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失落的秘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失落的秘符》([美] 丹·布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uuO7U35J4PpCb9hdXyDU6Q
书名:失落的秘符
作者:[美] 丹·布朗
译者:朱振武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页数:440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意外受邀,于当晚前往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做一个讲座。就在兰登到达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国会大厦里出现了一件令人惊恐之物——一只人手,三根手指握成拳状,伸直的拇指和食指直指天穹,每根手指上都有具特殊符号学意义的诡异刺青。兰登根据戒指认出这是他最敬爱的导师彼得·所罗门——一位着名的共济会会员和慈善家的手,也辨识出这个手势与其上的刺青结合在一起是表示邀请的一种古老符号,旨在将受邀者引入一个失落已久的玄妙智慧世界。兰登意识到彼得·所罗门已被人残忍地绑架,他若想救出导师,就必须接受这个神秘的邀请。
罗伯特·兰登就此猝不及防地被拖入了一个惊人的谜团。是严格遵守自己的承诺,还是先搭救危在旦夕的朋友?是配合中情局号称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还是协助共济会完成关乎人类福祉的重大使命?兰登屡次陷入选择的困境。然而时间紧迫,他不得不抽丝剥茧,一步步解开这个有关人类文明的最大秘密……
作者简介:
丹·布朗(Dan Brown)出生于1964年,是当今美国最着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现在仍然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也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2004年初的某一周,丹·布朗的四部小说同时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他的小说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丹·布朗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1996年,对密码破译和秘密政府组织的兴趣促使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城堡》,这本书很快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畅销电子书。小说中写到了国安局,对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探讨。丹·布朗在这之后的另一部小说《圈套》也延续了政治、国家安全与高科技的主题。
丹·布朗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数学教授,曾荣获总统数学奖,母亲是一位宗教音乐家。这样一个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家庭环境,后来成为他创作《天使与魔鬼》的灵感之源。这部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的悬疑惊悚小说既写到了一个位于瑞士的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又写到了梵蒂冈,他的备受欢迎的男主角,哈佛大学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他接下去的小说中还将现身于巴黎、伦敦、华盛顿……
㈡ 《布拉格公墓》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布拉格公墓》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WmazMBVeTkpetn4wzVHQWg
㈢ 收集共济会资料
现代共济会(英语:Freemasonry)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带宗教色彩的兄弟会组织,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秘密组织,宣扬博爱和慈善思想,以及美德精神,追寻人类生存意义。世界上众多着名人士和政治家都是共济会成员。
有人认为共济会起源于参加建造古巴比伦巴别塔的石工职人工会;但另一种说法是,共济会起源于建造所罗门的耶路撒冷神殿的石匠们。[2]古代共济会是一个保持着并不对外公开的建筑技艺的石匠行业协会,因此也是一个秘密组织。关于它的起源目前并没有确定的说法。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记录约为1390年。有证据显示在苏格兰最早出现会所的时间是16世纪末期。根据其正式文献《共济会宪章》(传说1701年写成,于1723年正式出版)第一部《历史篇》的解释,共济会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年被共济会称为光明之年(Anno Lucis)或光明元1年,他们自称是该隐的后裔,通晓天文地理及宇宙的奥秘。
现代共济会正式出现的最早记载是在1717年的英国。1716年之前,伦敦的四个酒馆中聚集着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举办高级俱乐部聚会,内容是社交活动、娱乐和饮食,这些人是现代共济会的真正创立者。1717年6月24日圣约翰日,四个会所(英语:Lodge)的共济会会员联合成立了第一个总会所(英语:Grand Lodge),会员投票选出安松·塞亚为第一代总导师(英语:Grand Master),这一天也就是现代共济会运动的开端。而这一时期也正值传奇的蔷薇十字运动的影响消退之际,现代共济会摆脱了古老秘密组织的性质,成为思想性的石工、亦即投身社会改革的政治团体。
初期现代共济会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约有700名会员。在启蒙运动出现到50年时间里迅速扩散到西欧、中欧和北美洲,建立起可以和基督教会匹敌的巨大组织。在隐蔽了将近1300年之后,天主教会再次面临强大的挑战,这令教廷十分恐惧。1738年,天主教教宗克勉十二世命令禁止天主教基督徒加入共济会,违反者将被教会开除(共济会允许天主教徒入会),在18世纪后半叶教廷一直致力于打压共济会,至今双方的关系仍不怎么样。
共济会在1730年代出现在北美英国殖民地。美国革命后,每个州都成立了自己的总会所。一度有人希望成立以乔治·华盛顿为首任总导师的全美总会所,但没有成功。
共济会在全球都有发展,但并没有全球中心[8]。共济会分为两级组织:会所和总会所。会所名称为阿拉伯数字编号和地名的组合。总会所是共济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各总会所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9]在多年的流传中,各总会所之间在章程和仪式上会有一些差异。总会所往往是在司法管辖区内以社团的形式注册的公开的合法机构。
共济会名义上要求会员效忠所在国家的政权。历史上,天主教国家是最早反对其发展的,也曾在沙皇俄国、苏联、德国的几个历史时期、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被禁止[10],现代在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国家和一些非洲国家依然禁止其存在。其在1962年主动退出了中国大陆,转到香港和台湾发展。[11]
因其属封闭的社团形式,如无两位以上美生兄弟推荐,外人无法得以加入,[12]且其考核欲加入兄弟之时间,短则半年,长则无限。而且早期时入会之后,不得向他人揭露其会员身份。但近年一些总会所允许会员自己做决定是否愿意向外人揭露其会员身份。
而根据共济会传说,共济会的始祖为海勒姆(Hiram Abiff),他是建造耶路撒冷神殿的重要石匠之一,因被三个妒忌他地位及技能的工匠所杀,埋于殿内的青铜墓里,但不久即将再度复活。因此,凡加入共济会者,都要举行一场象征死亡及复活的仪式。
虽然初期共济会仍旧奉行严守内部秘密的规定,但是1745年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的一本书籍完全暴露了共济会内部的规定、活动内容甚至入会礼仪等细节。然而共济会也因此将活动更加公开化,会员并不隐瞒自己的身份,他们也更公开地进行慈善活动,会员的阶层也逐渐向中产阶级转化。现代的共济会除了内部表明各级别的暗语及手势仍旧保密之外,其余活动基本上全部公开。
共济会会员共分为33个级别,用度的符号“°”表现,但只有1°到3°涉及到等级概念:
1°会员被称为“学徒”(英语:Entered Apprentice),不是正式会员
2°会员被称为“技工”(英语:Fellow Craft),不是正式会员
3°会员被称为“导师”(英语:Master Mason),正式会员
从3°到33°都是平级的。[13]不同的级别在共济会意味着不同的研究学习内容,也代表了会员在不同时期的发展;[14]比如33°是共济会内部研究宗教的级别。
今天的共济会大约有600万人,苏格兰及爱尔兰会籍上约有15万名会员,英格兰会籍上约有250,000名会员[15],法国约7万人,美国境内也有约200万名会员[16],香港有1,200人左右。共济会会员更几乎占满了西方近代史的每一页,包括英国等欧洲王室成员和美国很多任总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
㈣ 求何新着的《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PDF,如有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在此谢了!!
网上有下载
㈤ 《戏剧两种》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戏剧两种》([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zMBGSKIacQLet1qCrxoGCQ
书名:戏剧两种
作者:[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商章孙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0-10
页数:238
内容简介:
《明娜·冯·巴恩赫姆》(Minna von Barnhelm),又称作《士兵的幸运》,是莱辛创作的五幕喜剧。初稿于1763年。修改于1765年。定稿于1767年。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则远远超过所谓的“喜剧”的定义。整出喜剧的编排基本还是遵照亚力士多德的古典封闭戏剧的结构安排。五幕分别承担了开端,发展,高潮,回降和结局的作用。人物虽然比更加严格的古典戏剧要稍多,达到10个,但是仍然不足以推翻它作为封闭结构的创作初衷。同时,本故事也严格遵守了时间和地点的统一。即故事发生在24小时间,地点是一家客店。
歌德曾高度评价过这部作品:这是一部反映了整个北德意志国家事件,七年战争所造成的畸形情况的作品。
在普奥七年战争间为普鲁士一方服务的贵族青年,马杰·冯·忒尔赫姆因为经济纠纷产生的误解而被免职。第一幕讲述了他回到之前下榻的旅店,却被势利的店主因为没有按时缴付房租为由赶到了一间破房。而新住进他过去的房间里的一位年轻小姐,则恰恰是来德累斯顿寻找她未婚夫——即马杰的明娜。冯。巴尔赫姆小姐。明娜是萨克森乡间的贵族小姐。与她女仆健女伴同行而来。马杰虽然身陷困境,但是仍然没有丢失他为人诚实善良的本心。他不但免除了一个寡妇死去的丈夫对自己的欠债,也坚决辞退了过于曾受惠于他的巡官的经济援助,为了付清房钱,他抵押了自己和明娜的订婚戒指给店主。
第二幕,店主上楼来询问明娜的个人情况。并向她炫耀了自己新得的戒指。明娜一眼认出这是心上人的东西。追问之下,知道马杰已经来到了此地。两人最终见面,但是,马杰为了不拖累明娜,于是再三说违心的话,为了让明娜放弃对自己的爱情。明娜十分伤心。
第三幕,马杰写了一封信给明娜交待情况。傅朗西斯卡在和马杰过去的巡官——保尔的交涉下彼此产生好感。明娜虽然读了信却准备对马杰玩个小花招。以唤回他对她的爱情。
第四幕,傅朗西斯卡也加入了这场善意的欺骗。她骗马杰说因为明娜拒绝了叔叔给她安排的婚事已经被取消了继承权,眼下其实已经身无分文。而与此同时,明娜则遇见了前来找马杰的国王的法国官员,官员向她转述了对马杰的误解,以及不久复职信将递到。
第五幕,马杰恢复信心和勇气,决定和明娜一起去承担各种困难。此刻,复职信也刚到,马杰愈发感到新生。他找明娜要她与他走,但是明娜则装作不答应,并且将马杰的订婚戒指退给了他。马杰却误以为明娜将他给她的订婚戒指退回来,又气又悲,以为她此来就是来退婚的,于是甩手将出。明娜意识到玩笑开大,连忙解释,两人终于和好如初。而傅朗西斯卡和保尔,也成了幸福搭档。
剧中明娜通过身体演示,模仿未婚夫台尔海姆受到压抑的视觉与听觉感知,引导台尔海姆恢复自身的整体感知能力,成为完整的人。戏剧表达18世纪下半叶的德意志对构建感知整体性的呼吁——人要像重视理性那样,重视自身的情感和感知能力。这既是对启蒙运动理性至上观念的反拨,又体现了启蒙时期身体感知话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追求,以及对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诉求,预示了启蒙之后古典时代的即将到来。
《爱米丽雅·迦洛蒂》于1758年动手写作,1772年完成并演出。剧本描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小城瓜斯塔拉统治者赫拉勒爱上了已经同阿皮阿尼订婚的爱米丽雅。为了占有她,赫拉勒纵容亲信杀死阿皮阿尼,拐走爱米丽雅。当爱米丽雅的父亲了解了全部真相之后,为保护她的声誉,亲手杀死了女儿。该剧为反封建戏剧开了先河。《爱米丽雅·迦洛蒂》的中心问题是爱米丽雅的悲剧,但这种悲剧却是外在原因造成的。在爱米丽雅和她的父亲身上,作者的道德观念得到深刻的反映。对于这些人物说来,肉体的毁灭要比道德的沉沦好得多。该剧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它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黑暗统治和荒淫无耻的罪恶行为。它完成了作者所拟定的教育使命,同时也达到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
《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的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叙述一个亲王想诱骗爱米丽雅,采用宠臣玛里内利的计谋,在爱米丽雅去结婚的路上,雇佣一批强盗杀死她的未婚夫,把她骗到宫中。爱米丽雅的父亲奥多雅多为了保护女儿的贞操,忍痛杀死了她。剧中的亲王是德国十八世纪荒淫无耻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玛里内利是一个长于谄媚、善用阴谋诡计的宫廷侍从。爱米丽雅是市民道德教育下安分守己、未通世故的女子。剧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奥多雅多是一个没落贵族,他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痛恨统治者,不愿和宫廷交往,但他软弱无力,只采取躲避的态度。女儿被骗入宫,在他心里引起“理智和愤怒”的交战,他要为“受害的道德报仇”。他杀死女儿,便认为保存了她的贞操,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这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他们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但是没有力量向统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只能用市民道德来和它对抗。这是德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市民悲剧。
作者简介:
莱辛(1729.01.22~1781.02.15),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1760年之 前,从事编 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莱辛1781年死于Braunschweig。
莱辛工作和生活的时代恰逢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他之前,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大行其道;在他身后,德国唯心主义浪潮开始兴起。在文学上,是莱辛让德国文学摆脱了高特雪特的束缚,也即是在模仿法国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古典主义的束缚;是莱辛把德国文学带进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德国文学界开始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后,德国文学进入了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时代,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德国文学界对于古典主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宗教上,他在天主教和当时的激进派之间斡旋调停。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德国尚未统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莱辛在诸多方面都有涉猎,包括文学和文学批评、神学和哲学、评论、通讯和翻译。即使是不了解莱辛作品的重要性和他本人的多才多艺,人们还是能够看出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来,这些特点不断地体现出来,同时又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莱辛有一种很灵活,同时又很全面的辩证思维模式。对他来说,思考就像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些思想离经叛道(除了有关上帝的思想),也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却也能够为他指引方向。也就是因为如此,莱辛虽然涉猎广泛,但他却要不知疲倦地来质疑一切。他抨击当时盛行的观点和所谓的“真理”。虽然他的那种辩论热情有时候的确是让人觉得近似于粗鲁,但这种热情却正是他身上光辉的闪耀。他相信“在矛盾中发展”的观点,也相信教育是进步的阶梯。《残篇》是他早期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于1784作者死后付梓。在这部作品中,莱辛认为,人类只可以接近完美,而纯粹的完美只留存于上帝手中。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在《智者纳坦》和他最后一部完整的戏剧《人类的教育》中,这一观点体现到了极致。尽管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中,秉承“教育是进步的阶梯”的人并不鲜见,但是无论是在自己的生活还是工作中,莱辛都拒绝去默许理性主义者关于教育的观点——理性主义者认为,原因或者理性可以推理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而理性认识就可以通过理解这一过程来进行训练。在莱辛的个人生活中,他喜欢在学术研究之余去戏院、咖啡厅和酒吧之类的地方走走,或在赌桌上试试手气。有位学者指出,在莱辛早期的评论中,他对那些不光有思想上的光辉,也能够让内心受到感染的书籍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在这些评论中也能够看出,为什么在他之后的神学着作中,莱辛更注重“感觉上的基督教”而不是“理性中的基督教”。莱辛的神学研究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文学应该为社会意识服务,也应当担负起道德教化的作用。这种说法在莱辛的观念中并不少见。尽管如此,莱辛还是与理性主义者在这点上划清了界限,因为他认为,光靠理性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而有时候,莱辛会把戏剧舞台称为是他自己的“布道坛”。莱辛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同情给了那些最弱小的人,也就是那些没有能力为自己辩护的人们。对于那些被宣布为异端的人的作品,他挖掘出了更深刻的内涵;对于那些饱受非议的古今各类作品,莱辛为它们恢复了应有的荣誉;他还把一个被称为“社会的弃儿”的犹太人,塑造成了舞台上一个振奋人心的英雄。莱辛与犹太裔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1729-1786)有长久的友谊,也与共济会的成员有频繁的交往——而这些都表明,莱辛在践行着社会平等、政治平等和宗教平等的理念。
㈥ 求《统治世界2 手眼通天共济会》pdf版下载,谢谢
㈦ 求《布拉格公墓》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布拉格公墓》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WmazMBVeTkpetn4wzVHQWg
㈧ 《TheLostSymbol》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失落的秘符》([美] 丹·布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BuPF06RZ_XG2BsM8Kqc--A
书名:失落的秘符
作者:[美] 丹·布朗
译者:朱振武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页数:440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意外受邀,于当晚前往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做一个讲座。就在兰登到达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国会大厦里出现了一件令人惊恐之物——一只人手,三根手指握成拳状,伸直的拇指和食指直指天穹,每根手指上都有具特殊符号学意义的诡异刺青。兰登根据戒指认出这是他最敬爱的导师彼得·所罗门——一位着名的共济会会员和慈善家的手,也辨识出这个手势与其上的刺青结合在一起是表示邀请的一种古老符号,旨在将受邀者引入一个失落已久的玄妙智慧世界。兰登意识到彼得·所罗门已被人残忍地绑架,他若想救出导师,就必须接受这个神秘的邀请。
罗伯特·兰登就此猝不及防地被拖入了一个惊人的谜团。是严格遵守自己的承诺,还是先搭救危在旦夕的朋友?是配合中情局号称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还是协助共济会完成关乎人类福祉的重大使命?兰登屡次陷入选择的困境。然而时间紧迫,他不得不抽丝剥茧,一步步解开这个有关人类文明的最大秘密……
作者简介:
丹·布朗(Dan Brown)出生于1964年,是当今美国最着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现在仍然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也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2004年初的某一周,丹·布朗的四部小说同时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他的小说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丹·布朗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1996年,对密码破译和秘密政府组织的兴趣促使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城堡》,这本书很快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畅销电子书。小说中写到了国安局,对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探讨。丹·布朗在这之后的另一部小说《圈套》也延续了政治、国家安全与高科技的主题。
丹·布朗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数学教授,曾荣获总统数学奖,母亲是一位宗教音乐家。这样一个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家庭环境,后来成为他创作《天使与魔鬼》的灵感之源。这部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的悬疑惊悚小说既写到了一个位于瑞士的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又写到了梵蒂冈,他的备受欢迎的男主角,哈佛大学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他接下去的小说中还将现身于巴黎、伦敦、华盛顿……
㈨ 求何新的《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TXT版本。
这个我也找了,实在是找不到。我已经买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