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程序员节是怎么来的
程序员节:日期是每年的第256天,也就是平年的9月13日和闰年的9月12日。
创立“程序员节”最早是来自俄文《计算机世界》(《Компьютерра》)出版社的主编德米特里·门德列留科(Дмитрий Мендрелюк)在1996年7月15日的想法,当时计划将节日命名为“计算机用户节”,定在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五,称之为“纯净的星期五”(Чистая Пятница,按照当事人之一的说法,这样命名是为了刺激那些计算机病毒制造者)。[1]
2002年一家名为“并行技术”(Параллель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的网页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瓦伦丁·巴尔特(Валентин Балт)和米哈伊尔·切勒富雅科夫(Михали Червяков)在网上收集签名,请求俄罗斯联邦政府将这一天定为正式节日。这一行动在5天内得到了9800个投票支持。
2009年7月24日,俄罗斯联邦通信与大众传媒部向政府提交了设立程序员节的法案,同年9月11日,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签署了该法案。
中国的程序员节日
应该定位 每年的10月24日 因为1024 对程序员具有特殊意义!
诗人写的是诗、画家作的是画、而我们写的是代码。
农民耕作的是土地、工人操作的是机器、而我们编作的是代码。
将军指挥的是士兵、企业家指挥的是员工、而我们指挥的是代码。
别人称呼我们是程序员、开发者、程序猿/媛、软件攻城狮,码农
只因我们的工作是写代码。
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代码、世界越来越需要代码。
有码走遍天下、无码寸步难行。
世界在被代码改变着、而我们在创造着代码。
让我们在代码世界中风雨同舟、让我们在代码世界中尽享码伦之乐。
让我们一起用代码改变世界!
祝大家程序员节快乐!
㈡ 如何理解“潜规则”
什么叫“潜规则”? “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 、“明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创造“潜规则”这一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潜规则”,既不公开,也不透明,也决不会将它的“规则”内容?知于他人,但是,其“规则”的内容谁都明白,它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还要厉害,还要严厉,人们都在默默恪守、心照不宣地维护它,而且,谁不遵循这种“规则”,谁就会受到这种“规则”的排斥、惩罚,“潜规则”很具有“杀伤力”,所以,一般人都很是“惧怕”这种“潜规则”,相互牵制,然而,你必须要学会它、“尊重”它、实施它,不然你就根本进入不了你想进入的这个“圈”中,即便是进入进去也会发现自己无法生存,无法为这个圈子所认同,很快就会被这个“圈”所抛弃。 一般来说,在“潜规则”盛行地区,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元规则” 、“明规则”)空际上就是制度上的一种装饰品。 如今社会流行“潜规则” 如今社会流行“潜规则”,甚至可以说是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到处可见。 譬如,在演艺圈,多年来一直忽明忽暗地流行在这个圈里的女演员“先上床、后上戏”的“潜规则”。年轻的女演员想要早日成名,往往要付出其“演技”以外的代价,娱乐圈内的投资方老板、导演,掌握着有姿色演员成不成名的大权,为所欲为就无所顾忌了,文艺界的丑闻往往由此而起。 在足球圈,中国人民对足球圈的黑幕、黑哨愤怒了多少年,然而却最终只是曝出了龚建平在甲B吹一场球拿几万元钱的案子来。“黑哨”难道就只是龚建平一人?它的“主战场”究竟在哪儿?有的足协领导知道,但他不会告诉你;俱乐部主人知道,但他不会告诉你;足球队的教练们知道,但他不会告诉你;大牌球员知道,但他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因为这是这一圈?必须遵循的一种“潜规则”。 教育界。黑龙江省一大学300名大学生为使考试成绩“及格”,由学生王某出面,每人收取50元,送给“自然辩证法”的授课老师于某,于某收钱之后,利用职务之便,要求评卷教师为学生提高分数,使所有送钱的学生成绩均获得通过。300名学生如此大规模地向自己的授课教师行贿,在中国教育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似乎已达成了某种默契。送者不觉不当,受者不觉可耻,学生的送与教师的收配合默契。都是在按照这个“规则”行事。行贿本来是一件极为可?之事,但在这里,它却成了很多学生普遍认可的一种“规则”。 政府机关领域:由于长期以来制度规范缺乏、制度意识的淡薄,提高收入怎么办?就只能靠本部门的所谓“创收”,靠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去设置相应的“政策”,去靠“小金厍”,尽管大家都感有点过分,不太合法,甚至有点违法,但是大家都认可,都默认,甚至积极去实施。“红包”,同时也停止向上级供奉“陋规”和“常例”。但这是当时官场雷打不动的不正之风,“陋规”与“常例”也早已成为权力运作的润滑剂, 以上仅仅是一些部门的个别例子,一个领域、一个圈子?的“潜规则”多得“海”了。如今的“潜规则”的确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为什么“潜规则”中的“规则”是“潜”的? 为什么“潜规则”中的“规则”要用“潜”来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潜规则”,其原因就是这种“规则”藏于桌子底下的,匿在铁幕背后,很黑,很暗,很不光明,很不道德,也很丑陋,虽然它上不了台面,见不得公开,恰能左右“游戏”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结果,所以,“游戏”的最后“胜利者”,并不是遵循“元规则”办事的人,而是那些对“潜规则”的得心应手者。譬如,在娱乐圈,“肉体红包”??“性交易”??便是一种“潜规则”,漂亮女人想成为明星吗?那就必须要献上自己的贞操,为什么?因为你能不能成为明星的权力掌握在具有“点石成‘星’”的导演和制片人手中。所以,老艺人白韵琴就说得很白:“在娱乐圈要想红,就要肯‘身体力行’,最要的就是肯献出肉体,肯陪人睡觉,跟人上床。”想一想,这样的“规则”能将它公开出来吗?兵和将它“潜”起来,这就是“潜规则”的奥妙! “潜规则”中的“规则”是谁制定的? 从本质上说,这些“潜规则”一般都是不清不楚的、不可告人的。“潜规则”中的“规则”是谁制定的?根据什么规则来制定这些“规则”的?谁都说不清楚,谁也没法说得清楚的。但是,有一点是绝对清楚的,即它的制定、实施都是围绕着“利益”两字,都是围绕着“金钱”两字,它的利益趋向是非常明显的,谁按照它的规则办事,谁就会获利,就会获得好处,而且,“潜规则”最后的利益获得者都是一些圈?的“龙头老大式的人物”,是一些有权势的人物,而且“潜规则”的收益者不是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帮人、一层人(当然是根据人的能耐大小来“分配”利益的)。所以,这群人、这帮人、这层人既是“潜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亦是“潜规则”的“既得利益获得者”,正因为如此,它就会形成一股势力,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属于不可公开的“秘密”。 “潜规则”中的“合法伤害权”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书中提出了“合法伤害权”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提的很好、很妙、很高。 在这个“合法伤害权”中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一是谁去执行这个“合法伤害”?二是谁是这个“合法伤害”的承受者?前者是“潜规则”中的“既得利益获得者”,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龙头老大式的人物”,另一部分是“分食‘潜规则’利益的一群人,两自会自动形成一股若明若暗的、自觉的去维护这种“潜规则”的恶势力,这股势力很厉害,看不见但让你感觉得到;后者则是试图破坏“潜规则”的“破坏者”(即一般所说的“改革者”、“革新者”),他们无法容许“潜规则”的存在,认为只要它存在一天,社会就无法进步,无法发展,所以,只要有可能,就要想方设法去破坏、去改造这个“潜规则”。所以,“龙头老大式的人物”和“分食‘潜规则’利益的一群人”一旦发现有谁不遵循或是发现试图破坏“潜规则”的“破坏者”的存在,就会采取各种措施让“他们”感觉到难受,让他们无法在这个圈子中生存下去。若是这个“他们”还“不识相”,还要敢于与“潜规则”抗衡或者破坏这个“潜规则”,那么,就会制造某一“事件”让你“难堪”,甚至让你身败名裂。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吕日周式的人物很难在他工作的地区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会感到特别“难受”?这就是吴思先生告诉人们的、在“潜规则”中流行的、由一群人制造的“合法伤害权”的“伤害”之结果。这就是“潜规则”中的“合法伤害权”之厉害。 那么,说了那么多,“潜规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则”呢? “潜规则”是一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规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规则,是一种让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规则,是一种让人们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规则,是一种变相腐败的规则。
㈢ 为什么很少有炫富的程序员
不是程序员很少炫富,只是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没有炫富,但也有一些炫富炫的很高级,望尘莫及。
㈣ 为什么程序员的思维很难理解
1、程序员的思维比普通人要严谨。
对编程有一定了解的人都能理解这一点,一是一二是二,电脑不认模棱两可的回答,因为“模棱两可意味着更多的可能答案”,所以你跟程序员交谈的时候,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问”或“你为什么听不懂”,你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描述有多么的不严谨了。
最简单的例子,你妈妈让你去市场买水果,如果看到有苹果就买一个苹果,看到梨就买两个。你看到市场有苹果和梨,你会买什么回家?
首先给出一个大前提,在程序上不存在“潜台词”或者“潜规则”这种东西,唯一起作用的只有“字面意思”。
一般人肯定是买一个苹果和两个梨。当然程序员也不是脑子有坑,以一个正常人的思维考虑也会买一个苹果和两个梨,但是看到这问题的第一个瞬间的直觉反应,却是“如果看到梨就买两个苹果”。这个问题不存在潜台词,所以所有人都会直接从字面理解老妈的意图。
按照程序的逻辑分析,这句话共分为两个部分,代表两个程序任务。“如果看到有苹果就买两个苹果”为任务一,条件是“看到有苹果”,目标对象“买苹果”,数量“一个”;“如果看到有梨就买两个”为任务二,条件是“看到有梨”,数量“两个”,没有给出新的目标对象。
因此按照程序逻辑来讲,第二句话将继承上一个目标对象,也就是“买苹果”,所以这句话被看起来像职业病一样的思维直接翻译成了“如果看到有苹果就买一个苹果,如果看到有梨就买两个苹果。”
————————————————————
2、程序员看问题比一般人透彻。
这是职业特性导致的,因为电脑编程的严谨性,因此程序员面对一个问题、一个需要实现的目标或者一个bug时,他会思考更底层的问题,并且会习惯性采用归纳法来尽量避免以后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
比如用输入法输入中文的词句,有的时候打出了一串拼音,然后按下数字2选取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词,然后发觉数字1对应的才是自己想要的,删掉,重新输入拼音,这次按下数字1的瞬间却发现两个词的位置调换了,于是又删掉重新键入,这次认真地看了看,终于选对了想要的词的序号。
这个时候你会说,啊,我下次应该更小心一点,不要马虎大意想当然,看清楚了再点。
程序员不这么想,他会想,导致这个问题的看来是输入法的“词语顺序自动调整”功能,他会自动监测使用者输入的各种词语的频率,来自动调整词语的顺序,底层代码实现的逻辑很简单,每个不同的词对应一个从输入法安装到现在的输入次数的计数器,直接按计数器排列顺序就好了;也有的输入法会监测你输入后是否会将其删掉,那么这时候会被智能识别为打错字,计数器不会加一。
然后再一思考,这种功能一般都是可以开关的,如果我想要靠记忆记住顺序使用而不用输入法自动调整的话,比如对汉字输入的速度有一定要求需要考记忆记住汉字序号,我只需要进入输入法设置将其关掉即可;如果我想要它帮助我调整词句位置,但是又不需要频繁地调整,那么在我有工作需要的时候我会提前关掉,平时开启即可;而如果我想单纯依赖这一功能,那就不用管它,下次看清楚再选就好了。
㈤ 做程序员的黄金年龄是在多少岁
黄金年龄原则上来说是越小越好,因为你的专注力比较好,而且没有过多的生活,家庭的琐事来干扰你。这个时候你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当中去。不过中年和晚年各有各的好处。
所以黄金年龄如果对于身体来说,当然是年龄越小越好。不过还是要看自己怎么努力,就算你年龄很小,但是不学习的话那也没有用。
㈥ 程序员的薪资倒挂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因为很多企业宁愿花高工资招聘新人,也不愿意给那些老员工涨工资。
我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好,我曾经也为了想要涨工资的事情而离开了上一家公司,当时公司两年没给我涨工资,但是公司新招到的人工资却普遍比我还高。我当时感觉自己的工资几乎在公司是垫底的,连新人都不如,但新人明显能力各方面并不如我,在与公司沟通无果后主动提出离职。直接我真正提出离职时公司才提出可以涨工资,但当时我已对公司伤透了心,并没有同意公司的挽留。
㈦ 为什么程序员通常都是单身狗,有什么原因吗
互联网从事者应该知道,程序员是互联网所有岗位中最为繁琐的工种,长时间的加班,高强度的工作,改不完的需求,修不完的bug,常常让他们身心疲惫,压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谈恋爱。虽然他们有点钱,但是实在没时间去陪另一半花。
熟悉程序员的朋友应该知道,程序员大部分是宅男宅女居多,表面上和别人聊天都是大大方方,显得很正常人一样。但是,他们是性格是内向的,敏感的,慢热的,甚至有的人还是自卑的。
在爱情和婚姻中,更多是需要感性来维持,而大部分程序员被代码捆绑,很难在繁重、复杂的程序回归到现实世界。所以,他们回到家,一般是选择单独的玩会游戏,或者发呆沉默,减少了情侣或夫妻之间的交流,导致彼此之间感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