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程序员制造雷达技术

程序员制造雷达技术

发布时间:2022-08-17 01:57:32

‘壹’ 雷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雷达(Radar,即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意为无线电搜索和测距。它是运用各种无线电定位方法,探测、识别各种目标,测定目标坐标和其它情报的装置。在现代军事和生产中,雷达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空军和纳粹德国空军的“不列颠”空战,使雷达的重要性显露的非常清楚。雷达由天线系统、发射装置、接收装置、防干扰设备、显示器、信号处理器、电源等组成。其中,天线是雷达实现大空域、多功能、多目标的技术关键之一;信号处理器是雷达具有多功能能力的核心组件之一。
雷达种类很多,可按多种方法分类:
(1)按定位方法可分为:有源雷达、半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
(2)按装设地点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航空雷达、卫星雷达等。
(3)按辐射种类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
(4)按工作被长波段可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其它波段雷达。
(5)按用途可分为:目标探测雷达、侦察雷达、武器控制雷达、飞行保障雷达、气象雷达、导航雷达等。

‘贰’ 汽车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雷达设备发射电磁波信号后,如果有目标物体碰到雷达信号就会反射回波,雷达接收器就会接收到回波信号,回波信号包含了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信息,雷达天线接收反射波后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根据雷达发射波束还能测得出目标的角度。

雷达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譬如汽车的倒车雷达装置。

倒车雷达是汽车泊车安全辅助装置,在倒车时,自动启动倒车雷达,不用回头看就可以知道车后有没有障碍物,是以声音或者更直观的显示监测告诉贺驶员车辆周围的障碍物,可以弥补驾驶员视野看不到的死角和视线模糊的地方,使停车和倒车更容易、更安全。

倒车雷达是根据蝙蝠在黑夜里高速飞行而不会与任何障碍物相撞的原理设计开发的。雷达的优点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叁’ 雷达技师主要是做什么的

摘要 需要掌握雷达的主要系统、常用部件和技术参数,既要进行重要零部件的撤架讲解示范,还要负责撤收架设中的安全,调试检修,熟练掌握所有列装雷达的维修技术。也就是保障雷达正常工作的技术人员。

‘肆’ 申仲义的研制雷达

60年代初,美国U—2侦察机,经常窜入中国领土,中国空军要求尽快研制以对付高
空侦察飞机的新一代警戒雷达,能够发现2万米以上的高空目标,给地空导弹部队提供作战准备时间,进行高空目标拦截。申仲义组织领导了这种先进的远程警戒雷达的研制。该雷达采用背对背双波束互补盲区的体制,保证掌握目标连续性;用主波定相,磁致伸缩延迟线二次对消,目标在地面杂波中可见度系数(SCA)大于23分贝;天线振子采用宽带对数周期式;采用大功率、宽频带发射机,能快速变频、自动频率跟踪;采用宽带低噪声接收机等先进技术。申仲义亲自参加产品的方案论证,掌握方案设计的细节,组织技术攻关。1965年研制成功了中国常规雷达中探测距离最远的远程警戒雷达——408型。该机在边境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立了战功。后经改进,发展为408型系列产
品,到90年代初仍是防空警戒骨干雷达,使用这种雷达的空军部队非常满意。1978年获科学大会奖。申仲义坚持自力更生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领导自行设计研制成功408型雷达,为中国雷达事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道路。 这种雷达已于1989年装备部队。它是全固态源相控阵体制,全固态发射机,全相参脉冲压缩技术,低角跟踪技术,多种信号工作方式,采用计算机诊断与故障定位技术,可跟踪32批目标等新技术。这是申仲义从70年代初期抓新技术、雷达新体制应用的成果,是中国第一部全固态相控阵雷达。申仲义为导弹、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和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日夜操劳,苦心钻研。60年代,中央决策要抓“两弹、一星”。为了导弹、卫星的试验顺利进行,必须有准确、可靠、安全的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其中精密测量、引导雷达是该系统的关键系统。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技术先进的国家就开展了单脉冲技术的研究。1964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研制跟踪测量雷达,使用部队提出仿制苏联的圆锥扫瞄体制的跟踪测量雷达,该体制在国际上已不是先进的技术了,较先进的则是单脉冲体制跟踪测量雷达。申仲义当时根据14所已研制的技术储备,同工程技术人员研讨,决定上单脉冲体制的跟踪测量雷达。1969年5月,研制出中国第一部实用型的单脉冲测量雷达—154Ⅱ,成功地执行了中国发射的中程导弹的跟踪测量任务。使中国雷达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使中国精密跟踪测量雷达一开始就进入到较高的基点。以后为中国发射洲际火箭、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回收式卫星、同步卫星等重大工程,研制了基地的、机动的、舰载的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系列和系统。这些单脉冲跟踪测量雷达系统,是中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导弹、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代起,国外就发展了弹道导弹武器等。中国为了积极防御,能探测几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标,必须研制超远程的预警、跟踪雷达,对外空目标的探测、跟踪,建立弹道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防御系统。1958年提出研制超远程雷达。申仲义担起了这十分艰巨的任务。他带领14所工程技术人员从预先研究开始,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后才进入工程设计阶段。1959年他组织研制一部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收到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的较强回波,取得了观测外空目标的初步成果。1965年到1970年又开展了卡塞格伦式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卜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的应用、大型天线结构及转台的研究。上述各种新技术的突破,为研制超远程110跟踪雷达作了前期工程准备,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1977年,中国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了部队。它能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踪非合作的外空目标,在中国发射洲际火箭、卫星等工程中多次执行了跟踪测量国外的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
1964年,申仲义为了研制超远程预警雷达,阅读了许多国外资料并反复同14所的副总工程师和青年技术人员研讨,开始研制技术先进的相控阵体制雷达,执行预警任务。这种雷达是采用固定式的平面阵天线,用电扫描使天线波束能上下左右不间断地搜索3000公里以外的外空多目标,这样,在一定的方向上形成一把“扇子”可以执行预警和空间监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研工作,1970年,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任务(即7010工程)。此时,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申仲义已被迫“靠边”,但前几年已有了预研成果,突破了一部分关键技术,所以7010雷达初步具备了工程设计的条件,但急于求成研制的这一雷达在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1972年,申仲义恢复工作后,即到7010工程基地抓产品质量整顿,连续几个春节都在条件艰苦的工程基地度过。1975年9月,7010雷达经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7年,这部雷达全部试制成功,中国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继美苏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相控阵预警雷达的国家。
上述超远程跟踪雷达和相控阵预警雷达在执行外空目标观测任务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是1979年6月21日至7月11日对美国“天空实验室”和1983年1月到2月对苏联失控核动力卫星“宇宙—1402”号陨落过程的跟踪和落点预报。当时新华社公开播出中国观测到的这一消息,引起了各国的轰动。

‘伍’ 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介绍

相控阵雷达技术是作者多年在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从事相控阵雷达研制工作的经验与总结,并结合了近5年内为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有关科技人员与研究生讲授相控阵技术课程的资料,力求体现设计性、实用性和新颖性。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控阵雷达系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使用、操作、维护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官兵,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陆’ 雷达是怎么发明的

根据蝙蝠的超声波发明的.
1922年9月,美国海军实验员泰勒和扬格,在华盛顿附近的波特麦克河畔两岸无线电通信试验.在试验中他们发现,每当有船只从此地通过,耳机中就会出现异常的怪声,有时甚至导致通信中断.经分析,他们认为是行船阻碍了电磁波的传播.这就是有名的“波特麦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线电波遇到金属物体时,能够像光一样进行反射.泰勒和扬格由此受到启发,产生了用无线电波寻找障碍物,寻找敌机、敌船的念头.这就是有关雷达的初步设想.

1924年,英国剑桥的物理学家爱德华·阿普尔顿在进行无线电实验时发现了电离层.当时,他使用接收机接收从一个已知距离的地点发来的无线电波.然而,从收到的电波分析,其中一部分是直接到达接收机的;还有一些似乎经历了更长的路程.阿普尔顿反复做了试验,从大量数据资料中,他整理归纳出一条方程式,可以通过计算电波直线传播和绕道走的路程差值,很容易地求出反射点,即大气层中电离层的高度.阿普尔后来又采用美国人发明的脉冲发射系统,对地球上空电离层高度进行了验证.他的这些工作为雷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真正的雷达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它首先被应用于军事目的.1934年,英国皇家物理研究所的沃森.瓦特博士,带领一批科学家对地球大气层进行无线电科学考察.一天,沃森·瓦特在观察荧光屏上的图象时,被一串亮点吸引住了.从其亮度分析,它不可能来自大气层,而像是被某个物体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信号.沃森.瓦特特由此想到“应用我们已经了解的电磁波来探测在空中飞行的飞机,这将是可能的.”沃森.瓦特博士及时开展了应用电磁波探测飞行物的研究.1935年夏,沃森·瓦特研制成功第一套实用雷达装置.
回答者:tuhsu - 举人 四级 3-20 18:36

--------------------------------------------------------------------------------

在本世纪30年代,无线电技术出现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雷达的发明。雷达又称作无线电测位。是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来测量远处静止或移动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并辨认出被测目标的性质和形状。

早在1887年,赫兹进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时就曾发现:发射的电磁波会被一大块金属片反射回来,正如光会被镜面反射一样。

1897年夏天,在波罗的海的海面上,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在“非洲号”巡洋舰和“欧洲号”练习船上直接进行5千米的通信试验时,发现每当联络舰“伊林中尉号”在两舰之间通过时,通信就中断,波波夫在工作日记上记载了障碍物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并在试验记录中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导航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雷达思想的萌芽。

1921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了短波可以进行洲际通信后,科学家们发现了电离层。短波通信风行全球。

1934年,一批英国科学家在R.W.瓦特领导下对地球大气层进行研究。有一天,瓦特被一个偶然观察到的现象吸引住了。它发现荧光屏上出现了一连串明亮的光点,但从亮度和距离分析,这些光点完全不同于被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回波信号。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弄清,这些明亮的光点显示的正是被实验室附近一座大楼所反射的无线电回波信号。瓦特马上想到,在荧光屏上既然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被建筑物反射的无线电信号,那么活动的目标例如空中的飞机,不是也可以在荧光屏上得到反映吗?

根据上述的设想,瓦特和一批英国电机工程师终于在1935年研制成功第一部能用来探测飞机的雷达。后来,探测的目标又迅速扩展到船舶、海岸、岛屿、山峰、礁石、冰山,以及一切能够反射电磁波的物体。’

当时研制雷达纯粹是为了军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实际上,几乎在同一时期,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保密的条件下独立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R.W瓦特只能说是在这方面已为大家知晓的代表人物而已。

到1939年为止,一些国家秘密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已达到了完全实用的地步。就在这一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项新发明在二战中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柒’ 雷达有哪些关键技术急!!

说实话雷达不是很懂:
个人认为:主要技术有以下几点

1、脉冲雷达技术、变频雷达技术
2、多普雷雷达技术、扫描、跟踪雷达技术
3、机械扫描雷达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
4、X波段雷达
5、抗干扰技术
6、被动接受雷达信号技术

阅读全文

与程序员制造雷达技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市中带星号的app是什么 浏览:707
什么路由可以刷机做打印机服务器 浏览:5
电脑怎么找到云服务器 浏览:871
微信怎么发应用app 浏览:776
花生壳dns服务器地址 浏览:648
squad服务器一般什么时候人多 浏览:479
程序员战门课 浏览:474
config保存服务器地址 浏览:317
预订网吧座位的app叫什么 浏览:416
香港服务器主机地址 浏览:640
网店美工pdf 浏览:447
一堆文件夹怎么弄出来 浏览:743
博途如何编译硬件 浏览:418
fortran程序pdf 浏览:504
电池消耗算法 浏览:394
服务器中断连接怎么处理 浏览:222
上世纪互联网不发达程序员很难 浏览:841
语音识别android开源 浏览:762
地埋式垃圾压缩中转站 浏览:902
apachehttpdlinux 浏览: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