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探空火箭设计》或与火箭相关的书籍pdf
是这个吗? 无法预览就下载下来看吧, 暂时只能找到这个版本...
2. 运载火箭有怎样的设计特点
运载火箭的设计特点是通用性、经济性和不断进行小的改进。这和大型导弹不同。大型导弹是为满足军事需要而研制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保持技术性能和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导弹的更新换代较快,几乎每5年出一种新型号。运载火箭则要在商业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作为商品,它必须具有通用性,能适应各种卫星重量和尺寸的要求,能将有效载荷送入多种轨道。经济性也要好。也就是既要性能好,又要发射耗费少。订购运载火箭的用户通常要支付两笔费用。一笔是付给火箭制造商的发射费,另一笔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发射费代表火箭的生产成本和研制费用,保险费则反映火箭的可靠性。火箭制造者一般都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并不断通过小风险的改进来提高火箭的性能。运载火箭不像导弹那样要定型和批生产。而是每发射一枚都可能引进一点新技术,作一点小改进,这种小改进不影响可靠性,也不必进行专门的飞行试验。这些小改进积累起来就有可能导致大的方案性变化,使运载能力能有成倍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次使用的运载火箭已经面临航天飞机的竞争。这两种运载工具各有特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获得发展。航天飞机是按照运送重型航天器进入低轨道的要求设计的,运送低轨道航天器比较有利。对于同步轨道航天器,航天飞机还要携带一枚一次使用的运载器,用以把航天器从低轨道发射出去,使之进入过渡轨道。这样有可能导致入轨精度和发射可靠性的下降。
一次使用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同步轨道卫星时可以一次送入过渡轨道,比航天飞机稍为有利。这两种运载工具之间的竞争将促进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 火箭模型的S6A模型火箭设计,制作和安装
本文主要从飘带的设计、制作和箭体安装两方面介绍S6A模型火箭。 薄膜、细线、竹丝以及少许1×1(mm)橡筋条、橡皮胶、双面胶带、绦纶胶带、白胶及502胶。
飘带材料应选择重量轻又有一定硬度的材料,通常可以选用礼品包装纸。飘带尺寸通常宽度为90~110(mm),长度为900~1200 (mm)。把包装纸按尺寸裁好。如长度不够可用双面胶连接。选用一根长度比飘带宽度长3mm、φ0. 5mm的竹丝,用双面胶按图一把竹丝与飘带的一端连接。用细线做连接线,对线的要求是轻、软、不易松开,也乐容易烧断,如医用手术线。按图二把线与飘带、竹丝连接,两线的结点不要在飘带正中,应向一边靠一点,三个节点可用少许白胶固定,在连接线中间接入长约l00 mm的1×l橡胶(在反喷时起缓冲作用),橡筋与连接线打结(在一端再连接一根长度为140mm的引出线,以后连接头锥用),用微量的502胶固定。再用橡皮胶布包一圈,它的作用是增加连线与橡筋的连接强度,同时不使用使节间有突出部分,避免缠住连线其它部分的事故。
影响飘带效率的除了飘带尺寸以外,折叠方法也至关重要。前面所讲的飘带与连线的连接通常应该在飘带折叠好后进行。飘带折叠后,每一条折缝一定要用熨斗熨过,使折缝坚挺有弹性,用来增加飘带下降时的阻力。
折叠方法有几种:1.对折(图三);2.“长城”(图四);3.根部对折,端部圈折(图五);4.其它组合折叠法,如:对折加“长城”、“长城”加圈折等等。同学们可以自己创造,目的是要达到下降时阻力大,从姿态上要达到下降时下端(根部)平稳而上端要能动。箭体要平稳不能晃动,箭体一晃动下沉速度就会增大。
析叠时最好用硬卡纸做两片样板尺,沿着样板尺折叠,由两片样板尺的移动来完成全部折叠过程,这样可以保证折叠宽度均匀,增加折叠速度。 如果使用自制纸质箭体,应在头锥下端内壁安装一段连接段。连接段用卡纸制作,它的外径与箭体内径相同,上口与头锥内壁用白胶或浆糊胶合(图一)。头锥与箭体的连接要准直和稳定,不能太松、不能摇晃,否则会引起发射轨迹的歪斜或反冲时飘带不易喷出,这都取决于连接段制作是否正确。
飘带与箭体的连接点在定向片前方,先用502腔把连接定位在定向片与箭体接缝处,再用双组份环氧树脂胶加固,然后在它前方用绦纶胶带固定。取一枚使用过的A34T发动机壳装入箭体,提起连线应使箭体处于水平状态(图二),这样下降时可以增加留空时间。
飘带与头锥的连接:将飘带上预留的约长140mm连线的另一头,用微量的502胶把它定位在头锥内壁,再用双组份环氧树脂胶固定即可。
用厚度30mm的发泡塑料制作“活塞“,最好用电热丝切割成φ30mm的圆柱体,再按图三用平板把圆柱体表面滚平,使直径略微减小,正妤装入箭体内,与箭体内壁基本没有缝隙,但稍用力活塞就可以在箭体内运动。用一根细棒把活塞推到箭体下端,用嘴对发动机段用力吹气,活塞可被你吐气弹出(图四),这样的活塞就符合标准了。
安装过程:先把活塞推入箭体,往箭体内撒些滑石粉,它一方面可以润滑活塞与箭体内壁,同时又可以充填活塞与壁体的缝隙,防止发动机反喷的火焰从缝隙中窜出烧坏飘带或连线,避免飘带展不开或飘带与箭体分离,而使比赛得零分。撒好滑石粉后,再放入一小张餐巾纸。它也是保护飘带与连线不被烧坏的。再把瓢带按折缝折叠,用两小张餐巾纸把瓢带包起(图五):一张正好把飘带包一圈,另一张把瓢带插入的头部包起,把它放入箭体,再把连线均匀地放在箭体内的飘带上方,装上头锥即可。建议在初次安装后,再用嘴对着装好的箭体发动机段用力吹气,这时整个头锥、飘带、活塞应一起被你吹出的气弹出,这样的安装就是成功的。最后把A3-4T发动机装入发动机端,注意发动机装入时要求紧一些,要是太松应垫一纸片,如果发动机装不进,可以把发动机的外包装纸均匀地剥去几层。最后用胶带纸把发动机与箭体末端固定住(图六)。
在安装中,我们尽可能把飘带安装在箭体的上部,目的是把重心移向头部,最好能利用头锥后部的空间。建议同学们在箭体内安装个限位块,限位块可用桐木条制作,按图七胶合在箭体内壁。
这样,整个S6A模型火箭安装完毕,可以进入发射状态了,发射过程中,依靠发动机反喷时强的反冲气流把飘带弹出箭体,下降回收。
4. 请各位看一下这张火箭设计图纸的真实性!
这应该是天文爱好者或军事迷画的比较笼统的火箭结构示意图,仅供参考。火箭的原理和结构那么复杂,岂是一张草图就能说明白的?再说了,我国的火箭技术属于国家高级机密,怎么可能随便传播的!所以,不要当真,看着玩玩还可以。
5. 火箭外型设计原理
您玩过一种叫做“钻天猴”的爆仗么?相传在元代,那是依靠打仗就有这样一种武器,只是威力大,范围广,那就是火箭的前身构造,后推力将其发射。而现在的火箭,一是外形流线体,二是有大量的燃料克服地球引力,三是表面涂抹特殊涂料进行降温,人造卫星在顶端。
麻烦采纳,谢谢!
6. 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是怎样诞生的
1968年11月,为确保卫星按计划发射,国防科委决定,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由八院移交给一院。
同时,国防科委决定明确提出:
由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设计和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任新民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室主任。
“长征一号”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最初是由七机部第八设计院负责,总设计师是王希季。后来,国防科委决定将八院的任务由运载火箭总体研究改为航天器总体研究,“长征一号”的总体任务交给一院,即运载火箭研究院负责。
最初确定“长征一号”总体方案时,任新明曾经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更换“东风四号”两级导弹的推进剂,把卫星直接射入轨道;二是在两级导弹上再加一个液体第三级火箭;三是在两级导弹上再加一个固体第三级火箭。
三种方案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案可以发射60至200公斤的星,但轨道高度低,不利于后续发射其他科学试验卫星;第二种方案各方面都不错,但要分散研制精力,时间长,耗费多。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采用第三种方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室的全体科研人员,针对当时“651”卫星的发射需要,结合以上国外的先进经验,他们最终拟定“长征一号”的设计总原则是:
航天运载火箭与远程导弹相比,有两项新的要求。第一,要能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第二是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公里的速度。
所以,“长征一号”火箭需要采取三级火箭式结构。第一和第二级火箭采用远程导弹的液体火箭原型不作修改。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
采取这样的决定,成功的把握大,而且可以保证进度,节省经费。需要投人大量人力和物力加以最新研制的是第三级火箭。
第三级固体火箭采取自旋稳定的方式,以保证卫星有正确的入轨姿态。
而串联着卫星的第三级固体火箭在第二级火箭关机后,发动机在600公里的高空以喷射氮气来保持卫星入轨前滑行段的稳定飞行,并最终将卫星推入预定轨道。
同时,在第三级火箭上安装上遥及控制系统。
而且,为避免卫星和固体火箭在大气层中受气流的冲刷和加温而受损,卫星和固体火箭被应密封在整流罩内。
1968年底,任新民他们完成了“长征一号”的总体设计方案。随后,他又带领其他部门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第一、第二级液体火箭的紧张研制工作中。
我们知道,“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的专业和学科。因此,任新民在主持研制工作中善于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
“长征一号”火箭上装配的外弹道测量系统,也是我国第一次投入使用的大型外弹道测量工程的箭上设备。经过科研人员的艰苦研制,也最终如期交付使用。
另外,能否对液体火箭的推进剂的进行万无一失的掌控,也历来是运载火箭能否成功发射的关键问题之一。
这是因为,液体火箭的推进剂要么带腐蚀性,要么有毒,要么需要在极低温的条件下储存。
例如,液氢需要在-253度的环境下,才能以液体的形式储存。而-253度的液氢,又有“穿透”某些金属容器的厚壁的危险,所以非常容易泄漏。
而泄漏出的氢一旦遇到空气中的氧,特别容易引起剧烈爆炸。如此看来,这可真是防不胜防呢。
另外,火箭发动机中高速进入燃烧室的-253度的液氢,是极端高效的冷凝剂。它在喷射过程中,一旦遇到水珠或各种气体杂质,就会把这些杂质冻结成比金属还坚硬的颗粒,并推动它们高速运动。
这样,这些高速运动着的,比金属还坚硬的杂质颗粒,就有可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金属管道壁。所以,也是防不胜防呢。
再就是,还是因为-253度的液氢是极端高效的冷凝剂的缘故,所以,有的金属材料遇到液氢,会变得像陶瓷一样脆硬,这就是科研人员通常所说的“氢脆”。
因此,无论制造火箭的材料,还是用在火箭上的元器件和设备,必须能经受得住各种严酷而极端条件的考验。
带着这所有的难题,运载火箭研究室的全体科研人员在任新民的带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道道技术难关都相继被攻克了。
7. 火箭的设计图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通常火箭一词也包括导弹、航天器,甚至烟花焰火。最常见的火箭燃烧的是固体或液体的化学推进剂。推进剂燃烧产生热气,通过喷口向火箭后部喷出气流。火箭自带燃料和氧化剂,而其他各种喷气发动机仅须携带燃料,燃料燃烧所须的氧取自空气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使用,而其他喷气发动机不能。火箭发射时产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升入高空,随着燃料不断减少,火箭自身质量逐渐减小,在与地球距离增大的同时,质量和重力影响不断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来越快。“土星”5号火箭启程登月时,5台发动机每秒钟消耗近3吨煤油,它们产生的推力相当于32架波音747的起飞推力。无法确定火箭发明的确切时间。大部分专家认为中国人早在13世纪就研制出了实用的军用火箭。19世纪出现了几项重大技术进步:燃料容器的纸壳改为金属壳,延长了燃烧的持续时间;火药推进剂的配方标准化;制造出发射台;发现了自旋导向原理等等。19世纪末,火箭开始用于非军事目的,如用火箭携带救生索飞向海上遇难船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戈达德和其他几位专家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并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出全新的火箭动力航天运载工具即航天飞机。它主要分3个部分:机身后部装有3台主发动机的轨道飞行器;装有液氢和液氧推进剂的外挂燃料箱(5分钟后脱落),保证主发动机工作;装有2台可分离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2分钟后脱落),它们与轨道飞行器主发动机同时启动,提供初始升空阶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
火箭是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的飞行器。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简史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与使用,为火箭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北宋后期,民间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后称“起火”),就利用了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类的烟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于观赏的火箭。南宋时期,不迟于12世纪中叶出现了军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军用火箭已经相当完善并被用于战场,称为“军中利器”。明初时期的兵书《火龙神器阵法》和明代晚期的兵书《武备志》等有关文献,都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火箭的制作和使用情况,仅《武备志》就记载了20多种火药火箭,其中“火龙出水”火箭已是二级火箭的雏形。
中国古代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经改进,火箭 曾被列为军队的装备。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点散布大,以后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威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液体火箭技术开始兴起。1903年,俄国的К.E.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设想和设计原理。1926年,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R. H. 戈达德试飞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 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的、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V—2导弹用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图1)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级装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 “长征”3号运载火箭(图2)成功地发射了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1988年9月7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图3)将气象卫星成功地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制的“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又将澳大利亚的奥赛特B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都表明火箭发源地的中国,在现代火箭技术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已稳步地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
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的钱学森、美国的W.von布劳恩和苏联的S.P.科罗廖夫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分类与组成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类。按能源不 同,分为化学火箭、 核火箭、电火箭以及光子火箭 等。化学火箭又分为液体推进剂火箭、固体推进剂火箭和固液混合推进剂火箭。按用途不同分为卫星运载火箭、布雷火箭、气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类军用火箭等。按有无控制分为有控火箭和无控火箭。按级数分为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按射程分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远程火箭等。火箭的分类方法虽然很多,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火箭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推进系统、箭体和有效载 荷。有控火箭还装有制导系统。
火箭推进系统是火箭赖以飞行的动力源。其中火 箭发动机按其工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和光子火箭发动机等。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它是依靠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冲,它是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其高低与发动机设计、制造水平有关,但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推进剂的性能。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根据其特点和用途选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电火箭发动机;大到十几兆牛,如美国航天飞机的固体火箭助推器。
对有控火箭而言,为保证火箭准确地导向目标, 还装有制导系统。制导系统控制火箭的质心运动和绕质心的转动(俯仰、偏航与滚动),将火箭稳定而精确地导向目标。制导系统的日臻完善和制导精度的不断提高,是火箭技术发展的一大特点。
箭体用来安装和连接火箭各个系统,并容纳推进 剂。箭体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外,还要求在既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质量越轻越好,体积越小越好。在起飞质量一定时,结构质量轻,则可获得较大的飞行速度或射程。
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有人造卫星、飞船或空间探 测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载荷就是战斗部(弹头)。
为成功地发射火箭,还必须有地面发射设备和发 射设施。地面发射设备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便携式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发射筒(架);大的如卫星运载火箭,则需有固定的发射场和庞大的发射设施,以及飞行跟踪测控台站等。
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火箭技术 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类可控火箭武器(导弹)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弹到反坦克导弹、反飞机导弹和反舰导弹以及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各类战术导弹和战略导弹,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武器装 备。各类火箭武器正在继续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扰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此外,反导弹、反卫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发展之中,在地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80年代初, 苏、 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 七个系列的运载火 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质量约293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苏联的“能源”号火箭,起飞质量约2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00吨。中国的“长征”2号E火箭(图5),采用了并联助推技术,不仅提高了运载能力,还为进一步发展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础。运载火箭正向着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可多次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间的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导弹和推动相关科学的发展,还将使开发空间资源、建立空间产业、空间基地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
参考资料:http://hi..com/007cn
8. 火箭图纸
火箭各个受力和支承构件的总成。它的作用是安装连接有效载荷、仪器设备和动力装置,贮存推进剂,承受地面操作和飞行中的外力,维持良好的气动外形,保持火箭的完整性。火箭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个薄壁圆柱壳体,由蒙皮、纵向和横向的加强件构成。早期火箭有较大的鳍状稳定面和控制面,后来靠改变火箭发动机喷出的燃气流的方向来稳定和控制火箭飞行,箭体上的鳍状面渐被取消。火箭的总体结构安排(又称部位安排)是在方案设计阶段确定的(见火箭设计)。
火箭结构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结构系数 λ,可表示为:λ=G/(G0-G1),式中G 为第n级火箭的结构重量,G0为第n级火箭的起飞重量,G1为第n级火箭的有效载荷。对于大小和类型相同的火箭,结构系数λ越小,表示结构设计水平越高。火箭推进方式不同,其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相差很大,主要结构也有所不同,例如核火箭在结构上以及材料的应用上需要考虑核防护、核污染、高温冷却等要求。
液体火箭结构一般由头部、头部整流罩、氧化剂贮箱和燃料(燃烧剂)贮箱、仪器舱、级间段、发动机推力结构、尾舱等部分组成(图1),需要分离的部位有分离连接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由前封头、外壳、装药、喷管装置和后封头等部分组成。封头、外壳和喷管装置构成发动机燃烧室,固体推进剂在其中燃烧。燃烧室能承受1~20兆帕(约10~200大气压)高压和 2500~3500K高温,并具有足够的动强度。前封头上通常装有点火装置。前封头是薄壁结构,用金属制成,形状有球形、椭球形或环-球形。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常分段制造,靠增加段数获得所需的推力,外壳为薄壁壳体,用合金钢、铝合金、复合材料制成。外壳内壁有浸胶石棉布隔热层。外壳外表面也涂有很薄的隔热层,以减小气动加热的影响。喷管装置(单喷管或多喷管)固定或铰接在火箭发动机后封头上,在控制系统操纵下使燃气流偏转,产生控制力矩。喷管装置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经受燃烧产物的强烈侵蚀,需要采用耐热材料。
弹道导弹结构导弹在结构上与火箭基本相同。一般在导弹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即可用以发射人造卫星和飞船。导弹的贮存期较长,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要求更高。
9. 买了一本关于火箭原理的书竟然厚厚的一本转换成pdf 为10MB.
那要看你掌握多少知识了,综合知识要是全面就可以当院士了,美国方面组建和维护火箭的车间
有多大呢
据说厂内形成了自己的气象系统
能成雨云自行降雨
当年中国的原子弹工程
直接参与的人员(包括原料供应)
不完全统计有100多万人
……
所以呀
你的资料形容只是冰山一角不过分哦
真正搞全的话
几个T也许是有的
10. 有什么火箭设计方面的书籍吗
如果你真的有兴趣,可去所在地图书馆浏览类号为V421.1的书籍。
例:《气动稳定无控火箭设计》 陆军器材部编, 顾余铨译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5.6 V421.1
根据1968年英文版译出。书名原文: Design of aerodynamically stabilized free rockets.
以表格, 曲线和计算示例等方式, 给出大量在初步设计时有用的数据, 包括系统设计, 性能参数, 结构设计, 发动机设计, 密集度和气动力计算等。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