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布什命令

布什命令

发布时间:2022-07-17 09:22:29

1. 美英联军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截断伊军,然后消灭伊军”——随着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一声令下,多国部队开始了对科威特境内及其附近的54.5万伊军地面部队的驱逐歼灭战。海湾战争开始了。截断伊军的空中行动持续了38天。从1月17日起,成千上万的飞机和导弹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机场、导弹阵地、指挥与控制中心、化学和核武器工厂、储存设施等)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多国部队空军已经完全获得了空中优势。伊拉克700架作战飞机如果胆敢升空必被击落无疑。 结果有300多架伊军飞机被击落,另有许多飞机被炸毁在掩体中,还有一些逃往伊朗并在那里一直呆到战争结束。 萨达姆的这一行动使许多人怀疑伊拉克是否与它从前的敌人——伊朗,有什么暗中交易,也许他想在战后保留一支空军。 消灭伊拉克地面部队谈何容易。具体他说,也就是只有地面部队能打败另一支地面部队;只有地面部队能占领地面;只有地面部队能攻击、 包围和打败另一支地面部队;只有地面部队能在战后占领敌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位参加了38天对伊空战的美国空军上校说:“空军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现在该轮到陆军去打败地面部队并赢得胜利。”地面作战于1991 年2月23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20时正式开始。

地面作战开始之前,多国部队计划人员不能预测伊军地面部队的顽强程度,认为打败在科威特的伊军需要对复杂的防御工事用重装甲攻打几周,然后迅速包围,在萨达姆驻科威特的军队周围形成一道绞索。驻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巴士拉附近的伊军曾用6个月时间构筑防御工事,建成许多很深的反坦克战壕和充满燃油的沟渠,布下成千上万的多层反坦克和人员的杀伤地雷, 修建了大量的地下指挥所、大炮和坦克掩体。

萨达姆拥有强大的地面部队。根据公布的情况,萨达姆沿科威特西南前沿防御线部署了由两个机械化师和4个步兵师组成的军;在东边,沿科威特海岸,部署1个由5个步兵师组成的军;在科威特中部,有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3个步兵师组成的军,作为侧翼机动战术后备队;在巴士拉南部的战区后备队中,部署的是伊军训练有素的共和国卫队,由两个坦克师和3个机械化步兵师组成的军。

总之, 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共有4个军、两个坦克师、7个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师和12个步兵师。共有54.5万军队,装备4200辆坦克、2800辆装甲运兵车、3100门火炮和160架直升机。萨达姆还有使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胆量。

几周以前,美国防部长理查得B·切尼称:“萨达姆及其在科威特境内和科威特附近的军队足智多谋, 可能会使我们大吃一惊。如果我们动用地面部队将其逐出科威特, 必须首先对地面部队进行猛烈的空袭。地面进攻的时刻由我们自己决定。”

美军在沙特阿拉伯地面部队的集结没有采用越战时期的逐步升级方式,即逐渐的、慢速的、有强烈争议的、受政治制约的、吝惜的兵力投入。在海湾战争中,8月2 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后几天之内,美军第82空降师高速机动和快速反应部队就被部署到沙特阿拉伯。从那天起,美军地面部队在海湾的部署大规模地稳步增长。截止地面战役开始前,美国在海湾地区部署了第7军和第18空降军、第101空中突击师、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2装甲师、第1机步师、第24机步师、第 1骑兵师、第2装甲骑兵团、第2装甲师第1旅、第3装甲骑兵团、第11防空炮旅、第、和第2陆战队远征部队(相当于师)、第4和第5陆战队远征旅,加上直升机和美国特种部队及突击队。英国派出第1装甲师。埃及派出两个坦克师。叙利亚派出1个坦克师。法国派出第6轻型装甲师。加上沙特、科威特和其它穆斯林部队,多国部队的组成包括50万美国人、2万叙利亚人、3.5万埃及人、4万沙特阿拉伯人、3.5万英国人、1万法国人、 7000科威特人、1000加拿大人,还有其它国家的1.68万军队。

随着美军及其它国家的军队在海湾大规模的集结,美军总指挥保证美国及其多国部队绝不会象越战时期那样受政治左右,而是要大刀阔斧地干。空中力量无情地、猛烈地、不停地轰炸。2月23日,第101空中突击师所有的装甲车和直升机开始攻击。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伊军赶出科威特。侧翼迅速呈现包围之势。美国总统和联合作战指挥官们都牢记这次战争的原则:集中兵力、目标明确、出其不意、机动作战、安全保密、节约用兵、速战速决。

海湾作战部队的集结受到特别重视,但对大规模部队流动所做的后勤努力难度也相当大。美国的后勤专家们面对的是如何把相当于整个怀俄明州的人口和吃用的东西从8700海里远的地方移到沙特阿拉伯。这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医院、警察、商店、服装店、饭店、旅馆、活动住房、保养设备、卫生设备、水净化厂、办公室、办公室设备、计算机和邮局等等,也就是要在敌对环境中维持50万士兵的生活。另外还有大量的作战武器装备: 坦克、飞机、卡车、大炮、炸弹、火箭、导弹、子弹。
海湾战争地面作战如何进行,大权在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及其多国部队参谋班子手中,初期空中战役必须有毁灭性结果。斯瓦茨科普夫将军和他的空中作战副手霍纳将军在战争的头38天已经获得了制空权。在空中战役的后期阶段,空中作战的重点是孤立战场。这意味着继续进行空中战役,用大规模空袭摧毁桥梁、切断公路、封锁隘路、中断铁路、布雷、攻击后备队、破坏供应基地、炸掉掩体防御工事,为地面部队进攻做准备。单兵、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上的人员使用的夜视系统使地面部队在夜间突袭伊拉克成为可能。

施瓦茨科普夫将军非常高兴,总司令将战役的战术控制权交给了他。 当有人间他“谁来决定‘沙漠风暴’的攻击目标时”,施瓦茨科普夫将军说他非常感谢布什总统及其智囊班子将战场决定权交给了他 以及其他战场指挥官。海湾战争与越南战争大不相同。越南战争期间,当时的约翰逊总统每天要长时间伏在越哺地图上,为美国飞行员选择目标。 而海湾战争中,一线指挥官有决定大权。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总结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战区统一指挥”。

施瓦茨科普夫将军设法预测萨达姆可能采取的出其不意的手段。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和我的整个参谋班子昼夜苦思冥想,推测伊拉克可能采取的花招。”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严格按照布什总统的旨意,充分发挥班子职能,成功地将多国部队的人员伤亡降至最低点。

海湾战争地面作战阶段取得的战绩令人瞠目。伊军战俘高达80000至100000人,3700辆坦克和大量的伊拉克大炮及人员运兵车被摧毁。伊军42个师被击败,美军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战中死亡,28人被“飞毛腿”导弹炸死,23人死于空中战役。

海湾战争地面作战完全是按照美军FM100-5空陆一体作战理论进行的。霍纳将军说:“这种作战思想就是用大规模空袭使地面部队吃饱炸弹。”空陆一体作战理论要求对敌后方进行空袭,切断对前方的供给和增援行动,摧毁指挥与控制中心,孤立战场。它要求空军与陆军之间的紧密协调。一位美陆军指挥官解释说:“具体方法就是在后方阻滞敌人,在前方把敌人一口一口吃掉!”

在战争初期阶段,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将第101空中突出师、第82空降师、第24机步师和第3装甲师部署在科威特南部与沙特交界处的沙特特遣队后方,他的整个战略最终依赖两次精心策划的佯攻。一次是部署在波斯湾的33艘军舰特遣队的1.7万人的两栖登陆,一次具有威胁性质的佯攻。目的是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南部战线中部调兵至科威特东海岸阵地。另一次是代号为“黑尔玛莉”的攻击行动。夺取制空权后,以美英法三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西推进,至伊拉克一沙特边境南部,排成“一”字形阵势。

进攻于沙特时间24日4时开始,第1和第2陆战师沿科威特南部边境中段突袭进攻,向北推进。第=旅和第2装甲师支援陆战队进攻。在沙特和伊拉克边境的最西部,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和美国第82空降师第2旅从陆地对伊拉克境内大约50英里处的萨尔曼机场进行攻击。在第1和第2陆战师的右边,也就是在沙特和科威特接壤的最右边,两个沙特特遣队突破伊拉克防御,沿海岸北上,向科威特城挺进。

上午8时,第101空中突击师展开了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攻击。4000人乘直升机飞行60英里进入伊拉克境内,建立了前沿供应基地。第101空中突击师连续作战,向北推进,直至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50英里处的幼发拉底河附近。

24日下午,科威特、埃及、叙利亚、沙特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军队攻进科威特南部,与位于右侧的陆战队部队并肩作战。位于法国军队和第82空降师东侧的第24机步师对伊军形成大包围之势。

第7军的第1、第3装甲师和第2装甲骑兵师从第24机步师的右侧翼向北推进。位于第7军右侧方的第1步兵师和英国的第1装甲师,通过伊拉克的雷区和护堤越过伊拉克边境。
与此同时,特种作战部队插入伊拉克纵深进行侦察。特种部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每个阿拉伯多国部队营都有一个特种部队分遣队提供通信联络、近距空中攻击和直升机支援。特种部队亦用于搜索与救护任务和其它保密作战任务。

2月25日和26日,沙特军队和其它阿拉伯军队继续向科威特右侧逼近,接近科威特城东部。英军继续向北进攻。第7军向东部横扫过去,在科威特北部边界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形成正面攻势。

第24机步师进入底格里斯一幼发拉底河谷,封锁了伊军唯一的退路。位于最西边的法国军队坚守阵地,防止伊军从西边切入。

27日,战争接近尾声。第18空降军向北部推进形成一道防线,然后向东攻打巴士拉。第7军在南部与第18空降军并排向东作战,与伊共和国卫队展开了传统的坦克战。阿拉伯军队从西部和南部逼近科威特城。第1陆战师占领了科威特城国际机场。第2陆战师封锁了科威特城所有的出口。

美国东部时间2月27日21时,总司令宣布当夜零点(沙特时间是28日8时)美国及多国部队将停止进攻。100小时的地面作战到此结束。

起因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

联合国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连同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为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多国部队进攻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停火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2. 伊拉克战争,老布什与萨达姆到底有什么恩怨

伊拉克战争老布什与萨达姆,他们的恩怨如下。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小布什他就说联合国不受理的话,美国也不会对萨达姆动手,有专家认为萨达姆和老布什,他们两个的家族,其实就是伊美两国变化。萨达姆把钱转到美英金融上,也是给提供了资金,有文件显示说,当年的萨达姆在美国资金流动的时候有几十亿,这些资金也在老布什,他的见证下才会完成的。老布什和萨达姆他们开始是非常关系好的,就是因为战争之后就让他们两个人有了恩怨,在萨达姆他们的战争的时候就表示中立,两国还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还把伊拉克他们的恐怖主义的名称也拿掉了,随后老布什上任之后就借着友好,与萨达姆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在资金上也会支持他,但是他不能忍受在美伊两国走上正常的时候,萨达姆他就背叛了他,在发起了战争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也就不好了。

3. 9.11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19名恐怖分子劫持四架民航客机,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世易中心双塔,

4. 伊拉克战争是布什的命令吗

伊拉克战争完全是布什下令的,因为布什的老父亲和伊拉克的总统萨达姆原是好友,后来反目成敌,老布什下台后没有办法把萨达姆赶下台,到了布什作总统之后,为了帮父亲出气,所以就发动伊拉克战争,布什是世界上的一个真正的战贩

5. 美国第一次攻打伊拉克是在什么时候,理由是什么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战况空前激烈和发展异常迅猛、双方伤亡损失又极其悬殊的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虽然只持续了 43 天,但它却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由于大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而展示的“军事技术革命”,更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所关注,它引发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现代局部战争的理论、指导规律和作战方法。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窥视孔。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 20,000 人的科军,只有 5,000 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517 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 10,015 亿桶)的 65 %,天然气 24 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 13.7 %。日产石油约 1,45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 6,360 万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约 1,20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万桶)的 43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 20 个特大的油田,有 11 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 766.1 万桶,其中 206.4 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 26.9 %;西欧日进口石油 823.5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427.6 万桶,占 51.9 %;日本日进口石油 548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354 万桶,占 64.6 %。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 1,000 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三)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四)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 2 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 1 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6. 什么是布什主义

布什主义
Tod Lindberg [美国交流杂志]

布什主义

Tod Lindberg文
发表:美国交流杂志/2003年第2期;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4年3月8日转发

布什总统于2002年6月在西点军校 (West Point) 的讲话中就我们为何而战作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阐述。事实上,他宣告了我在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ion) 的同事迈克尔.麦克福尔 (Michael McFaul)
所称的“自由主义”;该主义不仅将美国的武力用于保卫国家,还运用于保护自由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自由。
布什先生援引了乔治.马歇尔 (George Marshall)
将军在珍珠港事件半年后对西点军校1942年毕业生讲演中的一段话:“我们决心在这场可怕的斗争结束前,我们的国旗被全世界公认为既是自由,也是压倒一切的力量的象征。”布什先生拓宽了马歇尔将军的寓意。他说:“无论我们高举国旗到何处,它不仅代表我们的力量,也代表自由。”

美国国旗将不再只是“自由的象征”。按布什先生的构想,美国将国力用于确保作为受自由之恩典范例的美国的生存和繁荣仍嫌不足。还有必要将美国的国力用于促进和保护他人的自由这一任务。

以下是布什先生的自由主义的核心:“我们国家的事业历来比保卫国家更为宏大。一如既往地为正义的和平而战 — 那是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和平。
我们决心保卫和平免受恐怖份子和专制暴君的威胁。我们决心通过与大国建立良好关系以维护和平。我们还决心鼓励在各大洲建立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以推广和平。”
他详细描述道:“20世纪以人类进步的唯一幸存的模式而终结,这种模式以人类尊严、法治、限制国家权力、尊重妇女、尊重私有财产、言论自由、司法公正和尊重宗教宽容等不可商榷的要求为基础。美国不能将这一见解强加于人,然而我们能够支持和报答为其人民做出正确选择的政府。......我们将捍卫使所有进步成为可能的和平。

“说到人类的共同权利和需要时,这里不存在文明的冲突。自由的标准完全适用于非洲、拉丁美洲和整个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国家人民要求并理应享有所有国家人民享有的同样的自由和机会。他们的政府应该听取他们的愿望。”

我不敢说我以前想过要谈论这些,但人们在以上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到,白宫坚定地与弗朗西斯.福山1 (Francis Fukuyama)
的普遍论的“历史的终结”的观点为伍,即随着人类互相承认其自由与平等,这一观点将得以传播,并反对塞缪尔.P.亨廷顿2 (Samuel P.
Huntington) 的“文明的冲突” 中的描述:尤其是西方的自由社会日益增长的实力必将遭遇其他具有截然不同的反自由价值观的社会的激烈挑战。
按照布什先生的观点,“文明”只有一种。但这不等于说那些不属于它的人就成了野蛮人;而是他们的统治者压迫下的受害者。布什先生在这里指出:暴君们自己完全清楚他们没有权利压迫人民,他们坚持这样做只能使自己软弱。“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允许通过合法渠道表达不同政见,”他说。“一个前进中的国家会努力实现经济改革,以释放人民的巨大创业能量。一个蓬勃发展的国家会尊重妇女的权利。”

言外之意是,其政府未能做到这些的国家,将会处于弱势、止步不前、不会兴旺。用以证明“文明”赋予反对恐怖主义和争取自由的战争力量的理由,恰恰是因为自由是成功的基础,因而也是文明世界的力量。专制产生的软弱使其在自由面前不堪一击。

布什先生期待“一个超越反恐战争的正义与和平的世界”。以前总统们曾以宣战来终战,人们很容易把它嘲笑为独特的美国式自负。但是请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结束了欧洲几个世纪的王朝冲突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不是确保了欧洲国家不再相互争斗、美国也不必再与日本和德国作战吗?有那些想法并不傻;实际上,它们导致了布什先生描绘的“正义与和平的世界”的局部实现。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自由主义已经带我们朝那个世界走了很长一段路,它能带我们走得更长。

我们为何而战
布什的讲话不失为建立以美国国力为核心,以传播自由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的奠基性文件。让我们这么说吧:你听说过门罗主义3 (Monroe Doctrine)
,是吧?天定命运论4 (Manifest Destiny) 呢?这篇西点军校讲话与其自由主义将因提出了某些重要性不亚于它们的观点而被人们铭记。
这一思想尚未被人理解,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华盛顿的那种惯有的、而有点愤世嫉俗的厌世态度;根据这种态度,世界上没什么新鲜事,我们以前全都看到过了,因此我们不会再惊讶。这种倾向通常无害,除非真的有新鲜事发生
— 诸如一位美国总统在本土遭受毁灭性袭击后寻得并阐明了美国国力在世界上的新目的 — 而评论便显得有点儿滞后了。
《旗帜周刊》(Weekly Standard) 的弗雷德.巴恩斯 (Fred Barnes)
在以应有的严肃态度对待这篇讲话方面是个例外。巴恩斯先生主要聚焦在布什先生清楚说明的先发制人(实际上,“预防性”的说法更好)政策的实际问题上。这一政策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美国不会等挨了打,甚至不会等到敌人的进攻在即时才出手。布什先生说:“我们必须把仗打到敌人那儿、扰乱他的计划、在最严重的威胁出现之前就予以迎头痛击。”我赞同巴恩斯先生对布什先生那样的理解,譬如说,布什先生不下达在伊拉克“更迭政权”的命令是绝不可能的。

我想即使如此,我们仍未跟上布什先生的远见。我想有可能布什先生口是心非,或者不明白他讲话的内涵,或者很快就会随风扬帆,但我认为一个更有道理的解释是,他说出了他的意思,并且说的很当真。

自“9.11”恐怖事件以来,他在多次明确表示美国正在采取防御性军事行动。本篇讲话中的新内容在于他所说的自由理念的毫不含糊的“普遍化”。对布什先生而言,没有其他的“人类进步模式”。但这意味美国目前正以自由主义所促进的不是一种模式。它是答案,而且是最终答案。

这是同时在说两件事。首先,那些认为有另一种“模式”或多种模式,以及那些在倡导某种其他生活方式的人(如乌萨马.本.拉登)完全错了。其次,这些人必将失败。由于他们无力与“人类进步”创造的资源相匹敌,他们发起的任何挑战必将受挫。

正如布什先生在一个使人醒悟、甚至其暗示可能令人颤栗的词句中所指出的那样,“美国拥有并有意欲继续保持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从而使其在其他时期出现的破坏稳定的军备竞赛失去意义,并使竞争限于贸易和其他追求和平的事业上。”这里布什先生说的是美国绝不允许出现(用国际关系的行话说是)一个“与之匹敌的竞争者”。我们永远不会再处于“超级大国对抗”的处境,更不会是多边力量平衡中的一个齿轮。当前在实力上一边倒的形势能最有效地促进和平,因为它告诉各国政府,它们可能抱有的任何追求战争的志向是“毫无意义”的。

布什先生指出:“大国还因共同的价值观而日趋团结,而非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而四分五裂。美国、日本和我们在太平洋地区的盟友,以及当今所有欧洲国家都对人类的自由许下了重大的承诺……过去,对抗的大国在棘手的区域性问题上各自支持一方,使分裂加剧、并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在时机良好时建立强有力的大国关系,以便在时机逆转时有助于处理危机。”

这种见解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跨国家的文明在进展中。“美国没有帝国边疆可扩展,也没有乌托邦可建立。我们只希望他人获得我们自己希望得到的:远离暴力的安全、自由赋予的奖赏,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期望。”我们真诚地愿意帮助“其他人”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布什先生在这里指出:暴君们自己完全清楚他们没有权利压迫人民,他们坚持这样做只能使自己软弱。......
言外之意是,其政府未能做到这些的国家,将会处于弱势、止步不前、不会兴旺。
布什的讲话不失为建立以美国国力为核心,以传播自由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的奠基性文件。......这种见解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跨国家的文明在进展中。

弗朗西斯.福山: (1952-) 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教授。他在民主化、国际政治经济,和前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国际政策方面撰写了浩繁着作。近年来,他主要将精力集中在文化和社会资本在现代经济生活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等领域。—
编注
塞缪尔.P. 亨廷顿:(1927 - )。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在西方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编注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第5任总统杰姆斯.门罗 (James Monroe) 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原则,口号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译注
天定命运论:19世纪鼓吹美国对外扩展为天命所定的一种理论。— 译注

7. 布什过去8年的经典语句

布什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还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会在做国情咨文报告时,忘记了这份报告原来叫作"国情咨文"。小布什也因此凭借最滑稽的总统这一头衔载入美利坚合众国的史册。他遭遇不幸的文字游戏以及表达上的错误堪称传奇。互联网维基网络以及网络视频平台Youtube上对此都记录在案,且冠以"布什语录"的美名。典型的布什语录是这样的:

"人类和鱼类可以和平共处。"

"今天我宣布一项计划,我们将探索宇宙空间,将人类的足迹延伸到整个太阳系。"

整个太阳系--如果美国总统非要这样,也没有办法。但对气候保护,他就没有多大兴趣。因为美国总统要为美国人民着想。还有美国经济。"重要的事情先来。首先是美国人。这是我的工作重点。"

布什语录还被印成了日历,每天一条经典语句。布什日历甚至卖到了德国。因为在德国,布什语录也有日益壮大的粉丝群体。布什在任八年,给大部分德国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布什,美国的那个,现在要下台了--我想说,他得为战争负责,他干涉其他国家的事情太多了。这是我的看法。总是干涉其他国家的事情,他应该只管好美国就够了,因为美国也不是毫无问题。"

"对对,他很勇敢。恐怖主义必须被打倒。我们就找到这么一个勇敢的人,那就是布什。没有谁揽了这么多事情。"

"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从一开始到他连任,我就不赞同他的做法。因为他挑起了伊拉克战争。"

布什,战争狂人。大多数德国人会首先把小布什的名字同阿富汗战争联系起来。"在我的命令之下,美国军方已经开始对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恐怖份子训练营、以及塔利班政权的军事设施发动了袭击。"

而在伊拉克:"盟军已经发动了名为‘自由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把萨达姆赶下台。"

大部分德国人认为,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使世界分化成两个阵营:要么和美国在一起,要么反对美国,非黑即白。"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作出抉择:你们要么和我们在一起,要么和恐怖份子在一起。"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权力",他想拥有一切,最好能统治整个世界。"

"我认为,布什带来了战争,把美国内政搅得一团糟。用德语来说,就是个蠢货。""他是通过美国受到的袭击来发动美国人民,在伊拉克开战,我觉得糟透了。"

"我相信,他下台,不光美国人感到高兴。"

"我觉得,他损害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名誉,在阿拉伯国家和整个世界都是如此。以"民主"为名,却实在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布什自己呢?毫无变化。他每次关于伊拉克形势的讲话都有新的语录产生。接下来这个例子,他本来想说,伊拉克人民不能让杀人犯来决定他们的未来。"呃...这个...这个...人们必须明白...伊拉克人民必须明白...任何时候,如果有一个杀人的组织想要杀死无辜的伊拉克人...那么...呃...他们的未来...绝不能让这些杀手来决定。这一点他们必须明白。我想他们明白这一点。"

无论如何,在任八年后,对这位美国总统的总结的确与众不同。接下来这句话并不算布什语录,而是非常直接的表达。布什认为,美国如今更加安全,因为两个恐怖政权被永远推翻了。"美国更安全了。两个恐怖政权永远消失了。5000多万个灵魂如今生活在自由之中。"

阅读全文

与布什命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自己购买云主服务器推荐 浏览:410
个人所得税java 浏览:752
多余的服务器滑道还有什么用 浏览:182
pdf劈开合并 浏览:19
不能修改的pdf 浏览:742
同城公众源码 浏览:478
一个服务器2个端口怎么映射 浏览:285
java字符串ascii码 浏览:67
台湾云服务器怎么租服务器 浏览:466
旅游手机网站源码 浏览:321
android关联表 浏览:934
安卓导航无声音怎么维修 浏览:324
app怎么装视频 浏览:426
安卓系统下的软件怎么移到桌面 浏览:85
windows拷贝到linux 浏览:762
mdr软件解压和别人不一样 浏览:895
单片机串行通信有什么好处 浏览:331
游戏开发程序员书籍 浏览:853
pdf中图片修改 浏览:279
汇编编译后 浏览: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