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图和剪辑视频可以用amd的CPU吗
剪片,渲染影片,可以按图形工作站的标准来装机,推荐配置:双路E5 2690v4,8gECCDDR4 2400 *16,双GP100 NVlink 。建议同价位想要同时能打 游戏 和剪片之类的当然上二代锐龙(多线程协同工作优势),以玩 游戏 为主上八代酷睿(单核频率优势)专业剪片又没钱的,X99或X79主板加E5洋垃圾绝对好用(多核U渲染影片绝对比堆显卡高效)有钱的建议上AMD的线程撕裂者,性价比超高(在图形工作领域),不过一般的AMD锐龙二代R7就很够了。有时间电费多的,4代i3也能渲染出一样的影片。
结论:同价位上,论打 游戏 首选intel,论渲染影片首选AMD,并且锐龙都能超频带来免费的效能提升。推荐的处理器是AMD的二代锐龙R7,因为渲染影片吃多核,在任务管理器的框框越多越好,这就是AMD的优势,特别是R7 2700X送的散热器上4GHz都能压住,省钱,并且锐龙支持ECC内存,配合WIN10专业工作站版能有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和高效能。AMD! YES!
如果资金足,最好上一块专业显卡!
AMD的CPU当然也可以用来做图和剪视频,只不过AMD相比英特尔市场占用率偏低,宣传力度不足,当然还因为之前AMD的CPU性能不如酷睿强大,从而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英特尔的CPU才能胜任做图和剪辑视频的工作,如果使用AMD的CPU就会觉得性能不靠谱,不稳定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AMD的误解。
我本人就是在使用AMD的锐龙CPU进行视频处理工作,包括单位的视频渲染机也是使用的锐龙1700X处理器,必须承认前几年AMD的推土机架构CPU性能实在太弱,发热量又大,相比英特尔酷睿系列处理器根本没有竞争力,所以这几年来CPU市场几乎都被英特尔占去,无论是 游戏 、办公还是做图剪视频,大部分人都会认准英特尔CPU,酷睿I7更是高端用户的首选。
但是AMD作为世界两大X86处理器厂商之一,产品本身的稳定性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2017年推出的锐龙系列CPU使用了全新zen架构,凭借超多的核心和高效率一举赶超英特尔,比如我们正在用的锐龙1700X核心数量比酷睿7700K多了一倍,价格还便宜不少,像剪辑视频用的PR和AE等软件非常在乎CPU的多核性能,我们用锐龙1700X的视频渲染处理速度比7700K块多了,而且价格还更便宜。
英特尔CPU由于单核效率较高,而且长期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的关系,在某些方面,比如PS软件上可能比AMD处理器表现的更好,但是这个性能差距远远小于价格差距。AMD的锐龙CPU在3D图形渲染和视频剪辑方面都非常擅长,性价比很高,被不少工作室采用,AMD也因此逼的英特尔接连推出了6核乃至8核酷睿处理器,但是价格仍然比AMD贵多了。
完全可以,内存32G,多核、多线程的CPU用来渲染,真的很爽。考虑到Windows用久不稳定,装个黑苹果系统就更爽了。我就是这样滴
这个是可以的,不过现在的PS太占内存,最好内存大一些
可以,你需要个好点的显卡。
Ⅱ 双核英特CPU和AMD CPU构架不同,哪个用来压缩视频更好些。
视频压缩极度消耗二级缓存和系统内存,推荐CORE2DUO,INTEL的L2比AMD的大,而且INTEL在多媒体方面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下玩视频曾经测试过AMD和P4/PD的U,但AMD的双核没用过
Ⅲ 现在市面上有哪些视频压缩卡能够支持AMD CPU的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压缩卡,无论硬压卡还是软压卡,都存在若干兼容性问题,例如有的不支持AMD的 CPU,有的不支持威盛芯片组的主板,有的不支持SIS的集成显卡,有的不支持某些PCI-E的显卡等等,等等。最离谱的是有的采集卡要求必须用ATI的 显卡、INTEL的CPU、8系列的主板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各种各样的兼容性问题?又如何解决?下面我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谈兼容性产生的原因 及解决办法。 首先从CPU说起,其实无论AMD还是INTEL的主流CPU,都采用的是x86架构,使用的是x86的指令集系统,所以,如果软件采用标准x86 指令集的话是不存在兼容性的,就像大多数软件一样,在什么样的CPU上都能运行。但作为压缩卡,尤其是软压卡,为了加快视频编解码速度往往都需要采用扩展 的多媒体指令集,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因为AMD有它的3D Now!等多媒体指令集,INTEL有它的MMX/SSE/SSE2/SSE3/SSE4等指令集。这样,一旦程序只针对某种多媒体指令集开发的话,就会 产生兼容性问题,也就是在有的CPU能运行在有的CPU不能运行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动态判断CPU类型,然后分别针对不同的CPU编写不同的代码,当然 这样做会导致开发量增加。幸运的是,对于AMD的CPU,其不仅支持自己的3D Now!多媒体指令集还支持INTEL的MMX和SSE(关于AMD的CPU为什么会支持INTEL的MMX/SSE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所以,如果 开发人员仅仅使用MMX多媒体指令集的话即使不动态判断CPU类型也不会有问题(当然,586以下的CPU会有问题,只是现在应该没有586的CPU在跑 采集卡了吧)。总而言之,CPU的兼容性是容易解决的,事实上,由于硬压卡是在卡子本身的DSP中进行压缩,更不应该存在CPU的兼容性问题,如果硬压卡 也挑AMD的CPU,那多半是其它原因造成的,例如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同AMD的CPU配套的主板芯片组而产生问题,从而间接地被用户认为是CPU的问题。 其次说一下显卡,其实绝大多数兼容性问题都是显卡造成的。我们知道,采集卡采集的视频数据是非常大的,为了能够及时快速地预览这些数据,必须采用 DirectDraw技术进行预览(DirectDraw是微软DirectX的一部分,关于DirectDraw的更多知识我这里就不说了,总之,有了 DirectDraw,应用程序就不必关心具体的硬件上的细节,而只管按照DirectDraw的接口进行调用即可,DirectDraw会负责与具体的 硬件打交道,如果硬件不支持,DirectDraw也会通过软件来模拟硬件功能)。那么显卡兼容性是怎么产生的呢?原因就是所有的显卡都有显卡驱动,不同 的显卡驱动实现的细节不尽相同,它们对DirectDraw的支持也不尽相同,如果开发人员对DirectDraw的理解不够透彻,就会写出兼容性不好的 代码。例如有的显卡驱动不支持YUY2预览而如果开发人员只提供了YUY2预览功能则这个采集卡就不兼容所有不支持YUY2预览的显卡驱动。注意,我这里 之所以说是显卡驱动而不是显卡,是因为显卡驱动和显卡是两回事,就像采集卡和采集卡驱动一样,同样采用SAA7130HL或者TW6802芯片的采集卡, 驱动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有时候,当某个采集卡不能正确预览图像的时候更换一下显卡驱动就好了,并不一定需要更换显卡,也或者,更换一下采集卡的 驱动也好了,更或者,更换一下别的品牌的采集卡和驱动也好了。总之,对于用户来说其实解决办法多种多样。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其实都不是解决办法,因为用 户是多种多样的,很多用户甚至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显卡驱动,又如何让她去解决这些兼容性问题?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采集卡的开发人员,从开发环节就彻 底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在用户那里出现兼容性问题,这才是正道。根据我这些年的开发经验和实际实践过程来看,其实只要认真编写驱动程序和 DirectDraw,基本还是可以解决显卡兼容性问题的,不管是SIS或者INTEL的集成显卡还是NVIDIA或者ATI芯片的独立显卡。根据我的实 际测试,只要处理好针对YUY2/YV12/RGB565/RGB555这四种格式的预览基本没有显示不出来图像的,如果上述四种还是不行,最后还可以采 用RGB32或者RGB24这两种,这6种加起来是不可能有不兼容的了,因为还不兼容,那除非是这个显卡只能显示到256色。这种显卡现在还有吗? 最后再说一下主板,不同的主板往往采用不同的主板芯片组,而主板本身除了芯片组外由于布线、做工、用料等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差异,这就是主板兼容性的 原因所在。所以说大厂的主板稳定性和兼容性要好一些的原因也在这里。不过,主板兼容性的根本原因还是主板芯片组,因为主板芯片组如同显卡芯片或者采集卡的 采集芯片一样,型号不同性能不同。所以,当某种主板芯片组和采集卡不兼容时采用相同型号芯片组的不同主板往往都会和这款采集卡存在兼容性问题。基本上,采 集卡和主板芯片组之间很少有完全不兼容的,之所以很多采集卡不兼容采用威盛的芯片组的主板,还是因为驱动或者接口程序没有写好,只考虑了一般情况而没有考 虑特例。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断地提高兼容性是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永远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能找任何借口来要求用户更换其它硬件来兼容自己的采集卡,只能不断 完善自己的采集卡,让自己的采集卡去兼容其它硬件。作为安防监控行业的从业者,我看到太多的厂家都习以为常地以为采集卡不兼容其它硬件不是自己的错,是别 人的硬件设计的不好,甚至觉得理所当然,其实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是不严谨的。 写上述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总结一下我的实际开发经验,一方面也是告诫自己,千万不可以固步自封,要不断超越现有技术,做出更好的产品。为什么这么说 呢,是因为前几天公司要求我们的软压卡软件最大必须支持到24路以上,因为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支持24路甚至32路的软压卡的软件了。而在此之前我们的软压 卡最多支持到16路,之所以设定到16路是因为当时计算认为当前的普通PC上的32位的33MHZ的PCI总线理论上最大能传输26路CIF画面的全实时 视频,再扣除控制信号、地址信号以及其它占用包括DMA申请等我觉得实际上最大也就能传输到16路,而按照这个思路实际测试也证明确实不能超过16路,超 过的话就会产生总线资源紧张导致画面拉丝或跳动。所以我们一直设定了16路的上限并认为理所当然,还认为别人之所以实现了更高路数是通过降低画面大小或者 抽帧解决的,是不可取的。但是,市场是不管你的实现细节的,对于客户他注意的是人家实现了24路而你的没有,客户就会觉得是不是你的产品和技术不行,也就 会对公司产生不信任(尤其是像我们公司这种地处山东济南,地理位置上客户就觉得不如北京或者深圳的公司,呵呵,经常发生客户拿着我们的产品再去深圳找所谓 的真正的厂家的现象)。为此,我前几天又认真分析了一段时间,以求突破16路这个上限。我首先分析了硬压卡,他们为什么可以实现32路甚至48路?分析的 结果就是,第一,对于需要保存或网传的数据都是经过压缩的,数据量很小,第二他们的预览数据是经过卡子上的DSP重新组合的,也就是说不管多少路最大传输 尺寸不超过屏幕尺寸对应的数据量。所以硬压卡可以突破PCI总线带宽的限制并可以轻松实现更高路数。但软压卡没有DSP,如何重组画面,如何减少预览数据 量?经过一晚上的冥思苦想,我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当然这个解决办法是建立在Techwell公司的TW6802芯片的RISC指令代码之上的。RISC 指令就是指简单指令集系统,是相对于INTEL或者AMD等的CPU所采用的复杂指令集系统而言的,但RISC指令虽然简单,却对我来说非常有用,从而可 以让我写出非常灵活的数据采集代码,实现了硬压卡的DSP所实现的减少预览画面数据量的功能。从而为实现24路甚至更高路数打好了基础。所以我要说,技术 是需要不断超越的,千万不可以形成思维定势,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