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升程序员的代码编写能力
一、先列三个常见的开发场景:
1、拿到一个模块详细设计文档,大部分程序员的通常做法就是开始搭建界面代码,然后从第一个按钮点击事件或页面Load事件开始写第一行业务代码。写的差不多了,就运行一下,发现哪里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就改改,直到改到是自己预想的那样。
2、做完了一个功能模块或几块相关联的功能模块,输入111asd,发现新建正常、保存正常,就提交给测试人员。测试员用测试用数据、测试场景用例来测试,发现有问题,就登记bug。对于严重的影响下一步测试的BUG,测试员就用内部IM通知这个开发人员。对于不影响继续往下测试的BUG,测试员就登记下来,等程序员有空时处理。
3、程序员一般工作不希望大家打扰,所以开发起来就是开发。等手头开发告一段落,就看看BUG库。发现有与自己有关的BUG,就从第一个BUG开始看起。就开始通过IM和测试员掰扯起来(这不是个BUG啊、业务逻辑不是你想的那样啊、我这里不能重现啊、你给的信息描述不清晰啊),于是IM几来几往,甚至跑过去当面交流一番,甚至会拉扯上产品经理一起讨论,更甚者需要项目经理或产品经理发起一个会议来集体讨论一下
这是不是很熟悉呢?这就是大部分程序员开发的三个步骤:写代码、自测、修复BUG。
二、说好的代码设计、代码测试呢?
代码设计?那不是都有开发平台么,已经固化了啊。那不是维护旧功能做完善修改呢么,又不是写新代码,只能在现有代码基础上修改啊,你又不能大幅重构。
代码测试?你丫需求讨论期、产品设计期、设计评审期那么长,都把研发项目时间占光了,就留下2个星期让我们写代码,我们哪里有时间搞那么深的测试。还想让我们搞结对编程?还想让我们搞测试驱动开发?
而且你看测试,什么功能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安装部署测试、升级测试、迁移测试、UAT测试,一大堆测试,测试也需要很多时间。
一个项目,需求讨论、产品范围规划与评审、产品设计与设计评审占了一个半月,开发+自测就一个月,测试占了一个半月,这就4个月了啊。
三、为啥程序员写代码总是写写测测?
刚才大家也都看到了,大部分程序员都是从界面代码开始写起,而且写一写,就运行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是这种开发方式?
那是因为大部分程序员缺乏在脑子中的整体建模能力。只能做出来一点,真实的感觉一下,然后再往下。
有些是产品经理的上游就有问题,没给出业务流程图(因为产品经理也没做过业务),也没画清楚产品功能操作流程图。
为啥没给出业务流程图?因为产品经理不熟悉业务,另外,产品经理也没有流程建模能力啊。为啥没画清楚产品功能操作流程图啊?因为不会清晰表达流程啊。
很多产品经理、程序员,都缺乏分类、分层、相关、先后能力,更别说总结、洞察能力。
这是基本训练,是一个做事头脑清醒的人必备的技能,这不是一个程序员或产品经理或测试员的特定技能要求。
我经常看书就梳理书的脉络,每看一本就写一篇总结。我过去闲扯淡还梳理过水浒传、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呢,其实就在事事上训练自己的关联性、层次性、洞察性。
我经常面试一个人时,我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把我刚才说的话复述一遍,另外你再回答一下我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就在看一个人的细心记忆、完整梳理、重现能力,我也在看一个人的梳理、总结、洞察能力。
我个人写代码就喜欢先理解业务流,然后理解数据表关系,然后理解产品功能操作流,大致对功能为何这样设计、功能这样操作会取什么表、插入或更新哪些表,哪些表的状态字段是关键。
然后我写代码的时候,就根据我所理解的业务流、功能操作流、数据输入输出流,定义函数,定义函数的输入与输出。
然后,我会给函数的输入值,赋上一些固定值,跑下来看看能否跑通这几个关联函数,看看还需要怎样的新增函数,或者看看函数的输入输出参数是否满足跑通。
剩下的事,就是我填肉写详细逻辑代码了。
当然,大部分人没我这样的逻辑建模能力。怎么阅读理解也想象不出来,也没法定义函数。毕竟有逻辑建模能力的程序员都很少,100个人里有10个,已经是求爷爷告奶奶好幸运了。
那怎么办呢?
我建议是分离分工配合,这就是现实中没办法的办法。让有逻辑建模能力的人来设计函数框架、来设计工具来设计代码模板,然后让没有逻辑建模能力的人来填肉写详细逻辑代码。
我们可以先从最紧要的模块开始这么做。不紧要的模块,还让它放任自流,让熟练手程序员继续涂抹。
我曾经还让有头脑的程序员做榜样,给大家分享他是怎么规划函数的,怎么做维护性代码的代码结构改善的。但是发现效果并不佳,其他人并没有因此能做代码设计。可能逻辑建模能力是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从小到大训练成型的,不是你一个大学已经几年的人能够短时间内可以训练的。
所以啊,还是让能走的人先走,让从最紧要的模块开始这么做。
不必担心这样做后,因为过去一件事被分工(一个做代码框架一个填肉)成两个人做了会降低工作效率。我们很多的工作效率低就是因为半瓶子醋搞出来的,来回反复修改。
真是应了刘德华在电影里说的那句话:说你又不听,听又听不懂,听懂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还不服气。
四、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做代码测试或白盒测试或单元测试呢?
还是因为没有代码设计。因为没有函数啊。所以,一个按钮功能有多复杂,代码就有多长。我见过2000行的函数,我也见过1000多行的存储过程和视图SQL。怎么做白盒测试啊,这些代码都粘在一起呢,要测,就得从头到尾都得测。
所以啊,先学会设计函数,先写好函数,这就求爷爷告奶奶了。很多开发了5年的熟练手程序员,可能都未必会写函数。
函数的输入输出值就很有讲究。很多人都写死了,随着版本迭代,发现过去定义的函数参数不够用了,于是就新增了一个参数。然后,相关性异常就爆发了,其他关联的地方忘改了,到底哪些有关联,怎么查啊,本系统没有,没准其他系统就调用你了,你根本不知道哪个神经人曾经COPY过你的代码修吧修吧就改成了他的功能呢,而且里面的很多代码他看不懂也不敢删,只要他实现的功能正常了他也不管了。于是,你改了你这个函数,他的系统就莫名出错了。
所以,我一般会定义几个对象来做参数。另外,我也很注重函数的日志、函数的异常保护、异常抛出、异常返回。另外,我也很注重参数输入值的合法性校验。
所以啊,应该开发Leader们先制定函数编写规范最佳实践,输入输出参数怎么定义比较好,函数的返回值如何定义比较好,函数的日志记录应该怎么写比较好,函数的异常保护、异常抛出、异常返回如何写比较好。先教会一般程序员,先从会写函数开始啊。
当然,你光有一份规范,程序员们还是不理解、不实际应用啊。所以,还得Leader们做好典型的代码模板,里面是符合函数规范的代码框架,只有这样,一般程序员们才会照猫画虎适应了函数设计的编程习惯。
所以啊,我专门重新定义了leader的明确职责,其中第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负责工具/框架/模板/规范的制定,并且负责推广且普及应用落地。
你不明确定义Leader的这个重要职责,你不对这个职责做明确的KPI考核,谁尿你啊。你以为好的工具/框架/模板/规范是靠人们的热情、自发产生的么?我们还没有那么自觉高尚啊。
五、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写注释啊?
我经常说一句话,千万别多写注释。为啥?
因为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不是没有注释,而是更糟的是,注释和事实代码逻辑是不相符的。这就出现常见问题了:残存下来的设计文档是一个逻辑、注释是一个逻辑说明、真实代码逻辑又是一个,钟表多了,你也不知道正确时间了。
所以啊,产品文档、注释、真实代码,三者总是很难一致同步。我为了几百人研发团队能做到这个同步花了大量心血和办法,但我最终也没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把Leader们、总监们、我都搞的精疲力尽。
索性回归到一切一切的本源,代码,就是程序员的唯一产出,是最有效的产出。那么,让代码写的不用注释也能看懂,咱得奔着这个目的走啊。
为啥看不懂,不就是意大利面条式代码么,又长又互相交杂。
OK,我就规定了,每个函数不能超过50行。用这一个简单规定和静态代码检查插件,来逼迫大家尝试着写函数。有的函数属于流程函数,是串起其他函数的,有的函数就是详细实现函数,实现一个且唯一一个明确作用的。
有了流程函数和功能函数,而且每个函数不超过50行,这就比过去容易看懂了。
六、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抽象公共函数啊?
我经常说一句话:千万别抽象公共函数啊。为啥?
因为大部分程序员缺乏抽象洞察能力。特别是有些积极热情有余、爱学习爱看书、半瓶子醋晃悠的二杆子,看了几本UML、重构、设计模式、整洁代码之道,就跃跃欲试了,还真敢给你抽象公共函数了。
一开始,他觉得80%相似,20%不相似,于是在公共函数里面简单写几个if..else做个区隔就可以。没想到,越随着版本迭代,这些功能渐渐越变越不一样了,但是这个代码已经几经人手了,而且这是一个公共函数,谁也不知道牵扯多少,所以谁也不敢大改,发现问题了就加一个if..else判断。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个本来当初公共的函数,现在变成了系统最大的毒瘤,最复杂的地方,谁也不敢动,除非实在万不得已,手起刀落。
所以,我平时告诫程序员,纯技术的、纯通用的,你们可以尝试搞搞抽象公共函数,对于业务的,你们还是简单粗暴的根据Leader们做的代码模板代码框架,乖乖的复制、修改、填肉吧。
你们啊,先从做模板做代码片段开始吧,咱们放到咱们内部代码片段开源库里,看谁的代码片段被别人复制的多,说明你的代码抽象设计能力越好了。那时候,我就大胆放心让你撒丫子跑了。在没有学会跑之前,给老子乖乖的复制、修改、填肉吧。
② 学软件测试需要写代码吗
软件测试需要懂代码吗?这个行业现在还有很多的从业人员都有这样的疑惑。
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全面了解一下软件测试扮演的角色。
软件测试大概分两种角色,业务型测试和技术型测试。
业务型测试,他的工作任务是在系统开发完成或大体完成的情况下参与验证测试系统的功能及其完整性,这种测试角色需要是业务熟练,不一定要有编程能力。
技术型测试,技术型测试所关注的内容和业务型测试不同,要求掌握或是具备数据库、编程能力、系统架构、数据设计和应用接口等技术能力。技术型测试也分为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手工测试也基本是不要求有编程能力;自动化测试,或者半自动化的,是需要代码做为支撑的。
从技术方面来讲,不懂代码的软件测试员不是根本意义上的软件测试员。
软件测试除了手工测试外,还有自动化测试、功能测试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基于现成工具开发脚本(要是要求高的话,还需要构建框架、甚至整套平台),这需要有编程能力。如果连工具都要自己开发,那对编程能力要求更高。
现在流行scrum等敏捷开发模式,这要求QA能与开发紧密结合,基于开发细节来衡量风险,执行测试。这也要求你要能开动程序的基本架构。
自动化测试工具无法解决全部的测试工作,测试人员要有探索精神,就像18、19世纪的科学家,为了进行科学探索,自己开发试验工具。如果说你告别编程,可能你目前的测试工作已经模式化,对个人能力要求不高。
不懂代码不是不能做测试,只是发展必然受限。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测试人员是不懂代码的,但依然还在从事测试这方面的工作。在敏捷开发等新思路的影响下,BDD和TDD的开发管理方式已经开始被采用,测试和开发顺序有部分颠倒了,自动化测试也有一部分可以用贴近自然语言的方式实现。
如果你有意在测试行业发展,请不要放弃代码,多看看国外的前沿技术。
③ JUnit主要用来完成什么
JUnit是一个java语言的单元测试框架。它由Kent Beck和Erich Gamma建立,逐渐成为源于Kent Beck的sUnit的xUnit家族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JUnit有它自己的JUnit扩展生态圈。多数Java的开发环境都已经集成了JUnit作为单元测试的工具
另外junit是在极限编程和重构(refactor)中被极力推荐使用的工具,因为在实现自动单元测试的情况下可以大大的提高开发的效率,但是实际上编写测试代码也是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那么使用这个东东好处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是这样的:
极限编程
要求在编写代码之前先写测试,这样可以强制你在写代码之前好好的思考代码(方法)的功能和逻辑,否则编写的代码很不稳定,那么你需要同时维护测试代码和实际代码,这个工作量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极限编程中,基本过程是这样的:构思-> 编写测试代码-> 编写代码-> 测试,而且编写测试和编写代码都是增量式的,写一点测一点,在编写以后的代码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较快的追踪到问题的原因,减小回归错误的纠错难度。
重构
其好处和极限编程中是类似的,因为重构也是要求改一点测一点,减少回归错误造成的时间消耗。
其他情况
我们在开发的时候使用junit写一些适当的测试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一般我们也是需要编写测试的代码的,可能原来不是使用的junit,如果使用junit,而且针对接口(方法)编写测试代码会减少以后的维护工作,例如以后对方法内部的修改(这个就是相当于重构的工作了)。另外就是因为junit有断言功能,如果测试结果不通过会告诉我们哪个测试不通过,为什么,而如果是像以前的一般做法是写一些测试代码看其输出结果,然后再由自己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使用junit的好处就是这个结果是否正确的判断是它来完成的,我们只需要看看它告诉我们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了,在一般情况下会大大提高效率。
④ java程序员如何编写更好的单元测试
一般来说,Java程序员要编写更好的单元测试,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改善:
1、首先需要全面了解软件开发测试的类型。单元测试用于测试各个代码组件,并确保代码按照预期的方式工作。
2、使用框架来用于单元测试。Java提供了若干用于单元测试的框架。TestNG和JUnit是最流行的测试框架
3、谨慎使用测试驱动开发。测试驱动开发(TDD)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在这过程中,在开始任何编码之前,我们基于需求来编写测试。由于还没有编码,测试最初会失败。然后写入最小量的代码以通过测试。然后重构代码,直到被优化。
4、测量代码覆盖率。代码覆盖率衡量(以百分比表示)了在运行单元测试时执行的代码量。通常,高覆盖率的代码包含未检测到的错误的几率要低,因为其更多的源代码在测试过程中被执行。
5、尽可能将测试数据外部化。在JUnit4之前,测试用例要运行的数据必须硬编码到测试用例中。这导致了限制,为了使用不同的数据运行测试,测试用例代码必须修改。
6、善用JUnit。与TestNG类似,测试数据也可以外部化用于JUnit。
7、使用断言而不是Print语句。许多新手开发人员习惯于在每行代码之后编写System.out.println语句来验证代码是否正确执行。这种做法常常扩展到单元测试,从而导致测试代码变得杂乱。除了混乱,这需要开发人员手动干预去验证控制台上打印的输出,以检查测试是否成功运行。更好的方法是使用自动指示测试结果的断言。
⑤ 什么是程序员什么是代码
程序员所写的代码,是为某一特定程序或某一个应用程序所制定的编码和内部测试的组织实施,使此应用或程序应能够在程序员编写的代码中,实现各种功能。程序员(英文Programmer)是从事程序开发、程序维护的专业人员。一般将程序员分为程序设计人员和程序编码人员,但两者的界限并不非常清楚,特别是在中国。软件从业人员分为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现为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师,测试工程师六大类。代码又臭又长
我见过最长的方法是5000多行,那段代码没人敢动,只敢往下加 if else,每次需要改这段代码的开发都战战兢兢,生怕出现什么莫名其妙的bug。java 可是一门面向对象的语言,一个方法里面有5000多行可以说是很可恶的事情了。我想一开始代码长度可能没这么夸张,是什么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是当初写这段代码的人本身写的是直来直去的方法,一堆if else ;后面迭代的开发,面对这么长的代码瞬间失去了从头读到尾的耐心,直接继续在后面加 if else 迭代,最后这个方法就变成了一个缝合怪一样的玩意。
好的 sql 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代码的复杂程度,但是太过复杂sql 本身就会给后来的开发人员造成阅读困难,结果又是变成一条无人敢动的祖传代码,我想这应该是不少公司极度抵制存储过程的原因之一。当然不少银行应用开发还是大量使用存储过程,存储过程有用武之地的,但是一个又臭又长的存储过程就等着变成祖传代码吧。当年我见到一个60多个join的sql,看到第一眼就惊为天人从此难以忘怀,当然那段sql也成了没人敢去动的代码了。
代码逻辑不明
代码逻辑不明所以是我们开发很容易去犯的毛病,是一个不致命却烦人的毛病。在代码上的体现是,逻辑判断写的比较反人类各种双重否定是肯定,不把你绕晕不罢休。或者是写起代码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不知道你想干嘛。导致这个的原因有可能是开发人员在需求理解上出现偏差,做到后面发现不对劲,再回去改又不大可能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写,结果就是代码弯弯绕绕;还有很重要的锅是在产品经理,任意变更需求,想一出是一出,开发人员无奈只能跟着想一出写一出。还用可能是开发人员方法或者类命名太艺术了,什么四川方言拼音这种没有十年脑血栓想不出的命名咱就不说了。就说那种国产凌凌漆式的无厘头命名——这看上去是个刮胡刀实际上是个吹风机,就这种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规划代码的核心思想
吐槽了一堆代码规范问题,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去规范我们的代码以及如何做到就算开发人员更换了,或者项目转手给他人了,仍然可以让后面的开发可以无碍的去阅读代码修改代码。当然各个公司/团队都有自己的一套代码规范,比如项目的结构、代码命名风格、代码格式等等。不同团队有不同的风格,但核心思想是大同小异的。接下来我就我个人的开发经验来分享一下一些代码规范的思想。
⑥ 测试人员可以跟程序员要测试的代码吗
看不懂你说什么;
如果是一个软件项目的话软件测试工程师当然可以拿源代码进行测试啦,
⑦ 软件测试需要写代码么多不多都是什么代码
测试分很多的:1.从软件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的角度划分
A.白盒测试 B.黑盒测试 C.灰盒测试
2. 从执行程序的角度
A.静态测试 B.动态测试。
3.从软件开发的过程按阶段划分有
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确认测试 D.系统测试 E.验收测试 。
具体看你想往哪方面发展。如果只做黑盒测试的话,这个最简单会不会编程也无所谓,也可以不用培训就在网上看看软件测试面试的测试题,然后沟通能力强点,基本上可以面试通过。至于白盒测试、自动化测试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编程能力,有的白盒测试甚至你的编程能要比程序员还要高。所以说能这样的话你就要好好的系统的学学。至于时间各大培训机构安排不一样,有长友短看你自己选择了。
⑧ 安卓开发中,怎么对自己的代码进行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又称为模块测试)是针对程序模块(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来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程序单元是应用的最小可测试部件。在过程化编程中,一个单元就是单个程序、函数、过程等;对于面向对象编程,最小单元就是方法,包括基类(超类)、抽象类、或者派生类(子类)中的方法。单元测试是由程序员自己来完成,最终受益的也是程序员自己。可以这么说,程序员有责任编写功能代码,同时也就有责任为自己的代码编写单元测试。执行单元测试,就是为了证明这段代码的行为和我们期望的一致。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单元测试。你写了一个函数,除了极简单的外,总是要执行一下,看看功能是否正常,有时还要想办法输出些数据,如弹出信息窗口什么的,这,也是单元测试,把这种单元测试称为临时单元测试。只进行了临时单元测试的软件,针对代码的测试很不完整,代码覆盖率要超过70%都很困难,未覆盖的代码可能遗留大量的细小的错误,这些错误还会互相影响,当BUG暴露出来的时候难于调试,大幅度提高后期测试和维护成本,也降低了开发商的竞争力。可以说,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是提高软件质量,降低开发成本的必由之路。
对于程序员来说,如果养成了对自己写的代码进行单元测试的习惯,不但可以写出高质量的代码,而且还能提高编程水平。
要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应专门编写测试代码,并与产品代码隔离。我认为,比较简单的办法是为产品工程建立对应的测试工程,为每个类建立对应的测试类,为每个函数(很简单的除外)建立测试函数。
⑨ junit是什么
junit是一个Java语言的单元测试框架,用于编写和运行可重复的测试。他是用于单元测试框架体系xUnit的一个实例(用于java语言)。
junit由Kent Beck和Erich Gamma建立, JUnit有其自己的JUnit扩展生态圈。多数Java的开发环境已集成了JUnit作为单元测试的工具。用于测试期望结果的断言,用于共享共同测试数据的测试工具,用于方便的组织和运行测试的测试套件及图形和文本的测试运行器。
(9)程序员测试的代码扩展阅读:
Junit测试
Junit测试为程序员测试,即所谓白盒测试,程序员知道被测试的软件如何(How)完成功能和完成什么样(What)的功能。
1、测试计划阶段:根据需求说明书,制定测试进度。
2、测试设计阶段:根据代码的功能,人工设计测试用例进行基本功能测试。依据程序设计说明书,按照一定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软件结构划分和设计测试用例。
3、测试执行阶段:输入测试用例,得到测试结果。
4、测试总结阶段:对比测试的结果和代码的预期结果,分析错误原因,找到并解决错误。
⑩ 我该如何写单元测试
�0�2 在我的团队中,单元测试是较难推行的敏捷实践之一,我思考后觉得有以下原因:1、主观上觉得会加大工作量,影响进度2、从未接触junit等单元测试框架,害怕接触新事物3、团队形式上要求、形式上开展,但是未能结合培训、Code Review等方式持续推行�0�2�0�2 其实单元测试是个相当简单的技术,当然,要做的完美也要花很多的心思。单元测试无非就是:AAA模式——Arrange(测试设置)、Act(调用测试里的代码)、Assert(测试通过的标准)。测试设置:测试环境的准备,例如构造mock对象,设置数据库表数据等Act: �0�2�0�2�0�2 编写测试方法,调用被测试代码Assert: 利用断言设置通过的标准�0�2�0�2�0�2 很多开发人员不写单元测试,但是他会写个main方法去测试代码,这样做不好的地方在于测试的方法提交后一般要求会删除掉,不能做沉淀。main方法也不能进行自动执行测试。我建议还未踏入门槛的程序员可以先把main方法要写的测试代码,使用单元测试的结构搬到单元测试中。踏出第一步,关键你已经出发,你要在路上!�0�2