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个菜鸟程序员该怎样定位自身的价值方向
我到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方便?这是每个程序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决定了你要在什么样的领域、什么样的公司工作,决定了你做什么产品,也决定了你要选择什么技术。
❷ 字节跳动副总裁离职,为什么科技公司的大潮正在退去
AI 工程化难题是一个已经讨论过很长时间的问题,其中包括场景碎片化、应用成本高、稳定性差、可解释性差等。有人些人认为,这些原因加速了 AI 顶级研究者从业界到学界的回流。
同时在字节跳动,这样的事情似乎也在发生。而马维英也只是众多“重返学术界”的AI大牛之一。
不久前,旷视科技南京负责人魏秀参,也重返到南京理工大学。对此,魏秀参给出的回复是“家庭原因”。
从最开始来分析,最早是从吴恩达开始,后面又有李飞飞、张潼、张亚勤、贾佳亚等科学家不断离职,陆续离开工业界回归学术界。背后的原因或许诸多,除了个人因素外,不少网友也将这种现象与AI企业的发展相关联。
❸ 李飞飞表示人工智能能识别三千种车但场景理解还不如2岁孩子
中国政府今年7月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近日又出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李飞飞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创业、产业发展和政府支持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实际上,中国在人工智能学术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李飞飞说,如果汇总2015年排名前100的全球人工智能期刊的总发表数,有43%的文章有中国科研人员参与。
不过李飞飞也指出,人工智能人才目前“全球稀缺”,“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人才依然非常紧俏”。她说,人工智能需要国际合作,需要“动用全球的人才来参与”,合作才能推动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❹ 人工智能背后的操控者是谁
“9·11 是犹太人干的,把他们都送进毒气室!种族战争现在开始!”
2016年3月23日,一个人设为19岁女性,昵称为 Tay 的聊天机器人在推特上线。这个微软开发的机器人能够通过抓取和用户互动的数据模仿人类的对话,像人一样用笑话、段子和表情包聊天。但是上线不到一天,Tay 就被“调教”成了一个满口叫嚣着种族清洗的极端分子,微软只好以系统升级为由将其下架。
微软聊天机器人的极端言论。
这样的口号并不是聊天机器人的发明,而在社交网络上大量存在着。美国大选期间,一些所谓的“政治新媒体”账号发出的掺杂阴谋论、种族主义的内容,在Facebook 上进行了病毒式传播。这有赖于人工智能协助下的“精准定位”:谁最容易相信阴谋论,谁对现实最不满?相应的政治广告和假新闻能精准地投放到这群人中,使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加深信不疑。
因为设计缺陷而 “暴走”的聊天机器人,和精心策划的线上政治行为,看起来仿佛是两回事。但这种我们似乎从未见过的景象,却指向了同一个“兇器”——大数据驱动下的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有作恶的能力吗?
人工智能会“作恶”吗?面对智能的崛起,许多人抱有忧虑和不安: 拥有感情和偏见的人会作恶,而仅凭理性计算进行判定的计算机似乎也会“作恶”, 且作起来易如反掌。这让许多人(特别是非技术领域的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悲观态度。
这种忧虑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人工智能这个词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指可体现出思维行动的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而 对机器“拥有思维”之后的伦理探讨,早至阿西莫夫开始就在科幻作品里出现。
14 年前,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机械公敌》里就有这样一个场景:2035 年的人类社会,超高级的人工智能承担大量工作,并与人类和谐相处。这些原本完全符合阿西莫夫“三定律”的人工智能,在一次关键升级之后对人类发起了进攻。这些机器人拥有了思维进化的能力,在它们的推算下,要达到“不伤害人类”的目的,就必须先消灭“彼此伤害”的人类。
十分高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1920-1992)。
剑桥分析CEO亚历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
剑桥分析并不是一个孤例。澳洲一个 Facebook 的广告客户透露,Facebook 的人工智能会分析其用户特征和所发的内容,给出诸如“有不安全感的年轻人”“抑郁、压力大”等标签,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游戏、瘾品和甚至虚假交友网站的广告,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即使不存在数据泄露问题,对用户数据的所谓“智能挖掘”也很容易游走在“合规”但“有违公平”的边缘。例如,电商能够根据一个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的计算,对某个人进行针对的、精密的价格歧视。购买同样的商品,用 iPhone X 手机的用户很可能会比用安卓“千元机”的用户付更多的价钱,因为他们“倾向于对价格不敏感”。而我们所经常谈论的“大数据杀熟”——比如携程老用户订旅馆的价格会更高——也建立在用户行为数据的基础上。
数据的收集本身也值得商榷。前网络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就曾公开表示, 大公司的产品常常不是为了收入而做,而是为了用户的数据而做;在某一个产品上收集的数据,会用于在另一个产品上获利。 在智能面前,没有所谓的个人隐私和行踪,也很难确定数据收集的边界在哪里,尤其是个人隐私与公共信息、主动提供与被动提供的边界。
总而言之, 在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人工智能眼里,并没有“人”或者“用户”的概念,一切都是可以利用的数据。 剑桥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朔沙娜·祖博夫将这种人工智能和资本“合体”的现状,称之为 “监控资本主义” (Surveillance Capitalism)——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通过对每个人的监控和信息的榨取,实现资本的最大化。
业界对此的态度很暧昧。AI 作为当下最热门、来钱最快的行当之一,这些动辄年薪50万美元的工程师很少得闲来思考“形而上”的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员在与我的微信私聊中表达了他的“个人看法”:“现在的技术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对社会伦理方面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更多还是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作者试图找到行业内人士对此评论,谷歌(中国)和网络自动驾驶部门的人工智能相关人员均表示,探讨 AI 的社会问题,牵涉到公司利益和形象,比较敏感,不便评论。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如何使用,目前来看决定权依然在人。”俞扬说道 ,“系统的设计者和商业(应用)的提供人员需要对此负责。”
如何负责?这或许需要我们正视人工智能对整个社会关系的挑战。
4、人工智能作恶之后
2018年3月 19 日,一辆自动驾驶的优步(Uber)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惹上了麻烦。面对路中出现的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女性,这辆车速 38 mph(约61km/h)的沃尔沃在昏暗的光线条件下并没有减速,径直撞了上去,受害者被送往医院之后不治身亡。这是自动驾驶第一例行人致死的事故。
电视台对自动驾驶优步车祸的报道。
事故发生之后,有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是否足够安全上,或者呼吁优步禁止自动驾驶。然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亚利桑那有着全美国几乎最开放的自动驾驶政策,事故发生地坦佩市(Tempe)是实行自动驾驶最火的“试验田”之一;事故所在的街区早已做过路线测试,并被自动驾驶的智能采纳。但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对于责任的认定依然遇到了困难。
因为人的疏忽造成的车祸数不胜数,人们早已习惯了如何处理、怎样追责;然而机器出错了之后,人们忽然手足无措。 人工智能会出错吗?当然会。只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缺乏认知。 就如同上文提到的“隐性歧视”,深度学习的“黑箱”,现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对这些错误进行追究,因为不要说普通人,就连技术人员也很难找出出错的源头。
当人工智能的决策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智能为什么会犯错,犯错了怎么办;若要让智能摆脱被商业或者政治目的支使的工具,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 需要怎么监管、如何教育,才能让人工智能“不作恶”。
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很难有清晰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欧盟率先在数据和算法安全领域做出了立法的尝试,2018年5月即将生效的新法规规定,商业公司有责任公开“影响个人的重大决策”是否由机器自动做出,且做出的决策必须要“可以解释”(explainable)。但法条并没有规定怎么解释,以及细到什么程度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让机器求真求善,需要人类自己直面决策中的黑暗角落。 在 Atari 游戏智能的测试中,游戏中的人工智能 bot 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漏洞开始作弊,而游戏玩家又何尝不是呢?不管是带有歧视的语义分析,针对少数族裔进行的“智能监视”和跟踪,或者把已婚未育女性的简历扔掉的智能简历筛选,都长期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可预测的、完美的理性机器,它会拥有人类可能拥有的道德缺陷,受制于人们使用的目标和评估体系。 至少目前,机器依然是人类实然世界的反应,而不是“应然世界”的指导和先驱。 对机器的训练同样少不了对人性和社会本身的审视——谁在使用,为了什么而使用,在我们的世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数据是谁给的,训练的目标是谁定的?我们期望中的机器,会继承我们自己的善恶吗?
谷歌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认为, 要让机器“不作恶”,人工智能的开发需要有人本关怀 。“AI 需要反映我们人类智能中更深层的部分,”李飞飞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写道,“要让机器能全面地感知人类思维……知道人类需要什么。”她认为,这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科学的领域,而需要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社会学的参与。
未来,人工智能进入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强的功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我们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这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番。 我们并不想看到未来的“机器暴政”将我们的社会绑在既有的偏见、秩序和资本操纵中。
一个AI
人工智能之所以会作恶,可能就是因为太像人类了吧。
❺ 从洗衣妹到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在李飞飞的背后,有着一段励志的人生,早年的时候她还有过清洁工、中餐馆的收银员、开干洗店的工作经历。李飞飞由一个移民,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当父母打零工的时候,她借钱开了一家洗衣店,周六日帮助家里面做洗衣店的生意。毕业以后她拒绝华尔街年薪十万美元的工作前往去西藏研究一年藏药。回来以后读了博士,读的是当时非常冷门的专业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神经科学,她现在所有的追求,就是赋予计算机视觉智能。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要做的是怎样一个人,要完成一件怎样的事。后来读博选择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神经科学也不被人看好,但是她凭着自己的努力真的把这件事做起来了,这将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未知领域,努力在让这个世界发展的更好。
❻ 李飞被粉丝接机,这个人很有名吗
李飞是北京时代峰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实际控股人,其公司旗下TFBOYS、时代少年团等艺人团队被大众所喜爱,作为目前热火男团公司的老板,李飞近期在机场被粉丝接机事件登上了热搜榜单。
一、李飞时代峰峻创业初期。时代峰峻刚开始不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也不是打造明星的专业公司,它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受娱乐圈飞速发展和日韩娱乐团体炙手可热的影响,让北京时代峰峻的董事长李飞发现了商机,他们招募外表形象优秀,多才多艺的男童,不断筛选,在10~12周岁左右的男生中挑选优秀人员作为练习生,成立tf家族。
所以,在多数情况看来,时代峰峻公司老板李飞受人喜爱的独到之处不仅体现他推广的艺人团队和节目上,本身也是十分亲和的人,这样如此被大众粉丝追崇,也是很少见的,也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