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蒂芬·威廉·霍金 的主要着作有哪些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主要着作有:
1、《时空的大尺度结构》(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2、《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3、《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4、《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5、《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6、《上帝创造整数》(God created the integers)
7、《乔治的神秘宇宙钥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
8、《乔治的宇宙寻宝之旅》(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
9、《乔治与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
10、《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
11、《我的简史》(My brief history)
12、《时间简史续编》
13、《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14、《时空本性》
15、《未来的魅力》
16、《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
(1)霍金大设计pdf扩展阅读:
霍金的学术思想:
1、时光机
英国着名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继承认外星人的存在后,又发表一个惊人论述:他声称带着人类飞入未来的时光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需条件包括太空中的虫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不过,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时光机回去看历史,因为“只有疯狂的科学家,才会想要回到过去‘颠倒因果’。”
物理学家霍金在拍摄的一部有关宇宙的纪录片时提到,人类其实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并且能够进入未来。霍金甚至说,自己是因为担心别人把他当成“怪人”,所以才不敢乱说话,也不愿意多谈有关时光机的东西,直到透过纪录片后才敢大方讨论。
至于时光机的关键点,霍金强调就是所谓的“四度空间”,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虫洞”。霍金强调,“虫洞”就在我们四周,只是小到肉眼无法看见,它们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裂缝中。
他指出,宇宙万物非平坦或固体状,贴近观察会发现一切物体均会出现小孔或皱纹,这就是基本的物理法则,而且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皱纹及空隙,比分子、原子还细小的空间则被命名为“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其中。
霍金指出,理论上时光隧道或“虫洞”不只能带着人类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虫洞两端位于同一位置,且以时间而非距离间隔,那么宇宙飞船即可飞入,飞出后仍然接近地球,只是进入所谓“遥远的过去”。因为在4度空间中,10分钟也许是n小时。不过霍金警告,不要搭时光机回去看历史。
史蒂芬·威廉·霍金表示,如果科学家能够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则,而导致舱内的时间变慢,那么飞行一个星期就等于是地面上的100年,也就相当于飞进未来。
霍金举人造卫星为例,指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由于受地球重力影响较小,卫星上的时间比地上时间稍快。由此,霍金就设想出一艘大型极速宇宙船,可在1秒内加速至时速9.7万公里,6年内加速至光速的99.99%,比史上最快的宇宙船阿波罗10号快2000倍。船上的乘客就是变相飞向未来,作出名副其实的时间旅行。
即使是在太空中,万物也都有时间的长度,在时间中漫游,意味着穿越该“4度空间”。
霍金举例指出,开车直线行进等于是在“1度空间”中行进,而左转或右转等于加上“2度空间”,至于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下行进,就等于进入“3度空间”。穿越时光隧道就是进入“4度空间”。
2、外星人论
斯蒂芬·霍金在美国探索频道2010年4月25日播出的纪录片《跟随斯蒂芬·霍金进入宇宙》中说,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类不应主动寻找他们,应尽一切努力避免与他们接触,从而避免黑暗森林打击!(刘慈欣三体中所提到的理论)
霍金认为,鉴于外星人可能将地球资源洗劫一空然后扬长而去,人类主动寻求与他们接触“有些太冒险”。“如果外星人拜访我们,我认为结果可能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当年踏足美洲大陆类似。那对当地印第安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3、星际移民
霍金在2010年8月接受美国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Think访谈时,再曝惊人言论,称地球200年内会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
霍金表示,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迟早会灭亡。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正在一点点掠夺地球资源,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
4、学术赌注
霍金喜欢就一些科学命题,与其他学者开赌,一时成为科学界美谈。
(1)能否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霍金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戈登教授打了个赌:CERN不会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希格斯与其他同事经过漫长年代的潜心研究,等待了48年,才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也称为“上帝粒子”。
(2)黑洞是否存在
集一生精力研究黑洞的霍金,曾担心黑洞可能只是理论上的概念,而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他为免到时自己变得一无所有,1975年他与另一名物理学家索恩(Kip Thorne)开赌:究竟黑洞是否存在。
(3)裸奇点的存在
1991年,霍金又要求开赌,这次索恩与他站在同一阵线,对赌一方是物理学家裴士基(John Preskill)。当时的命题是,奇点应该被黑洞围绕,但没有被黑洞包围的“裸奇点”(naked singularities)是否存在。
霍金与索恩押注:裸奇点并不存在,随即与裴士基立下赌据,谁输了要向对方送上一件用来“遮蔽裸体”的T恤衫,写上适当的服输字眼。霍金于1997年修正他的理论,指出裸奇点有可能存在。
5、高维空间
根据90年代提出的M理论(超弦理论的一种),宇宙是十一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的。在爱因斯坦那里,宇宙只是四维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现代物理学则认为还有七维空间我们看不见。
科学家们对我们已认知的维与可能存在但未被认知的维之间的区别是如何解释的呢?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一只蚂蚁在一张纸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走。对它来说高与低均无意义,这就是说,第3维的空间是存在的,没有被蚂蚁所认识。同样,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数据构成的(三个空间维,一个时间维),我们没有觉察到所有其他的维。
根据物理学家的看法还应该有7个维。尽管有这么多的维,这些维是看不见的,它们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称为压缩的维。为了弄清这种看法,让我们再以蚂蚁为例展开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蚂蚁在上面行走的那张纸卷起来,直到卷成一个圆筒形。
如果蚂蚁沿着纸壁走,最后它又会回到出发点,这就是压缩维的一个例子。如果能沿着着名的莫比乌斯带走,也会发生上述现象,当然,它是3维的,但如果沿着它走过,总是会回到出发点的。莫比乌斯带从维的角度讲是压缩的,按照物理学它有3个维,但谁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认知成一个维。
这就有点像左图上的人:上行或下行,但永远不会走到尽头。如果蚂蚁不是沿着纸筒弯曲的壁行走,它就永远不会返回到原出发点。这就是二维(或者说被我们所感知的那种维)的例子,沿着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2. 霍金的大设计TXT
http://vdisk.weibo.com/s/dPdqUcek4GZH?from=page_100505_profile&wvr=6
3. 霍金着作《大设计》
《大设计》是着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霍金的《时间简史》是他1988年之前对理论物理与宇宙学的总结,如今历史车轮又转过了20多年,人类对宇宙有了新的发现和理解,他自己对宇宙和统一理论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对于未来的发展有许多预言和展望。 图书简介着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他的新书《大设计(Grand Design)》里说,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霍金教授认为,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物理学定律向传统宗教信仰发起了挑战。 霍金在这本新书里说:“由于存在万有引力等定律,因此宇宙能够,而且将是从无到有自己创造了自己。自然发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这本书将在2010年9月9日出版,联合作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里昂纳德·曼罗迪诺。该书旨在反驳艾萨克·牛顿爵士的信仰:宇宙应该是由上帝创造的,它不会诞生于混沌世界。 霍金列举了1992年发现一颗行星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而不是我们的太阳。他说:“它与我们的行星情况一样——单一太阳、地球-太阳距离和太阳质量的幸运组合,它并非与众不同,也不能证明地球是为了取悦人类而精心设计的。”霍金以前显然接受了上帝创造宇宙的说法,他在1988年的书《时间简史》里写道:“要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它就将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那时我们应该清楚上帝的想法。”他还不知道其他行星和整个新宇宙,即所谓的“多元宇宙”是否存在生命。 物理学上所说的M-理论,是弦理论的一种形式,它可能是解释已知宇宙里的一切问题的“圣杯”。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把量子论(亚原子级别的物质)与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物质如何互动)统一起来的普遍理论。霍金说:“M-理论是爱因斯坦希望找到的统一理论。事实上我们人类能离了解掌控我们和我们的宇宙的定律如此近,已经是个巨大胜利。” 最近几个月,霍金一直对许多问题直言不讳。他在4月的纪录片里说,假设宇宙的其他地方存在智能生命是“完全合乎常理的”。他在一系列声明中表示,他设想的“大船”可能会给地球带来威胁,这些船可能正在设法移民地球,掠夺我们的资源。霍金说:“我们只要看看自己,就知道智能生命是如何发展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地步了。我设想他们现在就乘坐着一艘艘的大船,已经耗尽了他们星球上的所有资源。他们可能已经成为了游牧民族,伺机征服并殖民他们能够抵达的任何星球。”因此霍金下结论说,试图与外星人接触似乎有点太冒险了。 他说:“如果外星人真的有朝一日到访地球的话,我想结果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时的情景差不多,那对美洲的土着居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霍金曾发出警告说,除非人类能在2个世纪内移居太空,否则将会从宇宙中永远消失。他表示,我们长期幸存下来的唯一机会就是离开地球,移民到更加遥远的行星上。他在接受大思想(Big Think)网站的采访时说,他是一个乐观派,但是未来几百年还不清楚人类是否能够幸存下来。[1]霍金华人弟子评霍金新作《大设计》:哲学已死极端物质化的当今世界是否比以前更进步,还是很可疑的事。人们必须做形而上的追求,才能脱离动物界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世代有识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义。 解决这些命题本来应该是哲学家的任务,可惜科学的高度发展使得哲学无法跟上。霍金在新着《大设计》的开篇中说到“哲学已死”就是这个意思。可以断定,当今世界已经出现不了康德、彭加莱和罗素这样的人物了。 《大设计》是霍金在《时间简史》之后的最重要的着作,它凝结了霍金20多年来对科学和哲学的思考成果。它是在蒙洛迪诺的技术协助下完稿付梓的。 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使人们逐步意识到,世间万物的演化是遵循定律而非以人格化的神的意志为转移和运行的。 拉普拉斯首先提出了决定论。霍金接受世界决定论的观点,但他进一步说,由于“具有意识的肉体牵涉到极大量的自由度”,所以只能用有效理论——心理学来处理。在心理学这种有效理论中就可以镶嵌进自由意志。这是极其宝贵的。 近现代科学家们多相信存在独立于观察者的实在,而自然定律只不过是它的数学反映。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却强烈地撼动了这种旧实在论。 霍金认为,判断一种场景是否实在,只在于其间是否有一套完备的自洽的逻辑或定律通行无阻。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或理论以及一系列将其元素和观测相连接的规则。霍金将它称为依赖模型的实在性。 这和柏拉图以来的许多哲学家所坚持的旧实在论不同。旧实在论体现在经典科学的图像是存在一个与观察者无关的外部世界。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论击碎了旧实在论。 上世纪40年代,费恩曼提出了量子论的历史求和表述。在这个基础上,约翰·惠勒提出了“延迟选择”的理想实验。对于宇宙而言,它的过去具有所有可能的历史,每个历史都被赋予各自的概率,对现时宇宙状态的观测影响它的过去历史。这种分析甚至指出从大爆炸如何引出我们感知的自然定律。这一点对于宇宙学具有关键的意义。 从人类意识到宇宙万物被定律制约,直到今日对万物理论的发展,是一部理性逐步战胜蒙昧的迄今还在继续的史诗。 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模型被普遍接受。在大爆炸宇宙场景之先有一个暴胀的过程,它可以解释大爆炸宇宙学中的视界、平性和磁单极子以及宇宙结构的起源问题。但是所有这些都回避不了宇宙学最根本的问题——宇宙的创生。 上世纪80年代,霍金等人提出的无中生有的场景是一个彻底解决宇宙创生问题的最满意方式。那时,理论物理学界认为四维时空中只有一族定律。所以,无边界量子宇宙学不仅是自洽的,还是自足的,单凭物理定律即能预言宇宙中的一切。这一点对于宗教的含意非常深远,上帝在这个场景中已无立足之处。这个观点在《时间简史》中早已表达得很清楚。在《大设计》出版前夕,路透社记者和中外无数媒体仍然耸人听闻地说,“他改变了对上帝的看法。”与其如此,不如说,这些人从来没看懂过《时间简史》。 物理学研究方法通常是从第一原理出发,对某些模型进行研究,进而与观测相比较。但从上世纪中开始,人们发现,在天体物理和宇宙学中,往往还可由观察者存在这个条件出发而得出许多结论。这个原则被称作人存原理。例如,关于我们观察到的时空为何是四维,从人存原理早已得知。从量子宇宙学首次推出我们生活其中的时空为四维是晚近的事。在无边界的超引力宇宙学中,可证明外时空必须是四维的,而内空间为七维的。 人存原理和第一原理似乎处于理论物理的两极,为什么从两者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如果我们得知宇宙某一时刻的内外空间的一切信息,则量子宇宙学中的无边界设想的原型仍然适用。然而,人们在现实中只能掌握到外空间的信息,所以对无边界宇宙的场景要做相应的改变。在给定的外空间的状态下,由于内空间的大量可能性,此前宇宙的与无边界设想相符的历史就有许许多多。我们要寻找其中概率最大的那个历史。这个历史同时确定了内空间的“卷缩”方式,并由此导出四维时空的表观定律和初始条件。这种新手段被称为“从顶到底”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含义是,我们的观察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因和果的差异在这里居然消失了。由此也可看出为何从人存原理和第一原理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无边界量子宇宙学已经把造物主或上帝从宇宙创生的场景中祛除,而这新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又将我们推上万物之灵的宝座。 从M理论迄今作为终极理论的唯一合格候选者到宇宙的存在和创生,人类已经如此清晰地理解宇宙和我们的存在,这真正是理性的胜利。事实上,任何文化创造,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恐怕都不及理解我们自身存在这个命题伟大。 显然,《大设计》是一部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青年人必读之书。 (作者系着名物理学家霍金的华人学生。霍金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果壳中的宇宙》等作品的中文译者,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4. 【科学松鼠会】世界真的存在吗——霍金《大设计》读书笔记
为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这种终极问题伤透脑筋的不是只有谢尔顿一个,古今圣贤多有钻在这个牛角尖里出不来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人一手安排的虚拟人生,我们怎么说服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我们自己是真实的?是否有办法证明真实这个命题?
解答:真实还是虚幻并不那么重要
要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拟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端,争论了很多年。在科学开始发展之前,唯心主义都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在东西方都有哲学家提出了外界的事物不过在人的内心的反映,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中国儒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主教声称精神之外没有任何存在。尽管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持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心外无物的说法是很难去证伪的。英国文人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友人谈论到贝克莱主教的思想虽然不正确但是无法反驳的时候,用力把脚踢向大石头,并在脚弹回来的时候大声说,我据此反驳!但是,这并没有解决争论:约翰逊剧痛的脚趾也还是他头脑对外界的反映他虽然豁出了脚趾却仍未真正驳斥贝克莱的观念。不过这一行为确实解释了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的观点: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实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是真实的。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判断这个世界的规则是不是符合逻辑并且自洽来判断其真实性。掌控世界的超级电脑或者外星人也许并不觉得有必要遵守常识或者逻辑,对他们来说,测试人类对奇怪事情的反应也许会是一个有趣的实验。比如说,他们或许觉得让月亮成为正方体比球体更有趣假若我们观察到的事物违背我们的常识或逻辑,如果我们不是疯子,那么就可以肯定是这个世界有点什么不对头的地方。
这样的讨论,除了让我们觉得迷茫困惑之外,没有任何的结果。尤其对于科学家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此,霍金在着作《大设计》的第三章《现实是什么?》里,提出了一个可以绕开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的观点: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这个观点指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模型(一般是数学的模型),追问一个模型是否真实并没有意义,关键在于模型的内容是否能够跟我们对世界的观测相吻合。如果有两个模型都能和观测吻合,那么它们就同样是真实的模型,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问题的情况来选择较为方便的模型。
托勒密在约两千年前,根据希腊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成果,将地心学说加以系统化论证。尽管《圣经》里从未清晰地提及过群星环绕地球运动(圣经成书的时候人们还深信大地是平的),后来欧洲的天主教会还是接纳了地心说并将其神圣化,直到异端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日心说之前其地位都未曾动摇(1992年罗马教廷才承认对哥白尼的判决是错误的)。
从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观点出发,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真实认知。在处理太阳系内其他行星运动规律的时候,使用日心说的理论处理起来更为方便,但是当讨论地球上观测的行星位置时,也许使用地心说的理论更为简便。两个模型都能和实际的观测较好地吻合。
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观点也可以解决或者说绕开科学间的一个哲学问题。既然我们没办法看到电子和夸克,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存在是真实的呢?因为电子和夸克非常有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完美地解释观测到的实验现象,所以在考虑相关的物理现象的时候,承认电子和夸克是真实存在的要比认为它们是不存在的与观测结果更吻合。如果我们能够构建一个物理模型,不需要电子或夸克也能完美地解释观测结果,那么在这些模型里,电子和夸克就是不存在的概念。
几年前,意大利的蒙扎城出台了一项禁令:禁止在弯曲的鱼缸里养金鱼。这是为了避免金鱼通过弯曲的鱼缸观察到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扭曲的世界让动物保护主义者们觉得对金鱼来说太残酷。但是,如果弯曲鱼缸里的金鱼科学家足够聪明的话,它应该能够在扭曲的坐标系里面写下描述世界的公式。我们世界里的自由落体运动在金鱼看来是一个曲线运动。它说不定甚至能写下那个弯曲坐标系里描述世界运转的科学规律,并且可以由此对世界的运行作出足够精确的预测。你得承认,金鱼科学家总结的科学规律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有效描述,并且,既然金鱼无法离开鱼缸生活在空气里,我们的规律对它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
而且,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处在一个弯曲了的宇宙里。从这点上来说,弯曲鱼缸里的金鱼并不比我们的处境更加糟糕。也许我们的科学家们研究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在某位异位面的智慧生命眼里也是不够简洁、不够清楚的,但是这些科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则是真实有效的对世界的描述。
按照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的观点,真实还是虚幻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理论是否可以更好地解释和描述这个世界,是否能与我们周围的现实相吻合。
(本文刊载于《新发现》解惑专栏)来源:(科学松鼠会)
5. 求《大设计》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大设计》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b0uui_K-pIQd0gNlBnkPGg
6. 《十问霍金沉思录》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十问》([英]史蒂芬·霍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3XCkHZGpwVptWKE5tQ1qxw
书名:十问
作者:[英]史蒂芬·霍金
译者:吴忠超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3
页数:248
内容简介: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最后的着作《十问:霍金沉思录》,这本书涉及他对科学与社会所面临的大问题的思考,包括“人类是否会一直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可能不会)”“时间旅行是否可能?(仍无法排除可能性)”等;还有对诸如地球面临的严重威胁、“超人”种群以及外太空是否存在智慧生命、人类是否应该去开拓太空殖民地等问题进行的最后预测,这些预测饱含了霍金对人类未来深深的忧思。
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霍金是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获得了包括总统自由勋章在内的众多奖项和荣誉。着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黑洞不是黑的》等书,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长眠于西敏寺大教堂,与牛顿和达尔文为邻。
7. 大设计 霍金主要内容
《大设计》是2011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斯蒂芬·霍金。霍金的《时间简史》是他1988年之前对理论物理与宇宙学的总结。
霍金教授认为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物理学定律向传统宗教信仰发起了挑战。 “由于存在万有引力等定律,因此宇宙能够,而且将是从无到有自己创造了自己。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它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
8. 霍金的大设计到底是讲什么
大设计的核心思想是:
“宇宙学中通常假定宇宙有一单独的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定律去计算这个历史如何随时间发展。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往上’方法。然而,由于我们必须考虑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表述的宇宙量子性质,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中的态的历史的贡献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着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往下’地跟随历史,从现时刻回溯。某些历史比其他的可能性更大,而求和通常被一个单独历史所支配,这个历史开始于宇宙的创生而完成于正被考虑的态。‘从顶往下’方法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自然的表现定律依赖于宇宙的历史。许多科学家相信存在一个单独的理论,该理论解释那些定律还有自然的物理常数,诸如电子的质量或者时空的维数。但是‘从顶往下’宇宙学要求,自然的表观定律因不同历史而不同。”
《大设计》的主题是理解生命,万物和宇宙的存在。
这本书凝结了作者自《时间简史》出版之后20多年间,对科学和哲学的探索成果,以及对这些学科的未来展望。由于近现代科学尤其是量子论的发展,哲学界已不可能跟得上科学的脚步。鉴于理论物理和宇宙学的新发展,霍金提出了依赖模型的实在性。这种新观点使科学和哲学中的许多传统争论的问题成为伪问题。由于近年超弦理论的进展,许多人认为,正在寻找的M理论很可能是爱因斯坦晚年追求的统一理论,亦即终极理论。由此霍金重新思考了自己有关宇宙无中生有的创生场景,并在某种意义上将观察者推上万物之灵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