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类的进化论
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进化,是播种智慧的土地,是养育智慧的江河,是构筑智慧的基石,是创造智慧的源泉。
第一节 生物遗传与生物进化
没有生物的遗传,就没有生物的进化,也就不可能有人类智慧的遗传与进化。
DNA的指令进化,是对环境所产生的“超突变”效应,产生极大数量的模型,来试图完成与外来病毒的楔合作用。而这些过程仅仅发生在“信息层”的作用,从未到达抗体的“制造层”。
一、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分子:是指物质的单元,能够保持与原物质化学一致性的元素的最小粒子或原子的化学结合的最小粒子。分子分为生物分子与非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由非生物分子构成的,它已经具有生命。
遗传是人类机体结构、功能进化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进化的基础。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3个方面。
⑴遗传物质本质包括:它的化学本质、它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它的结构、组织和变化等。
⑵遗传物质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
⑶遗传信息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机制等。
遗传物质:本质是染色体,人类的染色体有46条,大小约为1~2微米,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份。遗传物质的传递是通过DNA、RNA的复制来实现的,遗传信息是DNA的信息与程序。
二、分子生物与人类进化
在生物的基因中,记录了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解读基因,我们就可以搞清楚生物进化的所有历史。而基因中蕴含的文化,就是基因文化;基因中蕴含的生物改造自身、创造自身的智慧,就是基因智慧。
在人类进化之中,智慧对于进化发挥着主导作用:从人类的基因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基因文化和基因智慧;从生物分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分子智能;从生物细胞中,我们能够看到细胞智能;从生物组织中,我们能够看到组织智能;从生物器官中,我们能够看到器官智能。
如果说,人类进化的早期,是一个智慧形成的进化过程,那么,当这个智慧形成之后,人类的进化就进入到在智慧引导与控制下的智慧进化时期。它包括:⑴人体自身进化——功能、结构、进化机制的进化;⑵人类文化进化——文化、科技、物质文明、知识、观念、智慧的进化。
在智慧进化过程中,智慧程序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化,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组、程序的自组织、程序的自进化、程序的自控制。正是由于它们的形成,而导致了智慧程序的自形成、自重组、自组织、自进化、自控制进化。
生物学意义的“进化”:是指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质产生的,然后,完全按照自然方法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生命是一种分子现象,生物分子是构成生命体的、具有生命的最小单位。奇妙的生物分子极为复杂,它是一种有机分子,并且具有生物分子智能。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生物分子就具有了生命现象,它与非生物分子到底有什么区别?生物分子进化与非生物分子进化又有什么不同?生物分子智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突变”。我们知道,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形成的,受精卵只是一个细胞,而胎儿却有许多种细胞。那么,应该说,胎儿是由一个受精卵“突变”而来的了?原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受精卵携带着人类的遗传基因——DNA,它是由一系列的程序构成的,携带着构成人体所有不同类型细胞的全部信息。这个程序,将按照它原有的时间顺序、构成方式,逐步完成胎儿的发育。受精卵为胎儿的形成,提供遗传信息、提供复制各种细胞的场所。所以说,人类胚胎发育过程,绝不是细胞“突变”,而是一个遗传信息程序执行过程。
生物体内有许多高智能的器官,比如:⑴分子器官——构成了细胞内物资运输的高速公路、运输线、构成了各种生命过程的生命开关;⑵太阳能器官—— 具有光合作用的器官;⑶电子器官——神经系统的器官。这些高智能的器官,执行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要比现有的最为复杂、功能最为精密的人工智能仪器,还要高级的多。
三、生物遗传与智慧遗传
生物遗传:是指通过细胞染色体由祖先向后代传递的品质。生物遗传不但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身体,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智能结构,这就是大脑。生物遗传是由遗传基因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来完成的,DNA中即包括了构成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的信息,也包括了构成智慧的信息。
智慧遗传:我们知道,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属于潜意识的那部分,而人的遗传智慧也深藏在潜意识里,它必须由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来开发,才能进入我们的显意识层次,并被我们所感知。
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人类的遗传使我们具有了这种潜在智能,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信息体系的智能,人类的信息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这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是空的,它包含了形成潜在智能的全部信息。
进化: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婴儿的“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语言智能中心”,是在大脑的显意识区,处于一种开放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外来的信息,它的发育与定型过程,是人类由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假如,这个时期婴儿只接受了动物的信息,比如:我们所知道的“狼孩”,他就会“进化”成为,具有“狼习性的动物”。
婴儿对周围环境和同伴的认可过程也很重要,他会受其影响而进化,如果是人文的环境,那么他就会进化为人,反之就会“进化”为动物。因为,婴儿还没有形成自主意识,还不具备选择和识别环境的能力,所以,婴儿的早期进化,完全是一个适应环境过程,而不是选择和识别环境过程。
智力中心:我们接受了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所有的“智力中心”,婴儿的早期教育,不但唤醒了这些沉睡的智力中心,促进其结构的发育、成熟;同时也注入了大量的“人类信息”,使其形成了最初的“原始意识”。很明显,“人类信息”是促进婴儿形成正常“认知心理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看来,显意识是后天进化所获得的,其主要特点是能“主动的注意、关注”,它与婴儿先天的条件反应不同,前者是一个“主动的、有意识行为”;后者是一个“被动的、无意识行为”。
信息遗传:如果说,DNA是整个人体的遗传信息总合,为什么我们只想到它可以遗传我们的形体结构,而不遗传我们进化的智慧?即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人会说,如果智慧是先天遗传的,为什么婴儿出生后不会说话、认字?我想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⑴遗传信息库,首先要与后天的感觉信息库建立对应关系,才能被启动。
⑵知识信息要在后天获取,是一种抽象信息。
⑶抽象信息是由人类所创造的抽象符号、图像所构成,而人类最初最容易接受的是形象信息。
⑷实际上,婴儿的学习确实是从形象认知开始的,这与成人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相吻合,
⑸我们的知识是在我们感知了自然界的信息后,通过不断的总结、归纳,并将这种自然界的信息,转化为人类的信息,才建立了今天的知识体系。
生物遗传没有把祖先已经创造的知识遗传给我们,而是把智力给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这种以遗传方式所获得的“智力”(智慧核心),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和改变的,它将伴随我们一生。
知识遗传:假如我们只获得了知识遗传,而没有获得能够创造知识的智力遗传,在我们极短的生命里,将很难或无法改变这种知识遗传智慧,这对个体再进化,具有极大的束缚作用,知识遗传将变成人类大脑中的固有智慧,也不利于个体的多样化发展,不符合“生物的多样性原理”。
智力遗传:为什么个体必须获得“智慧核心”的遗传呢?因为这个“智慧核心”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个体来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是不可能完成这种进化的。这个“智慧核心”就是:人生来就能够学会说话,并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信息体系。人类的大脑就具有这样的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前人的智慧结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与智慧,而无须以遗传方式,直接获得的“智慧”(知识)。我们所须的是智慧的结构与基本功能,是学习与创造的智慧。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第二节 进化论与智慧教育
进化论不但是生物进化与智慧的经典理论,而且是整体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进化的经典理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创造了人工智能理论中的系统自进化理论。
一、“宏观”进化论与智慧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理论,这就是着名的进化论(Darwinism)。认为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群体)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陶汰。如果自然条件和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着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宏观” 进化论:其代表人物达尔文坚信,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强调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认为自然选择与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与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生物进化的本质是DNA随机突变形成的,生物进化是一种自然属性。
在我看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于解释生物机体的进化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人类的智力进化来说,则无法摆脱其“生物属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如果说,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类还没有脱离一切生物进化的属性的话,这一时期的人类进化,还处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被动进化”之中。那么说,人类进化的后期智力进化,则是一个“主动适应自然环境、主动认识世界、主动改造世界的主动进化”。这主要表现在人类智力进化的“原始创造意识”,包括人类创造的工具、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为什么说人类智力进化是一个主动过程呢?因为人类的进化,如果只是一味的适应自然,这样的进化结果,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超越动物的“主动意识”,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工具、语言文字。
然而,人类正是在利用自然工具等基础之上,获得了创造的“启发”,进而萌发了“原始创造意识”,从此走上了智力进化的主动创造历程。我们再来看一看人类现代的智慧进化,哪一项科技进步不是创造的结果?反过来,人类的科技创造,又促进了人类自身智慧的进化。这种从现代人类智慧进化,来推测原始人类智慧进化的,“逆向性智慧进化思想系统”,是非常科学的,它符合人类智力进化的客观规律。
二、“微观”进化论与智慧
“微观”进化论:是从分子生物化学的“微观”层次,来研究、解释人类进化的理论体系。
怀疑:“微观”进化论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怀疑:认为人类的进化,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着的变异”,而是整体功能结构的“突变”。
核心理论:任何一种系统都具有不可降低的复杂性,所谓的“不可降低的复杂性”:是指某个系统是由匹配得当、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是这个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因而,缺少任何部分都将使这个系统无法有效地发挥功能。所以,在生物进化中,生物系统只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次形成。
过渡:在生物进化中,就功能层次上,不存在过渡的前身。我们可以从非生物界的实例中,来理解这个问题:例如从自行车发展到汽车,自行车只能是“概念上的” 过渡的前身,而不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过渡的前身,因为,就功能层次上自行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由它的链条,进化为汽车的发动机的。
指令进化:正因为如此,DNA“指令进化”是对环境所产生的“超突变”效应,产生极大数量的模型,来试图完成与外来病毒的楔合作用。而这些过程仅仅发生在信息层的作用,从未到抗体的制造层。正如我们在解决问题前,是通过思维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发散性思维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许多可能,最后再从中选择出正确的方案,这正是进化的奇妙之处。
生物之所以具有智慧,是因为他对任何一种必要的功能活动,只是利用各种“指令”,来寻找最终需要执行的功能活动,而不是通过各种功能的具体执行,获得最后的正确方案。如果是那样的话,生物需要付出多少失败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案呢?而人类智慧进化,也使人类具有了用思维来寻找正确方案的智慧,使人类不必要付出“行动”上的失败。这就是进化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揭开智慧之迷的根本原因。
程序进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中基因的重组,应该是一个程序的再构建或重组。细胞里的每一个生命过程,都是按照DNA程序指令来完成的。程序的改变是DNA的自组织智能、自进化智能、自控制智能、自完善智能协同完成的,其目的是对环境适应的自然选择,主动选择。大系统控制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来设计与实现的。
同样,生命的起源也属于程序的进化:由数据 信息 程序 生命。程序是由一些有规律的数据、信息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秩序”。生命形成的最初秩序,就是自然规律——“自然程序”,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信息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本身就是“规律”。
程序进化可以使细胞内的生命过程,由一种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模式。生命过程只不过是由程序所控制的一个过程,构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程序进化,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生命现象,只是这个程序控制下的结果。所以,从结果论证进化的方法是徒劳的,我们应该从原因——程序进化,去探索生物的进化,探索智慧的进化。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探索宇宙的起源与进化,要比探索有关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更加困难,这是由于生物与非生物只不过是存在方式不同,生命的起源只是物质构成方式的转化。而宇宙起源的原始状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进化的历程又是什么样的?则是一个非常难解的迷。
DNA与RNA: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的“氢与碳”、“氮与氧”,能够生成烷、氨、水,并在雷电、火山、太阳光的作用之下,形成氨基酸,DNA、RNA同样也能够形成。蛋白质只不过是氨基酸的有序组合方式,DNA、RNA既是生命物质,也是信息编码的物质单体和信息储存的介质。
有学者提出,现代科学在合成DNA、RNA时,加入了人类的智慧,而认为在DNA、RNA形成的原始状态,其智慧应该是零。我认为:在DNA、 RNA形成的原始状态,其智慧就是“自然秩序”,我们不应该否认“自然秩序”的存在,要知道人类就是自然创造的,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创造的。那么,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就一定高于自然智慧呢?现代科技不就是揭示自然规律吗?
另一些学者常常用人造物质的产生与进化,来说明自然物质的产生与进化的不可能性,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人造物质与自然物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造物质是人类信息操作的结果,自然物质是自然信息操作的结果;人造物质已经赋予了人类的智慧,而自然物质却保持着自然秩序——“自然智慧”。
生物细胞进行复制时,提取NDA信息分为两个过程:
⑴转录——细胞首先将NDA的信息转录到RNA,制作成各种不同的RNA,RNA携带着NDA的信息。
⑵转译——RNA是NDA的复制品,并将其信息转化成为特定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就是这组信息的实体。
密码:生物进行进化时,首先在自身NDA中,标记好需要进化的密码,在向下一代遗传时,改变密码。于是下一代所接受的密码,是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密码,即已经进化后的密码。而下一代生物就可以利用直接获得的、已经进化的、新型密码,建立起新的细胞结构,而不需要改造自己的细胞结构。具体过程是:精子+ 卵子 受精卵 新型 密码进化。在卵子受精时,进化后的信息遗传给下一代。
计算机病毒的复制、演化,对生物进化应该有许多启示,即程序进化问题。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与适应:分子生物化学认为:某个系统要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就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根据系统本身的结构——认为达尔文主义者对生命机制的一个解释,会让人永远难以捉摸。而我认为:“最基本的功能”结构的进化,不是对原有细胞结构的改造,而是通过DNA的进化,构成新的“最基本的功能”结构。“自然选择”与“适应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所有生物进化的根本原理。
“自然选择”是一种双向的过程,生物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以求“适者生存”;环境以自身的调节作用,选择构成环境各种因素,以求达到平衡。因为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宇宙的大环境,它们原本就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它们之所以能够以这种方式存在,就是它们具有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内在运行机制,这就是它们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应该将生物与非生物,放在一种完全对立的角度,进行认识与考查。而应该从宇宙大环境及其演化规律,对生物与非生物演化、进化,进行的分析与考查。任何规律都应该是广义是的程序、秩序。某种程序所具有的控制、调节机制,就应该视为一种智能。不同层次的程序,只不过智能程度有所不同。
模式转换:“复杂系统”必须具备自组织智能、自控制智能、自进化智能。“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紊乱”,从一种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正如受精卵开始时,只是一个细胞,呈现某种稳定的条理化状态,但受精卵的DNA中蕴藏着,能够打破这种稳定“条理”的程序,由此而引导细胞内部的 “紊乱”,并产生了肝细胞、皮肤细胞、脑细胞等。
这个过程很像计算机程序行为,“复杂系统”正是以一个数学概念描述计算机程序的行为。我们知道,计算机的一个小的程序改变,将会引起输出端的极大的变化,生物正是以这种方法完成进化的。
自然秩序在DNA中,形成了生物秩序,环境的变化使生物秩序需要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于是引导出有目的的改变。DNA的自控制智能,对环境的变化产生感应,并由此产生指令的改变。生物中生化的改变、生物电的改变,即正电与负电的变化,与电子计算机中信息的变化,存在着相似的关系。比如:“正”、 “负”;“0”、“1”。这些大概就是生物程序的构成机制。下面我们从人工智能、信息理论,来讨论生物中存在的一些智能。
分子智能:每个分子都是由相应的原子组成,并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式,即组成某种分子的相应原子之间的作用,构成了这种分子特有的运动方式。这种特有的运动方式是由一系列的数据组成的,再由数据构成信息,最后构成特有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就是分子智能,分子就是在它的控制之下保持其特有的运动方式的。
细胞智能:每个细胞内都存在着DNA,其内部存在着控制细胞生命过程的“程序”,所以DNA的“程序”就是细胞智能。细胞进化正是通过这种“智能程序”的有目的的选择完成的,就像我们人类改造环境一样,细胞在不断地改造、完善“自身”,因此DNA是一个绝对地智能高手。
器官智能:器官是由一系列的相关细胞构成的,其功能是由这些细胞协同完成的,器官的协同机制也就是它的控制机制,即器官智能。
从自行车到飞机,是从人工动力到机械动力的进化、动力方向的进化、基本构件的进化、构件组合模式的进化,这些都是智慧“观念”的进化、智慧“指令”的进化。细胞进化也是这样一种方式。
人类智慧的进化与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程序的进化。比如人类感觉、认知、思维过程,都是一些程序的操作过程,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组、程序的自组织、程序的自进化、程序的自控制等。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如果能够确定人类智慧进化就是程序进化,我们就可以按照程序进化机制,来研究人类智慧进化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三、遗传智慧的进化
“智慧核心”的进化,是通过种群进化得以实现的。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DNA基因中,保留下了自然界本身运行规则的“印迹”——“秩序”,比如时间:一年四季,日出日落;还有空间:大小,高低、远近。这种“印迹”经过几亿万年的进化,慢慢的以遗传基因的方式,储存到人体内部的 “DNA”之中,它是智慧进化最原始的开端。
人类进化的另一个部分是社会进化。社会进化就是文化进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信息: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也包括宗教、民俗、文明、科技等。社会进化属于非生物进化,它发生在人体之外,是通过文化进化的形式来实现的。
为什么生物进化不能把包括智力、知识等全部智慧遗传给个体呢?而要采用社会遗传的方式,进行知识遗传,我想有以下11种原因:
⑴人类的遗传基因承担着人体遗传所需的全部基因,这已是一个巨大的、具有天文数字的信息体系,在胎儿短短的十个月的孕育期,首先要确保完整而准确地、承袭父体和母体所提供的基因,形成胎儿自身的遗传基因。
⑵而后这个遗传基因进行有序的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再由这些原始的组织细胞,发育成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
⑶你是否知道,人体拥有几亿万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又具有什么样复杂而又精细的解剖结构,不同的组织、细胞又具有各自所特有的生理功能。要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的遗传,是一个何等庞大、复杂的生物工程呀!
⑷大家都知道,人体是一个开放体系,要保持一个相当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就需要人体具备一个相当复杂、完善的调节体系。
⑸而生命体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过程。
⑹同时,生命体还必须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疾病做斗争,这一系列的人体功能,同样需要遗传基因来遗传。
⑺自从语言和文字出现之后,人类的智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人类遗传基因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⑻这就是说,生物遗传已不能适应社会进化飞速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人体的遗传基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与智慧全部固化到遗传基因当中去。
⑼而恰好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符号非常适合充当这一角色,这就自然产生的社会进化。
⑽对于人类生物进化而言,社会进化是一种相当“经济”的手段,它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进化,而且减少了生物遗传的负荷,这样就能确保生物遗传的准确性、简易性、纯净性。
⑾试想、如果将所有的知识和智慧的遗传任务,都交给生物遗传基因来完成,过量的信息,已超过了人体遗传基因所能承担的遗传能力,这将势必造成遗传过程的混乱,使人类的正常遗传无法完成。
我认为:在人类的遗传基因里,一定有“智慧遗传信息”。如果说,没有智慧遗传信息,婴儿又如何能够学习语言、学习科学知识呢?反过来说,智慧是后天获得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人才能获得呢?而其它动物、植物又为什么不能获得后天的智慧呢?我认为,婴儿所获得的最根本的智慧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所创造的信息的能力”,而其余的智慧都能在后天获得。
四、获得智慧的进化
获得智慧进化:是个体进化,是先天智慧与后天学习、实践的结晶。社会进化,即包括了个体大脑结构的进化与大脑遗传智慧的进化,同时,也包括了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进化。社会进化,使得个体不但获得了先天的智慧结构与智慧信息的进化,而且,为个体后天能进一步获得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反过来,获得了进化的个体,又推进了社会进化。那些进化中的佼佼者,将引导、促进整个社会的进化。
迁移:在人类近代进化史中,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进化是最为迅猛的。社会进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即是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欲望的需求。为什么社会进化会如此迅猛呢?原来,这是由于“遗传的迁移,进化的迁移”。
创造:自从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后,随着他们运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力生产的复杂化,人类的大脑体积迅速增大,原始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的增长。这时,人类已“朦胧”的意识到,生物进化已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于是,人类便渐渐的开始创造自己的语言,接着又创造了文字。这样,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得到了保存,并因此获得飞速发展。再后来,人类又创造了数学与逻辑体系,使人类的智慧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脑结构进化:在人类早期进化中,大脑结构的进化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结构的进化,取决于遗传基因的进化,而后者的进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我们知道,智慧进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脑结构和大脑遗传智慧的进化,二是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社会进化。
主观能动性: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最根本的是他所独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意识到自身智慧的进化受到生物进化的束缚后,便主动开始了“创造社会进化体系”,使人类文化遗传“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使人类文化进化“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完成了“智慧进化的一次彻底革命”。
❷ 进化论是什麽
到底进化论是什么
我基本从以下三个方面和朋友讨论。
1)什么是“随机”、“隅然”。
在进化论中,“随机”、“偶然”是一个关键。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当进化论讲这个随机或偶然的时候,它是一个认知层面的描述,还是一个本体、真像意义上的阐述。比如我们一掷硬币,接到手中,猜一猜,因为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果是随机的。但是,这种随机是本质上一个绝对的随机,还是由于我们人的有限而产生的,在认知上一个相对的随机呢?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穷尽影响硬币下落的所有因素,并有一个超级快的计算机,在硬币掷出的一刹那就可以准确地算出结果,还有随机吗?
其实在哲学上,是否存在绝对的、本体上的随机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简单翻一下牛津哲学词典就可以了解。
如果讲这个随机、偶然是绝对本体上的,不是因为任何“科学”的理由,而是一个跳跃,一个哲学与信仰上的commitment。从而也就跨出了科学的范畴。因此,符合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讲法是:“从观察上,有进化的现象,但我搞不清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从我无神的哲学(或信仰)先设来看,我相信本质上的随机进化是最合理的解释。”把两者混起来,就陷入“伪科学。”(当然,科学一定建基于正确的宇宙观,只有这个宇宙观对世界的真实有正确的认识,相对 的认信从是对的。那么什么是那个正确的呢?那就来参加圣经学习啦。:)
2)进化论不是经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虽然进化论用许多科学证据,并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但它本身不是经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学是基于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进化论是对过去历史的研究,探寻原因。有人把它叫起源学。这有点像福尔摩斯探案。事情已经发生,老福用各种方法(逻辑、科学),在各种假设的框架下,努力回溯出真实。科学手段与证据是很有力的构成,但这项工作本身不是自然科学。谁也不会讲老福破了那么多案,因此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老福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故事中,老福常常突破自己过去的假设与经验,有出人意料的结局。
坚持科学理性至上的,一定要为自己死死抱住的先设做一个科学理性的解释,不然就不能再标榜自己多么科学理性啦。毕竟人的being commtment是最根本的呀。
如果进化论本身并不是自然科学,为什么要让“自然科学家”垄断话语?在这个以专家为权威的时代,难道竟要剥夺人们思想的基本权利?常识性进化论的命门在common sense上--到底随机可能不可能,从无无序到有序可能不可能,有没有本体上绝对的随机。科学证据只能佐证,并不能证明,所以支持创科学家也是用数据去支持自己已经认同的理论,不能因此就垄断了话语的权力。
去除进化论科学光环的神话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下一个是去除科学万能的神话。接下来是对理性能力的崇拜。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3)从起源学的角度再来看进化论就比较”科学“了。有许多的书可以读,比如”达尔文的黑匣子”之类的。
〖 进化论是什么? 〗
那么,进化论究竟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根据吗?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怎样说法呢?
其实,进化论不过是一种学说,不是一种事实。它是建造在主观的臆度与猜测,及片断和无法得到连贯与确定的佐证上的一种理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原始一书,用“假设”一字有三百六十余次,用“我们可以猜想”,这一类话有九百余次。他的理论,在走不通时,就用“假设”作为跳板,这就可见进化论根基的脆弱。达尔文的物种原始是一八五九年出版的,他提出了“生存竞争”,“天然选择”,生物就在这汰弱留强的程序中进化。进化论认为千万年前,由淤泥中不知怎样产生出一种单细胞来,然后渐渐发展,进化成为蝌蚪之类,再进化成为鱼,由鱼而至爬行动物,为飞鸟,为兽,以至为猿,终于进化为人类,可是,由进化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几十年来,屡经修订,这一派往往否定那一派的学说,到二十世纪初年,遗传学兴起,且将前人以为了不得的证据,都推翻了。虽由DeVries 提倡“突变”后由T.H. Morgan氏等继续阐发其学说,但现在已遭苏联Michurin 氏派学说之反对!总之,进化论到今天依然无法解决其困难,而在一筹莫展中。事实上,历代以来,大科学家并非都信进化论,有许多还把它视为荒诞无稽!
进化论在不断完善
对于普通人甚至于一些相当有学识的人来说,进化论是早就解决的问题,即在上一个世纪早就由英国着名科学家达尔文一举攻克的问题,因而生物不断进化是不争的事实,有关进化论不应再提出任何非难,否则就是明显的与正统科学过不去,是对科学吹毛求疵。说得再确切些,质疑进化论就是反科学,就是戴着神学的眼镜以神创论对抗科学真理。
非常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进化论远比普通人想象得更精致,也更容易被误解。更进一步,达尔文时期的进化论只是一个框架,当然是一个非常漂亮、冲破了传统束缚的革命性理论。只是到了本世纪中期以后,分子生物学诞生以后,达尔文的伟大思想才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在此期间,甚至一直到现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学术界一直被广泛争论着,这其中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来自宗教界的尖锐批评和攻击不仅仅具有负面作用,还有正面作用,即这种批评促进了进化论的不断完善,同时争论使一些含糊的基本科学概念得到澄清(批评有利于建设,想想爱因斯坦如何帮助量子论进步,当然那与宗教关系不大)。最终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评,只能在争论中变得愈加澄明,反之貌似科学的东西,尽管一时掌握着舆论,随着一连串科学发现的到来,不得不一再变换修辞伎俩。
《起源之战》(Del Ratzsch着,陈蓉霞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一书作者非常清晰描绘了进化论的发展历程,简明地指出拉马克线性进化论与达尔文非线性进化论的本质区别,捍卫了非目的论的、价值中立的具有革命精神的达尔文思想,驳斥了强加于达尔文头上的混乱提法。比如,对于达尔文而言,时间并不等同于进化,进化并不意味着进步。特创论者把拉马克进化论的许多弱点强加于达尔文,从而对整个进化论作出严厉批评。
很不幸的是,许多初等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也不断误解达尔文,使其理论不断庸俗化、简单化。在中国,“进化论”(即演化论)的这一译名这明显来自“社会达尔文主义”而不是原初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公众心里,从严复首译进化论着作时始,进化论便与社会改良相结合,我们接受的便是“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社会哲学。人们很少追问“自然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机制到底是如何发生的,选择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在什么层次上选择?“适者生存”中何为适者?生存下来的就是适者?如此一来不是循环定义吗?现在我们知道,没有分子生物学,不从基因的层次入手,许多进化难题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如此看来,本世纪50年代以前,关于进化论的最杰出的说明、阐释,都不可避免地有各种缺陷。以历史不鉴,我们不妨谦虚点,决不把进化论这一大方向上无可争议的科学论断教条化,不要把进化论视为想当然以至于忘记不断充实、完善它。
《起源之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描述,特别是关于宗教界的特创论,对我们重新评价特创论的“认识论”意义很有帮助。如作者所言,在创世论和进化论的持久争论中,双方都有许多误解之处,因而不少论战实际上是与“风车”作战。作者说,他首先愿为澄清诸多误解而努力。这不意味着我们应当承认特创论的若干说法,相反,科学家们从特创论的许多机智质疑中能不断看到了进化论的若干明显漏洞,加倍努力去从事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这里存在一个心态的问题。时代已经变化,无论怎么说在当今世界科学占主导地位,这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完全不同,因此宗教界与科学界争论的话语方式改变了。科学界完全可以变换一下心态,另眼看宗教,重视宗教之社会角色的变迁,大度地对待宗教。这便是一个开放的心态,一个更人道化的心态。长远看这种心态只能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丝毫无损于科学的荣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少科学工作者也成了新宗教的俘虏,由进化论转而相信特创论。这是个复杂的、严肃的问题。我只想提醒一句,有时坚定的唯心主义比庸俗的唯物主义更接近唯物主义。科学家多一份宗教关怀也许并不算太坏。
总之,特创论与进化论一样,既有时间结构也有空间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进化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特创论。与进化论一样,也存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特创论,对此我们要区别对待,在条件成熟时给出细致反驳,而不是急不可耐地匆匆批判一通了事。这也是我们三思文库的基本想法,对待与科学有关的事物,三思而行。(《三思导读》,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进化论是什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是环境作用于基因型导致新物种的产生吗?是自私的基因在竞争中的结果吗?这些答案全都是错误的。
进化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狭义上说,进化论认为现存物种由古代物中变化而来,现代物中都来源于同一古代祖先。从广义上说,除了上述观点,进化论还认为生物来自于非生物。
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进化论都只有极少的直接证据。人们观察到的新物种的形成除了野生生物的驯化,还有少数自然中不多的例子。但是,这些新物种是基于生殖隔离的物种概念而被确立的。此概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另外,这些新种介于种和亚种之间,更高一级的分类阶员上的变化则从来没有直接证据。
进化论的间接证据则很多。古生物学提供了许多灭绝的物种。许多物种在解剖上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现代物中的过渡类型。从非生物到生物有穆勒实验。该实验虽然遭到严重的挑战,但它展示了一定自然条件下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可能性。相反,神创论基本上是没有证据的无稽之谈。
那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否是进化论的一部份呢?这些确实是现代进化论的一部份。进化论显然不能只提出一个假设,而不提出一个合理的机制。在达尔文和华莱士之前,自然主义者们早就提出了进化论。达尔文的祖父还有拉马克就是很好的例子。达尔文用自然选择这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像解释了物种进化的机制问题,并为现代生物学所接受,因而现代进化论也被成为达尔文主义。
在二十世纪初,随着遗传定律的发现,达尔文主义面临严重挑战。许多科学家甚至放弃了达尔文主义。遗传规律表明,可以遗传的生物性状变化是不连续的,达尔文的渐变的积累造成物种形成就成了大问题。后来,一些种群遗传学家和统计学家们运用种群遗传的模型从暂时地、表面地解决了这个矛盾。由于他们的模型综合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种群遗传理论,他们的理论也被称为综合主义,或者新达尔文主义。
问题并没有离达尔文主义而去。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新基因型的形成、确立并不那么容易。生物有许多机制在阻止新基因的形成,剔除新基因,淘汰新基因。在自然界,如果生物不适应环境,更大的可能性不是突变,而是迁移和灭绝。大的进化变化,比如适应陆生的器官,则很难相信能够在基因的渐变过程中产生。自然选择起的不是促进变化的作用,而是防止变化的作用。自然不鼓励创新。
古生物学中也没有提供符合渐变模式的证据。相反,倒是提供了许多突变的证据。大批新物种往往在一次大灭绝之后爆发出来,之后又是漫长而保守的适应性变化阶段。另外,缺环还是一个大问题。古代加现代物种少说也以数千万记了,如果新物种通过渐变的积累而成,那么会存在无数(以百亿记)中间类型,形成无数精致的变化序列。即使古代化石再难保存,我们也至少能发现几个,如果不是几千个很好的渐变序列。我们发现了几个?一个也没有。
这就是神创论者攻击进化论的依据。很抱歉,他们攻击的是达尔文主义。他们的神创论并不比达尔文主义更有说服力。科学界面临的尴尬是,他们在捍卫进化论的同时,不得不为千窗百孔的达尔文主义大打补丁。
显然,达尔文主义被抛弃是迟早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能合理解释生物进化的新机制。这个机制正由于现代实证主义在科学中的影响而被人们所忽略。在当代,阻碍进化论发展的第一大因素不是宗教,而是达尔文主义。
❸ 为什么我坚持相信进化论证据推出来的答案是不会轻易推翻的,你信吗
信息茧房
可能有不少人会不服气——不就是一个科学理论么,世界上的理论千千万,有不少曾经正确的理论到最后还是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么,你这根本就是一种科学宗教的迷信。
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然后神秘兮兮地告诉你,你的一切都是假的,亲人是假的朋友是假的上过的学是假的读过的书是假的玩过的手机是假的刷过的抖音是假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骗你,现在跟他走吧他能带你见识真相,你是信还是不信呢?
❹ 程序员为什么是吃青春饭,而不是像医生律师一样越老越值钱
程序员也是越老越吃香,问题是大多聘不起和工资吸引力不够了。中国程序没几年,很多工作10年后就有500万以上资产了,靠程序理财和偶尔接外快轻松年入50万以上,一些创业元老级更是手握亿元资产靠分红理财就能年入千万。所以很多企业工资对程序员没吸引力了,加上孩子需要陪伴之类,程序员选择退休。财富自由后每天在家陪孩子,偶尔做做外快,和对象秀恩爱享受生活,工作还有什么吸引力?顺便说一下,程序员财富自由不是中国个例。美国前几个月因为有一个上古程序,因为年轻的会的人太少发愁,有些老人去帮忙~都看不上人家的钱了。
程序员一般消费欲望也低。像明星,漏税9亿的还要赚钱,因为闹离婚手里剩几百万的就喊生活拮据的,因为消费欲望高。程序员大多出身理工科,消费欲望只比普通人高一些,不会名牌包,化妆品等买上一堆当摆设,互相攀比也没娱乐圈严重,所以不工作后收入完全能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
❺ 那个告诉我《进化论》大概讲什么
进化论(evolution)在19世纪后用于生物学,专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又称演化论。evolu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开或把一个卷紧的卷松开的意思。
【历史】
达尔文以前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 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说,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并试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世纪)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类似昆虫幼虫的蜕皮)而变为陆地生物。
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这就是所谓特创论。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这种观点被I.牛顿和C.v林奈表达为科学的规律:地球由于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on,生物种原来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到了18世纪下半叶,I.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就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些生物学家,往往在两种思想观点中入门旁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统》一书中删去了物种不变的词句;法国生物学家G.-L.de布丰虽然把转变论带进了生物学 ,但他一生都在转变论和不变论之间徘徊。J.-B.de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转变论观点,并且始终没有动摇。
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活力论”虽然承认生物种可以转变,但把进化原因归于非物质的内在力量,认为是生物的“内部的力量”即活力驱动着生物的进化,使之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活力论缺乏实际的证据,是一种唯心的臆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而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
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①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阶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③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④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
达尔文学说 1858年7月1日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后人称他们的自然选择学说为达尔文-华莱士学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自然选择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着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它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还存在着若干明显的弱点:①他的自然选择原理是建立在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假说之上的。按照融合遗传的概念 ,父、母亲体的遗传物质可以像血液那样发生融合;这样任何新产生的变异经过若干世代的融合就会消失,变异又怎能积累、自然选择又怎能发挥作用呢�②达尔文过分强调了生物进化的渐变性;他深信“自然界无跳跃”,用“中间类型绝灭”和“化石记录不全”来解释古生物资料所显示的跳跃性进化。他的这种观点近年正越来越受到间断平衡论者和新灾变论者的猛烈批评。
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 186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G.J.孟德尔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他证明遗传物质不融合,在繁殖传代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分离和重新组合。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T.H.摩尔根等人进而建立了染色体遗传学说,全面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本应弥补达尔文学说的缺陷,有助于进化论的发展;但当时大多数遗传学家(包括摩尔根在内),都反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信仰,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①新拉马克主义与新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出现过一些新的进化学说。荷兰植物学家H.德·弗里斯在20世纪初根据月见草属的变异情况提出“物种通过突变而产生”的突变论,而反对渐变论。这个理论得到当时许多遗传学家的支持。某些拉马克学说的追随者们虽然抛弃了拉马克的内在意志概念,但仍强调后天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是进化的主要因素。50年代在苏联由T.D.李森科所标榜的米丘林学说,强调生物在环境的直接影响下能够定向变异、获得性能够遗传。所有这些观点被称为新拉马克主义。A.F.L.魏斯曼在1883年用实验来证明获得性遗传的错误,强调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他的看法被后人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②现代综合进化学说。20世纪20~30年代首先由R.A.费希尔、S.赖特和J.B.S.霍尔丹等人将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相结合,重新解释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了群体遗传学。以后C.C.切特韦里科夫、T.多布然斯基、J.赫胥黎、E.迈尔、F.J.阿亚拉、G.L.斯特宾斯、G.G.辛普森和J.W.瓦伦丁等人又根据染色体遗传学说、群体遗传学、物种的概念以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学科知识,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建立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学说。
③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论。1968年,日本学者木村资生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材料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简称中性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改变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选择上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随机漂变引起的,反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自然选择万能论观点(见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1972年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共同提出“间断平衡”的进化模式来解释古生物进化中的明显的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认为基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种以下的渐进进化模式,即线系渐变模式,不能解释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起源,反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唯渐进进化观点。争论仍在继续中(见间断平衡论)。
【小进化与大进化】
美国遗传学家R.B.戈德施米特认为,通常的自然选择,只能在物种的范围内,作用于基因而产生小的进化改变,即小进化;而由一个种变为另一个种的进化步骤则需要另一种进化方式,即大进化。他认为大进化就是通过他所假设的系统突变(涉及整个染色体组的遗传突变)而实现的。这样就可以一下子产生出一个新种甚至一个新属或新科。美国古生物学家辛普森同意把进化的研究分成两大领域:研究种以下的进化改变的小进化和研究种以上层次的进化的大进化,但并不同意戈氏的观点,他并不认为小进化与大进化是各自不同的或彼此无关的进化方式。
小进化研究种以下的进化改变,包括:①小进化的因素和机制,研究遗传突变、自然选择、随机现象(如遗传漂变)等因素如何引起群体的遗传组成的改变等。②种形成,研究新种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研究小进化因素如何导致同种的群体之间的隔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种内分化和由亚种、半种到完全的种的发展过程等。
大进化研究种以上的分类单元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改变,其对象主要是化石,最小研究单位是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的起源和大进化的因素。②进化型式,在时间向度上进化的线系的变化和形态。③进化速度,形态改变的速度和分类单元的产生或绝灭速度,种的寿命等。④进化的方向和趋势。⑤绝灭的规律、原因及其与进化趋势、速度的关系等。
小进化与大进化在物种这一层次上相互衔接,事实上小进化与大进化都研究物种形成。关于小进化与大进化的关系问题,近年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间断平衡学派认为不能以小进化的机制来解释大进化的事实;而现代综合进化论则认为小进化是大进化的基础,小进化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明大进化的现象的。
进化型式 从进化的观点看,同时生存的不同生物种在时间的向度上可以回溯到一个共同祖先。因此,按照祖裔关系可以将现时生存的和曾经生存过的生物相互联结起来,这种表示祖裔关系的生物进化系统称为种系发生。生物的种系发生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棵树:如果从树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进化线系,这就构成所谓种系发生树或进化树。所谓进化型式就是进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特征,也就是种系发生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进化树的形态上:枝干的延续和分枝方式、树干的倾斜方向和在空间上的配置、树干的中断等等,它代表着种系发生中线系进化、种形成、绝灭等方面的特征。
在谱系进化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进化改变。一是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由简单、相对不完善到复杂和相对完善的前进性(进步的)改变,称之为前进进化;前进进化的结果是造成生物的等级从低级到高级。另一种进化改变是线系分枝,叫做分枝进化;分枝进化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分类单元和生物歧异度的增长。广义的前进进化包括除分枝进化以外的各种进化改变,既包括前进的(进步的)进化改变,也包括非前进的甚至退化的改变。既无前进进化,又无分枝进化的情况称为停滞进化,如活化石之类的情况。
【适应辐射】
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从一个线系分枝出许多歧异的分类单元,叫做辐射。由于辐射分枝通常是向不同的方向适应进化的,所以又称为适应辐射。
趋同进化与平行进化 不同的线系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叫做趋同进化,简称趋同。形态结构的进化趋同往往是由于功能的相似,而功能的相似又往往是由于适应于相似的环境。
平行进化
(简称平行)是指两个或多个有共同祖先的线系,在其祖先遗传的基础上分别独立进化出相似的特征。通常平行与趋同不易区分,一般说来平行进化既涉及同功又涉及同源;假若后裔间的相似程度大于各自的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则可称为趋同,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与其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差不多则可称为平行。
大进化的模式 ①渐变模式。认为形态进化速度多少是恒定的、匀速的,形态进化是逐渐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线系进化造成的,大多发生在种的生存期间,与种形成无关,种形成(线系分枝)本身只是增加新的进化方向。②间断模式。认为形态进化速度是不恒定、非匀速的,快速的“跳跃”与长期的停顿相交替,即在种形成期间进化加速,种形成后保持相对的稳定。进化的形态改变与种形成相关联,即大部分形态改变是发生在相对较短的种形成时期,在可能长达数百万年的种生存期内不会发生显着的形态改变(图2)。两种模式各有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但这些证据本身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
进化速率
单位时间内生物进化改变量。衡量进化速率必须确定两个尺度:时间尺度和进化改变量的尺度。时间尺度有两种,即绝对地质时间和相对地质时间,一般应使用绝对时间尺度;只在不得已时,才使用相对时间尺度。
进化趋势
从长的时间尺度来看生物进化呈某种方向性,但这并非说自然界存在着既定的进化轨道,这里说的方向性是统计学的趋向。因此,进化趋势是任何因素(包括随机的非随机的因素)所造成的进化的统计学趋势。
小进化趋势
小进化趋势是指在生物种的自然群体之内,自然选择作用所造成的表型进化改变的趋向性。这种进化趋势通常是适应局部环境的结果,进化改变发生在线系之内,所以也可称之为线系进化趋势,表现为线系在时间-进化改变坐标系内的倾斜。
大进化趋势
大进化趋势是指在种系发生中线系分枝的主体的趋向性。大进化趋势发生在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谱系进化中,所以又可以称为谱系进化趋势,表现为谱系中的偏斜。为解释大进化趋势发生的原因,不少学者提出过种种假说,但由于缺乏证据,能够成立或有说服力的还很少见。
进化是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今天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极少是和远古时代的祖先一模一样的。同样,在未来,各种生物又会和今天不同,这就是进化的结果。进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渐地演化。除了由低等进化到高等外,生物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多。今天的物种远比5亿年前的物种多得多,今后还会不断地增加。
【质疑】
进化论仅仅是一种理论。它既非事实,也不是科学定律。
许多人在小学时就学过,按等级划分的话,理论居于中等—它比纯粹的假说有把握,但与定律相比又略逊一筹。然而,科学家并不是以此划分这些术语的。按照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解释,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的某一方面所作的有充分依据的阐释,它可以包括事实、定律、推论以及经过检验的假说等。”定律是有关自然界的概括性描述,而一种理论无论得到多少证实,都不会使它变成定律。因此当科学家们谈到进化论时(或者就这个问题而言,谈到原子理论或相对论时),他们并没有表示对这一理论的真实性有任何异议。
除了进化的理论之外(所谓进化指的是遗传上的一代胜过一代的概念),人们也可能举出进化的实例来。美国科学院把“事实”定义为“已经获得反复证明的、实际上已被大家公认为‘真实’的观测结果”。化石记录和不计其数的其他证据证明了有机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化的。虽然没有人直接看到这些变化,但间接的证据既清楚又明确,足以令人信服。
无论哪一门科学,依靠间接证据来说明问题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物理学家不可能直接看到亚原子粒子,因此他们通过观测粒子在云室中留下的特有轨迹来证明粒子的存在。但物理学家并没有因为无法直接观测而使所得的结论欠缺说服力。
自然选择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适者生存,存者即为适者。
“适者生存”是一种有争论的自然选择表述方式,实际上更专业的表述方式应采用“生存和繁殖分异率”(differential rate of survival and reproction)这一术语。这种描述法不是给各个物种贴上适应或不适应的标签,而是描述各物种在既定条件下可能留下多少后代。将一对繁殖迅速的小嘴雀科鸣鸟和一对繁殖较慢的大嘴雀科鸣鸟放到一个食物丰富的岛上。在几代之内,繁殖迅速的鸣鸟就可能把持了大部分食物源。但如果大嘴鸣鸟更容易嗑开种子,那么优势就可能转向这些繁殖较慢的鸣鸟一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 Peter R. Grant 在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科鸣鸟所做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观察到了野生条件下种群此消彼长的变化情况。[参看本刊 1992年 2月号上 Grant所撰的“自然选择与达尔文的鸣鸟”一文。]
关键在于,给物种的适应性下定义可以不参照其生存能力的强弱:鸟的大嘴更适合嗑开种子,不论这一特性是否在给定条件下具有增强生存能力的价值。
进化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既不能验证,也无法推翻。它的种种论断所涉及的物种变化都无法观察到,也永远不可能重现。
这种全盘否定进化论的说法忽视了把进化划分为至少两大类—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的若干重要特点。微观进化考察的是物种内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这类变化可能是新物种形成的前兆。宏观进化则研究物种这一层次以上的分类学族群是如何演变的。它的证据通常来自化石资料以及重构各种有机物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 DNA比较。
如今连大多数创世说者都承认,实验室中的试验(如对细胞、植物和果蝇所作的研究)以及实地进行的考察(如 Grant对加拉帕戈斯鸣鸟嘴部形状演变所进行的考察)都证实了微观进化的存在。自然选择及其它机制(包括染色体改变、共生和杂交等)都可以促使生物群体发生深刻的变化。
宏观进化的历史性研究所涉及的是根据化石和 DNA而不是直接观测作出的推论。但是,对于历史科学(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和考古学和进化生物学),科学家仍然可以对假说进行检验,看这些假说是否与物理证据相符,是否能对未来的科学发现作出具有检验性的预测。例如,进化意味着在人类最早的祖先(距今大约 500万年)以及解剖结构上最早的现代人类(距今约 10万年)之间,应该存在一系列其他原始人,它们身上猿的特点越来越少,而人的特点越来越多,这恰好与化石资料完全吻合。但是我们不会(也的确没有)在侏罗纪(距今约 6500万年)的地层中找到现代人类的化石。进化生物学的常规研究作出的预测比这精细得多、准确得多,而且研究人员也不断对这些预测进行检验。
创世说者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反驳进化论。如果能够找到资料证明哪怕仅仅一种复杂的生命形式是从无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那么我们至少在化石中看到的几种生物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如果曾有超级智能外星人出现并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甚至创造了特定的物种),那么纯粹进化论的解释将遭受怀疑。但是迄今没人提出这类证据。
应该指出,把可伪证性当作界定科学的特性这一观点是哲学家 Karl Popper在 20世纪 30年代提出来的。因为他的思想准则中狭隘的解释将很多货真价实的科学研究分支排除在外,直到最近一些年来,他的思想观点才逐渐被广义化了。
科学家越来越怀疑进化的真实性。
没有证据表明进化论的支持者在逐渐减少。随便翻开任何一期生物学的专业杂志,你都会找到支持并发展进化论研究或者赞同进化是一种根本的科学概念的文章。
与创世说的观点相反,严肃的科学杂志更没有否定进化的报导。上世纪 90年代中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 George W. Gilchrist 调查了列入原始文献的数千种期刊,想要找到关于“神力设计”或创世说的文章。他查遍了数十万个的科学报告,也没有发现一篇关于创世说的报告。过去两年中,由东南路易斯大学的 Barbara Forrest和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的 Lawrence M. Krauss分别独立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创世说者则反唇相讥,声称思想封闭、顽固排外的科学界拒不接受他们的证据。然而,据《Nature》、《Science》及其他重要杂志的编辑们讲,他们几乎没有见过有关反对进化论的投稿。有些反对进化论的作者曾在严肃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但这些论文极少直接攻击进化论,也从不旗帜鲜明地举出创世说的论点。它们最多不过是指出进化论存在某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并没有人反对)。简而言之,创世说者拿不出充足的理由使科学界能够认真地对待他们的说法。
连进化生物学家彼此间都存在各种分歧,这说明进化论所依据的科学基础根本不牢靠。
进化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各种各样的。例如,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进化的快慢、鸟类和恐龙的祖先是否有血缘关系,尼安德特人是否是不同于现代人的独立物种等各种问题。任何一门学科都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进化论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生物学界仍然一致接受进化论,把进化作为生物界中存在的真实事情和一项指导原则。
遗憾的是,虚伪的创世说者总是断章取义地引用科学家的话以夸大并曲解他们之间的分歧。任何一位熟悉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 Stephen Jay Gould着作的人都知道,Gould除了是“间断平衡模型”(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的创立人之一外,还是进化论最积极的捍卫者和宣传者。(间断平衡模型认为,大多数进化都是在地质史上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发生的,这样就可以解释我们在化石记录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不过,地质史上的短暂时期可能也有数百代之久。)然而,创世说者却总是不遗余力地从 Gould丰富的着作中断章取义,使人们以为 Gould曾对进化论表示过怀疑。更有甚者将间断平衡的理论歪曲理解,仿佛间断平衡会使新物种在一夜之间就脱颖而出,或者使鸟类从爬行动物的卵中产生出来。
如果读者碰到引用科学权威人士的话语对进化论提出质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看看这段话究竟是甚么意思。可以肯定,所谓科学家对进化论的攻击最终被证明是凭空捏造的。
如果人类从猴子演变而来的,那么为何现在还有猴子?
这种论据司空见惯,反映出提问者对进化论不同程度的无知。第一个错误是进化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是猴子变来的;它只是说人和猴子的祖先相同。
此论据所犯的更深层次错误与下面这种问法如出一辙:“如果小孩是成年人生的,那为什么还有成年人?”新物种是通过从现有物种中分化出来而实现进化的;当某些生物种群与其家族的主要分支隔离开来,并得到充分的变异而使其永远成为一个与原来物种明显不同的新物种时,这种分化就产生了。作为母体的物种此后可能无限期地生存下去,当然也可能走向灭绝。
进化论无法解释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
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生物化学家已经弄清楚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构成生命的其他各种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并实现自我复制的,从而奠定了细胞生化过程的基础。天体化学分析表明,这类化合物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后随彗星来到地球上。这一理论或许可以解释,在地球年轻时的各种条件下,这些生命组成要素是如何出现的。
创世说者有时抓住科学家当前暂时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这一点大作文章,试图以此全盘否定进化。其实,即使地球上的生命真的通过进化以外的途径诞生的(如外星人在数十亿年前将首批细胞带到了地球上),不计其数的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生命的进化是一个确凿的事实。
数学的分析表明,像蛋白质这样复杂的东西随机产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用说活细胞乃至人类。
机遇在进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通过随机突变而使物种获得新的特性),但进化过程并不是靠运气来产生有机物、蛋白质或其他生命实体的。恰恰相反,自由选择(应为人知的主要进化机制)通过保留“有益的”(适应性)特征并淘汰“无益的”(非适应性)特征而实现非随机的变化。只要选择的力度保持稳定,自然选择就可以推动进化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在出人意料的短期内产生出复杂的结构。
我们用这样的类比打个比方,将“TOBEORNOTTOBE”这 13个字母组成的序列拿来考虑。假定有 100万只猴子在键盘上胡敲乱按,每只猴子每秒钟打出一个像上述序列那样长的字母序,那么它们需要敲击 7.88万年才可能从 2613 种长度一样的序列中敲出上面那个字母序列。然而,到了 80年代,美国格伦代尔学院的 Richard Hardison编写了一个能随机生成短语的计算机程序,此程序的特点是,如果单个字母恰好位于在短语的既定位置上,那么该字母就在这一位置上保持下去(实际上也就是选择更接近于哈姆雷特所说的那句话的短语)。该程序平均只需重复 336次,就能再次产生那句短语,所花时间不到 90秒。更令人称奇的是,该程序甚至可在 4天半的时间里就将莎士比亚的整部剧作重组一遍。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必定朝着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活细胞不可能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中进化出来,而多细胞生物也不可能从原生动物进化而来。
这种说法错在误解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如果这种说法站得住脚的话,那么矿物晶体和雪花应该也属于不可能成形的物质,因为它们同样是从无序的组分中形成的复杂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说,一个封闭系统(即不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系统)的总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常常被说成是“无序”。然而这个术语与惯用的词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允许一个系统的某部分的熵减少,只要该系统其他部分的熵有相应的增加。因此,我们的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会变得愈加复杂,因为太阳不断把热和光散射到地球上,而太阳内部热核反应所导致的熵增大足以抵消散射到地球的熵。简单的有机体可以通过耗用其他的生命形式以及非生命物质而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
突变对于进化理论来说必不可少。但是突变
❻ 进化论存在吗
地球上存在生物种群进化过程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化石的证据,分子生物学的证据都充分证明物种群进化过程是科学的基本事实,拒绝承认这些事实才是对科学无知。所以进化论并不是错误的,但是很多理论内容的细节是有所不足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进化论并不是完美的。不过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出很多进化论的新观点,解释了很多以前不清楚的疑问。这些本来就是科学工作人员的责仼。
不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其实〝进化论〞都只是人类大脑的智能行为本认识出来的科学理论。宇宙,地球,生物都是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这些大自然规律并不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科学是人类以观察者(第三者)的身份观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由于〝从部分是不能够知道整体状态〞的。所以,人类只能够通过已经对大自然所知(有限的)智识,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验证发现的事实。换句话说,真正的科学原理,只能是发现,描述,模仿,利用大自然规律的手段。科学没有创造,消除,改变和解释大自然规律的能力。所以,〝进化论〞只是描述地球上从生物发展到人类的演化过程,并没有渉及是什么东西创造了地球和人类的问题。其实,,最原始的〝进化论〞可见于基督教的圣经(圣经清楚描述了上帝首先创造宇宙,其他生物,到最后才有人类)。
宗教信仰与进化论是可以共存而不是对立的。因为〝信仰〞是生物的先天性本能,并不是后天的〝思维〞活动,所以人类都相信自己必然有一个来源,炎黄子孙相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物理学称为〝奇点〞的大自然基本状态。而圣经把这个大自然基本状态称为〝上帝〞(上帝是自有的)。所以〝我们相信,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大脑就是上帝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之一,拒绝充分使用这个礼物就是拒绝造物主的意愿〞。
参考资料:*Clergy Letter Project ([email protected])
*生命真相 刘量衡着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2
❼ 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并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的译着是
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严复的天演论。
《天演论》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着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五十年过去了,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严复(1854-1921),初名传初,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光绪三年(1877),严复作为清政府首批派遣留学英法的学员,赴英国学习驾驶。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后改名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两年半中,“考课屡列优等”,成为该校的高材生。
其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经济稳定,社会繁荣,自由主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的思想学说正风行英国。回顾落后贫困、思想封闭的祖国,严复深受震动,于是,他更关注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孜孜不倦地研究“中西学问同异”,探求中国富强之道。回国后,始在福州马江船政学堂任教习。光绪六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学堂总教习,后又出任总办(校长)之职。这些学历和经历,使严复具备了成为思想家的必备素养和参与政治的条件。甲午中日开战,国家危亡悬于旦夕,《马关条约》的签定更激起国人的无比愤怒。严复于1885年2月4日至5月1日,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五篇政论文,疾呼变法,其惊世骇俗的议论,使之声名日响,为世人瞩目。在《原强》一文中,他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物种起源》及其生物进化论观点,同时又介绍了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及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优胜劣汰学说,撮合二者,阐述自己救亡图存的见解。而这一思想的深入论述,即是体现在《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过程中。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这是一本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书的前半部分讲进化论,后半部分讲伦理学,严复选译了部分导言和讲稿的前半部分。严复翻译此书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
字,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❽ 如果全世界的程序员都联合起来犯罪,文明社会会不会崩塌
犯罪总有一个理由吧,那些人,全部都联合起来犯罪,应该是为了追求个什么东西,所以说,只要有何求,但凡他的本身程序员也是文员,社会人文只要有人类在文明社会,就不会崩塌。
❾ 爱情进化论电影完整版在哪能看
链接:https://pan..com/s/1PU_OL50aHG2UTQ9ZnLI8NQ
作品相关简介:
《爱情进化论》是由安竹间、董富来执导,张若昀、张天爱、许魏洲、何泓姗领衔主演的都市爱情轻喜剧。
该剧讲述了正步入“轻熟”阶段的事业成功但感情空白的职场新女性艾若曼与好友鹿飞在分别面对遍布暗器的错综生活下,相互陪伴,重新认知自己,完成自我进化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