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做好笔记分类管理,让你的笔记本不再杂乱无章
你有没有收藏了很海量干货好文,可要用时,却怎么也找不到?
通勤时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灵感,以为肯定会记得,可一到站就忘得一干二净,只能一声叹息?
明明建立了很多笔记本或文件夹,但每次都纠结到底该存到哪个文件夹呢?
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笔记数量达到几百个,在查找上花费了很多实践,我开始摸索如何整理笔记本。通过这几年参考国内外不同知识管理达人的方法,不断调整总结出了自己目前的笔记本管理体系。实现了找信息稳准快,不再拿很多个本子外出,信息随时可以迭代的理想状态。
在软件方面,我选择使用印象笔记,它可以实现手机电脑多终端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云办公。
经过几年的使用,我的印象笔记中已有1487条笔记,且所有笔记分类明确,一眼就能找到。还可以随时更新,多设备同步。大大提高了我处理、整理和查找信息的效率。强大的信息储备也让我成为了身边人的大脑和万事通。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如何运用印象笔记一步步搭建自己清晰的笔记本体系。
第一步:分类
在整理之前,我们先要进行信息分类。分类是我们掌握知识,把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关联,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中也提及,想要彻底整理自己的物品,首先要将所有的物品全盘摆在地上,让自己意识和看清自己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其次再对他们进行大致的分类。
因此,我们首先盘点出自己所有的笔记和信息来源,清晰地知道自己有哪些笔记,笔记大致属于哪几方面。
具体做法:先大致列出我们目前拥有笔记的大概种类,比如工作,生活,育儿,兴趣爱好,理财知识,读书笔记,个人年终目标和复盘等。
可用纸笔写出,或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让大脑对我们现有信息有个整体的印象,稍后待用。
第二步:构建笔记本体系
笔记本体系分为三部分:inbox中转站,主体知识库,存档笔记本。
1.INBOX中转站
我们将INBOX称之为信息中转站。就像电子邮箱中的收件箱,它具有自动收集所有邮件的功能,待我们打开邮箱时,再统一处理收到的邮件。起到了提高信息收集效率的机制效果。
在印象笔记里,我们建立INBOX的目的,是将收集存取的海量信息,比如收藏的微信好文,个网站干货截图,和需要待完成的工作等,都随时丢到INBOX中。按我们之后的笔记本分类,通过阅读和处理,定期梳理分配到相应笔记本中,这也是完成了信息收集处理的第一步。
2.主体知识库
笔记本管理体系的第二大板块,就是主体知识库,也是我们将INBOX中的代办事项和笔记,处理并分类整理到的各自对应的地方。
根据个人的习惯,可以分成了工作,学习,生活和兴趣四大板块。
我们分类的标准,是按最简单且唯一的维度来分类,方便后续管理和查找,减少了让大脑纠结的时间,更能有效促成及时分类的习惯养成。
3.存档笔记本
存档笔记本是用来收集已完成的项目,或曾经的工作。把废弃完结的项目定期归档,与收纳的断舍离同理。长期不用的和已经完结的项目,从主题知识库中挪出,不占据视觉的主要空间,之后若需要寻找也能及时找到。
第三步:给笔记本编号
我们经过上一步,已将所有笔记大致分类到主体笔记本中。接下来我们根据类别,给各笔记本进行编号。
我们所引出杜威十进制编号系统,也是国家图书馆在用的管理系统。编号后的优势是,我们将数字编号放在最前面,系统就会有序地自动排列,让笔记本有效排序,更方便查找。
最终的笔记本名称由三部分构成:数字编号-四大分类-具体名称;
例如,我的笔记本里面,100打头就是工作,200打头是学习,300打头是生活,400打头就是兴趣爱好。
300打头的笔记体系里,320是健身,330是育儿,这些都是子类。330育儿子类下面,分成331儿童烹饪,这就是孙类。方便你后续的项目拓展。
这套笔记本系统的可延展性非常强。随着不断学习和积累,笔记本体系会越来越庞大,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随意添加子类孙类,例如,当有了对摄影有了更多需求后,可以在摄影下面增加“421 人物”;当我们对后期修照片感兴趣时,准备开始研究这个,就可以建一个“422后期修片”笔记本。
最终形成如下图: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个整理笔记本的流程。
第一步,将所有笔记做初步分类,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信息,来自哪些渠道,大致都什么类别。
第二步,构建笔记本体系,建立INBOX信息中转站,建立包含工作、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的主体知识库,和存档笔记本
第三部,给笔记本编号,方便软件自动排序。
笔记本体系的初步搭建已经完成了,但后期需要我们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地维护,更新和调整。
希望看完此文的你和我一样,从一片混乱,找不到信息,到笔记本和资料库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让所有信息可迭代,打造自己终身受用的知识体系库。
现在就动起手来整理吧。期待你的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