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问:中国第一位程序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程序员。3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45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参与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设计、编程工作,49年获博士学位。56年他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国,任北大教授。68年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指控为“特务”,68年10月18日,吊死在学校附近的一棵树上。他是中国计算机之父董铁宝。
Ⅱ 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华罗庚:江苏金坛人。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国际知名数学家,先后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等。
钱三强:浙江湖州人,出生于浙江绍兴。核物理专家、中国核原子科学之父,曾师从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在中国研发原子弹期间,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范新弼:电子计算机专家,湖南长沙人。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在电子器件研究与应用领域获8项美国专利。归国后,领导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及其后多台大型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研制工作,领导中国半导体存储元件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批测试设备。
张效祥: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部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领导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仿制并在此后的35年中主持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领导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
钱学森: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着名火箭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上海。钱学森曾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历经5年努力,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江苏武进人,“中国第一个程序员”(王选),长期致力于结构力学、断裂力学、材料力学性能、计算数学的研究和教学,我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45年赴美学习,1956年归国教学,1968年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自杀。
金怡濂: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高性能计算机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籍江苏常州。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研制者之一,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有着重要贡献。
王选:江苏无锡人。着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巢尘:计算机软件专家,原籍江苏南汇,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
杨芙清: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第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件专家,无锡人。历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教授。
孙仲秀: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浙江余杭,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历任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等职。1974年后主持研制了中国国产系列计算机DJS200系列的DJS200/XT1和 DJS200/XT1P等操作系统。从1979年起开始对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进行了研究,1982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计算机系统,研究和开发了多个实用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何积丰: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早年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发。
吴几康:安徽歙县人。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于1951年至1953年在丹麦任无线电厂开发工程师,归国后调至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参与筹建计算技术研究所。1965年负责研制成功两台大型通用计算机,后参与筹建771微电子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和研究员。
张梓昌:电子计算机专家。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历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所长、测控公司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期从事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的研制,曾负责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技术工作,是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张世龙: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教授,曾参加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计算机119机和北大红旗计算机的系统设计。
慈云桂:着名计算机科学家、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安徽桐城人。历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等职,先后主持了我国多种型号计算机的研制,从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专用机,到担任“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冯康: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浙江绍兴。其独立创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归化和自然边界元方法,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中国现代计算数学研究的开拓者。1997年底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冯康的另一项工作“哈密尔顿系统辛几何算法”。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名誉主任。(排名不分先后)
Ⅲ 20. 第一个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是( )。
艾伦·麦席森·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着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52年,英国政府对图灵的同性恋取向定罪,随后图灵接受化学阉割(雌激素注射)。1954年6月7日,图灵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苹果中毒身亡,享年41岁。2013年12月24日,在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灵的要求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3)第一位程序员中国计算机之父扩展阅读:
图灵不但以破译密码而名闻天下,他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战争结束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工作的他研制了“曼彻斯特马克一号”———着名的现代计算机之一。1999年,他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100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Ⅳ 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是谁
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也是第一个女程序员,她在计算机还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程序的设计 。
19世纪诗人拜伦的女儿,数学家。穿孔机程序创始人,建立了循环和子程序概念。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写作的第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被珍视为“第一件计算机程序。
Ada Byron Lovelace
The First Computer Programmer
1815 - 1852
阿达·奥古斯塔,1815年生于伦敦,她是英国着名诗人拜伦(L.Byron)的女儿。因父母婚姻破裂,出生5星期后就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安娜·密尔班克(A.Millbanke)是位业余数学爱好者,阿达没有继承父亲诗一般的浪漫热情,却继承了母亲的数学才能。
阿达19岁嫁给了威廉·洛甫雷斯伯爵,因此,史书也称她为洛甫雷斯伯爵夫人(Lady Lovelace)。由于巴贝奇晚年因喉疾几乎不能说话,介绍分析机的文字主要由阿达替他完成。阿达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对计算机的预见超前了整整一个世纪。阿达早逝,年仅36岁,与她父亲拜伦相似。根据她的遗愿,她被葬于诺丁汉郡其父亲身边。
阿达设计了巴贝奇分析机上解伯努利方程的一个程序,并证明当时的19世纪计算机狂人巴贝奇的分析器可以用于许多问题的求解。她甚至还建立了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由于她在程序设计上的开创性工作,Ada Lovelace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当时的阿达甚至不顾自己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坚定地投身于分析机研究,成为巴贝奇的合作伙伴。在184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阿达认为机器今后有可能被用来创作复杂的音乐、制图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这在当时确是十分大胆的预见。以现在的观点看,阿达首先为计算拟定了“算法”,然后写作了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这份珍贵的规划,被人们视为“第一件计算机程序”。
美国国防部据说花了10年的时间,把所需软件的全部功能混合在一种计算机语言中,希望它能成为军方数千种电脑的标准。1981年,这种语言被正式命名为ADA(阿达)语言,以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Ⅳ 计算机之父是谁
约翰·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是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冯·诺依曼1944年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着《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是博弈论学科的奠基性着作。
晚年,冯·诺依曼转向研究自动机理论,着有对人脑和计算机系统进行精确分析的着作《计算机与人脑》(1958年),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案。其余主要着作有《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1926)、《经典力学的算子方法》、《连续几何》(1960)等。
(5)第一位程序员中国计算机之父扩展阅读
逻辑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将电路、逻辑两种设计进行分离,给计算机建立创造最佳条件;
(2)将个人神经系统、计算机结合在一起,提出全新理念,即生物计算机。
即便ENIAC机是通过当时美国乃至全球顶尖技术实现的,但它采用临时存储,将运算器确定成根本,故而缺点较多,比如存储空间有限、程序无法存储等,且运行速度较慢,具有先天不合理性。
冯·诺依曼以此为前提制定以下优化方案:
(1)用二进制进行运算,大大加快了计算机速度;
(2)存储程序,也就是通过计算机内部存储器保存运算程序。如此一来,程序员仅仅通过存储器写入相关运算指令,计算机便能立即执行运算操作,大大加快运算效率。
Ⅵ 计算机史着名人物及贡献,要详细,拜托了。
1、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
冯·诺依曼是美籍匈牙利裔科学家、数学家,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曼型结构”计算机。
冯·诺依曼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并实现了“存储程序”的概念。由于指令和数据都是二进制码,指令和操作数的地址又密切相关,因此,,当初选择这种结构是自然的。但是,这种指令和数据共享同一总线的结构,使得信息流的传输成为限制计算机性能的瓶颈,影响了数据处理速度的提高。
在这篇论文里,范内瓦提出的诸多理论预测了二战后到现在几十年计算机的发展,许多后来的计算机领域先驱们都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后来的鼠标,超文本等计算机技术的创造都是基于这篇具有理论时代意义的论文。
Ⅶ 中国第一位程序员是谁
中国第一位程序员是董铁宝。
董铁宝(1916年8月-1968年10月18日),男,汉族,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中国着名力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是中国早年真正大量使用过计算机的专家,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
荣誉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中,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还处于创业阶段,当时计算机科学这个名词也还未形成。董铁宝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计算数学教研室工作,从计算力学、计算数学,一直延伸到程序编制、计算机设计的原理等都是他从事的工作。
从力学中提炼出的问题中,董铁宝及时地抓住了一些重要的计算数学问题,引导青年去钻研。病态方程是个突出的例子。60年代初,国内有关单位提出了常微分方程求解中的病态问题(这个问题6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成为常微分方程数值解中的重要课题),他积极支持,组织计算所第四组的研究人员进行学习和讨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董铁宝
Ⅷ 电脑程序是谁发明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这个很难界定,看看下面资料吧 1.西元1801年法国人约瑟夫�6�4杰夸德(JosephJacquard)发明使用打孔卡片(Punched carboard card)控制的自动化织布机。对未来电脑的发展引进两个重要的观念:一、资讯可以在打孔卡片上编码(Coded)二、资讯可以储存在卡片上,而且当这些卡片成串的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为一连串的指令 - 实际上也就是程式。 2.西元1833年英国数学家剑桥大学的查理�6�4巴贝基(Charles Babbage)完成一部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尔后并完成一部功能更强的机器,称为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这一部机器在观念上与现代电脑极为相似,对计算机贡献良多,因尊称为“电脑之父”。至于分析机的有些构思是来自其密友兼同事 - 萝蕾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Lovelace),即诗人拜仑(Byron)的女儿艾达�6�4奥古斯塔(Ada Augusta)的惊人见解。她被公认为"程式设计的鼻祖"(The first programmer),她所研究就是一种用来送入分析机,并能使这部机器执行工作的指令。 3. 西元1890年,美国政府授命赫勒里斯制造一部机器,来协助执行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工作。这部机器是以打孔片储存资料,而且是由电力带动的。由于这部机器的协助,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如1880年度的人口普查资料花了七年的时间才统计完成,而且官员们还担心着是否会遗漏了其中某些的细节)。 这些发明只是用来辅助计算的工具,它们都没有记忆与储存资料的功能, 因此不能称为 ‘ 电脑 ’。 二.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电脑 ’是由 美国人毛琪雷与爱克特在 1946 年发明。随着电脑科技之进步,‘ 电脑 ’已由庞然大物演变到现在的微型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称的 个人电脑 ( Personal Computer ) 简称 PC。 三. 电脑的特性: 1.速度快 2.储存容量大 3.准确性高
Ⅸ 中国计算机之父是谁
中国计算机之父是董铁宝。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中,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还处于创业阶段,当时计算机科学这个名词也还未形成。董铁宝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计算数学教研室工作,从计算力学、计算数学,一直延伸到程序编制、计算机设计的原理等都是他从事的工作。
在计算机创业阶段,有些人了解到董铁宝在国外曾接触过伊利亚克机器,因此在计算机的设计工作中也向他请教。逐渐地董铁宝在机器设计中也显示出他的才能。1958年北京大学开始制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得到了他的积极支持和具体指导。通过这台小机器的制造,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
(9)第一位程序员中国计算机之父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中,有董铁宝的功绩。他对于计算机设计制造的关怀,不仅是出于个人专业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从工作需要出发。
1964年,中国有些计算机因为外部设备而被“卡脖子”,他大声疾呼要大家重视外部设备;有一次还亲自动手,去请教熟悉情况的工人师傅,以便迅速解决问题。1965年,他积极提倡、关心筹办讯息处理转换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专业),认为不宜再耽搁了。
Ⅹ 第一个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是那个 急。。快点回答 谢了
阿达·洛芙莱斯。
阿达·洛芙莱斯,计算机程序创始人,建立了循环和子程序概念。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写作的第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被珍视为“第一位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
为了纪念阿达·奥古斯塔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美国国防部将耗费巨资、历时近20年研制成功的高级程序语言命名为Ada语言,它被公认为是第四代计算机语言的主要代表。Ada语言的使用可大大改善软件系统的清晰性,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
Ada的出现,标志着软件工程成功地进入了国家和国际的规模。
(10)第一位程序员中国计算机之父扩展阅读:
计算机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程序中各个操作按照在源代码中的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执行。
2、选择结构
根据某个特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后,选择其中一支执行。
3、循环结构
在程序中需要反复执行某个或某些操作,直到条件为假或为真时才停止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