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CAD如何绘制闭合导线
表格中整理坐标,把每个点的x,y坐标放在一个单元格用英文半角下的逗号隔开,复制坐标。。CAD中输入直线l——粘贴坐标——闭合C...其实有了坐标和距离角度直接用直线画也可以的
㈡ 全站仪闭合导线方法
. 角度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为∑β理=(n-2)*180
闭合差fβ=∑β测-∑β理 ,若fβ不超过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fβ容则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个观测角中。
2. 用改正后的导线左角或右角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α前=α后+180+β左(用于测左角)①
α前=α后+180-β右(用于测右角)②
如果算出的α前>360,则减去360;用②计算时,如果α后+180<β右,则加360再减β右
㈢ pads中如何绘制闭合的导线
在router中,option-routing,interactive
routing栏将allow
loops
when…勾上,这样就可以了,不需要了再将勾取消
㈣ 我想知道在工程测量中如何对导线进行闭合
从一个已知点出发,在连续测量多个点位后再到原出发点,这就叫导线的闭合,因为误差的存在,在闭合时有可能产生误差,这时你需要将误差以每根导线长度为权重进行平差。
看到百笑狂生的回答了,忍不住想说几句,这个什么“原位往复闭合”、“开路测量闭合”等等,你是从哪儿学来的概念?反正在测量这个专业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楼主所说的导线测量,是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一种最常见的测量方法,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一、导线进行测量共有三种方法:
1、从一个已知点出发,依次对各个目标点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式,因为累积误差的原因,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一般不采用,也谈不上什么闭合不闭合的问题;
2、从一个已知点出发,依次对各个目标点进行测量后,再回到这个已知点,也就是说,将已知点做为测量的最后一个点也进行测量。如果没有误差出现,那么最后一个点的测量结果应与已知点相同,这就叫导线的闭合。如果有误差你再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平差;
3、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从一个已知点出发,依次对各个目标点进行测量后,最后回到另一个已知点,这种情况的闭合叫“导线闭合于某已知点”,由此可见,这个测量结果还包含了原已知点的误差,因此其精度不及前者,但有时限于测量对象分布条件的限制,可能也得采用。
上述测量方法,同时适用于水准测量,水准测量同样也采用导线法,但所采用的仪器不同(以前测量时是分开的,现在因为全站仪的出现已经同步进行了)。
二、百笑狂生所谓的第一种测量方法,类似于导线中某个点的测量程序,对某个点的测量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不同,测回数要求也不同(盘左测完后旋转180进行盘右测量算是一个测回)通常为四个测回,每次测量的原始数据只能直接填写在专用的测量记录本上,最终数量是多测回的平均值;百笑狂生所谓的第二种测量方法,实际上与后(前)方交汇有些类似,便无论是哪种交汇方式,那只是三个点之间的关系,中间不能间接过渡。因此,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所谓的测量方法不是导线测量的方法,充其量不过是单点测量。
三、有一本书叫《测量学》,当时学时记得好像是同济大学出的,倒不是让你去死背公式,起码你可以熟悉一下一些基本概念,比在这儿东问一句西问一句要系统得多,你说呢?
关于百笑狂生的质问,我想正好反过来问你最合适,你做过测量吗?你又对测量懂多少?从你的回答可以看出你的确是对测量所知甚少!不!是少的可怜!我当然做过测量工作,而且是1:5万的地形图测量,比所谓的工程测量要复杂的多。和你说的正相反,我不是测量专业的,也不是建筑专业的,我从不避讳!我的知识更多的是边干边学积累起来的,我倒是想干我的专业,可但我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呀,所以我只好主动去适应社会了,其实深切地体会到自学的不易也是我到知道里面来回答问题的动力之一。记得那是南疆改水工程结束的第二年,接到了一项测量任务,因为野外的环境不可能使人有机会进行网聊,老乡家连电视都买不起,更谈不上电脑了,我出发之前带的就是我在回答楼主问题时提的那本《测量学》,我们公司那年刚买了一台全站仪,还没有人会用,只好将经纬仪和水准仪一同带上了,我实际测量过程中,是两套仪器同时进行测量的,采用是传统的平板仪,测量时三人一组,一个读数,一个记录,还有一名是专门背平板仪和带图纸的,你以为和在家里上班一样吗?所选择的通视点有时是不具备平面作业条件的,只好一个趴在地上,这样才能将其在背上背的平板仪摊平,测完之后,将界石桩定位挖坑填埋好,还要做一个明显的标志,因为老百姓的好奇心,常常会把控制点予以破坏,走时花钱买的国家三个二级控制点,一个也没有找到,只好回省会重新购买,好不容易买了三个四级军控点,但还是有两个被破坏掉了,没有办法,只好从建立平面控制网开始,那个辛苦你是无法体会到的,测量工作在所有的野外作业中可以说是最为辛苦的,这么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狂生先生所举例的例子,那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一个野外测量工作环境,每天一早起来,先将午饭带好,带上军用水壶!背上沉甸甸的地质包,因为经费有限,只能雇一名农工,为了节约这笔费用,大家轮流背界石桩,一个国家标准的界石桩至少有30斤,你背着它爬一天山试试!别说界石了,就是仪器设备也够你受的,有时为了一个控制点,你需要去许多次,正所谓“看山跑死马”,看着不远,来回好几遍你也受不了。因为没有手机信号,靠的是旗语,但旗语有时也有表达不了的东西,没办法只好哼哧哼哧来回跑,一天下来累的够呛。你以为测量是个什么工作呀!你没有作过,你当然是无法体会其中的辛苦了,山区的测量是最辛苦的但其收费标准却不如平原高,看来你是搞过预算的,那我问你,这是为什么呀?想来你也不会!因为你根本不懂测量!我给你点提示:因为平原测量工作的复杂性分级比山区高,那为什么高呀!狂生先生如果能回答对这个问题,也算是你在测量方面入了门了,否则,在测量方面你跟我叫板,你还不配!
㈤ 使用系统导线命令与使用平面布线命令绘制导线的区别是什么
导线网就是平面控制网的一种,平面控制网包括:gps控制网,导线网,和三角网。其中导线网包括单一附和导线,闭合导线和支导线。总体来说都是来做控制的。只是范围不同,gps网多用于城市等级平面控制网,可分等级。导线网就是在局部较小的范围内,特别是隐蔽地区,城市街区,地下工程。三角网现在基本上不用了,是用于建立大面积控制。导线与电缆的区别不是看截面大小,也不是按线芯的多少, 而是看防护能力,电缆的外部有比较完善的防护能力, 如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防腐,防水,阻燃等特点; 或具有其它特殊性的,如同轴电缆,屏蔽电缆等。形式和使用情况如下: 1、附合导线,导线起始于一个已知控制点B而终止于另一个已知控制点C,已知控制点E可以有一条或几条定边与之相连接,也可以没有定向边与之相连接。该导线形式具有3个检核条件,包括1个坐标方位角条件和2个坐标增量条件。 2、闭合导线,由一个已知控制点A出发,最终又回到这一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在闭合导线的已知控制点上至少应有一条定向边与之相连接。该导线形式具有3个检核条件,包括1个多边形内角和条件和2个坐标增量条件。 3、支导线,从一个已知控制点c出发,既不附合于另一个已知控制点,也不闭合于原来的起始控制点。由于支导线缺乏检核条件,故一般只限于在地形测量的图根导线中采用。
㈥ 全站仪如何做闭合导线
以闭合导线左角为例,以两个已知控制点A、B为起点,未知点为C、D、E、闭合至已知点B,观测过程基本相同。
一、第一测站B点依次记录以下观测值:
1、观测
测站点号B及其仪器高、后视点点号A及其觇高、前视点点号C及其觇高;以及前后视点一侧回记录数据如下(盘左半测回时,顺时针转动水平度盘照准目标;盘右半测回时,逆时针转动水平度盘照准目标,要领:左-左-右-右、后-前-前-后):
2、读数
盘左位置的后视点A的水平角读数、天顶距读数、斜距读数;
盘左位置的前视点C的水平角读数、天顶距读数、斜距读数;
盘右位置的前视点C的水平角读数、天顶距读数、斜距读数;
盘右位置的后视点A的水平角读数、天顶距读数、斜距读数;
二、需要计算的观测值:
1、水平角计算:同一方向的2倍照准差--2C、同一方向盘左和盘右的平均读数(以盘左为准)、前后视点的归零方向值--即左角ABC。
2、天顶距计算:同一方向的2倍指标差-2i、同一方向盘左和盘右的平均读数(以盘左为准)
3、斜距改平:由斜距和天顶距平均读数求平距和高差。
4、直返觇高差计算:由平距、仪高和觇高可计算直返觇高差。可获得测站B至后视A的返觇高差、测站B至前视C的直觇高差。
其他点同理。
三、室内计算:
1、高程计算:
各条导线边的直返高差及其平均值,然后核算导线闭合差。根据与导线边长成正比例分配原则高差闭合差,推算各个未知点的高程。
2、坐标计算:
(1)计算各个水平方向值的角度闭合差、根据角值个数反号平均分配原则对闭合差进行分配,获得改正后的各个水平角方向值。
(2)由已知两点AB的坐标反算方位角,以及改正后的水平方向值推算导线各边的方位角。
(3)由各边方位角和边长计算X和Y坐标增量。
(4)计算未知点的X和Y坐标增量闭合差,根据与边长成正比反号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获得改正后的X和Y坐标增量。
(5)由已知点B的X和Y坐标,以及未知点的改正后的X和Y坐标增量,推算各个未知点的X和Y坐标。
从G1点向G4点方向测量,测量的水平角为左角。导线等级采用一级,测量仪器采用2”级全站仪,采用两个相同型号的棱镜。按技术要求,每个测站需观测两个测回。
开始前的一些常识说明
导线边:两个导线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做导线边,所以导线边长是两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
水平角:是指两条相邻导线边组成的夹角。
左角和右角:把观测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的角叫做左角,右侧的叫做右角,一般都测量左角。
前方点和后方点:前方点和后方点是相对测站点的位置来定的,在相对于测站点的观测前进方向上叫前方点,反之叫后方点。比如测站在G2点时,G2的后方点是G1,前方点是D1。
盘左和盘右:通俗点说盘左就是常说的正镜,盘右就是常说的倒镜。
测回:盘左(正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上半测回,盘右(倒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下半测回。上半测回和下半测回都完成了就叫做一个测回。
置盘:就是手动设置水平度盘的读数为某个特定值,导线观测中第一测回水平角的初始读数都可以置为0度0分0秒,后面第几个测回置盘的度数按这个公式计算:置盘读数=180÷总测回数。如2个总测回时要置盘2次,第一测回置为0,第2测回就置为90度。
3个总测回时要置盘3次,第一测回置为0,第二测回置为60度,第三测回置为120度。置盘的作用是为了抵消因仪器水平度盘划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误差。
㈦ 如何做导线闭合资料 和高程闭合资料
关于工程测量中如何对导线进行闭合:
有几种方法,还要区分的是高程闭合和坐标闭合;
这两种常见的方法有2种,1是原位往复闭合和开路测量闭合,原位往复闭合就是按原有的测量点,反向测量1次,与前次测量结果对照;
开路测量闭合,就是不按原来已经测量完的点,另找1条测量途径,来效核关键测量点,这个方法的优点是能省下大量的时间,工程测量多采用这个方法。
资料不好上传,给你个找的方法:
1.网络搜索“平面控制测量:布设闭合导线作为平面控制 PDF”可得一PDF资料。
2.网络搜索“测量技师鉴定理论考试试卷 doc” 。
㈧ 公路导线点如何闭合
在导线测量中,如果实际测量闭合点(附合点)的坐标与原先闭合点(附合点)的坐标完全一样的,就是导线闭合,如果存在有一定的误差且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导线点坐标的调整,有一套公式,既要长度能闭合,而且坐标的X和Y也要闭合,具体的可以参看《工程测量学》教材。
㈨ 工程测量导线闭合公式!
这是一个附合导线计算角度闭合差并平差的过程。计算导线的角度闭合差fβ 实际上就是利用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已知或者由起始边两端点的坐标计算得到)和各导线边坐标方位角的观测值(由观测的水平角可推算出),推算出导线终边的坐标方位角,而附合导线终边的坐标方位角也可以由其两端点的已知坐标计算出来,可作为已知量,所以由观测角推算出的导线终边的坐标方位角与其已知的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差值,就是整个导线的角度闭合差。根据这个原理,各个参考教材中的公式表达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只要是根据这个原理计算出的角度闭合差就应该是正确的。没有原题,根据这个解题过程,我分析了一下,解题者应该是利用了这个公式
α前=α后+180°-β右
α前=α后-180°+β左
,把α后移到等式左边,计算出导线终边与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的差值,理论上应该等于【各导线边间的水平角之和+(或-)n*180°】,而各水平角是实测的,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用【导线终边与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的差值】减去【各导线边间的水平角之和+(或-)n*180°】,就是实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值,即角度闭合差。
最后一个公式就是计算角度改正数的公式,将整个导线的角度闭合差平均分配到各个观测的水平角并反号,就是每个水平角的改正数。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