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学分析教材------高手请进!!!!
【数学分析原理】(菲赫金哥尔茨着)
介绍:
这是一部现代数学名着,一直受到数学界的推崇。作为Rudin的分析学经典着作之一,本书在西方各国乃至我国均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许多高校用做数学分析课的必选教材。本书涵盖了高等微积分学的丰富内容,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基础拓扑结构、函数项序列与级数、多变量函数以及微分形式的积分等章节。
本书内容相当精练,结构简单明了,这也是Rudin着作的一大特色。
与其说这是一部教科书,不如说这是一部字典
网上是这么评价的:
“W.Rudin:"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有中译本:卢丁"数学分析原理")。这也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先生写了一个系列的教材.该书的讲法,(指一些符号,术语的运用)也是很好的. 这里附带说一句,因为在理基里面当年念的是后来复旦出版社出的秦老师和余跃年编的"高等数学",虽然我一向认为该书编的很是不好,但是在这里想引秦老师的一句话,希望能对非数学专业的ddmm有所帮助:就是学完"高等数学"以后,可以找一本西方advanced calculus水平的书来看,基本上就能够达到一般数学系的要求了.当时秦老师曾特别指出Rudin的书. ”
当然是2好了,陈天权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且2写的比较系统详细,我就在用2,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㈡ 《数学分析》哪本教材最好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三种“数学分析”教材,由浅入深排列,供你选择。
《数学分析新讲(1、2、3)》张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
《数学分析解题指南》林源渠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积分学教程(一、二、三卷)第8版》(俄罗斯)菲赫金哥尔茨(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典分析集大成者,推导详尽,例题丰富;可将例题作为--有解答的习题--对待.
《数学分析原理》(美国)Rudin(机械工业出版社)
《数学分析原理习题解答》(pdf文本)
很难,是从现代观点讲数学分析;内容精炼,不适初学。
㈢ 数学分析新讲(张筑生)VS复旦版数学分析VS华师大版数学分析
徐森林的《数学分析》(黄颜色的封面)那才是最好的,就是有些题目巨难。它的作者时数学家吴文俊的学生,他把吴文俊在中科大创造的讲授数学(尤其是数学分析)的方法(这方法在中科大被叫做“吴龙”)发扬光大,非常之NB。
再推荐几本:(如果你家很有钱,强烈建议全买下,否则酌情可买一两本)
1.裴礼文-《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
2.南开的、复旦的、北大的。(巨经典)
3.华师大的算是中上等,它讲的比较清晰,不太难,可以增信心。
㈣ 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怎么样
张筑生的数学分析很好工。
张筑生教授1940年11月4日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籍贯河南巩县。他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83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理学博士。1991年获得了国家教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 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及荣誉证书。张筑生现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数学会奥 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筑生教授因癌症医治无效,于2002年2月6日下午3时40分去世,终年62岁。
㈤ 急求 张筑生数学分析新讲
你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大二学生,我们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的《数学分析》 我觉得教高中的话,并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分析的知识。但是如果考研的话,我觉得数学分析随便看一本也完全够用,不客气的说,我们数学系的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最专业最难的,只要掌握就足够考其他专业的研了,当然要是想考进我们数学系的研,那两本书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祝你成功!
㈥ 通俗易懂的数学分析
数学系的初级课程之一。
数学系的初级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你有什么基础,拿来一本书就能看懂,只要你花功夫下去啃。数分主要还是将关注点放在实数系性质,基本的函数性质,级数性质,函数积分性质等等,属于实函数空间的基础理论。难度不是很大,但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来体会。
如果是大一并且高中有一定的基础,推荐自学,中文书目推荐:
1《数学分析》(上下)陈纪修 复旦数院教材:我本科时候就学的这本,总的来说脉络非常清晰,证明也很翔实。习题较简单,入门可以作为主要参考书。
2《数学分析教程》(上下)史济怀、常庚哲 科大数院教材:也是我当年的主要参考书之一,这本书作为入门相对来说会难一些,书中的一些习题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要求。
3《数学分析新讲》(123)张筑生 北大教材:这套教材相对来说切入点会新一些,里面涉及很多其他教材没有的知识点,证明的思路简洁,可以作为补充教材。
4《数学中的反例系列》:有很多很多本,什么数学分析中的反例,实分析中的反例……网上都可以下到pdf版本的。数分要学好,反例不可少。这句话是真理,忘谨记。
㈦ 数学分析参考书
你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上精品课一栏看看,
北大的讲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
都可以下载(用迅雷下比较快)
讲得观点很高,内容比较清楚明白
还有张筑生《数学分析新讲》(全三册),讲解非常清楚,观点也很高
国外Apostol《数学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译丛,影印版和译版),相当于国内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实变函数
还有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这个比较难
国内论坛是博士家园www.bossh.net/forums,基本上数学专业能涉及到的问题都有讨论,包括研究生课程和应用数学各分支
㈧ 数学分析教材,求推荐!
华师的教材是最垃圾,赶紧扔了吧。
国内比较好的教材有中科大史济怀的《数学分析教程》(个人认为是国内最好的),其次有北大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新讲》(用现代手法来讲数分,好书!),另外有南大梅加强老师的《数学分析》,北大周民强、方企勤的《数学分析》(现在没有书了,用的都是复印的),复旦欧阳光中的、华师陈纪修的也都不错。
国外教材,有菲赫金哥尔兹的《微积分教程》(数学分析网络大全),还有卓里奇的《数学分析》(用现代手法来讲数学分析,微分流形、泛函的知识很多)据说清华数学系用这本书作为教材,另外有阿黑波夫的《数学分析讲义》(北师大的教材,王昆扬翻译),
美国教材不错的有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
㈨ 张筑生的生平事迹
张筑生是了不起的教授,他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2003年2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着位置以《张筑生,了不起的教授》为题报道了张筑生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筑生被誉为“校园里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镜子”。3月初,北京大学党委和校行政决定在全校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中开展学习张筑生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学习他那种情倾学生、忘记自我、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精神,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不求索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学习他那种信念坚定、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学习他那种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张筑生教授一生清贫,默默付出,一辈子没有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但是他的教学和编写的教材在北大师生中竖起来一座丰碑。 张筑生1940年出生于贵阳市,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3年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博士。北大百年校庆时,他的编号为001的博士证书被当作珍贵文物展出。
据当年的研究生同学、现任北大数学学院教授赵春来回忆,张筑生本应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1982年他就在硕士毕业论文里,把着名数学家Smale 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干掉了。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只是由于校长张龙翔过于谨慎,‘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的荣誉才被其他学校的人获得。第二年,张龙翔急了,专门请了一百多位专家给张筑生一个人搞博士论文答辩,场面极其壮观。”
采访张筑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大家都用“才华横溢”来形容这位面容清瘦、衣着简朴、左手残疾的教授。文兰院士是张筑生的同门师弟,他提醒记者不要刻意提张筑生有什么残疾,其实他的学问、口才、活力,让人根本想象不到他身体上的缺陷。因为罹患鼻咽癌,他整整化疗12年。文兰说:“在78级53名研究生中,张筑生是学问家。他是我们微分动力系统讨论班上的主讲,一讲就是三个小时,都是学科前沿的东西,黑板写满了擦,擦了又写满,总是一肩膀粉笔末子。他有很好的文学造诣,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数学内涵。后来他写出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成为该学科国内最早的研究生教材。我至今还用这本教材给研究生上课。我们的导师廖山涛院士对该书的评价是:‘有了这本书,一大批年轻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学科前沿。’廖先生从不表扬谁,唯独对他例外,说‘张筑生的知识面广博得惊人’。” 留美归来,他接受了编写教材的硬任务。明知这不算成果,他照样呕心沥血
张筑生并非着作等身的大学者。目前北大数学学院共有62名教授,其中有5名院士、45名博导,张筑生至死都没评上博导。他一生只写了三本书:《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数学分析新讲》(共三册)、《微分拓扑讲义》。
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向记者提到张筑生编写的教材《数学分析新讲》。“数学分析”是数学系的基础课,相当于其他系的“高等数学”。1986年初,张筑生刚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归来,领导就给他一个教材改革的硬任务:编写《数学分析新讲》。有朋友劝他:“在北大,只有科研成果才是立身之本,而编写教材则不算科研成果。”张筑生没有犹豫,放下手头的学术课题,马上进入角色。此后的五年间,张筑生白天教学,晚上根据教学讲义整理书稿。圆珠笔芯写干了一大把,《数学分析新讲》一、二、三册相继面世。
陈天权曾是北大数学系“十大才子”之首,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十多年来他一直把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新讲》作为首选教材。记者请65岁的陈天权评价一下这套教材,陈先生显得非常谨慎:“数学分析的书多如牛毛,我没有全部见到,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与我所见到的书比较,张筑生的这套《数学分析新讲》,是有特色的。我跟张筑生不是很熟悉,但知道他为了编这套教材花了大量心血。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基础的课,讲好了不容易,但讲得再好也不算学术成果。张筑生能这么投入地搞一本基础教材,是非常难得的。”
张筑生本人对这套教材也是钟爱有加,他在书的后记里写道:“从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讲义到整理成书,前后花费了五年时间。明知是‘吃力不讨好’,却硬着头皮做了……《红楼梦》里有两句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夫人刘玲玲回忆,就在这套《数学分析新讲》面世不久,张筑生被查出了鼻咽癌,从此开始了12年漫长的放疗过程,直到去世。
张筑生去世时,正有一个“北大教授抄袭案”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一些外系的学生听说《数学分析新讲》的作者去世了,就在北大校园网上作文悼念:“幸亏北大还有张筑生这样的教授……”
他带领数学奥赛国家队连拿五届总分第一,连命都搭进去了,但无法记入教学工作量
1995年,张筑生受命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一干就是五年。
这又是一份无法“出学术成果”的苦差,甚至无法记入“教学工作量”。赵春来教授告诉记者,院里每年核算教学工作量,张筑生都要差一点;虽然每次都由领导“特别照顾”,顺利过关,但对张筑生来说还是有点委屈。“为了搞这个奥赛,他连命都搭进去了。我做过一次教练,再也不想做第二次,累死人了。外人根本不了解这份差事的艰苦程度。”
好在那些参加过奥赛的学生是了解的。记者找到当年的数学奥赛世界冠军、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的姚健钢,提起张筑生,他唏嘘不已:“数学奥赛搞了几十年,出题是最难的。因为参赛选手都是中学生,所以每道题都要把高等数学初等化,这种倒推的过程非常艰苦,要搞出一个既有新意,又有难度,还能分出学生优劣的题目,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而张老师每年都能拿出几十道新题,非常令人佩服。要知道,从1990年查出鼻咽癌起,他又患了严重的结肠炎,癌变也转移到了肝部。2001年夏天,在天津南开大学,他一个人为200名预赛选手办培训班,从出题、判题、讲课到讨论,他唱了七天‘独角戏’。你知道这七天是怎么过来的吗?他口腔溃疡、唾腺损坏、严重的结肠炎、全身骨头疼,还有晚期肝癌引起的腰以下严重浮肿,每天只能吃一点牛奶、葡萄糖、豆腐等流食。”
带着半身癌细胞,领着一帮数学尖子,五年间张筑生从加拿大转战到阿根廷,在70多个参赛国中,中国队连拿五届总分第一,其中三次所有参赛选手都获得了金牌。这一成绩,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先例。
连续拿了五个世界第一的同时,张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也拿了一个“第一”:他是该院有史以来接受最大量放疗的癌症患者。有一次在课堂上,张筑生对着下面几十张青春的脸说:也许你们所有人经历的痛苦之和,也没有我一个人经历的痛苦多。当时学生们还有些不服气。现在张教授去世了,同学们服气了,深悔没能分担老师的痛苦。
病情加重,为讲课只好禁食禁水。他拒绝全休,要用工作忘掉痛苦,直至最后一息
学校教学、奥赛培训之外,张筑生还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的“数学教师研讨班”授课,一讲就是8年。头几年他分文不取,后来才拿点授课费,但无论有无报酬,他都风雨无阻,单手骑着车穿行在车流人海之中。
在外人看来有些奇怪的是,张筑生在教师进修学校开了8年课,一些年轻教师就跟着他上了8年学。如人大附中的彭建平、20中学的刘运河、101中学的白雪等。进修学校副校长赵大悌说:“大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研讨班都能得到解决,而张先生则是研讨班的出题人和解决方法的归纳者。”白雪说:“国际数学大赛的题,一般答案都有两三页之长,而张老师只用四、五行算式就解决了,简直神了。更主要的是他教会了我用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解决问题。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都很佩服他。”
2001年下半年,张筑生的病情更重了,严重的结肠炎闹得他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为了上好一堂课,他要提前一天节食,上课当天则禁食禁水。院领导劝他全休养病,他不同意。刘玲玲代他向领导解释:“他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与其让他在痛苦中煎熬,不如让他在工作中忘掉痛苦,在思考中享受快乐。”
就这么痛并快乐着,张筑生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2002年1月11日下午2点30分,已经失去方向感的张筑生被几位研究生抬进北大第一教学楼 208室,这是他的微分拓朴学考场,他要亲自为38名学生监考。很快学生的成绩和评语都出来了。紧接着张筑生就住进了医院。 2月6日,张筑生与世长辞。
张筑生和刘玲玲没有孩子,他们把一茬接一茬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奥赛金牌得主、北大研究生安金鹏回忆说:“2002年2月1日,张老师病危,我去医院探望。张老师苏醒过来了,拉住我的手,坚持让我坐在他跟前,不准我起来。我就坐在那里,看着瘦得脱了相的张老师,心绪烦乱。过了好一会儿,张老师又慢慢睁开眼睛,看到我还坐在那里,慢慢地露出了安静的微笑。我被震撼了,从这个笑容里面,我看到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
张筑生去世后,北大校园网的BBS上贴满了悼念文章:
“张老师也许是我一生中再难遇到的顶尖级的老师……当他讲到几何,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真正的几何;当他讲到代数,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学过真正的代数。张老师的数学思想深刻但极其清晰,使我这样智力平常的人都能懂。”
“我曾经数次拜访了张老师以前在蔚秀园的家,真的是非常清贫,看过后我一度放弃了要从事科学研究的打算。2000年的夏天,最后一次拜访,张老师高兴地拿出蓝旗营的结构图,说:用我和刘老师的积蓄,也可以住进去了。我难过得哭了。”
“张老师,是您让我明白了,思考的乐趣比物质的享受更加高贵。张老师,您走好。”
张筑生没能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他一生钟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学生。他似乎不
懂得争成果,争头衔。然而,熟悉他的人们授予了他最高、最响亮的头衔——真正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