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程序员,真的“短命”吗
程序员工作强度大,可能经常会有报道说各种猝死之类的,但是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情况。只是程序员的报道出来了。程序员经常加班是真的,因为工作强度大,所以工资都比较高。
❷ 网络run是什么梗
run的意思是跑路,通常有玩梗调侃的意味。
润是英文单词run的读音,润了翻译过来就是跑了、溜了的意思。因为神友天天喊着“run去北欧”,搞得run成了一个梗。其他搭配有哈人润了,我先run了,还好我润了等等。
1、表示转行,如土木老哥提桶跑路:“xdm,已找到新工作,我先run了”。
2、表示移民,如神友天天想着成为北欧人:“国内太卷啦,我先run了”。
3、表示逃离,如某人在论坛发表危险言论,其它人与其划清界限:“太哈人了,我先run了”。
英文单词run就是跑的意思,而这个“我先润了”其实就是跑路的意思,而且还是提桶跑路,加上提桶二字就是为了强调要速度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是由“run去北欧”演变而来的,所以润成为了一个新的梗。一般常用在“因为游戏不好玩,所以赶紧润了”之类的地方。
run北欧
“run北欧”这一说法出自B站中一位在瑞典当程序员UP主分享的工作视频。
视频主要传递的信息,是瑞典程序员都按时五六点下班,有次他跑回公司加班,到最后想离开公司的时候,居然发现大门都锁了。所以他自嘲“在瑞典当奋斗逼惨遭公司制裁”。因此有不少网友想去北欧上班,表示想RUN北欧。
❸ 程序员出国工作
国内程序员来说,通常有三种途径去出国工作。
1.进入跨国公司工作一年以上,然后内部转组到国外的部门。例如,进入微软中国工作一年后,申请转组到国外总部工作,若能批准,则申请L-1签证去国外工作。
2.直接应聘国外公司。这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当前不少国外IT公司直接从国内招人,比如谷歌、Facebook等。这些企业看中的是国内程序员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以及丰富的项目经验。拿到国外公司的聘书(offer)之后,申请的是H1B签证去国外工作。不过,按照目前H1B申请与批准情况来看,H1B名额很快就用完了;每年4月1日开始提交申请,而要到10月1日才能合法工作,这要看公司能否等你半年。当然,很多大企业愿意等。如果你拿不到名额,有些公司可以安排你先去别的国家工作,等到下一年申请到名额了,再派你去国外。
3.去国外留学,然后找工作。先持F1学生签证去国外读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转为H1B签证。例如:在中国科技大学读计算机硕士期间,考GRE和托福并申请国外的学校,毕业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四年后,毕业去微软工作。这也是很多在美工作的中国程序员走的路。
其实,如果对研究不感兴趣的话,完全可以申请硕士,而不是博士,也不用全额奖学金。留学已经不难了,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这种途径的坏处是花费时间长,代价也很大。
❹ 为啥程序员现在在中国成了底层劳动人民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听到的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合实际的。程序员至少在工资方面是比较可观的,工资高了,地位也就高了。不可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
❺ 终于知道为什么程序员到了 30 面临高薪要转行了
开发程序员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劳动,容易产生疲惫感,薪资也许在工作2-5年内能达到一个峰值,但较难提升,导致很多程序员最终放弃写代码,转行做了其他。
❻ 中国程序员30岁以后的出路在那里
哈哈 和我有一样的顾虑
但是我相信 事在人为 什么缺乏沟通能力的等等的都是自己的抱怨,只是有可能不是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
青春饭 那时因为中国程序员工作的一个弊端导致,加班熬夜,试想整天这样不论是家庭还是身体都抗不住,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程序员能做一辈子,而中国的就不行的主要的原因。
平时多去看看其他的各种书籍,这样你有了话题,沟通能力自然不会差了,再者坐上项目经理后,你再说你的沟通能力差,那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如果到30岁你还没有混上管理职位的话,我劝你最好转行。做程序员没有希望了
❼ 为什么程序员的社会地位不高
1:占用的社会资源少,工作只用一台电脑
2:多数程序员都不善于交际,他们活跃的地方只有各个技术论坛
3:因为写代码是个很熬人心血的事,所以很多程序员不注重外表,给人一种很屌丝的感觉
4:流失太快,最老的一批程序员都在35岁以前转行了,导致社会活跃的程序员都很年轻,主力军22-28岁之间,换句话说都是愣头青,年轻人
5:多数程序员混迹1 2线城市,虽然工资多,但也只是企业里的一个螺丝钉而已
6:程序员本质上是一种技工,你能说技工社会高吗?
楼下那个说人多的你是在逗我?中国程序员保守估计在350W左右,金融行业人员500W左右,教师1600W左右,公务员900W左右,都比程序员多,但是金融人员,公务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比程序员多很多,
❽ 程序员的悲哀是什么
“码农”这个词,不管是不是从事IT工作的人,都略有耳闻。这个词的诞生无从考究,不知是程序员的自嘲,还是外行带有颜色的嘲讽。总之,对于这个词,我是既无奈又无力反驳。确实,工作中,我们大多数底层程序员每日做的工作相当于流水线的作业。
大部分程序员是悲哀的,不是情商、衣着、自黑之类,悲哀的是没有决策权。项目做成什么样,那是领导和产品经理的事;用什么技术框架,那是架构师的事;数据库的设计,业务那是项目经理和产品的事;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码农,我们只需要拿到需求,然后等设计给图子,流水化的写出实现代码。我们只是一个执行者,别人叫你干啥就干啥。最后项目做坏了,裁员的是谁?程序员。
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码农”。读书那会,我的老师跟我说,“如果从业十年,你依旧在写最基础的代码,做一个码农,那么就不要做程序员了,转行吧”。现实中,每个公司存在最多的就是这些“码农”,那种掌握核心技术,产于项目设计,技术架构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程序员都处于被动接受,按需求完成代码的任务。
做程序员越久,越是感到:我们就是新时代的手工艺者。只有少数的人,从手工艺者,变成了发明手工艺制作机器的人,少部分人变成了设计手工艺品的人,少部分人变成了车间主任罢了。
“码农”这个词有着深深地悲哀。
见过太多刚入行的菜鸟,像极了曾经那个满怀激情,梦想的自己。当第一次接触Java的面向对象思想时,那种兴奋,仿佛能用Java描述整个世界,仿佛自己就是上帝一般,在现实世界,创造出另一个虚拟世界。而现实中,一两年的流水化作业,冲淡了一切。
对于产品,仿佛是自己的孩子,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看着一个网站,产品,在自己的手下,满满长大,那种满足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最后你希望它变得更优秀时,却发现它不受你控制,仿佛养了好几年的儿子,被人教唆去做坏事,你不能说任何话,因为抚养费不是你出的。
决定你有没有决策权的是你的纵向位置,也就是在本行业金字塔的位置,出类拔萃者说话就响。过惯了咸鱼生活,但谁又甘心做一个“码农”,我们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那个有权利选择的人,这一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持。在国外,程序员被称为程序设计师,而国内“码农”,区别可想而知。
❾ 中国程序员到国外发展有前途吗
国外(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软件行业和我国相比怎么样?中国程序员和国外程序员相比, 有什么区别?中国程序员到国外发展的机会大吗,前途如何?中国程序员工资普遍不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不知道一些程序员想过没有,有人说程序员赚来的钱是用青春,健康换来的.想一想,有几分对,我们吃饭没有规律,今天快餐,明天吃泡干脆面,可能后天没吃,这一些都是我们深深体会,所有程序员经常肠胃不好,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还有我们程序员睡觉更没有规矩,项目很赶的时候,天天加班,就差你住在公司了,所以程序员的头发很容易掉.往往我们做一个项目后,拿很少的钱,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所以中国的软件小公司越来越多:第一,成立一个公司要求不好,只要有几个人,有些钱就可以了,或者有几个项目做,公司的前途就有着落了。第二:上面说过,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程序员都想当老板。第三:程序员的福利不好。
❿ 欧美程序员编程是因为兴趣爱好,而中国程序员基本都是搞破坏,把编程当做一项工作而不是兴趣爱好。
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开源的东西一般是利用自己的时间弄出来的东西,是兴趣爱好,不是公司里的代码。
中国程序员公司里的东西都要加班加点才能搞出来,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
水平上可能也有差距,毕竟编程是外国传进来的东西。
中国程序员真正感兴趣的少,大都只是当作一份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