗址。该窟前临库车河,窟前有前室,主室呈十字形,窟顶为券形。小禅室分列于主室两侧(图3)。此类组合禅窟,还见于吐鲁番附近的吐峪沟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酒泉附近的文殊山石窟。莫高窟268窟、487窟和285窟,窟内皆附有四个或八个小禅室。除268窟原是禅窟,后被改造为礼拜窟。487窟和285窟均是将小禅室附于礼拜窟内,洞窟平面变为方形,窟顶为覆斗顶或平顶,具有更多礼拜窟的特征(图4)。在莫高窟北区洞窟的清理发掘中,发现一批禅窟。其中有单体禅窟,也有组合禅窟,窟顶有多种式样。文殊山石窟的组合禅窟(图5),位于后山区古佛洞附近,与礼拜窟毗邻。洞窟主室呈长条形,小禅室左右对称,形制上更接近龟兹地区的组合禅窟。单体禅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实例皆空间较小,实为一圆拱形大龛。而敦煌莫高窟北区、须弥山石窟的单体禅窟,多作平面方形的小室,正壁前有一低台,建筑空间稍大,但也仅能容纳一人而已(图6)。且窟内均无壁画或其他装饰。在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中,还发现有的禅窟,被改为瘗窟。或许是僧人生前坐禅的禅窟,在其死后即将其坐禅的洞窟改作为瘗埋其骨灰或尸骨的瘗窟。3.影窟影窟是用于纪念僧尼和世俗信徒的洞窟,此类洞窟的性质与寺院中的影堂相似,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堂。根据调查,敦煌莫高窟此类影窟规模均不太大。一般多将影窟置于某一大窟主窟甬道的左侧,其与主窟的相对位置关系,似较为固定。一般影窟内放置被纪念者的影像,有的还绘制一些与其生活有关的壁画,或放置其他纪念性物品。典型实例是莫高窟17窟(藏经洞),该窟正壁前低坛上放置洪英(巩言)的彩塑像,正壁上画有枝繁叶茂的树木,树上悬挂挎包和净瓶,两侧各一执扇的女信徒侍奉左右。侧壁龛内嵌有他的告身碑(图7)。此类洞窟还见于须弥山石窟。与影堂、影窟性质相近的影塔,此类塔多在塔身部分开龛,龛内置放被纪念者的影像。影塔多建于寺院内。此外还有刻于摩崖的浮雕影塔,其着名者是河南安阳的宝山石窟。在影塔龛中刻有僧尼影像,在影塔旁侧多附刻榜题铭文。从铭文中可知,影塔又称灰身塔或烧身塔。

4.瘗窟

瘗窟是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窟龛。其着名者有麦积山石窟西魏乙弗氏皇后的瘗窟。一般认为麦积山第43窟即是西魏废后乙弗氏的瘗窟。该窟前有崖阁,后室为长方形(录皿)顶。洞窟较为低矮,适于置放棺椁(图8)。龙门石窟发现惠灯洞与灵觉洞,均是瘗埋女尼的瘗窟。洞窟附刻有长篇铭文,说明死者的生平和入葬年月。在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中发现一批瘗窟,其中包括世俗信徒的瘗窟(窟中放置随葬品)(图9)。这表明佛教信仰已经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传统丧葬观念和习俗。在须弥山石窟等地,调查中也发现有瘗窟的遗存(图10)。据调查,龙门石窟也有一批瘗窟。

5.仓储窟

此类洞窟专门用于僧尼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用水等物。如龟兹石窟中的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均发现存在洞窟中存储粮食的仓柜;在须弥山石窟发现专门开凿的水窖窟,将洞窟窟前的排水沟与引水沟槽相连接,使所排雨水进入水窖存储起来,以备生活时取用。仓储窟一般应于僧房窟临近,便于生活取用。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确实有一部分僧尼是生活在石窟中的僧房窟内。

6.讲堂窟

仅见的几例,皆存于龟兹石窟。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空间巨大。共有的特征是:在洞窟的三壁或四壁下部,凿出低台供人居坐;有的还在窟内一隅加凿灶坑;窟门开在洞窟的一侧或两侧;每一窟群一般仅有一个此类洞窟。如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均有此类大窟遗存。洞窟的使用功能,有可能是专门用来讲经布道的。7.礼拜窟

此类洞窟是石窟的主体窟形,是僧尼和世俗信徒进行供养和礼拜活动的场所。礼拜窟中,塑、刻佛教造像,或绘制壁画,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作品,为佛教艺术史研究者和佛教考古学者所关注,自然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礼拜窟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许多专门研究领域。本文仅就礼拜窟的空间形式,即其形制的特征略作陈述。

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

在中国各地区的佛教石窟中,礼拜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然而各地区的佛教石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一处石窟的开凿和发展,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一历史阶段,或几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连续凿建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而敦煌石窟的遗存,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前后绵延一千余年。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石窟遗迹,均有实例保存下来。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西北地区佛教石窟发展、演变的难得的实物标本。在某种意义上说,莫高窟可以说是中国石窟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以敦煌莫高窟为窟例,来说明礼拜窟石窟空间的形式和特点,还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莫高窟的洞窟类型,已发现的有僧房窟、禅窟、仓储窟、影窟、瘗窟和礼拜窟。其中礼拜窟集中于南区,僧房窟、禅窟、仓储窟和瘗窟大多分布于北区。

石窟的雕塑(彩塑)和壁画(浮雕),集中于礼拜窟中。而礼拜窟的空间形式亦具有多种不同的式样。

1.中心柱窟(塔庙窟、塔柱窟)

其祖型应是印度的支提窟。学界根据其洞窟的形制特点,通常称其为中心柱窟,或塔柱窟、塔庙窟。印度的支提窟,窟中凿建一座佛塔是其主要特征。这种支提窟传到中国各地之后,其形制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特点,随之中心柱窟的形制也出现了许多地域特色。如龟兹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其塔柱的形式,既非塔形亦非柱形。既不同于印度的支提窟,也与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窟样式不同。主室窟顶多作纵券形;环绕柱体的甬道均较低矮,顶部多为券形;有的中心柱窟后甬道增高变为后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图11)。而敦煌及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窟,已将窟中的佛塔演化成方形的楼阁式,塔顶与窟顶连接,并变化为方形的柱体,柱体四面开龛,龛内安置佛教造像。中心柱窟空间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柱体上的龛形式样和洞窟窟顶的式样和细部装饰上。现以莫高窟为例,分述其主要特征。

(1)北朝前期(北魏)

敦煌石窟的中心柱窟,中心塔柱正面开一龛,其余三面多开凿上下两列龛(图12)。除圆拱龛之外,还有阙形龛。后种龛形无疑是模拟中国传统建筑阙的形式,完全是中国本土化了的佛龛式样。而阙形龛据目前所知,仅见于甘肃河西石窟,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图13)。屋形龛则是见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地,亦较流行的龛形,是另一种中国本土的佛龛式样(图14);东部地区龙门石窟流行的帐形龛,在敦煌石窟中却不见一例。但在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固原须弥山石窟均是习见的龛形,但出现的时间稍晚。敦煌石窟中心柱窟主室的顶部,多做前、后两面坡式样,即俗称的“人字披”。两面坡的斜面上,浮塑出半圆形的椽子,以表现其空间是两面坡形的木构建筑。屋檐下方有的还塑出挑檐枋,并有木制斗拱承托。凡此种种细部特征,皆是力图表现“人字披”这种形式,完全是对木构建筑形式的模仿。此种人字披形式的窟顶,以敦煌最为流行(图15)。

(2)北朝后期(西魏、北周)

敦煌石窟的中心柱窟,中心塔柱正面开一龛,其余三面也多改作一列龛,即中心柱每面各开凿一龛。此类形式成为北朝后期中心柱窟的典型式样。除敦煌外,还见于须弥山石窟,其第51号窟,洞窟高达10米以上,是目前所知北朝晚期最大的中心柱窟的唯一实例。东部地区的中心柱窟,则将后甬道变成隧道形式,并取消后壁的小龛。其典型实例见于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图16)。

(3)隋代、唐前期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原版全文中心柱窟的主流位置,被佛殿窟所替代,逐渐趋于消失。不过在隋代敦煌出现了在中心柱上部呈倒须弥山形的柱体,形制特殊为别处所不见(图17)。须弥山石窟,唐前期还存在大型中心柱窟(105窟),已是罕见的实例(图18)。此后典型的中心柱窟,似乎在中国石窟中逐渐消失。2.佛殿窟(方形窟)

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故研究者将其称为方形窟。因其使用功能与寺院佛殿相似,也被称为佛殿窟。这是中国石窟中最具典型性的窟型,遍布各地石窟,其流行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在龟兹石窟中,佛殿窟数量仅次于中心柱窟。洞窟平面一般为方形,或横长方形。窟中的塑像均已损毁,洞窟形制的差异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窟顶上。其式样有:券形(纵券和横券),穹隆形,斗四套斗形,盏形等。就敦煌石窟而言,佛殿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一直在使用的一类典型洞窟。因此其空间形态和建筑式样上,出现了许多变化。

在北魏末,出现了平面方形、正壁开一大龛、覆斗顶形式的佛殿窟。此种窟形,成为方形佛殿窟的典型式样。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佛龛的形制上。

北朝时期,由于佛龛容纳的佛像较少,故而佛龛进深较浅,多使用圆拱形龛,佛龛的龛底距地面较近,龛形高大。故而龛内佛像突出醒目。

隋代佛龛龛口渐趋方圆,并出现双层龛口大龛(龛平面作凸字形),佛龛龛底与地面距离升高。由于出现双层龛口,龛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佛像。这种佛龛的出现,与佛像组合的扩大密切相关。

唐前期(初唐、盛唐),佛龛多为敞口龛,佛龛顶部上口上仰,两侧龛口外敞。这种式样,便于展示龛内塑像(图19)。

唐后期(中唐、晚唐),佛龛形制规整,平面多为横长方形,龛顶作(录皿)形顶。龛内安置倒凹字形佛坛,佛像皆安放在佛坛上(图20)。此后龛形变化不大。

平面方形覆斗顶的佛殿窟,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化了的一种窟形。其空间式样,意在模仿世俗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帷帐。这与墓葬中的方形覆斗顶墓室的形制极为相似。墓室的形制是模拟死者生前生活的环境。方形覆斗顶墓室的形制,在空间形式上与帷帐极为近似。有的墓室中,还安放金属的帐架(敦煌地区墓室中还发现了丝绸帷帐)。两者的意念是一致的,均为将墓室和洞窟的空间营造成帷帐的形式。因此,我们似乎也可以将方形、覆斗顶窟称为帐形窟。支持这一判断的证据有如下几点:敦煌莫高窟285窟,窟顶画出帷帐纹饰以及四角垂悬的流苏,表现帷帐的意图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北魏末出现的帐形龛,模仿帷帐的形式十分逼真;须弥山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覆斗顶和四角攒尖顶窟,多雕出仿木帐架,并用帷帐纹装饰(图21);敦煌唐代后期出现的(录皿)顶大龛,敦煌文献中即称为“帐”,龛口称为“帐门”,可见古人即视此类龛为帷帐。

3.佛坛窟

佛坛窟是佛殿窟的变异形式。

在窟中安置方形或长方形佛坛,造像集中布置在佛坛上。窟中出现佛坛,在北朝时期即有窟例,如莫高窟487窟和285窟内,窟中后部地面上凿有方形的佛坛(图22)。坛上造像情况不明。龟兹石窟的克孜尔石窟,佛坛窟流行年代似乎较晚,佛坛上的塑像多已不存(图23)。莫高窟典型的佛坛窟,流行于唐后期以后。敦煌的佛坛窟,在佛坛后部增设一座通联窟顶与佛坛的背屏,起了分割洞窟空间的作用(图24)。此种背屏与寺院佛殿中的扇面墙的作用相似。此类佛坛窟,还见于唐宋时期的四川广元石窟、河南龙门石窟、陕西延安地区石窟等地。

4.大像窟

大像窟是指窟内雕凿或塑造高大佛像的佛殿窟。

敦煌莫高窟的大像窟,出现的年代较晚。莫高窟像高33米的南大像(96窟),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北大像高26米(130窟),始凿于唐开元间。大像窟窟前多附设多层木构楼阁,莫高窟的大像窟窟前木构建筑,历史上经过多次改建(图25)。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唐代大像窟其主像皆是倚坐像的弥勒大佛,且开凿盛极一时,这似乎与武则天称帝利用佛教而大造舆论有着某种联系。大像窟在东部地区,大约出现在北朝晚期,其例如山西太原童子寺的大佛,是依山凿建的。而在新疆地区如龟兹石窟中,大像窟出现年代更早,数量也多,遍布龟兹各石窟群。龟兹石窟中大像由于是泥塑,均已毁损无存。但从其主室中正壁上残存的固定塑像的木桩圆孔遗迹,仍可想见大像的宏伟与壮观。龟兹大像窟的典型窟形是:洞窟主室高大,其高度以能容纳大像为限。主室顶为纵券形,正壁前下部,大多存有半圆形像台,像台上残存有立像双脚的痕迹。主室正壁两侧下隅,凿有低矮的甬道,可以进入后甬道或后室。具有后室的大像窟,在后室中多有涅槃像。根据大像窟的种种迹象和相关的c“年代测定的数据判断,龟兹石窟中的部分大像窟的年代较早。宿白先生推测,大像窟有可能最早出现在龟兹地区,然后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影响到其他地区。这一颇有兴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5.涅槃窟

这是专为安置涅粲像而开凿的洞窟,是佛殿窟的变异形式。

洞窟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有顶、梯形顶、横券顶等不同式样。涅槃像安置在正面壁的涅槃台上。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涅槃题材的造像,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但大多不是主像。敦煌莫高窟唐代以后始出现专门供养涅槃像的洞窟,其着名者是第158窟和第148窟,涅槃像长达10米以上。龟兹石窟中,涅槃像出现年代较早。龟兹大像窟中,有的洞窟有高大的后室,后室内多有大的涅槃像。中原地区涅槃窟的出现是否有龟兹石窟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阅读全文

与佛教造像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家用编译机 浏览:547
电子加密货币最新政策 浏览:377
androidcanvas撤销 浏览:269
安卓手机怎么把图标全部下移 浏览:185
饥荒被服务器踢出怎么进 浏览:170
c编译器哪款好 浏览:732
快手宝哥发明什么app 浏览:822
张艳玲编译 浏览:66
android展开收起动画 浏览:237
linuxxz文件 浏览:160
在游戏中心里面怎么玩到解压神器 浏览:484
电脑发到手机里面照片怎么解压 浏览:73
虚拟pdf打印机64位 浏览:413
支付宝AES加密和解密 浏览:379
编译实验原理下载 浏览:131
加密防伪溯源系统私人定做 浏览:222
扫码给电动车充电的app叫什么 浏览:760
关闭命令提醒 浏览:356
云账本app服务器 浏览:499
python输入数字循环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